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四年级长城教案语文(精选18篇)

四年级长城教案语文(精选18篇)



四年级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要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四年级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教师朋友们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18课《长城》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长城的结构,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的特点,感悟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长城的气势和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相关资料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城经过省区地图.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里,你最喜欢那里的什么景色。

2,去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读文。

(一)读题,播放录象.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城》这篇课文.齐读三次课题,希望一次比一次更有味道.师板书课题.

2,说说你读的时候突出了什么,你想了解什么(突出长,想知道长城有多长,突出城,想知道长城是什么的)。

3,好,那就如你所愿,让我们一起走上长城.播放录象.

(二)读文。

5,自由读文,围绕长城,围绕课文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6,课文写得好吗喜欢读吗能读好吗真的吗好,选出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三)质疑。

7,读了课文,你的脑海里有没有问题在一闪一闪想要跳出来,让它跳出来吧.

8,提炼专题:为什么说长城是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答案就在课文中,通过探究理解,相信你一定会茅塞顿开.

9,默读课文,找出长城奇在哪里,完整,深刻地说一方面最好,多说也可以.

三,汇报,感悟,品读。

长城奇在哪里。

第一自然段。

1,(长城奇在很长)有多长读读课文,出示地图,指出长城经过的省区,的确,长城从苍茫的西北戈壁到浩瀚的东海之滨,有一万三千多里.

2,长城不仅长,课文有两个词也说明了长城经过的地形特点,哪两个词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3,感情读:这么长的长城,在这样的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你觉得它的气势如何板书:气势雄伟.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评价:果然气势不凡,还有要读的吗评价:你应该是气势非凡,想不想一起非凡一次,好长城齐……)。

第二自然段。

1,长城的建筑也是奇迹,读读句子,你认为哪些建筑称得上是奇迹这样的结构怎么样(板书:高大坚固)。

2,课件出示词语:课文中提到了这样几个名词,看课文上的插图,结合课文填一填,与小组同学说一说,每部分的作用.请一名同学说一说.

如果学生开始直奔第三段,可抓住"数不清的条石"引入第二段,再回到第三段。

第三自然段。

1,长城奇在长,奇在坚固,还奇在哪里读文,谈感受.针对第二句多谈.

2,你能读一读下一句,把这两句结合起来说一说吗出示课件"多少……"句子.

3,这个句子中有两个词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慨,哪两个词"多少……才",在上一句中找出"多少"的近义词,用"多少……才"说句子.

4,齐读多少句子,结合长城经过的地形,长城的结构再来谈"血汗和智慧"。

5,所以作者才由衷地赞叹,齐读"多少"句子.

6,此时此刻,作者是在哪里发出的赞叹读句子,找出表示作者来到长城动作的词语,"一站,一踏,一扶"说明作者已来到了长城,作者被长城雄伟的气魄所震撼,产生了这么多的感想,如果你来到了长城,你会想到什么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和作者想的一样也可以说.

6,你和作者一样,身处奇迹之中更感觉奇迹的伟大,但真正伟大的是创造奇迹的古代人民.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一段.

7,长城不仅是中国的奇迹,也是世界的奇迹.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

(一)许多世界伟人来到长城,也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赞誉之词.

1,美国前总统尼可松。

2,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3,以色列前总理拉宾。

4,历史又前进了几十年,成为世界名人的你也来到了长城,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说一说.

(二),资料交流。

1,关于长城,你还了解哪些内容,把你搜集的资料与你的同学分享.

2,关于长城,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读一读.

五,总结。

中国属于世界性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如充满浓郁宗教色彩的布达拉宫,还有神秘美丽的丽江古城,每一处古迹都有一段不平常的历史,都是一本厚重的书等着你去读.

作业:。

自读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搜集相关资料,并择其一处,写成景点介绍.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18课《长城》教案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新字和生词,理解重点词句。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从不同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事物中展开联想。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由远到近,由整体到部分的学习方法。

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学习课文新字生词。

2、图文结合,大体了解长城的特点。

3、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长城。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月球上唯一能用肉眼看到的地球的建筑是什么吗?(长城)世界上的建筑这么多,为什么却只能看得见长城呢?我们所熟悉的长城到底有什么独一无二的地方?相信学完这一课大家都会有一个满意的答案。

2、在《长城谣》歌声中简介长城的历史。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时期,那时各诸侯国为了互相防御,都在自己的境内地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防御北方匈奴贵族的入侵,将各个诸侯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将其延长,号称万里长城。以后各个朝代,都对长城进行拉修建。因此可以说长城是我国古代人民在兵器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为拉抵御外族入侵而建筑的军事建筑。

二、观察图片,感受长城的特点。

1、出示图片,看看两幅图的观察角度有什么不同?

2、讨论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懂的生字词。

2、教师讲解“嘉峪关”,“山海关”,“八达岭”几个专有名词。

3、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条石”“垛子口”“相互呼应”等词语的意思。

4、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并找出每一节所表达的意思。

5、让学生动手找找看长城经过了我省哪些城市。

巩固作业:1、复习生字词。

2、正确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和进一步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2.学习在观察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感受了一下长城,现在请同学们用来描述一下你们眼中的长城是怎样的。

二、图文对照,逐段学习课文。

1、观察远景图。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远景的长城的(像一条龙)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比喻,使长城更加形象具体)。

课文用了“一万三千多里”为什么要用这么准确的数字?(表达更准确,更使人信服)。

2、观察近景图。

(1)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这是近景描写?(来到长城脚下)。

(2)作者写到了长城的哪些部分?都是怎样描写的?(长城脚下,城墙顶上及墙外沿的垛子,城墙顶上的城台)。

3、默读第三、第四节,回答问题。

(1)第三第四节是近景描写还是远景描写?为什么?(都不是,是作者的想象描写,使整篇课文更加有活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展开适当的想象,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古代劳动人民修长城的艰难?(修筑长城用的条石很重,但是工具却极其简单)。

(3)文中提到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智慧”一词怎样体现出来?(长城的设计易首难攻,开凿搬运巨大的条石)。

4、齐读第四节并回答问题。

(1)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各抒己见,围绕长城的气魄雄伟跟当时落后的建筑工具进行讨论)。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长城的喜爱,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3)拓展学生的视野,介绍现存的中国世界遗产。

三、总结全文。

长城是伟大的,我们为之感到自豪;我们的人民也是伟大,正因为有她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的长城,一次又一次为中华民族抵抗外敌的长城。古代的人民尚能如此,我们和平年代的同学们是不是更应该努力一点,为我们亲爱的祖国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巩固作业:

1、搜集与长城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远景:一条长龙  蜿蜒盘旋。

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近景:                  。

顶上像很宽的马路。

了望口    。

射口。

方形城台          。

联想:站在•••扶着•••想起•••                  。

拓展资料:

故宫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为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历时14年才完工,共有24位皇帝先后在此登基。

甘肃敦煌莫高窟。

这里,便是世界。

1987年12月,甘肃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

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皇帝秦始皇于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营建的,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据史载,秦始皇为造此陵征集了70万个工匠,建造时间长达38年。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1994年12月初,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在拉萨海拔3,700多米的红山上建造了999间房屋的宫宇--布达拉宫。宫堡依山而建,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全部为石木结构,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高原圣殿。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1、观察图画。

(1)指名学生上台从中国地图上找出长城东起山海关西止嘉峪关的确切地理位置,并在黑板上写出长城经过我国的哪几个省市。

(2)书上的两幅彩图观察点各在什么地方?各画了哪些景物?

提示:第一幅图是俯视,观察点在高处,是远看;

第二幅图是平视,观察点在近处。景物有蓝天、苍山、红枫、灰龙。

(3)长城修筑在什么地方?

提示:崇山峻岭之间。

(4)从画面上可以看出长城有什么特点?

提示:长和高大。

(5)第一幅图上看到的长城是什么景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

形象地叙述长城的样子。

例:

像一条彩带,在群山中飘舞;

像灰色长龙,飞舞在崇山峻岭之间;

像条玉练,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

(4)第二幅图上可以看到长城的什么?

提示: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

(5)为什么两幅图上长城的景象不同?

提示:第一幅是俯视,远看的景象;

第二幅是平视,近看的景象。由于角度不同,景象的印象也就不同了。

2、欣赏录音。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泛读动画,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语音,要求学生思考所描写的主要内容。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课前预习:

1、预习生字新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课时。

一、了解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进行指导。

2、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

二、浏览全文,梳理顺序。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读后交流,梳理文章脉络。

三、重点感悟,加深体验。

(一)感悟长城的雄伟气魄。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

2、通过品读“蜿蜒盘旋”等重点词语,借助形象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想象出长城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绵延万里的壮美景象。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自然段,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二)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1、默读第二自然段,图文对照,了解长城的结构特点。

2、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历史作用。

(三)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诵读涵泳中静心感悟。

2、品读重点词句,展开联想,体会修筑长城的艰辛。

3、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在读中体会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读中抒发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和民族自豪感。

四、回归整体,抒发情感。

1、画面欣赏:《长城风光》。

2、抒发情感,赞美长城。

第二课时(简案)。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一、回读全文二、指导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要求会写的字。重点指导“嘉、隔、慧”三个字的书写。

2、练习书写13个生字,教师提示正确的书写姿势并及时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三、拓展延伸展示、交流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

四、小练笔:赞美长城。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1、复习引入的方式有所改变:

以往开课后教师直接采用提问式分别复习上节课学习的生字、词语和理清文章脉络。而今我采用学生齐读课文,整体回顾,再自由汇报的方式,既检验了上一节课所学所悟,又发挥了学生主动复习的情趣,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现机会,更有利于新课教学的开展。

2、教学思路遵循人的思维习惯:

从整体感受到局部探究,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的高度,使知识形成体系,情感产生共鸣,思想得到升华。

3、依据教材为例,合理安排学习方式:

如本文的四段内容各具特点,学习方法也各不相同。第一段描写长城远景,文字简短、凝炼,适宜背诵。第二段描写长城近景,介绍详尽,方位明确,最能突出长城设计和建造的精良,适宜研读、绘图。第三段抒发了作者登长城的感慨,适于读中体会。第四段内容是对长城存在的意义进行高度概括和赞叹,最适于发挥学生的拓展思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因此,采用了讨论学习的方式。

小学语文四年级第18课《长城》教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凝聚凝结。

1、万里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成的。

2、农民的汗水()成一粒粒粮食。

气势气魄。

1、这样()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座山很有()。

1、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相互呼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长城在明媚的阳光下,显得雄伟壮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长城上,着脚下的方砖,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这、的万里长城。

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月的燕山,青翠欲滴,长城蜿蜒起伏在山背之上,时隐时现,像一条伏卧在崇山峻岭上的苍龙,翘首欲飞。真是未登上长城,就被它的宏伟的雄姿吸引了。

我随着人流登上长城。站在城楼上,观八达岭群山,只见山峦重叠,巍峨险峻。在这万山丛中,只有这一道关隘可通塞外,过去听过:“居庸之险不在关,而在八达岭。”今日亲临目睹,那里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

我终于登上了长城的最高点,居高临下,极目远眺,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长城在叠翠而险峻的山上,迤逦远去,一直伸向远方,与碧空相接,更加显得气势磅礴。现在我看它,不再是翘首欲飞了,而是一条有生命的、探首天际的巨龙,正在翻山越岭向前飞腾!

1、短文中有不少字词不会读,不理解,我得请工具书帮忙。

读 音 解 释。

关隘( ):_____________________。

塞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

巍峨( ):_____________________。

迤逦( ):_____________________。

磅礴(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画“”的句子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小括号括出文中的比喻句,试着写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一、默读本组“导读”,了解本组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二、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长城吗?长城给你的印想怎样?

2、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体现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学了这篇课文从内心深处来体会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

三、检查预习:

1、仔细看图,说说你从两幅图上各看到了什么?拍摄点分别在哪里?

2、找出两幅图对应的自然段,想一想其它自然段分别写的是什么?

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

四、图文对照学习课文。

1、指名读课文的第一段,画出描写长城的句子,说说用什么方法写的?

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结合图,体会远看长城的样子。

教师小结:描写长城的样子使用比喻、数字说明、太空拍摄的照片来描述的。

2、默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长城的近景及长城的建造特点。

思考:从哪里看出长城高大坚固、结构合理的?

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和城砖。

城墙顶上:很宽,可以五六匹马并行。

城台:每个三百米就有一座,用于屯兵和传递信息。

3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朗读全文,学生质疑问难。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1、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互助读文,然后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

3、小组汇报生字新词,教师归纳并板书。

板书:崇山峻岭拍摄嘉峪关扶智慧气魄。

4、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教师教学生字。

5、理解字词。

(1)教师讲解。

山海关:在河北省秦皇岛市,是长城的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嘉峪关:明初的建筑物,在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嘉峪山东南边脚下,是长城的终点。

八达岭:军都山的一个山峰,在北京市的西北,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互相呼应:本课指打仗时之间可以进行联系,互相支援。

(2)看图理解。

崇山峻岭:指高而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指弯弯曲曲的延伸。

条石:长方形的石块。

方砖:正方形的砖块。

垛口:指墙外侧向上突出的部分,是一种掩蔽物。

了望口:指用来了望的口子。了望:从高处监视敌人。

射口:射击用的口子。

城台:城墙上一整块平坦的方形建筑,是屯兵的堡垒。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原文及教案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长城四年级语文导游词

一、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长城在政府和人了的关爱下,容颜焕发,成了()的旅游胜地。

2、它敞开()的胸怀,迎接着来自()的国际友人。

3、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平整如()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二、把比喻句补充完整后回答问题。

1、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像_________,飞过浩瀚的戈壁,穿越茫茫的草原。

本句把长城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上长城,凭壁远眺,群岭起伏,朝霞辉映,长城犹如_______,在苍翠的衬托下,它愈加明丽和壮观。

本句把长城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城四年级语文导游词

长城总长约6700千米,最有名的八达岭长城随山势起伏,南北两边都有高峰耸立着。下面是本站带来的长城四年级语文。

导游词。

希望大家喜欢。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我是导游李志贤,今年九岁了。大家都叫我小李就行了。

欢迎大家来到长城玩!你们知道长城为什么是世界遗产吗?这是因为,长城的一块石头就有两三百斤重。那时,还没有起重机,全部依靠乡亲们无数个肩膀和无数双手,这才成了今天的世界遗产。

长城,经过无数次重修。你们知道长城的传说吗?我给大家说一个吧!相传,有两家人种西瓜。一天,西瓜成熟了,发现有一个特别大的西瓜,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个小女孩。他们两家给她取名为:孟姜女。

孟姜女长大后,找了丈夫。一天,官兵来了,把她丈夫抓走去修长城了。几年后,她丈夫死了。孟姜女很伤心,就去长城边找她丈夫。她边找边哭,长城都被她哭倒了。

长城,还有很大的防御能力。但是,秦始皇却害死了许多无辜的老百姓,让老百姓人心惶惶,这样,秦国最终灭亡了。好了,长城到了,大家可以下车仔细浏览我们的万里长城了!

大家好!我是一位小小导游。今天,我就给出大家介绍一下着名的世界遗产——长城。

大家记得古时候有一个传说吗?那是勤劳的孟姜女为了找被官兵捉去建筑长城的丈夫,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来到长城边。当她四处打听,才知道丈夫被活活地累死了,于是,她在长城哭了三天三夜。突然,只听”轰隆“一声,长城被哭倒了800里。游客们,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可见,万里长城凝结了千万人民的血汗,是中华人民智慧的结晶。

游客们,我先介绍到这里了,请大家漫步欣赏。大家注意了,在游览时,不要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爱护长城这一人们用血汗换来的世界遗产。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叫柳博,大家可以叫我“博导”。

今天能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大家在八达岭度过一个愉快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中国着名的风景名胜,也是世界闻名的“十大奇迹”之一,他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土地上。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八达岭长城。你们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盘旋在青翠的山脊之上,有龙腾虎跃之势,十分壮观。再往下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是当年用来抵御外敌的,被称为“威武大将军”。它长约85米,口径105毫米,最远射程1000多米,因炮身铸有“神威大将军”而得名。可见当时的军事工业是多么的发达。旅客朋友们,你们再向左看,那就是八达岭长城有名的烽火台。据考证,当时烽火台“高约四丈,宽六尺,积约六百七十二尺,率二百三十七人。”平时还设有一人专事守望,一人做作,其他人则做修建、收集柴草等工作。当出现敌情时,就点燃柴火,以此传递信号,但是现在烽火台已失去原有的军事价值。

好了,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里吧。请大家带好自己的行李物品,按次序下楼,注意安全。谢谢!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两课时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 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 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1.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

2.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教时

1.听写词语。

2.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

委屈 脚掌——又大又厚——

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自豪

眼睛——双层眼毛——

风沙过去了,没进一点沙子

四年级语文长城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长城》。我将从教材、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长城》是本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本组课文都是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现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情感目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

教学难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方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以及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考虑到四年级学生大部分没有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信息技术整合法”,以有关长城的视频、图片、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基本掌握“读――悟――品”三步学习方法。

说过程。

现在,我重点介绍这节课的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首先是: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在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我到过世界上的许多地方,中国的长城是最美的!”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设疑: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长城的初步印象。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展示读,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3、在学生汇报中理清课文思路。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并借助图画理解“蜿蜒盘旋”“崇山峻岭”。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次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以及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联想”教学。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播放一段教学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尽情地展开想象,学生可能会想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可能会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或者“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等。此时,学生通过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便产生了朗读的欲望。于是,我尝试着将这部分内容改写成分行的形式,配上音乐,让学生采用自己的方式来读。老师适当地评价和鼓励,学生的情感便自然与文本融为一体了。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获得了很好整合。

4、陶冶情操。

文章的最后一段,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我设计以学生题词并署名的方式结束教学,首尾呼应,结构精致。学生展示后,我出示一首小诗,配上《长城长》的音乐,学生的激情在朗读重再一次迸发。这样,就将一条横贯东西,逶迤曲折的人工长城演绎成融会古今、坚强刚毅的人文长城。

(四)拓展延伸,提升感情。

课堂虽然画上了句号,但是情感还在延续。我设计了三道选做题:

1、奥运会将在北京举行。那时,一定会有众多中外朋友来参观长城,如果你是一位小导游,你会怎样介绍长城?请创作一篇解说词。

2、出一期以“长城”或“世界遗产”为主题的手抄报举办小型展览。

3、把搜集到的“长城”资料贴在“文化窗”,大家一起分享。

四、下面是我的板书设计:17长城。

远看:像一条长龙近看:高大坚固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语文四年级教案

1、使学生了解劳动能给后代带来甜美的欢乐,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

2、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联系上下文理解难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三至七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会结合上下文理解难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解题:“井”是什么?谁见过井?

(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大多数为砖或石头。)

二、自由读课文,思考;如何按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第一段(1-2)水井的外形和悠久的历史。

第二段(3-7)井水的特点。

第三段(8 )这口井给作者带来的联想。

三、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井的什么特点?

(一、井的外形,地点大小,形状。二、井的历史古老。)

2、从哪些地看出水井的古老。

(“什么时候修成,已经没有人能说清楚”、“被井绳磨出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3、齐读课文第一段、思考段意。

讨论后,打出幻灯投影:

第一段段意:在我家屋后的菜园里有一口小小的古的水井。

四、学习第二段。

1、默读第2段,思考;井水有什么特点?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的词语。

2、讨论回答:井水的特点是:很清,很甜,很凉。

3、自由读第3自然段

长城四年级语文导游词

大家好!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长城。

居庸关长城是怎样得名的呢?相传秦始皇在修建长城的时候,在此关押了许多囚犯,士卒、民夫徒居于此,取“徒居庸徒”之意,所以得名居庸关。成吉思汗就是从此入关,消灭了金国。

四年级语文教案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感受娃丽关爱他人的美好心灵。

了解课文大意,体会娃丽有责任心、能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疑三探

1课时

一、设疑自探

谈话导入,审题质疑

同学们,你们知道信箱是用来干什么的吗?(学生自由说)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第25课(学生齐读课题)——《信箱》,看看这个信箱又给我们引出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同桌合作读词语,检查读书情况。

锤子钥匙摔跤邮票门牌潘诺夫滑稽地址

3、默读课文,概括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提示引路,自主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1)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送错的信?

(2)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3)对于哥什提亚、娃丽的做法,你认为谁更值得学习?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用笔画出相关句子,并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旁边的空白处。

3、教师巡视,点拨。

二、解疑合探

哥哥、娃丽各是怎样对待这封信的?

1、指名回答哥哥:将这封信放在台阶上等着邮递员拿走。娃丽:不顾大风雪在黑暗里找门牌号,将信准确的送到主人家里。

3、指名回答

5、讨论

a、此时此刻,你想用什么样的话来赞美娃丽?

b、你身边有像娃丽这样的人吗?他们都做了哪些好事?你将怎样向娃丽学习呢?

6、学生代表展示。

7、小结。

娃丽为什么能管信箱了?

生:因为娃丽的做法让爸爸相信她可以管好这个信箱,所以就让她管信箱了。

生:娃丽的做法赢得了爸爸的信任,所以让她和哥哥一起管理信箱。

三、质疑再探

1、想一想,课前提出的两个问题弄明白了吗?

2、快速阅读课文,看还有没有其它的疑问?预设:爸爸才让娃丽和哥哥轮流管信箱,爸爸的用意何在?(学生自由发言:鼓励娃丽继续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暗示哥哥要像娃丽一样做个有责任感的人等。)

四、拓展学习

1、根据本节课所学为同桌设计一道测试题。

2、展示。

3、教师补充题:你喜欢娃丽吗,为什么?

4、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真可爱的娃丽,她有责任心,能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5、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语文四年级教案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2课时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