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9篇)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优秀19篇)



三年级教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细分和调整。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之情。

2.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都见过草地吗?谁来形容一下你见过的草地。

2.读了课题之后你们想到了什么?(这片草地为什么是金色的?)(板书:金色的草地)。

3.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带着心中的疑问听老师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2.自由读,检查生字:

(1)预习时大家已经养成了独立识字的习惯,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

3.指名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老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三、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讨论交流:“我们住在乡下,窗前是一大片草地。”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的位置。“草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这句话告诉我们草地是金色的跟蒲公英有密切关系。

3.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感悟童真:

1.弟弟和哥哥玩了什么好玩的游戏呢?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找出答案认真读一读。

2.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弟弟和哥哥玩了怎样的游戏。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探究“变色之谜”:

1.听老师读课文,思考:我有什么新发现?草地为什么会变颜色?

2.分组讨论交流。

我的发现:

早晨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草地又变绿了。

草地会变颜色的原因:

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早晨,花朵(合拢),是(绿)色的,草地也是(绿)色的;。

中午,花朵(张开),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傍晚,花朵又(合拢),是(绿)色的,草地就变成(绿)色的。

3.为什么小作者这么厉害,能发现这个秘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有了这一发现之后,小作者对蒲公英的感情又有了什么变化?

2.讨论交流。

3.体会句子的作用:“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四、总结全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巩固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初步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体会人物对话在文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4、了解朱德总司令是在什么样情况下帮助老陈头挑行军锅的,体会朱德总司令关心战士,平易近人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吃苦耐劳,关心他人的精神。

三、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回忆主要内容,齐读课题《总司令挑行军锅》。

师: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读了课文。认识了爱唱信天游的“老陕”,走路一扭一拐的的老陈头,一口火辣辣的四川话的朱德总司令。回忆一下,这篇课文写了谁的故事?这篇课文的题目就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师:朱德总司令的这段挑行军锅的小故事,你们读了之后感动吗?是的,老师同你们一样,作为一支队伍的统帅,朱总司令为什么要帮助老陈头挑行军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自由读课文1—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的语句。

(二)再读课文,品读感悟。

1、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相机指导。

(1)因为老陈头脚受伤了。

a.老陈头步子一扭一拐的,有点踉跄……大油桶和一口行军锅。

师:脚有伤,走路不稳,挑着重物,真艰难。

关于老陈头外貌描写的还有吗?

b.第八自然段首先学生回答读一遍,说很艰难(师问那些词语体会出行军的艰难:抹、靠、整、抬、擦、撮、糊、摸雨的都没有,没有地方做,用草擦泥浆,用烟消毒,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如果你脚受伤了,会受到什么待遇,体会战争时的艰苦。

师:作者用这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给我们再现出一位吃苦耐劳的红军战士的形象,让我们一齐去体会当时行军的艰苦(齐读8自然段)。

师:老陈头抹去脸上的雨水,除了脚受伤,还有什么原因促使老陈头走路踉跄,引出自然环境的描写。

3、体会环境指导作用。

学生读1——3自然段,大屏幕出示夜雨……雄鸡打鸣报晓。

师:行路困难。

黑沉沉的林子,偶尔响起几声犬吠,才有雄鸡打鸣报晓,体会走了一夜,清晨很宁静。指名读环境描写一段。

4、体会总司令关心战士,平易近人。

师:黄土高原,夜雨淅沥,道路泥泞,宁静的清晨,美好的故事悄悄的发生了,接着汇报,指名读9——14自然段。

出示挂图,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一样的衣着,一样和眉善目)。

师:这就是朱德总司令与老陈头对话的情境。

师:让我们想象着画面,指名轻轻的来读一读,边听边想,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一组,态度诚恳,真心帮助。第二组,关心战士,平易近人。第三组,风趣幽默,没有架子),指名读前两组一起处理,第三组单处理,齐读.

师:你为全军的统帅,对待一个炊事员,却像对待兄弟一样,处处关心,平易近人,让我们一齐来读这段对话,让朱总司令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5、体会最后一部分(15—19自然段)。

那么当老陈头知道这位老同志就是朱德总司令时,会有什么反应呢?默读课文剩下的部分。

“什么?总司令……”老陈头懵了。

为什么“懵”了,(1)没想到总司令能给自己挑行军锅,出乎意料,惊讶、感动、总司令,全军的统帅,炊事员,普通的战士,职位是多么悬殊,而他却这么关心战士、平易近人,此时,被关心的人会有什么感受?幸福、高兴、感动、温暖。

师:老陈头也有同样的感受,齐读,想到这,老陈头……。

(三)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除了今天我们读的这个故事,你还知道其它朱德总司令令人感动的故事吗?

介绍《朱德的扁担》。

(四)总结板书,升华主题。

只有我们的八路军,才有这样的将领,让我们带着自豪的语气再读《总司令挑行军锅》。

让我们把朱德总司令深深地印在我们记忆的长河中,一齐来读朱德总司令对老陈头说的几句话。

四、板书设计:

关心战士。

(朱德)总司令挑行军锅。

平易近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人物对话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3、了解总司令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陈头挑行军锅的,体会总司令关心战士、平易近人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人物对话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2、了解总司令是在什么情况下帮助老陈头行军锅的,体会总司令关心战、平易近人的可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卡片)。

淅沥泥泞袖标队伍沥青幸亏挡住懵住踉跄。

火辣辣淅淅沥沥和眉善目人影幢幢。

2、刚才复习的这些词语都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词语。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这些重点词语和重点句子去感受、体会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课文,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文,找一找,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样的情况(环境)下发生的呢?自由的读1-8自然节。

(1)“夜雨淅淅沥沥,黄土高原一片泥泞。”一句理解“夜雨”、“淅淅沥沥”,“泥泞”。体会红军在这样的情况行军,可见当时的环境特别的恶劣。

(2)再把这句话读一读,体会体会。

小结:从这里的环境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行军的恶劣、条件的艰苦。可正是在这样恶劣的天气和环境里,我们的红军队伍却越过了两道光秃秃的山岭,又过了一条很深很长的沟。

(3)你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4)“老陈头步子一扭一拐的,有点踉跄。”理解“踉跄”体会走路不稳,受伤了。

(5)“老陈头抹去脸上的雨水,顺势往路边的草垛子上一靠,整了整担子,然后抬起脚后跟,用草擦去上面的泥浆,从烟袋里撮出一点旱烟往伤口上糊。”

a.读一读这话,说一说你都体会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

b.体会到了老陈头不在乎,画动词。再读,体会。

c.下面就把你们的体会放到课文中,我们齐读这话。

小结:此时此刻,通过同学们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这样一位坚强、执着的老红军形象。在这段描写中,作者通过准确而生动地动作的描写,让这样一位坚强、执着、乐观的老红军形象跃然纸上,而这样的老红军在长征中有千千万万,他们正是凭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对未来胜利的憧憬,才能让他们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走在长征的路上!

3、正当老陈头在草垛边熟练处理伤口时,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请你和同桌饱含深情地读一读总司令与老陈头之间的三次对话,并把你感动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1)“哎—同志哥!你放下,我自己来!”体会老陈头坚强。

(2)“莫要紧,我帮你挑一截子,再还给你!”抢挑子的也是个和眉善目的老同志,嘴唇厚厚的,道出一口四川话,火辣辣的。”

a.理解“和眉善目”体会总司令,和蔼可亲,没有官架子。“火辣辣”看出总司令的直爽。

b.带着体会读一读。

(3)“我看见你脚上的血印子了,还有好几里路才到目的地,你就莫客气了!”

a.体会总司令是一位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好司令,无微不至的对战士关心和爱护的总司令。

b.带着体会读一读。

(4)“我跑了,你就去司令部要人!”老同志也打了个哈哈,挑起油桶和行军锅一阵风似的走了。

a.体会总司令的幽默、果断。

b.带着体会读一读。

4、下面让我们把这三次对话完整地读一读,从一句句感人肺腑的对话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感人的一幕吧!

a.自己先和同桌练习读一读。

b.指名读。

c.教师分角色读。

总结:此时我们再看课题,《总司令挑行军锅》,我们就能感受到课题所深藏的浓浓的情谊。总司令挑行军锅凝结了总司令心中只有战友,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体现了总司令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更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战友之间伟大的爱)完长征路的决心。

(1)老陈头懵了。体会“懵”

(2)“什么?总司令……”此刻老陈头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他又是怎么想的,接着读一读,想到这,老陈头心头涌起一股热浪,为什么会涌起一股热浪?(感动)。

学生回答。

总结:在二五里长征路中,有许许多多这样感人的事,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们敬佩的人,有这样无私无畏的领袖,有这样意志如刚的战士,他们所组成的钢铁一般的队伍,他们才越过了一座座高山、走出了一片片草地,完成了长征的伟大壮举,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三、拓展延伸。

1、在长征路上像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老师收集了这样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介绍给大家。这首诗就充分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长征中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2、学生练读、齐读(配乐)。

3、总结:长征是世界军事历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在这个奇迹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三年级语文苏教版教案

教材分析:

《小萝卜头的故事》通过小萝卜头捉虫子、放虫子的所思所想,体现了小萝卜头固然身陷逆境,但他珍爱生命,渴望自由、对解放后的'生活充满希望。小萝卜头这种善良、乐观、向上、渴望自由的精神是他人性的闪光点。这也是他短暂人生的超人之处。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了解小萝卜头虽身陷困境,但是对自由生活有着无限的追求和向往。解析小萝卜头对小虫子“一捉一放”的心理变化。

3、由“骄傲”(例中学)“若有所思”(实践悟)两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由“骄傲”、“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情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吃着霉米饭长大,不知糖是什么味儿的小朋友,他就是我们的同龄人——小萝卜头。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关注小萝卜头,感受他那不一般的生活!

2、谁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以情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回顾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梳理课文思路。

二、品读文章,例中学。

1、找学生读学案第一部分的要求。

2、学生默读,师巡视并提出默读要求。

设计意图;默读是三年级学生的起始阶段,培养学生正确的默读习惯。

3、汇报展示:

预设:

(1)小虫子外形的描写读中悟,指导朗读。

(2)小萝卜头两手轻轻捧着那只小虫子,唯恐伤害了它。(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小心翼翼。)。

(3)入春以来,这种虫子很多,常常撞进铁窗,陪伴着常年呼吸不到自由空气的人们。

(失去了自由的人们看到飞来的小虫很亲切,小虫们似乎也很懂事,知道来陪伴这些禁锢已久的人们。)。

(4)又飞来一只,他们并排在一起,故意在人面前骄傲地爬着。

抓“骄傲”“并排在一起”两个词,体会小虫子可能在想什么?

小虫可能在想:我有(),你没有()。我能(),你不能)。我可以(),你不可以()。

师小结方法:

设计意图:给学生支架填补课文空白,降低了难度,多样选择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三、填补空白,实践悟。

1、小萝卜头这么喜欢小虫,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预设:

他正要关上盒子的时候,突然瞥见那只虫子,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啊,它失去了自由。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学生也可用自己的话说)。

2、“若有所思”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填补课文空白。

3、学生练写。

4、展现学生作品。

5、师小结。

设计意图:体验情感,由动嘴说到动笔写,写作是阅读知识的巩固和发展,这是一个知识迁移的过程。

四、布置作业,迁移用。

“小萝卜头大概刚下课,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栏杆旁,双手抓住比他还高半头的楼栏杆,踮起脚,看白公馆墙外的群山。”

小萝卜头可能看到了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动笔写一写。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课文中的小伙伴们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体会小伙伴通过劳动实现愿望后的喜悦心情。

教学准备:

课文朗读带、生字卡片、有关资料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认识“苋”字,简介马齿苋的样子、味道。

你吃过马齿苋吗?

2、你们想知道课文中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认读。

4、将生字词语放入课文中,读课文。

5、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围绕“马齿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边读课文边思考:小伙伴们是怎样实现进城愿望的?找出有关的句子画记,读一读。

2、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读给同桌听一听。

3、他们卖了“马齿苋”以后在城里做了什么?心情又怎样?读有关段落。

4、你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愿望的事例吗?谈谈自己的事例,再体会一下小伙伴们的心情。

5、小组内比赛读课文。

四、小结。

五、作业:

1、搜集有关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巩固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后评价。

2、开火车认读生字新词。

二、指导写字。

1、出示8个要写的字,认真观察并识记。

2、自己记生字,组词,说句子。

3、练习写字,注意写字的姿势。

4、学生写完后,评价学生的书写。

三、拓展延伸:

1、自由说说自己学完这一课后有什么感受。

2、自由组合,把文章内容表演出来。

3、推荐上台表演,下面认真观看,看后评价。

四、小结。

五、实践活动:

1、搜集有关苋菜的资料,制作成知识小卡片。

2、找一篇描写童年生活的文章读一读。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助人为乐的人。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讲述七色花这个故事。

3、学习课文一个片段,迁移写法。

4、仿写课文,完成《魔铃》的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珍妮善良、纯真的美好心灵。理解珍妮用掉第七片花瓣最有意义,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学习写作方法,学会片段练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出示:七色花。

3、指导朗读描写七色花的句子。

4、掲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填空提示。

3、这朵七色花怎么用呢?指导朗读相关句子。

4、快速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写七色花神奇功能的句子。

5、用自己的话简要说出七色花的功能。

6、比较七色花七种用法的句子,寻找共同点。

三、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1、同学们,在这七种用法中,你觉得那种用法最有意义?说说理由。

2、聚焦片段,了解写法。

3、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珍妮?指导朗读句子。

四、写法迁移,创作童话。

1、传说这小狐仙有一个发着绿光的小魔铃,它能实现你的三个愿望。只要你轻轻地摇一摇魔铃,对它说:“小魔铃呀,小魔铃,我想——”它就能帮你实现愿望。现在,这个小狐仙把这个魔铃送给了你,你打算怎么用呢?拿出笔,学着课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其中的一个愿望。

2、选取有个性的作文片段,进行展示活动。

3、进行及时评价,告诉学生,仿写也是习作的一条有效途径,加上合理的开头结尾就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

五、小结。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份爱心,人人都有拥有神奇的七色花和魔铃。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盲人如何知道货主欺骗自己的道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并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懂得盲人的手能分辨颜色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设置悬念,导入课题。

1、出示卡片,认颜色;继而询问:我们是怎样知道这些颜色呢?(眼睛看的)。

2、眼睛被称为“心灵的窗户”。人们用眼睛看清周围的事物,分辨事物的颜色、好坏,如果说手也能像眼睛一样分辨物体的颜色,你们会相信吗?然而在巴格达,有一个盲人竟能用手分辨出罐子的黑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同走入课文《能辨颜色的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书,翻到75页,自由阅读课文,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汇报自己的阅读体会。

3、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想先检查一下同学们的生字词认读情况。(课件出示:)。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这个盲人怎么用手摸摸就能辨别出哪个是白罐子,哪个是黑罐子呢?我想请几个同学读读课文,其它同学联系课文想想原因。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

指名分段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故事发生在哪?当时天气情况怎样呢?

生: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第一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在第一自然段下面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货主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师:比比看,这两段有何不同?

生:下面的少了“精致光滑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不停地”。

师:“精致光滑的罐子”和“罐子”,哪个比较好?为什么?

生:“精致光滑的罐子”把罐子描写得更加具体了,更加突出了罐子的好,更能吸引顾客。

师:“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这是作者埋下的一个伏笔,等学完课文,我们再来看看它的重要性。

师:“吆喝”是什么意思?

生:大声喊叫。

师:“不停地吆喝”和“吆喝”有何不同?

生:“不停地”写出了货主想把罐子快点卖掉,心情急切。

师:那谁来学货主不停地吆喝?(指名两位同学吆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听到吆喝声,盲人走过来了,货主是如何向盲人推销他的罐子的?在文。

中找一找。

生反馈(课件出示:货主忙做了一番介绍,然后说:“先生,这是巴格达的罐子,我不欺骗你——骗人要受到真主惩罚的!买一个吧,几十个罐子,卖得就剩这几个了。”)。

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最”、“就”重读。)。

生:不是。

师:你们从哪看出来的?

3、学习三、四、五自然段。

生反馈(课件出示:奸诈的货主收下钱,眼珠骨碌一转,把一只白罐子给了。

盲人。)。

师:如果去掉“奸诈”和“眼珠骨碌一转”,感觉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货主收下钱,把一只白罐子给了盲人。)。

(男生读原句,女生读去掉后的。)。

生:去掉后感觉货主没那么奸诈了。

师:“眼珠骨碌一转”是什么描写?

生:神态描写。

师:通过货主的这个神态,我们可以知道他正在打坏主意。他会想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像回答)。

师:这个货主居然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那我们读这句话的时候,就应该读出货主的奸诈、狡猾,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师:盲人上当了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读出文中的原话。

生反馈(课件出示:盲人接过罐子,上下摸了个遍,又伸手摸其余的四个。

摸着摸着,盲人突然高声嚷道:“你这个狡猾的商人,竟欺骗一个双目失明的人!”)。

生:盲人在进行比较。(自由回答)。

师:从“高声嚷道”,我们可以看出此时此刻,盲人的心情如何?

生:生气。

师:谁来生气地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竟”重读。)。

师:这时货主是怎样想,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来。

生反馈(课件出示:他想,用手是摸不出颜色来的,便冷笑着说:“给的是黑罐子,你摸错了!”)。

师:“冷笑”是什么意思?(指名答)不是发自于内心的假笑,往往是对别人观点表示不赞同和不屑时的表现。

师:货主明明说过他不欺骗盲人,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盲人,他可真不讲诚信,真奸诈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再次感受货主的奸诈。

4、学习五至十一自然段。

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围观的路人又会议论些什么呢?

(生自由想象并反馈。)。

师:他们不光议论,还试探盲人呢,他们怎么试探的?(板书:试探)。

生:有人怀疑他是否真是盲人,就握起拳头假装向他眼睛击去。

生:一个青年人灵机一动,故意对盲人说:“先生,你错怪货主了,他给你的是黑罐子,不是白罐子”

师:试探结果如何?

生:结果,盲人没有丝毫反应。他确确实实什么也看不见。

生:“不要用谎言去袒护骗钱坑人的行为!”盲人说,“你们也亲手摸一摸吧!”

师:路人通过亲手触摸明白原因,对伪善的货主充满了厌恶。(板书:厌恶)可他们并没有把原因写出来啊,老师还是不知道盲人是如何用手辨出罐子黑白的?你们知道吗?知道的举手告诉我,满足一下老师的好奇心吧!

生:盲人实际上是通过太阳照射下罐子的不同温度而辨出罐子的黑白颜色。

(课件出示:颜色不同的物体,吸热本领不同。颜色较深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强,颜色较浅的物体吸收热量的本领较弱。)。

(课件出示:巴格达一条大街尽头有一个小货摊,摆着许多精致光滑的罐子,有白色的,有黑色的,温暖的阳光洒在上面。货主不停地吆喝着,招揽来往的行人。)。

生:不能。

师:所以这个划线部分是万万不能去掉的。

师:学完这篇课文,你能分别用一个词来形容盲人和货主吗?

生:盲人聪明,货主奸诈。(板书:聪明奸诈)。

三、小结。

师:货主再奸诈,也被盲人识破了骗局,这真是一个聪明的盲人,他用生活中的科学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可真了不起!

四、思维拓展。

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说说你发现的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鸡蛋放醋里会变软;。

箱子里的樟脑丸会消失;。

背大书包会减轻。

五、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聪明的盲人,他善于把科学运用到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只要我们肯动脑,肯用心,在生活中善于运用科学知识,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一、关于教材。

小学三年级语文(s版)上册第八单元以“神话传说”为主题,安排了三篇民间传说和一篇神话故事。这些文章内容具体丰富,情节生动有趣。其中的英雄传奇令人神往,先人的智慧让人赞叹,能有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从中感受到文化艺术的绚丽多彩。

《炎帝创市》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我国古代传说。讲述的是相传炎帝创立了市,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给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故事按炎帝“为什么创市——怎样创市——创市的结果如何”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适宜小学生阅读。

二、关于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设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炎帝创市的故事,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2、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时,积累好词佳句,培养主动积累语言的良好习惯。

3、学习本课要求会认13个生字,会写的6个生字;要求掌握的词语:摆手、兽肉、鼓励、多余、麻烦、反复、比较欣喜。

4、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难点是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

三、关于教法。

1、通过谈话激发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

2、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感情,感受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精神品质;。

3、采用“读——议——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关于学法。

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感悟理解能力。

五、关于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了解现代市场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2、了解山区赶集的交易形式;。

3、你想知道山区这种“集市”的交易形式是谁最初创立起来的吗?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帝王叫炎帝,是他创立了“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炎帝创市》这篇课文,来了解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4、出示课题,引导学生明确课题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2、学生带着疑问自读课文。

(1)借助课文里的注音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把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语画下来。

3、读后想一想议一议:炎帝创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4、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读课文第2、3自然段及第4自然段前两句,了解炎帝产生创市想法的缘由。

(1)指导学生朗读文中对话,体会炎帝关心百姓生活的品质。

(2)讨论:炎帝为什么要鼓励大家和别人交换东西?

a、农家:只会种庄稼,不会打猎。捕鱼,一年到头只吃谷物和蔬菜。

b、猎人家:打猎,并用兽肉与农户交换,桌上不仅有兽肉,还有一些谷物和蔬菜。

c、炎帝从中受到启发:拿吃不完的东西,跟别人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真是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都这样做。

2、读课文第。4、5、6自然段,了解炎帝创市的经过。

(1)读第4自然段后半段,讨论:为了鼓励大家交换,炎帝又想到了什么问题?

麻烦——大家交换就没有积极性。

方便——人们交换的积极性就高。

(如果规定一个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不是方便了吗?)。

(2)读第5自然段,讨论:炎帝为什么要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

a、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对呀,把交换的时间定在正午不是很好吗?

b、这个时刻人们既容易记住,又有充足的时间赶到交换地点,交换后,还能在天黑之前赶回去。

(3)读第6自然段,讨论:炎帝是怎样规定交换地点的?

(经过反复比较,他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

(4)说说炎帝创市经过,讨论:炎帝是怎样创市的?

(炎帝为了鼓励大家交换产品,围绕“方便”二字,想了很多问题(又想。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最终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居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交换产品。这样他为人们创立了“市”。

3、读课文第7自然段,感受市场的热闹场面,体会炎帝创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1)市场上人们怎样在交换产品?

(2)老百姓为什么觉得生活方便多了?

4、回读第1自然段,说说人们为什么非常爱戴炎帝,总结全文。

(1)你喜欢炎帝吗?为什么?(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

(2)总结全文:当了解到农家一年到头,只能吃些谷物和蔬菜时,炎帝心里很难受。当听到猎人说说:“这些东西是我打猎经过一户农家的时候,拿兽肉跟他们换的”,炎帝马上称赞道“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应该鼓励大家读这样做”。为了人们交换产品的方便,炎帝“冥思苦想”“灵机一动”“反复比较”,“决定每天正午,在人口聚集的中心地带,让人们互相就会产品”。炎帝就是这样创立了市,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炎帝关心百姓生活,处处为百姓着想精神品质。所以课文开头说“人们非常爱戴他”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拓展延伸。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听。

2、在网上收索有关炎帝的故事读一读。

(五)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课文中有许多四字词语,比喻“四面八方”,请你再找出几个来,写在采集本上。

六、关于板书设计。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6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和课后习题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有关蝈蝈的知识;课外读物《金色的草地》。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播放蝈蝈发出的声音,猜一猜这是那种昆虫发出的声音?

2、介绍蝈蝈的有关知识,如果让你给蝈蝈的歌曲一个好听的名字,你会去什么样的名字?

3、板书课题《绿色的歌》,为什么歌是绿色的?

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和自然段的序号。

2、小组合作识字,学文。

3、检查识字情况。

4、巩固月字旁的字,找出“真挚”的近义词,“朴素”的反义词。

三、朗读评比: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做好竞赛的准备。

2、学生汇报朗读课文,全体参与评价。

3、老师评价朗读情况,重点指导第2自然段的朗读。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生字,仔细观察。

2、自由发言: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为什么?

3、教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

4、独立练习,揣摩,老师巡视,指导。

5、书写评价。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

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

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的月亮。

()的秋天()的心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1、认读生字卡。

2、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二、精读课文:

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说说每一段写了什么?有哪些小动物唱歌?

3、哪一段写了蝈蝈的歌好听?画出各个时间蝈蝈的歌有什么不同?找出比喻句。

4、自由发言:小歌唱家在什么地方歌唱呢?

5、讨论:为什么说是“绿色的歌”呢?

飘着“金色的梦”又是怎么回事?

三、指导朗读:

1、激趣:谁愿意把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2、重点指导朗读方法。

3、师生一起读感悟。

四、语文实践活动:

1、想想,你还听到过哪些昆虫的歌声?由此你会产生什么感受?

2、抄一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推荐学生阅读《金色的草地》。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过程:

一、巧设导语,激发兴趣。

(板书课题)敦煌莫高窟是古代无数无名的工匠创造的艺术宝库。敦煌的塑像,每一尊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每一幅壁画都是那么精美动人。因此,敦煌莫高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你们有谁去过吗?能给大家谈谈感受吗?其他同学想不想饱览一下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呢?(学生谈内心的想法)。

同学们都盼望一睹敦煌莫高窟的风采,老师今天就带你们去。

二、教师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叙述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具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塑像和壁画)。

三、自渎课文,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2、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自读、识记、交流。

3、引导叙述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四、理清课文层次。

1、默读或自由轻声读课文,按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然段中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归纳各自然段段薏。

第1自然段: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沙漠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2自然段:介绍了莫高窟中彩色塑像和壁画的数量多。

第3自然段:介绍了敦煌的虚象和壁画的精美。

第4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敦煌的壁画。

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2、给课文分部分,概括段意。

课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体介绍了敦煌莫高窟是浩瀚少摸里的一颗闪光的珍珠。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介绍了敦煌的塑像。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五、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自由读课文。

2、小组内谈谈文中哪些语句写得生动优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听写生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一部分。

2、质疑、合作探究。

作者把莫高窟比作什么?

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用简单的话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课文,体会课文内容。

2、学生汇报对课文的理解。

3、抓重点句子进行理解。

a、“在保留下来的492个洞窟中,共有彩色塑像2000多尊,各种壁画45000多平方米。”“在保留下来”说明还有很多洞窟没有被保存下来,这个句子从数量方面介绍了敦煌的洞窟多,彩色塑像多,壁画多。

b、“的佛像有九层楼那么高,最小的菩萨还没有一个手掌大。”这个句子介绍了敦煌的和最小的菩萨,是从大小两个方面介绍的。把“的佛像”和“九层楼”进行比较,“最小的菩萨”和“一个手掌”进行比较,分别表现了佛像的大和菩萨的小,表现了敦煌塑像的精美。

c、“在万紫千红懂得鲜花丛中,有些描绘的是古代劳动人民打猎、捕鱼、耕田、收割的情景,有表现的是人们奏乐、舞蹈、演杂技的场面,还有许多讲述的是佛教故事。”“万紫千红”,是说敦煌的壁画非常多、精美。这个句子具体介绍了敦煌壁画的内容,敦煌的壁画不但十分精美,而且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成就很高,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创造力。

d、“站在壁画前,眼前的一切仿佛都活了起来,能听到流水淙淙和琴声丁冬,能看到奇妙的舞姿和会说话的眼睛。”这句话写了敦煌壁画栩栩如生,精美动人的特点。

4、教师领读课文,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5、讨论交流。

你认为课文中描写敦煌壁画的句子,哪些最生动?哪些词语用得好?说说他们的意思。

6、学生汇报,读中品位、感悟。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2、思考:最后一段写了什么内容?(赞美了敦煌的壁画)。

找出概括敦煌壁画特点的词语。(精美动人)。

最后一段说明了什么?(敦煌壁画精美动人,艺术成就高)。

语文苏教版三年级教学教案

一、教材简析:

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文章先总体介绍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身影,然后具体描绘三大名松,最后对其他的松树稍加点染。写三大名松,运用拟人的手法,既生动形象,又暗示名字的由来。

二、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作者笔下三大奇松的美。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里行间的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怎么样?

[评析: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过渡:这里有一段我在旅游时拍摄的视频,请大家欣赏一下,观赏完说说自己的感受。这些图片美吗?作者笔下的奇松更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画出你认为美的词句。

2、交流感受,细研课文。

过渡:课文写得最美的是那一段?它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深研课本,走进文本:

1、请同学们以小组读课文第二段,选择喜欢的一棵松树,找出描写它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互相做小导游介绍一下。

2、集体汇报交流。

(1)感受“迎客松”的奇美: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迎客松的图片与文字,进一步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并引导学生读“迎客松”的句子,抓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斜伸”等词体会它的与众不同。

c、品读这段话,读出迎客松的奇特和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陪客松”之奇: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欣赏陪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陪客松的奇特。学生品读“陪客松”的句子,抓住“如同”、“绿色巨人”体会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c、读好这句话,师指导朗读。

(3)感受“送客松”之奇特。

a、请一名同学作小导游介绍。

b、出示送客松的图片和句子,进一步感受送客松的奇特。学生朗读“送客松”的句子,抓住“蟠曲”、“天然盆景”“向山下伸出”体会它的奇特。

c、朗读这段话,感受它向游客告别的依依惜别之情。

3、看同学们学得这么高兴,老师有件礼物送给大家。(出示三大名松的诗句)。

4、感悟写作顺序。

同学们课文介绍三大名松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是啊,这样的文章才会有条有理。

5、齐读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整体感受他们的奇特。

(四)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1、自读第三段,欣赏画面。(板书:神奇秀美)。

2、练笔:

(1)根据刚才看到的精美图片,结合本课的写作方法,给你喜欢的图片配上一段解说词。

(2)希望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并随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将美丽与大家分享。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轻声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找出能概括课文的。

绛紫透明波纹燃烧山岭。

荡起北大荒一碧如洗清澈见底几缕自由读。

说说哪些生字在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紫是平舌音,烧、澈是翘舌音,岭、缕是边音,纹是前鼻音,岭是后鼻音,荒、绛是三拼音)。

指名读,齐读。

2、读句子。

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这是一个长句子,在读时要注意合理的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3、读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读。师生共同评议。

4、回答问题。

北大荒的秋天怎么样?文中用哪一句话来概括?

三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学习达丽玛知错就改的勇敢精神,以及老师真挚的爱,激发他们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师生之间真挚的情感。

2、在朗读、讨论、感悟中理解课题“春天的雨点”的含义。

3、抓住第1和第20自然段体会达丽玛的变化,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感悟,体会课文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懂得“春天的雨点”指的是师生之间细腻、真挚的情谊,并引导学生感受、表达这情意。还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谈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教学准备:

学生读一读课文,认一认生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课文,15个生字。体会老师对学生的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再这如油般贵重的雨滴下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1、师:同学们昨天都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你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生字的读音(小黑板出示)。

特别提出多音字:蒙、调(通过组词来掌握)。

3、找同学读课文(每人一段)。

[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

2、一步巩固生字。

(二)学习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总体感知课文脉络,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有哪几个时间?(上课、补课、回家、第二天)。

分别在什么地点?(课堂、办公室、路上、师门前)。

2、学习1-3自然段(课堂上的故事)。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课堂上的故事?(学生举手表示)。

(1)请同学自读1-5自然段提出问题。

初读课文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将学生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因势而问。

(2)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自学课文:

[培养自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体会出老师的认真负责和对学生的爱]。

3、自学4-6自然段。

(1)朗读课文第4-6自然段。说说达丽玛为什么有了这样的变化?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感受表达清楚,从而体会深厚、真挚的师生情。

(三)有感情朗读全文。

回到整体,再次品味。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档案卡的制作可根据学生的喜好,不规定颜色、形状、大小。

2、本次活动只是围绕同学之间的互相认识进行,不存在比较学生好坏的性质。

3、活动结束后,可以把卡纸收集起来张贴于教室。

4、此活动可以5-6人的小组开展,也可以全班进行。

5、此活动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虽说小学的几年生活,学生已经有了认识,有了了解,但并不一定真正地了解。此项活动让学生有意识地认识自己,也认识他人,有利于在以后的交往中减少矛盾和误会。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学生独立识字6个,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等词语。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草地颜色的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体验文中“我”对蒲公英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片断,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

4.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指出下面形声字的构型:装、蚊、泻、爸、、型、、跨、、同桌,并指名答案。

2.在生字表中找出一个形声字,并在旁写上它的构。指名回答。

3.出三个同形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江、河、湖、海、泪、

4.出三个同声旁的字,并明其异同。

范例:叮、

5.明下面形声字的形旁,并根据其形旁判断其意。

面壁思完璧。

人心惶惶灯火煌。

6.字填空。

心()。

眼()。

情清。

()()坐。

晴睛。

()。

()天。

7.根据形声字的常,改正下面中的字:

1.曲折蜿蜓(蜒)。

2.星期布(棋)。

3.架()。

4.涅着(捏)。

5.棉起伏()。

6.四啼生(蹄)。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写什么?

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一碧如洗)理解"一碧如洗"。

天空的的陆云是什么样儿?

指名读第二句。

"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色彩真多呀!课文中把流云比作什么?(五彩斑斓的锦缎)。

"五彩斑斓"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练习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绘了北大荒的秋天的美丽。

2.学习第三自然段。

轻声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填空:

小河(),如同(),静静地躺在()。一全小鱼()游过去,()水面上顿时漾起了().

理解"清澈"。

为什么把"小河"比作"一条透明的蓝绸子"?

指名朗读和背诵。

小结: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的秋天小河的美丽。

3、学习第四自然段。

默读第四自然段,数一数一共有几句话,那一句话能概括这一段的意思,用"-----"划出来。

指名回答。(原野热闹非凡)。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十分热闹,超出一般)。

那几句具体写"热闹非凡"?

读这句话时,要把农民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读出来。

练习朗读,指名读。

练习背诵。

4、学习第5自然段。

指名读第5自然段。

理解:"大豆摇铃千里金""茫茫""草甸子""沉甸甸"。

练读第5自然段。

小结:北大荒的秋天不仅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厚。

5、齐读第6自然段。

用赞美的语气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教案

1.教小:今天我学了形声字,知道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成。利用形声字的构字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忆生字表中的汉字。

2.作业:

1)把生字表中的形声字根据6个结构类型进行归类。

2)汉字家族中还有象形字、会意字等汉字造字方法,大家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案

1、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挖掘自己的特点,同时从别人的评价中对自己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2、通过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性格、兴趣、爱好、特长等内容的小结,使同伴对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教学形式:集体活动为主,做一做,猜一猜,演一演,说一说,写一写,议一议。

教学重点:使学生坦露自我,进一步了解自我。

教学难点: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意避免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好坏及封闭自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