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称象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称象教学视频(实用13篇)

称象小学语文教案设计称象教学视频(实用13篇)



教案是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而编写的一种指导性文稿。小学教案是教师备课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教学效果。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小学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一)解题,看图导入。

1卑迨榭翁猓齐读课题。

这首诗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写的诗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情趣。

小池,指的是小荷花池,也叫小荷塘。这首诗就是写诗人在小荷花池看到的美丽景色。

2蓖学们仔细看图(投影或挂图)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景物。试着夸一夸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蔽颐翘一听诗中是怎样描写小荷花池美丽景色的。听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2弊约撼錾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练习把每句诗读通顺。

3奔觳槭蹲趾投量挝那榭觥s蒙字卡检查识字;指导把课文读流畅。

(三)细读诗句,了解诗意。

1弊远潦句,提出不懂的'词语,同学讨论,教师点拨,了解词句意思。(先一、二行,再三、四行)。

2笨赐枷胂笮〕氐拿谰埃进一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四)反复诵读,体会诗中的景与情。

在学生对诗句意思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指导学生把景物读活,要读出景物间的密切联系。可参考“教学建议”中的提示,也可再次让学生听课文朗读录音,在模仿的基础上读好。

在充分读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五)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默写课文。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积累“我会读”中的词语,有积累词语的举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3、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懂得小录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也能从中得到快乐。

教学准备:动物头饰,玫瑰盛开的录象。

同学们,你们见过玫瑰花吗?

春天到了,小鹿在门前的花坛里,栽了一丛玫瑰。我们去看看吧。

揭示课题:小鹿的玫瑰花。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自主识字交流: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已认识的字,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结合经验理解:一瘸一拐结合图理解:花骨朵。

3、引导质疑:

预测学生可能质疑:为什么鹿弟弟先说这玫瑰白栽了,后来又说没有白栽呢?

根据学生质疑,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鹿弟弟也高兴地笑了,说:“看来,你的玫瑰没有白栽!”

(一)学习1—4自然段。

自由读1—4自然段,思考:鹿弟弟为什么说,哥哥的玫瑰白栽了?

1、出示一组句子,找出文中的一对近义词:

玫瑰慢慢地抽出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

理解“渐渐”,体会小鹿栽种玫瑰的辛苦以及对玫瑰的喜爱。

2、体会小鹿没看到一朵花的心情,理解“惋惜”。指导朗读,练习说话。

(二)自学5—8自然段。

1、师:要是能看到小鹿栽种的玫瑰开花时的样子,该多好啊!小朋友们,想看看吗?

读一读第5—8自然段。

2、老师扮演小鹿,发给学生“黄莺”和“微风”的头饰,引导学生扮小鹿的朋友,告诉小鹿玫瑰开花时的样子。

3、学生自由分组研究角色,表演课文5—8自然段。

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电脑出现小兔的画面,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小兔是小鹿的好朋友,她悄悄地拍下了玫瑰开花时的情景,今天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小鹿,祝它身体健康。(电脑出现玫瑰盛开的画面)。

再现童话情境,激励学生充当小鹿的各种朋友,告诉小鹿看到的玫瑰盛开情景。

随机理解“为什么说小鹿的玫瑰没有白栽呢?”指导朗读。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学设计教案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2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夏天,一场暴雨过后,你最喜欢干什么?

2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小诗。

3板书课题,齐读。

4简介冰心。

二初读课文。

1各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2出示。

树梢赤脚使劲妹妹拍打发射。

兴奋咬牙糟糕小辫唇儿。

(1)自己轻声读。

(2)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

(3)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4)教学字形,同时新授两个偏旁。

(5)全文一共有几节。

3开火车读全文。

4自渎课文,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5讨论交流。

6仔细再读课文,你觉得哪句话难读就在这句话前面做记号,并把这句话多读几遍,直到读顺了再接着往下读。

7指导朗读一长句。

(1)注意长句中的停顿。

(2)教师范读,个别练习。

三总结延伸。

1小朋友,书读到这儿,你知道了些什么?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呢?

2师总结归纳。

四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一)第一节。

1指名读。

2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你们从哪句话读出来的?

3指名读第2句。

4什么是神仙?

5谁能把孩子们快乐的样子读出来。

6指导朗读第一节。

(二)第二、三节。

1指名读。

2这两节告诉我们什么?

3他拍着水淋淋的泥裤子,直喊“糟糕”,嘴上这么说,内心却感到什么?

4自读2~3节。

5指导朗读。

6试着背诵。

(三)第四节。

1指名读。

2小妹妹是怎么跑的,表演小妹妹的动作。

3指名读有关句子。

4小妹妹为什么希望自己也摔上一交呢?

5指导朗读。

三总结延伸。

1齐读课文。

2回忆自己曾经在雨中怎样地玩耍。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一、教材解读:

本文是老舍先生另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描写了作者对母鸡的看法的变化,表达了对母爱的赞颂之情。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半部分写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现了一只浅薄、媚俗的母鸡;后半部分则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作者对母鸡的情感由“讨厌”转变为尊敬。

本文的语言风格比较口语化,直白自然,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读起来令人感到亲切舒服。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感受母鸡作为一个母亲的形象,体会母爱的伟大。

3、初步了解《母鸡》一文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三、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母爱的伟大,了解先抑后扬的`写作特点。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

1、同学们见过母鸡吗?说说你印象中的母鸡是什么样的。

二、自学感悟,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思考:作者对母鸡的感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

2、交流,板书:一向讨厌——不敢再讨厌。

3、根据这条线索,给课文分成两部分,怎么分?

三、聚焦“讨厌”

1、作者为什么一向讨厌母鸡?请大家轻声读课文1-3小节,哪些地方你和老舍先生有同样的感受,做个记号,然后有感情地多读几次。

四、感悟“可敬”

1、你看,就是这样一只嘎嘎乱叫,无病呻吟,欺软怕硬,又拼命炫耀的母鸡,作者对它的感情却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由“一向讨厌”转变为“不敢再讨厌”,这是为什么?快速默读4—10小节,找出能概括回答这个问题的一段话。

2、交流,出示: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article/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1)指名读。

(2)在这里,作者用了哪些词来形容母鸡?(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教学教案设计

1、自读生字和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独立识字,自主识字。能独立识记本课10个生字中的5~6个。

3、初步感受森林四季的美景,激发学生对小熊一家的喜爱之情。

读准字音,认清部分生字字形;初步体验阅读的乐趣。

区分平翘舌音,掌握(或了解)部分识字方法。

1、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

2、生字词卡片。

(一)谈话导入,引发兴趣(用课件配合进行)。

(二)听讲故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三)朗读课文(配合正音)。

要求读准字音,把语句读通顺,形式有:自由读、比赛读、评读(相机正音)、全班齐读。

(四)识记部分生字字形(展示方法)。

1、课件出示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3、四人小组讨论识记方法;

4、全班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教师小结。

(五)课中操。

师生一起唱唱、跳跳《小熊住山洞》。

(六)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以课件展示森林四季之美,让学生感受森林是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

1、播放课件;(看一看、想一想。)。

2、组织讨论、交流: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从哪里看出它很美?(说一说。)。

3、小结过渡。

(七)播放课文谱成的歌曲,师生一起唱唱、跳跳,表达对小熊一家的喜爱之情。

(下课)。

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教育局教研室。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设计《小熊住山洞》一课时的指导思想就定位在“快快乐乐学语文”上。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从以下方面做了努力。

课题的导入从《小熊住山洞》这个童话故事的背景“森林”切入,这样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森林”,然后再以讲故事的形式由执教老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将课文读通顺,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这了激起学生读课文的兴趣,我们用“比赛”的形式,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读书”这一环节。其过程体现为:自由读——赛读——评读。这一环节我们还注意了全员的参与,不仅关注参赛者,也关注没有参加比赛的“评委”。

学生识记生字是这堂课的另一个重点。为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我们采用放手让学生自主识记字形的做法,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自己愿意识记的字,自主地选择不同的方法来记住字形,而在此处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及时地恰到好处地点拨上。

为了让学生能在40分钟里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特别是在课的后20分钟,学生开始感到疲劳时,我们播放了歌曲(课文),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这样既使学生再一次熟悉了课文,又让学生得到了一次美的旋律的熏陶。这一旋律还贯穿于课的始终,为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为促使学生、教师、作者三方面的情感产生共鸣,我们借助课件展现森林一年四季的美景,并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怠保由衷地感受到森林之美以及动植物对于森林的依恋。从而自然而然地体会出小熊一家得到大家的尊敬是一种必然。并不由自主地加入到小动物们献花的行列中,这时课文的曲子适时地再度响起,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震撼,为第二、三课时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想像“动物们给小熊送鲜花时会说些什么?”做了厚实的铺垫。

小学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认读本课2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习多音字“转、漂、好”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悟其中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认读生字,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们汇报学习成果的浓厚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感悟做事要多观察,多思考,不能盲从别人的做法,要弄清事实之后再去做的道理。

二、课前准备:情境图、生字卡片等。

三、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一个小男孩望天。

说一说:小男孩在干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你们的想法太好了,那么小男孩到底在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就知道了。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学生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课本。

初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2、认读词语卡片。

3、小组合作认字,并奖励小星。

4、老师检查认字情况。(可开火车读)。

5、认识三个多音字。

由于本课新字词比较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多次认读生字,加深印象。

理解课文。

1、指名读课文(可分段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后给予评价。

2、老师这里有几个问题,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瓜儿帮老师想一想好吗?

(1)小查理仰着头,是怎样站着的?

一动不动(板书)。

(2)看到小查理一动不动的仰着头,别人是怎样做的?(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句子读给组内的同学听,看看你们找的准不准)。

班内交流:胖太太……(带着自己的情感态度读)。

街上的人……。

(3)那么小查理到底在干什么呢?(读读最后一段,要读出你自己的感情来呀)。

3、谁能带着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这篇课文。

学会倾听,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充分的个性朗读中,体验文中的感情,领悟其中的道理,感受出文中人们的可笑与无知。

拓展延伸。

老师发现有很多同学读完这篇课文都笑了?你为什么会笑呀?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你的`同学听吧。

(课下记在你的小本本上,这是你的收获呀!)。

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文中的道理,使自己受到深刻的教育。

指导书写。

1、了解生字的字型、字音、字意。

2、注意字的结构,重点区分“买——卖”,强调“止”的笔顺。

3、独立描红写字。

在同学的配合和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生字,注意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小学语文《一分钟》教学教案设计

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钟、零”等8个字,会正确书写“欠、元”等8个字。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读、议、演中理解课文,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在读中体悟到时间的重要,不能因为个人的喜好而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要做遵守纪律的孩子。教学准备:

闹钟一只

生字词卡片

课件

一、谈话设疑,揭示课题

.师有感情地朗诵一首小诗。(闹钟显示朗诵时间为1分钟。)

.这首诗好听吗?有谁知道,老师用了多长时间朗诵完这首小诗?

板书课题:一分钟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整体感知

.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词,将生字词多读几遍。

.指名读生字词-开火车读(结合书33页,“找找说说”来认记生字)

.再自由读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将喜欢的段落多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评议-齐读。

三、读第一自然段,指导书写“元、哈、欠、迟”等4个生字

.课件出示这一段内容,指名读。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些什么?

板书:闹钟响-元元打哈欠-再睡一分钟-不会迟到。

我的发现,在这一段中,有哪些字是我们这课要书写的生字。

.元元又睡了,让我们把这其中的4个生字各写一写吧!

指导书写4个生字、重点指导““欠”、的写法。

过渡:事情真的正如元元所想的那样吗?他有没有迟到呢?

四、自学课文2~3自然段

.自由读:教师个别指导。

.汇报:自己读后知道些什么?

板书:迟到20分钟

.观察书上32页的'图,用书上的一句话来说一说元元此时的心清。

.投影显示句子:“元元非常后悔。”

(1)理解“后悔”的意思。

(2)元元因为什么而后悔。

(3)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

(4)朗读下面三句话,读出相应的语气:

:元元打了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

:他叹了口气,说:“我要是早一分钟就就好了。”

:他又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你们有没有和元元类似的经历?

(也许也是起床耽误了一分钟,还可能是什么情况耽误了?)

.你想对元元说些什么呢?

.大家愿意演一演编故事吗?题目“第二天的元元”。

故事发生时间段为:闹钟响了……到学校上课。

学生自由编、演。

.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齐读课文。

.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课外调查:一分钟可以做哪些事情,(提示:思维要发散一些,不要仅限于同学,还可以是其他职业的人,甚至可以是动物,交通工具……)

(3)通过调查这些数据你认为自己有哪些收获?有什么建议?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石榴》教学设计

1、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石榴的美及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

2、体会用拟人的写法能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

3、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用拟人的写法能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指导用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

指导用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石榴》这篇课文,请打开课本85页,我们把课题读一次。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石榴在春天长叶,夏天开花,秋天结果。)。

3、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是按照石榴的生长顺序来写的,我们在写有关植物的文章时,也应该按照植物的生长顺序来写。

二、研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热闹了好一阵的石榴花渐渐地谢了,树上结满了一个个小石榴。那么,小石榴是怎样一天天长大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石榴一天天长大的句子。

1、师相机出示句子:“石榴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

(1)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石榴是慢慢长大,慢慢成熟的。)。

(2)全班齐读。

2、那么,哪一句写了石榴果的变化。师相机出示句子:“它的外皮先是青绿色,逐渐变得青中带黄,黄中带红,最后变成一半儿红,一半儿黄。”

(1)再请一个同学把这一句话读一次,其它同学找出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先是逐渐最后)我们把这些词读一次。

把这整句话读一读。

(2)出示课件体会石榴颜色的变化:同学们看,这就是石榴果颜色变化的图,它的外皮先是,逐渐变得、,最后变成。

(3)你们看老师能不能把“黄中带红”和“青绿色”换个位置呢?(不能)为什么?(因为植物的生长是有顺序的,说明作者写文章之前是经过认真细致的观察的,所以作者用上了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这也说明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精当。)。

(4)你们看,石榴果的颜色在变化的过程中,美不美?我们能不能美的把这一句话读一读。齐读。

3、学习两个拟人句。

过渡:熟透的石榴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看,师出示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1)老师这里有两句话都是写熟透了的石榴的,你们读一读,并说说哪一句话好,为什么?出示句子:

熟透了的石榴裂了,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从黄绿色的叶子中露出来。

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黄绿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2)为什么说第二句好呢?(第二句把石榴当成人来写)把事物当成人来写,这种写法叫拟人。

(3)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把石榴当成人来写?(笑得咧开了嘴急切地扒开张望报告喜讯)。

(4)齐读这些词语。

(5)请四个学生上台做下列词语的动作,其它学生跟着做。

笑得咧开了嘴急切地扒开张望报告喜讯。

(6)刚才同学们做这些动作时,老师觉得你们非常的活泼可爱,可想而知,作者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加到石榴身上,我们自然而然就觉得石榴是那么的……(活泼可爱)所以把石榴当成人来写,就把石榴写得……(更生动形象,有趣活泼,我们不由得对石榴产生了喜爱之情。)。

(7)现在,谁来说说为什么第二句好?

(8)小结:所以,我们平时写作文时,多用些拟人的句子,就能把意思表达得更生动形象。

(9)喜欢石榴吗?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石榴的活泼可爱。

(10)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的把这段读一读,好吗?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过度:同学们看,老师这里带来了一个石榴,我把它的外皮剥开,你们看看里面是什么呢?(板书:看)。

1、你看到了什么?(石榴子儿)那么书上是怎样写石榴子儿的呢?请读第四自然段,找出描写石榴子儿的句子。

2、师相机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生齐读。

(1)找出描写石榴子儿的词语,把它画出来。(玛瑙般的子儿紧偎红白相间晶莹透亮)。

(2)出示石榴子儿的课件,理解这些词,你觉得石榴子儿怎样?(很美)。

(3)从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抓住了石榴子儿的什么来写呢?(师板书:形状和颜色)。

(4)你们看,石榴子儿美不美?谁能把这个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3、这么美的石榴子儿,想吃吗?请两个同学上来尝一尝。(板书:尝)并说一说是什么味道的。(板书:味道)。

(1)作者是怎样写石榴子儿的味道的?请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出示句子::“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谁来说说石榴子儿是什么味道的?(酸溜溜、甜津津的)。

(3)作者的感觉怎样?(板书:感觉)(清爽无比)清爽无比又是什么感觉?(凉快、口感好)。

(4)你们喜欢吃吗?谁能美美的读读这句话?

把整段话读一读。

四、小结写法,读写结合。

1、师小结写法:作者写石榴子儿时,先观察它的形状和颜色,再品尝它的味道,最后写自己的感觉,我们品尝一种水果时,可以按照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来写。

2、课后练习的第五题要求我们品尝一种水果,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下面是老师仿照第四自然段写了一段品尝香蕉的话,请读一读。

我拿出一个弯弯的黄色的香蕉,掰开薄薄的外皮,就露出米白色的果肉,我闻了闻,好香啊!我轻轻咬了一口,软绵绵,甜滋滋的,真是越吃越想吃。

3、徐老师除了按照作者的写法外,还多加了一项——闻气味,你们写的时候也可以加上这一项。

4、现在正是橘子上市的季节,街上的水果摊上的橘子堆成了小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你带来的橘子拿出来先观察再品尝,然后按照第自然段的写法,把你品尝的经过说一说。

5、交流:请一两个学生上台说,师生按照写法评议。

6、学生动手写话,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石榴》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多音字“剥、间”,理解“驰名中外、红白相间、仿佛”等词。

3.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石榴花的特点。

4.通过朗读、感悟,激发学生对石榴、对家乡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石榴的生长过程,体会文中优美的语句,感受石榴花的特点。

教学资源。

预习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

2.自学生字,在课文中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3.将书上的生字描红,并在《习字册》上写3遍。

4.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驰名中外、红白相间、喜讯、扒开、仿佛、张望。

5.标自然段序号。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初识石榴(3分钟)。

1.学生说谜底。

2.读课题。

3.学生寻找“驰名中外”。

说、读“驰名中外”的好朋友:中外闻名、举世闻名、远近闻名、名扬四海。

4.指名读、齐读。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整体感知(12分钟)。

1.学生自由选择句子朗读。

(1)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2)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4)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学生轻声读课文。

第三板块:了解石榴生长过程(12分钟)。

1.学生用自己话说石榴生长过程。

同桌讨论。

出示:到了,石榴,到了,石榴,到了,石榴。

2.指名说。

第四板块:细读品赏,悟情体验(10分钟)。

1.出示学程单: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将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3)时间:3分钟。

第五板块:回归整体,升华情感(3分钟)。

1.学生说小作者将石榴写得生动形象的原因。

2.教师小结。

第一板块:激趣导入,初识石榴(3分钟)。

1.请学生回忆课前猜的谜语。

2.指出榴的读音,齐读课题——石榴。

3.出示一段话:枣庄石榴园有石榴树五百三十余万株,建于西汉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是我国最大的石榴园,被誉为——“天下第一榴园”。

师读这段话,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小节中的“驰名中外”这个词。

4.读课文第一小节,读出石榴园名声很大。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整体感知(12分钟)。

1.出示长句(含有生字),学生自由选择挑战朗读,相机正音、认识多音字“剥”、“间”。

(1)春天来了,石榴树抽出了新的枝条,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2)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3)熟透了的.石榴高兴地笑了,有的笑得咧开了嘴,有的甚至笑破了肚皮,露出了满满的子儿。这些石榴娃娃急切地扒开绿黄色的叶子向外张望,向人们报告着成熟的喜讯。

(4)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轻声读课文,提出要求:这滋味独特的石榴,究竟是怎么长成的呢?让我们再去读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得特别流利。

第三板块:了解石榴生长过程(12分钟)。

1.通过刚才再次读课文,老师相信大家一定都发现了,课文的第二、三两个自然段就是在写石榴的——生长过程。

2.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过程吗?只要说请这是在什么季节,石榴怎么样了,就可以了。比一比谁能说得最简洁。

(1)同桌讨论,看看谁的速度最快。

(2)指名说说,师板书,小结:石榴在春天抽枝、长叶,在夏天开花,在秋天结果。

第四板块:细读品赏,悟情体验(10分钟)。

1.学生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直线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2.交流。

(1)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2)到了夏天,郁郁葱葱的绿叶中,便开出一朵朵火红的石榴花。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

第五板块:回归整体,升华情感(3分钟)。

1.学生说说小作者将石榴写得生动形象的原因。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补充习题一、二、四题。

3.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动笔写写。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石榴》教学设计

《石榴娃娃笑了》是一首儿歌,内容浅显易懂,写了石榴成长过程中的样子。文章用了拟人的写法,把石榴当成娃娃,夏天时闭着嘴巴,秋天到了张开嘴巴,露出小红牙,表示已成熟。这首儿歌清新活泼,贴近秋天这一单元主题。

设计理念。

以兴趣为先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读得轻松,读得高兴,增强读书的成就感。注重学生阅读的实践,珍视学生在读书中的独特体验,使学生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2、让学生在“快乐读书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喜欢阅读。

3、认识本课要求认识的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了解秋天石榴成熟时的特征,感受秋季景物的变化。

教具准备。

石榴,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读书兴趣。

1、展示石榴实物,简单介绍,引入“快乐读书屋”。

2、谈话引导。

(1)让吃过石榴的学生说一说石榴的样子、味道。

(2)自学读文前提示。

(3)适时提问:儿歌中写石榴娃娃笑了,露出了小小的红牙,石榴娃娃什么时候才露出小小的红牙?引入读文。

二、自读,感知课文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文,读后和同桌说一说石榴娃娃什么时候露出了小小的红牙?

2、尊重差异,独自试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3引导学生圈画出本课要认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4、生生互动:同伴之间互相读给对方听,注意倾听,发现同伴读得好的地方学一学,对同伴读不好的地方要帮一帮。

5、指名分段汇报朗读,师生相机评价、鼓励,使学生感受自己能读书的乐趣。

6、讨论、交流:石榴娃娃什么时候露出了小小的红牙?你是怎么知道的?

7、引导有感情读文:秋天一到,石榴娃娃高兴地笑了,你们高兴吗?带着愉快的心情,带着微笑,再读课文。

三、检查、认读生字。

1、同桌互相检查,比一比,认一认。

2、开火车读字卡识字。

3、指名认读字卡。

四、迁移拓展。

1、介绍一种熟悉的水果,可以从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几方面说说它的特征。

2、阅读儿歌《丰收谣》。读后汇报:你能说出高梁、稻子、玉米、白菜这些农作物是什么样子的吗?课外找实物或图片观察一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白公鹅》教案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在表达上的异同之处,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白公鹅的特点;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2.比较《白公鹅》与《白鹅》两篇课文写法的异同;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问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丰子恺笔下的那位鹅老爷,你们还记得它的特点吗?能用书中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吗?/你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要去见识一下俄国作家叶·诺索夫笔下的《白公鹅》(板书,齐读),在学习课文之前,请大家先来读一读课文前面的小提示。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来说一说,阅读提示告诉了你什么?(一个要求,两个问题)。

2.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带着问题读课文,在生字和难懂的词语或者有感触的地方作上标记。

3.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的拦路虎吧(生字、词语)。

4.读过了课文,请你来说一说这只白公鹅带给你什么感受?

(派头十足、威风凛凛、耀武扬威、引人注意、自由自在、、、、、、)。

你是从哪里发现的?/article/(可以说理由、感情朗读、表演等)。

相机指导重点句:

(1)要是可以把军衔派头(派头十足)。

理解军衔、荣膺、攀谈的意思,感受拟人写法的形象和作者对鹅的喜爱之情。(指导腔)。

(2)当白鹅在浅水沙沙作响。

理解涟漪,(读法)沙沙,体会鹅的翅膀强健有力。

(3)它径直把我罐头里的鱼饵、、、、、、、主宰。

感受无可奈何中渗透作者对白公鹅满心的喜爱。

(4)白鹅大概认为这世界上的`所有东西、、、、、、大吃一惊了。

调侃中突出鹅的行为放肆,使人觉得很好笑。幽默的写作手法。(认识属、宰)。

两个破折号的作用:/susoft/转移话题。

三、比较不同,深入理解。

1.大家的读书能力真强,那你们能试着归纳一下课文描写了白公鹅哪些方面的特点吗?(请同学们说一说,然后教师出示表格进行归纳。)和我们上节课归纳的白鹅的特点比较一下。

白公鹅。

白鹅。

姿态。

板正海军上将派头。

伸长头颈左顾右盼高傲。

叫声。

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步态。

慢条斯理仔细掂量。

步调从容大模大样。

吃相。

从从容容不紧不慢。

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架子十足。

玩相。

抢占地盘主宰一切。

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2.看来同样是写鹅,不同的人运用的语言各不相同。关于两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不同,老师也设计了一个表格,小组讨论填一填。

相同点。

不同点。

文章结构。

描写方法。

语言。

作业。

抄写课文中生动有趣的句子。

语文《琥珀》教学设计小学语文课文琥珀教案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评析]。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说,精读课文在教学时,必须“细嚼慢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话;那么,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教师要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运用在精读课文中获得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学习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叶老的论述正与新课程理念相吻合。即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运用在讲读课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琥珀》是一篇略读课文。徐老师的这篇《琥珀》教学设计,紧扣略读课的“主要任务”来设计,真正体现了略读课教学的特征,把略读课文真正上成略读课。在教学活动中,有些小学语文教师总觉得略读课文不好上,到底怎样上才符合略读课教学的要求,总感到把握不好尺度。徐老师设计的这篇《琥珀》教案,为我们上好阅读课文提供了范例。

一、紧扣“半独立地理解”进行教学。

所谓“半独立地理解”,就是教学时既不是老师包办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要使学生的“半独立地理解”能有成效,首先就要把预习引进课堂。预习这个环节很重要,没有预习,就谈不上“半独立地理解”。这篇教案设计,其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预习课文,并检查预习的效果,看看学生在预习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这篇课文内容的关键是:(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学生在预习中能理解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初步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预习的效果。预习及检查预习效果之后,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这一教学过程,学生也是在“半独立地理解中进行。教学的主要方法是教师点拨,学生讨论。而教师点拨的方式是设疑启发。例如,要学生理解”约摸“一词时,徐教师是这样点拨:”'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经过设疑启发,通过讨论,学生对”约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从课文中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松柏树,第二个条件必须是炎热的夏天。第一个条件是显性的,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明显地表露出来,让学生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并把它读一读就能明白。第二个条件是隐性的,它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要学生理解那些语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能领悟,所以徐教师十分注意设疑点拨: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森林'?”通过点拨启发,学生领悟到“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然后教师小结:“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备的第二个条件。”这样,学生就能“半独立地理解课文中这些关键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语言文字,读懂了这块琥珀形成必备的另一个条件。

二、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

采用讨论方法,是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一个有效方法。走入新课程以后,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要强调学生”半独立地“理解课文,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则是最佳的教学策略。这篇教案设计,就是采用了讨论方法组织教学,用得扎实有效。综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了五次讨论。第一次是”检查预习“时,指名学生读课文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2)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补充。发挥集体的智慧,学生就初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第二次是学习第一自然段、品味词语的含义时,组织学生讨论”约摸“一词是什么意思,让学生通过集体的力量来感悟语言文字。第三次是对”科学家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讨论方法,以发挥集体的想象力。第四次讨论课文的一个难点:”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第五次讨论课义的另一个难点:”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教案设计这样的五次讨论,旨在让学生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达到”半独立地“理解课文的目的。

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采用讨论方法组织教学,还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讨论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讲求实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义。我们过去听的一些公开课或比赛课.常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课堂讨论。比如教师要学生转过脸来进行四人小组的讨论,但当学生转过脸来刚开始讨论,教师马上宣布停止讨论而转到别的教学活动上去了。这样的讨论,显然是走过场,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组织讨论(这可从这篇教案的设计中看出来),并非什么问题都要组织讨论。

另外,必须清楚,略读课文的教学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但也绝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语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

”七“中国大学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