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人教版一下找规律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分配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阅读这些教学计划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找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具体例子。在日堂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都是有规律的存在,这为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过游戏、观察、实践、猜测、推理等教学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2、通过涂一涂,摆一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从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难点:在数量变化图形中找出规律。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观察贴图找寻规律。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小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贴两组红黄小花)。

问:谁能知道接下来贴出的会是什么颜色?(红色)。

问:为什么你会猜是红色呢?(叫多人回答)。

师:我们就一起来验证一下你们刚刚的猜测是不是正确的。(三组)。

师:仔细观察下这些小花,你会发现它们的排列是有规律的。(板书规律)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找规律(板书找)。

问:谁能上来将小花重复的部分圈起来?(提醒从前往后,圈出红黄)。

小结:小花的排列的规律是,将红黄作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2、动手找寻规律。

师:谁能用这些小花排出另外一种规律?(两位同学来排,其他的在座位上思考)(黄红黄红)。

问:你能发现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黄红为一组,再一组一组的往下排)。

3、提升观察(三个为一组)。

师:将小花按照红黄黄、红黄黄依次排列下去,让学生找寻规律。

问:你能说出这组小花的排列规律吗?(红黄黄为一组,一组一组往下排)。

问:这与前面摆的两组小花的规律有何不同?(前面为两个一组,这个是三个一组)。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两个为一组,还可以三个为一组,当然也可以4个、5个、甚至更多个为一组。

二、应用新知。

问:通过刚刚的学习,你能找出生活中其它事物的排列规律吗?

三、总结。

小结:这节课小朋友们表现的都很棒,希望你们学了这节课后能用你们敏锐的小眼睛发现生活中更多事物的排列规律,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个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引出规律。

学生交流得出:一只手上有5根手指,有4个空档,手指数比空档数多1,空档数比手指数少1。

指出:其实像这样的有规律现象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首先我们一起到小白兔家去看看吧!(板书: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生1:夹子和手帕。

生2:兔子和蘑菇。

生3:木桩和篱笆。

(板书:夹子和手帕兔子和蘑菇木桩和篱笆)。

2、观察“夹子和手帕”(出示部分手帕图)。

师:夹子和手帕是怎样排列的?

生:一个一个排列的。

生:不是。是按照一个夹子、一个手帕……这样排列的。

师:对,它是按照夹子、手帕、夹子、手帕……顺序排列的。(板书:夹子、手帕、夹子、手帕……)。

师:第一个是什么?最后一个是什么?

生:夹子。

师:第一个和最后一个都是夹子。还可以说成两端都是夹子。

师把板书补充完整。(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

3、小结:像以上这样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间隔的排列,叫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看一看,图上一共晒了多少块手帕?用了多少个夹子?想一想,你发现夹子的个数与手帕的块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夹子数比手帕数多1,手帕数比夹子数少1。)。

4、观察“蘑菇和兔子”(出示部分兔子图)。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谁来说一说。(小兔和蘑菇间隔排列,两端都是小兔,小兔数比蘑菇数多1,蘑菇数比小兔数少1。)。

5、观察“篱笆和木桩”(出示部分木桩图)。

师:再来看木桩和篱笆,你找到其中的规律了吗?

说一说:你找到的规律是怎样的?

6、归纳小结:

通过观察,我们一起发现了图中存在的一些规律。一般来说,像夹子、小兔、木桩这样,是处于两端的物体(板书:两端);像手帕、蘑菇、篱笆这样,是处于中间的物体(板书:中间)。

现在,谁来说一说,两端的物体与中间的物体间存在什么规律?

三、动手操作:

同学们真聪明。现在,老师就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题目)。

请同学们拿出身边的小棒和小圆片,摆一摆,使得你摆出的图形也符合这种规律,看谁摆得又快又正确。(学生动手操作)。

说一说:你是怎么摆的呢?谁上来摆一摆,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摆的。

(让摆得较快的学生上前,在投影上演示自己摆的情况)。

师:如果将最后一个小棒拿掉,结果会怎么样呢?

问:为什么同样是间隔排列,却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呢?(小棒和小圆片个数相等)。

它们是怎么摆放的?(也是间隔排列,但两端的物体不相同)。

小结:两种物体间隔排列,如果两端物体不同,那么排在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个数同样多。

三、巩固、应用:

1、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物体也有这样的规律。你能说一说吗?((生举例说明)。

*如:树和树之间的空档间隔排列,两端都是树,空档比树少1。

*又如:有的人穿的衣服一条蓝的一条黄的排列着。

*再如:每天学校做操时,操场上排列的队伍、广场的栅栏、……。

2、师:老师这儿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需要大家一起来帮助解决。大家请看屏幕。(课件出示题目)。

(1)、“电线杆和广告牌”

(有24块。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块广告牌,广告牌的块数比电线杆的根数少1)。

追问:如果有25个广告牌,那又会有多少根电线杆呢?为什么?

(2)、“锯木头”

师:图中这人在干什么?

锯木头中是不是也有这种规律呢?

a、把这根木料锯一次,能锯成多少段?锯2次呢?(课件出示)。

b、如果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课件出示)。

问:同学们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谁来说一说?(锯的段数总是比次数多1,锯的次数总是比段数少1。)。

用这个规律快速抢答:锯7次能锯成多少段?锯9次呢?55次?

反过来,如果要锯成8段,需要锯多少次?9段呢?24段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现在已经熟练掌握了规律,思考的速度就快了。

四、拓展规律:

1、请同学们再来看一看河堤上种的树。(课件出示)。

师:有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要种一棵桃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桃树?

(口答)你是怎么想的?

2、请同学们再看这一题和上面一题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上一题是在河堤的一边栽树,这一题是在圆形池塘的一周栽树)那答案一样吗?(同桌交流)。

学生有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75,74)哪一种是正确的呢?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一条很有用的规律,还运用这条规律解决了不少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这样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老师也找了一些,我们一起来欣赏。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第59页-60页例1、“试一试”及练习十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

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

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3.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生和内容分析:

本课研究的简单周期现象是一种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有规律现象。它的教育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精神;通过眼前预料以后、通过部分把握整体、通过有限想像无限。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做到四个“让”:一、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习;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探究中学习;三、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四、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最终,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发现数学的'价值所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具体情境的创设下,教师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配合的有效运用,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并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内在规律。

板书设计:

找规律。

画图:

列举:

计算:15÷2=7(组)……1(盆)。

18÷3=6(组)。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画图、表演、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数字间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规律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贴画、水彩笔、作业设计纸等。

教学过程:

1、师生2人玩,明确输赢规则。

2、指定一人与电脑玩,小裁判定输赢。

游戏一:猜拳。

3、指定一小组依次与电脑玩。

4、全班与电脑玩,获取胜利。

问:每次都赢,你们是怎样做到的?

游戏二:猜糖。

1、依次出示棒棒糖、牛奶糖、棒棒糖,猜:下一个会是什么糖?

问:为什么每次都错?怎样才算有规律?

2、板书:规律。

游戏三:找规律。

1、师:我们明白了有规律、无规律,现在老师邀请大家欣赏一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彩旗、灯笼、花,孩子们都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

2、启发说出:××和××为一组,一组组重复下去。

3、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游戏四:运用规律。

2号箱密码:192837()(),这两个空缺的数字是几呢?你是怎样想的?

游戏五:设计规律。

1、按一定的规律给小牛涂上颜色。

2、利用手中的贴画,设计一幅有规律的图案。

3、设计一列有规律的数字。

展示汇报,发现问题,及时评价。

游戏六:通过移动和取走等办法,使无规律的图形变得有规律。

一年级下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

关索四小黄莹。

课题名称《找规律》。

科目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游戏中感知规律.

教师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讲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学生活动:全班跟着老师做游戏。学生通过拍掌游戏感知其中的规律。

教学活动2。

情境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1、创设情境。

2、观察提问。

3、引导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应用规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

教学活动3。

操作中深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评价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活动4。

体会中创新规律:。

教师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看图中这些图片?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师活动:播放ppt。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

教学活动5实践中提高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评价。

学生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汇报概括总结。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

关索四小黄莹。

课题名称《找规律》。

科目数学年级一年级。

教学时间一课时。

学习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规律性的现象,只是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在课堂中,只要老师稍加规范和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

一年级的小孩子很活泼,思维很灵活,这就需要串联一个情景,引起她们的兴趣。找规律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很简单,关键就看老师怎么规范学生已有的凌乱的知识。另外,一年级的小孩子能够集中精力的时间很短,这就对我提出了挑战。我怎样设计情景才能更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怎样抓住学生集中精力的这段时间把我要突出的重点讲出。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按照从易到难的层次逐步提高。从简单的颜色规律到形状规律,之后,联系生活、发现规律,最后能够摆出规律、运用规律。由易到难,一步一个脚印,层层递进。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欣赏数学美,并发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三、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能够找出所列举事物的规律.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发现事物中的排列规律,体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

2、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课堂导入:游戏中感知规律.

教师活动:你们喜欢做游戏吗?讲课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能按老师的动作接着做下去。

学生活动:全班跟着老师做游戏。学生通过拍掌游戏感知其中的规律。

教学活动2。

情境中发现规律。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多媒体:

1、创设情境。

2、观察提问。

3、引导发现规律。

4、指导学生应用规律。

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主动探究老师提出的问题并汇报。

教学活动3。

操作中深化规律。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并评价学生汇报。

学生活动:动手摆一摆有规律的图案:

教学活动4。

体会中创新规律:。

教师活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看图中这些图片?谁来说说。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自己说一说生活中的规律。

生活中运用规律:。

教师活动:播放ppt。

学生活动:观看讨论。

教学活动5实践中提高规律:。

教师活动:提问、评价。

学生活动:观察身边的事物.汇报概括总结。

新人教版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1、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2、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3、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年下数学找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本79页例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用数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为理解“植树模型”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区分“之间”和“从…到…”。

2、使学生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解并区分“之间”和“从…到…”的含义,深化对数的大小、数序的理解,加深对基数和序数含义的认识。

【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之间”和“从…到…”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数数的复习:

师:小朋友,你们已经学过哪些数呢?能从小到大数一数吗?

(2)序数的复习。

【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和序数的复习,唤起了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为后面例题做好准备。】。

二、创设现实情景,引导学生数学思考。

2、帮小宇找小红花。

出示小红花图。

师:红花都是按顺序地串成一串,请仔细观察,你从红花的编号上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缺了哪些编号的红花,共缺了几朵?

师小结板书:小宇的红花是在8和13之间遗失了,共遗失了4朵。

刚刚我们是运用数数的方法来帮助小宇找到遗失的小红花的,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用数数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揭题)。

3、新授例题6。

师追问:小丽排第10,那么小丽前面有多少人?

小宇排第15,小宇前面有几人?这些人包括小丽吗?

那么问题中“之间”又怎么理解呢?

师:信息找到了,问题也知道了,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谁会,动脑筋想一想。

生展示:(我是通过数一数的方法解决的。学生可能心里知道,但是不知道这是什么方法,若他说不出来,可适当引导)我是这样想的,小丽和小宇之间不包括小丽和小宇。小丽排在第10,我就从第11开始数,11、12、13、14。所以他们之间有4人。(边指着边说)(引导他们一定说完整)(1-2人说)。

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板书出数一数和他数的过程。

师小结:刚刚这位同学是用数数的方法来解决的,还有其他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若学生想到了就展示,若没有想到可适当引导。

生:用“o”代替。

那么求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多少人?就是求这图中的哪些部分?

师让生上台指画。

师作相应的板书。

师请生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

师:你打算怎么解决呢?

师:有同学说画图,那么你打算用什么图形代表这些小猴呢,请你在练习纸上尝试画一画。

师让生画,然后把学生作品展示在投影上,师生评价。

(2)图。

对于这道题,请你自己审题,自己在练习纸上解决。

(3)。

生指出这幅图的顺序。

师请生在练习纸上解答,最后在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四、全课小结,交流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用数数策略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第14页例题,第1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分类数一数1~5个数,接着用算珠表示数量1~5,对应着出示数1~5,让学生认识并写数。用算珠直观表示出1添上1是2,2添上1是3……可以使学生感知1~5的联系,体会这五个数的数序排列。通过学生的数数、画画、写写等活动,加深学生对1~5各数实际意义的感受和认识,提高写数能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1~5各数的过程,认识1~5,会读、写1~5各数。

2.在联系实际情境认数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按顺序用数描述物体的个数并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的数描述生活中物体的个数,体会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数,初步建立数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小动物吗?我们一起到动物园游一游。

(屏幕出示:猴子5只、斑马3匹、熊猫1只、鸵鸟2只、孔雀4只)。

师:这么多可爱的动物中,你喜欢哪一种?

师:数清你所喜欢的动物的个数,用相同个数的小圆片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圆片)。

师:与组内的小朋友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是什么?你是用几个圆片来表示这种动物的?

(学生小组内讨论)。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说说你喜欢的动物数量?

(学生在实物展台上摆出相应的圆片,学生边说边摆,全班进行简单地评价。)。

小结:小朋友们所摆出的圆片都在1~5之间,今天我们一起认识1~5。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摆一摆。

(学生活动,师在组内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组内同学相互评价摆得是否正确,请每组的一名代表上台摆出圆片和数字卡片,全班交流。

2.拨一拨。

(1)小朋友们摆得很正确,下面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新的学习伙伴——计数器,仔细看。(师在计数器上拨上1个珠子)。

下面请你在自己的计数器上依次从1拨到5,再从5拨到1,好吗?

(学生拨珠,边拨边说)。

(2)如果任意给你一张数字卡片,你能用计数器上的珠子表示吗?

35241。

(教师出示卡片,学生一起操作)。

(3)像老师一样,一个小朋友出示卡片,组内的其他小朋友来拨一拨。

(学生组内进行拨数活动)。

3.写一写。

刚才我们认识了1~5,你们愿意写一写吗?自己先来试一试,把这些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从1写到5。看谁写得最好。

写完后,小组内的小朋友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评价。

教师示范书写1~5,重点指导写5,第2笔,在斜竖靠上的地方写横,注意要平。学生练习书写。

(学生重点练习书写数字5,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4.说一说。

场景图:看,那是几路公共汽车?(2路)。

丁丁家住几号楼几单元几室?(4号楼3单元501室)。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问题:估一估图上有几只兔子?

他们回答对吗?这些兔子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十)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满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数一行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3行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是几块?(35块)。

(3)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10是一百。

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练习。

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先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教学器材:

激光源、各种透镜。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完成光路图:

空气玻璃。

水空气。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进行新课: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光心在主光轴上。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3、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又叫会聚透镜。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又叫发散透镜。

4、焦点和焦距: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焦点。

焦点有几个?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单位是什么?

5、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6、两种透镜上能画三条特殊的光线。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写出日常生活中你见到的透镜。

教学后记:对光心、主光轴的知识进行补充。会聚、发散的结论。

§5—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5—4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教学器材: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完成光路图:

空气。

ff。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眼睛是如何看见物体的?为什么有的人会近视?

进行新课:

1、眼睛:

(1)、眼睛的结构: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晶状体:

睫状体:

视网膜: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透镜焦距(厚度)的高档照相机。

2、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

(1)、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前面。

(2)、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后面。

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凹透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凸透镜。

4、眼镜的度数:度数越大,折光能力越强。

远视眼镜(凸透镜)……正数。

近视眼镜(凹透镜)……负数。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教学后记:实物眼睛……凸透镜比较。

总结规律:眼睛是可调的凸透镜。

可以播放动画说明近视眼、远视眼及调整方法。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l知道相邻数的概念,掌握1——10的相邻数,理解并能说出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课件(请点击)、相邻数填空卡片,人手一份图纸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l导入活动。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开不开心啊”(开心),因为我们小朋友的爸爸妈妈来到了我们中间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可是啊,还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今天也很开心,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谁啊?”“他们是数字小朋友,因为他们今天般了新家,小朋友们想不想去看看啊?”

l出示课件。

(1)教师:“这个房子漂不漂亮啊,小朋友们想不想住这样的房子?”(想)“现在让我们走进这座房子,看看数字们是怎么住的。”

(2)用向小朋友们介绍数字新邻居的方式引出相邻数这个概念。

教师:“数字们见小朋友们来了都非常的高兴,所以都换上了五颜六色的衣服欢迎我们小朋友的到来。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他们的新邻居。”

(3)逐个向小朋友介绍数字们的“邻居”,使幼儿直观的了解“相邻”这个概念。

(4)介绍完后提问幼儿,使幼儿初步掌握各数的相邻数。

l发给幼儿表格,让幼儿用根据数字画几何图形的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1)教师:“现在有四个数字想请我们小朋友帮一个忙,想请我们小朋友为他们画上和他们数量一样多的三角形、圆形或其他你喜欢的图形。现在我把这几个数字请到了我们小朋友的桌子上,请小朋友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来帮帮他们吧。”

(2)画完后教室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的挂图亲自进行演示。演示完后请小朋友一起来数一数,引导幼儿自己发现相邻数之间多一少一的关系。

l出示相邻数填空卡,进行一场小竞赛。

“现在数字们想让我们小朋友们来一场小比赛,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说出他们的邻居,而且说出他比他们的邻居是多一还是少一。”

l活动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对于表现优异的幼儿进行奖励。竞赛可根据幼儿兴趣决定次数。

l结束活动。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在这次有效教学评比中,我讲的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数数》这一课题。《数数》是《100以内数的认识》中最基础的一个知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个数,感受100以内数的概念;使学生知道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创设既便于20以内数的知识的复习,又利于与100以内数的数数这一知识衔接的教学情境导入新课,于是在课上我让学生向在坐的各位老师介绍本班学生的学生数,(本班学生共20名。)我充分利用这一教学资源让学生开火车报数复习了20以内的数,接着我抛出:“现在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人?”这一问题,让学生接着往后数,然后再接着往后拍手数数一直数到一百。从而引入新课。

在新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主题图这一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先估一估草地上有多少只羊,然后再数数羊的个数,让学生掌握数一百的各种方法,课堂上学生的办法有很多,如:有一个一个数的,2个2个数的,5个5个数的,10个10个数的,20个20个数的,还有50个50个数的,学生的办法多种多样,真令人欣喜,当然有的学生在数数时出现了问题,如一个学生在一个一个地数时,怎么也数不出来,这时我及时给予了指导,告诉学生:口中数的要与手中点的.一样快,并利用数教室标语牌上的字的个数演示给学生正确的数数方法。

在比较许多方法中,哪种方法既简便又快捷时,学生说出了50个50个数的方法,,既简便又快捷,这时我问那你能一下子就数到50吗?一下子就知道50只羊有多少吗?学生发呆了,这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小羊是一群一群的,数数每群羊有多少只?学生很快的数出了有10只,然后我让学生把每10只羊用铅笔圈在一起,再让学生10个10个地数,让学生感受数100只小羊的个数,还是10个10个地数这种方法既简便又快捷,在这时应当及时强调10个10个地数的好处,但由于教学时自己的匆忙与紧张而忘记了这一关键问题,直到总结新课时才告知学生。

而后我让学生数出100根小棒,大多数学生能够10根10根地数,个别学生还是一根一根地数。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特别是小组长的作用,让优生带动差生,以进一步理解10个10个数的好处。学生在摆好并汇报完摆法后,教师运用小棒演示引导学生得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在抽段数数的练习中,本来准备让学生通过数小棒理解几十九后面是一个整十数这一教学内容,但由于在前面的教学中占据了较长时间,而只是让学生通过口头数数,抽象的理解这一教学难点。

最后我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100以内的数。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如:本班学生数的运用,教室人数的运用,主题图、标语牌以及学具小棒的运用。这些教学资源的运用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利于学生理解新的知识,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在课堂上能够关注差生,给差生充分地学习时间与展示自己的机会。

3、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思路清晰,能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展开教学。

4、在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估数意识,能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诚然,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点以外,还表现在:

1、练习设计不够合理,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个数,理解10个十是一百。因此在练习时可以利用练习七中的百球图进行练习,以加深这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并把练习与新知的探究很好地穿插到一起,以免造成知识的隔离。

2、在学生摆100根小棒后,可以根据学生摆的小棒进行分类知识的复习,并使学生的摆法多样化。

3、教师语言与动作应具有亲和力与感染力,以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学习难点: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教具学具:

凸透镜、蜡烛、火柴、光屏、刻度尺.

导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合作探究。

(一)思维启动:

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

物距u/c。

像的性质。

像距v/c。

虚实。

大小。

正倒。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二、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c.正立缩小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设计人教版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本节课通过操作实践活动,学生初步理解了几十几的意义,会数100以内的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学生经历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了计数单位“个”和“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讨论“二十九添上一根是多少根?”这个问题时,使学生明确9根添上一根是10根,和原来的几个十合起来就是接着数的数。

围绕“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从“几十几”的数的广泛应用认识到学习本课的意义。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几十几”的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有:在数教室里课桌椅数量时,没有用到十个十个地数,而是从一数到最后(四十二),也没有利用好本班的优势,每小组正好10人,数完10个数之后应该停一停。这样就能和本课结合,充分结合本课内容。

在复习1根小棒,1捆小棒的过程中,用来略多的时间。在播出的生活中与数有关的场景时没有让学生说说感想。这些都有待今后的反复琢磨和改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一下数数教学设计

成的词语。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会写4个一类字,做到正确美观,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初步感悟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

【课前预学】。

1.教师准备课件。2.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优美的画面和轻柔的音乐声中师描述:清晨的树林里空气格外新鲜,在树枝的缝隙。

间射下了一道道光芒。那是每天最早起床的晨光,是太阳公公把她送来的。小朋友们,你们。

想认识晨光和它的朋友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

2.板书课题:晨光,读题。

同学们看到课题以后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二、整体感知。

1.导学提示:这些生字娃娃走遍了晨光照射的每一个角落,你们看看,它们藏在了课文。

的什么地方?自由读课文,圈划生字,读准字音。

2.学生试学:以小组为单位,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认读生字。

3.合作共学:全班交流,说说哪些字的字音容易读错。

后鼻音:光、成、亮、阳。

轻声:的。

多音字:处。

请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早早起床的晨光都叫醒了谁呢?

学生试学:生字娃娃们又回到了课文中,再读读课文,把它们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合作共学: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男女生比赛读课文。

过渡:这些生字宝宝,咱们光会读还不行,还要会写。下面就让我们和老师一起学着写写。

这些生字吧。

三、指导书写。

指导书写:光、成、亮。起。

1.学生试学:请学生看笔顺表,记住生字的笔顺。

交流:这几个生字宝宝你觉得哪个最难写,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好地记住。

2.学习新偏旁。

3.合作共学:

(1)指名说笔顺、组词。

(2)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说说关键笔画。

4.教师示范写。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晨光吹向了谁,读准了课文的字音。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1课。

《晨光》,相信同学们更能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

五、作业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生字描红,完成习字册上相关内容。

【板书设计】。

1.晨光。

光成亮起。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