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以下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六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分享和讨论。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五、作业。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课本第60页例3,完成“做一做”题目和练习十五的第6~11题。
使学生进一步学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使学生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中能够应用一些简便算法;培养学生认真计算,检查的习惯。
1、用简便方法计算。
62×37+38×3736×99。
指名说一说应用了什么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1、导语。
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时也可以应用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计算与巩固练习)。
2、教学例3。
出示例3:计算。
(1)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
(2)指名学生说出计算方法,教师板书:
(3)问:下一步应该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学生把题目做完:
1、完成“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简便运算。
2、练习十五的第7题。
让学生比一比,谁算得快,谁的计算方法灵活。
3、练习十五第8题。
第2题让学生列出综合算式,也可以列方程解答。
1、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
2、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如果能简便运算的应该怎么办?
练习十五第6、9、10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2分)。
1.直线是()长的,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
2.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这个点叫做它的(),这两条射线叫做它的()。
3.角的两条边成一条直线,这时所成的角叫做(),是()度。
4.107°的角是()角,57°的角是()角。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是35°,另一个锐角应是()度。
6.1周角=()平角=()直角。
7.直线、线段和射线中,可以量出长度的.是(),没有端点的是(),只有一个端点的是()。
8.钟面上有12个大格,时针走1大格是()度,1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小角是()度,4时整时针和分针所夹的较大角是()度。
9.锐角()90°,钝角()90°而小于(),直角()90°。
二、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同一平面内,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三点可以画()条线段。
a.2b.3c.无数。
2.过一点可以画()条直线。
a.1b.2c.无数。
3.度量角的大小要用()。
a.三角尺b.直尺c.量角器。
课本第65页内容和练习十六的第4-7题。
1、使学生学会“和倍”、“差倍”问题变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用方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分析题中出现的两种数量关系。
会用x表示两种数量并列出方程。
1、口答:(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
果园里有苹果树x棵,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
(1)梨树有多少棵?(x)。
(2)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x+x)。
(3)苹果树比梨树多多少棵?(x-x)。
(一)学习例3、
问:“白兔的只数是黑兔的5倍”还可以怎样说?
(1)说说它与复习2有什么异同?
(2)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
(3)“黑兔的只数是白兔的”你怎样理解?
(4)把题目中所存在的数量关系找出来。
(5)应该怎样解答,请你完成。
(6)订正:说说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7)想一想,怎样检验做得对不对?
(二)变式练习。
将例3的第一个条件变为“白兔比黑兔多16只”。
(1)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2)应该如何解答?讨论、交流。
(1)课本第65页“做一做”题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样的应用题?
2、这样的应用题解思路和方法是怎样的?
五、堂上练习: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4、5、6题。
使学生会解答两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和分数应用题;使学生掌握用方程解和用算术方法解的不同思路,提高用算术方法和用方程解应用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检查、检验习惯。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并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
让学生画出线段图独立解答,指名说一说数量关系。
1.教学例1。
出示例1。(把复习题第1题中的“18”改为“13”,“2”改为“”)。
(1)引导学生用方程解。
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得出: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长)列出方程: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写答语。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以前学过的求总路程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引导学生列出方程,并解答出来。
解:设乙每小时行x千米。
答:(略)。
(2)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用算术方法解答?
答:乙每小时行千米。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共同订正。
(3)引导学生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
让学生想一想:上面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思路有什么不同?
(4)完成课本第63页“做一做”题目。
2.教学例2。
出示例2。(把复习题改为例2。)。
(1)启发学生画出线段图。
“谁是单位`1`,数量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白:这段公路的等于两周修的长度和。
(2)学生列方程解答。
解:设这段公路全长x千米。
(让学生检验,再写上答案。)。
(3)订正后想一想:怎样用算术方法解答。学生列式计算。
答:(略)。
(4)完成课本第78页的“做一做”题目。
完成练习十六第2题。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用方程和算术解法思路有什么不同?
完成练习十六第1、3题。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本课以亲切、中肯的语言娓娓道来,揭示了自信对我们成长的重要性,并告诉我们如何树立自信心,面对人生。
全文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用事例开头,引出下文对自信的议论,这部分,讲了一正一反两个事例,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二部分,向学生推荐了一道可以调查自己自信心的测试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三部分,讲述了四种提升自信心的可行办法,由主到次,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易于接受;第四部分,用诗的语言,意味深长的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文章脉络清楚,语言特点亲切、自然,非常有说服力。
1.情感目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教育学生如何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对美好人生的追求。
2.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中语言特点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3.能力目标:体会文章亲切、自然的文字风格。
1、导言:我们已经知道了自信对于一个人的神奇作用,那么,你有几分自信呢?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这12个题目来初步测试一下。
2、打开课本,学生如实自我测试(师读题,生作答)。
3、测试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结果分析。
4、请结果是“信心十足”的同学谈一谈平日是怎样看待自己的.。
1、自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提供了几个方法。
2、再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使自己自信起来的方法。(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在课文中画出语句。)。
3、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4、请测试结果为“自信不足”的同学齐读,后指名谈谈自己此时的想法。
5、小组讨论:想想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自己自信起来?全班交流。
1、自读。本段语言有什么特点?说说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本段的修辞手法,仿照课文句式补写文中省略号部分。
4、交流。
罗曼罗兰说过:“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自信于每一个人是如此的重要。学了这篇课文,我相信同学们都有各自不同的领悟,文中的哪些句子对你有所触动呢?请画出来,写写自己的体会。
1、背诵最后一段。
2、练笔《说说我的优点》。
3、搜集关于“自信”的名言或故事。
一、填一填(36分)。
1.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面,()条棱,()个顶点。
2.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是(),每条棱长都()。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
3.生活中常用的容积单位是()和()。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1.4m=()dm4.5dm=()cm50cm=()ml=()l。
6.7l=()ml2.03dm=()l=()ml800ml=()l。
5.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1)一个油箱的体积是()。
(2)一间教室的空间大小约是220()。
(3)一瓶墨水的容积是50()。
(4)一本数学书和体积约是230()。
6.有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10cm,5cm,6cm,它的棱长和是()cm。
9.一根长方体木料的体积是6400cm底面积是64cm,高是()cm。
12.在括号里填上“”“”或“=”
300dm()3m4500ml()45l800dm()80l。
5400cm()54dm4l200ml()42l。
二、判一判(6分)。
1.每个苹果、梨、黄豆、花生、蚕豆、玉米粒的体积都小于1cm………………()。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3.一个观赏鱼缸盛水816l,相当于81.6万ml………………………………………()。
4.求加工一个长方体油箱要用多少铁皮,就是求这个油箱的表面积………………()。
5.棱长2dm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与它的表面积相等……………………………()。
6.把两个一样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体积和表面积都不变……………………()。
一、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的身高约是138()。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约468()。
一本数学书的厚约是7()。
一盏台灯的'高约2()。
一只猫重2()。
一个同学的体重是25()。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一头大象重4()。
北京到天津的铁路长120()。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课桌面的宽是35()。
一角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
一条跳绳长300()。
文具盒厚度约为19()。
粉笔长75()。
课桌高约65()。
一栋楼高约20()。
黑板宽约25()。
爸爸的身高约是17()。
小红每分钟跑200()。
二、实际应用。
1、一本故事书厚8毫米,5本这样的故事书叠在一起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张师傅在包装纸箱时,把一根4米长的包装绳平均分成8段,每段包装绳长多少分米?
3、有10头猪,平均每头重150千克,10共重多少千克?比1吨多多少千克?
4、小金一年级时的身高是89厘米,现在的身高是135厘米,小金长高了多少厘米?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很多相反意义的量,比如,气温的零上和零下,存折上现金的存入和支取,水位高度的上长升和下降,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等等。为了表示这样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还用学生原有的数概念知识就不够了,这样就自然引入了负数的认识。教材首先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气温、存折中蕴含的具有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来体会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初步理解负数的含义,接下来通过用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和负数,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形成数的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然后借助数轴对气温进行排序让学生初步辨别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三、教学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四、突破措施。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老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老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的过渡,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要能借助数轴来比较就可以了。
五、本单元内容可安排2课时进行教学。
1、在读古诗的过程中读准“雪、灭、独、寒”4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这4个生字。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字字过目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3、能根据画面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根据图画背诵符合图意的诗句。
4、认识部首“雨字头”。练习描写“雪、灭”2个字。
能在老师的帮助下借助“注释”和“参考译文”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老渔翁在寂静、寒冷的江面上孤舟独钓的情景。
1、出示“江雪”图片,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师:谁能用一二句话介绍一下图上的景象?
2、交流反馈,适时出示生字卡片“雪、寒”。
3、总结,板书古诗题目,学习“雨字头”。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完整。这幅画上画的是:寒冷的冬天到了,大雪不停地下着,江边已积了厚厚的雪。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板书——江雪写“雪”时,用红色标注“雨字头”,边写边说:第三笔是——横钩;这一点一点的多像——小雨点啊!
师:有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部分用红笔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看看书。)。
1、播放媒体,学生赏听。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唐朝的诗人柳宗元写的这首古诗,大家要仔细看图,认真听录音。
2、再放媒体,老师讲解一句意思,再出示一句诗句。师:请大家仔细听老师讲解,再看着画,听录音,想想你明白了什么?师:寒冷的'冬天到了,大学纷纷扬扬,山上早已不见了小鸟的影子,山里的小路上看不见一个人影。这真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师:在这冰天雪地里,有一个老翁穿着蓑衣,头戴斗笠坐在一条小船上独自一人在江上钓鱼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交流听明白了什么。先自己说说,再同桌交流。
1、出示整首古诗,明确学习任务。
2、老师一句一句范读,学生跟读。
1、自由练读。
2、小组交流读。
3、全班交流读。
4、打擂台背诵古诗。
1、抽读生字。
2、交流记字好方法。
1、根据老师讲的内容,背诵相关的诗句。
2、根据画面选择诗句。
第一节最大公因数。
本节知识点:
如果数a能被数b(b不能为0)整除,a就叫做b的。
(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2.公因数: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
3.最大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总结:
a.列举法:1.先找各个数的因数。
2.找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3.确定最大公因数。
b.用倍数关系找:如果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时,较小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c.用互质数找:两个不相等的质数,最大的公因数是1。
d.用相邻两个自然数找:相邻两个自然数(0除外)的最大公因数是1。
第二节最小公倍数。
本节知识点:
1.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解法二:短除法。
所以18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3×5=90。
求最小公倍数方法总结:
2.如果较大的.数是较小的数的倍数,那么较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27的最小公倍就是27;。
27和54的最小公倍数就是54。
3.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例如:9和5的最小公倍数就是45;。
27和8的最大公约数也是216。
第三节最大公因数和。
最小公倍数比较。
本节知识点:
求两个数的。
最大公约数求两个数的。
最小公倍数。
相同点。
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直到两个商是互质数为止。同左不同点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左边数相乘)把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一圈数相乘)。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区别:
希望提供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数学二单元复习要点,能帮助大家迅速提高数学成绩。
通过《比例尺》一课的学习,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以下为您带来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比例尺》教案,欢迎浏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二者进行互化。
3、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
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目标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融合。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比例尺”(板书课题)一起来看学习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本节课我们的目标是。
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二者进行互化。
3、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同学们,有信心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吗?为了能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请看学习指导。
三、自研共探。
1、看一看(自学探究)。
认真看课本第48和第49页的内容,看图,看文字,重点看各色方框里的内容并思考。
(1)什么是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
(2)看课本48页右图下面的线段比例尺,想:怎样把它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3)比例尺一般写成什么形式?
师:生认真看书自学,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
主要交流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先对子之间互说,最后小组内交流,统一答案或记录下没有解决的问题,以备下一步的展示。
3、说一说(汇报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学成果的汇报。针对自学探究中的.问题,可以口答、板演、或提出问题。组间可以补充或质疑,教师尽可能的引导或解疑。
4、小结归纳。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求比例尺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同时,比例尺是一个比,不能带单位名称。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师:通过刚才的展示,老师发现各个小组的自学效果的确很好。到底同学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呢?下面请看检测题,比一比谁发言最积极,谁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强!
四、巩固提升。
要求。
1、独立完成,对子讨论。
学法指导: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举手示意对子,待对子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学法指导:由组长分工:板演、检查、预展(讲解者)。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各个小组按抽签顺序讲解展示,讲解时可以组内补充,也可其他组补充或质疑。展示后,其他组或教师给予评价。
操作指导:教师在预展时巡视各小组,指导并帮助小组快速分工,让每个学生尽快参与其中,没有得到展示机会的小组安排课后自改或小组对改。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比例尺,求比例尺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根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位置不要写错;接着把两项化成相同的单位;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做作业,比谁的课堂作业做得又对又快,字体又工整。
六、当堂训练。
1、必做题:课本练习八的1、2、3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比例尺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文档为doc格式。
。
教学目标:
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
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教师领读。
3、学生自由读诗。
4、个别学生读诗,教师纠正字音。
5、学生齐读古诗。
6、学生自由读诗,同时找出要求会写的字。
三、在文本中学习要求会写的字。
2、学习学:朗读诗的前两句。
3、学习更:指导发音。
4、学习书: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晚上要挑灯夜读,早上鸡叫就要起订读书。
5、学习发:发是多音字。
6、学习首。
7、学习迟:后两名诗的意思是有的人青少年时期不勤奋,等到白头时再想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8、认读要求会认的字:学习灯读勤悔。
四、再读古诗,感情诗意。
诗的用意是勉励青少年及早努力,不虚度光阴。
五、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
1、送字宝宝回家。将诗文抄在黑板上,学生将生字卡片贴到正确的位置。
2、多音字练习。
3、字理识字练习。
出示道字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练习讲述。
七、课后作业。
熟练背诵古诗。
本单元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
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例如,任意13人中,至少有两人的出生月份相同。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
本单元用直观的方式,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例1描述的是最简单的“抽屉原理”:把m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例2描述了“抽屉原理”更为一般的形式:把多于kn个物体任意分放进n个空抽屉里,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k+1)个物体。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做一做”和练习十二中安排了许多“抽屉原理”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抽屉原理”的理解,并学会利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导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导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四、突破措施。
1、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在数学上,一般是用反证法对“抽屉原理”进行严格证明。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对某一具体现象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解释。本单元安排了一些需要学生解释原因的题目,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实际上,通过“说理”的方式来理解“抽屉原理”的过程就是一种数学证明的雏形。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书做准备。
2、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
“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当我们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该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否找出该问题中什么是“待分的东西”,什么是“抽屉”,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能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历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能否从纷繁复杂的现实素材中找出最本持的数学模型,是体现学生数学思维和能力的重要方面。
3、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新课标第一网。
“抽屉原理”本身或许并不复杂,但它的应用广泛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例如,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为“抽屉”,要用几个“抽屉”。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wenmizhishi/69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