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开始之前,制定一份完善的教学计划是确保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步骤。下面是几个优秀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陈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并学会测量。教学准备:一分的硬币,电话卡,光盘、学生尺及文具,测量表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谁能告诉大家我们学过那些长度单位。[板书]。
2、你们能用手比一比一米、一分米、一厘米有多长?我们已成功进入长度单位王国,看看这里的小朋友用尺子在干什么?(生答)。
3、生活中还要用到很多长度单位,快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5、当我们量较短较小的物体的长度或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就要用毫米做单位。[板书:毫米]用字母mm表示。
二、感知。
1、观察引出“毫米”
师:请你认真观察自己的尺子,尺子上除了我们学过的厘米外,还有什么刻度?生:厘米之间还有更小的刻度。
预设:(看看其他两个刻度中还有没有1毫米了)。生:用手比1毫米的长度。师:纠正不太规范的。
生:1毫米特别短特别小。
2、初步感知生活中的1毫米师:1毫米确实太短太小了,所以就可以量较小物体的长度。看老师手中的这张银行卡的厚度大约就是1毫米。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生:举例。电话卡、身份证、充值卡等。
3、明确进率。
生:一个1厘米等于10毫米,两厘米就是2个1厘米等于20毫米。
7厘米=?毫米50毫米=?厘米90毫米=?厘米。
4、练习。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生1:1厘米1厘米地数,到4刻度就是4厘米,1厘米=10毫米,4厘米=40毫米,再加上6毫米就是46毫米。
生2:从0刻度到4刻度是4厘米也就是40毫米,再加上6毫米是46毫米。师:在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先看整厘米,整厘米是几就是几厘米,再数有几小段。或者一厘米一厘米地数,看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再看有几小段。
5、测量。
师:同学们都很会说,不知你们的动手能力怎样,我这有一根彩笔,谁能帮我量出来。师:测量时要注意:物体一端对齐0刻度,末端对着那个刻度就是多长,没有0刻度找一个刻度为起点,用末端刻度减去起点刻度就是他的长度。
6、请你测量出一分硬币的厚度,并记录下来。如果出错:你是怎么测量的。
7、画线段。
现在请你画一条长28毫米的线段。
三、综合练习。
1、34页2题。
看来同学们在长度王国里旅行很愉快,可有个人还闷闷不乐呢,聪明猴、他想让我们帮他闯过第二关。快伸出我们友爱的手帮帮他吧。《课件:实物高度》预测:如果出现用错单位的,用手比一比。
2、同学们真棒,闯过第二关了,看看第三观。《课件:文字叙述》。
四、小结。
那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想说的。
1010。
米—分米—厘米—毫米。
m
dm。
cm。
mm。
1厘米=10毫米。
教科书38——39页及相应的练习。
1、结合具体活动情景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初步学会用尺子画角,在操作体验中让学生感受到角有大小,感悟到角的大小只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3、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交流能力。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活动角、绳子等。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红旗上的五角星的名称缘由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的精神面貌真不错,老师准备把这几颗五角星奖励给表现最好的同学。(课件出示五角星)这几颗星星为什么叫五角星呢?师:角到底是什么样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位“新朋友” 。(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通过学生熟悉的“五角星”,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角是什么样的图形,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又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找角
师:老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角的家,在画面中,哪儿有角?
师:不仅这里有角,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认真找一找,然后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生生互动)
2、摸角
师:谁愿意说说你们找到的角?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的角原来是这样的一个图形(点)。想想怎样才能把你们看到的角完整地指出来呢?(点、边、边)
老师发现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这个点,还指了这两条直直的线。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吗?你们能像老师这样指角吗?试试看。
师生一起指三角形的角、课本封面上的角。
3、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同桌合作指一指课件中的角。
师:角到底是什么模样呢?让我们给这些角脱掉漂亮的外衣。(课件演示)
师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并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后板书(1个顶点、2条边)生再次指认实物角的各部分名称。
4、判断角
(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明理由,如五角的角与几何中的角的区别)
5、创造角
师提供学具:一条绳子、两根塑料条、圆或不规则纸片。讲故事:“蓝角、红角比大小”(课件出示图)。
(在创造角的教学中,通过学生折一折、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及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自己去探索,使学生感受角有大小,更好的认识角的特征,建立角的表象。在学生介绍角的时候选择一个角来比一比两个角谁大谁小,这样可以更自然的引到活动角的比较大小。)
6、画角
a、请学生想想说说,应该怎样画角。
b、教师规范画角的步骤。教师边画边说:先点一个点,从这个点起,尺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教师板演)。c、学生练习画角,教师给予鼓励。
d、学生反馈后,再画一个跟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
三、练习反馈,实际应用
1、师:请同学们数一数三角形有几个角,再数一数每个小组桌面上其他图形的角。
2、给你一个长方形,只能剪一刀,你能把它变成几个角学生操作后交流:不同的剪法,得到角的个数不一样。(电脑演示几种情况)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1、谈收获
2、学唱《角的歌》:我的名字叫做角
我有边儿是两条
一个顶点两条边
所以我叫角角角(课中安排学唱《角的歌》,旋律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加上简明扼要的歌词和动作,是对“角”的一个特写,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五、课外延伸
老师要交给你们一个任务,请你回去后仔细地观察一下,你还见过哪些地方有角,听说过哪里有角,然后把它们写下来,题目就叫做:我所知道的角。
《角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初步认识平面图形和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这里,不给角下定义,也不讲角的度数,而是从观察事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图形,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制作学具等,加深其对所学几何图形的认识。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讲了些什么并不重要,而学生想了些什么更重要千万倍。学生的思维应在学生自己的头脑里产生,在尝试操作、讨论的过程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纵观整节课,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学生,探究新知;最后是归纳总结,拓展延伸。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
这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能力和对所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情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这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知道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知道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再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积极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一、只备教材,而对学生却备得不够。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时,老师意在引着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尖、线等,从而再转到数学中的语言:角、边等。但孩子的认知前提却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说不到点上,只说成折、横,他们的回答让老师也无所适从。而有的学生则无所不知,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老师又觉得心中不甘,意犹未尽。
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研讨我觉得自己定位的知识目标对初次接触角的二年级学生来说难度太大,特别是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而新课标中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角,直观建立角的表象即可。
通过这次校内公开课,我感觉自己受益匪浅,并时时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进取,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4)通过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探索的`能力。
重点:掌握圆的特征,会使用圆规画圆。
难点:会使用圆规画圆。
一激趣定标。
(一)复习导入。
在数学王国里,住着许许多多的平面图形。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投影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今天,老师就再次带领大家走入我们的平面图形世界,并认识一个新的朋友-圆。
(二)板书课题。
(三)出示学习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经历角的大小变化的过程,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习惯,在探索角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团结合作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要上一节新课,看老师板书:角,齐读课题。
师:生活中,你们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
生:桌角。
师:能指一指吗?大家也来指指。
(生指桌角时,仅会指某个点,并不是数学概念中规范的角)
生:书角。(指的方法同上)
1.认识角的特征。
(1)直观对比生活中的角与数学中的角,并逐步形成表象。
师:老师也带来了两个图形(贴剪刀、闹钟图样),能在剪刀上再来找找角吗?
师:刚才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图形叫做角。(师边说边示范)举起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好,我先把它画下来。剪刀上还有这样的角吗?
师:谁来指钟面上的角?
生指钟表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角。(指的动作非常规范)
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指角的过程非常规范。
师画出钟面上的角。
师:认识老师刚才画角的工具吗?(三角尺)对,谁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学举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动作也很规范)
师:现在老师选择其中一个角画出来。(画一个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征。
师:比一比这3个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个尖尖的地方。
师:能来指一指吗?(生指)
师:同意吗?(同意)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这个尖尖的地方,有一个点(师描),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生:都有两条线。
师:对,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板书:边)
师:谁能指出另外两个角的顶点和边?
生边指边说(师引导规范指认)。
师:现在数一数,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生齐说: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3)多样练习,强化角的认识。
师:现在来辨一辨,哪些图形是角?(课件出示:教材第65页,想想做做第1题,生自己思考)
师: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师:这道题目做得不错,再来一道(课件出示第65页,想想做做第2题)。能自己读懂题 意吗?想好后,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表示出来,藏到身后,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来。
2.感受角有大有小,并且角的大小只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制作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师:你们能像老师这样,用硬纸条和图钉做一个角吗?注意安全。
(生独立做角,有困难的,师引导同桌之间互相帮忙)
师: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来的角的顶点和边吗?(生指)
生:我把角打开,角就变大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
生:把两条边合回来,角就变小了。
生:角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师:(演示)非常正确。
师:看,我现在拨了一个这么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拨一个比我大的角。拨好的同学举起来,同学们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确)能不能拨一个比它小的角?同学们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确)
师:哦,(师边演示边说)原来角是有大有小的,两条边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据你们刚才的体验,能比较这3个角的大小吗?(课件出示第65页的钟面图)一起说吧。
生齐:第一个角最大,第三个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师:看着老师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两边剪短)角的大小变了没有?
生:变小了。
生:没有变。
师:我刚才听到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角变小了,一种是没有变。认为角变小的先来说说理由。
生:角的边短了,角就没有刚才大了。
师:认为角的大小没有变的同学也来说说。
生:没有变。(角的)两条边叉开越大,角就越大,叉开越小,角就越小。刚才它的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没有变。
师:他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谁再来说一说?
生:角的两条边仅仅是变短了,但是角叉开的大小没有变化,角的大小不变。
生:我知道了,现在角的两条边没有再叉开,也没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对,说得真好。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越多,也没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演示)咔嚓,咔嚓,角的两条边又短了,角大小变了吗?
生齐答:没有。
生:角的两条边没有叉开更多,也没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很好,能听出来同学们对于角的变大、变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们!
(3)继续感受角的大小,为下节课铺垫。
师:(指三角板上的直角)还记得这个角吗?能从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个和它一样大的
角吗?找到的同学小组内互相指一指。(生活动,师巡视)
四、延续探究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又有了新的进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师:同学们,你们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张长方形纸,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角?
师:现在试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图形有几个角?
生:4个。
生:5个。
师:谁的答案是正确的?下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继续实践、研究。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直角的认识及角的大小的比较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
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3、让学生用这个方法比一比自己折出的角是不是直角。
4、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比一比自己周围的一些角是不是直角。
5、用三角板画直角。
师:你们能不能用三角板画一个直角?下面自己动手试一试。学生画时,教师巡视并指正画的方法。
1、练习八的4—6题。2、第7、8题
3、生活中的数学。
4、(布置作业)回家以后找一些角,并用三角板量一量是不是直角。
《倒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及应用题之后的内容,为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法则打基础,分数除法经常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转化需要倒数的知识。因此,本单元在分数乘法的教学基本完成以后,编排了有关倒数知识的一节教材和一个练习,为下一单元的教学提前作准备。
学生初看到“倒数”这一概念时,从字面上看也许对它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通过学生自学,自主探索倒数有什么意义,如何求一个数(0除外)倒数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与分析概括的能力。
1、知道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2、经历倒数的意义这一概念的形式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
4、利用教师的情感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略
“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计算、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理解倒数的意义和会求一个数的倒数是学生学习分数除法的前提。学生必须学好这部分知识,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数除法的计算和应用题。这节课上,我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正确处理了“教教材”和“用教材”的关系。1.在本课的引入中,我没有采用多种铺垫,而是直接通过让学生计算教材中的四个乘法算式,观察积的特点与算式中两个因数的特点,直接对倒数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更明白了只要调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数。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倒数的意义,我引导学生举了大量分数的例子,并通过观察、计算等方法使学生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倒数的两个数只是把分子和分母的位置进行调换”、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能注意到“倒数是相互依存的”。抓住学生的这一发现,我引导他们很快就总结出了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2.在让学生通过研究求各种数的倒数的方法的环节上,避免了学生在学习中只会求分数的倒数的知识的单一,延伸的所学的内容。在最后,面对特殊的0和1这两个数时,学生们出现了小小的“争执”。有人认为:“0和1有倒数。”有人认为:“0和1没有倒数。”对于学生的“争执”我没有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互相说说自己的理由,在他们的交流中,学生们达成了一致的认识: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它本身。并且在说明理由时,学生还认为“0不能做分母,所以0没有倒数”这个理由,拓展了我所提供给学生的知识内容。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设计出更多的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更大的提高。
1、学生在观察人民币以及取币等现实情境活动中认识一元以内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师:小朋友,过年的时候你们都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啊?红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呀?(钱)钱的作用可大了。老师啊,今天也准备了两个红包,里面也装了一些钱,老师啊打算把这两个红包奖给表现最棒的小朋友,你们想不想得到它?那就好好表现哦!
小朋友,每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你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人民币)(硬币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
师:小朋友真聪明。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部分人民币,认识人民币上的数学知识。
1.1元。
(课件1元纸币)师:这张人民币你们认识吗?,是多少钱?你是怎么看出来是1元的?
小朋友看,1下面有两个汉字(壹圆),壹是大写的数字一,圆是人民币的单位。咱们现在一般写作这个元(板书:元)。
(课件旧版1元)这是1元吗?你这么知道的?像这种是旧版的1元人民币,咱们现在已经很少用了。
2.1角。
师:小朋友再看,下面这张是1元吗?
啊?1角呀!这儿不是明明有数字“1”吗?为什么不是1元?
哦,1后边还有一个很特殊的字(角),你们看得真仔细!角也是人民币的单位(板书:角)。
(课件出示)1元和1角,尽管都有1,但是单位不同,差得可就远啦!3.1分师:小朋友再来看,这是一枚硬币,硬币都是用金属做成的。
1谁来当小老师来给我们大家介绍绍?这枚硬币啊,是多少钱?1分分也是人民币的单位,不过现在很少用了(板书:分)。
元、角、分就是人民币不同的单位名称。
4.认其他人民币。
(这张紫色的是5角,黄色的硬币是5角,还有硬币是1角,2分,5分)5.同桌互认。
师:小朋友,现在你们会快速的认出人民币了吗?同桌的小朋友合作,一人拿人民币,另外一位小朋友说说是面值多少的人民币,开始。
6.分类。
我们能把刚才认识的人民币分分类吗?
重点按单位分。
7.想想做做1。
1.教学1元=10角,1角=10分。
师:好,小朋友请坐好。刚才啊,这两个小朋友最先坐正而且做得很直,好,请你们上来。老师要把我准备的红包送给他们,(呵呵,羡慕吧)(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要你努力,后面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你呢)想不想知道红包里有多少钱啊?打开看看就知道了,是吧?(老师揭开两个红包,得出1元和10角)师:这是多少?(1元),再看看,有没有了?(呵呵,很多小朋友忍不住笑了,确实,比起长辈们给你们的百元大钞,确实挺少的,不过却是他们努力获得的,所以老师觉得这一元钱很珍贵。)。
王亚玲。
吴正宪老师说过“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这句话使我记忆犹新。所以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一直把预设周全作为备课的一条标准。“线的认识”这节课结束后,我静静地反思了一下这节数学课,体会有以下几点:
1、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我在授课之初,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无论是课题的引入,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都紧密联系着学生生活的实际,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数学,数学可以展示生活。
2、创设生活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动机。
新课标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的理解数学。”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了“生活中到处都有线,让我们去找找看吧”这一生活实际中的话题,为学生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找线,从而引入课题《线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3、展开生活画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
新课标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线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到的活生生的知识,学生在原有的生活中就时时能看到,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充分让学生“做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理解数学的真实。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归纳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增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我还让学生把线段、射线和直线进行比较,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了“使学生获得知识与形成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这个新课程理念。
4、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把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学习的。在教学中,我提出了一些问题,如:“大家看到铁轨时,有什么感觉?”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觉得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交流,让他们观察,猜想,独立思考等,从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足:
本堂课时间安排上有点“前松后紧”,所以造成整课的不完美。整个教学的过程,操作性还应加强,学生参与面还要再广一些,这样,不但获取了数学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数学能力。
能根据示意图辨认事物所在的方向,并能用方向词语描绘事物所在的方向。
经历观察、描述平面图中事物所在方向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辨认方向和行走路线的过程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科书上插图。
复习引入。
1.在教室里辨认八个方向。
引入:这节课我们来认识线路图。
1.丫丫家的位置。
(1)出示平面图,让学生观察示意图,说一说图中有哪些建筑,每个建筑所在的方向。
(2)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你能说出丫丫家的位置吗?
(3)提出“说一说”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丫丫家的人会去的地方,并说出这些地方行走路线。
(4)学生讨论去某个地方的行走路线。
2.行车线路图。
(1)出示线路图。提出问题,从上面的线路图中,你了解到什么?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
(4)议一议。
师:张大爷在长途汽车站,要去火车站,请同学们议一议他该怎么走。
指名汇报,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以下两种行走方案:
其一:可以乘1路先往北走2站到达邮局,再往西走2站到达火车站。
其二:也可以乘5路先往西走1站到达商场,再往北走2站到达火车站。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中的习题。
(2)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师生共同讨论。
这节课你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从“长途汽车站”到“火车站”该怎么走?
教学内容:教材第73—74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整数、小数的意义,掌握整数、小数、自然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整数、小数感念的理解与认识。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的意义及相关概念,理解和认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的认识在小学里所学的数的概念及有关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比较系统的复习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负数的基础知识。教学难点:弄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2、师:数的认识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数的意义、数的读写法、数的改写、数的整除,内容较多,我们先来梳理下前三个方面的内容。
二、梳理数的意义。
2、师:什么是自然数?是不是整数就是自然数?
3、小数的意义:
师:小数可以怎么分类?板书:(1)按小数位数是有限还是无限分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又可以分为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无限循环小数还可以分为纯循环小数如0.55…、混循环小数如:7.23838…(2)按小数的整数部分是否为分为纯小数和带小数(混小数)如0.78和1.25小结:小数实际上是特殊的分数。它特殊在哪里呢?小数实际上是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
4、分数的意义。
三、梳理数的读写法。
1、师:下面我们复习梳理第二个内容数的读写法,提到数的读写法我们就要说一说计数单位和数位表,谁来说说我么学过的计数单位有那些?课件出示:一(个)、十、百、千、万„„都叫做计数单位.其中“一”是计数的基本单位.
2、师:大家看着个数位表,从中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数位是指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如万所占的位置是万位,每个数位上的数都有相对应的计数单位。数字所在的数位不同,所表示的数的大小也不同。
3、做一做:课件出示。
小结:谁来说一说整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小数在读数、写数时应注意些什么?课件出示数的读法和写法。
四、梳理数的改写。
2、数的改写。
师:有时候一个较大的多位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有时还可以根据需要,省略这个数某一位后面的尾数,写成近似数。我们做一下练习。订正时问一问是怎么得来的。
小结:数的改写只改变计数单位,结果是原数的准确值;取近似数是在改变计数单位的同时,对尾数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处理,得出近似值。求一个数近似数的方法有四舍五入法、去尾法和进一法,一般情况我们采用四舍五入法。
3、梳理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
五、巩固练习:练习卷。
六、全课总结:谈谈今天的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整理板书:)
相减相差{牛奶比果汁多1杯3-2=1
果汁比牛奶少1杯 3-2=1
相除倍数{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2/3=2/3
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3/2=3/2
(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其实,当用除法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还有另一种说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
(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指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3)通过看书自学,你还知道了些什么?结合学生交流,认识比各部分名称,读法、写法。
(三)认识比是有序概念
(1)同学们看一看,刚才的比的前项是2,这儿的2怎么又是比的后项了呢?
(2)对!颠倒两个数量的位置,就会得出另一个比,它的意义也就不同。因此大家在叙述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是几比几,不可颠倒顺序。
(四)巩固练习
1、 出示练习十三第1题
(1)要求学生用比来表示
(2)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3)小结:要填一个数量与另一数量的比是几比几,只要怎样看就可以了?只要看这两个数量分别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比几。
2、出示试一试
(1)在日常生活中,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的现象还有很多,比如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在这几个比中,是哪两个数量在比较?(学生默读题目后回答)
(2)每一个烧杯上面的比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谁来解释一下?(学生可以用份数叙述,也可以用分数叙述,要求两种理解都要到位)
3、如果六1班男女生的比是4:5,你能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吗?你还可以知道些什么?
(一) 谈话导入: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二) 教学例2
1、呈现例2,学生阅读题目后提问: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说明:在这里还是用除法(路程时间)计算出速度,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谁会说?(学生口答,教师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
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
(三)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可以用比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板书完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小结:两数相除既可以用倍数,也可表示比来表示两数关系,简称倍比关系。
(板书)
1、在900∶15这个比中,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60是怎样得到的?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那么900∶20这个比的比值是多少?表示什么?
3、你能说出例1中的各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各表示什么意思?
1、认识黄金比:
这里三个不同形状的照片相框,如果让你选的话,你选哪个相框来放自己的照片?为什么?(第一幅和第三幅画要么太长,要么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比较美观呢?你能算出这幅画长和宽的比值吗?(学生算出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听说过黄金比吗?黄金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其实呀,长和宽的比值大约是0.618的长方形,被认为是最美的。
2、认识国旗上的比
三副国旗图片,哪副看上去最舒服?其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规定,国旗的长和宽的比是3:2,比值是1。5。
3、糖水的甜度
(1)(出示:三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
第三杯1∶40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四杯糖水,标出糖10克,水100克。)
现在哪杯糖水更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你能说出这几杯糖水的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前思考:
因为实习教师王老师要上《认识比》这一课,所以我和她一起就教材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例1有2杯果汁和3杯牛奶,怎样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要得出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由此引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由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引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结合这两个比,讲了比的表示方法(写法与读法)以及各部分名称。教学如果联系2/3是23的结果,3/2是32的商,学生就能初步感受比与分数有关,分数与除法有关,因此比与除法有联系。如果结合2杯、3杯这些具体数量来体会2∶3和3∶2,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对比的认识就能深刻一些,写出比也方便一些。
第68页 试一试是结合图意解释比,进一步感悟比的意义。直观的图示为各个比创造了现实情境,赋予各个比具体的内容。解释比的'意义要联系图意,看着比先逐一回答卡通提出的问题,再用几倍或几分之几逐个描述水与洗洁液的体积关系,必须把两层意思都归结到相应的比上去,把学习心向和注意力紧扣在对比的体验上。
例2先让学生分别计算小军、小伟的行走速度,引起对路程时间=速度的回忆。然后教材指出,可以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分别写出了两人走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是900∶15、900∶20,让学生感受两个不同类数量间的除法关系也可以用比表示。 第69页试一试把3∶5改写成除法算式、改写成分数,是沟通比、除法与分数之间的联系,目的是加强对比的认识。把比写成除法算式,是根据比与除法的关系,而把除法算式写成分数是旧知识。
比、除法、分数的相互关系重在理解,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要通过改写来体会和掌握。至于比、除法与分数的不同,在改写中也能有所感受,不必刻意去区别。
课前思考:
比的意义这课是在学生掌握分数应用题及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以及能解答简易方程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意义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让比的意义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的教学之中。
比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比的概念实质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虽然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要:让学生理解1.比的意义就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两个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表示的是第三种量,如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即速度)。 2.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比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比同分数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课后反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新知。
比的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例如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等都用到比的知识,在教学中联系实际生活,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这节课我先出示2杯果汁和3杯牛奶,学生能根据所给的数量提出许多问题,有选择把问题写在黑板上并用算式表示。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几倍,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几分之几,可以用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来解决,今天我们来研究对两个量比较的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引出比的意义教学。
二、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在这部分中,因为分数、除法、比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比的意义后,让学生通过讨论、研究、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分数、比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它们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
三、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比、分数、除法的区别,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分数表示的是一个数,除法的是一个算式。
黄金比在这节课中没能讲到,打算明天的课上再做介绍。
周一下午高教导在六(3)班上了一节数学课《认识比》。听课后,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师们及时进行了评课,大家都感到这一节课上得有效、实在。这一学期,我也任教六年级数学,所以听了这一课后,受益非浅。下面,就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想法,愿和组内老师一起探讨。
一、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拟定简明、切实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学流程的准绳,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追求简明、切实,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本课中,高教导在教案中这样表述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短短的两句话中涵盖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方面的达成目标的描述。
二、本课时的教学环节简洁、厚实
教学环节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本课中,共分四大板块,即教学例1,初步认识比;教学例2,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值,会求比值;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在每一板块中还有很丰富的内容,如第一板块中,先由例题1使学生认识到两个数量相比较可以相减或相除,进而再认识到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间关系时可以用比来表示,并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和读法、写法,再通过练习十三第1题认识比是有序概念,最后通过试一试沟通比与除法的联系。又如,在巩固练习部分向学生介绍了黄金比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有关国旗的长与宽的比这一知识,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及体验的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流程让听课老师一致认为这样的教学环节是非常实在和有效的。
三、本课时的媒体运用简单、扎实
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教导在课中自己设计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之为课堂教学有效服务。让大家感受较深的一处是教学试一试时,教材提供的是四个没有刻度的长方体容器,每个容器上标有不同的比表示每种溶液里洗结液与水体积的关系。高教导制作课件时考虑到要让学生理解这里的1:8也可以表示洗结液一份,水8份,于是课件上出现了将容器平均分成9份,学生能清楚地看到洗结液一份,水8份。这样的处理能直观地演示洗结液与水体积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比,并为后面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返璞归真是新课程对数学课堂回归本质的热切期盼,让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多一些理性,追求简约,崇尚真实,以创出一片课改实践的广阔天地。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3、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重、难点]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会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过程]一、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1、从生活情境中认识直线、线段与射线。
组织学生讨论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别与联系:直线无限长,没有端点;射线无限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限长,有两个端点;射线与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二、字母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1、自学第15页的“说一说”
2、全班交流用字母读直线、线段与射线的方法。
提醒注意:射线的读法只有一种,一般从端点读起;而直线和。
1/7。
线段的读法都有两种。三、数简单图形中的线段1、画一画:
通过第一题的操作让学生了解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通过第二题的画与量,了解两点之间的最短线段。2、练一练:
第1题:数线段时,指导学生有规律地数,即按一定的顺序数;同时,要与线段的表示方法结合起来,如线段ad、线段dc等。
第2、3题:在比较这两题的线段的长短时,学生容易受视觉的影响。所以,在讲这两道题时,先让学生估一估这些线段中哪一条线段长,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用什么办法来确定自己估计的正确性。例如:可以用尺子量一量来验证。
[板书设计]直线、线段与射线。
直线:射线:线段:
无限长无限长有限长。
无端点只有一个端点有两个端点。
2/7。
一、说教材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线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线与角的起始,也是今后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的重要前提,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直线、线段与射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直线、线段与射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通过闯五大关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三种图形特征的印象。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对线的感知基础,因此动手画一画可以做到知识的衔接和过渡。学生通过画一画、看一看、读一读以及交流活动来学习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特征,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较难理解,学生可能不能完整准确的表示出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因此,这些都是我上课要着重强调的地方。教学目标:
3/7。
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及认知规律,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情境,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会用字母正确表示线段、射线和直线。3、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4/7。
今天这节课李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线。(课件展示图,板书课题线)。
请同学们在这张纸上画一条你最喜欢的线。(生画线,师巡视,收集有特点的线)。
这节课我们不研究曲的线,我们只研究直的线(板书:直的线)。
(二)探索活动,获取新知。
1、找一找:请同学们在你身边找一条直的线,同学交流,找生活中直的线。
5/7。
师:想一想,我们找的这些直的线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直的线都有两个点,谁知道这里的两个点叫什么名字?端点。对。同学们找的这些点在数学上叫端点。我们把这有两个端点的直的线叫做线段。
3、找生活中的射线,直线,理解它们的特点。
4、读一读:自学读一读,学生明白线段和直线有两种读法,而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并且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闯关练习,巩固新知。课件出示闯关练习:
6/7。
学生动手画直线。
体会:过一点,可以画出无数条直线。
2、过两点,画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多少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四):拓展创新,感知提升。
第五关:数线段(让学生能够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数线段)。(五):全课小结:
让学生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对线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最后教师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鼓动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勇敢地去探索,争取取得更多的收获。
7/7。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教材37—38页)。
知识目标:通过操作活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含义。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教学媒体图片。
一、探索新知。
1.小实验。
出示图片《小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想把一块木板固定在墙上至少需要几个钉子?
学生讨论、汇报。
2.画直线。
(1)在本子上画一个点,试试经过一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2)在本子上画两个点,试试经过两点画直线,看看能画几条?
汇报结果。
二、得出结论。
师生共同总结出直线的基本性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三、生活中的应用。
出示图片《实际运用》。
师:同学们还能找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在生活中应用的其他例子吗?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适当引导:栽树时只要确定两个树坑的位置,就能确定同一行的树坑所在的直线。建筑工人在砌墙时,经常在两个墙角分别立一根标志杆,在两根标志杆之间拉一根绳,沿这根绳就可以砌出直的墙来。
四、小结。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五、巩固练习。
过一个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出()条直线;过三点至少可以画()条直线,最多可以画()条直线。
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经历自己读小数,认识小数的过程。
2、知道整数,认识小数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能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
3、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小数。
认识小数的各个组成部分,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中ppt辅助教学。各个组成部分,说出具体事物中小数表示的意思。
第一环节:
游戏引入(师提出猜数游戏:)。
1、师给一定的范围,让学生猜数,调动课堂气氛。
(老师在游戏中一定要反应快,既要引导学生猜数,又不要左右学生的思路。预设:学生猜不出符合要求的整数,在缩小范围中,遇到整数有时不能表示一些数据,从而想到小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2、从而引出小数。
(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第二环节:
(一)认识“鸟中之最”
1.课件显示几种鸟的图文,引导学生读出其中的小数。
2、让学生观察描述几种鸟的数据,并且分组讨论,对这些数据的理解,感知小数在具体事物中表示的意思。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师注意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让学生自主选择数据交流,给学生以主动权。
1.举出跳绳长度,买饮料和面包花的钱数的例子。
利用三年级所学知识把复名数改成单名数。(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什么是“整数”和“小数”
学生观察黑板中自己猜想的数,进行比较。和师一起找出小数的特别之处。
3.介绍小数的组成部分,师一边介绍,一边板书。
(三)试一试。
引导学生读出小数,并说出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分别是多少。
(四)说一说。
师提出书中69页“说一说”问题。
让学生同桌互说,然后再全班交流。
(五)练一练。
课件显示:
练习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表示的实际意思。
同桌互说,然后再交流。
2、书中练习。
3、抽奖游戏(抽奖小游戏,抽奖看商品,根据商品说出所学数学信息。说对了奖品归学生,看谁说得好,到自选商店选奖品。这里预设是一个小高潮。)。
第三环节:本课小结。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初步认识小数的过程,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能读写小数。
2、结合具体情境比较小数大小并发展数感。
本单元是充分利用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感悟小数的含义。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本单元的小数教学结合元、角、分或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出现,便于学生联系实际,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进行小数大小比较和加减法。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小数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3、使学生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重点:
1、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认、读小数。
3、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
难点:
1、小数部分位数不相同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2、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小数知识的首次课,因此安排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场景入手,创设各种活动,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写小数,并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下经历通过商品价格认识小数的过程。
2、能正确地读、写简单的小数。
3、能把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1、激发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体会合作交流的学习经历。
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难点:结合具体的情境,体会小数的意义。
一、炫我两分钟:
在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数学王国,在这个国度中,四处都是数字、数学符号,其中小数点也生活在这里。
小数点十分活泼可爱,成天的跑来跳去,并且时不时地还闯下祸来。这不!今天又偷偷的跑出去玩了,他漫步在数学大街上,十分无聊。对了!他想:我不如去小音乐剧院听歌吧!但音乐剧院里的门票需要不少钱呢,小数点犯难了,因为他并没带多少钱,他十分懊恼,突然,他发现0也来了。而0也没带够钱,正站在门前叹气。这时3也摇摇晃晃的来到了剧院前,他同样也面临没钱的烦恼。怎么办,他们凑在一起商量对策,突然小数点灵机一动,大喊一声:“有了!”他让3站在前边,自己在中间,0跟在后边,形成了3.0,而他们把所有的钱掏出来买了一张票。他们三个大摇大摆地走到了剧院门口。检票员“x”大声地说:“请出示一下门票!”小数点递上了一张票,“x”纠正说:“对不起,请出示三张票。”小数点连忙分辩道:“根据小数的性质,一个数加上小数点后,后面就可以有无数个0,所以,我们是一个数,只需要付一张票!”“x”号哑口无言,只好放他们进去了。
怎么样啊,小数点够聪明吧!说不定他们现在还在剧院里享受优美的音乐呢!哈哈!
【设计意。
二、尝试研究。
尝试研究一(课前)。
1.说出上面各种物品的价钱。
7、25。
尝试研究二(课前)。
1、我们以前学过的12、35、15等数字属于整数,商品标签中的表示物品价钱的数,如:7.25元、8.80元、11.30元等都叫做。我会自己写出一个小数:(),我会试着读一读它。
2、小数和整数有什么不同?
3、小数中间的小圆点叫做,小数点左边是部分,小数点的右边是部分。
尝试研究三(课上)。
1、试着读出下面的小数。
0.63.09。
我是这样读小数的:
先读()部分,再读(),最后读()部分。
我们在读小数时应注意:
2、试着写出下面的小数。
零点零八三点二零四点五九。
我是这样写小数的:
先写()部分,再写(),最后写()部分。
我们在写小数时应注意: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生活经验,通过自主探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尝试小研究。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设计意图】:给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发言的机会,小组合作交流建议的给出使小组交流有序进行,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与合作、学会倾听与欣赏、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探索知识的欲望。
四、班级展示提升。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引向深入,总结概括。
尝试研究一、二:教师点拨:什么叫小数。
尝试研究二:讨论:怎样读写小数?读写小数应注意哪些问题?
3、互相纠错。
同桌或者同组内的同学检查一下,尝试小研究中的题做得对不对,如果不对,加以改正。
【设计意图】:班级展示提升是小组内形成统一的观点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并引发深入思考的过程,通过小组间思维碰撞,以及老师精彩的点拨引导,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使知识更加系统化,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
五、挑战自我。
51页练一练1、2、3题。
第1题:先让学生自己连线并试读,然后进行交流,重点关注0.55元、3.60元和2.05元分别是怎样判断的。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第3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怎样想的、怎样写的。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进一步落实知识与技能目标,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六、梳理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知识的?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七、拓展延伸。
试着读出超市海报上商品的价格,选择其中一种商品,在身边的超市对其价格进行调查并比较,哪个更便宜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xindetihui/122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