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案例(专业19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案例(专业19篇)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材要求和教学要求来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成功教学计划案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古诗配画教学设计

《古诗配画》是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写的《信息技术》小学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内容。本课通过《古诗配画》这个例子介绍了在word中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图、文结合的表现优点,并且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课程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word软件的一些基本排版技巧,能够进行输入文字、修饰文章、插入图片等操作。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安排,普通对实际操作方面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理论方面反而不感兴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观察,亲自动手操作,有条件的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体验学习的乐趣。

1、学习和掌握文本框的使用方法。

2、学会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并与文字进行混排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文本框中如何插入图片。

2、如何调整文本框中的图片。

1、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古诗配画的图片。

2、教师预先制作一个古诗配画的word文档范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很强的学科,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如下:一、创设情景:首先通过word文件举例,让学生在浏览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二、引入“引、放、扶、收”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三、通过练习反馈,让学生展开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时点评,培养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四、通过事例讲解,让个别学生到多媒体平台操作演示,并让学生提出问题,让平台上操作的学生立即加以改进,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创作和协调能力。

1、新课引导、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古代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诗配画、给画提诗,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艺术修养的体现。下面,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古诗配画的作品吧。教师出示在百度搜索引擎收集到的一些古诗配画图片。

教师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一些古诗配画作品,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紧扣课本、内容学习。

在学生看完范例后,教师出示课题《古诗配画》,然后提问:

1、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作品是如何通过word软件制作出来的?

2、这些文件应用了word软件中的哪些技巧?

提出问题后,教师让学生阅读书本16~19页内容,然后,让学生回答,要做出这些漂亮的作品需要用到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需要用到“竖排文本框”、“插入图片”。

然后教师讲解了如何插入竖排文本框,和在文本框中插入并调整图片的知识,并实际操作一次,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接着,学生结合书本的提示,归纳出操作的步骤。在这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看书,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自己去掌握,并通过教师的操作,找出制作文本框和插入图画的操作流程,并归纳。

3、理解内容、讨论分析。

学生归纳完后,教师让学生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首先讨论在上述例子中使用了word中的哪些知识,如何进行处理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再次,让学生发挥集体的智慧,设计出大家通过想象和讨论所设计的内容,并选出一人,准备让他上讲台进行实际操作演示。

通过学生讨论分析后,从学生中选出两个设计比较好的例子,上讲台的教师机处实时制作(多媒体平台可以让所有的学生看到整个制作过程)。让学生在台下思考,哪些地方处理的比较好,哪些地方不够完善,提出意见。当每个学生操作完成后,让下面的学生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当所有的操作完成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的点评,好的,好在哪里,稍逊的,需要怎样改进。

4、发挥想象、设计内容。

让学生按照书本的提示自己设计作品。

首先,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设计出自己的作品。

小学语文古诗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师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是让学生一味地被老师牵着走,还是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学习方式,从孩子的需要出发这让作为执教者的我,感受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是执教小语第五册《14、东方之珠》第一课时字词句部分:

第一种教学设计。

[课堂实录]:

(投影出本课生字)。

滩浅沐浴倾。

舒剧赏店耀。

师: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请点到的同学大声读出来。(指名读,全班跟读正确读音)。

生:开火车认读、抢读。

师:(投影本课词语)。

倾听聚集闪耀璀璨。

阳光和煦碧波荡漾。

嬉水跳跃鳞次栉比。

琳琅满目人流如潮。

这些词语能读好吗?

生:做小老师领读词语。

师:(出示长句)。

每逢节假日,人们结伴来到这里,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沐浴着轻柔的海风,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真是舒服极了。

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生:分别读长句。

[效果与分析]:

课上到这里,我感觉学生的积极性在一点点地降低,从字到词、再到句,都是由教师认为好、认为难而出示的,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按要求一遍一遍地读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学生感到比较乏味,提不起兴趣来,处于被动接受,学习效果不佳。整堂课给人以沉闷、枯燥之感。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教学效果,问题关键出在教师牵得过多,虽然不能否定教师出示的这些词句不是好词或难句,但并非对于全班孩子来说都难,教师要求学生相同划一地进行朗读,实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差异性,因此出现了难句不难,个体认为难的句子却没能得到练习,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状况。

第二种教学设计。

[教学实录]:

(投影出本课生字)。

滩浅沐浴倾。

舒剧赏店耀。

师:同学们一定都预习过课文了,下面开展一个小游戏你读我听,同桌相互评一评。

生:同桌相互认读生字,检查纠正。

*效果:全班参与,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读得认真,评得仔细。

师:这一课有很多很好的词语,同学们你们想怎么学习它们?

(投影出示)倾听聚集闪耀璀璨。

阳光和煦碧波荡漾。

嬉水跳跃鳞次栉比。

琳琅满目人流如潮。

生:我想读一读第三行嬉水跳跃、鳞次栉比;

生:我想教一教第一行,请大家跟我读倾听聚集闪耀。

璀璨(全班跟读)。

生:我想说一说阳光和煦的意思是说阳光照在身上,感到很暖和的意思。(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结合图画加深理解)。

生:我想问一问人流如潮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来帮帮我?

(众生举手)。

生:请黄文华帮帮我。

黄文华:人流如潮的意思是指街上、商店里,人像潮水一样多。你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谢谢你!

黄文华:不用谢!

*效果: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尔后还有部分学生认读词语,教读词语,向大家介绍自己对某个词语的意思,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或是就自己不明白的词语提问,学生间互相帮助解决。

师:把这些好词带到文章当中,再读一读,画出你认为难读的句子。

生:自由读课文,画出难句。

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句子在小组里提出来,大家一起读一读,练一练。

生:共同练读难句。

师:在小组练习后,你还感觉哪句比较难的?提出来,大家练一练!

生:提出第四自然段第二句比较难读,(师投影、当即画出)。

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商店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生:齐读,再练练。

*效果: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同学们在积极、融洽的状态下反复练读了难句,既帮助了别人,又巩固了朗读。

将学习的自主权下放给学生,孩子们一下就活起来了。这堂课就是最好的证明!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改变了单一的教学方式,采取了游戏、自由选择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注重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在学习词语时,对于能基本掌握字音的学生,他们能选择读一读词语;对于字音掌握较好的学生,他们能选择教读词语,全班在跟读时又对词语得以巩固;对于课前查过词典或知识丰富的孩子,他们能选择告诉大家某个词语的意思,加深大家对词语的理解。而对于善于质疑,都某个词语不理解的孩子,他们又能有提问和选择伙伴解答的机会。大家根据自己不同的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既照顾到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又活跃了学习气氛,大家在主动地学习、互助中自然地掌握了本课词语,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可见,同一个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多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这样才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学会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两首古诗的异同。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审美情趣,陶冶爱美情操,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一、唤起记忆,营造氛围。

谈话: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你瞧,微风轻拂,万树摇绿,百花绽放,到处生机盎然,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理想,新的希望!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对春天充满深情,歌颂赞美它!今天就让我们尽情地享受春天、赞美春天,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吧!

1、齐背《春日》。

2、“万紫千红”主要指的是什么?(花)我们今天再来学和花有关的两首古诗。首先学习《游园不值》这一首。板书题目。解释“值”的意思。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了解诗意,质疑解疑。

1、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读,纠正字音及不恰当的停顿。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了解古诗大意,并且提出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4、在小组内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

(2)、交流不理解的字词。(注意“屐”“印”的意思)。

5、全班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三、入境品读,体味诗情。

1、学生再次走进古诗,读古诗,谈自己的感受。

2、抓住重点诗句领会诗情。

(1)谈对“小扣柴扉久不开”的理解。如果没有联系到上句,教师再引导学生阅读前两句。

(2)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

(4)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得慢一些。

(5)就在作者失望扫兴的时候,事情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后两句。学生齐读后两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6)由作者高兴的心情引出“满园春色”。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把满园春色拍成电视片段,每一个同学都会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展示老师的版本:

牡丹高贵地昂着头,/玉兰花谦虚地含着笑。/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黄鹂在枝头上歌唱。

(7)学生准备版本,然后指名说。

(8)指导朗读,把作者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3、赏读全诗,诵读全诗。

(1)范读古诗。把作者由扫兴变为欣慰的感情读出来。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3)全班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四、学习第二首古诗。

1、总结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自读――借助工具书了解大体意思――小组交流――感悟诗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2、自主、合作学习这首古诗。

3、师生互动。学生大体说说古诗的意思。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

4、感情诵读全诗。

五、比较两首诗的异同,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默读两首古诗,想想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在全班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领悟语言表达方面的直白与含蓄。

六、自学本课生字。

七、课堂小练笔。

同学们,属于你自己版本的“满园春色”是什么样子?能写一写吗?

扩大阅读范围,布置作业。

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我们的课程站在实践关怀的角度,通过对相关课例的研究和解读,让大家明了新课城理念下如何做好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基础1个原则:以学定教。

2个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课程特点、文本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前的相关教学经验反思等。

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文本读细。没有对文本的深度接触,没有对文字的反复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所以,文本细读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3。

文本细读,可以通过对话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心理,以便更充分地解读文本;对话编者,了解其将文章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用意,发掘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对话文本,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以及文本从语言、情节、形象到意蕴、情感的表达,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对话读者(儿童),探寻儿童阅读童话的审美体验,并在儿童的体验中激活成人的思维和情感。

教师主体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们所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行为,教师的品格特征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状态和效率。那么,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目标定准。

2、有针对性3、明确具体。

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年段目标有别,不可能把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解读到的所有信息都写到教学设计中,所以,应抓住本质去粗取精,精减非本质非重点的内容,精选与课程目标,文章主题相契合的内容,重点品读与教学目标、文章主题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对于最后一个环节“鸟儿对灯火唱歌”的处理。(三)设计落实。

2/3。

杨再隋老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我们语文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足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更多地摆弄花架子。

确定三点和两线是把教学设计落到实处的关键。

怎样针对学情定准重难点呢?这要求教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统筹考虑,然后细化过程,加强引导,使学生情感与认识上的“盲区”逐步过渡为“最近发展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建议我们抓住“三点”,那就是重点、难点、发散点。

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我们把“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把“在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深层次体会鸟儿的内心情感”作为本课的难点。关于发散点,作者没有具体描写鸟儿寻找大树的过程,这个过程隐藏在鸟儿的三次问询中,所以,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鸟儿的执着的追寻。后边的“两看”,也可以作为发散点,引发学生想象。

两线是什么?教线和悟线。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教的线索就是“四次对话”,学生悟的线索是小鸟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信守,以及他们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友情。

3/3。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案例】:

平等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小学生渴望同学之间的平等,也希望师生之间的平等。老师与学生互换角色,教师处在学生的地位上听学生评价,学生在欣喜、受宠若惊之余,更多的是快乐。他们一定会抓住机会,好好地表现一番。

如:我在读《在南极的日子》这篇课文前,我用征求的目光巡视了一下全班同学,诚恳地说:老师要读课文了,你们对老师有什么建议和要求吗?孩子们稍加思索,大胆地说道:我希望老师的声音要洪亮。老师读的时候要把作者和考察队员之间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来。

我读完后,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老师读得很好,很有感情。老师的声音有的地方不够洪亮。今天,纪念标揭幕,智利、苏联、乌拉圭和民主德国的考察队的队员和孩子们都来了。这一句中有几个国家,我就没有听清楚。我对学生点点头,微笑着说:谢谢同学们,我再读的时候一定注意。接着,我又充满感情地读了一遍,学生高兴极了,他们有的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有的竖起了大拇指!因为老师真的听从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和自己一起读书、一起学习了!

【案例分析】:

课堂上如果合理使用不同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力!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式,不管是针对学习内容的评价,还是针对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合作学习等方面的评价,都要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一次评价都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才能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课堂评价体系也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具体,在《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的驱动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也一定向着人性化、平等化、科学化发展。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设计

1、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并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认识9个生字,学会5个生字。

1、能用生字口头组词,认识“吃、求、通、饭、识”五个生字。

2、能独立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5个生字。

教育目标通过学习古诗、书写生字,向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使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也是辛苦的。

:《锄禾》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熟练地背诵,通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了“锄禾、午”,理解了“餐、皆”的意思,理解了前两句描绘的场景。对于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学生能独立分析生字的字型、结构,通过多种记忆方法记住9个生字。

教学构想: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通过古诗译文,引导学生背诵古诗。通过学生喜爱的“开火车”、“摘苹果”游戏复习、巩固9个生字,并能用“滴、汗、知、苦、午”组词,丰富识字量。通过课件的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教师指导,“当、汗、知”三个生字的书写,“禾、午”两个生字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运用各种评价鼓励学生认真书写。

:掌握5个生字的笔画特点,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媒体:实物投影、电脑课件、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背诵古诗:

小朋友,你们都喜欢听故事对吗?我们就先来听一个小故事,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小学语文第一册-锄禾》。(课件出示古诗插图,播放古诗译文)听了这个小故事你想到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引出《锄禾》这首古诗)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二、巩固识字:

学习这首古诗时,我们还与好多生字交上了好朋友,看,他们来了(出示生字卡片)。

1、让我们开动智慧小火车,

师:火车,火车,开起来。

师:开到我们这里来。

师:uu—。

学生开火车读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由“检修员”来帮助读字。

2、我们的火车开到了苹果园。看,树上结着又大又红的苹果,你们想干什么?要摘苹果吃有个要求,仔细听:摘下来的苹果上的字能和哪个盘子上的字组成词,就放进哪个盘子里,听明白了吗?谁想来帮大家摘苹果?(指名摘苹果,同时播放《劳动最光荣》歌曲)苹果都摘完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劳动成果,苹果是谁摘的,就来带大家读一读词。(这里增加识字量,让学生说说“饭、求、吃、通、识”这五个字自己是怎样认识的)。

三、写字: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生字朋友你们想把他们漂亮的写出来吗?好你们看:

1、课件出示“当”:

(1)这是哪个生字朋友?请学生跟生字朋友一起书空(课件演示“当”的书写笔顺)。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在写这个字的上半部分时应注意哪一笔;写下半部分时应注意些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每一笔在田字格的'位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

2、课件出示“汗”:

(1)这个生字朋友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课件演示“汗”的书写笔顺)。

(2)分析结构,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把字写漂亮,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一笔点,二笔点,三笔提到横中线,四笔写得是短横,五笔写得是长横,六笔写坚,竖要直,这样“汗”字才漂亮。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对比展示,一本写得好的,一本写得不好的)请“小评委”说说自己的意见,谁写得好,谁写得不好(给写得不好的学生以鼓励)。

3、课件出示“知”:

(1)又来了一个生字朋友,他是谁?学生跟生字朋友书空。

(2)指名说说在写这个字的左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写右半部分时要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边写边说儿歌:小撇写到横中线,写了短横写长横,再写长撇和小点,右边的“口”字方又小。

(4)学生独立练习书写,书写后进行自我评价(自己觉得自己写得好就奖给自己一颗小红星)。

(5)指名展示:请学生自己先来评价,再让其他小评委评价。

4、课件出示“午、禾”;。

(1)请“小老师”带大家书空。

(2)课件再播放“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学生自己来写字,一定要看清生字的模样,把生字写漂亮。

(3)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教师及时指导。

(4)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每个组评出“小小书法家”,进行展示。

四、拼字游戏:

生字朋友看大家这么聪明,想和我们来玩拼字游戏,你们愿意吗?在每一组的桌子上有一些字和笔画的卡片请每组小朋友来拼一拼,看能拼成哪些字。(请一组学生到黑板上拼字)。

五、课件演示五个生字朋友,教师进行总结。

课后小记:学生游戏中掌握了本课要求认识的9个生字,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课件的演示,学生能够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认真书写生字。“午、禾”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写字,效果较好。互相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有实效,增强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写字。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小的船》梁庄九年制学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多音字:只。

3.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字理识字:月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改进。

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2012年7月4日。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思路:

《丑小鸭》是一篇安徒生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小鸭子历经种种挫折,磨难,最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我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上,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让他们体会丑小鸭成长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不幸以及变成天鹅后它的心情变化。在理解丑小鸭的不幸时,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从而更容易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的内涵。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引导学生体会丑小鸭之所以能成为白天鹅,是因为心中有梦,并向着梦飞翔,让学生懂得命运其实没有轨迹,关键在于要有对美好境界、美好理想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理解丑小鸭为什么能成为白天鹅,体会文章内涵。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格林兄弟的童话,谁一说是哪个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这篇故事是享誉世界的童话大师安徒生写的,名叫《丑小鸭》。(板书课题:28丑小鸭)。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用“——”线将课后的生字在课文中划出来,多读几遍,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或查字典来解决。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听,检查生字的读音,注意下面生字的读音。

惩罚、嫉妒、姊妹、沼泽、嘲笑、自卑、清澈、清晰。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可以小声地跟着读,进一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4.边读课文边看图,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5.指名回答上述问题。(课文主要讲的是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自出生以来就被人欺负,被迫离开家,在历经了种种苦难、歧视、挫折之后,终于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6.出示《丑小鸭》的插图,根据插图讲故事。

7.师生点评。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四、作业。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所带的词,读一读,写一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着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分段学习课文。

1.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因为太丑,所以他的兄弟姐妹都欺负他。)。

联系上下文理解“惩罚、排挤、嫉妒“等词的意思。

为什么兄弟姐妹都欺负他?(因为他长的难看。)。

为什么他们说小鸭子长得难看?

(因为他们是以鸭子的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他们说小鸭子长的难看。)。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小鸭子离开了家。)。

最后使小鸭子下决心离开家的是谁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

理解“冷漠”,指导朗读妈妈的话,读出冷漠的语气。

如果你听到妈妈用冷漠的语气赶你出家门,你的心情回怎样?(非常伤心、难过)。

指导朗读小鸭离家出走的句子,读出非常伤心、难过的语气。

(3)快速默读阅读1—2自然段,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小鸭子不愿忍受兄弟姐妹的欺负而离开了家。)。

2.学习3、4、自然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一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讲小鸭子离开家后遇到的种种磨难。)。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讲过沼泽地时差被猎狗咬死,在婆婆家遭到母鸡和猫的嘲笑。)。

母鸡和猫为什么要嘲笑他?(因为他不会生蛋。)。

母鸡和猫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小鸭子的?(以自己的标准,猫会捉老鼠,母鸡会下蛋,所以鸭子也应该下蛋。)。

理解“嘲笑”,指导朗读母鸡和猫的话,读出嘲笑、讥讽的语气。

他听到别人的嘲笑就离开了,这说明了什么?

(他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人要活的有尊严,没有尊严的生活不是他想要的,他还要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冬天小鸭子差点被河水冻死以及遭到孩子们的追打。)。

当小鸭子看到大雁妈妈带领孩子们往南飞时,他的心情怎样?(羡慕)。

“羡慕”是什么意思?

小鸭子羡慕他们什么?这说明什么?(羡慕他们能在蓝天展翅高飞,说明小鸭子虽然历经苦难,可是他并没有放弃生活的勇气,没有放弃对美的追求,对生活依然充满希望。)。

指导朗读,读出小鸭对天鹅的羡慕。

(4)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3.指名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看图、边思考:这一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经历种种磨难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

指导朗读,读出高兴、欣喜的语气。

三、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四、质疑。

五、拓展引申。

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把对他们想说的话写下来。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鸭妈妈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丑小鸭说:_____________。

我想对猫说:―――――――――――――――。

我想对猎犬说:――――――――――――――。

我想对孩子们说:―――――――――――――。

板书:

丑小鸭。

经历磨难丑小鸭白天鹅。

拓展阅读:

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问题提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语言,在实践中应用语言。在本课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让学生读出语言的形象,感悟语言的优美情韵,陶冶情操,积淀语感。如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碰撞,促进了理解和感悟,使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了生机,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案例描述:

1、师:小朋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儿真好》,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师: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就是:(出示图片)小熊。

读第一自然段。

1、师:下面我们就跟着小熊去他住的小岛上看看吧!你看到小熊住的小岛是什么样子的?

(出示荒岛图)生描述荒岛。

生:我看到岛上没有一棵树,只有石头。

生:我看到小岛周围都是水,没有一个人在岛上。

生:我看到小岛上没有花、也没有树,一点也不漂亮。

生:我看到小岛上什么也没有,只有小熊一个人。

生:他很难过,没有朋友。

生:他孤零零的,都要哭了。

3、师:是啊,小熊多孤单,多难受啊!谁能把小熊的孤独难过读出来。

(生读第一小节)。

师评价指导朗读:

师:(1)“老师感觉到了一点你的孤单,谁还能通过读书,让老师感觉到更孤单?

(2)很好,你读出了小熊的感受。(3)你能体会到小熊的心情了。(4)老师发现你的眉头皱起来了,都把自己当成小熊了。大家也学学,一起来读读。(齐读)。

读第二自然段。

1、创设情境,感悟体会。

师:没有朋友,小熊心里多着急、多难过啊!这时小熊抬起头,看到空中飞来一只鸟,小熊说:“小鸟,你愿意和我做朋友,住在这个小岛上吗?”小鸟摇摇头说:“不,我不愿意?”小朋友,你知道小鸟为什么不愿意吗?(指名说说)。

3、师:小熊多着急啊,我们也来学学小熊着急的样子读读这句话。(齐读小熊的话)。

读第三自然段。

1、师:云儿听了不说话,飘来飘去变成了一棵树。(贴图:像树的云)。

2、师: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云儿想告诉小熊什么吗?为什么云让小熊种树呢?(指名学生回答)。

3、师:小熊也和你们一样聪明,知道云儿让自己在岛上种树,是为了让环境变美,吸引朋友,于是他是怎么做的?(引读句子)。

生:他种的树很多,时间也很长,不是一天就能长大,很累。

生:小树苗长大很困难,要好好保护。

生:他每天都种,每时每刻都在种,很辛苦。

生:太阳晒在身上很热,衣服都湿了。

生:种树的过程很辛苦,先要挖坑,接着把小树苗放进坑里,然后把它填平了,最后还要给小树苗浇水。每棵都要这样,很累。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技能目标: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情感目标: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2.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早:早上。发:出发。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教例】一年级《放小鸟》(苏教版)。

(通过第一自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体会到小鸟的可爱和小鸟不吃不喝时我的着急心情。)。

师:就在我很着急的时候,突然看到了什么?

生:这时,我看到了窗外飞来一只鸟。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请你做个翻译家,告诉我们:笼子里的小鸟在说什么?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你快跑!这个小孩要来抓你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可能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

生:笼子里的小鸟在说:妈妈,妈妈,你快来救救我呀!我以后再也不乱跑了。

生:笼子里的小鸟会说:妈妈,妈妈,我好想你啊。我还以为永远见不到你了。

师:那么,窗外的那只鸟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你怎么会在这儿呢?

生:窗外的那只鸟会说:孩子,我找了你好久好久了。你怎么在这儿呀?

生:窗外的那只鸟还会说:孩子,妈妈找你找了好多地方。原来,你被人抓住了。妈妈不是告诉你不要乱跑吗?你就是的听话!

师:这一自然段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

生:这一自然段应该用焦急的语气来读,要读出这两只鸟焦急的心情。

(学生练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师:于是,我决定怎么做?请大家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请小朋友们看图,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到了什么地方?

生:这时,小鸟离开了笼子,飞上了蓝天,飞向了它的妈妈。

师:那么,小鸟会对我说些什么话呢?

生:小鸟会对我说:谢谢你!

生:小鸟会对我说:小朋友,谢谢你放了我。

师:这时,小朋友高兴不高兴呢?

生:(齐答)高兴!

师:那么,我会对小鸟说些什么话呢?

生:我会说小鸟,我不留你了,你要和妈妈好好地生活。

生:我会说:小鸟,你要多多保重啊!

生:我会说:小鸟,以后我不照顾你了,你要好好听妈妈的话。

师:我放飞了小鸟,小鸟高兴,我也高兴,请大家用高兴的语气一起读第三自然段。

生:(齐读第三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课文中的我非常喜欢小鸟,为什么还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朋友是一个好人,所以他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不放小鸟,小鸟会饿死的,所以小朋友把小鸟放了。

生:因为小鸟离不开妈妈,想和妈妈在一起,所以小朋友要把小鸟放了。

师:小朋友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生:对。因为不放小鸟,我、小鸟和小鸟的妈妈都不会高兴的。

生:对。因为小鸟是我们的好朋友。

生:对。因为小鸟要吃害虫,我们要保护鸟类。

师:是啊,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去保护它们,爱护它们,不应该把它们关起来。

【评析】。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他作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上述教例,充分反映了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学生学习积极,每个学生都想当一回翻译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点燃了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儿童的想象力是最活跃,教师给学生插上那一双双想象的翅膀,在知识蓝天中展翅高飞。教师让学生当翻译家,充分引导学生看图后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去思、去说,给予他们思维与说话的机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名动物语言的翻译家,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流畅。上述教例,教师着力训练学生的想象力,而学生在这不断参与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思维将与语言得到同步地发展,想到什么说什么,并且能把所想的内容清楚地说出来。

本文通过叙写小作者放小鸟的经过以及当时的心情,从而使学生清楚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小作者非常喜欢小鸟,但他为了小鸟生活地更加幸福快乐,毅然把小鸟放了。与此同时,他的这一举动使自己高兴,小鸟高兴,小鸟的妈妈也高兴,说明我们不能只想着自己,也要想想别人。对于学生来说,从这篇课文中悟出了一个道理:鸟类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应该保护鸟类;对于教师来说,思想教育水到渠成,作品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与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对象是正在发展中的儿童,如何把小学生培养好,不能有半点差错。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精细的准备工作,要把准备的内容书面化,完成教学设计,才能自如地上好课。实践证明优秀教师在上课前,都很认真地做好准备工作,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而案例分析更是教师总结经验,不断反思,不断进步的途径之一。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师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过程,也是教师提高文化科学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因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语文能力。如通过钻研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熟悉语文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的过程,会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及必要的知识;通过研究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会提高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小学案例分析的目的是对以往的教学进行反思、小结,他的最终目的是使小学语文教学实现最优化。

《故乡的芦苇》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第六单元的第一篇主题课文。这是一篇以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抒情散文,文章先叙述后抒情。作者以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了故乡朴实无华的芦苇多而美的特点。用轻松细腻的笔法娓娓叙说了儿时与芦苇有关的趣事。本课优美、生动的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培养语感的好材料,教学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魅力的同时,通过对故乡芦苇的回忆,倾诉了对家乡的怀念与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形象、准确的语言,领悟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3、通过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学习品读,鉴赏文章优美的词句和段落,并积累下来。

难点:、从文章准确、形象的语言中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情感,揣摩作者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

1、课堂上注重朗读,让学生在充分的读中去主动学习,在这堂课上,我引导学生以读为前提,在读中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联系自己,联系生活实际,让自己的情感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升华。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读议领悟中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本篇课文语言优美,生动活泼,感情真挚,充满童趣,读起来琅琅上口。因此,我选择了“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生情”的方法,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写法,在品词析句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贯彻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孩子们,这儿美吗?这么美的景色只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他最难忘的却是那些朴实无华的芦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故乡的芦苇,去追忆那遥远的童年生活吧。(师板书课题,生齐读。)。

(设计理念:这段导语的设计,重在激趣,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抓住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从知识的角度讲,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既给学生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细读深究,品读悟情。

1、自由的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语句,

3、指名读8——10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芦苇特点的语句。

4、课件出示:一片片,一簇簇,迎着轻风,摇曳着修长的碧玉似的秀枝,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几分恬静和飘逸。

6、多么可爱的芦苇啊,谁愿意读出它的可爱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上教学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的朗读,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以心感悟文本,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中间不失时机地穿插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此环节既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又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的原则。)。

三、合作研读,自主交流。

快速浏览11—13自然段,看看作者写了哪几件趣事?(吹芦叶哨折芦叶船捉纺织娘)。

2、指名读女生读句子,男生配动作和声音注意读出欢快劲。

3、下面谁愿意来读读第二件事,看看你又在哪句话中看到了作者的快乐。

(“开船啰!开船啰!”“于是,在一片欢呼雀跃声中,绿色的“船队”便满载着我们纯真的幻想,顺流而去……”)。

4、带着快乐的心情,让我们来看看最有趣的一件事吧。

5、纺织娘是什么样的?你们想看一看吗?(课件出示)。

6、课文是怎样描述纺织娘的?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愿意来读读。

7、作者如诗一般的语言更让人陶醉,来,下面我们齐读4、5、6、7自然段。

10、大家看,这些景色怎么样?他们和芦苇有关系吗?可不可以去掉呢?为什么?

(不可以,这几句恰恰说明故乡很美。)。

(设计理念:这一教学环节是建立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水到渠成,首尾照应,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体味情感,升华主题。

1、这段结尾再次出现省略号,表明作者对芦苇难以忘怀的根本原因是:故乡的芦苇!你给过我不少(生接:童年的欢乐。)。

2、童年往往是最快乐,最难忘的。而作者的童年是和故乡的芦苇分不开的。所以作者发自内心地说:(课件出示:生我养我的故乡啊,你给我留下多少梦幻般的、缤纷的记忆。)。

(设计理念:升华主题,超越文本。感悟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怀念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五、拓展延伸,再造升华。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丝一样的的情节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优美的画卷,洋溢着一缕缕真挚的感情,寄托着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和热爱。孩子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其实我们的家乡也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学到这儿,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课件出示:家乡,我爱你)谁愿意说说你爱家乡的什么?说得真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心中充满爱的好孩子。

课下请你饱含深情的,写一写你对家乡的热爱,好吗!(家乡的蓝莓、红豆、灵芝、蘑菇等等)。

六、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

2、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

3、比较句子,体会词语在表达语意轻重方面的作用。

4、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过程与方法】。

熟读成诵,辨析领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常见动物“家”的称谓,理解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积累有关秋天的谚语。

难点:培养如何通过细致观察把事物写具体、生动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秋天的谚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出示文中语句,读通,读懂。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发现作者描写的细腻之处。

3、思考:作者为何能把爬山虎、蟋蟀以及它的住址写得这么细致、具体?

4、读文中旁批的话。

5、在此基础上要求联系自己的习作情况,想想有什么好的经验。

二、词句段运用。

(一)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1、出示文中上下两组字,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厩”的字音。

2、读完后告诉学生动物的家的称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3、生自己连一连。

4、教师订正。

(二)读下面两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词语,体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1、教师出示例句,学生自由读。

2、分角色进行对话朗读。

3、比较一下每组里前后两句都有什么变化,体会加点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不同。

4、师生交流,体会不同。

5、小结:这二组句子,每组里的两个句子意思基本相同,但每组里的第二个句子表达的语义更准确一些。我们平时阅读文章与说话时,要注意这样的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6、请学生说说类似的例子。

三、日积月累。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文中的语句,要求读正确。

2、指名学生读语句,纠正字音。

3、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4、交流自己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立了秋,把扇丢:指立秋后,气温降低,炎热的天气就会逐渐凉下来。

二八月,乱穿衣:形容初春和初秋时人们乱穿衣服的情况。

夏雨少,秋霜早:指夏季降水少的话,秋天打霜会到的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到了农历八月,大雁就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要下霜了。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到了秋天,每下一次雨就要注意保暖,加衣服,直到冬天穿上棉袄。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指北方一些地区,农历八、九月很暖和,十月里还像春天一样温暖。

小学语文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识字五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识字课,本课由五条关于团结合作的谚语组成,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给人的启示却很深刻。谚语句式虽长短不一,但读起来琅琅上口,适于朗读,便于积累,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认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谚语。

3、培养积累谚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对谚语的理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

读(读3遍课文)。

圈(圈生字)。

写(生字头上写拼音,为生字组2、个词语)。

勾(勾课文中带生字的词语)。

标(标出段落序号,用“?”标出不明白的地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今天老师带小朋友们乘坐“快乐列车”进入“谚语城”,开心吗?(借助课件)。

小学语文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本次教学的主旨是领会诗歌的`意境。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赠汪伦》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这一古诗被安排在第9板块。这一板块主要学习的主题是朋友,意在使学生在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的方法的基础上,联系实际,体会到友情的可贵。

2、教学对象分析。

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但是他们对新鲜事物有探索的欲望。在教学中,角是要努力创设情景,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本班学生的识字能力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所以课堂含量应该比较丰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7个字(赠、伦、乘、将、忽、踏、送),会写“汪”“李”“情”“舟”“闻”“及”6个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随文识字,掌握多种识字方法。

3、情感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友情的真挚,有交朋友的欲望。

四、教学重难点:

古诗朗读时注意停顿、重音,启发想象用语言或图画描绘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运用:

1、flash课件,2、视频文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背《静夜思》、《独坐敬庭山》这几首古诗的作者都是谁呢?(李白)。

介绍诗人:唐朝诗人,他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他给后世人留下900多首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

学习“李”字。

“李”是一个姓。咱们班姓李的孩子举举手,多自豪和那么有才的大诗人一个姓,快来介绍一下这个字,怎样使大家都记住。

2、今天再来学习一首李白写的诗,齐读课题。

学习“赠”字。

“赠”就是送给的意思。拼读认识“赠”。

3、出示“汪伦”(唐朝人,家住泾州桃花潭边,他性格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帮助附近的村民而毫无吝啬,是个仗义之人)。

学习“汪”字。

(二)借助故事理解诗意。

李白为什么要送给汪伦这首诗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呢!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写了这样一封信:“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李白与汪伦一见如故,他便留下来住了好几天,汪伦对李白盛情款待,两人相见恨晚。二人分别时,汪伦踏歌相送,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千古送别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两遍诗,想一想从诗中读懂了什么。

(三)随文识字。

1、学习“舟”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了,诗句中提到小船了吗?(播放字理图)古代人们就是把船称做“舟”。

拼读音节读字。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

观察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指导写字。

2、学习“闻”字。

李白乘坐小船要走时发生什么事了?在诗中哪里看出他听到歌声?(闻)。

拼读音节读字。

分析字型、讲一讲记字的好办法。

诗中前两行记叙了两人分别的场景,你们通过读再来体会体会吧,男女生分读、全班齐读前两行诗。

李白回想起几天来和汪伦相处的点点滴滴,他们在诗文的共同爱好,切磋的多少个不眠之夜,他们情谊深厚,志同道合。人生难得一知己啊!临别时,汪论带者一群村民脚塌节拍,手挽手前来送行,李白感慨万分,面对此情此景,面对桃花潭水,李白立刻写下了这首,作为感谢!

请同学们读读下两句。

3、学习“及”字。

后两行诗中哪一个词是“不如”的意思?(及)。

拼读音节读字。

“不及”是不如的意思,“及”是比得上、赶得上的意思。组词。

课件演示笔顺,书空笔顺,开火车写笔顺。

4、学习“情”字。

回忆以前学习过哪些青字大家族中的字。

拼读音节读“情”字。

(四)指导读诗。

1、一首峙就是一幅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通过朗读尽情地表达出来吧!

2、教师激情,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诗。

3、指名背诵并说一说自己背诗的方法。会背诵的一起背,不会的也没关系,可以照着书读。

(五)拓展,练习表达。

2、表示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诗还有很多,像《黄鹤楼》、《别董大》、《晓出净慈寺》古诗作为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在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地学习。

(七)游戏巩固生字。

小白兔过河(读词语)。

(八)板书设计略。

小学语文古诗《赠汪伦》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赠。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读懂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联系生活进行联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陶冶学生珍惜纯洁高尚的友情的思想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指导学生通过谈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感受朋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

一、交流课前收集的李白资料: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让你们搜集有关李白的资料,谁能把想到的告诉大家?(生如数家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诗人。)。

师: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赠就是送,汪伦是人名。)。

师: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生一一提出:我想知道汪伦和李白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李白会写诗送他?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思想?)。

师总结:(播放幻灯片2)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他爱游山玩水,留下了近千首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李杜。

二、故事导入:

师:有同学想知道李白和汪伦的故事,现在老师讲给你们听。

三、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播放幻灯片3)。

1、自由练读,要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在读中学会赠字。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适时评价学生,鼓励学生。

师:刚才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很高,现在来把你们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分享分享。

(师适机赞美:你的声音真好听,如果再注意点节奏就更好了。你读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谁愿意来挑战他?)。

师:李白乘船要离开的时候,听到汪伦踏着节拍唱歌的声音,他满脸惊喜地转过身来,所以第二句诗该读出惊喜的语气。(范读)。

四、在具体的诗境中理解词意和诗意,感受朋友间的浓浓情谊。

1、感悟第一句:李白乘舟将欲行。播放幻灯片4。

师:欲是什么意思?

师:连字成句,说说整句意思。

(李白乘着小船将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踏歌的声音。)。

师:你还知道那些含有欲字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欲把西湖比西子。)。

2、师总结:在这些诗句中欲都是将要、想要的意思,同学们在今后学习古诗时,如果遇到欲字可以试着把意思带到诗中理解。

3、指导朗读。师:请把依依不舍的`感情融入文字,深情朗读。

4、理解第二句:忽闻岸上踏歌声。

师:闻是什么意思?踏歌是什么意思?

(闻就是听到的意思。踏歌就是一边用脚打着节拍,一边唱歌。)。

师:理解整句诗的意思。前两句古诗连起来理解意思。

师:你还知道哪些含有闻字的诗句?(柴门闻犬吠。)。

5、师总结:在这些诗句中闻都是听到的意思,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要学会思考归纳总结。

6、指导朗读前两句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人恋恋不舍,又饱含感激之情。

7、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播放幻灯片5。

(1)不及:比不上。

(2)让学生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和前面的两句连起来,理解整首古诗的意思。

(3)指导学生把李白和汪伦的深厚感情带入文字融入诗句。

这首诗后两句该这样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及应该读重音,才能表示汪伦对我的情意深。(指名反复试读)。

师:千尺是多深?1米=3尺,1千尺=333。

3米。我们教室的高是4米,1千尺相当于84层教室那么高的楼房。

师:桃花潭真有那么深吗?

(桃花潭并没有那么深,这是夸张的写法。)。

那为什么说千尺桃花水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里又用了比喻,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比作桃花潭的水深。不及就是比不上,先突出这桃花潭水的深,再说明比不上汪伦的情意深,以此表现情意的深厚。看看图中二人抱拳相向,就可体会他们依依惜别的深情了。

那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中的深千尺也应读重音。)。

(4)诵读整首古诗。(男女分别读,闭上眼睛读,站起来读,摇头晃脑读。)。

五、创设情境,让诗句走进生活。

同学们,你们马上就要毕业了,面对着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诗中的哪两句最能表达你对她的感情?名字可以换成你朋友的名字。

六、课外延伸,一首离别诗引出一组离别诗。(播放幻灯片6———8)。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知道的古诗中,还有那些事离别名句。

七、课堂总结:

老师希望这些千古留芳的名句,在我们的心中永远灿然开放。让我们记住这些美好的感情吧!

八、布置作业:(播放幻灯片9)。

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加入你想象的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赠汪伦。

唐·李白。

依依不舍。

深情厚谊。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现在处处提倡素质教育,那么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当今教师的首要责任。了为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觉得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在我的实际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师:请听老师朗读下列句子,看哪一个句子让你觉得小壁虎有礼貌。

(出示:1.小壁虎说:鲤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2.小壁虎说:鲤鱼,你把尾巴借给我。)。

生:第一个句子让了觉得小壁虎有礼貌。因为小壁虎把鲤鱼叫作鲤鱼姐姐,还用您。

生:小壁虎还说:行吗。

师:我们向别人借东西时,一定要尊敬地称呼别人,还要用商量的口气。下面,我们进行现场借物,看哪位同学最有礼貌。

师:老师这里有一支铅笔,谁来跟我借铅笔?

生:老师,您把铅笔借给我行吗?

师:说得好,真有礼貌!老师这支铅笔奖给你。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互相借物,用上礼貌语您行吗,比比谁最有礼貌。

评析: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文字训练中是我们经常讨论的话题,利用现场借物既对学生进选择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一箭双雕,很值得我们借鉴。让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主动掌握了知识。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更多地把关注点真正地放在学生身上。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从更深、更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从中有所领悟、有所发现,体验探索与创造的乐趣,实现思维质的飞跃,从而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新的基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要注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创设适合创造性思维的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生:因为书中说,小鱼要用尾巴拨水呢;老牛要用尾巴赶蝇子呢;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生:如果小鱼借走了尾巴就不能在水里游了,那么就可能被水淹死沉到海底。

生:老牛借走尾巴会遭到蚊子叮咬,它会浑身痒痒的,可能痒得受不了,于是就不能干活了。

生:燕子的尾巴借走了,燕子就不会飞了,那冬天来临的时候会被冻死的。

生:我认为这三种小动物都很机灵,他们都能保护自己,所以不借。

生:我认为他们三种小动物都很自私,不愿借怕自己受伤害。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谈得很好,小动物的尾巴各有个的用途,谁也不能代替谁,因为他们不是同类的事物,借了也没有用。所以不是自私,是没有必要做出更大的伤害。

生:(四人一组表演朗读)。

师:大家评议一下读得怎么样?

生:小鱼的话读得生硬,应该用商量的语气读。

生:老牛的话应该慢点说,因为老牛走路慢,是慢性子,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补充)书中说是黄牛伯伯,可见年纪大了,所以说话有气无力的,一定要慢说。

生:燕子阿姨是长辈,跟长辈说话要有礼貌,所以应该热情点。

师:热情点、亲切点、和蔼点就好了,继续。

生:去小壁虎的同学读得很好,看出有礼貌,尊敬长辈。

师:老牛听了小壁虎的话很激动,真替它伤心,同学们它向其他小动物借尾巴结果会怎样呢?请你模仿课文中的那段话,仿说一段话,小组商量后发言。

生:(补充)应给用个称呼跟蜥蜴说话,称呼它叔叔。

师:你接受吗?好,继续说。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另一棵大树上,看见小猴子在树上跳来跳去,小壁虎说:小猴,小猴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猴说:没有尾巴我怎么翻跟斗呢?不借,不借。

生:小猴子那么机灵,那么聪明能借吗?

生:小壁虎伤心地往家走,在路上遇到它的哥哥大壁虎,它把丢尾巴的事告诉哥哥,哥俩一起向蛇要回了尾巴,可是安不上,只好失望的往家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想象得太丰富了,补充了教材的空白。语言表达非常真切。

评析:课堂上体现了自主、自悟的学习方法,教师把读、悟的主动权教给学生,教师只是在激情导法上把学生引向深入,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仿、自说,牢固建立了知识结构,既发展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留足了空间。既得法于课内,又延伸于课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有所获。紧紧围绕对话情节品读、评议、讨论,在不断的议论中,产生思维的碰撞,闪现思维火花,交流各自看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