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三年级数学搭一搭教案(精选16篇)

三年级数学搭一搭教案(精选16篇)



三年级教案是教师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资源,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请大家参考这份三年级美术教案范文,了解一下美术课堂的教学设计和组织形式。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练习,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能区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及空间观念。

加深对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的理解。

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课件

一、知识再现

回顾: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揭题: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相关知识。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在教材上涂色。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比较:图形的周长与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区别。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明确:周长表述的是线的长短,面积表述的是面的大小。

2.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2题。

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边长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分别拼成面积是9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和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长方形。

完成后展示学生的拼法,全班交流。

3.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3题。

先估计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一量。

4.完成教材第64页“练习八”第4题。

出示题目,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四个图形中,哪个面积最大?哪个面积最小?

学生反馈后,教师指出:因为1个小方格代表1平方厘米,有几个小方格就有多少平方厘米。

5.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指名学生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示学生:将超过半格的看成1格,不满半格的忽略不计。

交流时着重让学生体会到用割补法把不完整的图形割补成完整的小正方形的数学思想。

三、综合练习

1.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6题。

课件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提问: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是多少?

算一算: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周长呢?

集体反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2.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7题。

让学生读题,弄清题目要求:画两个面积都是10平方厘米的图形。

展示学生作品并交流,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形状。

得出结论:面积相同,形状不同。

3.完成教材第65页“练习八”第8题。

提出问题:比较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和数学书的封面,估计数学书的封面大约有多少平方分米。

让学生根据数学书封面的面积,估计一张报纸的面积。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搭一搭》教案

教学内容:

“搭一搭”活动1。

教学目标: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培养学生的立体感。

重点难点:

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具准备:

小立方体(学生用),大立方体(教师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

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

1、拿出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侧面、上面看呢?又是什么形状?

画一画,分别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图形。

师:这个立体图形是个长方体,从正面看和从上面看或从侧面看都没有被遮挡小立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把5个小正方体,摆成下面形状。

(1)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和想象的立体图形。

(3)展示画出的图形。师在黑板上画出图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从正面、右面看较难,因为有被遮住的,要注意辅导学困生)。

3、练一练。

p78练一练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对于有困难的学生可借助学具实际摆一摆,看一看。

4、摆一摆,画一画。

学生用5个小正方体任意摆出一个图形,然后画出从正面、上面、右面看到的形状。独立完成后上台交流。

交流:请学生把自己摆的图形放在讲台上,让大家来判断他是否画对,并说一说判断的理由。通过交流使学生掌握所摆图形与所画形状是否一致的方法。

二、小结。

我们今天观察的图形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成的?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观察的经验?

三、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围、量、算等具体的活动,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方法。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享受学习的快乐。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1、剪一剪。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非常可爱的卡通头像图片(电脑演示:三幅卡通头像图片),认识它们吗?在三幅卡通头像图片中,你最喜欢谁就把它从纸上剪下来,看谁剪得又快又好!

学生拿出图片,剪出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卡通头像。

2、说一说。

讨论:你是怎样剪的?(沿着头像的边剪的)学生互相评价剪出的作品,体会头像的边的意思。

小结:沿着头像的边剪,就是沿着头像四周的边线剪。你能指一指你剪出的头像四周的边线吗?(先指名指一指,再在同桌间互相指一指)

揭示:头像四周边线的长就是头像的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二、提供实例,认识周长

1、教学例题。

出示游泳池图:这是一幅儿童游泳池图,你能指出它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游泳池图池口黑色边线的长就是池口的周长。

出示树叶图:你能指出树叶四周的边线吗?

指出:这片树叶四周边线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2、练一练。

(1)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你还能指出我们身边一些物体某一个面四周的边线吗?

学生可能指出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的上面、黑板面、课桌面等一些熟悉的物体的面的边线,并说一说它们的周长分别指什么。

(2)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目。

谈话:你能描出这些图形的边线吗?请同学们拿出水彩笔,在书上第62页第2题上描一描。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的'作业,互相评价。

提问:我们描出的每个图形的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什么?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1、自主探究。

学生可能想到量、围、滚等不同的方法。

组织活动: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这三件物品,小组分工合作,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分别量出它们的面的周长。

学生按要求测量长方形名片、五角星纸片和1元硬币面的周长,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2、反馈。

提问: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测量长方形名片的周长的?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量出四条边的长,再相加;

(2)量出名片的长和宽,再计算;

(3)用一根细线沿名片的边线围一周,再量细线的长;

(4)把名片沿直尺的边翻动一周。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五角星纸片的周长的?有不同的方法吗?

再问:你认为测量五角星的周长,用什么方法比较合适?(量出其中一条边的长,再用这条边长乘10)

提问:你是怎样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的?(学生可能会用围或滚的方法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

追问:为什么不能直接量出1元硬币的周长,而要用围或滚的方法呢?

3、小结。

提问:你学到了哪些测量周长的好方法?在测量周长的活动中你有什么发现?

谈话:看来测量周长要根据物体形状的不同,灵活地选用合适的方法,才能达到的效果。

4、教学试一试。

出示题目。

提问:你有办法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自己先试一试。

反馈:你是怎样知道的?把你的方法和同学进行交流。

5、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

提问:你能用不同的方法算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吗?(学生抢答,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的)

6、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识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这样的一片树叶,你有办法量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吗?(在讨论不同方法的基础上,明确用围的方法测量树叶的周长)

谈话:请同桌同学合作,用围的方法测量这片树叶的周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测量的结果,并说一说测量时要注意些什么。

课件演示:用细线沿树叶的一周围一圈,最后展开细线,量出树叶的周长。

五、课堂总结

欣赏短片:周长在生活中的应用。

谈话: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学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一定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的特征的认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使学生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3、通过对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投影片、铁丝等。

一、准备

二、诱发

投影:例1动物园篮球场长26米,宽14米,小狗花花绕篮球场跑一圈,它跑了多少米?

课件展示:小狗花花围着篮球场走一周。教师:它走了多少米?怎么计算出来?(激发学生动脑筋想办法)

26+14+26+14=80(米)

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三、释疑

1、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小狗花花走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总和。教师板书:长方形四边长度的和叫做长方形的周长。

2、让学生比划周围一些长方形的周长。例如:黑板、桌面、课本等。

3、展示:长方形对边相等。教师:根据长方形的特征,我们能不能找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其他方法。学生推导出下面的计算方法(利用对边相等)。

26x2+14x2=80(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x2+宽x2

4、展示:小狗花花先走一个长,再走一个宽。提问:这时它走了多少米?是长方形的周长的多少?展示:小狗花花接着走完全程。教师提问:剩下的路程是长方形的多少?长方形的周长还可以怎样求?学生进一步观察后,推导计算长方形周长的第三种方法。

(26+14)x2=14(厘米)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x2

5、让学生议一议: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

6、教师出示例2(投影),学生独立解答。

7、教学例3,学生读题后,教师操作:拿一段长50厘米的铁丝,先量出一个长,用铁钳拧成90度角,再量出一个宽,用铁钳拧成90度角拧成一个长方形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剩下的部分等于什么?(铁丝的长度—长方形的周长)然后让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解答此题。

8、投影:(让学生在课堂独立做两道题)

四、转化和应用

投影:

1、数一数,下图中有几个长方形。

2、量一量各个长方形的边长,计算各个长方形的周长。

课件:展示黄、红、蓝三个长方形。

三年级数学教案《搭一搭》

1.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像能力。

2.在拼搭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

3.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发展与同伴合作的意识,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具有活动性、过程性和体验性的特点。这节课学生在搭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观察、探索,根据自己的实践体验、感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不同,并且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发展空间观念。

这节课由4个实践活动组成。

1.训练注意力。

2.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

3.通过提问来判断并搭出立体图形。

4.根据指令用长方体、正方体、球搭立体图形。

我们的学生来自城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学习了从两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在二年级上学期,学生又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的物体。学生在一、二年级所观察的都是具体的事物,如汽车、房子等,在此基础上,这节课学生学习从三个方向观察立方体,不再是具体的实物,而是抽象的立体图形,而且还要求学生用具体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实践活动经验,再通过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想像、描述等活动,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老师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

请你摸自己的左耳朵,摸右腿,摸左眼睛,摸右肩。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后面,指左面……。

1.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的后操场工地上有许多叔叔总是在忙忙碌碌的,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

2.唐老师设计了一栋大楼,想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立方体搭一搭,比比哪个同学能够理解老师的意思,搭出符合要求的房子来。我请两个同学上台来搭,其他同学在下面搭。

横着放3个方块,在中间方块的上面放一个,把右面的方块拿去。

(要注意每完成一步都要及时反馈,发现问题立刻纠正。)。

同学们,你们搭的和唐老师设计的完全相同,大家都很棒,理解了我这个设计师的意思。大家都是非常合格的建筑工人。

3.大家想想,老师刚才给你们发了几条指令?最优秀的设计师要尽可能地用少的指令指挥建筑师,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做到这一点。下面我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下面设计,注意不让其他同学看到他的设计情况。)。

李想设计师,请你说说你的大楼是怎样设计的,其他同学作为建筑工人,咱们看看谁最聪明,能够很快明白设计师的意图。

4.同学们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栋大楼,注意用书挡住不要让建筑工人看到,然后设计者用尽可能少的指令让建筑工人搭出你设计的大楼。做完后同桌互换角色,练一练。

(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要注意发现典型的设计方案。)。

哪位设计师上讲台来,把自己的设计告诉全班同学?

1.同学们,唐老师还有一个很棒的本领呢!我不看你们搭好的大楼,而且也不用同学们给我指令,只要我动脑筋想一些问题问你们,根据你们的回答,我就会搭出和你们想的'相同的大楼,我们试试看吧!高原,请你回答老师的问题:

你看,老师搭的和你想的一样吗?(教师边问边搭)。

2.请大家想想,老师问了几个问题?哪几个问题?同学们,高原用了4个立方体,为什么从上面、正面、侧面看的结果会不同呢?现在就请大家搭出和高原同学想的相同的房子,你从上面、侧面、正面看看,是不是像大家说的那样。

3.下面我再请一名同学做设计师,在讲台下面的小凳子上搭一座房子,我们请建筑工人一边提问题,一边搭一搭。

同桌两个人合作,一个人做设计师,先自己搭出一栋房子,然后建筑工人用尽量少的指令提问设计师,根据他的回答搭出房子来。同桌互换角色练习。(教师注意指导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4.谁想知道别人的大楼是怎样搭的?请你上讲台,提问你想知道的同学,我们大家一起搭,看是否能够搭出和他设计的一样的房子。

1.同学们,我们不仅带来了4个正方体,还带来了一些长方体和球,我们可以用这些物体来搭一搭。下面听老师说,大家搭:先放三个正方体,正方体的前面放一个球,长方体放在三个正方体的上面。

2.请同桌两人合作,完成这个活动。

总结:你今天学到了什么?假如你是老师,你还想和大家说些什么?

记得这学期刚开学的时候,我们拿到教科书就急忙通读了一遍,然后再一起谈感想。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单元,都认为这节课学生理解掌握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大家都说,他们会搭出来吗?但是通过实践发现,我们太小看学生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能很顺利地完成搭立体图形的任务。不过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能够搭出图形只是初步的要求,要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还需要在日常生活和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各种积极因素,创设出了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们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强烈的参与欲,学得积极主动。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也获得了实施新课标的一次成功体验。

稳定性差、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是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要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节课,学生学习情趣高,个个抢着发言,抢着上台来演示,甚至有的同学一边举手一边都想下位子,看来比较乱,但是他们都是为了学习,这样的“乱”是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思考,我们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节课教师围绕空间观念的培养,组织了四个数学活动,一是左右等方位的摸一摸活动,然后是教科书上提供的两个活动,最后是一个提高的活动。这四个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对于本节课的重点二、三两个活动,教师的设计更是独具匠心,先是由教师演示,再让个别学生演示,然后让大家总结经验,最后让同学们合作操作。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整节课中,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思考、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学会了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并初步学会了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正方体的相对位置,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搭一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5个棱长5厘米的小正方体纸盒,

教师准备5个棱长是15厘米的立方体纸盒,正方形纸板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2、汇报: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画的?

正面:演示(平移情况)。

上面、右面,(说说怎么想,怎么画的)。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立体图形的形状,并画下来。

1、师:现在老师增加了难度,看看你还能画出来吗?

2、先观察:难在哪了?

a认识数量上增多了:(原来是几个,现在是几个?)。

师:大家数数是5个吗?指指被谁挡住啦?

师:如果把遮挡的这些立体块变成透明的,那么被遮挡的就能看见了,是吗?

b、数量增多,为什么就难了?(教师演示)。

(数量上的增多,会引起(带来)形状上的更多变化,就难了)。

师:现在是5个,如果是6个,7个,或者摆的更多呢,那么就更复杂了,这节课我们就只研究用5个小立方块来搭物体(揭示课题,板书)。

3、师;现在难度增加了,还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借助摆来帮助我们),那好,就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画一画。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的发展,要以观察物体为载体,因此,要让学生认识到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有困难时可以把它形象化(即通过实物的摆来观察可以降低难度,帮助解决问题这一手段、方法)。

4、汇报:

师:你看见的每个面是什么样的?怎么画的,把它摆在黑板上。

请同学到前面边看边说你怎么想的,其他同学仔细看,认真听。

正面: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平移后在同一个平面上的形状。

师:a我们可以调整观察的角度,使你正对着要观察的面。

b还可以怎么做?也可以转动这个物体,让要观察的面对着你。

左面:学生先说,师:结合你手中的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师:看不见的,有难度,就需要我们靠头脑去想象,要想很好的去想象,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动手摆,仔细观察,来帮助你丰富你的想象。看来摆也很重要。

用手势告诉我,你们都摆了几种?

6、师:现在搞个小比赛,同桌之间,你摆一个他摆一个,然后交换过来画出三个面的情况,再交换过来检查,看谁画得准,正确率高。

7、师:老师也搭好了一个,看看你能画出来吗?自己动手画,汇报:

师:刚才老师看到有些同学没有通过摆,直接画出来的,没摆怎么就能画出来?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摆帮助画出来,只有通过不断的摆加强印象,才能最终不用摆靠想象就能画出来。

活动二:根据给出的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1、出示学生画的3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自己动手搭一搭。

汇报:(指名到前面边摆边说你是怎么想的)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了他是怎么做的?

这个过程也就是根据看到的不同的面的情况进行推理调整的过程。

他是从正面先摆的,有没有摆的方法和他不一样的。也就是先从哪个面入手摆出基本图形都可以,)。

2、出示第2组,师:再来摆一个,试试,行不。

师:还有和他摆的过程不一样的吗?比比,哪个简单?

(先摆数量多的,需要调整的就少,比较简单)。

这个呢,数量相同的,自己试试。

汇报:你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别的途径知道的吗?(你真了不起)。

先摆上面看见的,也就是底层肯定不动,只是在上面进行调整)。

(数量上相同的,先摆上面看见的)。

3、师:给2个面,能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吗?

自己尝试,汇报。

4、出示例题;判断。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正面什么样的?还有不同想法的吗?

你有什么发现。看来又有新的问题产生了,这是我们下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三、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旧知激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同时分散难点,将不在同一平面上的2个面的画法点拨出来,帮助扫清新知中不必要的知识障碍,在“难“这一切入口,激发学生认清新知的生长点(即增加了一个立体块),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学生的想象,感受到数目上的增加,带来的是形式上更加多样的变化,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学生自己解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怎样想的“,即观察方法上的指导,整个过程由抽象----直观经验---抽象的训练,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活动一在学生想一想,摆一摆,画一画,再想一想中完成。在练习设计上通过3个练习,各有侧重点,第五题通过大量的摆、画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在学生头脑中通过直观形成丰富的表象;第六题是对学生进行检验,同时强调了不仅要求画的多,还要画的准,也是进一步强化训练;第七题是逐步由直观—抽象,不通过摆而是通过想象,知道每个面的形状,整个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独立完成、订正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方法,不仅重结论,更重过程与方法,在经历想一想,摆一摆,再想一想这一过程,着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在设计中,也有意识的体现由抽象(图形)----具体(摆实物)---抽象(由图形判断)这样一个通过直观手段来解决问题,再逐步到抽象的想象问题答案这一不断训练过程,引导学生逐渐发现实物与他们观察到的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主要教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口算、笔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方面内容在安排上,以笔算教学为主线,把其他三方面内容的教学与笔算教学交融,力求形成比较优化的结构。

口算

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

笔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里有0的除法)。

估算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位数,商是几百或几十多。

解答关于除法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解答关于除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本单元的重点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基本算法一特殊情况一实际应用”这条线索贯穿整个单元。

“基本算法”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一般步骤与方法,“特殊情况”是商里有0的除法,“实际应用”着重教学连除的实际问题。

2.口算教学安排在笔算教学的“两端”,即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前面,口算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在笔算的后面。

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首先是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的第一步,要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就是在计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所以,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是笔算的基础,应该先于笔算教学。其次是类似630;3、630;7这样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都是比较容易、比较特殊的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学生在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的基础上学习这些口算很轻松,完全能够自己学会。所以,教材把口算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安排在笔算后面。

3.估算和笔算相伴相随、相辅相成。

全单元四道教学笔算的例题都以估计“开道”,即先估计再笔算,这是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一大亮点。估计在这里为笔算“导向”,为笔算化解难点;估计在这里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第l页第二个例题教学986;2,引导学生先估计“9百多除以2得4百多”,笔算时学生就可能想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第6页第二个例题教学306;3,先估计“商比100大些”,笔算时就不会漏写商十位上的“0”。

在笔算教学后又安排估算。如先说说378;2、378;6等题的商各是几位数,再计算;先估计228;3、944;8等题的商是几百多还是几十多,再计算。这些估算都能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笔算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4.边学习、边应用,重点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笔算后的“想想做做”里都安排了用除法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到的计算及时应用,其中有些问题解法多样、思路开放,有些问题综合了空间、时间的内容,有些问题妥善处理余数。连除实际问题思考难度较大,解法较多,教材在第11、12页单独安排教学。

计算法则是计算的方法和规则。毫无疑问,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在除的步骤、顺序及商的书写位置等方面都是有规则的,计算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法则的教学通常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外部输入,像过去的教学那样,光通过几道例题把算理、算法、注意点讲得清清楚楚,把方法、格式示范得明明白白,然后归纳出若干条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接受--记忆--模仿”。另一种是从内部生成,先让学生调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解决一个新的计算问题,经历探索过程,体会方法与步骤。然后在回顾、交流等学习活动中自己总结算法,形成法则。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探索中体验--反思中提炼--迁移中应用”。前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显性的、机械的,给学生的法则是束缚与负担,必须经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后一种教学学生认识的法则是隐性的、有活力的,给学生留出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空间,学生不需要死记硬背,也不要过量地模仿。

因此在教学时应注意三个问题。

1.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原有计算为基础构建新的计算法则。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掌握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只要解决先把被除数百位上的数除以除数这个问题,新旧知识就沟通了。第l页第二个例题986;2采取“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地先算9个百除以2,并把“4”写在商的百位上。

2.突破知识的发展点,完善计算法则。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等于或大于除数,另一种是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后一种情况学生以前从未注意过(二年级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都是两位数)。第3页例题312;4就是教学这种情况的计算。也采用“先估计、后笔算”的策略,让学生体会先把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是合理的。

3.在适宜的时候用有效的方法使计算法则逐步清晰。

教材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机会和空间,帮助他们自主探索;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及时整理知识,优化认知结构。第4页第3题设计了四组除法题,要求学生先说说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同组的两道题被除数相同,为什么商的位数不同?通过分析原因,学生就把握了什么时候先除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什么时候要除‘被除数前两位上的数,这是计算法则中的重点之一。

所以说,法则仍然要教的,但不用以前的方法教学法则。新教材希望计算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同时也要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把商里有0的除法安排在学生掌握基本计算之后教学,因为商0是除法中的特殊情况,是除法计算法则的补充。学生在初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就比较容易理解。

这部分内容分三段进行。

第一段先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第二段是竖式计算时应用“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个规律。

例题教学商的中间有0,“试一试”教学商的末尾是0。例题的教学分两步进行,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计算,可以估算、口算,也可以列竖式笔算,这一步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商中间的0是必要的,也是合理的。如果漏了商中间的0,那么商就不是三位数,就不是比100大一些,就不是102。然后教学竖式的简便写法。“试一试”先让学生说商是几位数,也是防止漏了商末尾的0,体会商个位上写0是合理的、必要的。在这段内容的教学中还要注意两点:一是把竖式的简便写法建立在学生原有写法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为什么可以简写;二是用好“想想做做”第4题,让学生明白商中间、末尾有0并不是由于被除数的中间、末尾是0,而是除到某一位时是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如508;4的商里没有0,800;5的商里只有一个0。

第三段是当确定商的最高位后,如果某一位不够商l,也要商0。

仍然是例题讲商中间的0,“试一试”教学商末尾的0。例题432;4的教学线索与306;3相似,也是先估计、再笔算。不同之处是,当学生产生认知矛盾--十位上3除以4不够商l时,教材通过“辣椒”提出:“十位不够商l,就商0。”并出现了完整的竖式。教学时,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继续除下去。

另外,教材还及时引导学生整合笔算知识,第13页第2题的三组笔算题分别安排了商末尾有0和商中间有0的比较,商末尾是0时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比较,除时商0的两种情况的比较。第15页第2题是更大范围的知识整合,同组的三道题虽然各有特点,但都要遵循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法则。

学生解答连除计算的实际问题往往有困难,因为问题的已知条件两两相互联系,这种联系既使解法多样,又干扰解题思路的组织。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例题进行教学。这种问题既可以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又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经过一段练习后,又带出了另一类用连除方法解决的问题(如第12页第5~7题),这种问题在列式时,用哪一个数做第一个除数或做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但教学时必须使学生弄清每步的含义。

这段教材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的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书架上放书、排队分组参观科技馆、按时服药、买乒乓球拍、写毛笔字......,都是学生熟悉的、能够接受、容易理解的。现实的素材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助于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二是呈现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逐渐向文字叙述过渡。图文结合寓信息于画面和对话中,有生活气息,能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叙述的实际问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提高思维活动的质量。三是教学方法以学生独立解题和相互交流解法为主,不是教师作系统分析和讲解。

教学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师的作用应着重体现在组织学生进入情境,从画面、对话中寻找数学信息,完整地理解题意,有序地整理条件和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还体现在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解法,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回顾、反思,弄明白先算了什么,为什么先算,先算的这一步是怎样想到的。从而整理出解题思路,提升思维水平。教学例题时要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但练习时不要求他们一题多解。

三年级数学教案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两步计算应用题之后,第二次单独编排的内容。平时的解决问题都体现在各章各节之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现在解决问题强调学生应用自己的算法,能解决问题就可以了,但我们在学生碰到困难时,也要引导学生借助基本的数量关系式、线段图等手段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并使学生自己能逐步学会分析、解决。

2、注意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思路。

美国《全美数学教师委员会》会刊制定的数学课标就提出来:数学课堂要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教,把解决问题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来教学,以前我们教应用题很关注结构和数量关系,看问题求什么?找相应的条件,结构是固定的,老师教学时有章可循。完事有序地叙述题目。

3、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

多样化是指学生在解题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要有本质上的区别,平时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在不断的问还有什么方法?有个别老师还把分步列式与综合算式当成了两个方法,我想这就没必要了。因为根本的解决思路还是一致的。

教学中的几点温馨提醒:

现在的解决问题多数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的,这样的呈现方式,信息量大很开放,也很迎合孩子的心理。但长此以往孩子的读信息能力就会欠缺,也使孩子在数学方面的逻辑思维的培养存在问题。我们关注到这个问题之后,在解决问题时以纯文字的形式出现,学生的读题能力就大不如前,希望这点能引起老师们的注意:在解决问题时可以逐步向文字表达过渡。

实践活动:设计校园。

学习了测量、面积,方位基础之上。

1、收集信息。了解我们的学校原来是怎么样的,看看其他学校的情况,在孩子调查的基础上为设计新校园打下基础。

2、分析信息。让学生进行讨论,我们要添些什么,教材提供两个方面:师生日常需要,来源于借鉴,从其他学校调查来的可以借鉴到本学校的。每个学校不同,可以具体安排,不要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

3、设计新校园。注重小组之间的学习与合作。

4、欣赏、展示作品。让学生说一说。在哪个方位上设计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不要把作品粘在黑板上,大家做的都很好就完了。

数学三年级教案

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并能正确处理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或退位的算法问题。

体验只需估算就能解决的那些问题的特征,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探索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挂图。

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邮局去寄书,请同学们算算她的邮费是多少?

玩中学。

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学生独立观察,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结合情境进行估算,解释估算的过程。

学生估算大约一共需要付多少元的邮费?在多少元和多少元之间?

同伴一起讨论刚才自己思考的结果,解释估算的过程。

以往学生的估计没有太多的'限制,这次让学生说出估计的结果在多少元至多少元之间,也可以说一定不会多于多少元,一定不会少于多少元,有个别学生可能会有困难,要注重方法的指导。

(3)全班交流估算的结果。

探究小数加减法(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

学生自主选择算法,独立计算1.6元+12.4元。

比一比计算与估算的结果。

议一议计算小数进位加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完成“试一试”第1题,再说一说计算小数退位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完成“试一试”第2题。

学中做。

完成“练一练”第1题。

鼓励学生先用心算写出结果,再用竖式进行验算。

森林医生。完成“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完成“练一练”第3题。

关注有多少学生自觉选择估算来解决问题。

将问题改为“小明带40元买这两本书,还剩多少钱?”让学生进行计算。

做中得。

完成“练一练”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解题思路。

完成“练一练”第5题。

学生提问时,鼓励学生从新的角度提出新颖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包含了更多的信息,也许。

提出的问题暂时解决不了,但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

总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

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实践体会。

合作交流。

东、南、西、北卡片。

一、导入新课:

1、创造情景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出示课题:东西南北。

二、新知:

1、早晨,太阳从哪边升起?引出东。

2、指一指哪边是东?教室的`东边有什么?(黑板)。

3、东和西是相对的,那西边是哪边呢?教室的西边有什么?

5、完成书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挂图:

图书馆在操场的东面,体育馆在操场的()面。教学楼在操场的()面,大门在操场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2题。

先观察,你从对话中了解到什么?(可以确定了两个方向:北和西)。

你能说说哪边是东、哪边是南吗?说说房间是怎样布置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什么?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游戏”。

3、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学校的东西南北方向?各个方向各有什么?

4、小组讨论:你怎样记住我们许昌市的东西南北方向?

5、背儿歌:早晨起床面向太阳,前边是东后边是西,左边是北右边是南。

三年级数学教案

1、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在具体情境中,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常去商店吧,今天我们就要进行一次购物,请同学们看图!

1、请学生独立看图,先自己说说图意,在讲给同桌讲一讲;

2、谁能提出数学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互相解决提出的问题!

3、谁愿意把自己的问题说给大家听?

4、谁愿意解决她刚才提出的问题?

5、重点讲解一道乘法题:

例如:买4把椅子需要多少钱?

12×4=48(元)。

6、引导学生讨论算法,汇报算法。

1、数一数:

2、买铅笔。

3、实际应用。

4、7×3+48×6+35+2×8。

2×6+54×9+63+6×7。

5、填表。

今天我们学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了解了怎样用竖式来计算。下课后,请同学们试一试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景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过程与方法: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理解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表示。

1、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我用例举生活中的和小猴子分桃这个情境导入新课,从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也为本堂课的教学作了铺垫。

2、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时提供给学生多次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分桃子、拿小棒的活动,亲身经历分得几分之几的过程,这是在教学直观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培养了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并丰富了学生表象,在主动探究中理解分数的意义。

3、练习具有层次性和趣味性。

考虑到三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保持时间短,所以在练习的设计上采用了“我会说、我会填、我会涂、我会拿、我会猜”等练习方式,一层一层增加难度,以闯关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迁移类推,主动建构数学知识。

小棒、平板电脑、课件。

一、复习旧知,唤醒经验。

1、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几分之一,对这个分数你们能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预设:把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可以用表示。

把我班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组,每组的人数是全班人数的。

把一米长的线段平均分成2份,每一段的长度是总长的。

(隐藏事例图片,学生例举时,通过拖动选择性呈现学生所举事例)。

被平均分的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也还可以是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

(呈现思维导图,展示一个整体的不同类型)。

那么你们能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吗?

2、激疑。

关于分数,猴妈妈想再来考考你们。

如果是6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子的几分之几?

预设:学生会出现的答案。如果出现,让学生上黑板现场分一分。

(使用的硬笔书写功能展示分桃过程,从而纠正错误答案)。

为什么桃的总数不一样,每只猴子都是分得这些桃子的?

都是把这些桃子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取这样的一份。

总结:也就是说,不管什么物体,多少物体,只要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这里的表示的是每1份和总数的关系(板书:表示关系),和总数的多少有没有关系。

同学想了解更多关于分数的知识吗?我们今天继续学习分数知识。(板书:认识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学生在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习了如何用分数表示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创设“把一盒桃、3只桃、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的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关于分数的知识储备,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自主探索,构建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把学习单上第一题的6个桃,分一分,涂一涂,看一看2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自主操作,老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上白板分一分,并录制其操作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使用剪辑师的微课录制功能录制学生分桃过程,便于回顾讨论)。

(设计意图:在前一教学环节,复习了“把6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其中1小猴分得总数的”,这一教学环节直接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探究“其中2小猴分得总数的几分之几?”,把准学情,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班内交流。

提问:你能结合你分的过程,说说是怎么分的吗?

生:把这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那我把它平均分成3份,每一只猴子得到的都是这盘桃子的,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出示: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触发器功能,相机出示答案)。

教师再次演示分得的过程。

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要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只小猴分得,2只小猴一共分得2个,就是()。

(使用的形状、复制功能再一次展示分桃过程,加深理解;使用的截图功能,并存入桌面,便于后续调用、比较)。

如果是9只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又分得这些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把9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给3只小猴,2只小猴分得这些桃的。

(5)沟通比较,总结升华。

(使用的导入功能,把刚才的截图导入课件,便于学生直观比较)。

预设:生:平均分。

生:把一个整体平均分。

生:每份都用表示。

生:桃子个数不同。

这些桃子的总数不同,为什么2只小猴分得的.都是总数的表示呢?

生:都是平均分成3份,每只猴分得的是总数是,2只猴分得的是2个,也就是。这里的表示的也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里把两次分桃的结果进行一次对比,是为了更直接地刺激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总数不一样,这不是关键,重点是都是3只小猴平均分桃,那每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1份,是;2只小猴应该分得3份中的2份,是。不管每份是4个桃还是6个桃,都是属于3份中的2份,那就是,强化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让学生在独立思考、集体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迁移。)。

2、教学“试一试”。

(2)学生在作业纸上分一分。

(3)学生上白板演示分的过程。

(使用的移动、拖拽、书写功能现场进行分桃便于回顾总结)。

你还能表示出这些桃的几分之几?

生:3份就是3个,也就是这些桃的;4份就是4个,也就是这些桃的。

3、小结:把一些东西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一份是它的几分之一,几份是它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有了前面“把6只桃和9只桃平均分给3只猴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的沟通对比,在这里学生已经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关系上,不再受到每份里个数的干扰,并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这样的几份,分子就是几”,从而完善分数意义的建构。)。

三、分层练习,反馈学情。

1、我会说。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我们休息一下做个游戏好吗?

老师现在要摇动聚光灯了,你能快速的说出摇到的是几分之几吗?依次摇:......

先竖着比较“......”表示的意义。

提问:总数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数相同。

提问:都是8只兔子,为什么又用不同的分数表示呢?

生:平均分成的份不相同。

(使用的放大镜聚焦功能和移动功能,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进入智慧岛,进行一系列的闯关练习。

2、我会填。

做“想想做做”第2题。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我会涂。

做“想想做做”第3题。

引导学生在图中表示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把5个灯笼平均分成5份,把9条金鱼平均分成3份。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1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4、我会拿。

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堆小棒有18根,请拿出这堆小棒的或。

拿出的是多少根?

你们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2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2)对比分析,总结提升。

除了可以表示,还可以表示,这两个分数合起来是多少呢?

看来同一种摆法可以摆出两种不同的分数。

(通过授课助手里的拍照功能,收集4位孩子作品白板演示)。

5、第四关我会猜。

看看隐藏了多少个物体。

你们看到的三根小棒是总数的,你们知道隐藏了多少根小棒?

接着来,这4只小兔是总数的,隐藏的小兔是多少只?

这些五角星是总体的,隐藏了多少个五角星?

(运用的课堂互动、蒙层和橡皮擦、挂幕功能,现场验证答案)。

(设计意图:练习的安排既有层次性,又有趣味性;既有针对性,又有挑战性。在练习的过程中,突出学习内容的本质,不断提升学生思维水平。)。

四、总结运用,融会贯通。

1、回顾与反思:

学到这里,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那谁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里的“回顾与反思”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更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了促进作用。)。

2、练习与反馈:

同学们收获可真不少,如果把今天课堂教授的知识,平均分成10份,你收获的份数是多少?你能用一个分数表示这节课的收获吗?大家自信满满,那让我们来检测一下吧。请大家打开“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

(学生当堂利用平板电脑,登陆“一起作业”客户端,完成一份随堂小测验,反馈学情。)。

让我们来看看大家完成情况,你们想看哪一题的解题过程。由于时间有限,请大家课后到客户端查看题目解析,如有看不懂的,课后可以问我也可以问同学。

(教师打开网页,当堂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并对疑难问题进行讲解,巩固所学。)。

(设计意图:这里的让学生用分数表示今天所掌握的知识,既是对今天所学分数知识的运用,也是为接下来完成随堂小测验埋下伏笔。)。

3、生活与运用:

下课时间到了,让我们去室外进行游戏,好吗?

先请班级里的同学走出教室,应该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请班级里剩下人数的离开教室,应走多少人呢?

生:15人。

这15人请出去。

现在想班级里剩下的同学全部出去,应该出示师出示什么样的分数。

生:

剩下的学生都出去吧!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生活中去。只有亲身体验分数的应用,才能提高学生对分数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并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板书设计:

认识几分之几。

每只小猴。

2只小猴。

一盒桃子。

3只桃子。

平均分给3只小猴。

6只桃子。

9只桃子。

10只桃子。

5只小猴。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出示主题图)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

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估计学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几类:

1.摆学具求得数。

引导学生摆。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一行摆1捆零2根;因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画图求出得数。

例如画出如下的图:

3.连加法。

12+12+12=36 4.数的分解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乘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如25×6=9×6+8×6+5×6+3×6等。

从刚才议论的结果来看,用数的分解组成方法来算比较简便。那么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算式像加法竖式那样合并成一个竖式呢?下面就请大家打开课本第74页看看小英是怎样列出乘法竖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再出示简便竖式,并说明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在笔算时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数。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3.小组讨论师:每个同学算出的个数不同,怎样才能很快算出两件上衣、三件下衣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三年级数学教案

2、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进一步领会加、减法估算的基本方法,增强估算意识。

3、使学生理解验算的意义,会对加法和减法进行验算,初步养成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第一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

万以内进位加法。

1、经历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认识过程,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2、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两位数进位的加法题。

万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而且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1、口算:

50+70300+500900—50044+22。

30+5035+5587+49(遇到困难)。

2、87+49不能用口算一下子就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万以内进位加法。

(二)新课展开。

2、列式计算。用举手的方式,认为不行的举手?为什么不行?说明理由。

3、同桌交流算法:

5+7=1240+40=8012+80=92。

45+7=5252+40=92。

47+5=5252+40=92。

4、同学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真能干!那有没有同学直接用45+47算的,说一说你是怎样思考的?(请生上台演示)。

5、列竖式计算。

6、多媒体出示例1图片,独立完成计算,(两个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在书上完成)。

7、列竖式计算(重点讲解)。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独立完成做一做1、2。

2、请生回答,集体讲解订正。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位数加位数的运算法则,你们学会了吗?

(五)作业。

三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版第5册第49页-52页的内容。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了解24时记时法,并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3、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会运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能正确地把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进行互换。

课件、钟面和两圈时间。

1、两个6时:同学们会看钟表了,下面这个钟面表示几时?

(6时)。这时你一般在干什么?怎么会有的同学在吃晚饭,而有的同学才刚起床?(因为一个是早上6时,一个是晚上6时),看来一天中有两个6时。

2、两个7时:现在钟面上是几时?同上。

说明一天中有两个7时。

3、发散与设疑。

一天中还有2个几时呢?

也就是说一天中钟面上所有的时刻都会出现2次,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让我们来回忆完整的一天。

1、你们知道1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比如今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们的1天是从夜里12时开始的,夜里12时既是昨天的结束,又是今天的开始,1天就从这里开始了。

2、时针转第一圈。

(课件出示钟,时针指向12时),这就是夜里12时,这时我们正在睡觉,时间慢慢过去,我们要起床上学,上午上完了三节课,要吃午饭了,这时就到了什么时候?(中午12时)从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几圈?(走一圈)经过了几个小时?(12个小时),这时,一天结束了吗?(没有)对呀,太阳正挂在头顶上,才过去了一天中的一半。

3、时针转第二圈。

4、解疑。

(1)、完整叙述24小时与2圈。

(2)、呼应。

刚上课时同学们都认为钟面上所有的时刻会出现2次,同学们你们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吗?(一天共有24个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转2圈,第一圈从数字12-12,第2圈又从数字12-12,就出现了两圈一模一样的时间)。

1、设疑。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你们想出了什么办法?

生1:可以给它们增加一些时间名词,如凌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

师:这样行吗?我们以这个6时为例说说看。

生2:也可以把下午1时-12时改成12时-24时。

师:(黑板上出示钟面)下午1时改写成13时,你们是怎么想的?

生:时针在钟面上转了一圈又一个小时,所以是13时。

晚上7时呢?你是怎么想的?(依次数数)。

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

生:只要在一圈12时上再加上7就可以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