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力工具,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小编为大家提供了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实例,大家可以参考其中的思路和方法。
这学期我们让幼儿知道中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了解了他们的特征,讲到蒙古人擅长骑马,蒙古族独特的音乐风格以及蒙古舞蹈。让幼儿通过音乐来感受其特点,并留下深刻的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的告诉我们在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从孩子好奇、好动、好模仿的年龄特点出发,循循善诱,让幼儿通过自己耳朵听、身体动、手指画、嘴巴讲,来主动学习与探索,更好的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及发展。所以我设计了这节课帮助幼儿更好的学习音乐。
1、感受蒙古音乐的特点,了解其热烈、欢快的音乐性质。
2、能创造性的表现赛马的情景、动作,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
《美丽的草原》《赛马》乐曲、ppt图片、录像、尾巴等
开始部分:
导入:孩子们在老师带领下,手持尾巴随《美丽的草原》音乐入场,热身,感受音乐的柔美。(热身后,把尾巴装入口袋。)
基本部分:
(一)分段欣赏感受音乐。
提问:我们随着音乐来到了美丽的草原,看,那个人在干嘛呀?
1、观察图片,初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提问:你们看看他在干嘛呀?.
提问:你们知道赛马和骑马有什么不同?
小结:骑马是一个人静静的骑马,赛马是很多人进行比赛。
提问:想不想看看赛马什么样子?
2、观看录像、图片,进一步了解骑马和赛马。
(1)提问:看到了什么?听到的音乐旋律是什么样的?(热烈欢快的)
听到热烈欢快的音乐,你想做什么?(想骑马)
(2)请孩子们演示骑马动作。并随音乐表演骑马,老师善于抓住孩子骑马动作一起模仿。
(3)出示骑马图片,让孩子观察人是拉缰绳骑马的。
讲解缰绳,随音乐做拉缰绳骑马动作。
提问:音乐快还是慢?(快)
赛马比赛的什么?(马儿跑的速度)
除了拉住缰绳让马跑得快,还有什么办法?(扬马鞭)
(4)出示扬马鞭图片,孩子学习扬马鞭(尾巴)动作。随音乐扬马鞭。
提问:扬了几次鞭?
随音乐再次感受扬鞭次数。
(5)出示图片,观察马儿休息。提问:马儿累了,有什么方法让它休息一下?
孩子们随音乐表演抚摸马儿的动作。
小结:抚摸马儿的音乐是由慢变快的。
3、集体完整感受表演赛马。
教师小结幼儿表现:策马扬鞭4次――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
4、赛马后的传递游戏。
(1)出示游戏队型图(半圆)提问:怎样变成圆形?
教师出示箭头帮孩子理解变圆形的方法。
(2)孩子们自己调整变成圆形。
(3)教师哼唱旋律,由慢变快集体玩传递尾巴游戏。
随音乐,再次玩游戏。
二、随音乐完整表演赛马。
1、策马扬鞭――快速骑马――温柔抚摸马儿――传递游戏。
师:你听,草原上赛马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们都是勇敢的小骑手,让我们骑上大马,握紧缰绳,扬起马鞭,准备出发了。
2、教给孩子邀请别人的方式,让孩子邀请客人老师玩游戏。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草原之美,感受其对草原的深切情感。
2、理解文中蕴含深义的语句,学习并掌握“对比”的修辞手法。
提倡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平等对话,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体验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在体验中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情感,及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探究、综合学习法。
草原挂图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草原夜色美》:“……草原夜色美,未举金杯人已醉;晚风唱着甜蜜的歌啊,轻骑踏月不忍归……”这是草原女儿德德玛献给那块美丽土地的崇高敬礼!蒙古民族素有“马背民族”、“草原雄鹰”的称誉,马和诗歌是蒙古人的两只翅膀。当我们想到蒙古人,第一感觉也许是豪放、爽朗、粗犷…,此文却让我们感觉到了他们的心灵的另一写照:细腻柔情。“草原三剑客”里著名的鲍尔吉原野情系故乡,本色质朴,个性谦逊低调。让我们怀着一颗宁静的心,走进原野,走进《静默草原》。
1、学生回忆:《雪地贺卡》
2、师补充:鲍尔吉原野面对种种环境,始终能保持一颗纯真而善良的心,他用这颗心感受世界,感受人间,感受他的草原,这些感受洋溢着诗意的光辉,便如草原上的轻烟一般摇荡在他的字里行间,形成了他作品的种种特点:优美、雅洁、细腻、豪放、睿智等。
“风格即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体现,时代是培植其创作个性的气候和土壤。鲍尔吉原野来自苍茫辽阔的北方,是成吉思汗的子孙,他的笔下有静默的草原和蜜色的黄昏,文字如野马破阵,云过山峰。没有鲍尔吉·原野高度的人,挖不着草原的底蕴,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生命。没有鲍尔吉·原野宽度的人,合不拢草原的精神,自然著不出草原的风范。没有鲍尔吉·原野维度的人,张不开草原的思绪,自然著不出草原的灵魂。
正如“草原不可看,只可感”一样,《静默草原》对初二学生而言,也会诞生一个“陌生化”的世界,产生许多审美错位。因而学习此文重在朗读和品味,张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在书香的芬芳中领略一腔细腻深沉的赤子情怀和一方灵光四现的草原风光。
1、教师范读。
2、找出重点字词:鲍(bao)簇(cu)立迥(jiong)然咆哮(paoxiao)鬃(zong)颊(jia)摩挲(suo)处境(chu)
3、学生展开想象,并思考:
“文章描写草原特点和人(包括牧人、城里人)对草原感受的句子?”
明确:(1)特点:辽远而苍茫/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看不到与看不尽/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可以接触/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
(2)感受: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因而困惑。/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人的处境感最强烈。/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
1、自由谈:与《敕勒歌》相比,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何特点?
明确:共同点都写出了草原壮阔雄浑的美。不同点《静》景物描写少了,以叙述、议论为主,内容和写法都比较单纯、集中,用笔凝练干脆,主要写感受,给人深刻的印象;全篇而言是辽阔苍茫感,侧重而言是不自由感和单一感。原野在对草原的一种独特的情感基础上,抒发了对生命的富有哲理性的感悟。
2、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层层递进,在文中是怎样抒发的?用了什么手法?
(此文的感受独特而深邃,
教案《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静默草原》教案一》
其文思有着“三重楼台”的意境,因而经得起反复阅读,耐人寻味。惊慌、困惑、自由、不自由等。对比手法。
3、讨论回答:对比手法体现在哪里?有哪几组?
(1)学生从文中找出四种和草原进行对比的景色:都市、名山、园林、大海。
(2)师补充:牧人与城市人的比较。城市人是在“寻找”草原;牧人,却是在“享受”草原,如“总是眯着眼睛”。所以说,城里人到了草原是“困惑”的,牧人却装满了“苍茫”。
(3)忆读,找出课内外运用对比手法的例子。如《有的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筏子》、《黄生借书说》等。
(4)讨论《静》本文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4、思考:草原具体给作者怎样的感受?(11段)
(1)“自由”与“不自由”矛盾吗?(两者都缘于草原的辽阔。实际上,这是作者的心灵写照,他觉得自己在这里没有依*,好象被世界遗忘了似的,没有安全感,甚至是迷茫的感觉。自由的抒怀者诸如——————)
(2)“拐杖”“人文背景”指什么?
明确:人背负的种种世俗之事,荣誉、地位、权利、金钱……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拐杖”“人文背景”,人因此以为自己至高无上,骄傲、自大……。
(3)如何理解“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然而面对草原的宽厚仁慈、自若坦然的阔大无边的胸襟时,人所拥有的一切就显得可悲、可笑。与草原相比,人是“微不足道”的。“竟然”一词突显了人面对草原的感受以及“处境感”。这就是草原给人自由感同时给予人的另一种体会“不自由”“局促”。
分析:母牛、烈马都是食草动物,在草原上生于斯长于斯,草原是它们的故乡。母牛温顺,烈马暴躁,但它们面对草原面对故乡时,却表现出了类似的行为,表达了同样的感情——对草原的如同对母亲的深沉的爱,细腻柔情。这正是作者内心的情感折射,一种绿叶对根的情谊。
5、引申讨论:作者情感的源头是什么?映射出的人生态度是什么?
明确:(肯定同学们的回答。)作者情感的源头是对草原的无比热爱,其人生态度是一种“善忘”的豁达。由于作者是沉稳的,不喜张扬的。所以,在他的眼里,草原也必然是“静默”的,不是通常所说的“喧闹”的。
以《静默草原》为话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你心目中的草原或作者印象,六百字左右。参考题目:《梦中,我来到草原》、《假如我是草原人》、《原野先生,您好》等。
《草原》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见到草原的真情实感告诉读者。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热情好客,歌颂了民族大团结。学习课文,就是要让学生理解这些美,并从中受到美的教育,从小争做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的人。基于此,我教学本文,采取读的方式。
上课伊始,我便播放草原的课件,让学生看到优美的画面,听到动听的音乐,把他们带入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欣赏着蓝天白云,碧草盈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是一幅高远素雅的美丽图画。精读时,透过课文优美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启发揣摩、品味语言美,从而让学生理解这些优美的语言描绘的图画美,受到美的陶冶。在研读草原景色部分时,我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抓住重点语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丽、辽阔。例如:各种形式的读,个人读、自由读、默读、教师引读、集体诵读、配乐朗读等,通过读加强学生读的能力的培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落实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如,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草原的辽阔壮美以及自己的喜爱之情。想象先生笔下草原的天“比别处更可爱”,什么地方更可爱呢?此时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并闭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气,让学生的感受与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让学生悟出“我”赞美草原美的方式是“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此时有学生追问:“为什么想高歌一曲呢?”我抓住这一契机,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受到美的感染,决意用歌声来赞美草原。充分理解了作者的感受: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这句时,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惊叹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觉得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诗为什么?分层次去理解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惊叹的是那从未见过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视野开阔,心胸豁达,令人心旷神怡;愿久立是因为草原景色迷人,想坐下是因为眼底美景沁润着心田,引发起激情,要抒发,要表达。然后拓展学生的思维,如果你就在老舍身边,你将怎样抒发你此时的心情?使学生深层次体会到草原的美。
教学热情待客那一段时,当我绘声绘色地读道:“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人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切,一点也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举杯,举杯,回敬再回敬……”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嗬!蒙古包里待客真热闹!”“多新鲜啊,吃的,喝的全是奶制品,都是我爱吃的东西。”说完,还响响地咂咂嘴。“还有手抓羊肉,我从没见过。”更新鲜的是吃饭时,“还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么新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同学们纷纷表示:“放暑假,我动员爸妈一起去草原旅游,亲口尝一尝那些我没见过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个影。”“我要去学摔跤,蓝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会疼。”……同学们在追求美的向往中陶醉了。
读懂课文,使学生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是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应在课文第二部分重点体现。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概括出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迎客、相见、款待、话别几个方面,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景美,人更美。以突破教学重点。课程结束,以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歌》来结束今天的学习,让学生在回过头来美美的聆听那草原的赞歌,再次受到美的熏陶。
: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感受草原早晨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快乐。
激发学生热爱大草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看图理解词语,启发想象,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勤劳。
:光盘、录音歌曲、生字卡片。
听!悠悠的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草原)(放录音歌曲)
今天,老师就要带大家一起去美丽的大草原,看看那里的早晨是什么样的。(补充课题:的早晨)
齐读课题。
看!(播放光盘)
你喜欢草原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
1.那就翻开书,自己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2.能把课文再读给你的好朋友听听吗?
要求:请拼音小博士帮好你的忙,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好朋友仔细听好,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然后两人再交换进行,开始!
3.练读了几遍课文,那课文有几个自然段?用手势来表示。
1.谁来先读好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评价,指导:你读得很流利。
好象鞭声还不够响亮,谁再试试。
黎明时,草原还没有苏醒,是很静很静的。读好:宁静。
眼前,你看到了怎样的草原?读好:铺满新绿。
谁愿意当一回牧民,甩起鞭子将草原唤醒。
草原还没彻底醒来,再来一遍。
齐读
2.此时,草原开始热闹起来,欢乐起来!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学生评价: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从朗读中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谁来读好它。谁能超过他。
喜欢羊儿出圈,喜欢跨马追赶的同学一起来读吧!
3.让我们眺望远处。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草原的远处十分迷人。谁来读。为什么这样读?
悠悠的感觉读得真棒!学他的样子一起来读。
4.草原真是太美了,这样美的地方,这样美的课文,老师也忍不住想和你们一起读了。
(齐读)你觉得草原怎么样,草原的早晨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交流)
小朋友把课文读得这么棒,相信课文中的生字你也能学得很棒。
1.认读生字卡片
小火车开起来(带拼音,去拼音)
2.这堂课我们学习两个生字“动、牧“
自学笔顺表,掌握笔顺。学生书空笔顺。
自己分析字型结构,左右等宽。结合学习新偏旁。
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影、临写。注意写字姿势。
1.
出示生字词:
草原打破新绿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2.
指名认读,介绍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各自朗读课文,准备口头填空练习
(1)()的(),打破了()。()的草原醒来了。
(2)()羊儿()圈门,()奔向()。牧民们(),追赶那()。
(3)()羊儿像()在飘动,蓝天下回荡着()。
2.结合口头填空,理清文章结构。
3.读了课文,我们又懂得了什么?
4.练习背诵。
1.出示生字:无打处民原新
2.指名认读。
3.仔细看光盘上生字书写笔顺,比较每个生字的结构安排。
指导:“无、民”都是独体字。“无”最后一笔是竖弯钩,沿竖中线往下写,“民”的最后一笔是斜钩,幅度较大。
“处、原”是半包围结构。“处”第三笔是平撇,“原”里面是“白、小”。
1.练习描红。
2.各自练习书写生字,觉得难写难记的多写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背诵课文。
1、 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2、能自编动作表演。
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能自编动作表演
电子琴、录音机
1、听音乐问好、入座。
2、发声练习。
3、唱一唱,动一动。
4、复习上节课内容。
1、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范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2、编创与活动:
(1)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3)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1、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2、你认为《草原》中什么美?引导学生归纳出“景色美,人情美”
1、自由
朗读课文,你最喜欢哪些景色?为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当安排朗读指导与训练。
草原的美景让我们流连忘返,还有什么也让我们不愿离去的吗?(人)
1、小组讨论: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人情美”
2、汇报交流,随机朗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4、你还知道关于蒙古这个民族的风俗吗?
如果你是一名导游,怎样向游客们介绍蒙古草原呢?
知识与技能:初步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并对其产生兴趣。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们在体验、探究、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和体验蒙古族的音乐舞蹈。
2、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
为歌曲创编不同的动作
一、感受大草原
1、师:小朋友们,愉快的音乐课开始了。今天的音乐课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瞧!(出示小红马画面)它来自辽阔的大草原,今天特意来请我们到它的家乡做客呢!想不想去?(想)那好,全体起立,我们拉好缰绳,摆好姿势,跟着小红马出发吧!
2、律动:随《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做骑马动作
二、走进大草原
1、欣赏草原风光
2、学跳筷子舞
师:(出示筷子)咦?这是什么?(筷子)你可别小瞧它,在蒙古人民的眼里它可是跳舞的好道具呢!老师看到有些小朋友似乎有些怀疑,那让老师给你们跳一段吧!
(1) 师示范动作
手位:简单的筷子交叉敲击动作 脚位:前蹲、后仰
(2)师:怎么样?信了吧!谁学会了?
3、变化筷子舞节奏
(2) 师示范
在第二乐句和第四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加入xx x
(3)学生说——练习xx x
4、师:小朋友的眼睛可真亮啊!(出示节奏谱)变变变,你们瞧!这个新节奏变到这儿来了,老师用红色的符号表示,还变了一个动作在这儿呢!(师示范)
(1) 师念前面节奏,生念后面
(2) 念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3) 师:敲的这么好,我也想加入你们的队伍,我来敲前面的节奏吧,你们还是敲后面的部分(师敲前面节奏,生敲后面)
(4) 师:用你们的节奏告诉老师它的节奏,让筷子发出声音吧!(学生完整敲击歌曲节奏)
(5) 播放《我是草原小牧民》歌曲,生随音乐齐跳
(6) 师:这么厉害,看来难不倒你们,如果让你们加入脚步来跳,会吗?
6、加入脚步师生齐跳
7、师生随音乐齐跳筷子舞
三、歌唱大草原
2、聆听范唱《我是草原小牧民》
2、 随琴哼唱:你觉得小牧民在唱起这首歌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
跟着老师的琴声高兴的唱起来吧!
4、指导缺点:
“草儿青青羊儿肥”————青青的草儿跳起来了,肥壮的羊儿扭起来了!(休止符、前倚音)
5、随老师琴声再唱
6、师生用欢快的歌声对唱:听到小牧民唱的这么自豪,老师也想来当一回神气的小牧民,让我们来比一比,谁唱得更神气?(师生随琴接龙唱)
9、拓展
师:今天老师和小朋友在草原上度过了快乐的一节音乐课,我们一起骑马、唱歌,最高兴的是一起学习了筷子舞。其实呀,筷子舞只是蒙古舞蹈中的一种,聪明的蒙古人民还能用许多生活中的东西跳出一段一段好看的舞蹈呢。你瞧(出示蒙古族各种舞蹈画面)
四、告别大草原
1、师:蒙古的舞蹈多姿多彩,蒙古的人民热情好客。瞧!小红马又来了,让我们骑上小红马跟大草原告别吧!
2、播放歌曲,生随音乐唱起歌,边跳边出教室。
2.会按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画,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春天早晨大草原的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春天大草原美的风光。
生字卡片、计算机。
第一课时
一、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出课题
2.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印象最深的美景。
3.草原上的音乐悦耳动听,草原上的景色更是美丽迷人。想去看看吗?
二、引导看图,教学部分生字词
1.看图听配乐朗诵。
边听边思考:
(1)从图上看,你觉得草原怎么样?从哪儿看出它们很美,很大?
(2)图上有什么?
(3)牧民们在干什么?
(4)羊儿怎么样?
2.讨论上述思考题,相机进行词语教学
无边:形容很大,没有边际。(看图理解)
铺满:看图理解。
牧民:专门从事放牧的人。
三、自读课文
1.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多拼读几遍,把难读的句子画下来,多练几遍,一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读情况。
(2)指名试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领读几个长句子。提醒学生注意停顿的地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想象。
2.学生自由说好象看到了什么?
3.学生读第一段课文:请小朋友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把第一自然段读一读,比一比谁读的草原最美!
4.指名读,其余的同学做评委。
5.指导读好铺满新绿。让学生用画笔画出铺满新绿的画面,再读。
6.充分诵读第一自然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处、远是做下包右上的字。教学处的偏旁夂,为折文。原是左上包右下的字。
引导着重分析田字格里的字,要求把结构写匀称。
六、布置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强调读准民、处)
2、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读后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播放图片,学生观察羊儿和牧民心情如何。(欢快,高兴)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一找:哪些词最能表现出羊儿和牧民的欢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
4、学生说,师板书。
羊儿
涌出
牧民
跨上
追赶
5、观看图片,理解无边的意思。
6、指导朗读。抓住重点词语读出草原的热闹广阔,牧羊人的愉快心情,羊儿的欢快活泼。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羊儿越跑越远,远远望去,草原的早晨是什么样的呢?
1、自由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远处有什么?(板书:像白云)课文中把沿儿比成了什么?课文中的飘动是什么意思?
4、这么美的歌声被风吹着,传到很远的地方去,连天上的白云都能听得到呢!书上有个词叫(板书:回荡)
5、指导读书,比一比,看谁的读书声像牧羊人的歌声那么美,那么响亮。
四、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2、指导背诵。
五、播放音乐,学生尽情表演
学生听着蒙古乐曲,有的翩翩起舞,有的表现扬鞭催马,有的表现骏马飞奔,有的表现河边遛马,有的表现牧羊人放羊按自己的想象尽情地创造。
六、拓展练习
尝试说一说《学校的早晨》
1. 理清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 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多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合作探讨小说主题。
3. 了解蒙古草原狼的生活习性,感受动物身上的精神魅力。教学重点
1. 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
2. 通过深入品味、鉴赏精彩语句来把握小说中的艺术形象。
理解动物身上表现的“人性”。
3课时
提到狼,人们总会想到它那犀利的目光和滴着涎液的大嘴巴。成语世界中的狼,如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更是道尽了狼的凶残、贪婪。长久以来固有的认识限定了我们对狼的评价,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蒙古草原狼》也许会带给我们全新的阅读体验。
1. 阅读课文。
给学生自由的阅读空间,小说情节本身就极富魅力,学生会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欲罢不能。
2. 交流初读体验。
此环节,教师尽量不做引导不做过多评价,给学生创设原汁原味地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保留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
1. 整理字词。
蛮荒 战栗 千钧一发 睿智 肃杀
2. 梳理内容。
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在学生复述课文的基础上,教师指导明确小说情节。)
情节安排:
开端:陈阵忘记老人的叮嘱从小路返回大队,危险迫近。
发展:单人匹马遭遇狼群,强作镇定企图迷惑群狼。
高潮:面对草原狼的狡猾,陈阵急中生智击打马镫吓退狼群。
结局:狼群井然有序的撤退令人瞠目结舌。
“文似看山不喜平”,场面宏大而神奇,情节奇谲而神秘,该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读文读到心潮澎湃,有身临其境之感,该是阅读的一种至高境界。
1. 深入阅读课文。
2. 找出小说主要塑造的形象,并作批注式阅读。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好文章就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路途的凶险、陈阵的困境、青马的警觉仍牵引着我们的神经,惊心动魄的场面让人欲罢不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继续进行这次精神之旅。
1. 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惊惧或镇定。那么阅读本文,通过描写陈阵遇狼、退狼的经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结合文中描写陈阵的语句加以赏析。
精彩语句赏析:
“陈阵在那一瞬其实已经失去任何知觉。他记忆中的最后感觉是头顶迸出一缕轻微但极其恐怖的声音,像是口吹足色银元发出的那种细微震颤的铮铮声。”
“陈阵觉得自己正在穿越一张巨大的狼口,上面是锋利的狼牙,下面也是锋利的狼牙,没准他正走到上下狼牙之间,狼口便咔嚓一声合拢了。”这两句将陈阵遭遇狼群时的恐惧心理刻画到极致,用通感、比喻把大脑因害怕而产生的感觉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突然,老阿爸的一句话从天而降,像疾雷一样地轰进他的鼓膜:狼最怕枪、套马杆和铁器。枪和套马杆,他没有。铁器他有没有呢?他脚底下一热,有!他脚下蹬着的就是一副硕大的钢镫。他的脚狂喜地颤抖起来。”
“从天而降”“疾雷”“轰”“一热”“狂喜”无不表现出陈阵灵光一闪获得脱身之法的惊喜,不由自主地“颤抖”更是将这种惊喜描写到了极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陈阵心理的变化(边整理边板书):
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
2. 人狼的对峙不是在技术上的比拼,而是在心理上的较量。陈阵的心理变化来自于狼的种种表现,结合文中描写狼的语句分析狼的特点。
精彩语句赏析:
“竟然出现了一大群金毛灿灿、杀气腾腾的蒙古狼。全部正面或侧头瞪着他,一片锥子般的目光飕飕飞来,几乎把他射成了刺猬。”描写了陈阵对狼群的最初印象,用语不多却可见其阵容与气势。用比喻、夸张把狼咄咄逼人的杀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十几条蹲坐在雪地上的大狼忽地一下全部站立起来,长尾统统平翘,像一把把即将出鞘的军刀,一副箭在弦上、居高临下、准备扑杀的架势。”本句用“即将出鞘的军刀”来比喻群狼跃跃欲试、迅速投入战备状态的样子,可见狼的敏捷、凶残。
“狼群中一头被大狼们簇拥着的白狼王,它的脖子、前胸和腹部大片的灰白毛发出白金般的光亮,耀眼夺目,射散出一股凶傲的虎狼之威。”浓墨重彩地推出狼王,通过毛色的描写突出狼王的与众不同,用“簇拥”来表现狼王高高在上的地位,也可见狼群的团结。
“狼王正在伸长脖子向他身后的山坡瞭望,群狼都把尖碗形的长耳,像雷达一样朝着狼王张望的方向。所有的杀手都在静候狼王下令。”狼群向山坡集体回望的描写把草原狼谨慎多疑的特点表现得一览无余,群狼“尖碗形的长耳”像精准的“雷达”突出了形势严峻,群狼“静候狼王下令”可见狼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及团队的纪律严明。
“陈阵敲出第一声,就把整个狼群吓得集体一哆嗦。他再猛击几下,狼群在狼王的率领下,全体大回转,倒背耳朵,缩起脖子像一阵黄风一样,忽地向山里奔逃而去。”“一阵黄风”“忽地”等词语的准确运用突出狼群的行动敏捷。
“狼群撤得井然有序,急奔中的狼群仍然保持着草原狼军团的古老建制和队形,猛狼冲锋,狼王靠前,巨狼断后,完全没有鸟兽散的混乱。”本句出现在文章的最后,着重描写狼群有序撤退的情形,急而不乱阵脚,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即使是撤退,这一强大的团体仍然保持着它们的霸气与风范,不得不令人驻足惊叹。
教师启发引导,在学生赏析的同时总结狼的特点(边整理边板书):
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
狼所表现出的特点正好与陈阵的心理变化相一致,人、狼是针锋相对的。
3. 教师小结。
狼是孤独的英雄,在奔驰中展现自己生命的热情。千百年来,狼能够以傲人的雄姿驰骋在优胜劣汰的动物世界中,面对困难的冷静、坚忍、团结想来该是整个团队得以生存繁衍的主因,看来我们也要以强悍的姿态做一匹“野性、团结、激情、坚忍、机警”的狼。
1. 人狼对峙,险象迭生。狼口逃生,实非易事。请结合全文分析陈阵脱险的原因。
明确:
从陈阵方面分析:克服恐惧心理,关键时刻镇静沉着,能找准对方弱点,抓住有利时机。
从狼方面分析:性格凶残却多疑,尚不饥饿,忙于开会。
从大青马方面分析:训练有素,经验充足,临危不乱,从容镇定。在与狼对峙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给陈阵以信心与定力。(此处可找出描写大青马的语句同上赏析。如:“大青马突然异常镇静。它装着没有看见狼群,或是一副无意冲搅狼们聚会的样子,仍然踏着赶路过客的步伐缓缓前行。它挺着胆子,控着蹄子,既不挣扎摆动,也不夺路狂奔,而是极力稳稳地驮正鞍子上的临时主人,像一个头上顶着高耸的玻璃杯叠架盘的杂技高手,在陈阵身下灵敏地调整马步,小心翼翼地控制着陈阵脊椎中轴的垂直,不让他重心倾斜失去平衡,一头栽进狼阵。”作者用细致的笔法刻画了大青马的一连串动作:“踏”“缓缓前行”“挺着胆子”“控着蹄子”……可见大青马于危难之中仍能临危不乱、从容镇定,表现出少见的勇气与智慧。)
2. 探讨主旨。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小说主题,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思维,鼓励个性化的见解。)
生 1:我认为本文以《蒙古草原狼》为题,就是借陈阵的视角来表现狼群的团结协作、团队的井然有序。狼群初现的凶猛气势、狼王的凶傲之威、群狼的机警谨慎无一不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合上书本回想,仍觉心惊胆战。而且本文选自于《狼图腾》一书,这是一部以狼,确切讲是以蒙古草原狼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它以几十个狼故事为主体。狼在小说中一改过去我们熟知的形象,成为英勇、义气、智慧、具有团队精神和献身精神、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人类的老师和图腾。它们伏击马群和黄羊群所表现出来的超乎寻常的侦察、布阵、奇袭的高超战术,它们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它们单独攻击抢掠羔羊、马驹的敏捷利落,它们在袭击敌人时所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忍耐力和洞察力,它们对于小狼的炽烈感情及保护等等,都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狼的所有认识。所以我认为本文主旨还是对狼的塑造与颂扬上。
生 2:我认为本文虽然有大量篇幅在写狼,也表现了狼的团队精神,但中心人物还是陈阵,他经历了心理上的成长,从惧怕退缩到镇定斗争,最后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吓退狼群,这也是需要智慧和胆魄的。而且在人与动物的对峙中,我一直坚信人的智慧可以胜过一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无论结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本文中狼的英勇与团结,人临阵时的镇定与智慧,马的充足经验。成长需要历练,更需要学习。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 找出其他文章中描写狼的精彩语句并进行赏析性解读,比较与本文语言的不同。
2. 搜集与狼有关的知识、文章,多方面了解,准备一期以“狼”为专题的手抄报。
蒙古草原狼
姜 戎
人:恐惧——镇定——绝望——惊喜——震惊
狼:凶残——多疑——狡猾——谨慎——团结
本文是“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笔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文章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结合生活体验,边想象画面,让学生在读中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感爱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9个生字,会认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几个词语,能读写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三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本文选词用语的准确性。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体会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风光。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
4.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起学生了解祖国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5.理清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坐着抒发感情的方法,教育学生养成主动读书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难点:
1.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
2.理解“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单元导读。
1.同学们,课前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雪山,高原,草原,戈壁。
2.看到同学们为这些美丽的风光而赞叹,是啊,这就是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土地!西部,世界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发出勃勃生机!课本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就是走进西部,让我们打开书,快速浏览第一单元课文,书上都向我们介绍了哪些西部的景和物呢。(一望无垠的草原,古朴典雅的丝绸之路,高大挺拔的白杨,跨跃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
3.学习要求:同学们,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如果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老师同学讨论。
4.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西部,去亲近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二.揭题。
1.今天,我们首先要去领略那一望无垠的大草原。(板书:草原)。
2.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对于草原有哪些印象呢?
3.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老舍”,在他的眼中,草原又是一番怎样的画面呢?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老舍笔下的草原。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
1.读通课文,检查字词。
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忽飞忽落。
群马疾驰。
襟飘带舞。
拨转马头。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
蒙汉深情何忍别。
天涯碧草话斜阳。
(1)分组读,正音理解。
渲染。
勾勒:正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意思。
忽飞忽落:由一对反义词组成,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襟飘带舞:看图,理解“襟”就是衣襟。
鄂温克姑娘。
陈巴尔虎旗:读准音。
了解“鄂温克”是草原中的一个少数民族;“陈巴尔虎旗”:
“旗”是民族自治地方的的一个行政单位,主要在内蒙古自治区,旗相当于县级。
陈巴尔虎旗位于呼伦贝尔盟西北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草原牧区四旗之一。
(2)观察,每组词分别在写什么?(草原景,草原的人,作者的感受)。
2.理清文脉。
人)。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哪些部分在写草原的景,哪些部分又在写草原的人?(把课文分为两部分)。
(3)分小节朗读。
(4)读了课文后,同学们,草原的景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草原的人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学生回答之后师小结)。
小结:草原的景和人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美。(板书:美)。
四、朗读品析,感受美景。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理解字词:请同学们自已读读这一段,不懂的词,可以做上记号。
3.理清结构:同学们,我们看看这段话哪几句话是在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找出来,分别读一读。(个别读)。
4.读抒情的句子:“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5.“这种境界”,是哪种境界呢?读读课文的1——5句。
(1)师引读:我们看到那里的天……,在天底下……,那些小丘的线条……。
(2)文中写这种境界就是按“天空——小丘——草地”这样的顺序来描。
写的。(分句读)。
6.重点品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读句子。
(2)翠色“欲”流,流了没有?为什么后面又说“轻轻流入云际”?
(草原和天空像是融合在一起,真可谓是“碧草与蓝天一色啊)。
(3)再读读整个句子,这样一个画面,给你什么感受?(柔美、自然)。
(4)轻柔地来读一读这个句字,让我们感受到那份自然和谐的美。
7.情感提升。
(1)师生合作读:同学们,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师读写景的部分)这样的境界,……(生读抒情部分)。
(2)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草原画卷呀!天空赋予了草原以明丽,小丘勾勒了草原的线条,牛羊更赋予了草原以生命活力。这种境界,……(生接读)。
8.写作方法指导:同学们,像这样,作者先写景,再抒情的写作方法就是“情景交融”。
9.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
1.完成课堂作业本1、2、3、4小题。
2.课后作业:背诵第一段。试着用“情景交融”的方法,模仿第一段写一个片段,可以写写“校园”,“公园”等。
第二课时。
一.复习背诵。
1.听写词语:一碧千里。
无边的绿毯。
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翠色欲流。
2.背诵: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去领略了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草原美景。让我们一起再来回味背诵。
二、理清文脉。
1.导入:“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那是谁?(蒙古人民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迎接客人。)。
2.默读2—5小节,用最简单的语言说说看,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
(1)远迎——相见——款待——联欢。
(2)再看看,这些场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事情发展顺序)。
(3)着重写了哪两个场面呢?(骑马远迎、把酒联欢)。
三.质疑问难。
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有没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预设:
1.了解“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奶酒”
蒙族人民习惯了招待客人用奶茶、奶豆腐和手抓羊肉及奶酒。
奶茶,把牛奶熬在锅里,撒一把盐,然后放茶。既有奶香,又有茶香,还淡淡的有点咸味,既不腻口,喝了还很香,非常好喝的。就像咖啡的颜色稍微浅一点。
奶豆腐是把奶晾干,蒸发掉水分以后就变成块状的了,吃的时候掰一块,有软的有硬的,软的可以用刀切,硬的可以敲开吃,别有风味。
2.“迂回”是什么意思?
结合句子理解:(弯弯曲曲,环绕)平时,还可以说“迂回的——”
四.骑马远迎。
1.自由朗读第2小节,划出描写远迎的句子。
2.读远迎的句子。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1)个别读。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个句子感受到了什么?
人很多,速度很快,很热情。
重点品味。
(1)“男女老少”:来的人很多,很热情(说说可不可以换成人很多?)。
(3)为什么说“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穿着各色的衣裳,五光十色,像一条彩虹。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彩虹飞过来。(群马疾驰,能不能说马儿奔驰?)。
(4)既然有这么多的人来迎客,那为什么作者说像一条彩虹而不是许多条呢?(这些人是有序地来的,而且彩虹是由许多种颜色组成的,正是因为这么多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的盛装,群马疾驰,襟飘带舞,所以才汇成了一条美丽的彩虹飞过来。)。
(5)那这“一条彩虹”到底还包含着什么呢?
平时,我们总说彩虹是一座桥,桥就是把这头和那头连在一起。如果,这里的彩虹也是一座桥,你们觉得连起的是什么?(蒙古人民和汉族人民之间的友谊,是一座连接蒙汉两族人民的友谊之桥。)。
小结:是啊,这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族同胞那种扑面而来的热情,更包含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那就是蒙汉情深。
3.感情朗读:现在,就把你感受的这一份美好的情感读出来吧。
(个别读——齐读)。
4.品读:“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1)刚才一个“飞”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蒙古人民的那份急切和热情,那么现在作者又用了一个“飞”,是车跟着马飞过小丘,还能换成什么字?(驰,跑,开)比较:哪一个更好?(飞更能体现出我们急切地想看到蒙古包的心情。)。
(2)是呀,我们也是相见心切呀!读好句子,读出这一份急切。
五.把洒联欢。
我们带着这一份急切的心情来到了蒙古包。
引读第三自然段。
1.了解民族风情。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1)“何忍别”是什么意思?(怎么舍得分别)。
(2)能不能换成“蒙汉情深不忍别”?(“何”有一种反问的语气,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让我们体会到蒙汉两族人民情谊深厚。)。
(3)读出这一份难舍难分,深情厚谊。(个别——齐读)。
(4)因为这一份深厚的情谊,我们不忍分别,我们“舞的舞……(师引读)”
(5)在夕阳下,在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我们“舞的舞……(引读)”
(6)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现在,你能用自已的话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一碧千里的草原上,依依惜别。)。
六、总结全文。
1.不管写景也好,写人也好,都抒发了对草原的赞美之情,热爱之情。
2.作者就是从从两个侧面,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
3.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赞美和热爱,读一读整篇课文。
七、课堂作业:作业本5、6小题。
八、课外作业:1、背诵第2。
自然段。2、阅读《林海》。
1、通过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2、欣赏各种表现草原的摄影和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如何用美术手法来 表现自然美景。
3、通过记忆与联想,利用各种方法表现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教学重点:有创意地表现草原上的各种生活场景。
画面的组织和构图。
1 课时
,导入新课有谁见过大草原?它是什么样子的?草原里都有什么动物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描绘大草原上的动物们的生活吧!
1、 同学们觉得大草原上的动物平时都在干些什么?
2、 通过欣赏课本的范图,让学生初步认识大草原。
3、 让学生谈一谈欣赏后的感受和想了解的问题。
4、 教师简介大草原。
5、 大草原美在哪里?教师从大草原的形、色以及草原牧民独特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知。
6、 学生分组讨论。
1、 教师作剪贴、画画的示范。
2、 教师讲述本课作业要求。
3、 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用画笔或用其他材料把对大草原的感受表现出来。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那么……那……”“既……又……”造句。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初步掌握文章中描写事物与环境联系变化的关系。
理解课文中情景交融即事物与环境的相互联系。
录音机一架、幻灯机一台、自录配乐朗读磁带一盒、幻灯片若干。
三课时。
学生自学课文,总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一起随着录音去参观访问。
二、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四、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节写发生了什么事,同时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流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拘束 羞涩 鄂温克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天涯 斜阳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练习作业第1题。
2。熟读第一自然段。
讲读第一、二自然段,初步了解事物与环境的联系。
一、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板书:“那么清鲜,那么明朗”)
3。“那么……那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4。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板书)
天底下 一碧千里
平地 绿
小丘 线条柔美翠欲流
羊群 白色的大花
6。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7。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9。最后一句话写出谁的感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10。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1。指名试背。
二、讲读第二节
默读课文第二节并在练习题上填写表一,请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填写。
2。“马疾驰,襟飘带舞”是何意思?
3。为什么说“象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4。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了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第一节。
2。练习作业第2题、第3题。
讲读三、四、五自然段,领会中心,点明写作特色。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课后词语。
2。指名背诵第一小节。
二、讲读第三、四、五小节
1。出示课后题(3)
主客是怎样见面的?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我们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2。围绕以上问题,默读三至五小节,找出有关动词,填写在表(2)中,(指名将找到的动词填在黑板上。)
3。主客见面,作者写出了热情洋溢的气氛,主客之间是怎样握手的?(引读)怎样笑的?(引读)怎样说的?(引读)。你体会到此时大家的心情怎样?(高兴、欢乐、热情)有感情地朗读。
5。饭后,在草原上又举行了联欢告别仪式,让我们一起分享这蒙汉情深的欢乐吧。
(出示幻灯图景,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
7。作者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这种心情。说说“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诗意。
8。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节。
9。这三节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后面三节主要是写什么的?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3。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略)
四、作业
课堂练习作业第4题。
《草原》课堂练习题
表(1)
表(2)(填写有关动词)
一、抄写词语:
柔美( )( ) 奇丽( )( )
骏马( )( ) 回味( )( )
洒脱( )( ) 拘束( )( )
绿毯( )( ) 斜阳( )( )
一碧千里( )( ) 翠欲流( )( )
二、填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_______,空气是_______,天空是_______,使我总想_______,表示我的_______。在天底下,_______,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_______,小丘也是_______。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_______绣上了_______。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_______,就像只用_______,不用_______的中国画那样,到处_______,轻轻流入云际。
三、造句:
1。那么……那么……
2。既……又……
四、根据理解填空:
1。课文前两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
课文后三小节主要赞美__________________
:《草原》一文是作家老舍先生访问内蒙古草原后写的一篇访问记。作者对祖国草原的美丽景色赞叹不已,同时又热情地赞颂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意。文章文句优美,语言流畅,不愧为语言大师、散文名家之大作。这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懂得事物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一段对草原美景的描述。关于这篇文章谈两点教学设计。
首先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学生对草原没有什么直接的感受,因而对第一段的理解比较困难。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特点,我确定了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准备了自己录制的配乐朗诵磁带和幻灯图片。用表现草原风景的幻灯图片,学生所熟悉的草原音乐,教师的感情朗诵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这种形声效果,充分进行想象,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当学生所谈内容与课文描写大体相近时,说明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较好的认识,教师则在一旁稍加指点,使学生的认识与课文内容达到统一。采用这种方法教学,从情境到认识,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与“事物与环境”这一阅读训练重点的理解也是一致的,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
其次,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教学的实质就是阅读训练。在课堂上要扎扎实实地给学生进行读、写、说的训练,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知识和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篇课文分三教时完成。第一教时着重是预习,整体感知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课文,质疑问难;第二教时是讲读第一、二段,体会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和草原美景;第三教时讲读后面三段,进一步掌握了物与环境的联系,体会民族大团结的思想感情。预习、讲读和作业均在课堂内完成。
草原美景的理解光靠情境渲染是不够的,情境创设只能给学生增加感性认识。要真正理解草原的美景,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默读、听录音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之中。讲读完了,用笔填写第一段中的重要词语,以巩固加深理解。在教学第二段的时候,根据阅读训练重点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这一练习有一定难度,学生通过认真自学、填写、可以增加对事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同时让全体学生得到了一次训练。整节课应把主要时间给学生进行读、说、写的训练。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静态、动态描写
理解重点句子。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观看《》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1.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2.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是怎样的景象。
3.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4.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1.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组词:
骏( ) 俊( ) 竣( ) 限( ) 驰( )
峻( ) 唆( ) 梭( ) 垠( ) 弛( )
蹄( ) 茶( ) 貌( ) 杯( ) 跤( )
缔( ) 荼( ) 藐( ) 怀( ) 胶( )
2.理解词语。
3.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景象是怎样的?
2.理清课文线索
3.交流、整理:
(1)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1.听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说说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意思。
1.听师范读,边听边在脑海中勾勒画面。
2.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再读这一段,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4.朗读第一段,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心情。画出有关词句,集中交流。
5.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初入和走了许久后景色有什么不同?画出有关语句,集中交流。
3.出示投影片:读句子,说说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
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4.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1.默读第三段,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
2.指导朗读第三段。
1.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
2.请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
1.齐读最后一段,谈谈你的感想。
2.反复朗读“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你的理解。
总结全文: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案点评:
课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作者到内蒙古访问时所看到的优美景色和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远道而来的汉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在初读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线索。然后借助录音、录像、图片,结合对课文重点词句的品味,逐段领略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教学的重点放在:1、让学说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3、即兴创编
4、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二、通过自编动作表演歌曲《草原放牧》,体验天真可爱、通过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引导学生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草原放牧》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3 、5 、6”三音进行练习)
4:柯尔文手势复习唱 “3 、5 、6”三个音。
1、复习《草原上》(要求:边唱边表演)
2、复习《我是草原小牧民》(要求:边唱边表演)
3、分组活动(把全班分成两大组,每组再分成三小组,让学生自报图示中的任何一部分。三小组的同学各自讨论如何表演好自己这组的一部分,教师适时指导,可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4、分组排练。(分组按aba的顺序表演)
第一大组表演完后,第二大组表演,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1、导入:
师:小牧民们生活在草原上可真快乐……(讲解《草原小姐妹》的故事,介绍《草原小姐妹》音乐创作的背景)
1) 听音乐第一段,说说音乐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
2) 听音乐第二段,说说音乐情绪,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学生讨论回答(小姐妹俩对美丽家乡和幸福生活发自内心的赞美)
3) 听全曲,启发学生根据乐曲标题名称及琵琶弹奏的音色,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用图形来表示。
4) 再次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即兴编舞进行表演。
1、出示“3 5 6 ” 三个音符
2、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比一比,看哪一组编得多,编得好听。
3、 师把学生编的曲在黑板上记下来一一展示,将好听的曲子大家一起唱一唱或用竖笛吹一吹。
1、知道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人们从鹰的活动中能得到不少信息。
2、能认真听录音,按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能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指导学生仔细看课文插图,说说图意
2、揭示课题。
(二)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明确本次听说训练的要求。
1、集中注意力听录音,边听边记边思考。
2、能根据提供的要点和词语记住主要内容并说一说。
(三)
进行听说训练。
1)、第一遍听录音,回答课后两个思考题。
交给听的方法:集中注意力听,边听边思考,可以把重要的词语记在书上。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2题中的思考题。
听录音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
指导学生读一读课后第3题中录音的要点,看看那位同学答得完整,再把这两个思考题完整地说一说。
2、第二边听录音,要求学生能按课后第三题提供的要点记住录音的主要内容。
听之前,指导学生读读课文第三题的要求和提供的要点。
听录音后,用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根据要点回忆录音的主要内容,然后逐条进行复述。
3、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读课后第4题中的词语,根据第三题中的要点把这些词语按内容进行分类。
讲第一个要点的:盘旋、飞翔
讲第二个要点的: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指导学生选用提供的词语,选择录音中的一个要点说说。
选用提供的词语,把3个要点连起来说说录音的主要内容。
(四)把这个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盘旋、飞翔
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头大的冰雹、劈头盖脸;月亮高挂、清风阵阵、长鸣。
1、会认10个字,会写8个字。
2、自主积累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1、学会本课生字。
2、学习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背诵课文。
四、教学准备识字卡片、有关草原的风光片或图片。
五、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观看草原的录像,激趣导入。你去过草原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二)指导读课题,读出喜爱之情。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读准字音。 2、拼读会认字,注意读准字音。 3、小组内检查生字词读音的掌握情况。
4、教师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1)读一读这些生字词,指名读、齐读“枣红马、百灵鸟、忘记、因为、这里、最鲜艳、壮、不管”。
(2)开展拼读竞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词语接龙朗读,看哪一组读得又快又准。
(3)让学生质疑:哪个词不懂?理解“壮”:在文中找一找带有这个字的句子读一读,(这里的牛儿最壮)学生自己说一说“壮”字在这句话中的意思。
(4)自己小声读文,看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请老师和同学帮助。
2、指名回答,老师贴图。(枣红马、百灵鸟、小作者) 3、学习“百”。(1)这个字怎样记?(白加一横)(2)教师板书,学生注意观察占格。(3)学生们练习书写,注意把第一笔横写长点儿。
4、学习课文内容。 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草原?读文找答案。
5、自己读文,找答案。谁找到了就告诉大家,自愿选择汇报。(学生说哪部分内容,教师就和学生共同学习哪一小节)
6、学习第一小节。(1)师生配合读文。(2)学生汇报,其他同学补充:“为什么马儿喜欢草原?”
(3)出示练习:草儿( )牛儿( )羊儿( )(4)指导朗读“最鲜、最壮、最欢”。读出草原的美丽和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7、学习第二小节。
过渡:百灵鸟为什么喜欢大草原?
(1)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请读出来。
(2)指导朗读。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喜爱之情?请你试一试,读一读。
8、学习第三小节 作者为什么喜欢大草原?可以结合前边所学习的内容说一说,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总结。
1、听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你喜欢草原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家乡,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无论走到哪里,也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因为这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作业背诵课文。
(一)开课导入(二)背诵课文采取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复习“什、抓、把、地”的读音。
2、观察“朋、什、抓、挂、打、把、地”这几个会字的结构特点(都是左右结构)。
3、记忆字形。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先自己记一记,然后小组交流记字方法,最后集体反馈(以旧带新)。
4、练习巩固字形
(1)看偏旁组字组词。
(2)给熟字加偏旁组成新字月—( ) 十—( ) 巴—( ) 也—( )
5、指导书写,注意把字写匀称。
(1)指导“朋”字的占格,左右相同。
(2)观察其余几个字的结构特点是什么。(都是左窄右宽) 请学生注意:在书写时右边部分占了左半格一点。
(3)练习写字 先描一描,再自己写,注意把字写端正,写漂亮。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及表现百灵鸟的外部形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表现物象的造型能力。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想象表现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通过色彩艳丽的百灵鸟的形象,让学生体验色彩搭配的美感。
3.情感、态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习百灵灵鸟。
2.了解分析的百灵鸟特点及认识更多百灵鸟
(1).师:你们见过百灵鸟吗?那老师考考你,那只是百灵鸟?(课件) (2).现在让我们认识更多的百灵鸟(课件)
a沙百灵:是国内观赏笼鸟之一,草原名贵鸟,生活在河北省北部,青海东。
b云雀:全世界大约75种,羽毛颜色像泥土。
c角百灵:颊部白色并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后爪长而弯曲。 d斑百灵:一般腿粗壮而尾短,嘴厚。
(1)我们对百灵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猜猜百灵鸟会在做什么呢?
师:百灵鸟不仅有特点的外形和优美的歌声,再看看百灵鸟身上有哪些图案、花纹、线条?
5.师:根据百灵鸟的特点,老师现在也想用多种图案和线条画一只漂亮的百灵鸟,你们想看吗?(师范画)
你们能运用多种线条、图案、色彩为今天的森林舞会送上漂亮的百灵鸟吗?(出示作业要求)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wenmizhishi/216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