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心得体会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实用23篇)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实用23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成长轨迹和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提升。请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精品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够提供一些启示和帮助。

博弈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博弈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心理动力以及对策略和结果的认识的学科。在博弈心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入探索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因素,并且发现了人们在博弈中存在着固定模式的行为倾向。通过对博弈心理学的学习与实践,我得出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博弈心理学告诉我人们是情感动物。在博弈中,即使是最理性的人也无法完全割裂自己的情感。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往往会对小概率事件高估、对大概率事件低估。这种情感驱动的行为为我们提供了深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机会。因此,作为决策者,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将冷静思考融入决策过程,以避免情绪带来的不理性行为。

其次,博弈心理学教会了我人们的不合作性。人们的决策往往是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达到合作的结果。这一点在纳什均衡理论中得到了体现。在博弈中,当每个参与者都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时,很可能导致合作失效,从而使得每个人的收益都较少。因此,当我们面对博弈时,应该始终保持警惕,并寻找通过合作来实现双赢的可能性,而不是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第三,博弈心理学让我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在博弈中,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当一个参与者拥有更多信息时,他能够在决策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因此,获取和利用信息成为取得成功的关键。作为决策者,我们应该尽量寻找和收集信息,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且善于利用信息分析结果,以便更好地制定策略和做出决策。

第四,博弈心理学教会了我如何应对风险。在决策过程中,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往往是个体差异的。有些人喜欢冒险,愿意承担较大的风险以追求更高的回报;而有些人则更加保守,倾向于规避风险。在面对风险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权衡利弊,做出富有远见的决策。同时,在决策中要注重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最后,博弈心理学告诉我人们是有限理性的。理性的决策是基于信息和能力的合理运用,并且追求最大化的效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决策常常受到资源、时间、认知限制等因素的制约。因此,要理解并接受人们有限理性的特点,在进行决策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以避免产生决策的偏差。

总之,博弈心理学的研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因素,并找到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情感动物、不合作性、信息的重要性、风险与有限理性成为了我思考决策问题的切入点。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在博弈心理学的指导下,做出更加明智、更有利于实现双赢的决策。

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书中第一章和第四章的内容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感受也多些。第一章胎儿的发展让我更深入地意识到胎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人们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认为起跑线应该指受孕的那一刻起。一个胎儿在子宫中就已经开始学习了。胎儿时期,认知能力、视觉能力、味觉嗅觉、听觉、运动能力都在发展。很多认知技能都有自己的关键时期,一旦关键时期错过了,一些认知技能将不能以同样的熟练程度被学会。胎教的内容多少会被胎儿记住,也就是说胎儿有记忆。

例如:对新生儿地研究明确显示,他们仍然记得在子宫里的经验。在出生之前一直听的音乐会阻止他的哭声,因为这个音乐并不是婴儿第一次听到。莱斯艾略特博士曾说:“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我们就已经具备了智力技巧和抵抗易患病的体质,以及独一无二的适应早期生活的关键要求。”因此,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父母们应从胎教开始努力。第四章详细论述了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心智和认知发展与两个最重要的理论。

一个是俄国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认为儿童是跟更有经验的人学习的“学徒”。维果茨基通过实验提出了“最近发展区”,他认为是最近发展区刺激了儿童的发展。我明白了要想让学生发展,就得弄清学生的现有水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促使学生发展。促使学生发展的关键是更有经验的人恰当帮助。另一个是皮亚杰的发展理论。与列夫·维果茨基观点不同的是皮亚杰把儿童看做体验其周围环境的“探索中的科学家”。皮亚杰的观点更突出了儿童的自主性,因此皮亚杰的发展理论及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经过了四个不同的阶段。感觉运动期(从出生到两岁)、前期运思期(从两岁开始到七岁结束)、具体运思期(从七岁开始到十一岁结束)、形式运思期(大概从十一岁开始到成年时期确立)。

每个儿童都是有差别的,他们将会以自己的速度经历不同的阶段。中国的小学生从六岁入学十二岁毕业,经历着前期运思期、具体运思期、形式运思期。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他们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并不是他们只关心自己。儿童在整个前运思期过程中都在学习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大约七岁时确实学会这个本领。由此我明白了,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为什么注意力那么容易分散,上课总喜欢王子窗外和摆弄自己的物品,总是不由自主的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就连和老师谈话时也总喜欢说自己有关的事情,而把老师的提醒抛到脑后。本来我很生气总想:真可气,这些小不点儿竟不把老师放眼里,真是不长记性,前面左耳朵听后面右耳朵就扔了。现在我明白了,我生气也是白费功夫,他们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很难理解别人的观点,今后再教低年级的学生时要多理解孩子并且引导他们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具体运思期的儿童出现了心智运思,懂得了守恒概念,可以同时探索同一事物的不同属性,但只能思考具体的事物。

当碰到复杂的问题是,他们处理问题的程序仍然存在相当多的试错成分,所以他们常常会重复前面已经做过的步骤。了解了具体运思期的儿童的特点后,教师们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解,因为学生常常重复已有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必然会出现许多错误,老师们也经常埋怨道:怎么搞得,原来会的知识需要在新的知识中运用孩子反而不会了,讲过好几遍的东西就是容易错。

也真不知道这些孩子是怎么搞的?有时火大了,直接发到了学生身上,既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也破坏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十一岁的儿童和成年人才可以用形式运思去思考那些存在的事物,抽象思维才得以发展,做事情解决问题会制定出有效的计划。教师此时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制定各种有效计划促进学生不断地发展。

读完《发展心理学》后,我想到了教育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适当的引导教育。我对一个人的发展阶段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更多地了解了小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同时也明白了,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要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埋怨,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迁怒。

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龄前儿童由于年龄小,缺乏自制力和自律性。我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入手,在课堂上进行有趣的教学,尽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组织学生的纪律。采取各种激励措施鼓励幼儿,提醒幼儿及时备课,观察学生课后行为,根据学生表现进行课堂示范教育。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养成听课和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班集体是培养学生个性的沃土。有了这片沃土,学生的个性才会多姿多彩。集体活动最能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天,我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仅活跃了孩子们的身心,也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应该教育不同类型和性格的学生。为了让他们尽快融入小组,我利用课余时间为他们做思想工作,积极与家长和代课老师交换意见。学生们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或多或少的进步。在班上,我对每个人都一视同仁。课后,我们像朋友一样相处,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

虽然在这段时间,学前教育类的工作让我觉得很难,我每天总是很忙,但我觉得我所有的努力是一种幸福,当我看到孩子们的健康和健康成长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快乐和无忧无虑的学习和游戏。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即将步入教育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学习教育心理学是相当必要的。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记得那是大一的下学期,带我们《数学分析》课的是任亲谋老师,他衣着朴实大方,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完全一个智者,那种亲和力完全让我感到温暖,听其授课如沐春风,受益匪浅。他虽操一口陕西方言,但我也不觉我是外地的,再高深的知识在他讲出来之后是那么的易于理解,传授的思想方法是如此的启迪心灵,这才是我梦中的大学教授。每每在大学校园里见到他,都犹如阳光洒在我的身上,是那么的温暖,感觉自己一下子吸收了好多好多的能量,可惜呀!后来无福再得其授课。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习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人格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既然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如此之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用有限的时间去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呢?我想这也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在信息量如此巨大,知识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对一门课程靠死记硬背是行不通的了。一定要去尝试多种学习方式和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以及课案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思想指导实践,立竿见影,少走些弯路。在实践中领略,感悟理论思想,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结合自己的专业在教育事业上有所建树,力争起到带头引领作用,做一个专家型的教育工作者,而不是一个机械式的教书匠,那样的话,自己也痛苦,国人也失望,国家下这么大的气力搞免费师范生教育,培养未来的教育人才,为什么啊?不就是国情所需,情势所需嘛!中国这样一个大国人才济济不假,但教育战线上的人才却远远不够啊!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啊!自然,人口也不少!国家要进步,要发展,要腾飞啊,所以人口素质得先上去。所以,作为一个准教育工作者,教育好是应该的,教育不好就万万不该了。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明确指出:“思维与语言密切联系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正常的人是凭借语言来思维,用语言来记录和交流思维活动的成果。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在教学实验中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教师自身语言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科学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因此,当一名科学教师应重视自己的示范作用。教师准确、规范、清晰、精炼的语言,时刻影响着学生,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果教师的语言精炼,而且有感染力,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对自己这样要求:可以预设的语言要在教学设计上推敲斟酌,而生成性,随机性的语言要在平时多练,对自己严格要求。每上一节课,课后,我都反复分析本节课的科学语言,是否有明显的问题,如果有,及时记下,加以改进。此外,我在课堂上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示范、引导,让学生逐渐学会用准确、规范的科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科学语言密不可分,因为思维与语言是切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从促进学生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科学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听了由省教育专家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众所周知,我国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学习压力太大,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一个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也愈加激烈,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那成才的通道就是考所好的大学,有个好的工作,于是父母便不惜一切代价地培养孩子。在学校学习,在课外补习,在特长班学音体美,在外语班学韩日俄。学生为了能顺利地通过高考的独木桥,只能被迫接受这一切安排,每天除了学习还是学习,由于过重的心理负担,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心理障碍,长时间的压抑,他们用行动发泄,甚至报复社会。有的学生毕业后狠狠地把课本撕掉。有的学生可能恐惧、不信任自己,成绩不好产生自卑感,有的学生绝望和无意义感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引发了教育工作者的深思:我们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够,我们还应做好学生心理的洞察倡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怎样排解学生的压力太大问题;他们这样学习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吗?怎样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孩子带着兴趣去学,而且对学校的学习生活留有美好的回忆......

在学校里,有一些孩子厌学或具有学校恐怖症。其实,这些孩子都有一定的性格缺陷,如懦弱、内向、不擅于交际等等。这些孩子在学校一旦受到伤害,在学习上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会自我调适,从而对学校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严重的就发展成为学校恐惧症。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这些学生,在方式方法上都会进行有效的探索。认真研究孩子的病因。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在考虑学生一般心理规律的同时,也要对暴露出来的个别学生的个别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在对学生的个别辅导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室兼职心理教师的个别咨询辅导,另一方面也进行了个别谈心与辅导。通过学校开通的心理咨询箱,打通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通道,及时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以上,是我的一家之言,收获是巨大的,体会可能肤浅,切记心理健康的前提是身体健康!重视我们自己的心理,正视我们自己的问题,看到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开阔的心境,良好的心态!使我们获得一种境界、一种风范和一种思想。

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一位新东方的个性化老师,我认为自己有必要也有义务去全面的了解学生,遵循一些教育原则,明白教育规律,使自己的教育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我读了英国心理学家布丽姬特。贾艾斯的《发展心理学》。本书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它综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医学等各个领域知名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从胎儿的发展、婴儿的认知、知觉发展、发展阶段、记忆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以及应用和未来的挑战等方面,全面介绍人一生的心理发展进程、各个阶段的特点,系统阐述了发展心理学的历史、重要人物、重要理论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更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具有指导意义。

因为平时比较多接触到的都是初中的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都处在我们平时所说的青春期中。青春期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我看过一篇调查报告,600多名参加调查的学生,在面对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时,42%的初中生和75%的高中生的心理防卫方式大多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在我看来,很多学生的在上初中时出现成绩下滑,逃学、厌学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原因很多都可以归结为心理健康的问题。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望子成龙的心态可以理解,但很多家长都忽略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只是把成绩差的原因归结于表面的贪玩,走神等等,盲目施加压力,而忽略了孩子的很多心理需求。而学校的教师因为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有着各种各样的进度压力,升学压力,绩效压力,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作为新东方的个性化教师,逃过了不完善的教育制度,一对一的面对学生,对学生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去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从而在根本原因上去帮助他们。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在课余时间去更多的阅读相关的书籍,更多的去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更好的去和学生沟通交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更好的去帮助他们。

在书中有提到中学生常见的行为与心理问题中有提到一个学习障碍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学习障碍一般是指中学生的学习困难严重到影响他们知识的获得,而这种困难又不是智力低下(智力障碍)所引起的。许多智力正常甚至是优秀的学生在学业成绩上表现极差,与其智商不相匹配。他们的问题是学习过程受到了妨碍,是某一特定学习能力(如记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缺损,或者某一学科知识结构残缺。其原因可能是遗传(生物)的,也可能是心理的,但就中学生而言,则大多是社会(家庭、学校)因素造成的。

“……对于一些比较好的同学,我通常会忍不住地忌妒,不自觉的跟他们比较。都以像敌人的眼光看待同学,对生活很消极。而且脑子会陷于一些幻想,很不现实。这种心理障碍已从入学持续到现在了。我觉得自己的日子像发霉了一样,极度的困惑和难受。我很担忧,因为期末考试就快要到了,我还是处在这种困境当中,我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们必须认识到学习困难是中学生种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主要成因,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改进的。

1、调整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减轻心理压力,及时肯定进步。

2、配合学校的任课教师查漏补缺,弥补知识漏洞。

3、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矫正心理素质薄弱的方面。

4、真正含义上的“分层教学”,创设成功情景(降低作业难度、评分标准、提供必要帮助等),体验成功喜悦。

5、克罗华特的“角色地位改变”法(帮助低年级学生),可以帮助学习困难生产生责任感并改进方法。

现在的中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受到百般疼爱,一旦与老师同学发生不愉快的摩擦,往往不肯主动承认错误,缺乏宽容谅解之心。当学习成绩或日常表现出现问题时,他们又常常处于困惑、迷茫状态,心理很脆弱,而此时如果老师和家长的过度施压,会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大,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对学习感到厌烦并采取回避的方式。

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抗挫折能力。对学习、考试中的难题、错题,设法解决它们,就会进步,而回避只能会将缺失积少成多。真正的快乐是一朵需要困难作陪衬的花儿。

遇到困难,寻求别人的帮助,不是降低了我们的能力,而是一种升华。不要怕被拒绝,恰当的寻求帮助是我们生命的成长力量。在共同应对艰难困苦的学习生活中,携手并进,过关斩将,才会拥有攀跃巅峰的辉煌。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教育心理学的心得体会精品6篇】,供你选择借鉴。

很认真的把绍瑞珍老师的《教育心理学》读了一遍,感觉是如沐春风,豁然开朗。通过读书,使得教育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找到了理论依据;澄清了一些错误的、想当然的想法;更是学到了有效教学、学习和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谈体会。

一、教育心理学已经不再仅是纯粹的理论研究,实际应用越来越多。

以前,见到过几本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总的感觉是理论叙述比较多,尽管内容很好,但和实践总有段距离,况且由于自己对理论的认识比较肤浅,导致有些内容无法有效实践,得不到期待的效果。但在本书中,作者以现代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背景,系统阐述了教学、学习等诸方面的内容,且和实际情况联系密切,比如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从知识的表征到获得的过程,以及如何有效保持等各个方面深入浅出的做个介绍,并且因为内容结构组织的好,读起来也不费劲,确实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线教师,很多时候其实就是在根据经验教学,但仅凭经验必然导致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偏低,而错误的经验给学生带来的后果更是无法弥补,所以,强调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是越来越重要的事情。

在陈琦和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提到这样一个问题:当学生反复擅自离开座位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按照一般的经验,教师要提醒学生留在自己的座位上,并且这样做也能帮助学生记住这条上课的纪律。但研究发现,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离开座位的想法会越来越强烈,因为学生是在通过这一行为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当老师置这些学生于不顾,转而表扬那些不动的学生,离座率就降低了。由此可见,教育工作不能再仅凭经验。

对于如何教学,如何有效教学,如何促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并长期保存,如何促进能力的提高等等问题,现代教育心理学已经作出了比较有效的研究和解释,只有遵循科学理论,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高效进行。作为教师,如果不能掌握这些理论,不能有意识的应用,至多算是一个教员,一个低水平的教员。

三、只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理论,才能科学、有效的教学。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澄清了错误观念,坚定了用科学指导实践的信心。

比如书中在谈到了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在有效学习中的作用,并提到了古训:“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而在自己的教学中,对这条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根本不去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观念,不管学生的情况直接就讲。顶多在教学中,考虑学生学过什么东西,并假定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学,关注点是学生以其原有知识是否能理解新的知识,但原有知识是否掌握,新旧知识的联系如何建构,这个考虑的就少了。

书中详细讲述了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自己在教学中,对这些策略的关注度太低,有时只追求自己内容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训练。现在看来,这只能是给学生带来知识,而不能利用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就影响了教学效果。

四、践行理论知识,做教育实践者。

我们一直在倡导做科研型教师。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研究什么东西?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和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联系起来。不需要做高深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是简单的教学经验的总结,而应是联系实践,解决问题,上升到理论。比如,书中谈到了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我们就可以据此设计德育目标和过程,在班级管理或者教学中研究如何形成学生的品德,研究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并进一步总结出德育的方式和策略,由此,研究成果也会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所以,如果坚定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信心,也就为自己的科研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五、提升专业水平,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

教育教学需要心理学的信息和服务,心理学也必须为教育教学服务才能有广泛发展的前景。而学校的心理辅导老师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为师生提供心理学服务应是其工作的应有内涵,而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将成为心理老师这项工作的坚实后盾。比如,关于专家和新手解决问题的差异研究为教师培训和年青教师成长提供了理论基础,心理老师可以据此为学校和教师提供富有成效的指导方案。而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将会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最有效的诊断和辅导。为教育教学把脉开方,和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结合起来,心理老师也就能稳固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他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理论的支持,即人的学习动机分析理论。

因为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高尔基曾经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这次学习,使我对未来的工作更加充满信心。

作为一名教师,系统的学习一些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非常有必要。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和反思,自己有很大收获和体会。

通过学习,自己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二、更加明白教师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这个职业有其工作独特性。作为一个教师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稳定的心理素质,坚定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能不断树立威信,不断地努力学习和提高,促进自己成为专家型教师。

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知道他们存在不同的心理差异;会辩证地看待问题,面对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分层教学,进行个别化教学;能及时了解学生,不断消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坚持性、独立性和责任感。

三、意识到师生交往和课堂互动的必要性。

师生交往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作为教师要能够和自然地和每个学生交流、谈心,做他们的知心人,相互信任、彼此愿意接近。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有统一的奋斗目标,师生关系融洽,互相爱护、关心和帮助。

教师要真正了解和理解学生,不要有认识上的偏差。给学生适当的期望值得,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积累经验,不断探索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形成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得知荷塘区戴家岭小学数学老师们在研究概念教学,我很高兴,这抓住了一个现实薄弱点,这才是扎实地做校本研究。

曹才翰、章建跃合著的《数学教育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20__年6月底二版)可以帮他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理论,于是整理出下面的文字,引号内里的话及所附页码属该书,其余的话是我的体会。

一、应提高对概念教学的重视。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杨玉良先生呼吁:“中国没有数学(mathematics),只有算学(arithmetic),即中国的数学缺少严密的推理和论证。……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最缺乏的是理性精神和演绎逻辑学方法。作为一个中国人,承认这点是痛苦的,但只有看到这点,才有助于建立我们新时代的创新文化。”(《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

但严密推理论证的根基是数学概念,“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课题之一”(101)。

前一段中央电视台都出概念错误,常把“提高或降低了几个百分点”说成“提高或降低了百分之几”,如把物价上涨指数从8%降为5%说成“降低了百分之三”!谁都不希望我们的学生将来也如此。

数学课改大方向正确,也做了很多好事,但实践中确实存在忽视概念教学的不足:突出表现之一便是对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组织数学语言的能力研究和实践不够。

二、学生获得数学概念应综合运用两种方式。

学生获得数学概念有“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基本方式,前者指“理解和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属性……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后者指“用定义的方式向学生直接揭示,学生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来理解新概念”(105-106)。

“概念形成”是让学生经历观察、抽象、概括,“概念同化”则让学生经历理解定义、联系实例确认定义的内涵、与已知概念建立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举例说明:

概念形成:“什么是长方形?”学生自主观察大量长方形的实例,抽象出它们的多种属性,概括共同的属性(四顶点共面、四条直边、四内角皆直角等),变式鉴别,采用数学语言给出概念名称,建立新旧概念联系。

概念同化:“什么是方程?”给出方程的定义,“咬文嚼字地”研读定义,变式鉴别,建立新旧概念联系。

该书提醒两点:

第一,“年龄越小,……概念形成的方式就用得越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概念同化也逐渐成为他们获得概念的主要形式”(106、109)。所以千万不要误以为“越是对低年级越要强调灌输和死记”或误以为“概念同化”就是“教师讲授”。

第二,“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使用。一般来讲,教师可以先通过具有典型性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对它们的共同本质特征的概括而形成概念的定义;……再引导学生在定义的指导下去观察实际事例,……同时,通过正例与反例的应用,通过学生自己对实例的比较、分析、概括、分化与类化等思维活动,……使概念的关键属性变得清晰,……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将新概念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系统”(111)。

三、概念记忆的科学方法。

怎样使学过的概念记得住?该书说了四点。

1、一次提供的信息单元要适量:“心理学家们公认,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信息单元”(129),少了可惜、多了接受不了。注意“信息”是以“组块”为单元的,它可以是某概念的一个要素或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这也提醒我们注意把提供的信息“组块化”即形成某种整体结构以提高记忆效率。

2、不要死背而要“精致性复述”:学了的概念进入长时记忆的策略有两种,“维持性复述和精致性复述,……反复背诵……就是一种维持性复述”(130)。“由于数学学习材料的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因此数学学习中,必须以精致性复述的方式,对学习材料进行编码,将它们组织成有意义的命题。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上下功夫,掌握本质特征的不同表述方式(按:如数形结合方式、概念树或概念网络方式、图示等)。要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这是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扩大信息量,为回忆提供线索的最好办法”(131)。

3、灵活运用长时记忆的多种类型:长时记忆类型有“情境记忆”、“语义记忆”、“表象系统”、“言语系统”、“语义层级网络”、“语义命题网络”、“产生式系统”等等;通俗地说,情境记忆以概念学习时发生的事件为线索,语义记忆以语词为线索,表象系统记忆的是形象,语义系统记忆的是词汇,层级网络就是概念树,命题网络就是理论体系,产生式系统就是推理过程。(132-136)。

简单来说,概念教学要结合运用上述多种记忆类型,对不同的学生应发挥他们个性化的优势记忆类型功能。

4、当前最要克服的错误倾向:“当前我国数学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根本改观,总是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机械化手段让学生记忆‘结果’(信息),没有让学生理解形成‘结果’的‘过程’,……结果是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网络的结构功能差,没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道,导致信息联系渠道不畅,应用时不能成功提取。表现在教学上,其基本做法是:从概念的出现、定理和公式的获得,甚至是一个例题的具体解法,为了赶进度(目的是为了挤出更多的时间,为高考进行强化训练),都作为‘结果’直接‘抛’给学生。”(141-142)。

在今天的高中是如此,可在初中甚至小学不也如此?

人的行为都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懂得学生如何才能做到高效率高质量地学习,教师知道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将会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教育真正成为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孩子的世界单纯如白纸,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纯甚至有时让我们无从入手,离那片可贵的心灵世界失之交臂。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应该换种眼光看孩子,看待他们的喜好、看待他们的行为,甚至看待他们的缺点。

换种眼光看孩子的能力,会发现孩子的潜力令人叹服。

那天所任教的班级没有英语课,又因琐事干扰,我布置作业的时候已接近放学了,孩子们正收拾着书包,看到匆忙而至的我,大部分孩子都主动拿出本子记作业,只有小琛怪叫一声,小家伙本以为可以偷懒呢。我心里不禁有些暗笑,“大家根据第七课所学,自己设计一课圣诞树,并根据所画写出五个英语句子。小琛呢,需要写出十个句子。”小琛有些颓然。

其实作业布置五个句子,我是考虑到孩子们的实际能力的,小琛学习中等,十个句子对他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的目的是要他改正自己不端正的学习态度,我也准备了第二天的说辞——结合他无法完成的作业,好好教育他一番。

第二天课代表将作业送来,却意外的在没完成作业的名单里没有发现小琛的名字,急忙找到小琛的作业,令我意外的字迹整齐,十个句子不但写完整了而且基本没有语法上的错误,我不禁感叹万分,不是孩子们没有能力,只是我们没有适时发现他们的潜力。

换种眼光看孩子的行为,会发现孩子的举动皆自心生。

小越是班上一个不苟言笑的女孩子,相处了半年之久,我几乎没见她笑过,偶尔也只是若有若无的一丝微笑。但我也没见过她的眼泪,即使面对我的训斥之时。我便认定她是一个喜怒不形于色的孩子。

可是就在这一周之内,我不但目睹了她的开怀大笑,也见到了她的泪如雨下。

本周伊始,为了调动孩子们各方面的积极性,班级出台了一项新的“制度”——按照新划分的小组进行竞争,每周结束后总结,分数位居第一的小组,可利用班费为他们照张小组合影。消息一出,教室里欢声如雷。更让我惊讶的是小越——眉开眼笑,手舞足蹈。那种兴奋,让我看到了一个孩童的无拘的天真,久违了的浪漫又出现在属于它的脸庞上,于我那是一种怎样的惊喜啊,于她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欢喜啊!原来和同学们合影留念,对他们竟有如此大的魔力。

感受着一连串来自小越的意外,此刻的我也真的有些悲喜交加了。悲的是,半年来我一直没找到小越的切入点,禁锢了原本属于孩子的天真;喜的是,对于老师的关注,他们是如此的在意。这也无疑给了我强烈的信息,每个孩子都有他的关注点,关键在老师如何去挖掘、去引导。

小越那双含泪的眼睛一次次的在脑海中浮现,想想孩子们一周来的新变化:课堂守纪了,下课文明了,不乱丢垃圾了…..那么多积极上进的孩子,虽然于心不忍,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人都应该遵守规则。

放学的铃声在耳畔响起,欢快的乐曲让我的心也轻松起来,迈向教室的步伐也变的轻盈。一会儿我还是会替小越遗憾,但我会告诉她,她今天成了我的老师,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并不是孩子缺少喜怒,而是老师没有挖掘到孩子的心灵真正需要的东西。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想法真的是不同的,作为老师,我会在不同的问题上,多学一点教育心理学,换种眼光看孩子,也就是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多考虑他们的所思所想,为孩子的发展做好一名教师应尽的义务。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和应用技术。

5、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需要许多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作指导。教师必须知道并理解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课堂上的任何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用必须适合教学目标的需要。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各个环节的任务,必须自始自终对课堂进行有效的管理。

6、学习的测量和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行为或倾向的改变,因此,教师就要善于运用测量来评价学生学习后的情形。目前,教师往往忙于教学,比较重视教材教法的研究,而忽视测验的信度和效度问题,更谈不上运用测量来改进教学。但是,事实上,考试影响着教与学,错误的考试引导错误的教与学,影响教学质量。

个人收获和体会:

《学与教的心理学》揭示出教育过程中应当了解学生的特点,并且阐述了这些特点对教学过程会产生何种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学会如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将是他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事情。

教与学应是不分离的,它就是一个共同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教学的实质。学会全面地去洞察一切,学会将教学置于“共同体”中,学会在整体中去把握;不再教学分离,既要认识到自我的局限,又要善于去发掘自身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表达能力、思辩能力、交际能力和创新精神则永远是教学最本质的核心。

在这本书中,作者把整个的教育心理学做了几个部份和阶段来讲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身心发展学习理论。

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作者提出了一个教育心理学未来的走向:「教育心理学研究目的教育化,研究对象全人化,研究方去本土化」的一个建议。因为作者认为,现在一般人对於教育心理学总是认为他是心理学的一部份,但是作者强烈的指出:「教育心理学原本即是因教育需要而产生的,而非由心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所以作者在此强调研究目的要教育化。另外,作者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学生),是整个活生生的的人,而不是局部人,故整个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在「了解学生心理需求与主观价值的教育基本目的」下进行。最後,作者提出另一个方向为「本土化」。作者认为教育的方法只有「最适合的方法」而无「最好的方法」,因此,对於教学对象都是本地的学生,因此,在做教育心理学时,应该以最适合本地学生的方式去做研究。

作者这种论点在其他的书中我都没见过,算是一种创新的写法,然此种写法对於未来从事於中学教师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好的建议。因此,我很喜欢这本书的写法和内容。

接著作者以研究对象—「人」为出发点,来探讨一个人的发展,这种写法让我真正的了解到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的本质和成长历程,这对於日後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检讨上都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尤其作者在第四章还提到社会发展和教育的关系。这是在其他书本中很少提到的。我们在探讨学校教育时,一般都只考虑到校园的行政、教学对学生所造成的影响,往往都忽略了社会这个「大学校」对教育所造成的冲击。在书中作者也论及到这点,让我体会到社会对教育的影响。

作者接著便进入教学的主题,开始探讨一个学习理论和原理。在这裏清楚的介绍各种理论以及其应用,让我们可以清楚的明白各种理论的定义和范畴。这对於我们未来的教学分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最後,整本书以实践作一个结尾。在实践部份,作者先从了解个人差异开始进而指导大家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在一般书籍中,往往都只有探讨智力因素和教学上的关系,鲜少探讨非智力因素和教学的关系,然而在此书中,作者以一个章节来点出一些较重要的因素,让我觉的较一般书特别的不一样。

整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显浅易懂,很适合刚接触教育领域的学生。尤其他在写书时,都是以本土化的例子居多,来综合介绍整个概念。另外整个的写作层次由最基本的「人」开始,接著介绍理论,进而以实践结束整本书,让人读起来觉的非常的连贯。虽然自己非教育本科系出身,但是对这本书的感觉相当的好,对於往後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

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实现自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首先要明确自我,即明白“我是谁”,这是经典的哲学问题,但也是非常实际的现实问题。这个问题也贯穿我们一生,只有当我们离开世界的那一刻,人生故事画上句号时,才是对这个问题最完整的答案。

但建立身份认同最艰难最撕裂的一个时期就是在青春期,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转变和发展的过程,所以青春期的主旋律就是:建立身份认同。

这个阶段,我们并没有能力去思考如此高深的哲学问题,只能从实际的生活中去建立何谓自我,这就要依赖于别人的评价与看法。我们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中获得“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就难免会让一个心智并不成熟且无法独立思考的青少年陷入到“别人的评价中”,一方面,我们希望尽可能在别人那里获得好的评价,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克服着自己的缺点和违背着自己的本能,这时候就出现“青春期撕裂”。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小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叛逆和受到伤害的原因。

青春期撕裂会造成两个后果:

1、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将别人或者社会的评价当作自己的行为标准,内心渴望自由与自我,但表面却是一个非常顺从的人。

2、非常渴望有独立的自我,所以在意的是“我不同”,而不是“我是谁”了,这时候的青春期表现就是刻意的要与众不同。

这两种意识形态都很难发展出健康的自我,很难建立身份认同。就像两个极端一样,这样的青春期撕裂,属于自我认同的极端情况,更多的我们可能会在这中间不断摇摆。

那什么样的身份认同是健康的呢?两个标准:

1、能够认识到这个客观世界存在的种.种矛盾与我们无能为力的事

2、能够在这种矛盾中关注自己的成长,而不被客观实际的评价所左右

很高的两个标准,其实这并不是青春期要完成的事,可能也是贯穿我们整个一生需要努力的事。

所以,青春期的时候,多经历一些这样的矛盾或者挫折,然后寻找一个可以给予高质量指导或者榜样的人或事,对于青春期的身份认同会有很大的作用。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通过在网上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网的相关教学课程的学习。使我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觉得这个学习过程和学习时间都是值得的,因为我学到了以前不能学习也没有学到的知识,并以后学习的过程中还要进一步理解和了解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从中发现及其本质和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门严肃的科学,它有明确的科学知识体系,有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方式,习惯,性格,研究心理变化与行为的关系,并通过研究的结果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心理学是人类在研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关系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一种学问,所有的心理学,实际上都是处理人的关系:人的自身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社会、还是家庭,都离不开心理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心理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将会愈来愈重要。心理对生理是有巨大反作用的,心理的健康直接影响于生理健康。在当今信息化,高科技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中,现代生活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竟争加剧,思想观念的更新,社会生活的变化,人们产生更多的心理压力,心理的不适应与心理的失衡,心理挫折感也渐繁多,“心理健康”与“精神健康”已成为新世纪人类自身发展的主题。而通过心理咨询等活动,可使人们内心的情绪得到渲泄、解除,且对一些事,观念上进行认知的纠正,从而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自已的适应能力。为以后在教学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知识渗透到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

在假期中,我通过校视通学习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学习心得,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智力和创造力是个体差异和个性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就是智力的测量。对于如此抽象的智力,心理学家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量表进行量化,对神奇的智力进行测量,这让我感受到了心理学的魅力所在。教育心理学把心理和教育融为一体,把心理学的理论应用到教育中来,真正实现了它的价值。对于创造力的培养也让我有很深的感触。随着年龄的增长,创造力似乎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幼儿的创造力水平很高,而成年人的创造力水平则比较低。

对于动作技能的学习,知识的迁移,以及品德的形成等方面的内容也同样让我获益匪浅。例如:知识迁移的学习定势说就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了解了这个理论以后,可以知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善于运用已有的学习定势,因势利导,促进新的学习和问题解决,同时,还可以避免由于学习定势对问题解决带来的干扰。

总而言之,通过这一假期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收获良多。不仅有专业知识的积累和专业素养的提高,而且对很多学习事件有了崭新的认识和感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困扰人类的不是环境问题,不是资源问题,也不是恐怖主义,而是来自于人类心理的问题。诸如情结的烦闷,学业与工作的压力,孩子厌学,感情困惑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引发忧郁,失眠,焦虑或者其它现代文明病。这一组数据,不仅让人咋舌,更让人不得不证实当今的社会问题。可以说,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关注心理健康,已成为21世纪重要的社会的新课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市场经济的加速运行,完全打破了几十年来人们在传统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当突然直面一个激烈竞争,快速变化的市场经济新模式,我们会深刻的感受到多年来积累的知识,能力,经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一夜之间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工作,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经常困扰着人们健康的心灵,严重影响其学业和事业的成功。

偶然得知,徐清照老师的连线心理工作坊,便慕名前往,与此感受到了与众不同的教学氛围,很受鼓舞。说心里话,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我对此学科的理解几乎是片面的,琐碎的。但,当我从参加第一堂心理学开始,对心理学就渐渐地有了一个清晰的概念,更加加深了我对此学科的浓厚的兴趣。通过徐清照老师的讲解,我逐步懂得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个体,而在每个人的身上,也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熟睡的巨人,就等我们去唤醒他。”

1.心理相对健康。

心理咨询师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引导来访者的,所以他的健康水平至少要高于他的来访者。虽然心理咨询师本身也是普通人,也有七情六欲,会像其他人一样希望得到爱,希望被接受,被承认,被肯定,渴望安全感等等,但他必须有能力在咨询关系以外求得这些欲望的满足,以保证有效地完成心理咨询师这一社会角色的任务,不致引起角色紧张。心理咨询师也会在生活中和他的大多数来访者,在相同的社会环境里,遇到各种生活难题,也会出现心理矛盾和冲突,但他可以保持相对的心理平衡,而且能在咨询关系以外来解决他的心理矛盾和冲突,不至于因为个人的问题干扰咨询工作。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一个愉快的,热爱生活的,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要得到来访者的信任,咨询师自己必须愿意不断成长,并且在生活中不懈奋斗。那些情绪不稳定,经常处于心理冲突状态而不能自我平衡的人,是很难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2.乐于助人。

只有乐于助人的人才能在咨询关系中给来访者以温暖,才能创造一个安全,融洽的气氛,接受来访者各种正性和负性的情绪,从而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乐于助人”说起来容易,但并非任何人时刻都可以做到。那些只关心自己,自私自利,或者性格孤僻,寡言少语,缺乏热情的人,也是难以胜任心理咨询工作的。

3.责任心强。

心理咨询师既要耐性倾听来访者的叙述,集中精力不分心,使来访者感。

到自己被关注,也要能诚恳坦率地和来访者谈心,取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愿意暴露内心的痛楚和秘密。工作马虎,三心二意,性情急躁,不负责任在咨询工作中都是要不得的。

以上这些人格条件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和环境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是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不是光靠学习理论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因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要想很好地胜任这项工作,应先检验自己的人格条件。

做好心理咨询工作要有必备的理论知识。心理咨询不是仅仅依靠良好愿望,满腔热情和一般常识来安慰,劝说那些处于困境的来访者或鼓励心理病人跟疾病斗争。有时,廉价的安慰反而会引起来访者的不解,反感和阻抗。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是科学工作,要用科学的咨询知识和技巧来帮助来访者,使他们认识困扰着他们真正的原因,改正或放弃适应不良的行为,使心理成熟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才能理解来访者的困难是怎样形成的,矛盾和冲突的根源何在,他们心理症状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用什么防御手段来对付内心冲突等一系列问题,然后才谈得上有针对性地协助来访者分析问题,并引导其走出困境,促进人格成长。

心理咨询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学到的。除了从书本上学习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向来访者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上面所说的职业道德,人格条件,知识条件和技巧条件都很重要,不能互相代替。正如卡瓦钠所说:一个好的心理咨询师应当是个人品质,学术知识和助人技巧的结合。

首先选择心理学,就是为了想帮助更多有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更有必要把自己做好,才能达到更加好的状态。

第二就是学会了换位思考,在写心理学论文的时候,了解了许多关于治疗的方法,然而,对我影响最大,最有启发的就是要学会换位思考,也在生活中适时地应用,更加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那么个人就可以更加平静客观地看待事情,看清事情的真相,更加学会了宽容。

本学期在学校统一组织的“三个一”读书活动中,我选择阅读的教育专著是郭德俊、雷雳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概论》。该书于1998年8月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用十四章25万的篇幅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学习动机、学习心理、学生心理健康、老师心理等方面进行了引经据典的论述。通过认真阅读这本教育专著使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教师对教育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而间接地提高了我的教育业务素质。下面就我在学习《教育心理学概论》的一些心得体会介绍如下:

首先我觉得《教育心理学概论》这本书所讲的知识是认识论而非方法论。全书引经据典的论述贯穿一个中心思想就是要充分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要进行充分的教学设计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

其次是《教育心理学概论》中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特别值得我们认真体会和运用。《教育心理学概论》中以“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别差异”、“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校群体心理”、“学生心理健康”六章的篇幅阐述了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样一个思想。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都是学生这是一个客观事实,而现实生活中有个别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个别教师在学校管理中高高在上不尊重爱护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学生、在课堂上只会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因材施教实施有效教学。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这一客观事实,才能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完善学生品德、启迪学生智慧、提高学生技能的有效教学目的。

其三是正确定位教师的角色。自古以来人们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圣人和智者的角色,但这一定位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现代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师角色的多样性。书中对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为教书育人、行政管理、心理导向、自我定向四大类角色。作为第一类教书育人角色的教师从品德和能力上必须能承担人类知识的传授者和言传身教的示范者这样的重任;第二类行政管理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第三类心理导向角色的教师必须做好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第四类自我定向角色总体来说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每一位教师的期望,为了回报社会这一期望教师在自我定向的角色中必须扮好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和学生家长的代理者。

作为一名成人教育工作者对我而言,我觉得应定位为学生集体的领导者、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孜孜不倦的学习者。只有这样定位才能够关心尊重学生为学生服好务、才能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够在成人学员的考试中坚持原则维护考试纪律保证考试的公正性,维护好学校的声誉。

性别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性别心理学是研究男女差异的一门学科,涉及到人类行为和社会角色的方方面面,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性行为。性别心理学对于探究男女差异、性别社会化、性别与健康密切相关,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性别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包括:性别差异、性别身份、性别和社会角色、性别和生物等方面。其中性别差异是性别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它研究男女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性别身份是指一个人自我认识中的“男性”或“女性”,这种身份认同是社会化和文化化的,非生物学因素也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性别和社会角色研究的是人们在不同社会角色中的性别差异,比如在婚姻和职场中的差异。性别和生物研究生殖的生物特性对个体的意义和性别差异的生物成因。

通过学习性别心理学,我对男女之间的差异有了清晰的认知。同时,我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化影响,更加理解了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方式。此外,通过对性别和社会角色的研究,让我更加深入了解了职场中的性别差异和议题,为我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指导。

性别心理学的研究能够为探索男女差异提供基础和指导,深入研究性别识别、身份认同、角色和健康问题,并有助于性别普及知识的传播和性别歧视现象的消除。

性别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对个人有着重要的影响,还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有助于宣扬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和普及性别教育,推动社会进行性别歧视现象的消除。同时,通过性别心理学的研究,数字科技进一步拓展了研究领域。因此,性别心理学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艺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段落一:引言(约200字)。

文艺心理学是心理学与艺术的结合,通过对艺术作品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研究,探索人类内心的奥秘。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一种方式来寻找平衡和宁静。我对文艺心理学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可以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心理状态,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段落二:文学的心理治疗作用(约250字)。

文学作品是人类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揭示出我们自己深藏的情感和心理问题。例如,在读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仿佛置身于那个世外桃源,感受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这种读书过程可以帮助我平衡紧张的生活和工作压力,有效舒缓情绪,提高自我认知。

段落三:音乐和艺术疗法(约250字)。

音乐和艺术是另外两种能够影响人类情绪和心理的媒介。音乐有着直接打动心灵的力量,可以通过节奏、旋律和和声表达无法言喻的情感。我自己曾尝试过通过绘画来表达情感,画画过程中的专注和放松,使我能够将压抑的情绪和压力变得可视化,从而更好地处理和释放它们。这种艺术疗法可以促进内心的情绪平衡,提高生活质量。

文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文学、音乐和艺术,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找到心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方案。例如,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常常会要求患者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故事,通过找到其中的线索和隐喻,帮助患者更好地认识自己。此外,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也被用于帮助人们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症状。文艺心理学为心理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而有趣的方式。

段落五:结论(约200字)。

通过学习文艺心理学,我深刻认识到文学、音乐和艺术对人类情感和心理的重要性。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自己对话和自我疗愈的方式。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意识到内心的需求,并通过文艺心理学来满足这些需求,以提高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我相信,文艺心理学将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帮助更多人实现心理的平衡和内在的潜力。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研究管理心理学,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掌握个体与群体的心理,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通用前ceo杰克韦尔奇总结的ge核心领导要的e4(energy活力、energier激励、 edge敏锐、 execution执行)中就有激励一项。他曾说,管理人员应成为团队的成员和教练员,他们的工作是提供帮助,而不是控制他人,还应有能力去激励他人。激励和鼓动他人的能力——富有感染力的热情——会使组织的能力发挥至极致。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21世纪只有两种管理者,懂得如何去激励员工的管理者和失败的管理者。“人性”以及管理理论都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是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激励的方式主要有目标激励,期望激励,责任激励,危机激励,奖励激励。

目标激励可以包括成就激励,自我实现激励,或者前景激励。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进而促使达成目标。人的动机来源于需要,而需要的满足便是人活动的最大动力。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如何巧妙地将企业的目标与个人的需要统一起来。即目标的设置问题。管理者向员工描绘一个愿景,并能鼓动员工看到这个愿景对自己的价值,并热情主动地去实现它,这就是一个成功的目标。

对一个渴望自我实现成就感强的人来说,给他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己,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目标,将会产生强大的驱动力。被称为中国ceo第一人的海尔总裁张瑞敏曾说:“你能够翻多大筋斗,我就给你搭建多大的舞台。”创造欲望得到满足的激励,在公平条件下参与竞争的欢愉,个人价值受到承认的幸福。使海尔人为企业拼尽全力而无怨无悔。这是这样一种激励成就了海尔中国第一品牌的盛誉。

所以,要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就得激起他们成就的欲望,给他们以发展的环境,将他们的个人目标与公司的业绩目标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从内部发动他们。

这里讲的期望是指管理者对员工能力的一种评价,并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给员工。期望的基础是信任,而信任又是一种真诚的期望。因此也可把期望激励称为信任激励。

信任是一种动力,一句:“我相信你能行!”就能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候人并不知道或者不相信自己深埋着的潜力,需要聪明的管理者去唤醒它。

当你总是从员工那里期望最好时,无意中,你的言调、表情、态度都会传达出你对他们的这种期许,这是信任的激励。对有才能的人,信任地放给他一定的权利,会起到很好的激励效果。

在要求员工时,管理者的期望应略高于员工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即使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员工的成就心理,又能使员工的感到上级的信任与认可,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还能避免按部就班消磨员工意志,又达到了提高效率的目的,可以说是一举三得。所以管理者对员工的期许是一种关键的激励方法。

员工既然来到公司,承担一份工作就对公司,对自己承担了一份责任,这是员工在进公司之初,管理者就应该向他们传达的信息。否则公司就是一盘散沙,公司将没有任何凝聚力。向员工灌输责任的重要性,那么责任就是对员工的激励。每名员工都要尽量完成自己的职责。

欧莱雅是一家高度全球化的500强企业。每一名欧莱雅员工都拥有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本身就是在为员工承担更大的责任——成为领导者做准备。不论何种级别的岗位,责任就是对员工的激励,员工是责任的支配者与承诺者。这就是欧莱雅的:“岗位责任激励”。

危机激励,又可称为竞争激励。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铁打的规律。面对这样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机制任何企业都必须力争上游,否则就只有死路一条。对员工的危机激励可以分为外部危机激励和内部危机激励两种。

外部危机激励,让员工明白整个公司的利益和每个人的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大家同舟共济奋力向前,才能为每个人的未来打包票。管理者对市场的竞争比一般员工了解更多,感触也更深切。他们可以向员工传达这种信息,以激励他们不断创新,不断拼搏,不断上进,从胜利走向胜利,从良好走向卓越。

内部危机激励,就是公司内部岗位也要有竞争。也要表彰先进,鞭策后进,让员工知道,公司不会养活白吃饭的人,只有对公司有所贡献,无愧与自己岗位职责的人,才能在企业内部站稳脚跟。否则就要被淘汰。

以上各种激励方式最终都要通过奖励优秀来强化与肯定,否则激励就成了空头口号,难以达到激励的效果。有实验证明,人在无激励状态下,仅能发挥潜力的10%-30%,在物质奖励作用下,能发挥自身潜力的50%-80,在适当的精神激励下,可发挥潜能的80%-100%。

实施奖励时有以下几点要注意:

公平是奖励的第一要素。人们总是要将自己所做的贡献和所得的报酬和一个自己条件相当的人做比较,如果这两者相当,双方都会有公平感,否则,即使奖励很重,仍会引起不满。

奖励若不及时,会让人有接受空头支票的感觉。在等待奖励的时间里,员工会表现的焦躁不安,工作积极性受到明显影响。

管理者应根据不同人的性格和需求特点来进行因人而异的奖励。无论是哪种情况,无论对哪种人,都要注意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互搭配。“金钱万能”和“精神万能”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总之,企业的管理者在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不断构思新的激励方案,使激励的形式别开生面,富有新鲜感能打动人,才能以相同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效果。

社会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因而学习心理学之后,让我对人的思想、行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有时觉得自己学得真的很有限,自己的分析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可是它总算是给了我一种解释吧。处在青春期的我们,都遇到了许多困惑和不解。当时的高中教育中并没有心理学选修课,学校内也没有正式的机构来帮助我们。那时,我就曾寄希望于心理学,希望能学心理学来帮助他们。

学习心理学概论,可以让我从其他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我有点自卑心理。这带给我许多困扰。可是也因为自卑,让我想在另一方面来弥补。如果没有来源于内心的自卑,我不会埋头学习,很可能被许多事情分心。因为进入大学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而需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学习自觉自己主动,否则要么因方法不当,不得要领而事半功倍;要么自控力不强,浪费时光。这就是我在心理学概论上课之前的想法。

可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原来的想法是多么幼稚。通过这几节课上课和课下独立思考,我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改变看事物的角度”——克服自己的自卑。我们周围有不少人有自卑心理,也就是不愿意接受自我。对青年来说,正确评价自我、接受自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我,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只要我们做到真正了解自我、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不断扩大自我的生活经验、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我,找出问题之所在,就能及时予以补救,化失败的打击为增进自我接受感的动力。由主观因素造成的心理动机的种种冲突都可能让大学生产生挫折感,如学生所学专业与本人不相符合,班集体中人际关系不协调,生活上不适应以及个人的外貌,身高,经济状况,家庭状况不佳等等。这些都需要心理学概论课上所讲解的道理来调节自身的悲观情绪。

因而我有了一定的心得体会。尤其是在王老师让我们写墓志铭的时候,我对自己的未来和自身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出了一点点自卑情绪外,自我感觉为一名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考虑,我智力正常,人格完整,尊重自己与他人,人际关系良好,与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相适应,所追求的目标可取,情绪基本稳定,意志健全。从自我意识特点考虑,我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自己主见,不随波逐流,但遇到大事有时会犹豫摇摆,受他人暗示影响。我逆反心理和依赖心理较弱,开始尝试着以成人的角度审视社会,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分析社会现象,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一定理想和生活目标。虽然自我控制愿望强烈,但自我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从情绪特点考虑,本人情绪体验丰富多彩,有少儿时的天真活泼,也有成人的深思熟虑。随着知识水平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情绪的自控能力加强,但还存在明显的波动性。在外界刺激下,虽能克制自我,但有时仍易冲动,不能够很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容易感情用事。

热情积极,思维灵活,反应迅速,喜欢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较佳,容易感动,很少发脾气,但感情不易流露。善于克制忍让,心胸较宽,不计较小事,能够容忍委屈。当情绪一旦被引起时,能形成强烈稳固而深刻的体验,持久力强,三思而后行,稳重但以被他人左右,敏感性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各类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工作效率较高,认真严谨,能够承担长时间的繁重工作,始终如一。如果想干的事情未完成,会不吃饭不睡觉。办事力求稳妥,不做没把握的事。遵守组织纪律,开会学习不打扰别人,生活有规律,很少违反作息生活制度。当厌倦时,只要休息一下,便会立刻焕发精神重新以很好的状态投入。本人敢于冒险,喜欢挑战自我,希望挑战难度大、问题复杂的事情,但缺乏细心。当讨论和研究复杂问题时,喜欢摄取不同观点,希望别人能重复几遍。有时会有骄傲情绪,觉得自己要比被人机智和灵敏。做某一项事情,能集中注意力,不会转移注意力至其他事。从性格特点考虑,我能够面对和接纳现实,客观评价和接收自己、他人和社会,有较广阔的视野,就事论事,热爱自己周围的事物,有独立自主的性格,能分辨目的和手段,对善恶的区分态度较为明朗,有适度的幽默感和创造性。这就使我对自身的认识。虽然可能会有些偏颇不完善,但是这也是在未来调整自己以适应学习和工作的基点。

总体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我们学校的确应该开设这门课,而且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某些学习压力较大的院系设置这个课的必选课,以调整我们学生的心理。

虽然这个学期心理学概论的课程已经结束了,它能带给我们的也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得靠我们自己去悟,去体会。学习心理学之后,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更多的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作为班主任,一直深感肩上压力的沉重——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班级常规、家校协调工作……面对着一件又一件待处理的事情,在面对着孩子们身上发生的各种琐事,情绪波动比较厉害,有时会很耐性地倾听孩子的心声,与他们一起交谈、分享;有时非常像一个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的完美分子,孩子只要有一丝没有达到要求,就大吼大叫不止,看到孩子莫名的眼神,心里也有不忍,也知道要有正确的处理方法,但是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在《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教师的心理情绪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如果学生每天看到的老师面带微笑,有着愉快的情绪,那么学生也会在班主任的这种情绪的感染下,主动地去学习、活动,甚至进行忘我的拼搏。小学的孩子的认知、表达、理解能力有限,在集体教学过程中,当我们提出问题时,有时会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远离教师的初衷。精彩的内容、投入的情感一下子被冻结掉,并且怎样引导都不成功时,情绪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你们不会好好地听挺清楚啊?”“不动动脑筋!”……孩子们被盛怒的老师吓呆了,再也回不去营造的氛围中,再完美的.准备在此时都失去了作用。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又会如何呢?“你们都很动脑筋,都是这样觉得的啊,那我们再欣赏一下,你会有不同的意见吗?”消除了孩子因为回答不到位的紧张感,激发了孩子继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师宽容的态度下投入到活动中去,二者的情绪都在积极放松的状态中,活动的效果自然会增色不少。

孩子本身的特性就是好模仿,容易被一些自己觉得新鲜有趣的事物吸引,“好的学不会,坏的一学就会”。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读了《班主任最需要的心理学》,令我茅塞顿开、受益匪浅,孩子要成长,我们更要成长,一起努力吧!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学生身上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阅读心理学是我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门课程,它让我深刻认识到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阅读心理学不仅涉及到读者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过程,还与文本的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学习阅读心理学,我对阅读的性质和阅读教学技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阅读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一、阅读的认知过程和阅读策略。

阅读是一项认知活动。阅读心理学指出,读者的认知过程主要有预读、理解和记忆三个阶段。其中预读阶段是指读者在进行阅读前预先构想、推理、揣测等操作,这一过程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理解阶段是指读者通过对文章的研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对问题的认识,对文章的意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理解。最后的记忆阶段是为了在以后能够回忆和重现这些信息。

在阅读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例如,对生词、生字进行及时的翻译、玩味,可以提高我们对文章的理解;跳读、略读等阅读策略,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了解文章的大意和核心观点。反复归纳整理关键词汇和信息,以帮助我们记忆文章中的内容。这些都是在阅读中可以采取的有效策略。

二、情感因素对阅读的影响。

阅读不仅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当阅读内容令人愉悦,或者与我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相契合时,我们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并且更加愿意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因此,好的阅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保持阅读兴趣和积极性。

情感因素还可以影响我们对阅读材料的选择和评价。如果我们对作者和主题持有正面的情感态度,那么我们就倾向于更高评价作者和文章。反之,如果我们对作者或主题存在负面情感,可能会有所偏见,从而影响对文章的认识。

三、文本特点对阅读的影响。

阅读心理学指出,文本特点对阅读的影响尤为重要。例如,对于语言难度较大的文章,读者阅读质量和速度会降低。如果文章缺乏条理性或结构不清晰,读者的阅读理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在编写和选择阅读材料时,需要根据读者的年龄、阅历、阅读目的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文章。

阅读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认知过程,还可以为阅读教学提供实用的指导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理解读者的认知过程、评估阅读材料的难度和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方面入手,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帮助学生有效、高效地阅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阅读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个人阅读能力的持续提高。

通过阅读心理学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阅读的认知过程和阅读策略,也更加意识到人们的阅读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阅读,不断地练习和运用各种阅读策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提升阅读的能力和质量。例如,我们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一些感兴趣的文章和书籍,增强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总之,阅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深入了解了阅读的本质和阅读的认知过程,以及阅读和文本特点之间的关系。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和评价各种文章和书籍。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广义的学前儿童是指0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的是3到6岁儿童,主要是幼儿园幼儿。那么,这本《学前心理学》中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该书提到从儿童心理发展来看1--3岁,幼儿高级的心理过程逐渐出现,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而3—6岁,则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在这三年里心理发展比较迅速,每年都有新的发展。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3—4岁幼儿的发展特点。

在3--4岁,学前初期,也就是幼儿园小班时期,这个时期幼儿的主要特点是:

(一)这个阶段幼儿的生理方面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身体比以前结实,不像先前那么容易生病了。身体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的功能都有所加强。

2、幼儿的精力比以前充沛。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幼儿可以连续活动5--6个小时,日间只需睡眠一次。

(二)幼儿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使他们基本上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不需要成人过多的猜测他们的意愿。

(三)该年龄段儿童身体和手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够在一定时间里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

以上几个方面的发展使幼儿已经具备了离开亲人去参加幼儿园集体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在这个阶段,多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多与别人交流,并且鼓励他们去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样能够使他们的认识能力,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都有所发展。

此阶段的幼儿的思维方式是直观行动性思维方式,因此他们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一般都是先做再想,比如,在班上给小孩子玩结构性玩具,他们往往会一拿到手就开始玩,不会提前思考要做什么,而这时若问及他想要做什么,他往往也是回答不了的,因为他自己也不知道,这时成人千万不要因此认为是孩子笨,或是不搭理你。其实只要你站在旁边耐心的等待一会儿,等他完成了手中的创作,他会很激动地跟你说:“你看,我做的飞机,我做的汽车……”

此阶段幼儿在听别人讲述或是自己讲述时,往往也离不开具体的动作。因此,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多运用自己丰富的肢体语言,将文字语言具体化。这样既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增强幼儿的兴趣,也能够让幼儿更容易记住所学的内容。

对于此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注意力也和动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的注意力很容易转移,如在幼儿听课过程中,我发现如果他们的手里拿着别的东西,或是随便放,眼睛看着别处,注意力就很容易离开老师的讲述,这也就是为什么幼儿园老师在上课之前总是会让幼儿将手放在膝盖上,眼睛看老师的原因。

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哭,如,我们班上有个小孩子因为自己里面衣服的袖子拉不下来而大哭,还有小孩子因为找不到自己的枕头而哭,还有小孩子因为别人跟他说你妈妈不来接你了而哭,而且越哭越激动,还会浑身颤抖。幼儿就是容易激动,这时如果对他们一般的讲道理,往往收效不大。这时就要用有趣的事情去吸引他的注意力,用行动使他安静下来,如,拿毛巾给他擦擦脸,用抚慰的语调说话,让他感觉到亲切,情绪上不再对立,等他完全冷静下来了才能说理。还有,幼儿在幼儿园里的情绪受老师的影响也很大。因为这么小的孩子,他往往只是通过表象去理解事物,他会通过他看到的,感受到的,来判断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如,老师表扬他没表扬我,老师抱她没抱我等现象,来判断老师不喜欢他,这样也会影响到他来园的情绪,听课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了很久的幼儿园,突然哭着不愿意来了的原因。这时,教师就应该自身检讨,想一想是不是对这个孩子关心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作为教师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孩子,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不同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鼓励,这样你会发现一天下来,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表扬,也许你已经忘了,但是他自己知道他受到了关注。除此以外,还可以抽时间跟那些在班上不是很活跃的孩子聊聊天,或是只是抱抱他们也好。这样每个孩子都会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

此阶段的幼儿往往是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做什么,自己也要做,看见别的小朋友有什么自己也想要。如,在室外活动时,玩羊角球的小朋友看见别的小孩子的玩海洋球也会要玩,看见别人摆高楼自己也摆。因此在幼儿园小班,同样的玩具要有足够的数量。

模仿也是此年龄段幼儿主要的学习方式,他们往往通过模仿掌握别人的经验。他们会模仿老师模仿父母,模仿他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一切。他们没有很强的判断力,对于别人特别是他们所亲近的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没有批判性的,而且因为没有太多的经验,他们往往都是通过成人的表现来判断事情的严重程度的。如,老师在吃胡萝卜的时候皱眉头,他们就会觉得那是很不好的东西,就不吃了。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特别是小班幼儿教师要尤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也许自己做了一个不经意的不好的举动,自己都不知道,却已经被孩子学会,并慢慢地养成习惯了。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往好的方向发展。如,在上课时间,有幼儿没有注意听讲,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表扬另外做的好的幼儿,来引起这一幼儿的注意和模仿,并及时予以鼓励。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应多向幼儿传递好的信息,如,跟幼儿说礼貌用语,老师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等。这样幼儿通过模仿,时间久了也会成为一种好的习惯。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通过正强化的方式,也就是引导和鼓励的方式,使每一位幼儿向着一个健康快乐的方向发展!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除了日常努力工作外,还应该多给自己充充电,多看看相关书籍,使自己的教育方式更有科学性,适宜性,使自己更能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理解幼儿,帮助幼儿,与幼儿一起成长!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6、常识并非那么平常,特别是应用于实际,积极心理学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常识更平常,学习的目的是用于自身的转变,没有转变就没有成长,那些快速见效的说法都是皇帝的新衣,是不存在的,是过高的承诺和过低的兑现,真正起作用的都是一些常识性的东西,如果我们能经常的记起这些常识,把它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解除那些阻碍我们对已熟知事物产生新的认识的认知束缚,解除我们从已熟知事物中获取益处的情绪束缚,纠正和改变那些束缚我们的行为习惯,促成我们自身的转变和成长,那么这些常识就会显得不平常。

最近看了很多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文献资料,学习了解到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1]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这与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心理学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以及对于死亡的恐惧等等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盯)是宾西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及定位的,是seligman和csikszemmlhalyi于20xx年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的。“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seligman博士认为积极心理学的力量,是帮助人们发现并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进而提升个人的素质和生活的品质;21。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利用这些内在资源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以此获得美好的生活。人类的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体现在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强调心理学的发展既依赖于预防和治疗人类的心理疾病,同时更依赖于培养、建构人类的优秀品质,二者可以相辅相成,平衡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在于换了个角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的作用,传统心理学更多是基于心理疾病的模式去寻求归因,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力量,更重要的在于心理学并不是只为“病人”服务,应该为普通人提升幸福感、愉悦感提供思维源泉,使普通人生活得更有意义。

特别有悟的是三点,第一,积极心理学并不否认世界上有痛苦和人类的缺点,而是认为美好与卓越和疾病与悲痛都是真实存在的;第二,心理学对目前已经有幸福感的人更有效,因为虽然对这些人有较少的改善空间,但相对他们携带的包袱更少,也有更多的技能和资本让心灵之旅走得更好。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倡畅所欲言和思想和心灵探索,但也强烈推荐使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例如:感谢信vs宽恕信、娱乐vs善举、时间的礼物等等。也提炼出不少实验论证的效应来解释一些心理学应诉对积极情绪体验的影响:如峰终理论、曝光效应、捐赠效应等。积极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尊重人的精神和自尊,不把人类当作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来研究,区别主要在于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有变坏和变好的能力,美好生活知识一种选择;积极心理学从多种渠道获取有意义的证据:可以从严谨的实验室数据中获取,也可以从个案研究、访谈、大众普查、历史资料分析中获取。

心理学家认为情绪是比较复杂的,不仅包括主观感受、还包含生物学唤起的特殊形式,思想爱你个和行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区别在于,积极情绪一般不与特殊的行为倾向相关,但积极情绪扩大了我们的选择范围(注意力宽度更宽了、记忆能力提高了、语言表达更流畅了、对知识的感受性增强了等等),更多对未来有决定作用;积极情绪也能够消除消极情绪所导致的生理学反应,如焦虑等。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我们还测试了自己的性格优势,让我们发掘自己的优势在哪,这让我们能更加了解自己,尽量的展现自己的闪光点,弥补自己的弱势。对于择业也是一个不错的建议,我们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性格的领域,这样我们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把工作做得更好。每个人总有自己的优点,或许只是你没有发现而已,要正确的看待自己,不要把自己想得一团糟什么也不会,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每一件事,相信自己可以,有了自信有了勇气我们就可以把它做好。

学完这门课程,我觉得收获真的很多,不仅在课堂上享受了,在课堂上放松了,而且也改变了我对生活的一些看法,我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好了,可以积极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困难。生活中的欢笑与悲哀常常源于一个人看世界的那双眼睛。心中没有阳光的人很难发现阳光的灿烂,心中没有花香的人,很难以感受花朵的芬芳。一个快乐的人,它眼中的世界也是快乐的,我们要用积极的心态去真实地活在当下的每一天。

对这课的几点建议:

1:以后每节课应该点名,不能放任我们过于自由。

2:课间我觉得应该休息几分钟。

3:上课应该多点名提问,这样学生会更加投入些。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积极心理学与教师心理调适》我懂得了作为教师必须先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然后才能更好地做学生的心理工作。心理辅导是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问题塑造完整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如何做好自自身的心理调适和辅导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呢?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

教师做好自身的心理调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本身难免形成一些压力。因此,我们要先处理好自身的心理问题,不要把自己的`心理问题影响到学生。教师作为一个心理辅导者要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调适。教师要从各方面寻找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寻找解决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可间接地迁移到学生身上,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教师有良好的思想学生才会有良好的思想。

做学生心理咨询师:教师平时不仅要处理好教学上的问题,还要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把自己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拿到学生的第一手资料。教师要给学生亲切平易近人的感觉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把心理问题说出来,同时说话要算数,要讲信用,不能把学生的私事说出来。学生有问题要第一时间解决,给学生重视他的感觉。

教师要学好心理学:当我们遇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解决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很沮丧,学生会很失望。我们够减少这种失败呢?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本身要认真学习心理学,而且要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学生心理开展的需要。

提高对心理辅导的认识:随着的快速开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学生因为家庭和社会原因产生的心理问题也与日俱增,门制定了心理教育进学校进课堂的方针政策,要求教师本身要提高对心理教育的认识。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又是一期的团体心理课程落幕了,在这次课程中我受到很多启发,意外的发现了一些自己从未发现的问题。

老实说,我内心非常抗拒这样的上课氛围。因为有事耽误了,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看见所有的同学都已围坐成圈。我的心就开始七上八下了。剩下了两个位子,我选择了靠女生的那个安顿下来。失去桌子保护的座位排列方式,感觉自己的一切暴露在别人的眼皮之下。这种没有安全感的空间感真的让我浑身不自在。

在整个活动互动中,各种问答,思考,感受的环节让我第一次碰触到那些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

我是个开朗乐观的女孩,我善于交友。我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与人的关系间根本不存在害怕的感受。我从来没有发现当自己被别人瞩目的眼光看着的时,浑身如此的不自在。我迫切的需要一些东西遮挡住自己。我紧紧的抱着本子,感觉这样可以拉远一些我和别人的距离。每一轮回答我都努力用微笑掩饰自己的紧张感,身体尽量的贴住椅背让自己觉得安全一些。也会时不时的开关我的笔套,缓解紧绷的神经。无数个瞬间我都有一种想逃离的冲动。

这些都是现在我无法解决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够更进一步的了解自己。希望将来的某一天我可以很坦然的在别人的瞩目下仍旧拥有灿烂的笑容。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此次阅读这本书,使我再次感受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问,不是我所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比如说处理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关系,怎样从个性中提炼出共性,又怎样在对待共性中又充分尊重学生个性。还有怎样实现学生学习的最优化,怎样教学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不让其对某些枯燥的只是感到厌烦;还有怎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心理特点对其施以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此等等。在书中介绍到了很多不同时代的著名学者的观点,各有利弊,都很值得思考。读了这些,我才逐渐认识到为什么教育心理学是一个备受重视,被广泛研究的学科了。

第二,不光是理论,书中还有很多地方也提到了怎样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于教学的实践活动有很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书中举到了很多这样的例子,让我发现原来生活中很多看似司空见惯的事其实就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比如应该怎样让小学生克服坐不住的问题,还有怎样不动声色的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又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其实对于这些问题我也是早就有所想法,读了教育心理学后,这些原先模糊不清的想法才渐渐明白起来,原来自己的有些做法才找到了理论上的依据,总之,真的感慨颇多。

第三,教育心理学给我提供的不只是一个研究结果,它所提到的更多的是一种研究方法,指导你怎样利用这些看起来书面化的大理论,把他们真正变为指导你教学的利剑。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特别的,都有值得你特别去关注的地方,而每个学生又都是相似的,都有共性让你总结规律,更好的认识教学。教育心理学为我所提供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法我认为不管今后是否从事教育事业都是让人从中受益良多的。原来一直不明白所谓量表是什么东西,现在才开始懂得原来心理学是这样一门精密的科学,要求很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才能懂得如何从数据中了解人内心的世界。

第四,对自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心理学以教与学互动作用为主线,以学习心理为核心,对学习动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与教学策略、学习迁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群体心理、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卫生与教师心理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浅出的分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判断学生是否热爱学习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富有"爱心",作为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

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适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在上课过程中多加思考,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一定要认真地贯穿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新的教学姿态迎接新的挑战,使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在接触心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它总给我一种太神秘的感觉,总以为它很深奥也很虚幻,但是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被它的科学性,真实性所折服,可以说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与此同时我还发现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同时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心理学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也不乏应用性。心理理论固然粗糙,但配以实例,就不但不乏味反而让人有一种从生活中悟出哲理的感觉,视野也开阔很多。心理学源于生活同时又指导生活。

对于我们打学生而言,心理学可以在学习生活中给予很大的帮助,现在许多新闻都报道过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这些现象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当我们去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然而也有一些学生在学校中很优秀很出色,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他们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心理素质的好与坏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前途。

第一: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人格塑造。

第二:学会了自我分析。

第三:调整了对“挫折”的认识。

第四:善于运用各种“资源”,做好心理疏导。

还有一些认识:

我将不断的提高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运用到实践中去,不断的学习成长,争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开别人脚下的绊脚石,就是为自己铺路。

心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语。在未接触心理学之前,和很多人一样,觉得心理学可以解决一切关于人的精神问题,学了心理学之后可以窥探人的心理,可以解释一切难以解释的现象。但是,我我一直认为,心理学是一门很神秘的、很特别的学科,对它充满了敬畏的心情。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从专业的角度,对心理学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它不仅研究人类,也研究其他的动物,它涵盖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如犯罪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等。而现在,心理学也正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在美国,有一种说法:“没有学过心理学,就不能算受过完整的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一种研究,旨在探索心理和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它不能为每个人开出现成的“药方”;心理学家不是牧师,更不是神仙,它可以帮助人们认识甚至改变自我,却不能提人们做任何选择。

了解了思想、动机、学习、认知、记忆、思维、情绪、压力与适应、创造力是什么,怎么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帮助我们学习,来理性的解决我们的烦恼和压力。

进了心理学的大门,让我豁然开朗。尽管四个月的心理学学习带给我们的东西很有限,但是更多的东西需要靠我们自己去领悟,去体会。做人,不但需要被爱,还要去爱人,更要爱自己,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时间的有情。多一些信心,多一些爱,才会找到一条比旁人更美丽,更宽广,离成功更近的路。有人说,快乐,对大多数人来说,已成为遥不可及的梦,其实不然,一个人要快乐是谁也阻止不了的,快乐的因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关键在于你自己想不想快乐,当遇到心烦的事时候,乐观一点,勇敢一点,博学一点,那快乐就在你身边。心理学的价值就是让世界充满快乐!也有人因为自己没什么优点和特长或者某些方面的缺陷,而郁郁寡欢,自暴自弃,觉得老天对自己不公。心理学让我们更全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存在什么公平与不公平,也不存在谁强谁弱。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有选择如何生活的权利,或快乐、或悲伤。我们不应该抱着自暴自弃、自卑的态度去生活,我们应该正确的评价自我看,接受自我,分析自我,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乐观地去应对生活中出现的不适应与不协调。

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一个人只有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才是一个完完全全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在当今社会下,显得尤为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是促进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能结构发展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探究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纪律的科学。学习心理学,对于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关注他人,帮助他人也有重要意义。一个人的内心情感——喜怒哀乐忧伤悲会直接表现为外在行为上,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会使外在的生活充满愉悦之感。学习心理学之后,会逐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周围的人。以前会厌烦电话里父亲母亲隔山隔水的唠叨,会因为同学之间处事不快而大动干戈,会觉得似乎受委屈的总是自己却很少从对方立场去考虑问题。而在学习护理心理学之后,才学着多多关注他人。也许那些是我们的至亲至爱,是我们的同学朋友,又或者只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当我们用公正、公平的心态去考虑问题后,才能让自己的生活过的和谐,与环境相和谐,与社会相和谐。

总之,这四个月的心理学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如果非要问我的最大收获的话,就是让我更客观的了解我们自己,了解我们的世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