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优质15篇)

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案(优质15篇)



四年级教案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制定的教学计划,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四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这些教案通过精心设计和实践验证,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灵感,编写出更适合自己学生的优质教案。以下教案包括了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等多个学科,涵盖了四年级学生的多个知识领域和学习能力。希望这些范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冬爷爷吹走了大地的严寒,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向我们走来。春天的景色秀丽宜人,令人心旷神怡,它多么像一幅精妙绝伦,栩栩如生的图画。

春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经过阳光的普照大地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每一种植物都使出浑身解数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绽放于天地间。

我跟随着春天的脚步,来到了熟悉的校园,开始了一个奇妙的旅程。

校园里的桃树光秃秃的桃树树上,开满了一朵朵粉红色桃花,它们鼓鼓囊囊的,含苞欲放像一个白里透红的水蜜桃。池塘边的柳树也不甘示弱,拖着那嫩绿的枝条在春风中飘动就像一位公主使出那纤纤细手在翩翩起舞呢!操场上一棵棵小草破土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绿色的春装。在花坛哪儿各种各样的花儿争奇斗艳,不信你瞧!那白白的玉兰花,晶莹皎洁、亭亭玉立,看着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产生出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怀。在玉兰花旁边的米兰花四季常青,开花时各飘十里;它油绿清新,谁能不喜欢他呀?还有一朵花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花中之王――牡丹花,它有这绚丽的色彩和迷人的花香,而且姿态优美有一种富贵吉祥的韵致。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这。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啊!我万紫千红的春天。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课本第66页至67页教学内容及第67页“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1、认识平角的周角,初步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2、进一步认识锐角、直角和钝角,并建立锐角、直角和钝角的概念。

3、认识直角、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4、通过拼一拼、量一量、剪一剪、转一转等活动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认识平角和周角。

认识周角。

多媒体课件

一、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过的角有哪些?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认识过的角:直角、锐角和钝角。师:你们以前是怎样辨别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教师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回忆。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一些特殊角,深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建立直角的的概念。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一量三角尺直角的度数,学生量完后,请几个同学汇报得数,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一个直角是由90°。

2、认识平角,建立平角的概念。

(1)认识平角。

课件演示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的过程。课件演示后,让学生也按课件演示的过程把两个三角尺的直角拼起来,并看一看,议一议。教师指出:把这两个直角拼起来可以组成一个新的角。(课件闪现新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师:这个角有什么特征?指名回答。教师指出:像这样,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两个角是平角。(课件闪现下图)

(2)认识平角和直角的关系。

3、建立锐角、钝角的概念。

(1)测量。

让学生用量角器量出课本第66页下半部分的三个角的度数,并记录下来。指名汇报时,先让学生说一说这三个角分别是什么类型的角,再让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2)议一议。

让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图中左右两边的角与中间的直角有什么不同。

(3)交流归纳。

小于90°的角是锐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是钝角.教师说明:大于180°的角不是钝角.(如181°、200°、220°就不是钝角)

(4)练习。

(课件出示)把下面各度数所表示的角进行分类。

93°45°87°99°145°170°181°90°

4、认识周角,建立周角的的概念。

(1)认识周角。

(2)认识周角、平角、直角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你知道一个周角是多少度吗?引导学生推算。

1周角=()平角=()直角。

1周角=()度

三、操作活动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课件依次出示3道题)

四、全课小结

让让学生谈自己学习的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三第1、2、3题。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27+85=329×6=2×987。

=113(人)=1974(人)=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7)0÷76=。

(8)235+0=。

(9)99-0=。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235+0=235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0能否做除数?

0+319=3190+568=5680不能做除数。

99-0=99154-0=154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0×78=0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0÷23=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课后小结: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运用乘法运算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上节课学习了乘法分配律,谁能分别用自己的话和字母表述乘法分配律?

2.填空。

25×6+75×6=。

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学习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5。

用简便方法计算102×45,32×27+32×73。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尝试计算)。

学生计算后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1)①102×4。

②102×45。

③……=(100+2)×45=102×(40+5)。

=100×45+2×45=102×40+102×5。

=4500+90=4080+510。

=4590=4590。

(2)①32×27+32×73。

②32×27+32×73。

③……=32×(27+73)=864+2336。

=32×100=3200=3200。

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

(1)你认为每个题的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这种简便算法的依据是什么?

(2)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基本练习。

(1)练习五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口算题。

(2)填空。

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3)练习五第8题:学生根据情景图中所呈现的信息先独立思考解决,对有困难的可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全班交流,板演在黑板上,并说出自己解题的思路。

3.发展练习。

练习五思考题,独立思考,有困难的先在小组中商量解决,最后全班反馈,要求说出思考过程。

4.课堂作业。

练习五第2,3,6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的学习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文档为doc格式。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经历“材料感知——聚类分析——归纳概括——抽象命名”的过程,感悟和理解画圆的基本原理。

2、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

理解圆心和半径的概念、认识半径、圆心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圆的基本特征。

能运用原理创造画圆的工具

教学媒体、圆规,圆形纸片,直尺。

一、引入课题

1、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圆形物体。

看,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你能找到什么相同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圆的?

2、比较圆、三角形和长方形的异同

二、感悟画圆原理,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第一层次:在不同情境中画圆,感受事实,积累体验。

1、学生用圆规在练习纸上画圆。

演示方法: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旋转圆规一周。另一种是先在纸上定一个点,再拉开圆规的两脚,然后旋转纸张一周,同样也得到了一个圆。

2、老师用在黑板上画圆。

用眼睛看顾老师画圆,用你的头脑去思考,老师是怎样画圆的?

3、体育老师在操场上画圆。

刚才我们用圆规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纸上也画了一个圆,如果我们要在学校的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老师的圆规不够大怎么办?看一下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样画圆的。边看边思考在操场上画圆与在黑板上和纸上画圆有什么异同?(播放录像:体育老师伸直手臂,手拿长柄勺子,站在原地旋转一周,勺子中的白粉随人体的旋转过程逐渐抖落而形成一个圆。)

第二层次:经历材料聚类分析的过程,归纳并概括提炼画圆的原理。

1、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了圆,在操场上也画了圆,这几次画圆,尽管画圆的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小组之间讨论一下。

小结:通过刚才四个不同情境中的画圆,我们发现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确定一个点;二、确定一段距离;三、旋转一周。

第三层次:抽象命名圆心和半径,形成圆的核心概念。

1、刚才所有的活动中,固定点叫做圆的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都有相等的长度,这个长度就叫做圆的半径,用字母r表示。

板书:圆心

半径

2、学生在所画圆中标出圆心,画出半径并用字母表示。

3、说出刚才几个情景中的圆心和半径分别在哪里。

橡皮筋4、生活中有没有运动的圆,说说它们的圆心和半径又在哪里。

第四层次:

学到现在,关于圆,还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深入地去研究?

其实就圆心、半径,还蕴藏着许多丰富的规律呢,同学们手中都有圆片、直尺、圆规等等,这就是研究工具。老师给大家准备了研究提示,请同学们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相信大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反馈

1、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发现的吗?

预设:折:把一个圆先对折,再对折、对折,这样一直对折下去,展开后就发现圆上有许多的半径。

画:不停地画,在圆里画出无数条半径。

老师没有折,也没有画,而是直接想出来的,知道我是怎么想的?

(因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圆的半径,而圆上有无数个点(边讲边用手在圆片上指),所以这样的线段也有无数条,正好说明半径有无数条吗?)

2、发现半径长度都相等。

预设:所有的半径或直径长度都相等。

能说说你们的想法吗?

量:在圆里任意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结果发现它们的长度都相等,直径也是这样。

折:将一个圆连续对折,就会发现所有的半径都重合在一起,这就说明所有的半径都相等。直径长度相等,道理应该是一样的。

既然圆心在圆的`正中间,那么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应该都相等,而这同样也说明了半径处处都相等。

3、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

请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两个圆。

出示同心圆:为什么一个大一个小?(因为两个圆的半径长度不同)

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4、圆的位置和圆心有关

圆的大小和它的半径有关,那它的位置和什么有关呢?

学生总结

三、拓展:

出示:橡皮筋、小棒、剪刀、三角尺、图钉

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判断哪些是能画出圆的?

2、同学们正在操场上开展“投球”比赛。哪一种方式比较公平?

为什么站成圆形你们觉得比较公平呢?

四:总结

今天我们研究了圆,知道了画圆的基本原理,理解了圆心和半径的概念,发现了圆的基本性质。以后我们也会像研究长方形、正方形一样,进一步研究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问题。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探索并归纳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能正确应用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0、1、2、3和小数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出主题。

妻子:“谢谢老公,多了点!”

丈夫想既然嫌多,就给妻子发红包3.80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点!(意思是取掉小数点)。”

丈夫心想还嫌多就又给妻子发红包0.38元。

妻子:“我是说多了一点!”

师:不知道大家听懂这个故事吗?谁来说说?

师:看来大家听懂了这个故事。妻子在这里说的“多了点”,意思让丈夫把小数点去掉(发成3800元),而丈夫理解的却是发的多了。这里的“多了点”,在语文修辞中叫“一语双关”,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表意丰富,值得我们去学习。没想到小数点就在我们生活中作用这么大,而且引出这么有趣的故事。

故事讲到这里,老师的问题也就出来,老师也把问题装在红包里,让我们一起拆开红包。

生:钱数少了,小数点左移动了。

师:(教师板书课题的同时问)同学们,我们先做个猜想:大家猜一猜小数点会向哪个方移动(左右),向哪方移动会变大,哪方移动会变小?好,让我们一起寻找规律,验证猜想。

二:复习旧知讲授新课。

1、故事引出新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师:大家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大话西游》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途径庆阳,听说庆阳的香包文化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也分别看中标价为80.00元、8.00元、0.08元和0.80元的四款香包,但他们遇到些问题,请大家帮忙解决以下问题:

1.化简下列小数。

80.00元=8.00元=0.80元=。

2.说出下列各数中每个8所表示的意义。

8080.080.8。

3.将下列小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

8080.080.80。

(0.080.8880)。

小组讨论:。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师生总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乘以1000,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右大)。

2、独立思考,总结规律。

(过渡句,大家总结的特别好,刚才大家将从左到右观察,如果让大家从右到左观察,你又能发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独立思考:。

观察下列一组小数,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小数点每移动一位,数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0.080.8880。

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移动两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小数就缩小到原来的(百分之一)。移动三位,相当于把原数除以(1000),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左小)。

树立模型思想:右大左小。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字概括一下呢?(右大左小。)。

同学们,问一问你们喜欢左还是喜欢右,生,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喜欢左还是右?老师喜欢右,因为小时候左手写字,妈妈就批评,所以我喜欢右,而且如果将这38.00元的小数点向右移动,是不是更喜欢了。

(同学们表现真棒,看看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什么礼物——砸金蛋,同学们,和平常一样,我们把学生分成三组,谁答对问题加一分,获胜组将的到老师送的意外惊喜哦)。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p9:例4“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性。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96÷[(12+4)×2]。

=96÷[16×2]。

=96÷32=3。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教案

会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探索能力。

把一个合数分解质因数。

掌握质数与合数的区别和联系。

1、指名说一说怎样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倍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2、10的最小倍数是几?有最大倍数吗?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板书:因数。

1、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多媒体出示例1)师:把12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来,多媒体展台展示。生1:12=1×12生2:12=2×6生3:12=3×4师:两个数相乘,乘数也叫因数,所以1、2、3、4、6、12这些数又叫12的因数。

2、学生探讨:什么是一个数的因数?

生1:两个自然数相乘得到一个数,那么这两个数就叫这个数的因数。

生2:可以用字母表示因数与积的关系,如a、b、c都是自然数,且a×b=c,那么a、b就叫c的因数。

3、试一试:师:18的因数有哪些?

4、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师:在练习本上写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这些数的因数都有1和它本身。

生2:我发现有些数的因数只有两个因数,有些数的因数不止两个。

生3:我发现1只有一个因数就是它本身。……。

师生共同概括出: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师:根据质数和合数的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

生: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师指名回答,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利用数表,在书上圈出质数。再集体订正。

1、同桌各出一个数,让对方说一说这个数的因数。

2、找出50~100的自然数中的质数。相互交流想法。

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最小因数是1。

1的因数有:1。

2的因数有:1、2。

4的因数有:1、2、4。

3的因数有:1、3。

6的因数有:1、2、3、6。

5的因数有:1、5。

8的因数有:1、2、4、8。

7的因数有:1、7。

9的因数有:1、3、9。

10的因数有:1、2、5、10。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

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四年级苏教版数学教案

教学例1学生尝试。做在练习本上。

启发128×16的得数是多少呢,你能尝试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自己在下面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小组里的同学一起研究。

(2)你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来算这道题的?128乘16的积应该从哪位写起?我们把这两部分怎样?得数的末尾应该和哪一位对齐?(指算式)这个128实际上代表的是多少?求的是多少幢楼的住户数?算出的20xx其实是几幢楼的住户数?(根据学生回答完成黑板竖式板书)。

(3)我们一起来答一下。

(4)刚才是这么算的请举手?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7200。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本案例由袁登维提供,由彭承志点评)。

四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教案

1、通过数一数的活动,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体验较大数的实际意义。

2、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

学生、老师准备计数器。

一、生活中的大数。

创设生活中的银行工作人员数钱的情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银行工作人员数钱时把100张百元人民币扎成一叠,是多少元?

二、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

1、认识十万。

一万一万地数,数到9叠人民币是多少元,在数的过程中让学生边数边拨计数器,以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当学生数到9万时,问:再加1万是多少?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交流,引出十万这个计数单位。

2、认识百万,千万,亿。

通过一些数数推理认识百万,千万,亿。

在学生认识亿这个计数单位时,可让学生充分想象。当说到10个千万是多少时,可让学生自己命名新的计数单位,在学生的各种命名中,老师引出亿这个计数单位。

3、认识计数单位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巩固与应用。

1、练一练第1、2题:

第1题通过拨一拨、说一说的对应活动,巩固学生学习的新的计数单位。

第2题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认识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关系,巩固对大数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十进制数的计数方法满十进一的计数原则。

2、练一练第3、4题:

这两题首先要审题,明白数数的要求;其次学生数到满十进一时,老师可作一些追问,以明确什么时候进位。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借助使用计数器试一试。

四、作业:

练一练5、6题。收集5-10个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大数。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1、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并能说出这些大数的意义。

2、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一、生活中的大数。

小组内交流收集的数据,并按大小进行分类。

(可以引导学生将收集来的数据分成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两种类型)。

二、较大数的读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读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读法。

在读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读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读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一题,在读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三、较大数的写法。

1、讨论亿以内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2、讨论亿以上数的写法。

在写的过程中讨论总结亿以上数的写法。

3、巩固与应用。

在组内每人进行写数练习,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做试一试第二题,在写数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

四、比较数的大小。

1、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这是以前学过的内容,先出几个数让学生总结比较的方法。

如将下面的数从小到大排列:

103412010439001318124。

2、比较更大数的大小。

让学生比较书上提供的人口普查的数据的大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澳门的人口数在这几个城市里是最少的;北京与天津的人口数都是1千多万等。

3、巩固与应用。

在小组内,将每人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排序,并将结果的实际意义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一练1、2、3、4。

2、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板书设计]。

大数的读、写。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1、在描述数据的过程中,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2、体会较大数据的实际意义。

体会某些数据改写单位的必要性,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收集一组有关国土面积、西部情况、海洋资源的大数的信息。

一、体会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从媒体收集来的一组数据改写的实例。让学生比较同样的数据为什么要用不同的方法表示,让学生体会到数据改写的必要性。

二、探索改写方法。

1、出示中国地图,了解一些省、市、自治区的土地面积。

让学生读出这些面积,问:如果要记录方便,这些数据可以怎样进行改写?

2、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改写的方法。

3、完成试一试第1、2题:进一步巩固改写的方法。

三、巩固与应用。

练一练第1题:先请学生说一说我国西部各省、市、自治区的情况以及它们的地理位置,然后出示各地区具体的`土地面积,在学生读一读的基础上再请学生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

练一练第2题:先让学生了解一些海洋的知识,特别是我国海洋的区域情况等。接着出示有关的数据,让学生读一读,然后讨论这些数据如何进行改写。

四、作业。

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板书设计]。

大数的改写。

为了读数、写数方便,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数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

9600000=960万。

10000000000=100亿。

1、理解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能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学生、老师的收集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一、小组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

交流收集的有关森林面积方面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数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近似数。

二、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出示说一说中的数据,使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的方法。结合是试一试第2题的讨论,体会如何根据不同需要求近似数。

三、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

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讨论:重点可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四、作业。

1、练一练1、2、4。

2、从报纸中找5个精确数,5个近似数,你认为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用近似数。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994年至20xx年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约224319千公顷。

精确到万公顷:约22432万公顷。

精确到亿公顷:约2亿公顷。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

3、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会正确读、写多位数,并能比较数的大小。

2、能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学生、老师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数。

一、多位数的读、写的练习。

练习一第1题:先回顾计数单位的顺序,再根据书中的数据说说它们是几位数,最高位在什么位上,并进行读、写。

二、多位数的改写。

练习一第2题:先复习多位数的不同数位上数字的不同意义。再进行数的改写。

三、读写游戏。

同桌间进行的游戏:第1步一个同学读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读的数写数,经过几次读数,两人可交换角色;第2步一个同学写数,另一个同学根据所写的数读数,然后交换角色进行。在同桌练习的基础上,可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比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多位数比大小。

做第4题:完成后说说比较的方法。

五、组数游戏:

请每个同学准备一些数字卡片;然后请学生代表提出组数的要求,根据要求每个同学都摆一摆;接着,选择一部分学生所摆的数,供全班观察讨论。

六、有关近似数的练习。

讨论括号内的数字有几种可能性,分析哪些是五入的,哪些是四舍的。

练习一。

亿级万级个级。

千百十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亿亿亿万万万计数单位。

1265830000十二亿六千五百八十三万。

13820000一千三百八十二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2)汇报交流:量角器上最小的读数是0°,的是180°,说明使用量角器可以测量出从0°—180°的角。

2、完成书上第84页的量角,并总结出量角三要点。

3、请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尺的角,并记录下来。

4、交流评议。

说明:通过学生自学,初步了解如何用量角器量角,再通过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口述相结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量角的正确过程,最后请学生自己通过操作,总结出量角的三要点,这样学生对使用权用量角器量角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经历了自主尝试,亲历学习过程,老师又能够及时巡视,点评纠正,这样学生就能少走弯路。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

1.请你仔细地观察量角器,然后做一个介绍。

2.罗列量角器的相关知识:(请学生介绍)。

(1)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

(2)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叫做“中心”;。

(3)从“中心”向左右两边,分别有两条直线,都叫做“零刻度线”;。

(4)两条零刻度线分别对应两组读数;。

(5)读一读量角器上的刻度。

说明:通过对量角器的认识,让学生熟知量角器每部分的构成,为下部分的量角做好必要准备,并且由学生自主观察,获得新知,这样对于学生正确使用量角器度量会有所帮助。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