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文秘知识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精选15篇)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精选15篇)



高中教案是为高中学生设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指导,用于指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它包括目标、内容、方法、手段和评价,能够提供系统、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支持。我们需要精心设计一份高中教案了吧。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教师总结的高中教案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在生物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有分析和综合的方法、比较和归类的方法、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及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1.分析和综合的方法。

分析就是把知识的一个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综合是把知识的各个部分联合成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的一种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生物学学习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只分析不综合,就会见木而不见林;只综合不分析,又会只见林而不见木。

2.比较和归类的方法。

比较是把有关的知识加以对比,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比较一般遵循两条途径进行:一是寻找出知识之间的相同之处,即异中求同;二是在寻找出了事物之间相同之处的基础上找出不同之处,即同中求异。归类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知识进行分门别类的思维方法。生物学习中常采用两种归类法:一是科学归类法,即从科学性出发,按照生物的本质特性进行归类;二是实用归类法,即从实用性出发,按生物的非本质属性进行归类。

3.系统化和具体化的方法。

系统化就是把各种有关知识纳入一定顺序或体系的思维方法。系统化不单纯是知识的分门别类,而且是把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使其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在生物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编写提纲、列出表解、绘制图表等方式,把学过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具体化是把理论知识用于具体、个别场合的思维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适用具体化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分析和解释一些生命现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说明生物学理论知识。

4.抽象和概括的方法。

抽象是抽取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方法,抽象可以有两种水平层次的抽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抽象;二是本质属性的抽象。概括是将有关知识的非本质属性或本质属性联系起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它也有两种水平层次:一是非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感性概括;另一种是本质属性的概括,叫做理性概括。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案

答:增加水中的氧气,防止根进行无氧呼吸造成根的腐烂。

(2)培养根尖时,应选用老洋葱还是新洋葱?为什么?

答:应选用旧洋葱,因为新洋葱尚在休眠,不易生根。

(3)为何每条根只能用根尖?取根尖的最佳时间是何时?为何?

答:因为根尖分生区的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上午10时到下午2时;因为此时细胞分裂活跃。

(4)解离和压片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压片时为何要再加一块载玻片?

答:解离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离开来,压片是为了使细胞相互分散开来;再加一块载玻片是为了受力均匀,防止盖玻片被压破。

(5)若所观察的组织细胞大多是破碎而不完整的,其原因是什么?

答:压片时用力过大。

(6)解离过程中盐酸的作用是什么?丙酮可代替吗?

答:分解和溶解细胞间质;不能,而硝酸可代替。

(7)为何要漂洗?

答:洗去盐酸便于染色。

(8)细胞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什么?

答:染色最深的结构是染色质或染色体。

(9)若所观察的细胞各部分全是紫色,其原因是什么?

答:染液浓度过大或染色时间过长。

(10)为何要找分生区?分生区的特点是什么?能用高倍物镜找分生区吗?为什么?

答:因为在根尖只有分生区的细胞能够进行细胞分裂;分生区的特点是: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处于分裂状态;不能用高倍镜找分生区,因为高倍镜所观察的实际范围很小,难以发现分生区。

(11)分生区细胞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最多?为什么?

答:间期;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时间最长。

(12)所观察的细胞能从中期变化到后期吗?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所观察的细胞都是停留在某一时期的死细胞。

(13)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能否看到染色体?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洋葱表皮细胞一般不分裂。

(14)若观察时不能看到染色体,其原因是什么?

答:没有找到分生区细胞;没有找到处于分裂期的细胞;染液过稀;染色时间过短。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计算公式:n=m×n/m.

估算的方法昆虫:灯光诱捕法;。

微生物:抽样检测法.

2、出生率、死亡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

3、迁入率和迁出率:a、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b、意义: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4、年龄组成:a、定义: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b、类型:增长型(a)、稳定型(b)、衰退型(c);c、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

5、性别比例:a、定义: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b、意义: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的影响.

高中生物必修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了解它们的共同点和重要的区别特征。

2.了解细胞膜的成分,理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并会区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几种不同方式。

3.了解各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

4.认识细胞核的亚显微结构特点和主要生理功能。

5.理解染色质和染色体相互转变的动态关系。

6.了解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真核细胞亚显微结构,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2.通过对细胞结构的学习,训练学生利用对比的方法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设计和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4.训练学生利用资料分析、判断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1、围绕细胞不同于非生物的生命特点进行学习和讨论。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为第二章中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奠定基础。

4、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为第五章学习奠定基础。

1、细胞的体积与相对表面积对于细胞的意义。

2、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理解膜的流动性。

3、叶绿体、线粒体和高尔基体的结构和功能,理解细胞器间的关系。

4、染色质与染色体间互相转换的动态关系。

小结:从物质基础方面考虑,病毒成分简单不足以完成复杂的新陈代谢;从结构基础上看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新陈代谢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因此病毒不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的细胞生物中才能体现生命现象。

课件演示几种植物细胞、几种人体细胞、原核细胞。

小结:讨论结果。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简述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条件及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细胞的基础知识,分析细胞工程的理论基础;。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细胞培养的学习,体会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关注细胞工程研究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二、教学重难点。

动物细胞培养的过程及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展示两幅烧伤程度不同的病人图片。

师:俗话说:“水火无情”,火灾过后,都会有烧伤病人。在治疗烧伤病人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取烧伤病人的健康皮肤进行自体移植,但对一个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却无奈,用他人的皮肤来源不足,而且会产生排异反应。怎样获得大量的自体健康皮肤呢?这个难题,动物细胞工程为我们找到了解决办法。

高中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和本质》教案

《酶的作用和本质》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一部分内容。在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着——蛋白质》这一节关于蛋白质的功能中提到:“细胞内的化学反应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这为过渡到本节内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它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作用和本质》是第一课时的内容,它将是理解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等知识的基础。本节从细胞代谢的概念入手,通过分析“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引出酶在细胞代谢中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发挥催化作用,并以此实验为依托,进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的学习。学习控制变量法,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而且在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通过科学家对发酵现象和酶研究的相关资料分析,探索酶的本质。这些资料告诉我们,酶的研究经历了近70年的漫长过程,经过众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才揭示了酶的本质。这不只是向人们讲述了一段科学发展史,更重要的是把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呈现给我们,给我们以启迪和教益。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与酶有关的生活必须品,比如加酶洗衣粉、多酶片、含酶牙膏等,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学生对酶的认识有限,不知道为什么加酶洗衣粉比普通洗衣粉去污力更强;为什么多酶片可以促进消化……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的了解酶,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使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姿彩。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

最重要的是做题与总结。

1)把做题当成积累。

在做题中你会逐渐摸清哪些地方经常成为考点。尤其是大题,出题套路会比较固定,答案也很固定。比如一些有“本质是”这样字眼的题一般要答与基因、dna有关的知识点;又如,问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为什么是单向传递的、要答“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生物是很有规律的一个学科掌握这些常考一些卡点的知识点,会保证得一个中等、稳定的分数。

2)将经典的题收入记忆中。每一道生物题其实都是老师们智慧的结晶,一些考点,单独考的时候并不难,你甚至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出来,但出题人往往会将你在不同阶段学到的知识归纳、找出其共性进行考察,这样就考察了你对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以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这种题一般为选择题。例如:问:下列哪细胞器可以产生水?然后给你列出了如下细胞器: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溶酶体、液泡等等,a、b、c、d四个选项分别包含了上述细胞器中的几种,你就要动用之前学过的所有关于细胞器内的反应的知识点:在学蛋白质时,学了脱水缩合可以产生水,场所:核糖体。在学细胞呼吸时,学了有氧呼吸第三步时会产生水,场所:线粒体内膜,所以答案为:线粒体、核糖体。通过这道题,你可以归纳出: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这,就转化成你自己的积累了。这样一来,做题不仅检验了你的知识掌握的怎么样,还替你归纳、总结了知识点,丰富了你的知识储备所以,对经典的题适当加以记忆,会让你的知识网交织的更紧密,不失为冲击高分的良策。

3)选择兼顾速度与准度。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套题往往会包含30-40道选择题,每道题大约分值在1-2分,但可别小瞧了选择题,正式的高考中一个选择要占6分,相比较而言,大题的一个空也就1-2分所以说,选择好坏对试卷的分数起着很大的决定性。在平时的训练中有些同学往往做到一半就失去了耐心,继续答时准确率就大大下降。对于这种情况,不妨尝试此法:按从前往后的答题顺序,先把考察概念,定义,识图(甚至看一遍题就能给出答案的)的简单题先答上,然后回头攻克涉及分析较繁琐,计算量较大的繁琐题目或难题。这样自信心有了,也能避免被难题卡住,造成简单题没时间考虑的情况。此外,记录自己每次在选择题上花费的时间也是很重要的,争取每次都能在速度与准确性上有所突破。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实例1.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一个细胞完成。

实例2.多细胞生物个体最初由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生长和发育建立在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基础上。

实例3.反射等神经活动是多个细胞协调配合完成的(任何复杂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细胞)。

实例4.细胞受损将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

1、原因。

(1)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赖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3、病毒:

(1)结构:蛋白质外壳+核酸(无细胞结构)。

(2)按遗传物质分类:

dna病毒:噬菌体、天花病毒、乙肝病毒...

rna病毒:sars、hiv、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

(3)据宿主的不同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噬菌体。

(4)生活方式: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不能在培养基培养)。

(5)病毒有生命,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补:

(1)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2)病毒是生物,但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生病活动,不属于生命系统。

(3)植物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4)单细胞生物既属于细胞层次,又属于个体层次;没有组织、器官、系统这三个层次。

(5)生命系统:能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分子、原子是系统,但不属于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判断依据:是否独立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

(6)受精卵是个体发育的起点。

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

人体的酶大多数是蛋白质,水解后得到的是氨基酸;有少部分酶是rna,水解后得到核糖核苷酸.

3.激素和酶都不组成细胞结构,都不断的发生新陈代谢,一经起作用就被灭活对吗?

不对,酶属高效催化剂能反复反应。

4.酶活性和酶促反应速率的区别。

酶促反应速率和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都有关。当底物浓度相同时,酶活性大,酶促反应速率大。当酶活性相同时,底物浓度大,酶促反应速率大。

5.由丙氨酸和苯丙氨酸混和后随机形成的二肽共有几种?

可形成丙氨酸--丙氨酸二肽(以下简称丙--丙二肽,以此类推),丙--苯二肽,苯--苯二肽,苯--丙二肽,共有四种。

6.甲基绿吡罗红与dna和rna显色的原理是什么?

7.什么是还原性糖,又有哪些?

还原性糖种类:还原性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麦芽糖等。非还原性糖有蔗糖、淀粉、纤维素等,但它们都可以通过水解生成相应的还原性单糖。

8.儿童和病愈者的膳食应以蛋白质为主,对吗?

不对,应该是膳食增加适量的蛋白质类营养。因为生命活动以糖为主要能源。

9.在鉴定还原糖的时候斐林试剂甲和乙为什么要混合均匀?分开不行?

10.双缩脲试剂a和b分别按先后加如有它的什么道理吗?解释.混合加又为什么不行?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中生物必修一说课稿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高中生物必修二总结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4、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成分越单纯,结构越简朴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强,草地破坏后能恢复。而森林恢复很困难。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它的恢复力稳定就弱。留意: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稳定性,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风沙的侵蚀,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图)。再比如避免对森林过量砍伐,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有效措施。

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高中生物必修2教案

第1节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a:知道)。

(2)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基因型、表现型、纯合子、杂合子、等位基因的概念(c:理解)。

(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c:理解)。

(4)测交法证明基因解释的正确性(c:理解)。

(5)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d:应用)。

2.能力目标。

(1)通过从分离定律到实践的应用,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

(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

二、重点·实施方案。

1.重点。

(1)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3)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方案。

(1)采用举例、挂图、投影等进行教学。

(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

三、难点·突破策略。

1.难点。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2.突破策略。

(1)运用减数分裂图说明减数第一次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2)出示有染色体的遗传图解进行讲解。

(3)应用遗传定律解题---典型引路,讲清思维方法,从而突破难点。

四、教具准备:

1.人工异花传粉示意图;2.豌豆各种相对性状挂图;

3.对分离现象解释示意图;4.投影仪;5.多媒体课件。

五、学法指导。

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且做好笔记。

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做题思维训练。

六、课时安排。

3课时,讲课2课时,实验1课时(也可根据情况把实验内容在讲授课时进行)。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程序。

导言。

一、基因的分离定律。

[二]教学目标达成过程。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2-4。

教师列出如下提纲:(投影显示)。

1.了解孟德尔简历。

2.孟德尔的试验研究方法是什么?选用什么材料?纯系亲本的杂交技术怎样进行?在学生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动力。孟德尔的研究成果就是最好的例证;

(2)孟德尔用避免外来花粉干扰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豌豆纯合植株进行杂交试验,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

设疑:什么是杂交法?

教师出示人工异花传粉挂图,并与学生一起回忆:减数分裂、受精作用、胚珠发育成种子,直到萌发成幼苗的过程,从而理解杂交试验法。

教师最后强调:孟德尔在试验中发现豌豆一些品种之间具有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如茎的高与矮、种子形状的圆粒与皱粒。从而引出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最后归纳理解相对性状要从三点出发:。

(1)同种生物;

(2)同一性状;

(3)不同表现类型。

教师出示:豌豆相对性状的挂图。

学生观察后得出:不同品种的豌豆同时具有多对相对性状。

提问:在人体上存在哪些相对性状?

(答:有耳垂和无耳垂,单眼皮和双眼皮,蓝眼和褐眼?)。

再提问:孟德尔开始是否对图示中所有相对性状同时分析呢?

学生回答:否。(这是孟德尔成功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学生阅读教材p4~5。

教师出示挂图: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的杂交试验。

讲述:用纯种的高茎豌豆和纯种的矮茎豌豆作亲。

本进行杂交。无论正交还是反交,杂交后的第一代(简称子一代,用f1表示)总是高茎的。

提问: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性状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略)。

讲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看看孟德尔是怎样做的。他让子一代高茎豌豆自交,得到的子二代植株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

提问:子二代出现的两种性状,能提示我们什么?

学生回答:矮茎性状在子一代中并没有消失,只是没有表现出来。

教师讲述:孟德尔把杂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叫做显性性状,如高茎;把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叫隐性性状,如矮茎。子二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在遗传学上叫做性状分离。

同时孟德尔对子二代两性状的株数进行了统计分析,他发现,在所得到的1064个子二代豌豆植株中,有787株是高茎,277株是矮茎,高茎与矮茎的数量比接近3∶l。请问学们注意这个比例。

设疑:豌豆的其他相对性状杂交情况如何呢?

教师出示:孟德尔做的豌豆杂交试验的结果投影。学生观察、比较,发现杂交子二代都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3∶1,具有规律性。

[三]教学目标巩固。

1.孟德尔杂交试验选用什么材料?为什么?

2.什么是相对性状?拟人为例举例子。

3.下列各组中属于相对性状的的是。

a.狗的长毛与黑毛。

c.桃树的红花和绿叶。

答案:1.略2.略3.d。

[四]布置作业。

1.p8练习题第一题。

2

甜玉米果穗上无甜玉米籽粒。原因是。

a.甜是显性性状b.相互混杂()c.非甜是显性性状d.相互选择。

分析:纯种甜玉米和纯种非甜玉米之间相互授粉,甜玉米的果穗上全表现为非甜,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甜玉米的果穗上出现非甜籽粒也说明非甜是显性性状。

答案:c。

3.玉米高秆对矮秆为显性。矮秆玉米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高秆,使其自交得到f1植株是()。

a.高矮之比是1∶1。

c.高矮之比是3∶1b.全是矮秆d.全是高秆。

分析:生长素作用于植物,促使细胞体积的增大引起植株快速生长,但不影响内部基因组成,因此,用生长素处理后长成的高秆玉米仍然受隐性基因控制,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b。

总结。

这节课要重点掌握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理解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性状分离等概念,掌握子二代的性状分离。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