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7篇)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7篇)



教案的编写应该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和特点。在以下五年级教案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方法的有机结合。

《桥》第二课时教案人教实验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一、单元主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我们第八单元的专题是“异国风情”,今天我们去的第一站是德国,你们一定想了解它的民俗风情吧。(学生交流资料)。

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等,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今天,我们和曾在德国留学十年的季羡林先生一起去德国游览,感受那独特的景色和风俗习惯。

二、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从中读出学习方法。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理解了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从目标中你读懂了我们应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抓住典型句子,联系上下文中的相关语句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积累。再联系生活实际加深感悟,受到启发与教育。)。

三、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指名学生合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作者回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爱花和养花的与众不同,以及时隔几十年后再次来德国看到的美丽依旧的情景。)。

2、浏览全文,找出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出示句子读)。

问题引导:

(1)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请联系上下文理解)。

(2)理解“耐人寻味”。

3、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汇报:

预设交流内容: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里的时候,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引读: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但他们种花却是为给别人看,这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感受绮丽景色,积累优美语句。

四、感受绮丽景色、奇特民族,积累优美语句。

1、感受奇特民族。

请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读一读,谈谈感受。

(1)相机出示重点句: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学生谈感受。

(3)师引读:爱花却把最美的花给别人欣赏,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精神!也就是--读--生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平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引读--看来,这成了德国民族的一种境界,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2、感受绮丽景色。

作者看到了一种怎样绮丽的景色呢?

相机出示重点句子:走过如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找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想象情景。

(2)交流看到的情景,有感情朗读课文。生评师评。(围绕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谈)。

(3)一分钟记忆,

(4)检测:填空练习。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侯(),走在街上的时候(),这真是()的境界呀!

(5)联系上下文理解“耐人寻味”

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的表现的,举例说说。(轮流值日打扫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在班级建立图书角等)。

小结: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

小练习:加关联词语。

()“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实现“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六、升华情感,发出倡议。

其实这种境界,正是建设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在举国上下迎接奥运、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上,留下你精彩的一笔吧!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七、整理板书,总结写法。

六、拓展阅读《剪掉一半的窗帘》。

很多去过欧洲的人,都会说那里如童话一般的美丽。很长一段时间我也琢磨欧洲如此美丽的原因。直至有人告诉我这样一个故事让我对其中的原因有所领悟。

在德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家家的窗帘都做得很短,只遮住了玻璃窗的一半,下面一半就这么空着,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把好端端的窗帘剪掉了一半。这跟通常情况下国人喜欢把窗帘做成落地的截然不同,很让人费解。

有一天我们终于向一位德国的女主人发问:“为什么要把窗帘做成‘半吊子’的模样?”

“这样可以更好地欣赏摆在窗台上的花呀。”

“拉上窗帘,你不是照样可以欣赏窗台上的花?”

“可是室外路过的行人就看不到了。”

那位德国女主人的回答是不经意的,却使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看到了在我们身上日渐消失的一种美丽的境界--窗台上的花不仅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大家看的;窗台上的花美化了家庭,也美化了整个城市;美化了城市,其实也就是美化了自己。正是有了这种高尚的境界,所以才有了至今美丽不衰的欧洲继续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七、总结语:美丽是一处迷人的风景,美丽是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美丽是一种高尚的境界,美丽是坚持不懈的人生信念。让我们手拉手高唱美丽的赞歌。

板书: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季羡林。

借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景美。

抒情多么绮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更美。

明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五年级语文第二课时教案模板

时)。

教材简析:

《落花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精读文。是一篇叙事散文,也是一篇极富哲理的,本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小时候的一次家庭活动和所受到的教育。全文围绕“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来写,突出“议花生”这部分内容。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况,通过谈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揭示了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的主旨,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由于文本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对花生这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又不太熟悉,所以前应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相关常识,知道落花生名字的来历。父亲说的话是本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重点)。

2、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内容,导入新。、谈话导入,板书题,指导“落”字的写法,齐读题。

2、回忆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板书:种、收、吃、议)。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新,复习旧知,巩固第一时所学内容】。

二、学习重点段,明白道理。

过渡:上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种花生和收花生的相关部分,这节让我们走进作者家,看看他们是怎样议花生的?、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议花生部分,看看他们议论了花生的什么?边读边勾画相关词句。(学生读书)。

2、指名汇报,引导到读父亲的话。

3、理解父亲说的话。

(1)理解可贵的意思,花生的哪一样最可贵?你是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读读这些句子,读出花生的特点来,生谈体会。

(2)父亲说花生的可贵之处,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要先提到另外三种水果?总结出“对比”的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可贵一词后面的冒号,理解冒号在这段中的作用。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此段,将花生的可贵之处记在心里。

(1)引导学生读父亲接下来说的话,谈体会。

(2)作者明白了父亲的话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作者说的那段话,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的意思。谈对这一段话的体会,老师小结。

(4)再读作者的话。

三、拓展延伸。

1、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落花生这样的人?学生举例,说明理由。

2、补充许地山的资料,学生自读,谈谈想法。

3、理解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印”字,再读作者的话,读出印的很深的感觉。

【设计意图:从文中走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感悟应该怎样做人。

四、总结。

1、揭示本文的写作手法“借物喻人”。

2、总结谈话。

【设计意图:总结写作方法,学习作者写法,运用于习作之中。

板书设计:

1、落花生(借物喻人)。

种、收、吃、议。

可贵------做人。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在集体中成长》第二课时教案

1、培养学生对家庭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2、鼓励学生与父母多交流沟通。

3、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参与家庭事件的决策。

2、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的生活中,有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师:我们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参与家庭事项的决策。

3、揭题并板书课题:我做合格小公民: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

二、学习交流。

2、家庭成员中还会有哪些不对的地方?你是怎样提出来的?

三、说说我的家。

1、教师导语:你的家里是人人平等吗?你和爸爸妈妈有同等的.发言权吗?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回去调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家里都有些什么样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具体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说好现象,也可以说说让人烦恼的地方,如爸妈脾气大、好等等。

四、我给爸妈提个醒。

2、学生出点子,想办法。

3、教师:同学们的办法确实很好。确实,我们可以给爸妈提意见,而且用纸条写的方式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五、总结提高。

这节课,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什么?你们知—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

1、培养学生对家庭活动的参与积极性。

2、鼓励学生与父母多交流沟通。

3、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教会学生参与家庭事件的决策。

2、培养学生民主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的生活中,有没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师:我们是家庭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参与家庭事项的决策。

3、揭题并板书课题:我做合格小公民:我和爸爸妈妈“签合同”。

二、学习交流。

2、家庭成员中还会有哪些不对的地方?你是怎样提出来的?

三、说说我的家。

1、教师导语:你的家里是人人平等吗?你和爸爸妈妈有同等的发言权吗?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回去调查,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家里都有些什么样的情况。

2、学生说说自己家里的具体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以说好现象,也可以说说让人烦恼的地方,如爸妈脾气大、好等等。

四、我给爸妈提个醒。

2、学生出点子,想办法。

3、教师:同学们的办法确实很好。确实,我们可以给爸妈提意见,而且用纸条写的方式确实是一个好办法。

五、总结提高。

五年级第二周第三课时教案

陈庄镇中心小学“问题导学”教案专用科目:数学上课时间:年月日班级五年级班主备人王志翠二备人教学内容第三单元课题:正方体的认识第二课时项目主备二备学习目标1、知识点:认识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认识正方体的棱长。2、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观察和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空间观念。3、情感培养(习惯培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重难点重点:正方体的特征。难点:建立正方体的空间观念。问题预设(任务要求等)教师点拨、总结等(一)复习导入:引导谈话:前面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接着来认识正方体的特征(教师板书课题“正方体的认识”)问题提出(一):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二)、探就新知:问题导学: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1、拿一个正方体的物品来观察,想一想它有什么特点?2、剪下附页2的图样做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学生独立观察,动手操作,组内汇报交流。问题提出(二):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问题导学:1、小组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2、对应知识点练习:判断。a、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b、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c、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d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都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三)、巩固练习:1、练习五第2题。(训练意图:巩固正方体的.特征。)2、练习五的第8、9题。(训练意图: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正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量一量数学书的长、宽、高各是多少,然后说一说每个面的长和宽是多少。4、从生活中找一个正方体包装箱,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归纳总结: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长方体小结:正方体具备长方体所有的特征,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我们可以用图来表示它们的关系。(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测量、讨论、交流,又认识了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板书设计: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的有6个面,6个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12条棱的长度完全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教后反思。

五年级第二周第二课时教案3月2日星期三

教学目的:

1、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全篇内容。

2、分析主人公周处的性格,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学习周处能接受批评,勇于改过自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步骤及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3分钟)。

1、按学号说自己最近的所见所闻。

2、抽一学生从内容、仪态和技巧方面评价。(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认真听讲,练习口才,让说话者也有紧迫感。)。

(备学生)如果学生讲得不好,教师应给予纠正,学生评价若不知如何说起,

教师要作适当的点拨。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2分钟)。

请一学生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三、分析文章结构,理清层次,把握内容。(目标1)(16分钟)。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

(1)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周处()三横或说()蛟()蹉跎()彰()。

(2).根据文义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并云/欲自修改。

古人/贵朝闻夕死且/人患志之不立或/说处杀虎斩蚊。

(备学生)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教师要给予这方面的指导。

2、请学生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层:周处为害乡里,与蚊、虎并为“三害”。

第二层:周处斩虎击蚊三日未归,见百姓更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

第三层:周处勇于改过,走访名人,遂改励。

(备学生)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抽查回答。只要划分准确,大意概括了要点即可,无须统一答案。

四、思考讨论,把握主人公的思想性格。(目标2)(22分钟)。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并回答。

2.周处为什么“自寻二陆”?

3、我们怎样看待周处的“凶强侠气”?怎样全面地评价周处?

(备学生)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做题能力。

板书:

少年周处。

为害乡里(略写)}。

杀虎轨蛟(详写)改过自新。

自寻二陆(详写)。

五、小结(目标3)(1分钟)。

周处是一个能接受批评,用语改过自新,终于成为国家的有用人才,我们一定要向他学习。

六、布置作业(1分钟)。

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解释,翻译全文。(a)。

2、写一篇读后感。(b)。

3、把自己有否承认错误的勇气和有否犯错的事情告诉同学。(c)。

七、说课精要: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鲜明生动。周处少时为害乡里,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对学生有教育意义,应让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自己理解,自己体会。

八、教学后记:

五年级《望月》第二课时的教案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散文,融散文、诗歌、童话三个独特的视角为一体。课文以月亮与人的关系为主线,用生动的笔调书写了“我”在甲板赏月时,聪明好学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激发学生爱月的情怀,可以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让学生明白“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道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版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又鉴于本文所在的主题单元——人与自然,在设计上我力求营造出望月的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积累、感悟,感受到自然事物的美好和情趣,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望月的美好意境。

【教学目标】。

1.紧扣意境优美的语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表达效果。

2.品读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的幻想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展开想象,尝试练笔。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的幻想的句子,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想象力丰富,并展开想象,尝试练笔。

教学难点:紧扣意境优美的语句,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及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江中月”,创设情境。

1.板书课题。

2.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3.听写第二自然段,并对照校对。

二、沐浴“诗中月”,体悟诗情。

1.默读3—20自然段,说说你眼中的小外甥是什么样的,从哪儿看出来的?

2.师生对诗,体悟诗人的情怀。

3.一咏三叹,回扣文本。

三、放飞“心中月”,迁移创作。

1.再读3-20自然段,说说小外甥是怎样想象月亮的,画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

“是月亮把我叫醒的。”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3.我们通常把月亮比作什么?比较平常的比喻和小外甥的比喻,感受小外甥幻想的独特。

4.化文为诗,通过朗读再次体会小外甥那美妙的幻想。

5.出示:

这是。

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

看我们的大地。

所以。

每一次闭上。

又忍不住。

偷偷睁开。

都要圆圆地。

睁大一次。

……。

6.出示月亮图片,模仿小外甥的幻想,尝试练笔。

7.交流体会,引读课文。

(1)月亮是那么美妙,他在作者的眼中是这样的:(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2)望月,赛诗,诗中有月,月中有情。(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3)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4)而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

8.回顾“诗中月”,师生共悟。

四、延伸“望月情”,作业引航。

1.尝试写作:在一个有月亮的夜晚,静静地望月,细细地感受,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创作属于你的“心中月”。

2.积累写月亮的诗句,可能的话开个“诗月千年”的朗诵会。

【板书设计】。

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

五年级第五周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第五周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欣赏《瑶族舞曲》教学目标:1、聆听《瑶族舞曲》,体验乐曲不同部分的不同音乐情绪,参与想象乐曲的音乐形象。2、能用乐器演奏部分音乐主题,并能自选主题填词演唱。教学重、难点:体会乐曲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参与音乐实践。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竖笛、钢琴等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组织教学播放乐曲《瑶族舞曲》(民族管弦乐演奏)学生听音乐进教室。营造气氛,稳定情绪,作好铺垫。二、导入新课刚才播放的是由民族管弦乐演奏的乐曲《瑶族舞曲》,旋律优美动听。说到瑶族,你能否说一说你对它的认识呢?学生讨论并回答。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更好的欣赏乐曲。三、欣赏教学1、播放《瑶族舞曲》(扬琴与乐队)2、提问:乐曲的基本情绪如何?乐曲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几个音乐主题?3、师总结1、聆听2、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基本结构及主题。4、出示乐曲的两个音乐主题:主题a、主题b、5、再次聆听主题a、b在曲中的演奏。思考:这两个主题表现了怎样的音乐形象?4、请学生唱一唱。用竖笛吹一吹。5、学生聆听,进行联想并回答。通过演唱及演奏熟悉音乐主题,进行音乐形象的联想,进一步了解乐曲。6、根据你对作品的理解,自选主题填词演唱。7、组织学生表演。6、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填词,排演。7、展示作品,学生表演。将欣赏、体验、创作融于一体,在实践中理解、表现音乐。四、总结1、将本单元的欣赏曲目编上序号,填到与其相关的中国分省(区)地图中去。2、将西南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作比较,说说它们的差异有哪些?3、课堂小结4、播放歌曲《阿西里西》1、作实践与创造第四题。2、讨论、比较后分析总结。3、唱着歌曲走出教室。通过总结,加深感受。

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材分析:

《修鞋姑娘》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真诚”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文中写了一位修鞋姑娘不计较报酬的多少,热情周到地为“我”修鞋。一开始受到了“我”的猜疑,最后“我”被深深地感动。赞扬了修鞋姑娘诚实、善良的美好心灵。本文首尾照应,结构严谨,运用了倒叙的写作顺序,这篇课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好范例。

教学目标:

1、通过揣摩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把握人物形象,感受修鞋姑娘真诚、善良的美好心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方法,编写作提纲。

教学重、难点:体会课文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所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情境式、启发式”的基本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渗透学法指导,采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同时以教师的情带动学生的情,不失时机的进行点拨指导,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协同发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揭示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习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来突出人物特点的。

2、学生回忆学过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师板书。

二、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

1、生默读课文,用“--”勾画出描写姑娘的句子,并在旁边标出描写方法,想想从这些描写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并填表格,表格如下:

动作()。

外貌()。

神态()的修鞋姑娘。

语言()。

心理活动。

2、学生交流,并让学生把体会到的姑娘的特点写在黑板上的括号内,其他学生可以补充。

3、学生说说是从哪些描写方法中体会到姑娘这样的特点的,师将对应的描写方法与姑娘的特点连起来。

4、学习描写姑娘的句子,体会姑娘的特点。(师相机出示语句):

(1)她却坦然地接过去,自信地对我说:“不用绱,钉几个钉子就行了。”

从语言和神态描写中体会出姑娘的自信和真诚,并指导朗读。

(2)她只是打量我一眼,也不管同意不同意,吧吧吧,三个钉子钉进去,接着一手拽着鞋底,一手扯着鞋帮,冲我使劲扯了扯,那意思是说:“这下你该放心了吧?”

从动作描写中的几个重点词语体会姑娘技术娴熟(吧吧吧、钉、拽着、扯着、扯了扯),并指导朗读。

(3)、她矮乎乎的身架,胖乎乎的脸蛋,蚕眉下,一双圆圆的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着手上的活儿。她那冻肿了的手背,记录着她经历的风霜艰辛。

从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中体会出姑娘生活艰辛和工作认真。想象姑娘会经历哪些风霜艰辛?并指导朗读。

(4)、从姑娘和“我”的对话中体会姑娘诚实、善良的品质,理解两个“相信”的含义有什么不同,并读出不同,分角色朗读姑娘和“我”的对话。

(5)、学生自主交流,还从课文中其它描写姑娘的句子中体会到姑娘的什么特点。

三、谈写作收获,读写结合。

1、生谈谈从这节课中收获到了哪些写作方法,师归纳总结。

2、让学生设想如果让你写一个人,你会运用哪些描写方法来展现人物的哪些特点,并让学生填提纲表格,表格如下:

动作()。

外貌()。

神态()的()。

语言()。

心理活动()。

3、生上台展示表格并交流。

四、板书:

动作()。

外貌()的修鞋姑娘。

神态()。

语言()。

心理活动。

第二课时合格率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知道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区别。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用循环小数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表示除法中的商。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看谁算得快。

第一组:1.69÷2658.3÷11。

第二组:1÷358.6÷11。

二、新授。

1、1÷358.6÷11。

将第二组的算式继续算下去,你发现了什么?

提问:如果继续再算下去的话?你认为会是怎样的呢?

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

提问:什么叫做循环小数?

你能举例说明吗?

同桌之间互相举例说明;集体交流,指名回答。

1、出示例8。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产生疑问:结果是个循环小数,如何表示呢?

强调:四舍五入的方法,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使用。

2、试一试。

126人乘船过河,每次限坐乘客15人,至少要几次才能全部过河?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教学构想】。

通过例8,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商的特点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这是小数概念的又一次内涵扩展,要让学生认识到循环小数是一种无限小数。

一、综合练习。

1、做练习十八第3题。一个人造地球卫星每小时大约运行30000千米。一架超音速飞机每小时大约飞行2200千米。算一算,卫星运行的速度大约是这架飞机的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根据商不变规律,先把“30000÷2200”转化成“300÷22”再进行计算。2、练习十八4、5题。

重点指导学生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用合理的方法求出商的近似值。3、练习十八第6题。

二、阅读“你知道吗?”

让学生自主阅读,交流阅读后的认识。

作业设计:把交流的结果写成趣记。

整理和复习(1)。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掌握计算法则,能够比较。

练进行小数乘法、除法笔算和简单的口算;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商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1、复习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1)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计算:0.67x7.58.36x0.250.125x0.24。

学生计算后集体订正。

3、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

提问: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怎样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商的小数点的位置怎样呢?

计算:1.89÷0.547.1÷2.50.51÷0.22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4、练习与应用:

练习九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指导。集体订正。

练习九第5题:学生独立审提题解答,教师巡视。

让学生根据平均数的意义估计得数范围。

做第6题。主要让学生练习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合理截取商的近似值。

全课总结: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看了教学录像,我们大家都不难感受到孙老师语言功底的深厚。课堂上,他没有随意而多余的语言,他又能根据学生的回答迅速地组织自己的过渡语,并且每一句都融入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中蕴涵的深刻思想的领悟。我想,他在课前一定是花了不少的功夫来设计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精练,富有感情。

二、目标明确,教学重点突出。

从整个教学流程来看,教师就是要让学生从《国榷》的来之不易感受到谈迁的坚毅刚强。抓住主线,孙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的前面两个小节的教学上,他还用多媒体投影出了一些重点的词句,让学生从数字中体会,从词语中体会,从句子中感悟。孙老师板书中有三个词语,虽然少,却精练,让人一目了然。凝练的课堂教学,突出的教学重点很好地引导学生走入文中去感人物所感,想人物所想。

三、营造氛围,打开思路。

家境贫寒并没有动摇过谈迁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的信念,就在他大功告成的时候,他的内心不知道有多喜悦,简直是难于言表。可就在他沉浸的喜悦之中时,他遭受到了怎样的厄运?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接着追问:这样的厄运对于谈迁来说怎样?对于已是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又怎样?他茶饭不思,夜南安寝,到底在“思”什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去比较:别人是怎么看待此时遭受厄运的谈迁的?谈迁又是怎么对待这个致命的打击的?通过比较加深对人物的认识,加深对人物精神世界的认识,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自然会抓住“很快”、“回到”、“从头撰写”等词语体会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他又是怎么战胜厄运,再次编写《国榷》的?”由这样一个问题过渡到第3小节的学习。第三小节要让学生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进行理解,比如“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终日奔波”等词语,然学生体会谈迁的艰辛。孙老师抓住其中的一句“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让学生自读体会,学生会联系词语“年老体弱”和“奋笔疾书”来感受谈迁的精神。紧接着孙老师设置了一组想象联系来加深学生对“信念”的理解:夏夜,酷热难当,孤灯下,谈迁……。冬夜,寒气逼人,清冷的孤灯下,谈迁……。在想象练习的基础上再追问: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年老体弱的谈迁奋笔疾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读到悟,到想象人物情景,逐步加深了对信念的认识,加深了对谈迁打不垮的信念的理解。

四、扣词导读,感悟形象。

紧扣“厄运”、“打不垮”、“信念”这课题关键词,前后联系,以本为本,在多样的阅读中(如浏览,用心去读、朗读、引读、范读等)中感悟了谈过这一人物形象。如致命的打击(第2节)引读,在对话中在深入地解读的基础上,螺旋式地引导学生读文本,人物形象凸现出来。第四节,引读是匠心预设的结果。

五、利用板书,明确层次。

其次孙老师由信念入手,问学生谈迁的“信念”是什么?这里要求学生理解是自幼立志,而且这个“志”伴随谈迁走过了一生,不同于一时之间的想法。这一小节中“为了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引导学生去比较“一点史料”和“一百多里路”,从而让学生感悟谈迁对历史的责任感,在通读朗读去感受人物。这一小节中还以一个重点句: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让学生自读感悟,这几个数字在这里表现了什么,学生可以说一个数字,也可以几个数字结合起来说。20多年,一万多个日夜,记载了谈迁辛劳的付出;6次修改是为了明史的翔实可信;50多岁说明年老志坚;500多万字从数量上说明谈迁巨大的工作量,真是一本巨著。最后通板书的总结,让学生认识谈迁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因为这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我没有教学过,所以以上所谈纯属个人看法,如有错误,请指正。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1.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和判断方法,能灵活选择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猜想验证、归纳总结出质数、合数的含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发展过程,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自然数的分类方法的掌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掌握质数与合数的概念。

2.熟练记忆100以内的质数。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做偶数?

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2.请说一说20和5的因数各有哪些?

有的数的因数个数多,有的数因数个数少。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找一个数的因数,让学生明白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让学生知道按因数的个数分类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数的因数。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3的因数有:1,3。

4的因数有:1,2,4。

5的因数有:1,5。

6的因数有:1,2,3,6。

7的因数有:1,7。

8的因数有:1,2,4,8。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2.按因数的个数分,你可以分成几类?

只有一个因数:1。

只有两个因数:2、3、5、7。

有两个以上个因数:4、6、8、9、10。

3.明确概念: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4,6,15,49都是合数。

注意:

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100以内的质数表。

5.100以内质数顺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设计意图】。

通过质数表和顺口溜让学生熟练记住100以内的质数。

6.想一想:最小的质数和最小的合数分别是多少?

三、课堂练习。

1.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3)3的所有倍数都是合数。

(4)一个合数,最少有3个因数。

(5)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将下面各数分别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9。

3.思维训练。

两个质数,和是9,积是多少?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年级英语第二十课教案HY

教学目标。

1.记忆创造。

2.感受生活情趣、培养初步的社区意识。

3.了解各种房屋形状、结构。

4.掌握基本画法。

5.增强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6.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房屋建筑的录相。

教学重点能用记忆、想象来表现自己居住的建筑物的形状、结构,并能用色彩进行装饰。

教学难点对建筑物结构的'描绘。

教学过程教师的活动学生的活动目标。

欣赏录象回忆我家。

教师播放有关房屋建筑的录象,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这里面有你的家吗?你能说一说自己的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学生观看关于各种各样的房屋的录象资料。观赏录象完后从中找出与自己的家相象的房屋,并说一说自己的家。了解各种房屋建筑的形式、结构及色彩。回忆、比较,找出自己的家的特征。

自主表现。

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家和其它建筑及街道相比的形状特点。

引导学生用记忆、想象来描绘自己的家,并能对环境做适当的补充。

教师巡回辅导协助。

学生自主描绘自己居住的建筑物,并用色彩进行装饰。及时发现提出表现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大胆的想法。训练学生的形象记忆和记忆创造能力。

集体活动。

引导学生将各自画好的家剪下来,然后根据家所在的方向、位置和距离贴在老师已准备好的中间贴有学校的大纸上。

师生一起讨论在学校的周围建造一条大路。学生按各自的方位把剪下的房子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小朋友再由自己的家门口造一条通向大路的小路。

师生讨论,再在道路两旁添加上商店和其他场所。体验合作的快乐,训练学生的方位记忆能力。

游戏活动教师请较远的同学按就近原则从家到学校走一遍。看会不会迷路或绕远路。学生进行走路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学习和创作的乐趣。

四年级Unit3第二课时教案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讲的是什么故事。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1、画出包公审驴时语言、表情、动作的.句段;2、有感情的朗读。3、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皱着眉头想了想”说明包公经过思考,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拍,大声喊道”、五个“!”显示出包公做事果断,干脆,胸有成竹。短短几句描写刻画出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别给它吃,别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饿。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打。

(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放。

(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板书设计。

包公审驴。

饿―――打―――放。

足智多谋。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和课后练习,结合图画展开联想,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感情。

3、以李白的思乡之情作为主题进行归类积累。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板书设计:

客中作。

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抒写离别之悲、他乡作客之愁,是古代诗歌创作中一个很普遍的主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客中作》。

2、板书课题,齐读。

3、释题: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

4、过度:这首诗虽题为客中作,抒写的却是诗人的另一种感受。究竟是一种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诗歌吧!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把字音读正确,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同桌互读,互相正音。

3、指名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三、精读品味,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1、生反馈:你读懂了哪句,还有什么地方不太明白?

2、四人小组合作互学。

3、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1)“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兰陵,点出作客之地,但把它和美酒联系起来,便一扫令人沮丧的外乡异地凄楚情绪,而带有一种使人迷恋的感情色彩了。着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带着醇浓的香味,又是盛在晶莹润泽的玉碗里,看去犹如琥珀般的光艳。诗人面对美酒,愉悦兴奋之情自可想见了。

(2)“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两句诗,可以说既在人意中,又出人意外。说在人意中,因为它符合前面描写和感情发展的自然趋向;说出人意外,是因为“客中作”这样一个似乎是暗示要写客愁的题目,在李白笔下,完全是另一种表现。这样诗就显得特别耐人寻味。诗人并非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当然也并非丝毫不想念故乡。但是,这些都在兰陵美酒面前被冲淡了。一种流连忘返的情绪,甚至乐于在客中、乐于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由身在客中,发展到乐而不觉其为他乡,正是这首诗不同于一般羁旅之作的地方。

4、回归整体(生自读全诗-----指名赛读-----指导背诵:体会作者独特的感受)。

四、总结全诗:

李白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显然应为开元年间亦即入京前的作品。这时社会呈现着财阜物美的繁荣景象,人们的精神状态一般也比较昂扬振奋,而李白更是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是无处不美的。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作业设计:

1、背诵古诗。

2、将这首诗改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苏教版五年级教案设计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记叙了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故事,表现了他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精神。文章用词生动凝练,激昂的文字对于表现谈迁的顽强很有力度感,但同时也带来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第一课时究竟该怎么上,一直是很有争议的,拿到教材,我发现,本课的四字词语特别多,我数了一下就有二十五个之多;其次,是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数字。给整堂课定位的目标就是首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词语;其次是让孩子通过读,读出数字背后的内容,理解体会运用数字的效果。开课之初我首先让学生抓住课题质疑,引起阅读期待。然后带着这些问题边读边画词语,画出词语后练习读,再交流理解,然后运用积累的'四字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教给了孩子在会读、理解、积累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的方法。接下来引导学生扣住开课之初提出的问题,解决“厄运”指什么?是谁遭到了厄运?他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最后精读第一自然段,采用“关键句突破法”让学生扣住“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及“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来体会其勤奋、艰辛,发散交流,自读自悟,反复的读悟为第二课时理解谈迁的书稿被盗后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以及重新振作,决心从头撰写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更反衬出人物的信念的坚定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在读完这一自然的同时,要适时提出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谈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理解词语和感悟人物的步骤上要更清晰些、沉稳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情”,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以情教书,理在其中。整节课教者入情入境,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处理词语这个环节落实的比较到位,孩子们能成功运用所学词语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效果很好;学习通过列数字把文章写具体也基本完成了。但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显得有点凌乱。最不足的是没有写字环节。这是本节课的遗憾。

五年级数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1.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类推迁移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复习铺垫.

(一)教师提问: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这些图形面积的公式是什么?

教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三角形的面积。

5.642=11.2(平方厘米)。

答: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1.2平方厘米.

二、质疑调节。

(一)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二)教师提问:

(1)要求三角形面积需要知道哪两个已知条件?

(2)求三角形面积为什么要除以2?

(3)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还有别的方法吗?

(演示课件:三角形剪拼法)。

三、反馈练习。

(一)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求画斜线的三角形的面积.

(二)计算下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

1.底是4.2米,高是2米;

2.底是3分米,高是1.3分米;

3.底是1.8米,高是.1.2米;

五年级语文教案第二板块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竟成”,安排了四篇精讲课文:《海伦・凯勒》、《二泉映月》、《郑和远航》、《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篇阅读课文《精读与略读》。

本单元还安排了一次作文训练及练习3。这次习作训练的是一篇关于竞赛的“新闻报道”。练习3里包括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

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类似于这一主题的课文,学生在上学期已学过的第六单元――“百折不挠”,相信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时,一定会驾轻就熟。本单元安排了4篇叙事散文,在教学时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品味人物的可贵精神,感受文中主人公在困难面前是怎样鼓起勇气战胜困难的。但在《二泉映月》的文中,由于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篇课文。背诵指定课文。

2、学会本单元28个生字,认识22个三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在阅读中理解和积累词语。熟记成语。

3、能按照写“新闻报道”的方法,写一次竞赛活动。

能力目标:

1、能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体会感悟内容。

2、学习课文略写得当的方法和选择哪些读书方法。培养学生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3、初步掌握“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

结合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结合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内涵,学习主人公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时间顺序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了人物品质的方法。

2、《二泉映月》,引导学生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4、激起学生阅读《上下五千年》的兴趣,有心阅读《上下五千年》,了解中华五千年的历史。

教学方法及环节设计:

在本单元的课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在教学中,仍应以引导学生读书为主,不要用问题分析代替读书和感悟。在指导读书时,应引导学生与人物充分“对话”,以“读懂”人物为重点。此外,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人物及有关材料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里的主人公。教学环节为: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课外延伸。

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以往写过的关于竞赛活动的习作入手,先让学生回忆曾经写定哪些竞赛活动。接着出示教材中的例文,要求学生多读,并从读中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新闻报道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题目要突出报道的最重要内容;二是先写结果,再写事情的大体经过。在学生初步悟出以上两点后,要求学生对照教材中新闻报道的写作特点,研读例文。使学生凭借例文直观感受到:例文的题目是这则报道“最重要的内容”,正文的第一自然段,先交代“事情的结果”,第三、四自然段分别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最后指导学生审题,确定写作内容。在明确了写作要求之后,组织学生按新闻报道的写法各自口头叙述,然后再同桌互述,再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给予必要的点拔。教学环节:回忆竞赛活动的习作――出示并多读例文――把握特征――研读例文――确定内容,交流――撰写草稿――指导修改成文。

练习3中的语文与生活主要是在引导学生了解书法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感悟书法在生活中的作用,懂得学好书法需要持之以恒。包括三项内容:第一项训练重在读、悟。第二项重在引导学生,针对想法展开讨论。第三项训练重在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以训练学生查阅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诵读与积累的训练意在积累。口语交际训练旨在培养学生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敢干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提示中受到启发,找到更多类似的话题。然后从中选自己熟悉的话题,先在心里编好谈话提纲,再试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教学环节中:找好话题――编好提纲――表达出来。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1、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领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2、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品味,进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从而受到强烈感染。

3、要允许学生各抒已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4、让学生运用文中的方法开展课外阅读,去亲身实践。

习题设计:

习题要围绕教科书,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灵活地选择习题,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