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是一种客观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象背后的本质和特点。统计范文中的数据和分析结果经过严格的处理和验证,可以为我们提供可靠的参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26 、127 页的内容及第129 一131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 题。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xxx 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统计图的两个轴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二、教学实施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现在大家自己动手完成教材127页的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 、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 、现在有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咱们就可以方便地回答前面提出的问题了。引导学牛回答教材第126 页例2 中的问颗,从而讲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 、指导学牛异成教材第129 负练习二十五的第l 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 一15 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 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 、看完了亚运会,我们再去看一看学校的运动会。运动会上有一个项目――1分钟跳绳子比赛。有两位同学为了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提前10天进行了训练,对每天的成绩做了记录,大家看教材第128页中的统计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全班讨论第四问,对学生的发现给予肯定。
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题。
通过比较发现某地区7~15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都在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缓,增长速度要比男生的速度慢。第二个问题是开放式的,让学生通过对自己身高与平均值的比较,体会到统计对生活的实际指导意义。
2、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题。
根据甲乙两地的气候特点,选择乙地比较适合树莓的生长。“五一”黄金周时由甲地去乙地旅游,应准备一些厚一点的衣物。
3、完成教材第130页练习二十五第3题。
陈明的体重在13~14岁间增长幅度最大,而且他的体重始终都高于标准体重。
4、完成教材第130 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 题。
a牌彩电销售量逐渐降低,而b牌彩电的销售量在逐步提高并超过了a牌彩电的销量,根据这种变化趋势帮助商场经理做出决策,应加大b牌彩电的进货量同时降低a牌彩电的进货量,以保证比较稳定的销售额。
小组进行讨论,两组数据分别用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更合适?为什么?
(1)适合用条形统计图不用研究变化趋势,可以用条形统计图。
(2)适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因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外出参加旅游的人数就越多。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交流,老师提问: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作用有什么不同?
小结:条形统计图不较容易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很快比较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通过学习知道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容易看出两个数据的变化情况,并会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遍,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简单的实物投影已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自制课件或网页来辅助教学。可今天这节课,我却认为用实物投影仪来辅助教学相对于制作课件而言要高效。教学由统计表引入,当说明要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时,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这时可以请两名学生在两幅单式统计图中分别中韩两图获金牌情况统计图(注意:发给两位学生的油性笔颜色必须不同)。然后,请学生观察统计表回答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时,学生们发现手拿两幅图进行比较很庥烦,顺理成章地引出把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幅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时,教师将学生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重叠在实物投影仪上,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快速就制作成功了。此时,适时追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两条折线哪条代表中国、哪条代表韩国?谁能想个办法让大家一看都明白呢?”从而自然过渡到补充图例。这样的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统计图由学生手工制作),又使媒体的使用达到突破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同时与制作课件相比更省时、高效。
练习二十五第2题的第2小题,问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绝大多数的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还有的学生吵嚷着说“题目出错了”。原来,他们只会顺着1至12的顺序找,而不会跨年度思考。悲哀呀!学习了五年的数学,而且全班近半数学生在校外参加培优,可思维居然如此僵化,这是应试,也是我教学中没能将数学与生活实际很好的结合。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材第106~107页的内容及第109~110页练习二十六的第4~9题)。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统计的理解。
投影片,小黑板、等。
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1课时
投影出示课本第106页例2的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见课本图形)
观察两图中数据,你得到了哪些数据?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上海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呢?
生答:我们可以把这两幅图画到一起就好比较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1.怎样才能更清楚地表示出两条不同的折线呢?
教师用电脑演示画图过程(可以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并用图例说明)。
2.学生在课本中画出死亡人口折线后。提问: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着重强调要用不同的线段来分别连结两组数据中的数。也就是制作复式统计图时,先要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两条折线变化的趋势。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4题。
这题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结合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的复式统计图,分析复式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从而了解甲乙两地的不同气候特点,然后由学生解决3个问题,再全班反馈。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9页练习二十六第5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15岁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的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3.课余时间完成第6题。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会画复式折线统计图,而且还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许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设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明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并借助此情景让学生认识了解什么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数和人口负增长这些专业词语。
(2)、技能目标――会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并能在提供的表格中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知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人口老龄化情景教学以及联系设计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并关注国情,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经历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以及分析、判断、推理的过程。
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及其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旧知
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先后认识了那几种统计图?
生: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中你认识了哪几种?
师:如果把我们所学的相关知识梳理一下,这个位置可能是什么?(师指ppt)
生: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如果有单式折线统计图,它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它自身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带着这些疑问我们继续今天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
探索新知
师:同学们喜欢看摄影展吗?
(喜欢)老师也特别的喜欢,有一组图片深深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们一起看……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关于……(老人)
生: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人口总数的7/100
师: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生: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
师:我们怎么知道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数据变化呢?
生:做调查
整理)
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这两幅图有什么异同之处呢?
生:看标题知内容不同
生:出生人口数增长幅度大
死亡人口数增长幅度小
生: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都呈上升趋势
生:两幅图的横轴和纵轴相同
师:你能观图快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吗?
20xx年上海的出生人口数是多少?20xx年上海的死亡人口数是多少?(这两问题学生很快都回答出来而且答案一致)
哪一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差距最大?(学生回答的慢也不一致)
师:怎么不一致了呢?这个问题你回答起来有什么感觉?
生:需要上看一眼下看一下对比数据,有些麻烦。(引起认识上的困难,引导学生寻找方法)
师:有什么解决办法让我们看起来简便吗?
生:可以合并
生:满足,横轴和纵轴一样
师:同学们会自己合并吗?请同学们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负责收集原始数据,一位同学负责画图。
同位合作画图
选择有代表性的三幅图进行展示
a没有标题
师:你有什么建议吗?
b没有图例
师:你能看清楚这幅图表示的信息吗?
生:缺少图例
师:如果想要清楚的表示两种不同的信息,我们该如何选择图例呢?
生:用不同线段区分
生:用不同的颜色区分
c
出示一幅完整的统计图
有标题
有图例
标清图例……
师:现在再看哪一年的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差距最大?(20xx年)你有什么感觉?(方便,快)
师:(出示复式
和两幅单式)那对比一下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生:便于比较两组数据
师总结并板书:并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
师:仔细观图,你能回答这几个问题吗?(ppt)
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发言卡的方式讨论
小组汇报
全班交流
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整体都呈上升趋势
出生人口数上升明显,死亡人口数上升不明显
从部分看有时上升有时下降,数据是不稳定的
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都小于死亡人口数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数据差距逐渐缩小
师:从专业的角度讲,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的差距叫做人口自然增长数,图中出生人口数比死亡人口数少时,这是人口负增长现象,所以上海的老龄化现象尤为严重,从19世纪70年代末就已经出现人口老龄化了。
师:所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就是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差距和变化趋势(板书邮电,再次强化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再结合全国的数据统计表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生:差距都是越来越小
师:那我们预测一下未来几十年中,我们全国也有可能出现人口负增长现象。
通过分析判断
推断结论(板书)我们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达到未雨绸缪。(回顾整个制作到分析的过程体会统计图预测未来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
收获提升
师:关于复试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啊?
1,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服务与我们的生产,方便我们的生活。
2.标题可能是什么,会分析。
如果你是商场经理你有什么打算?
少进日产或不进日产的,发扬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谈收获
实践作业
把自己的语数英成绩做成复试折线统计图,方便今后的学习。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xx~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李(住院)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xx~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
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
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折线统计图的画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折线统计图的认识,知道了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清晰呈现数量的多少,还清晰地表现数量变化的情况,并且可以进行简单的预测。折线统计图的制图原理与条形统计图是一样的,都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不同的是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度表示数量的大小,而折线统计图是用点的位置的高低来表示数量的大小,而且还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清楚、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绘制统计图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小学生一般不易把握。而小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渗透统计思想,增强统计意识,学会一定的画统计图的方法,培养简单分析数据或作出判断的能力。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降低了绘制统计图的要求。在设计例题教学时,课前先画好统计图中的横轴纵轴的位置数据,让学生在这幅没有画完的统计图上补充完成,然后出示教材p47页的例1,带有变式的半成品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横轴必须是等间隔的标时刻。掌握统计图的画法后,紧接着让学生试着根据给出的例题自己来确定纵轴的数据,从而来判定所画出的统计图是否合理。整堂课不要求学生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而是通过小组讨论,团结协作来共同完成。这样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负担。
课时1班级四年级。
1.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7单元书114—116页。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xx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请从三组资料中选择一组,制成折线统计图。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
以学校气象小组测得了20xx年上海市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情况为材料引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教学资源。
教师叙述:为了清晰地表示出每个月平均气温变化的情况。他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了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在这张条形统计图上,你们又了解到哪些信息?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在讨论交流中解决问题。通过问题:折线的上升说明什么?折线的下降又说明什么?从而突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这一特点。
通过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p38a级部分内容来加深对折现统计图的认识,并进一初步做出预测。巩固练习中尝试独立思考交流。此题检验学生是否看懂折线统计图,作出简单的分析;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思维的能力。
折线统计图从学生观测气温这个生活情境中来,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看懂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去分析、预测事件的发展,并且使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优势和作用。
在观察、比较中,体会到了折线统计图的优势:不仅能清楚地反映数据的多少,而且能更好地看出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表及里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也应是由浅入深。在学生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结构后,教学观察折线统计图时,我分了二个层次让学生思考。第一,让学生观察表格,能得到哪些直接信息。学生能看出图上所显示的数据及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这是表面的信息。第二,让学生思考根据这些数据组织起来的有联系的信息。如:气温升得最快是几月到几月?降得最快呢?这些问题是需要学生根据数据分析、思考才能得出的。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借助课件演示展示知识的生长过程。一开始出现的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又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这些前面学生已经学过)然后将条形统计图进行变魔术,让一个个的长条隐去,只剩下最上面的一横,后来索性缩成一个小点。最后再将这些高高低低,错落有致的点用线连接起来,就变成了一幅折线统计图。用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特点这一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学习着重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统计图,用统计图解决问题的过程。我通过气象小组测得的20xx年上海市气温情况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设计的板书既简洁明了,又一目了然,体现了这一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但粉笔字写的不好,需要加强。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08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折线统计图的认识。教科书第116~118页上的例1,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三第1题。
1.通过观察与对比,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
2.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培养同学们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作分析。
各类统计图表,有关非典的统计图片、投影仪等。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03年春,我国很多地方遭遇了“非典”疫情,经过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终于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在抗击“非典”期间,人们非常关注的就是每天新增的“非典”人数。
2.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到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
生1: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113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122人;5月6日新增“非典”病人70人;5月11日新增“非典”病人42人;5月16日新增“非典”病人28人;5月21日新增“非典”病人8人;5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5人;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1人。
生2:其实,从统计表上可以直接看出当天新增“非典”病人的人数。
师:总结得很好。
生3: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多,5月3日新增“非典”病人最少。
师:统计表能很快了解到具体数据,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病人数量的多与少。
3.揭示课题。
师: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板书:折线统计图,并出示北京地区2003年4月26日至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数量折线统计图)。
生2: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人数。
生1:折线统计图上还有许多的小点,这些小点都用折线连起来。
生2: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他们的倾斜程度还不一样。
师:大家观察得很仔细,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师课件出示)。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生1:图中的第一个点表示的是4月26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后面每个格点上的点,表示的是相应时间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
师: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生1: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那天新增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的点最低,新增病人的数量就最少。
师: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生2:把各个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折线。折线上升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还在增多,折线下降说明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在减少。
生3:折线上升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速度快;倾斜程度小,说明“非典”病人的数量增加慢。
生4:还有,折线下降时倾斜的程度大,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快;程度小,说明新增“非典”病人减少的速度慢。
师: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
生5: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是从5月1日到5月6日。
(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
师:正像大家所估计的那样,6月份新增“非典”病人数量越来越少,正是大家的同心协力和正确认识,防治非典,才让新增病人减少。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7页(1),(2),(3)题。
(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2.议一议。
(学生讨论,全班交流)。
生1:折线统计图很容易看出事情的变化情况。
生2:它还能够看出一件事情的变化趋势。
师: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相比,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比较数量的多与少,而折线统计图中每条线段的上升或下降趋势以及它们的倾斜程度,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幅度或变化趋势。特别是在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1.课堂活动第1题。
师:生活中,有许多的现象都有上升与下降的变化情况。比如我们城市的绿化面积越来越大。(老师边说边用手势比划)让我们用手势来比划一下书中描述的生活现象。
(1)从春天到秋天,梧桐树上树叶数量的变化。
(2)一个人从出生到老,牙齿颗数的变化。
……。
教师逐条出示,学生思考后,进行比划,抽一生边比划边进行解释。
师: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现象有数量的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把你想到的比划给同桌看,并解释给同桌听。
2.第2题。
(1)出示第2题,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全班交流,评价时,说说自己选择的理由。
(3)结合第3个问题,思考:这些折线统计图有用吗?它在生活中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小结:利用折线统计图,可以帮助销售经理及时调整进货,可以让消费者把握消费的时机。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和大家一起交流分享吧。
根据交流情况,师生小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作用。
练习二十三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第108~109页以及练习十九第1题。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xx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出示条形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出示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上升――增加 水平――不变 下降――减少
略
由于学生是在一年以前学习过了复式统计表、复式条形统计图,尽管折线统计图还没有正式学习,但从其他一些媒体中是见过的,学生对此并非一无所知。为了唤起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回忆,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然呈现折线统计图,课前预设了一项作业:通过报纸、书刊、电视或网络了解并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1、交流并展示同学们课前收集的统计图或统计表。(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中的单式统计表、复式统计表、单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展示)指着折线统计图问学生:你们知道他们的名称吗?这就是我们在本单元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2、老师也在课前进行了调查,用多媒体或挂图出示“非典”图片。介绍20xx年发生在我国“非典”期间的一些事例。在讲到全国人民都很关心北京这个“非典”重灾区的情况,报纸、电视和网络每天都要公布新增病人的人数,这也是全国人民了解疫区情况的重要途径时,同时出示教科书提供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两份统计图表。
(1)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请上台来指着统计图或统计表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学生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不同日期所对应的人数和不同人数对应的日期,以及新增病人最多与最少的日期,其中可能会有个别学生能说出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
教师:刚才我听到有个别同学说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怎样看出来的?(请这个学生上来讲一讲)
教师:这个信息在当时可重要了,让人们心理安稳了许多。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看到了?如果把它换成这种形式的统计图,这个信息就很明显了。(出示折线统计图)
1、师:从折线统计图上你都看到了些什么?(通过看图,学生明确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一样,有统计图的名称,统计的时间,统计图的横向表示日期,纵向表示新增病人数。)
2、师:请同学们观察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是怎么看出来的?(先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说)
学生:我看到了5月1日对(对应)的点最高,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多。
学生:我看到了5月31日对应的点最低,说明这天新增病人最少。
学生:我看到从5月1日以后的线在一直往下走(用手势在边说边比划),所以新增病人在不断地减少。
学生:我看到从4月26日到5月1日,新增病人还在增加,因为这个时间的线段在往上走。
教师:同学们不仅能说出新增病人的变化情况,还能从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来说明人数的多与少,从线段的上升和下降说明人数的增加和较少。很了不起!
教师:刚才同学们已经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了5月1日以后的新增病人在逐渐减少,那么是不是每个月减少的人数都一样呢?能不能从图上看出来那个月人数减少得最多呢?(学生讨论)
学生:每个月减少的人数,我可以将挨着的两个点的人数相减,再比较就可以知道了。
学生:不用那么麻烦,我只要看哪一段斜得最厉害,这期间的新增人数就减少得最多。
教师:他说“那一段斜得最厉害”是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
学生:我知道,比如说5月1日到5月6日,竖着看,人数减少了2?5格,1格代表20人,2?5格大约就减少了50人。在看5月6日到11日,也是竖着看,人数减少了1?5格,大约减少了30人。
学生:我发现相邻两个点横着的距离都是一样的,竖着减少得越快,这部分的线段就越陡,说明人数减少得越多,也可以说,如果线段越平,人数减少就越少,就像26日到31日那样,减少的人数最少。
教师: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线段倾斜的程度就表示了人数减少的快慢。
3、根据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第117页下面的填空。
教师:请同学汇报自己是怎样填的`,并说明你是怎样从图中看出来的。
学生:第1题新增病人在5月1日最多,达到122人,以后人数在逐渐减少。因为5月1日的点最高,所以人数最多。达到的人数我是从统计表中看到的,统计图上看不准确。因为在5月1日以后的折线都在不断下降,所以人数在逐渐减少。
学生:新增病人减少最快的时间是在5月2日到5月6日,减少了52人。我发现从5月2日到5月6日的线段下降得最快来找到的,减少的人数也是从统计表中查到的。
学生:我觉得6月初的新增病人的人数会更少,说不定没有了。
教师:做出这个预测有道理吗?依据什么?
学生:看这个折线的变化就知道,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折线越来越向下降,所以可以估计6月初的新增病人会更少。
教师:怎么理解?
学生:就是看折线一直往下降的趋势。
教师:看“趋势”来做预测,很有道理!
该案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既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已有统计知识的回忆,又能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地引入折线统计图,同时丰富的统计图表还能为统计知识的后继学习留下一些直观印象。
二是在折线统计图之前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认读中,抓住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对于“新增病人人数越来越少”这个重要的信息只有少数同学能看到的现象,直接换成折线统计图形式后,学生明显感觉到折线统计图的优越性,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三是教师将认识折线统计图分成了两个环节,在第1个环节中,给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发现的空间,在学生容易看出的现象中,突出落实在折线统计图中点的位置与线段上升与下降的认识。尤其在认识线段的倾斜程度就表示人数减少的快慢这个教学难点上,教师让多个学生用自己语言来表达,教师用不多的语言,抓住学生话语中有价值的字眼,如“斜得最厉害”、“把相邻两个点竖着比较”来引导全班同学去理解、咀嚼与分享,使学生的思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不断地升华。第2个环节则是一方面巩固前面的认识,并着重将怎样看“趋势”和以此进行预测落到了实处。
课本第37页例2;练一练;《作业本》第17页。
1、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初步学会绘制折线统计图。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中所表示的数据的意义和数量关系的变化情况,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量的变化过程作简单的描述。
使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的格式和作用,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进行绘制。
一、学习折线统计图的特征
出示:反映同一统计内容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各一幅(图略)。
1、请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1)学生观察统计图,同桌或小组讨论。
不同的地方: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折线统计图是用折线上的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
(1)学生讨论。
(2)反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明确: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二、学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
1、出示例2:某地2004年各月平均气温
(2)学生尝试绘制统计图,教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投影仪)
(1)展示作品
(2)说说制作过程
(3)教师概括制作方法
三、读图练习
1、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说说你的方法。
4、你还能从图中想到什么?说给其他同学听一听。
四、练习(读图与画图)
1、试一试。
2、练一练。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知识与技能方面:
解决问题方面: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能力。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方格纸。
情景引入: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关注奥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24—29届奥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24—29届奥运会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谁可以帮老师想想办法。
学生动手画图。(教师巡视)。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重点指导学生说明如何画图,并运用实物投影展示正确的和有问题的画图。从而板书画图时注意方面:标题、图例、制表时间。(课件演示画图步骤。)。
4、练习运用,初步分析。
讨论:
(1)表示多种数量;
(2)方便地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3)方便表示数量的发展变化趋势。
5、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6、欣赏体会,总结本节学习内容。(课件演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的中的运用。)。
课件出示课后小调查。
板书设计:
标题图例制表时间。
多比较发展趋势。
预测建议决定。
1、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不是很完善,没有把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学生说的有点少。其中在教学中美两国统计图合并后,我设计了一各让同桌根据图互相提问题的环节,由于是课上的突发奇想,所以组织开展的不够完善。其实这里如果组织好的话,应该可以成为这节课的一各亮点。让学生去根据图提出让别人回答不了的问题,这个设计本身就让学生对于图有了全面的认识,而且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这里很遗憾。
2、通过一次试教和一次评优,使我一次次做了更多的思考,对于这堂课的教学把握页更大了。第一次我的一些问题设计的针对性不强,如:看这张统计图你能知道上面?所以有些学生不知道要怎么回答。正式上的'时候,我对问题做了仔细的分析,如:从这幅统计图中你了解了上面情况?你认为中国队的成绩好不好?为什么?使问题更加有针对性。
3、对于本节课的教学预设上的教学重难点设计的不够全面。应该把绘制图也加上去,从而通过画出的图让学生看看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收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
4、现在课结束了,我还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怎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时刻都围绕着老师转、围绕着学习转?但在我们的平时教学中总是发现学生一不留神就走神了。请各位同仁给给意见。
这是我在市评优活动中上的一节课,教学预设不是非常详细。由于比较匆忙,还忘各位同仁谅解。
xxx。
1、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方法目标: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互相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思维能力。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学习。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到什么地方玩?那你们去过科技馆吗?多去参观科技展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科技馆的工作人员想了解1998~2003年昆明市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
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
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小组讨论:
(1)、中小学生参加科技展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交流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最后师再带领学生小结。
4、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会用到折线统计图,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见过什么地方用到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起来说。
(三)、巩固应用。
练习十九第1题。
先观察折线统计图,再说一说从中获得哪些信息,最后完成问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课本115页第6题九、板书设计:折线统计图点数量的多少线数量的增减变化。
上升——增加水平——不变下降——减少。
略
2.提高学生的制图能力。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
2.读懂折线统计图,届时统计结果,根据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感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个学段的学生制图能力较差,本节课学生已经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绘制统计图,提高制图的能力。
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引入。
1、出示114页第4题的病人体温记录折线图。
2、小结:这也是一种统计图,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折线统计图。
1.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从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制作步骤。
1、看一看:一幅完整的折线统计图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2、比一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师小结: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2、请把收集到的折线统计图拿出来,说说你是从哪里收集到的,图中表示什么内容?
2、展示交流:每个组推荐一份较好的在全班交流展示。
三、小组合作动手制作。
老师也在生活中去调查收集了许多资料。
1、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表。
2、北京2003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3、北京2004年各季度旅游人数统计。
评一评:在小组内会轩昂评一评看谁制作的折线统计图最正确、美观。
想一想:你制作的折线统计图中,能向别人传递哪些信息?
全班展示、评价。
收集了许多资料,例降水量统计表,旅游人数统计图。
四、小结师总结本课学习情况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定宽度、描点、连线、标数量。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据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注重情境创设,产生认知冲突。
本节课结合学生学过的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新课伊始,提出问题: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国南北两地最高气温的变化情况,制作什么统计图比较合适呢?然后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复式折线统计图。
2.重视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通过教师引导,并结合上节课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感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直尺。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统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材分析:
“条形统计图”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初步学习过,并且学生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了单式条形统计图特点。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本课教材编排力图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注重知识发生过程中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是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而统计观念的形成最有效方法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全过程。
二.加强习题的开放性,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与发展。
学生分析:
这节课教学之前我对学生进行了学前知识调查,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投球游戏这一体育活动项目很感兴趣。对于复式条形统计图,虽然学生在四年级已经学习过。但间隔时间较长,且我校学生来源复杂。因此,关于本节内容的学习,主要引导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建构。让学生亲身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真正深入到统计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统计意识,体会统计价值。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数据中蕴含着信息)。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统计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审美、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好玩”的思想,帮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统计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4.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进一步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在描述数据方面的特点。
教法学法: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六年级的学生实际,我主要采用“直观体验―操作感知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经历活动实践――合作交流――尝试动手制作――掌握特征――分析数据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分析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练习卡、方格纸、彩笔。
课前活动: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想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课外,同学们做了投球游戏,那么结果是什么呢?
(学生纷纷举手,想说说自己实践的结果兴趣高涨。)。
教师:你们是用什么方式统计的?(学生可能有用统计表的,有用统计图的,因为四年级学过统计图。)。
生1:统计表。
生3:...
教师:用哪个方式好呢?
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生3:...
二、展示作品,评价交流:
教师:请同学们来展示小组的统计方式。同学们来看看哪种方式更好。
生1:统计表方便操作。(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表)。
生2:统计表可以制成统计图,统计图能更直观的看出单手和双手的差别。
教师:怎样用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表的数据呢?(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制成的统计图。学生设计出的统计图各式各样,整理后共有五种情形:第一种将两组数据分别制成两幅条形统计图;第二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小组所有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全都挨在一起制成条形统计图;第三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人两种情形的条形摞在一起,用颜色区分;第四种在同一个条形统计图上,把每个同学两种情形的.条形挨在一起;第五种在同一张图上,用不同颜色的条形分别表示两种情形:有纵向的,还有横向的。)。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哪幅统计图既美观又便于比较两种投球方式的投球距离?谈谈你对这几幅图的看法。
第五种比较起来最方便,形象直观。
(其他同学也赞同第五种最好。)。
教师:我们把像第五种这样的统计图叫“复式条形统计图”,竖着的叫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横着的叫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师:请各小组修改统计图。(学生很认真、仔细,有的开始讨论应该怎样修改自己小组的统计图。在讨论修改中学生对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教师:谈谈从你们组的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呢?一边展示自己组的统计图一边说)我们组的同学都是单手比双手投的远。
四、巩固练习:
1、把作业纸上的统计图补充完整,遇到困难可以求助其他同学和老师。
2、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回答。)。
五、回顾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2、收集一些报纸上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看看能获得那些信息。
《折线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数据并制成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的一种新的统计图。
基于以上认识,把《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相山公园图片。
师:知道这是哪儿吗?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
预设生:人多、人山人海………。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
预设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在相邻的两个年份()年到()年浏览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质疑:我们能不能不计算,换一种方式就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年到()年人数增加最快?
出示条形统计图,提问:这幅统计图是用什么表示每年浏览的.人数?这也不能很直观的看出哪年到哪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我在公园里还看到这样一幅统计图(出示折线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
师:在这幅统计图中,横轴代表什么?纵轴代表什么?
每一年的浏览人数在这幅统计图中都能找到吗?
这幅统计图是通过什么来表示每年的浏览人数的?(点)师板书:点。
2、深入探究。
1、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并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
2、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
3、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同时,根据教材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能正确读懂折线统计图。对于统计图,在生活中我们运用――最主要是看统计图,如何准确分析统计图应该是新课程对统计图的定位,因为生活中处处是统计图:股票、每年政府总结的报告汇总――历年来各方面的经济增长。因此,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确如何看统计图――基本的最多、最少,及折线统计图特有的变化等。而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根据统计图数据的变化特征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渗透分析、推理的知识。
一、教学的设计:
为达到这些目标,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本课分成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实践应用――全班总结――知识拓展五块内容,
在创设情境部分:通过展示越洋工艺品厂工艺品销量情况的条形统计图来与折线统计图来复习并比较,得出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出现了“不计算,能不能直接看出哪个月销量增长最快”这一问题,使学生产生了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引入“折线统计图”
在探究新知部分:通过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异同点的对比,真正理解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相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折线统计图的一般知识。
而不同点的比较最主要是让学生能准确把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演示真正来感受到线的变化而反映的数据的变化。
最后,再通过两图的比较,使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与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相同,不同的是折线统计图是描点连线,而条形统计图是画直条。从而使学生掌握制图的方法。
在实践应用环节,我设计了两块内容,第一块内容:让学生用课前收集了制作折线统计图,而第二块对知识又进行了提升,除了能读懂图外,还要求学生能进行分析和一些合理的推测。
在总结环节,对本课内容进行了小结,怎样看一幅折线统计图,从折结统计图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最后,在拓展环节,通过不同商品销售量统计图的展示,促进学生思考,在什么情况下,用折线统计图,在什么情况下用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能意识到各种统计图有不同的优缺点。
二、素材的选取。
学习素材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本课中的四个素材:身高统计图、气温统计图、体温变化图及商商店品销售情况统计,这些素材要多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是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三、数学活动。
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探索与交流的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空间,使他们在其中学习、生长、发展和创造等。
本课出示了条形和折线两个统计图,通过比较,学生认识了横轴、纵横等一些基础知识,我提出一个问题:直接看出增长最快,让学生注意点转移到折线图的特点上,学生通过活动、交流,经历了“从计算到直观判断”的过程,学生原来要想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需要计算才知道,而现在只需要看哪段折线最“陡”,就可以知道“哪年到哪年增长最快”,学生通过探索(观察与对比)获得了一个在直观层面上的判断,于是他们就认识到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不仅能够看出数量多少,而且能够更清楚地看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文档为doc格式。
。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wenmizhishi/4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