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不仅是教师的教学参考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导工具,因此应该注重语言的简洁明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小编整理了一些符合教学要求的初一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
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内容解析。
一次函数是最基本的初等函数,是初中函数学习的重要内容,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也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函数,要通过对正比例函数内容的学习,为后续类比学习一般一次函数打好基础,了解研究函数的基本套路和方法,积累研究一般一次函数乃至其他各种函数的基本经验.
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学习,既要借助具体的函数进一步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即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这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这是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核心;也要加强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即根据实际问题构建的函数模型中,函数和自变量每一对对应值的比值是一定的,等于比例系数,反映在函数解析式上,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这是正比例函数的基本特征.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对生活中大量实际问题的分析,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观察比较概括出这些函数关系式具有的共同特征,根据共同特征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模型,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再用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对具体函数进行辨析,对实际事例进行分析,根据已知条件写出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经历正比例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理解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2)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知道自变量和对应函数成正比例的特征,能概括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确定变量间的正比例函数关系式,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正比例函数是是初中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初等函数,由于函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对函数基本概念理解未必深刻,在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过程中,需进一步强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即实际问题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变化时,另一个变量随着它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对于这个变量的每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对正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关键是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要通过大量实例分析,写出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式,观察比较发现这些函数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函数与自变量的每一对对应值的比值一定,都等于自变量前的常数,这些函数都是常数与自变量的积的形式,再根据共同特征抽象出正比例函数的基本模型,归纳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归纳过程学生有一定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正比例函数基本特征的认识和正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归纳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引入,初步感知。
引言。
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函数的最基础的知识,知道了变量与函数、函数的图象及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重点研究一种最基本的具体函数——一次函数,本节课先研究特殊的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
问题12011年开始运营的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km.设列车的平均速度为300km/h.考虑以下问题: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这是典型的行程问题,数量关系是学生熟悉的“路程=速度×时间”.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即数学理论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函数模型的能力,初步体会函数建模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自变量t是列车运行时间,作为实际问题,自变量的取值是受限制的,应对其取值范围作出说明.
对问题(2)的分析解答过程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追问1这个问题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函数关系吗?如果是,试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量与量之间的函数关系,体会函数关系蕴涵在实际问题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对理由的说明学生可能有障碍,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函数概念的学习过程,用函数的概念来回答:问题中的两个变量,当其中的变量t变化时,另一个变量y随着t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对于变量t的每一个?定的值,另一个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
追问2请你写出y与t之间的函数解析式,并分析解析式在结构上是什么形式?
追问3对于自变量t和函数y的每一对对应值,y与t的比值,
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口诀:
一次函数是直线,图像经过三象限;。
正比例函数更简单,经过原点一直线;。
两个系数k与b,作用之大莫小看,
k是斜率定夹角,b与y轴来相见,
k为正来右上斜,x增减y增减;。
k为负来左下展,变化规律正相反;。
k的绝对值越大,线离横轴就越远。
11.如图,图中的曲线表示小华星期天骑自行车外出离家的距离与时间的关系,小华八点离开家,十四点回到家,根据这个曲线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到达离家最远的地方是几点?离家多远?
(2)何时开始第一次休息?休息多长时间?
(3)小华在往返全程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平均速度最快?最快速度是多少?
(4)小华何时离家21千米?(写出计算过程)。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一次函数和代数式以及方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仍然是函数,同时,等号的两边又都是代数式。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代数式有很大区别。首先,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都只能存在两个变量,而代数式可以是多个变量;其次,一次函数中的变量指数只能是1,而代数式中变量指数还可以是1以外的数。另外,一次函数解析式也可以理解为二元一次方程。
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图4-1及相关问题,并由学生讨论完成题目.
师:在现实生活中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大量存在.函数就是研究一些量之间确定性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函数的相关概念.
(1)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1题.
师:层数n和物体总数y之间是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只要给定层数,就能求出物体总数.
(2)课件出示教材第76页“做一做”第2题.
师:在关系式t=t+273中,两个变量中若知道其中一个,是否可以确定另外一个?
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并且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
表示函数的方法一般有:列表法、关系式法和图象法.
对于自变量在可取值范围内的一个确定的值a,函数有唯一确定的对应值,这个对应值称为当自变量等于a时的函数值.
理解函数概念时应注意:
(1)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
(2)这两个变量互相联系,当变量x取一个确定的值时,变量y的值就随之确定.
(3)对于变量x的每一个值,变量y都有唯一的一个值与它对应,如在关系式y2=x(x0)中,当x=9时,y对应的值为3或-3,不唯一,则y不是x的函数.
师:上述问题中,自变量能取哪些值?
指出要根据实际问题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几种判定方法,以及平行四边形性质、判定的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通过问题情境引入平行四边形判定的研究,首先通过直观猜测判定的方法,再次通过几何证明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3.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4.总结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相互转化,学会基本的添辅助线法。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经历探究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过程,体会转化思想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意识,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2.通过探索式证明法开拓思路,发展思维能力;。
3.在解决平行四边形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判定得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难点:1.灵活应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2.合理添加辅助线;3.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合理转化。
教学方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媒体。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3、学会开放性地寻求设计方案,培养分析。
教学难点用方程组刻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知识重点经历和体验用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出示问题)据以往的统计资料,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的比是1:1:5,现要在一块长200m,宽100m的长方形土地上种植这两种作物,怎样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使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的比是3:4(结果取整数)?以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展开学习,突出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探索分析。
研究策略以上问题有哪些解法?
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整理思路:
(2)先求两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比,再计算分割线的位置.。
(3)设未知数,列方程组求解.。
……。
学生经讨论后发现列方程组求解较为方便.多角度分析问题,多策略解决问题,提高思维的发散性。
合作交流。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1)设未知数。
(2)找相等关系。
(3)列方程组。
(4)检验并作答。
解这个方程组得。
过长方形土地的长边上离一端约106m处,把这块地分。
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地种甲作物,较小一块地种乙作物.。
你还能设计别的种植方案吗?
用类似的方法,可沿平行于线段ab的方向分割长。
方形.。
教师巡视、指导,师生共同讲评.。
比较分析,加深对方程组的认识。
画图,数形结合,辅助学生分析。
进一步渗透模型化的思想。
引发学生思考,寻求解决途径。
拓展探究。
按以下步骤展开问题的讨论:
(l)学生独立思考,构建数学模型.。
(2)小组讨论达成共识.。
(3)学生板书讲解.。
(4)对方程组的解进行探究和讨论,从而得到实际问题的结果.。
(5)针对以上结论,你能再提出几个探索性问题吗?以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
问题展开讨论,巩固用二元一次。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提问:通过本节课的讨论,你对用方程解决实际的方法又有何新的`认识?
学生思考后回答、整理.。
布置作业12、必做题:教科书116页习题8.3第1(2)、4题。
13、选做题:教科书117页习题8.3第7题。
14、备15、选题:
(3)解方程组。
小彬看见了,说:“我来试一试.”结果小彬七拼八凑,拼成如图2那样的正方形.咳,怎么中间还留下一个洞,恰好是边长2mm的小正方形!
你能帮他们解开其中的奥秘吗?
提示学生先动手实践,再分析讨论.。
分层次布1作业.其中“必。
做题”面向全体学生,巩固知识、
方法,加深理解厂选做题”面向。
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他们一。
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合作,自主探究,增强实践能力.备选通供教师参考.。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本课所提供的例题、练习题、作业题突出体现以下特点:
2、探索性.问题解决的策略不易获得,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易发现,问题中的未知数不。
易设定,这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了机会.。
知识技能:理解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会用图象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情感态度: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倾听、欣赏和感悟,体验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难点:综合运用方程(组)、不等式和函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学生已经学习过列方程(组)解应用题,因此可能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用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结合前面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之间关系的探究,我自然地提出问题: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组之间是否也有联系呢?,从而揭示课题。
(二)进行新课。
(3)是否直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是它所对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此时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给予帮助,师生共同归纳出:从形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确定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
进一步归纳出:从数的角度看,解方程组相当于考虑自变量为何值时两个函数的值相等,以及这个函数值是何值。
3、列一元二次不等式。
解法1:设上网时间为分,若按方式a则收元;若按方式b则收元。然后在同一坐标系中分别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计算出交点坐标,结合图象,利用直线上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比较函数值的大小,得到当一个月内上网时间少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省钱;当上网时间等于400分时,选择方式a、b没有区别;当上网时间多于400分时,选择方式b省钱。
解法2:设上网时间为分,方式b与方式a两种计费的差额为元,得到一次函数:,即,然后画出函数的图象,计算出直线与轴的交点坐标,类似地用点位置的高低直观地找到答案。
注意:所画的函数图象都是射线。
4、习题。
(1)、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都在一次函数_____的图象上。
(2)、方程组的解是________,由此可知,一次函数与的图象必有一个交点,且交点坐标是________。
5、旅游问题。
古城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本节内容共安排2个课时完成。该节内容是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综合应用。通过探索方程与函数图像的关系,培养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通过二元一次方程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使学生初步建立了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一次函数的图像(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本节要注意的是由两条直线求交点,其交点的横纵坐标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要得到准确的结果,应从图像中获取信息,确立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即方程,再联立方程应用代数方法求解,其结果才是准确的.
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学习本节知识困难不大,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和形间的相互转化,从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的问题可以通过形来解决,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数来解决.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初步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
(3) 掌握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2) 通过做一做引入例1,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1) 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中,在体会近似解与准确解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精益求精的精神.
(2) 在经历同一数学知识可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2.教学重点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
(2)二元一次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3.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和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1.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与自主探索相结合.
2.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具:铅笔、直尺、练习本、坐标纸.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建立方程与函数图像的模型;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第一环节: 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引导
内容:1.方程x+y=5的解有多少个? 是这个方程的解吗?
2.点(0,5),(5,0),(2,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吗?
3.在一次函数y= 的图像上任取一点,它的坐标适合方程x+y=5吗?
4.以方程x+y=5的解为坐标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像与一次函数y= 的图像相同吗?
由此得到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
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如下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意图:通过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感受方程x+y=5和一次函数y= 相互转化,启发引导学生总结二元一次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对应关系.
效果:以问题串的形式,启发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数学转化的思想意识.
前面研究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相应的一个一次函数的关系,现在来研究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和相应的两个一次函数的关系.顺其自然进入下一环节.
第二环节 自主探索方程组的解与图像之间的关系
内容:1.解方程组
2.上述方程移项变形转化为两个一次函数y= 和y=2x ,在同一直角坐标系内分别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像.
(1) 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可以转化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的横纵坐标;
(2) 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联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和图像法三种.
注意:利用图像法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近似解,要得到准确解,一般还是用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解方程组.
意图: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初步体会数(二元一次方程)与形(两条直线)之间的对应关系,为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打下基础.
效果:由学生自主学习,十分自然地建立了数形结合的意识,学生初步感受到了数的问题可以转化为形来处理,反之形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数来处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变式能力.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
探究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内容:例1 用作图像的方法解方程组
例2 如图,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是 .
意图:设计例1进一步揭示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形来处理,但所求解为近似解.通过例2,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由形来处理的困难性,由此自然想到求这两条直线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把形的问题转化成数来处理.这两例充分展示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下一课时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
效果:进一步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
第四环节 反馈练习
内容:1.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的交点为 ,则 .
2.已知一次函数 与 的图像都经过点a(2,0),且与 轴分别交于b,c两点,则 的面积为( ).
(a)4 (b)5 (c)6 (d)7
3.求两条直线 与 和 轴所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4.如图,两条直线 与 的交点坐标可以看作哪个方程组的解?
意图:4个练习,意在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效果:加深了两条直线交点的坐标就是对应的函数表达式所组成的方程组的解的印象,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转化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题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要求学生自主总结有关知识、方法:
1.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图像的关系;
(1) 以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相应的函数图像上;
(2) 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坐标都适合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
2.方程组和对应的两条直线的关系:
(1) 方程组的解是对应的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
(2)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是对应的方程组的解;
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有3种:
(1)代入消元法;
(2)加减消元法;
(3)图像法. 要强调的是由于作图的不准确性,由图像法求得的解是近似解.
意图:旨在使本节课的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只有结构化的知识才能形成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习题7.7
附: 板书设计
本节课在学生已有了解方程(组)的基本能力和一次函数及其图像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揭示了二元一次方程和函数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图像解法,以及应用代数方法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展示了方程与函数的相互转化.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清楚图像解法的局限性,这是由于画图的不准确性,所求的解往往是近似解.因此为了准确地解决有关图像问题常常把它转化为代数问题来处理,如例2及反馈练习中的4个问题.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操作,在力图提示出方程与图象之间的关系,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组图象解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提示出方程和图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加强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
【教学难点】方程和函数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使同学们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形积变化问题;。
难点:依题意准确把握形积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导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长方形的周长=;面积=。
2、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
3、圆的周长=;面积=。
4、圆柱的体积=。
5、阅读教材:第3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二、合作交流。
6、理解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是20。
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知识与技能: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能通过函数图象获取信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函数图象信息获取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现实问题的解决中,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从函数图象中正确读取信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一农民带上若干千克自产的土豆进城出售,为了方便,他带了一些零钱备用,按市场价售出一些后,又降价出售,售出的土豆千克数与他手中持有的钱数(含备用零钱)的关系,如图所示,结合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农民自带的零钱是多少?
(2)试求降价前y与x之间的关系。
(3)由表达式你能求出降价前每千克的土豆价格是多少?
二、问题解决。
l1反映了某公司产品的销售收入与销售量的关系,l2反映了该公司产品的销售成本与销售量的关系,根据图意填空:
2、知道方程解的概念,会检验一个数是否是某个方程的解;。
3、会根据题意列方程,能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有效模型。
【学习流程】。
一、知识链接。
1、等式:我们以前学过1+2=3x-6=03x+2=5a+b=b+a等这样的数学式子,这些数学式子都是用_________连接,表示_________关系,我们称这样的式子为等式。
重点:让学生实践与探索,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配套与设计的应用题
难点: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看一看:课本114页探究2
问题:1甲、乙两种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是1:1.5是什么意思?
2、甲、乙两种作物的'总产量比为3:4是什么意思?
3、本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提示:若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那么乙种作物单位产量是多少?
甲种作物单位产量是a
解这个方程组得
答:这两个长方形,是过长方形abcd土地的长边上离a约106米处把这块地分为两个长方形,较大一块种甲种作物,较小的一块种乙种作物。
思考:这块地还可以怎样分?
练一练
一、某农场300名职工耕种51公顷土地,计划种植水稻、棉花、和蔬菜,已知种植植物每公顷所需的劳动力人数及投入的设备奖金如下表:
农作物品种 每公顷需劳动力 每公顷需投入奖金
水稻 4人 1万元
棉花 8人 1万元
蔬菜 5人 2万元
问题:
题中有几个已知量?
题中求什么?
分别安排多少公顷种水稻、棉花、和蔬菜?
解:设安排x公顷种水稻、y公顷种棉花、则(51-x-y)种公顷蔬菜
根据题意列方程得:
解这个方程得:
答:安排15公顷种水稻、20公顷种棉花、16种公顷蔬菜
【知识目标】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有关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和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难点】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实物投影。
2、请每个学习小组讨论(讨论2分钟,然后发言)。
[1] [2] [3]。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重、难点与关键。
2.难点都是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关键:理解销售中,相关词语的含义,建立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新授.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wenmizhishi/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