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捞铁牛教学设计(实用15篇)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捞铁牛教学设计(实用15篇)



教师编写四年级教案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下面是一份四年级美术教案的总结体会,希望对同行的美术教师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五彩池》愉快教学设计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1)我会正确认读14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掌握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

2.过程与方法:  。

(1)引导学生观看五彩池图片,整体感知五彩池。

(2)紧抓“五彩池的神奇”,统领全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感悟五彩池的美。

(3)合作探究五彩池形成的原因。

(4)充当小导游,为五彩池写一段广告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想象和探究,了解五彩池的奇异以及五彩池水的成因。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5分钟。

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的水有颜色吗?媒体显示:五彩池的画面师述:在我国四川松潘的藏龙山上有个五彩池,那里的水不但有颜色,而且还非常奇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课。(板书:五彩池) 导入时,出示五彩池课件我能积极发言。

二、阅读感悟 10分钟。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结构。

2、给课文划分段落。

我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积极发言。

三、自学检测 20分钟。

1、课文围绕五彩池的美丽、神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

(板书:数量、形状、颜色、成因) 。

2、检查交流预习情况。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找出容易出错的字。

(2)引导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并说说自己了解到了些什么?

(3)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提出疑问。

在老师的引导下,一起学习字词。 我能认真思考,读准字音,根据自己的观察分析容易出错的字形,并能在组内讨论,提出自己的疑问。

四、总结评价(5分钟)。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组织学生组内交流,派代表发言。

我能积极参与组内交流。   。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小学语文第7册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学生分析。

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处,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知识经验、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对事物有自己一定的见解,也乐于与人交往;一部分学生只能初步认识一些客观事物,用一些零碎的、不规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甚至连朗读课文都有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我放手学生自读自悟,并创设了情景表演,让学生们置身于故事中,使学生在良好、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问、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让学生仿造课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目标。

1、学习用抓住人物神态、语言体会人物特点的方法感悟陶罐和铁罐的形象,体会陶罐的谦虚宽容和铁罐的傲慢无礼以及懂得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2、用各种各样的朗读形式来表现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分角色有感情地演读课文。

3、抓重点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变化后的情况,了解铁罐无影无踪的原因。

4、表达对阅读文本的独特感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做几道算术题,好吗?

师:同学们算得很准确,而且速度也很快。但是,有一个人她算出的结果啊----都等于1。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估计学生会笑这个人是傻子,觉得这个答案是荒唐的,)。

师:如果用算术中的正常定理去看,这个答案是可笑的,但是,若换另一种新的视角去看,你就会发现——出示课件(学生应该会恍然大悟,并赞叹)。

师小结:其实,我们的世界是一个万花筒,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因此看问题不能用一种模式,那么我们在阅读课文时,也往往需要不断转换视角,变换视野,那样,你会发现与众不同的另一面。

二、复习回忆,感知文本。

请小朋友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然而,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变得很有价值,铁罐却无影无踪了。)。

板书“奚落”

奚落是什么意思?(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哪些词语的意思与“奚落”很相近呢?(讽刺、挖苦、嘲笑……)。

三、精读课文,感悟文本。

过渡语:同学们真了不起!给“奚落”找了这么多的近义词。铁罐是怎样讽刺挖苦陶罐的呢?课文里有精彩的描写,请小朋友轻声地读课文的第一部分,找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并用“我从————这句话,感受到铁罐——————”的句式,说说你的感受或体会。

(一)自读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性格特征。

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适时点拨与评议。

a、“你敢碰我吗?陶罐子!”

1、这句话体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仗势欺人。

2、指导朗读。这句话你认为该怎么朗读才好呢?

*重音落在“碰”字上,把“陶罐子”读得慢些,表现出铁罐对陶罐的骄傲、冷淡的态度。

*重音落在“敢”字上,表示铁罐认为陶罐是没有胆量碰他的,表现出铁罐的傲慢。

*重音落在“我”字上,说明铁罐认为自己十分结实,了不起,不把陶罐放在眼里。

3、表演读(边读边加动作,表现出铁罐对陶罐的傲慢)。

b、“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1、理解“懦弱”的意思。

2、轻蔑是什么意思?

3、轻蔑的表情是怎样的?带上这样的表情,来读读铁罐说的这句话。

c、“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铁罐霸道,不等陶罐把话说完。

2、铁罐很自以为是,认为陶罐不可以和它相提并论。

3、理解“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来看待。课文指把陶罐和铁罐放在一起来看待。)。

4、铁罐凭什么这么说?(铁罐自认为比陶罐强,不能把自己和陶罐放在一起比较。)。

4、指导朗读。

d、“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这时铁罐最后说的话,这里没有描写神态的词语。想想看,这时,铁罐又会用怎样的语气对陶罐说呢?(怒不可竭 火冒三丈 近乎疯狂 气愤……)。

2、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二)默读1—9自然段,体会陶罐的性格特征。

过渡语:一开始我们只觉得这是一只骄傲的铁罐,可通过用心地研读它的神态和语言,除了骄傲外,我们还体会到了铁罐更多的缺点,傲慢自以为是霸道……。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是怎样对待的呢?请小朋友找出陶罐说的话,并读一读,说说从陶罐说的话可以看出陶罐是一个怎样的罐子。

a、“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1、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谦虚随和友好)。

2、(面对铁罐的傲慢,陶罐不但没有生气,还很礼貌的称呼它为兄弟,并承认自己不敢碰它,说明陶罐很谦虚)。

b、“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1、从陶罐说的话我们可以知道罐子的作用是什么?

2、“再说……”想想陶罐还想再说些什么?(不会生锈美观……)。

3、指导朗读。

c、“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1、自读体会陶罐的谦虚不斤斤计较心胸宽广。

2、“?!”看出陶罐也觉得铁罐越来越不像话了,所以他说话的语气也加强了。

[课堂是学生的,就该让他们把所思、所想、所知的说出来。]。

(三)观看动画。

过渡语:通过研读,让我们体会到了陶罐的彬彬有礼,友善,谦虚,陶罐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动画城里的叔叔们听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后,把它们的对话拍成了动画,想看一看吗?现在你们就是国王御厨里的一个碗、一个盆或者一把勺子,现在就让我们静静地倾听它们的对话。

[轻松的音乐与动画,既是课间休息,又复习了课文第一部分内容]。

国王御厨里的碗、盆、勺子们,当你们听了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我想对铁罐说:-------------------------。

我想对陶罐说:-------------------------。

(四)学习第二部分。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不是像铁罐说得那样破成了碎片,铁罐是不是像它自己说的那样坚固得什么也不怕?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找出它们变化的句子。

a、陶罐有没有发生变化。

1、没有发生变化。

“许多年以后,人们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陶罐,倒掉泥土,擦干干净,和它当年在御厨的时候一样光洁、朴素、美观。”从这句话我认为陶罐没有发生变化,许多年过去了,陶罐还和过去一样光洁、朴素、美观。

2、有变化。

从女孩的话中我认为陶罐的外形虽没有变,但它的价值变了,它已经成了珍贵的文物。

b、铁罐呢,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连影也找不到)。

人们为什么会找不到铁罐呢?

简单说明是这是常识里氧化现象。

课文学到这,你们悟出了什么道理。

1、人应该谦虚,不应该骄傲。

2、人都有长处,也都有短处。

……。

师小结: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四、展示读,呈现文本。

这个故事多有趣啊,小朋友们想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请小朋友自愿结合,组成创作小组,先练习,我看哪组小朋友表演得最认真。

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自评互评。

五、拓展读,升华文本。

选材很重要,现在请小朋友展开想像,小组自由选题材。

学生简述故事的简单内容。

同学们选择的题材都很好,放学后,展开想像力,再把故事编写具体,好吗?

板书设计。

陶罐  和  铁罐。

谦虚  奚   骄傲。

朴实光洁美观      不见踪影。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放手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主学习,教师不必有过多的引导与课堂设计。然而,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揭示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这是所有寓言类课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所感悟的只是点点表面现象。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教学难点。既要突出学习重点,又要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就必须要教师一番苦心设计与引导。

实践证明,我的设计与引导是成功的,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从寓言中所悟出的道理是精辟的,多彩的。整堂课的氛围是轻松的,愉快的,充满激情和思考的。反思这堂课的教学历程,有几点做法令人回味。

一、分块教学,化繁为简。

将课文分成两大板块组织教学,(一块是陶罐和铁罐当年在国王御厨里的情景;一块是许多年以后的情况。)在第一块中主要抓住铁罐和陶罐的话感受体会。采取分块学习,便于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把握每部分课文内容,避免了学生在篇幅较长的课文中理不清头绪,抓不住要害的缺点。

二、两大板块的教学侧重、方法不同。

两大板块中,侧重第一板块的教学,主要通过读、思、议、演来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探究铁罐骄傲的本质。尤其侧重读的训练,要“读”占鳌头。读好了,什么都在其中。第二板块,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在读书中学会思考的习惯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会知识的迁移、整合和运用。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佚名。

[案例]:

《陶罐和铁罐》一文是小学语文第7册第6组的一篇阅读课文,课文讲的是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的有趣故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主要讲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讲许多年代过去后,人们发现了陶罐,铁罐却早已氧化。作者告诉人们“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已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这样一个道理。这则寓言故事语言朴素却富有童趣。教学时,引导学生明白寓理并受到教育是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 。第一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其教学过程 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参与。

首先教师提议我们把这一改成课本剧来表演好吗?学生自然兴趣盎然;接着教师引出:要表演课本剧得先有剧本啊,于是师生共同讨论课本剧格式,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填上名称、时间、地点、人物并在书上画出人物对白的语言等。然后讨论如何才能演得好?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指导读书:要演得好,首先读书要有感情,要有感情就得全身心地投入,不但字字要入目、入心,而且脸上要有表情,手上要有动作,而后再让学生分角色小组练习。由于学生兴趣浓厚,因此练习相当投入。

二、组际交流,指导参与。

在给予学生充裕的练习时间的情况下,教师问:“哪一组先来汇报?”同学们纷纷举手。教师请四位同学上台,一做陶罐、一演铁罐、一读旁白、一做评委。之后再请其他同学作导演、顾问、艺术指导、动作设计等并问,有什么建议吗?旨在进一步扩大参与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有的说,“你们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要注意那个感叹号,要把铁罐那傲慢无礼,盲目自大的神情与语调表现出来”;有的学生说,“你们在读铁罐恼怒时说住嘴这个词时,俩人要配合好,陶罐还没说完时,铁罐就要打断陶罐的话,提高声音说住嘴”等。老师则不失时机地问“为什么?”、“你愿意示范一下吗?”或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请同学们作评委,让上台的小组汇报。由于演得较好,评得也有意思,教室里不时传出笑声。汇报完后,教师请“评委”发言,学生普遍认为汇报得不错,但也有同学认为最后一对话没读好,没有把铁罐那恼羞成怒、恶意侮辱陶罐的样子充分表达出来。教师在肯定学生发言的同时,请这几位同学示范并问为什么这样演。接着,男、女生分角色,集体表演。

三、再创情境,升华参与。

学生集体表演完后,教师问道:“铁罐这样做好吗?”学生自然回答不好,教师再次创设情境:“既然铁罐这样做不好,我们得劝劝它”。教师自已演那个骄傲的铁罐,学生则自由选择演国王厨房里的锅子、勺子、碗等作为剧中人来劝“铁罐”。学生纷纷走上讲台,自报角色。在演之前,让没轮到上台的同学把心里的想法悄悄告诉上来的锅子、勺子、碗等。在演的时候,教师即“铁罐”摆出一副恼羞成怒的样子,并反复强调“我”就是比陶罐硬,从而引出寓理;演出之后,教师让学生评出突出创意奖、优秀表演奖、最佳台词奖等多种奖顼,引导学生学会看别人的长处,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由于这样设计联系了生活实际,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表演投入,语言幽默而机智,例如当“铁罐”被大家说得“气”消了,但死要面子,还不肯承认错误时,一个演“油瓶”的同学这样说到:“铁罐兄弟,我觉得做一个人,哦,不,做一个罐子(哄堂大笑),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更要正视自已的长处与短处,您说对吗?”“铁罐”频频点头,无话可说。自然,学生在表演中、交往中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

[评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看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引导参与语文实践,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呢?这一教学案例至少可以有以下几点可借鉴之处。

第一、创设语文实践情境。教者以课本剧的形式,利用角色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等多种手,创设语文实践情境。如:学生选择国王、厨房里的锅子、勺子、碗等角色来规劝“铁罐”这一片断,营造了童话般的氛围,这样一来,自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习内容这间的心理距离,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第二、挖掘语文实践资源。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十分丰富。如何充分挖掘语文实践的资源呢?角色多样化,合作形式多样化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在这个教例中,学生分别扮演了评委、顾问、锅子、勺子等多种角色,与此同时,提建议、说悄悄话、评奖等多种形式也融入小组合作与集体交流,在拓宽语文实践广度的同时充分挖掘了资源,营造了创意无限的课堂时空。

第三、展开语文实践过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那么只有展开语文实践过程才能更有效地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这一教学案例以“个体自读演练——小组角色合作——小组汇报交流——师生集体评议”为基本环节,充分暴露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展开了语文实践过程,有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学生领悟学习方法的范例,有时,其他同学的示范与分析也是学生领悟学习方法的途径。在这样的合作与交往中,自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第四、优化语文实践评价。激励成功是强化语文实践的有效保障。在这样的语文实践中,学生的实际收获会表现出相当大的差异。因此,教者优化了语文实践的评价。首先,强调学习评价的个性化,针对不同的角色采用评价的不同形式,如集体商议评各种奖项,肯定学生的成绩,变“纠缪式评价”为“评优式评价”;其次,通过创设应用情境,让学生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激发了新的创新动机,有利于语文实践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五彩池》愉快教学设计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1、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一、导入  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二、导入  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

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1.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启发、点拨要点。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读出赞美的语气。

(3)关于"一亩":看到页下面有一道横线,横线下面有小一些的字了吗?这叫"注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意思的,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现在看一看、读吧。那么666.6平方米是多大呢?我们的教室大约50多平方米,那么一亩就大约是十几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小学里一个小足球场那么大,大约有一亩。

(4)关于"石粉凝成":这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说说好吗?五彩池那里的水中含有像石灰一类的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水里沉淀下来,凝结成一团团一块块的东西。所以说是"石粉凝成"的。

2.进一步点拨和强化朗读。

同学们如果真的看到五彩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美丽,神奇,令人惊叹)我要读出这种语气。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读,然后,教师可请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教师适当指点、强化,最后,教师可以配上旋律舒缓的音乐,请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轻声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发挥想象,要把文字想象成图像,展现在脑海中。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大概了解了五彩池所在的地方,想象和欣赏了它那奇丽的景色,知道了我们祖国还有这样如仙境一样的地方。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七、布置作业 。

抄写生字词,摘录好词佳句。

数量多。

大小不一。

11、五彩池形态各异神奇。

颜色不同。

说明原因。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有关挂图或投影。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彩池神奇美丽的景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想"腾云驾雾"到那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去看一看呢!那么,让我们凭借课文和这些挂图、投影在脑海里去想象。

3.听,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打开课文,轻声地朗读课文,想象美丽的五彩池吧。.

二、引导探究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弄明白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1.谈话引导。

刚才我们看到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一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交流一下,五彩池水的神奇之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读两遍以后再交流体会。)。

2.反馈与强化。

(2)提出疑问。;。

三、引导探究第四自然段。-。

1.谈话引导:为什么五彩池的池水会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们一方面读课文,一方面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理解,看看哪个小组能读好课文,读懂并说出产生这样的池水的原因。

3.学生探究阅读,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四、反馈、点拨与强化。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读哪些句子?读给大家昕听好吗?(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赞美的感情)。

2.学生在刚才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都可以提出来。

点拨要点:。

(1)关于"石笋、丘陵、珊砌"。(以教师准备的图片或技影片为教具,运用前一节课了解过的"石粉凝成"的有关知识以及学生中曾经有人外出旅游的见闻,来帮助理解这类知识。)。

(2)关于"折射"。(如果课前已经和自然课教学适当结合,现在便可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可以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如果课前没有与自然课结合教学,那么教师可在学生运用课外知识或经验理解的基础上,用人造"彩虹"的实验方法适当点拨,并鼓励课外继续探究。)。

(3)关于"瑰丽"。(应该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方法来理解。)j。

(4)引导学生齐读刚才理解的那些语句。有的同学发现了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很美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找出这些句子,讨论一下。

例: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一一各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像"。像什么",这就是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是把不容易说明白的事物很形象地说出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句中描写的景象。

3.作者在课文最后讲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为什么这样讲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彩池》这篇课文,知道了我们国家四川省松潘地区以北有这样一个像仙境的地方。其实,我们国家美得像仙境的地方有很多呢!我们家乡的有些地方在清晨或是傍晚的晚霞中,也是很美的呢!希望同学们把家乡的美景写下来,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

1.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2.写自己家乡一处美景。

数量多。

大小不一。

11、五彩池形态各异神奇。

颜色不同。

说明原因。

小学四年级语文《病房里的故事》教学设计教案

人间有正义,世间有真情。而爱是这个世界不变的主题。爱的自然而深刻,爱得投入而奔放,这就我对工作中赵冬梅的认识。她把爱工学生转变成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也就看到了,教师执教时的深情。

深情一。

冬梅能深入挖掘教材,把握编者意图。(爱的不盲目)。

本课所在的版块主题是“人间真情”在教学中冬梅先让学生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再由课文联想开去,感受生活,感悟相互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体会爱的真谛,领略爱的哲理。

深情二。

冬梅从学生实际出发,落实编者意图。(爱的很从容)。

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冬梅了解四年级学生的思想、思维和内心世界,他们崇尚真善美,而且对待事物的情感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对文字背后的潜台词的挖掘与理解还需要点拨。所以教学中冬梅采用了“对比中悟感情;朗读中表深情;补白中抒真情”的教学策略。

我喜欢:总是能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对待生活,看待人生的人。这样人的提升与进步的空间是无限的,想必他的生活也是快乐和幸福的。这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修养。冬梅就是这样赏识他的学生的老师。

回顾冬梅这节课,我发现如下几处亮点:

亮点一。

收放有度,也可以说教法与学法相得益彰。

我们还记得课堂伊始,冬梅直入课题,一段深邃优美的导语过后就是学生回顾课文,在一个轻松的小检测中巧妙地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教会孩子抓住课文关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我们知道教会孩子学会学习是我们教学的宗旨,而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落实这一宗旨的手段、方法与途径。所以在学习课文3、4自然段时,让学生结合学习提示,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思想进行碰撞。另外,读书需动笔,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学习5、6自然段中,冬梅让学生自由读书,阅读中卷画出表现吉姆和大卫变化的词语,并把从中体会到的进行旁注。这样的要求在潜移默化中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更能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亮点二。

深情引读,情与景交融。

课堂上冬梅的语言空然大气,情绪饱满,虽然课堂教学已经结束一周的时间,但我还清楚地记得两次很有感染力的引读。一处是在讲读吉姆为大为描述窗外美景的3、4段时,学生看过课件后老师不无感动地说道:是啊!何等诱人的窗外呀,如果能战胜病魔,走出病房,去闻闻花香,听听鸟鸣,去摸摸可爱的小狗,那该多好啊。这时学生再读可以说情至所极。再有一处,当讲读到吉姆在凄凉的秋夜离开人世的5、6自然段时,老师说道:是啊!孩子们,吉姆病的太重了,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的人,对人如此友好的人-死了,老师很难过,相信善良的你们也很难过,谁能带着这种凄凉悲伤心情读一读?随之配上悲情音乐。(当时我看到冬梅说到这时很动情,眼含泪花,声音有些哽咽,不瞒大家当时我也被感动了。)我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发现课文中情感活动的印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通过欣赏语言美,品味情感美,感受意境美,领悟思想美,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就是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

亮点三。

大胆补白,也可以说读写结合恰到好处。

《病房里的故事》这篇课文运用白描的手法,全文没有华丽的语言,即使是对窗外的景色也描述的很自然朴实。这是一篇悲情色彩浓重的课文。而且课文三处出现省略号,这样含蓄的写法足以打动读者,令人回味无限,思绪万千。冬梅恰好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进行补白。由景及它。丰富课文内容,拓宽了学生思维。

再有讲读到课文7、8自然段时,在悲伤的情感中,老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谈。当泪流满面的大卫看到窗外真实情景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又会做些什么那?这样设计,使学生在想象中理解吉姆的用心良苦,感受吉姆的高尚,体会到人性善良,情谊的真挚,以及爱和希望对于生命的作用。从而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亮点四。

课内外结合,链接自然得当。

教师教学中,注重知识的外延。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用迁移的方法学会学习,为了激起学生阅读兴趣,所以老师说:文中对大卫的描写少有笔墨,其实大卫是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原文内容很丰富。想有更多的了解课下请同学链接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小说《窗》。随后教师又说: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美国,请大家阅读美国作家欧亨利《最后一片树叶》。实现了以一篇带多篇的教学目标。宽泛学生阅读世界。

人们都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课堂教学也一样,回首斟酌与品味总有些遗憾和不满意。

要说本课不足之处有两点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读得不够。例如3、4段景物描写,教师当时只追问怎样读?而学生始终没有真正亲近文本进行朗读,或读出轻柔或读出轻快,所以大家也就感受不到学生朗读中感情基调是悲还是喜,节奏是强还是弱,速度是快还是慢。

2、学生回答问题时,或表达自己观点和见解时,老师要关注学生并注意引导孩子说完整话或一段话。

总之,看花容易,绣花难,如果让我讲还不知道讲成什么样呢。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的艺术。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艺术。但由于我的认识水平和读课水平有限。只好雾里看花,朦胧几句。

对于我,在活动中,是一次提醒与反省过程,更是一种鞭策与促动过程。最后借用一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来自勉自己,从而结束我今天的发言。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加了话》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生字卡片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四年级语文《秦兵马俑》教学设计教案获奖教案

补郎中心学校:。

***。

2012/11/25。

19课。

秦兵马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课前准备:兵马俑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检查、交流: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车兵俑姿态-弓弩手姿态。

(7)写马俑姿态。

(8)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9)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至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

四、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3、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精读第三段。

1、学习过渡句,领会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找出承上句与启下句。兵马不仅俑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2、自学课文第三段完成表格。

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将军俑。

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武士俑。

威武凝重。

骑兵俑。

勇猛善战。

兵车俑。

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弓拏手。

张弓搭箭,神情专注。

马俑。

形体健壮,跃跃欲试。

3、朗读有关语句。

4、学习第10节引读。

5、小结: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三、齐读最后一段。

1、这一段写了什么?与第一段是怎样呼应的?划出相互呼应的句子。

(“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与“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2、找出两句中的一对近义词。(“举世无双”与“绝无仅有”)。

3、体会句中体现出的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流露出的拥有这样的历史文物的自豪之感。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三条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窟寺、石刻、壁画、近代携带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不可以的文物,根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四、总结课文。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出示:总有一个人,默默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泪流满面。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看世界万物,母爱其实是一种天性。动物也好,人类也罢,惟有母亲对子女的爱是默默奉献,不图任何回报的。为了子女,母亲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罪都愿意受;当生死攸关的时候,母亲总是义无反顾地舍弃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后代。

1、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母爱。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牛的母爱》,一同去感受一头老牛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

读着读着,哪一幕情景最让你感到揪心,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并反复读几遍,通过你的朗读把他表现出来。

3、指名读。

“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还有哪些同学也划了这句?(英雄所见略同)没有划的同学老师建议你现在就把它划下来。

出示句子,齐读。

1、牛的主人是怎样地抽打?(狠狠)。

从哪里看出牛的主人是狠狠地抽打?

a、“扬起”

什么叫“扬起”?你能做一个“扬起”的动作吗?

b、“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你们见过皮开肉绽的情景吗?我们想像一下,“皮开肉绽”在你的脑海中,是怎么样的情景?(皮破了、肉也露出来了、满是鲜血)。

老师想问这位同学: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皮开肉绽的情景,你敢看吗?

指导读出让人揪心的感觉。(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c、“恼羞成怒”

怎样的才叫“恼羞成怒”,读出“恼羞成怒”。

d、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老牛?(可怜)。

2、是啊!这真是一头可怜至极的老牛,可牛的主人为什么会“恼羞成怒”呢?

读读第三自然段。

学生回答。

a、“终于有一天,一头一直被人们认为憨厚、忠实的老牛渴极了,挣脱了缰绳,强行闯入沙漠里惟一的也是运水车必经的公路。”

所以主人很生气。

b、“老牛以不可思议的识别力,迅速地冲上公路,军车一个紧急刹车戛然而止。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任凭驾驶员呵斥驱赶,不肯挪动半步。五分钟过去了,双方依然僵持着。”

所以主人非常生气。

c、“人和牛就这样耗着,最后造成了堵车,后面的司机开始骂骂咧咧,性急的甚至试图点火驱赶,可老牛不为所动。”

所以主人恼羞成怒。

d、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e、面对飞奔而来的军车,老牛动了吗?面对骂骂咧咧的司机,老牛离开了吗?面对主人毫不留情地抽打,“皮开肉绽”的老牛动摇了吗?伤痕累累的老牛放弃了吗?可怜至极的老牛退缩了吗?同学们,此时出现在你面前的还仅仅只是一头可怜的老牛吗?(倔强、坚强、令人佩服)。

f、指导读。

就请你把老牛的倔强、坚强、令人佩服读出来吧!

师: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

生:但还是不肯让开。

a、你读懂了什么?(极度缺水)。

怎样的才是极度缺水?(每人每天的用水量严格地限定为三斤)。

知道三斤水是多少吗?(出示三斤水)。

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就是这样的三斤水,是人们日常的饮用、洗漱、洗衣,包括喂牲口的全部用水;就是这样的三斤水,还得靠驻军从很远的地方运来。水,对于当地的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呀!可是,这头老牛现在想要占用这珍贵的水,这怎能不使主人——恼羞成怒,再说主人为得仅仅是自己吗?纵使心中万般不忍,但为了大家,却又不得不狠下心来。

b、读:后来,牛的主人寻来了,恼羞成怒的主人扬起长鞭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牛被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但还是不肯让开。

c、我看见主人举起了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下,2下,3下……(接着读)。

主人更生气了,他的鞭子举得更高了,他再一次举起鞭子,狠狠地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5下,6下,7下……(接着读)。

恼羞成怒的主人失去了理智,他使劲了全身的力气,狠狠得抽打在瘦骨嶙峋的牛背上,10下,20下,30下……(接着读)。

d、(范读)鲜血沁了出来,染红了鞭子,老牛的凄厉哞叫,和着沙漠中阴冷的酷风,显得分外悲壮。老牛的倔强深深地感动了在场的人,那位运水的战士哭了,那位骂骂咧咧的司机也哭了,一向视军队纪律为生命的战士,最后说——“就让我违反一次规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处分。”

他从水车上倒出半盆水——3斤左右,放在牛面前。老牛终于得到了三斤水——。

a、配乐朗诵:“出人意料的是,老牛没有喝以死抗争得来的水,而是对着夕阳,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不远的沙堆背后跑来一头小牛,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伸出舌头舔舔小牛的眼睛,小牛也舔舔老牛的眼睛,静默中,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没等主人吆喝,在一片寂静无语中,它们掉转头,慢慢往回走。”

b、为什么你的眼中含着泪水?看得出你被感动了,为什么?

c、是什么让老牛不怕冒被汽车撞伤的危险冲上公路;是什么让老牛不顾司机的骂骂咧咧、点火驱赶;是什么让老牛不惜被主人打得皮开肉绽、哀哀叫唤;是什么让老牛得到了水,却不舍得喝上一小口,全部给予了小牛。(母爱)。

d、同学们,你觉得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还是一头可怜、倔强的老牛吗?(伟大、无私的母亲)。

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此时心中最想说的话吧!

同学们,母爱是无私的,母爱是伟大的,母爱是最能打动人心的,母爱是最惊天动地的,著名诗人汪国真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汪国真《母亲的爱》(配乐朗读)。

母亲的爱。

(汪国真)。

我们也爱母亲。

却和母亲爱我们不一样。

我们的爱是溪流。

母亲的爱是海洋。

芨芨草上的露珠。

又圆又亮。

那是太阳给予的光芒。

半是烂漫半是辉煌。

那是春风走过的地方。

我们的欢乐。

是母亲脸上的微笑。

我们的痛苦。

是母亲眼里深深的忧伤。

我们可以走得很远很远。

却总也走不出母亲心灵的广场。

祝福天下所有的母亲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本课时应紧扣教学目标,运用多媒体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思路,挖掘课文的阅读潜力和人文价值,遵循“速读、略读、精读”的阅读次序,引导学生理清叙事顺序,抓住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檐”、“饰”等五个字。会写“棚”、“饰”、“冠”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过程与方法。

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内容,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件想象一幅幅乡村风景画面是重点。

2、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品味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美。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谈谈由此想到了什么。

2、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所了解的乡下生活是怎样的。

3、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看图读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同桌交流。

2、边看图边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画面,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三、交流、理解。

1、全班齐读课文最后一节,想想“独特”、“迷人”是什么意思?

2、老师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这节对全文起了什么作用?

3、读课文,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发现乡下人家有哪些“独特”、“迷人”的美?把它画下来。并用几个字概括出来。

4、与同学分享你画出来的优美句子和想象出来的画面。

四、教师小结,再现全文。

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想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课文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乡村生活是多么独特、迷人。你能否将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大家听听,让我们一同来感受美、品味美。

二、品味语言。

1、小组内品读,交流感受。

2、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是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对比的手法、生动亲切可爱)。

(2)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这些各种各样的花反映了乡下人家环境优美)。

(3)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拟人化的手法、生动自然)。

(4)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拟人化的手法,体现了宁静、和谐的农家生活画面)。

(5)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给人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6)那歌声真好听,赛过催眠曲,让那些辛苦一天的人们,甜甜蜜蜜地进入梦乡。(给人一种轻松的快感)。

……。

3、体味语言,感情朗读。

将自己体会最深的段落试着有感情朗读。

4、体会课文最后一节,结合生活实际深化主题。

三、积累语言。

1、仔细读一读你最喜欢的部分,试着背一背。

2、认真抄写或默写你喜欢的部分。

四、阅读链接。

1、自由朗读《在天晴了的时候》。

2、想想作者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3、全班交流。

五、拓展作业。

1、想象一下,在冬天乡下人家可能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2、准备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

板书设计:

21乡下人家。

屋前搭瓜架。

门前种鲜花。

乡下人家屋后春笋冒。

(独特、迷人)院中鸡觅食。

河中鸭嬉戏。

门前吃晚饭。

夜静催眠曲。

小学语文教案四年级:《观潮》教学设计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自制课件。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

(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

1、学生看录象。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1、学生自渎课文,边读边想:

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重点学习第二部分“潮来时”。)。

1、学生自渎:

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的语句。

2、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根据学生的交流描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3、教师小结:

4、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

5、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6、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捞铁牛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1、学生能会写8个生字,认识9个生字。

2、利用边读边想的办法感悟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铁牛是怎样一步一步捞上来的,并学习复述课文。

3、了解怀丙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打捞铁牛的,从而感受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

弄清怀丙在捞铁牛时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是怎样把铁牛捞上来的。

让学生理解铁牛能捞上来的原理。

生字卡小黑板。

自主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劳动人民勤劳聪明,比如我们曾经学过的《称象》,讲的就是人们用智慧称出大象的重量。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宋朝的历史故事《捞铁牛》,学习一下怀丙是怎么把铁牛捞上来的。

二、个性阅读,初步感知。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读文时画出生字。

三、自主学习。

运用工具书及预习的内容,指导学生自学生字词。

四、指导读文。

指导学生再读课文,把文章读通顺,读准字音。

五、巩固生字词。

巩固复习本课生字词。

六、作业。

一、导入新课。

自然老师曾经与大家共同探讨了有关浮力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回忆一下什么是浮力?

二、朗读课文,概括大意。

请学生自由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

1、个别读第一、二自然段,并提出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小组讨论:为了让水把铁牛送回来,怀丙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第一步:潜水摸牛。第二步:船装泥沙。第三步:并船搭架。第四步:粗绳拴牛。

填表:首先要(),然后(),再(),又()。

3、指名读第四、五、六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拉上来的?引导学生把浮力知识与本文有机结合。

4、齐读第七自然段,说说这一自然段重点介绍了什么?(怀丙是一位和尚,是宋朝出色的工程学家。)。

5、让学生举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浮力的。知识。

四、教师总结,指导读文。

一、复习生字。

二、练习朗读课文。

三、完成书后习题。

1、鼓励学生查字典做多音字的组词。

2、指导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复述课文内容。

3、根据第三自然段的内容填空。

四、作业。

板书:老铁牛。

首先要(),然后(),再(),又()。

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引用的五副春联。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诵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

3、通过朗读感受音律美,领略祖国语言的无穷奥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对课文中出现的五副春联的理解以及让学生初步了解春联的特点。

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的特点:对仗、音律美,这些因为是初次接触,学生可能较难理解。

多媒体课件、收集春联。

(一)、激趣导入。

1、播放音乐《恭喜发财》,谈话:在刚才的歌曲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过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到了,人们都要放爆竹、吃年夜饭,还有很多人家会在大门上张贴——大红春联。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冯老师相信大家对春联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来说一说一副春联一般由哪几部分组成呢?(上联——右手边;下联——左手边;有的上面还有横批)。

3、这些春联给节日增添了不少欢乐祥和的气氛,其实,春联中还包含着很多学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研究春联。揭示课题,板书——春联。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何开头是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环,根据本课实际,我在开头就创造了一个节日的氛围,一曲热闹的《恭喜发财》,同学们马上被带到了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气氛中,学习的欲望也大大增加了,不知不觉进入了学习状态。)。

(二)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3、汇报。

(1)你们画了那些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

我们一起把画出的春联读一读。

(2)谁来把你找到的描写春联有哪几方面内容的句子读一读。

(内容有描绘美丽春光的、有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有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有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的)。

我们再一起把画出的句子读一读。

4、过渡:大家读得很准确,下面请大家再大声、有感情地读读这些春联,读完之后想一想:如果过年了,你会选择哪副春联贴在你家大门上呢?你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我喜欢的春联是——,它——(反映了什么内容),这副春联的意思是:——。

5、全班交流。

(1)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

a。谁来试着读读看。

b。点拨。从哪几个词中看出春光是美好的?(芳草绿、杏花红)。

c。你能来读好它吗?(个别、集体)。

e。练习朗读。这副春联描绘的景色真美呀,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副春联,把这么美的景色快速地记在脑于里。

(2)春回大地千山秀,日照神州百业兴。

a、谁再来试着读一读。

b、点拨。什么叫“欣欣向荣”啊?你从哪里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千山秀、百业兴)你能带着你的这种感觉把这副春联读好吗?(个别、集体)。

c、这里的“神州”指的是什么?(祖国大地)。

e、练习朗读。让我们用自豪、高兴的语气来再读读这副春联。快速把它记在脑子里。(指名背、齐背)。

(3)过渡:课文中还有两种内容的春联,出示:勤劳门第春光好,和睦人家幸福多;梅开春烂漫,竹报岁平安。你能说说这两副春联反映的是书上哪方面的内容?从哪几个词中可以看出,它们又是什么意思呢?请各小组进行讨论。

(a)谁来讲讲你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可适当地点拨)。

提示:“门第”指的是人家。“竹”指的是爆竹。(引申)。

“岁”在这里指的是一年。

(b)下面考一下大家的反应能力,我说内容大家马上把相应的春联读出来。

6、小结春联的内容,引读:(板书;各种各样)。

7、拓展练习。

老师今也带来了几副春联,请同学齐读,想想这些春联它属于哪种内容呢?请你试着连连看!

描绘美丽的'春光家家致富家家乐,处处迎春处处歌。

展现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艳阳照大地,春色满人间。

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祖国与天地同寿江山与日月争辉。

表达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四化宏图展,九州春意浓。

(设计意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和提供积累优秀语言文字的机会。春联的内容广泛,正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良好素材。课文中介绍了四大类春联内容,为了使学生既爱读爱学,又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感悟,积累语言。我先指导学习第一副春联“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先感知描写的内容,再让学生体会从哪里能感受到春光是美好的,这样学生一下就抓住了重点词“芳草绿”、“杏花红”,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春的气息,同时加深了对春联描写的内容的印象。其余3副春联,则让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理解内容,感受春联描写的意境。)。

(三)精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1、指导理解“对仗”。对于对仗,大家一定不明白,书中给我们举了个例子,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绿柳舒眉辞旧岁,红桃开口贺新年。

a、这幅春联上联是——(绿柳舒眉辞旧岁),下联是——(红桃开口贺新年),数一数,上联有几个字?下联呢?上下联字数——(相等)。

2、引读:看了这几副春联,我们可以发现每副春联的上下联不仅……而且……这就是一开始所说的,春联是讲究对仗的。

3、刚才大家读得有点平淡,其实读春联也和读文章一样,要有轻有重,有快有慢,有高有低,要读得动听一些,用书上的词来形容,就是读起来要——(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谁来试试?(个别、集体)。

小结:你们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其中的声律美,让老师领略到了祖国语言的无穷奥妙。这就是春联的第二个特点。

4、同学们知道了春联的这两个特点后,我又要考考大家了。这里有几副春联的上联,请大家为它在后面找出正确的下联。(点击课件)。

出示:载歌载舞庆新春人新事新时代新。

碧波跳红鲤同心同德于四化。

山美人美风光美绿水跃白鲢。

5、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读课文的二、三两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作为小品文,就应该让学生有所得。基于这一点,我把了解春联对仗和声律美的特点作为另一个教学重点。"对仗""声律美"这些内容较为烦琐,理解起来也有困难,那么教学上就以学生的朗读感悟为主,以读促析,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特点,在读中体会特点,读出感受,读出语感来。)。

(四)精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

2、出示:“开卷有益”齐读。“卷”有两种解释。

(l)试卷;

(2)书本。请为它选择正确的解释。你能说说“开卷有益”是什么意思吗?

3、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读读春联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板书:值得一学。

4、小结:是啊,多读读春联,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下课以后你可以收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春联把它背出来。

(五)、拓展练习。

1、对对子。(点击课件)。

刚才我们读了那么多精彩的春联,下面我们也来试试写写。

蓝天对珍禽对()。

成功对()明月对()。

勤奋对()细雨对()。

开花对()高山对()。

地北对()林深对()。

细雨对()桃红对()。

地北对()蓝天对()。

芳草绿对()古木参天对()。

凯歌迎大地对春色满()。

山河增秀色对()。

山美水美春光美对()。

2、补字成句。(点击课件)。

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

小草萌芽思春暖,红梅傲雪斗()()。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

3、课件出示“找朋友”。老师还想请大家来帮忙找一找朋友,这里有几副春联,它的上联和下联弄乱了,你能不能来帮它找一找朋友?(点击课件)。

上联下联。

学海无涯勤可渡山河分外娇。

碧波跳红鲤瑞雪兆丰年神州万象新。

田园无限美书山万仞志能攀。

春风催旧岁华夏百花艳祖国无处不春光。

神州有天皆丽日绿水跃白鲢。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中对对子、补字成句、“找朋友”、对下联,既是对课文的有效延伸,更是对学生学习的延续,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的探究精神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1、师:同学们,《春联》这篇课文为我们介绍了春联的内容以及特点,还告诉我们读春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其实,春联它是一种象征,哪里有春联,哪里就有华夏子孙;春联是一条纽带,牵动着多少漂洋过海的赤子之心;春联是长江、长城,是黄山、黄河,树起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奔腾着中华儿女的激情。课后请同学们去搜集春联,下节课我们将在班级进行交流。

2、播放音乐《恭喜发财》,(下课)。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树立一个“大语文”的情怀。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结语将这堂课的教学提升了一个层次,与中华民族紧紧相连,与巍巍华夏息息相关。工具性与人文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课在喜气洋洋的音乐中开始,又在洋洋喜气的音乐中结束。)。

六、布置作业:抄写并背诵课文中的五副春联。

24、春联。

内容各种各样。

对仗。

特点。

声律美。

值得一学。

语文四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尊严》这篇课文写的是美国石油大王哈默年轻时的一个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在逃难的路上,他饥寒难忍,但是他拒绝了送到面前的食物,理由是他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只能在帮忙干完活以后,他才吃这份食物。后来,他留在杰克逊家里干活,成为庄园里的一把好手。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道理的好文章,让学生在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理解并积累“惬意、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

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有一个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逃难人,有人将食物送到他面前,你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吗?读完《尊严》这篇课文,你就知道了。(板书课题。指导“尊”字的写法及易漏笔画。)

1.自读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尊严”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学生独立自读。

3.反馈自读情况。

(1)简述故事主要内容。

(短文主要写了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饥肠辘辘的情况下,没有接受人们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指导练写难写生字。

2.指名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点拨。

(1)只有一个人例外,这是一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的年轻人。

从年轻人跟其他难民的不同表现,暗示他的“尊严”使他不接受别人的施舍。

(2)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坚持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3)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劳动就不能白吃东西。这就是尊严。

(4)“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年轻人的倔强正显示出他对于尊严的坚持,无论如何绝不放弃尊严。

(5)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他知道如果不让他干活儿,他是不会吃东西的。

正是年轻人身上的尊严赢得了杰克逊大叔的赞赏。

(6)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即使饿到了极点也要忍住,也要先通过劳动来获取食物,这就是尊严。

(7)杰克逊大叔微笑地注视着这个年轻人,说:“小伙子,我的庄园需要人手,如果您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工作的机会。

(8)过了两年,杰克逊大叔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

尊严让年轻人获得了幸福。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描写年轻人外貌、动作和语言的句子。

2.课外阅读名人传记。

第二课时

听写生字新词。

(运用积累的词语:“沃尔逊、面呈菜色、疲惫不堪、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款待、例外、捶背、许配”,引导复述课文内容。)

1.回顾大叔的言行,体会其内心,感受其独具慧眼,真诚待人的品行。

2.想象哈默两年中的行为,联系哈默所取得的成就理解大叔对女儿说的话,体会尊严的价值。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默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会,说一说从哈默和大叔身上学到了什么?

3.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做“尊严”?根据自我体验练读课题。

4.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受到维护自我尊严的熏陶。

乌塔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乌塔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课文主要写了她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通过攀谈,“我”知道了中德孩子所受教育的差异,中国的孩子从小依赖性强,是家里的宝贝,一般由爸爸妈妈带他们一起玩。而德国的孩子从小独立生活能力很强,见多识广,知识丰富。

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我”在罗马认识了乌塔。第二部分讲我们住在一个房间,“我”了解了乌塔一个人旅游欧洲的事。第三部分讲乌塔以后还要到中国旅游。

1.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2、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欧洲的地理位置。欧洲在亚欧大陆西部。北临北冰洋,西靠大西洋,南隔地中海。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拼音,遇到生词可查字典、词典。

洗漱、惬意、电话号码、反驳、逻辑、精疲力竭。

2、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3、小组内每个学生朗读一遍课文,大家对出现的问题给以纠正。讨论乌塔是一位什么样的小姑娘。

二、合作探究:

1、我会认真地默读课文,并思考:

(1)、在初次见面的部分,哪些描写可以看出乌塔做事有生活经验,从容不迫?

(2)、在地图上找出乌塔在欧洲游历的地点,读读、议议乌塔为什么不怕危险?

2、了解主题,展开讨论。

(1)、乌塔的哪些话或哪些做法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见解。

(2)、说说自己打算从哪件事做起,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3)、在你的心中,你觉得乌塔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学四年级语文《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教案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