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美篇(模板14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美篇(模板14篇)



在读书心得中,我们可以记录下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和体会,对所读书籍进行深度思考。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书心得示范,希望可以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在这本书中,佐藤学不仅仅把教学当作一个认知过程,也把教学当作一种情感体验过程。我们总说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希望学生能多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佐藤学把倾听作为课堂的基础,认为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他认为在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语言表达能力才会变得丰富起来。

学生的发言情况是容易被观察到的,学生是否尽可能地参与到课堂当中也常常成为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与发言相比倾听是容易被老师忽视的。关于如何倾听,佐藤学认为教学应该伴随着师生共同的体验过程,教师要能够重视学生的每一个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不准确,也要努力地与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在倾听时不仅是听发言的内容,而且也倾听发言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产生共感、共鸣。

在倾听的同时,佐藤学还谈到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要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认为教师在聆听发言的时候还应该调动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感情去激发学生的身体动作和情感。

我们常常责备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但佐藤学却说,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面对这种现象,促进课堂中思考和情感的交流是教师的责任,有的时候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很有可能是因为我们教师没有认真倾听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没有调动起学生的情感。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大学时初读《静悄悄的革命》一书,认为又是一本运用大量事例加上成功经验总结堆叠起来的所谓畅销书。确实,在书中佐藤学先生例了很多教育实例,然而在参加工作后,再看这些事例,它们是如此真实的,佐藤学先生提出许多关于课堂教学、关于学校教研、关于学习方式等的阐述和思考,都引人深思,让我受益匪浅。

今天我选择分享的是第三章那个的第十六节《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分享内容。选择这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在这段时间以来在校本书法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首先如书中所说的一些错误,我们也犯过。在学校教学开放日时,为了校本书法课程能有更好地展现,花费了很长的时间进行校本书法教材的编制,显然,教材的编订并不是必须的。况且,当下我并不具备编订合格教材的能力。在公开课时常见到一些现象,授课教师精心准备并打印的教学设计,华丽鲜艳的板书设计,这些都不是必须的,我们做这些事,也只是一些形象工程。

其次,教学研究没有针对性。认真思考,书中提出的,教学研究重点在于所参观的课堂中有趣和困难的地方。一堂好课吸引住了我们应该是课堂中发生的实际情况,然而评课时却常常忽略了这些真实的精彩。甚至将关注重点放在华丽的课件音效上。真诚的交流共享才是促进教研活动的好方法。

最后,佐藤学老师提出的向其他老师开发课堂进行教学研究的建议,我是十分认同的。并且我认为这是促进真诚交流不错的方法。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是日本作家佐藤学先生的著作。读完这本书对我们的教室,我们的课堂存在的不足有指导性的建议。

营造教室的风景——润泽的教室。

佐藤先生说,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是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润肤的感觉。而我们的教室里有时恰恰缺少了这种润泽。老师首先就是要在课堂上构建这种和谐的关系,营造一种轻松自如,让每个孩子都能安心学习的环境。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依赖,为构建学习的共同体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由于地区的风土和文化、学校的历史和传统、教师的实验和个性、学生的生活和性格等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每个教室都形成了彼此各异的富有特色的面貌,并按照各自的状态构筑着各自独特的世界。“——对这一点,最起码,一个教师需要自知,能够让这种气质按照自己理想的状态进行,这是最好的。教室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良好优美的环境有利于学生的专心学习,而让学生参与到布置班级环境的工作中来也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因此在班级每月一主题的黑板报、绿意角和图书角的布置过程中,我尽量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说话。”因此以营造活泼、清爽、明丽的教室环境为目标,我设计好每次板报或者图书角的主题,号召学生们积极参与,以学生创作为主,将优秀的学生字画作品、或是图片记录的生活中精彩瞬间展示在教室的各个角落。让学生抬眼看到的每一件材料都互动,每一面墙壁都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育人,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一个欢快、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愿意主动参与到布置教室环境的过程中来,且时刻细心维护自己班级的班容班貌,让自己的教室也能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超越主体性神话——用心倾听学生的发言。

1、要用心倾听学生话语中复杂的想法。我们在理解人的话语时并不是仅仅止于理解他说话的内容。如果没有理解对方话语中深入的而又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言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生心领神会的感悟的。往往有一些学生说个不停,还没等学生说完我就急于给学生以提示,想引导他用简洁的语言来回答。这种做法就是没有以平等的姿态来对待学生,本身就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表现。因此,课堂上无论学生的发言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吐,教师都应该专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让学生把话说完,在学生说不下去时可作提示,但千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说,只有学生愿意说,教师才能倾听到学生的心声,了解到学生与文本的差异,从而更好地点拨与引导,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2、要倾听课堂中的沉默者。在课堂上,我很多时候是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来了解他们的看法,而没有认真仔细的对待倾听。比起擅长发言的学生,那些在学习上不多言语,然而善于倾听的学生应该被评为优秀。对那些不多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倒是该提醒他们更加注意仔细地倾听。我们应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捷径是培养起倾听的能力。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以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要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的倾听,并作出对应。教师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应能慎重地用每个学生都能理解的词语讲话,这样,学生之间才会开始互相倾听,才能在教室里形成仔细倾听、交换意见的关系。

本书中还有很多观点,对我们今后的教学非常有帮助,读了这本书受益匪浅。教育变革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支撑着我们教师每日的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什么?佐藤学教授认为:是给每个学生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哲学这三点。无论在哪里,都要高举这一旗帜,每天为之努力着。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佐藤学先生孜孜追求的理想教育是通过在学校实施“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创造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进而将学校发展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此书分了四个章节: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3、设计课程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这本书对我有很大的启发,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倾听学生的发言这一小节,佐藤学先生在书中写道:“这种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鸣共感。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理解方式’应具有的最重要的意义。”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各种语言,包括身体所发出的无声语言,感受学生在课堂中思想的起伏波动与学生的想象产生共鸣,从而共同走向创造性的学习。现在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都提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可是有多少教师真的理解怎么做才是尊重学生呢?这本书正启示我们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的需要,接纳孩子的不同,理解孩子的语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孩子们也不例外。如果你想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你必须改变高高在上的先知先觉者的姿态,走到学生中去,蹲下身来,与孩子的双眸对视,学会倾听,学会理解。

我们的课堂教学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相互倾听的教室”。我认为:学会相互倾听,是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倾听,更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平常课堂中,学生发言热烈,一个问题出来,学生展开思索、讨论,然后争先恐后的回答,在反馈的过程中,有一部分孩子的脑子里装着自己的见解,而没有用心倾听同学的回答,这样的学习,就显得片面、欠主动。课堂中的热烈发言固然重要,但倾听是前提。其实,我的课堂中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班级孩子们研究问题或是讨论问题看似异常激烈,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收不到最佳效果。文中提出学生要学会相互倾听,我认为我们的教师更要学会倾听,不但要会倾听学生的发言内容,更要会倾听学生的心情与想法,与学生产生共鸣,作孩子的最佳听众。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做到不轻易下结论(如:回答错误、不当等),以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宜用委婉的语气,因势利导的开导与纠正。同时,让每个孩子也学会倾听他人的看法与结论,这样使每个孩子都能打开心扉,让他们的差异得到关注,正如“木桶原理”中的那块最短的木板,使较差的学生也能得到发展与提高。总之,倾听比发言更重要。作为在第一线的教师我也经常在课堂上发生这样的事,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没有去准确“接住”每个学生的发言,未能与那些“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有时甚至因为有些学生答非所问或者吞吞吐吐讲不清楚时,我会无理的打断他们的发言,并自以为是的用自己的想法加以补充,没有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想法也没能真正的在班内引起交流和讨论,只是留于一种教学的形式。正因为部分学生由于感到自己的发言没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渐渐也失去了举手的兴趣,久而久之就成为课堂上的听众了。

我感到要想进行教育教学的革命,必须从骨子里深刻认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在实践中尝试,善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用新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真正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掀起一场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前者更重要。要创设一个每个学生都能安心发言的教室环境的话,必须对各种不同的意见十分敏感地倾听,建立起相互倾听的关系来,否则这一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我的思考:在我的课堂上,我希望他们多多发言,但是事与愿违,有时会沉默、自问自答、或是迁怒于他们,后来读了《教学勇气》之后,我知道“只要我们稍微给自己内心声音一些注意与尊重,它就会以一种更温柔的方式回应,使我们参与到赋予生命活力的灵魂对话中。”,我也试着去努力了,心平静了,但是我发现我没有努力在营造一种倾听与回应的氛围,对暗暗支持你的声音没有很敏感地肯定它,在这方面,我要好好努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在日常交谈中,有一类人是不为大家所喜欢的,就是无论你在讲什么,他都没听进去,而只顾自唠叨,你会觉得索然无味,暗自祈求这无聊的对话赶紧结束。这是因为,对话的前提是学会倾听。如果你有过这种经历,就不难理解课堂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从小我们就被鼓励要积极发言,发言要大声清楚,通常还有各种各样的手势来丰富和活跃课堂,于是乎,教师的声音,学生的声音,形形色色的手势还见缝插针,把课堂塞得满满当当的,然而没有倾听的“对话”只不过是不入耳的喧嚣。我们的学生常常在没有听清教师的话语后就急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只要发言就要鼓励”的信条下,肤浅变得堂皇。发言结束后学生如释重负,对于别人的发言充耳不闻。没有倾听,对话变得缺乏深度,思维变得龟裂而不流淌,根本不能汇成集体智慧的海洋。小学阶段的闹哄哄到了初高中阶段后变成了表情麻木,沉默不语,而美国的情况却相反,这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我们原先的对话是没有倾听、急于表现的“虚假”对话。不仅学生需要倾听,倾听对于教师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经常在听学生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学生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请其他同学回答。佐藤学认为,在对话过程中,竭力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身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里学习的学生是非常幸福的。他提出要创建一个润泽的课堂,润泽是相对于“干巴巴”的教室而言,干巴巴的教室里教师与学生都是紧张的,润泽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每个人的呼吸都是这种均匀、柔和,大家互相倾听,真诚地交流,轻声模糊的发言也是被允许的,因为它反映了一个思维正在延续的过程,事实上,真正的创造性的发言往往都是轻声模糊的,如果强迫学生大声地喊出自己的意见,或用手势在对错之间站队都隐含着撕裂他们思维的危险,在“润泽”的气氛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都得到大家自觉地尊重,而不会为无话找话而紧张地中断自己的思维。

二、打开教室的大门。

一般的校内教研活动都是事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来讨论,事后却只用短短30分钟议论一下就结束了。事先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据说是为了避免事后被说这说那。这种防御性姿态,以及观摩者对授课教师评头论足、一味指责别人缺点的研讨方式,都必须改变。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价,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议论只会彼此伤害。研讨的焦点应针对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来分享,以达到教研的目的。因此,互相讨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曾经和几位在我看来极为出色的老师交谈过,在交谈中他们的眼中流传飞扬着智慧的神采,然而一旦当我提出是否可以听课时,谈话尴尬地戛然而止,神采即刻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警惕,接下来通常都是婉转的谢绝。在佐藤学教授看来,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情况的校内教研体制,即每个教师都要保证一年一次的公开授课;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为什么教师们都一丝不让地死按住门把呢?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研讨往往是集中在评价课的好坏上,加上评课人又带着各自的标准和立场,这使得教师们陷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的恐慌之中。授课教师徨徨走进研讨室,感觉不啻于一场宣判会,谁都不喜欢被人评头论足,指手划脚。这也解释了教师为什么会花很多的精力很多的时间去准备一节公开课,他们所认为的公开课的价值也在于精心的准备使授课水平有了提高,很少人会提及事后的研讨会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益,研讨在他们看来尤同句点式的评价,无论听者还是讲者都注意“好坏”的简单评价,除此之外,研讨会充斥的便是一些无聊的空话和套话。实际上,如果想真正触及一节课的丰富性、特殊性,并且对教师的反思有所帮助,让整个研讨会充满意义和乐趣,首先我们就该抱着无论从每堂课我们都能学习到什么的想法,把原先放在教室后面的凳子向前移,移到学生中间,这样才不至于只看得到教师的“表现”,被头脑中的条条框框,比如:教师的板书如何、条理是否清楚等等束缚住自己的眼睛,对课堂发生的一切丰富多彩的事都置若罔闻。如果能做到这样,就不会到研讨时把那些填空式的评价说完以后,就无话可说了,才有可能就课堂的实际情况做活泼的交流,分享和谈论课堂上的乐趣和困难。这样的研讨才是让人期待的,并进一步地形成同事间真正的互相交流和合作,而不是互相猜疑、各自为政、互相排斥。教师从研讨会上获得乐趣和收益,就不会再对公开课感到惧怕,甚至会要求开放日常的课堂。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日本东京大学佐藤学教授撰写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此书封面设计简单素淡,正如书名一般“静悄悄”,毫不张扬。轻轻打开书本,静静地阅读,更感觉平静、淡定,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和读者交流着自己的教育心得,交流着自己的教育理想。静静读来,收获颇丰。

在阅读之前我心想:一名外国教授,又是专门搞教育学理论研究的权威,写出来的著作自己看得懂吗?这本书又在讲述一种怎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呢?带着疑问读完这本书以后,不禁为佐教授的研究态度深深折服,“务实、坚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对他研究态度的印象。他在书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读了这些话,我理解了这本书命名的原因。

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是学习的重要行为。佐藤学先生提到:“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善于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是不可能学的好的……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行为来实现的行为。”教师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要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发言的态度。教师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远比多说更重要。

同时,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佐藤学先生采用自己多年观察和参与的教学改革的案例,让我看到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也呈现出课程改革中的艰辛和努力。读完此书,让我对新课程的改革充满了信心,面对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理念,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要学会聆听,要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的个体,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享受改革所带来的乐趣。最后,就让我以该书最最本质的阐述来表达我的收获,那就是“一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愿我们也能学习佐藤学先生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教学改革,以取得实质性的成长。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后,它带给我们一种冷静的思考,让我们躁动不安的心平静下来,聆听学生与教师真实的声音!也许很多情况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很多改变也是艰难的,但起码我们可以从自己的课堂改变起,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这场静悄悄的革命吧。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写的,是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季湄翻译的。

本书主要讲了对许多教学实例进行剖析和论述,针对学校实际案例进行剖析,让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这本书是一首唱给老师们创意的,创造的实践赞歌;是给每个学生学习的尊严支架。

就《教室里的风景》这一章节来说,其中第四个问题应对教师本身的语言中提到的倾听学生的发言。在我国语文“双基”教学中,应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教师应具备基本的能力,从“听”开始,而我们听的是学生表达是否完整,关注的是答案是否正确。而忽略书中提到的“理解方式”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应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啊,真不简单”、“原来如此”、“真有趣呀!”等共感共鸣。唤起这些情感体验,可以说是倾听学生发言的重要意义。而我常常会在课堂中想着下一个问题,该怎么办?这样就很难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回顾课堂中的案例:一次我在上整体识字课时,学生介绍识字方法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五分钟的交流讨论时间到了,我因为还有教学任务,于是立即截止,而在学生a说他的识字方法是按结构进归类识字。我只是说:“这也是一种方法,大家努力思考,向他学习”。如果当时这样做:我嘴角上扬,脸上挂着微笑,眼神投去赞许的目光,伸出大拇指,相信学生的自信心会加倍同感共鸣,更是无庸赘言。让他们充分体会到说话时学习主人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这样撑起了教室里尊重、和谐的支架。

学生的学习不开老师的引导,而聚得甘露育桃李可谓任重而道远。但书中介绍了教师的成长,需要打开教室的大门,就是说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对此我觉得上一节无论成败的公开课,对一个人业务都是一次进步,甚至是飞跃。没有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的教书人是失败的。教书生涯中,我遇到不同程度的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有领导推门听课、组内研讨听课、学校安排全员听课等,但无论怎样承担讲课任务,总会有压力,生怕讲不好,在意别人怎样看,好像觉得别人的意见可已经敲定终身似的。其实我们错了,敢于在别人面前暴露错误的人才是勇者,愿意接受他人宝贵建议的人才是智者。

课堂上的演绎从备课开始,你可以预设问题,可以与同事商量怎样高效掌握知识技能,用哪些方法完成教学任务?与此同时,家常课堂不一定节节都是现场直播,而公开课节节都是重播后再直播。一堂课不断的修改思考,追求完美,达到预设的高效。

记得11月份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坐井观天课》课前与组长及同仁们共同商议讨论。制定了导学案,再后来试讲了一次,又进行了研讨,并且研讨的焦点是在授课中的困难和乐趣所在,大家共同分享,其中陈老师,冯老师,魏老师,他们认为课前导入欠佳,换成趣味性强的“看图猜成语”,周老师给了我分析了应用多媒体里的工具栏里激励方式,既省时又便捷。其他的老师也给我在选案的细节上进行了修改,最后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我的课堂出彩了。

《静悄悄的革命》是跨国间互相学习,群策群力,助力我成长。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一书由“前言—改变教学的教师们”;“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改变教学—学校改变”;“设计课程”;“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五部分构成。佐藤学博士从观察者、推动者、研究者的角度,对这场自下而上的,由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革命,以及所取得的成果作了总结和介绍,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借鉴的观点和做法。

一、倾听学生的发言。

在这一小节中,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教师要对学生的一个个发言一一附和、帮腔,一一评价,一一概括其意思呢?有的老师认为是为了不在教学中出现冷场,认为教室里出现沉默的场景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而关于阅读教学中的根本问题,有的教师认为不应该将阅读课上成一问一答的课堂模式,应该让学生多次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的接触。

其次,作者谈到了倾听是教师应对的身体,教师通常以一些肢体语言,比如在学生发言时频频点头表示肯定,这种行为在作者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倾听,也就是,倾听的教师与其说是在专心接纳学生的话语,还不如说在学生说话之前,对怎样理解其发言,就已经胸有主见了。这是难以通过每个学生的发言与教师沟通起来并相互呼应回响的。

接着,作者对倾听学生发言做出两点评论,第一是教师“倾听”的意义,第二是“明白”学生的发言究竟是什么意思。作者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意思是教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能够倾听到学生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从而产生共感共鸣。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听学生内心的想法,要在情感上与学生形成共鸣,而不是按照教师自己预先设置好的答案或者环节按部就班地进行。真正理解学生说的是什么意思,而不是机械地在言语上或者肢体上“附和”学生的发言。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我就会经常设置一些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来提问学生,现在看来,这些问题实际意义并不是很大,这样的问题也是不太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重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

二、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在这一小节中,作者首先提出了教学中的问题,即教学观的混乱。随后坐着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两点解决措施,一是在交往中学习,二是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与以“学”为中心相反的是以“教”为中心。在提出以“学”为中心后,有些教师就会认为自身的作用的是消极的,甚至极端地认为,以“学”中心就是要在课堂上完全让学生学,而不再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经验中,我认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不仅仅是要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如果我们面对的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要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比较可行的。

三、关注每个学生的相互作用,进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在确定了以学生“学”为中心、以与学生的应对为轴心的教学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作者认为,这种教师的活动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与每个学生应对的活动,二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响的活动。

所谓“服装裁剪”式的教学,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而“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就是建立在调动全体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的教学。针对学生个体的学习,作者提出,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地从个体出发,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这种教学方式,我也在平时学生的作业中尝试使用,我会针对不同学生作业反映出来的不同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谈话,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方式还是很有效果的。比如,我会针对不同学生反应出来的不同情况,进行单独谈话。倾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以便于我在了解她们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进行教学。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当我拿到《静悄悄的革命》一书,我就在想这个日本学者伊藤学给书取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大概是因为作者所指的革命,是指作为教育者个体的观点,理念上的革命,因为改变自身的认识理念是最难的事,所以冠之以“革命”,而这个革命最主要发生在自身,所以又谓之“静悄悄”。本书对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和论述,对我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来说颇受启示,下面只是攫取一些片面的、印象最深的感受。

前言里,小林班上的学生,对于“学校不快乐”的呼声,对我很有触动。而对佐藤学教授提到自责的情绪和自厌的念头我也感同身受。坦白的说,我现在就常常有力不从心的感受。无论是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容易焦虑。总觉得这样也有问题,那样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堂上,倘若出现一时的沉默或者学生无法说到自己预设的内容,总是担心完不成教案,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觉得那是教学工作的失败。然后就开始按照自己的思路给学生提示甚至答案,偶尔有几次,还会因此对学生发脾气。然后学生们虽端端正正坐着,却一言不发。

读了《静悄悄的革命》之后,发现自己仍然在以学生的“发言”为中心了解他们的看法,而不是在认真仔细地对待“倾听”,还没有向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反思这十年多来的教学,班中常常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常常是草率发言,对于这些学生,我却忽略了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有不会倾听的学生,是因为有不会倾听的老师。我自己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常常在学生还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不断地再想,接下来的环节是什么呢。看似在听学生的回答,其实已经忽略了他们的回答,以及回答背后所传递的信息,包括他们思想的起伏波动。

看来,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力的话,那么让自己和学生学会倾听,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诉说,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因为只有倾听是一种理解,在努力听懂、理解之后,才能做出积极的反应,给予正确的评价。只有建立了这种谁都能安心地表现自我、相互学习的环境,自己才能摆脱焦虑,学生也才不会觉得学习是不快乐的。

看完《静悄悄的革命》,我对自己说:埋怨声中,我们永远看不到绿色教育的一线曙光。所以,首先要润泽自己的心态,克服焦虑。然后再努力润泽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努力创造一种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用本书封底的话来说:这场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绝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同样,自我调整和自我改造的过程也将是在不断的触动和感悟中完成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佐藤学著作《静悄悄的革命》一书在手已经几个月了,上学期教师主题交流会上聆听了几位教师代表交流的读后感,心中深感惭愧。在读书这件事上,我已然成为一个“后进分子”。我在读,我在用心地读,只是没有想那么深。寒假里又读了此书,我在书上做了批注,并对我的教学状况作了反思。佐藤学先生提出的主旨鲜明的教育理念,生动形象的比喻,给我留下的印象尤其深刻。

一、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读这本书,恐怕大多数老师会对“倾听”这两个字有深刻的感受。佐藤学先生通过实例说明了“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而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却是多多发言,我们以为孩子不发言是因为胆小,一味地鼓励孩子要勇敢,大胆发言,却忽略了对他们“听”的能力的培养。这一学年,我教一年级。一年级的孩子,喜欢发言,但缺乏听的习惯。我会引导他们要学会听别人的发言,了解别人的想法,从而正确评价别人的思路。如佐藤学先生所说: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倾听,不仅仅是学生听教师、学生听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倾听学生的发言十分重要。佐藤学先生把倾听学生的发言比作和学生在玩棒球投球练习,我想,教师,就是一个捕手。一个用心的“捕手”,无论学生投过来的是“好球”还是“差球”,都应能准确地接住。这样,学生才会产生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投球的快感,才会继续投出越来越多的好球。如果我们让学生投出的球一个又一个地掉落在地,或是让学生自己去捡,久而久之,学生还是喜欢投球吗?棒球投球式的倾听,是多么形象的比喻啊!在我们的课堂上,被我们弃之不接的“球”还少吗?我扪心自问:我每天准确接住学生投来的球了吗?还是在按自己的计划上课?每次听年轻教师的课,我总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生成了这么好的教学资源,为何弃之不用?年轻教师常会这样回答:我怕扰乱我的教学思路;我没听清;我怕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说明我们还不擅长接球。佐藤学先生这样告诫我们:不擅长接球的老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作为教师,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用心的“捕手”!

二、做一个细致的“裁缝”

“学生的学习乃是不断的从个体发出,又回归到个体的,因此教师的活动也应当从应对学生个体出发又回归到学生个体上去。”美国教师称之为“tailoring”,意思是服装的裁剪制作。也就是说想按照每个人的身体尺寸量体裁衣那样去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创造课程。“量体裁衣”的理念,实际上就是我国的“因材施教”。不过,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生做作业的这一时间里,教师集中精力去“量体裁衣”是更重要的。这一点我感受颇深。

每个班都有需要帮助的学生,我也常常会在学生做作业时去“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我常常会呈现收集到的错例,一一呈现,引发争辩,在一次次地辨析中让学生了解错误的原因,收获正确的思路。但是,我不是个细致的“裁缝”,我有“量体裁衣”的意识,却又常常会用统一的“尺寸”来要求学生。看到作业进度未跟上大部队节奏的我会着急,看到学生不可思议的错误我会生气,我常常就“巡视”而“巡视”,没能给那些不能达到目标的学生提供具体的帮助,而是如同一个监工,不断行使着督促、管理的“权力”。做一个细致的“裁缝”,应当是对应每个学生的个性去“量体裁衣”的,应当是为每一个学生服务的,反思自己,可能多了些师道尊严,少了点儿服务的意识。

三、做一个睿智的“指挥”

“量体裁衣”是以“学”为中心的两种活动形式之一,另一种是“与学生各种各样的想法,认识相互激荡回想的活动”,称之为“交响乐团”。这又是一个多么形象的比喻!“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在一个个学生的声音相互回响、相互烘托的‘交响乐团’中,十分关键的是交往展开的丰富程度、深入程度怎样。”文中提出了四种交往: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和异向交往。这些交往,组成了教室里的“交响乐团”。教室里的“交响乐团”,不可能经历预演、排练,随时都可能有不和谐的声音,此时,作为“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里我所说的“指挥”,并不是真正的交响乐团中的那种“一人令,众人行”的指挥,而是一个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能敏锐判断,及时调节,恰当引导的睿智的“指挥”。比如,当教室里出现多种声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时候,教师应当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当教室里出现冷场,众人迷茫时,教师需要巧妙地点拨和引导;当教室里出现别样精彩的声音,教师应及时抓住,引发讨论,说不定就能谱写一曲动听的“交响乐”……“相反,如果教师对不同思路的话语不敏感,那么教学就只可能顺着教师的路数进行下去,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变得非常肤浅和单薄。”由此可见,教室里的“交响乐团”需要一个睿智的“指挥”。

读完《静悄悄的革命》,印象最深的是以上这三个比喻,通俗易懂,形象贴切。阅读还在继续,思考不会停止,思考之后,是静悄悄的革命。在教室里,但愿我能做一个用心的“捕手”、细致的“裁缝”和睿智的“指挥”。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字_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我真诚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须彻底地发生变化,由关注少数的优胜这的应试教育,彻底地扭转为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的个性化教育是我们当前工作的目标和核心,如果还不发生转变,你就“敖拓乐”。这场革命从哪里开始呢?通过上边的那句话,就知道该如何转变了吧?从我们日思月想的课堂开始,这是我们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动摇的力量,课堂不能改变,这场革命就不能彻底,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时代,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每位学生,就不能服务于我们的社区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须从教室开始,从每位同学开始,从每位老师和每个课时开始,这就是“悄悄的革命”开始了。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尊重,打开心扉,每个人的学习活动都得到关注。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进行中,获得独立的自主学习知识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获得知识,有充分的获取知识的过程;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尽力互相关注学生间的知识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当我读至此处时,才真正理解到课堂学习的内容“用心倾听”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这是非常关键的内容。如何教育学生倾听,这需要我们做足功课,慢慢地养成习惯。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在教学中,我想既要保证大多数的同学学会内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样,让学生朝上追赶,力争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共同体中,教师处在首席之中,适时引导,适时讲解,适时点拨,让学生有逐步获得适时提高的机会,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日常的学科学习的改革才是中心课题。这项改革是非常关键,把“。

国学。

课程”

变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证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才能保证教学革命的长期性、经常性、彻底性,才能让每位同学收益,才能让革命成功。

来自课堂教学改革中的革命开始了,勇敢地面对,把课堂教学革命进行好,我们的明天会更好。

3

页,当前第。

3

1

2

3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曹校长为我们老师推荐了日本学院大学文学部教授佐藤学的著作——《静悄悄的革命》,看着书名我没有和教学联系在一起。大致进行了翻阅,一开始也没有引起兴趣。定下心来再读,序言中,佐藤学教授极其深刻地提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孩子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这场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结构性的变化。仅此而言,它就决非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因为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得到确实的成果。看了这一段话,方知“静悄悄的革命”原来如此啊!在书中佐藤学教授用朴实的文字叙述了许多观点和教育案例,让人感到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一)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我们的教师,在本书中,是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主要欲望就是控制课堂,维持秩序。而佐藤学缺告诉我们,在课堂上应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看了这样的观点使我们也联想到自己的课堂。确实如此,我们的课堂,对学生身体所传达的信息漫不经心,麻木不仁。当提问时老师关注最多的就是举手的孩子,往往忽略了不举手的孩子,当回答问题不响亮时,我们会对孩子有“声音再大一点”“能不能说的完整一点”这样束缚孩子思考的要求,而且每堂课都一遍一遍的重复着这样的词汇,而不举手的孩子我们往往会关注不到,并给他们贴一个“发言不积极”“不善于思考”这样的标签,佐藤学教授认为面对这些不举手、不确定回答的孩子我们老师更要尊重这些模糊的多义的意见,能够建立起教室里对个性多样性的意识,从而在相互的交流中,能使每个人的认识达到更加丰富、深刻地程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允许孩子发言模糊一点,允许进度慢一点,在组织、引出孩子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孩子的声音。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二)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润泽的教室。看到这个名字不禁又是疑惑:什么是“润泽的教室”呢?书中是这样写道:在“润泽的教室”里,教师和孩子都不受“主体性”束缚,孩子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看到这里让我感受到润泽的教室里是安心的、无拘无束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奏都是那么的柔和,再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抱臂坐直”“眼睛看老师”,这些话语孩子已经倒背如流,在这种拘束不自如的状态下,孩子如何安心?如何无拘无束?面对积极发言的孩子表扬:“你真棒”,对于那些认真倾听却没有回答问题的孩子得不到等同的尊重,并在学期结束后给予“上课希望你能积极发言”这样的评价,在教室里的交流中倾听远比发言更加重要。作为一个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孩子发言的能力,更要重视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为此教师要言传身教,首先要做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课堂上要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发言,无论是有声语言还是无声语言,从他们的表现的语言中解读他们学习时的心情、想法,并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与孩子“心心相印,产生共鸣”。

其次,润泽的教室应摒弃我们以前那种肢解问答式的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语文课堂,让课堂多与教科书的语言发生新鲜接触,若干次反复地阅读,让语文课充满朗朗的读书声,让语文课润泽起来。

这本书我只看了前面几个章节,给了我很大的感触,一个个案例就如同看到了自己,也下定决心,在自己的教室进行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本好书,在文中欣喜读到佐滕先生的许多精辟之言,对照日常教学,有许多共鸣之处,浅谈自己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见解。本文是《静悄悄的革命》的读书心得,欢迎阅读。

最近我读了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乍听这一书名,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轰轰烈烈、血腥、战争等这些词汇,心想难道是因为庆祝建党90周年,要求多读一些有关革命历史的书。拿到此书,认真读来,实感惭愧。《静悄悄的革命》是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在考察了日本各地不少不同类型的学校后写下的,主要介绍了日本的学校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引发一场教室里的教和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种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创造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这种学习是创造以相互倾听为基础的教室里的交流;是那些力图实现创造性的、合作性的教师间的相互学习;也是让家长参与学校改革,使相互合作得以具体化的联系载体。此书论述了许多新的观点,更多的是许多教育实例的剖析。在积极推进课改的今天阅读本书,真是受益非浅。

对于文章中提到的贴近我们学生教育的观点,联系我的教育实践,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关于主体性神话。

佐藤学先生说要看到教室里的风景,就要看到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就像在我们学校的活动中,学生的兴趣、需要始终是我们教师最关注的。但考察当前的学生教育实践,教育活动的主体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主要表现是:不少教师仍然以教育活动主宰者的身份出现,与孩子不是朋友关系、知心人的关系,而多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以权威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不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多是我说-你听的关系、我要求-你来做的关系;在教育、教学目标达成上,不少教师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不是根据孩子的需求去确立标准,而是必须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发展,等等。上述种种,突出地反映为孩子还没有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更没有成为发展的主体。

二、关于课堂中的倾听习惯。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活动中,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动的效果也是不全面的。课堂常规的养成也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而倾听习惯正是体现一个班级常规好坏的重要点。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听,听是孩子直接获得信息的最为重要的实践,并且听与语言是同时产生的,一个人语言的习得和运用能力的提高,首先从听开始。《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说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的语言交流奠定基础。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因为有效的倾听能帮助我们博采众长,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萌发灵感。

三、改变教育从改变自身开始。

佐藤学先生以他丰富的经验、执着的追求和获得的成功提醒了我们,要改变教育,必须从改变自身开始。在落实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任何好的教育思想都必须首先由教师吸收、掌握并且转化为教师自身的理念,然后才有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转化为具体的教育策略和教育行为。高素质的学生要靠高素质的教师来培养。教师要以高尚的师德影响孩子,以优秀的才能教育孩子,用优秀的教育方法吸引孩子,以真挚的爱感染孩子,以良好的形象影响孩子。因此,教育的关键在教师,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

佐藤学先生在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它就像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深入人心,改变了一些落后的教育思想、观念。为我们的现代教育作出了很大贡献。

带着好奇和收获我读完了这本书,而扎根在我心中的却是佐藤学先生的这种钻研务实的精神,它深深的鼓舞着我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

如果我们希望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言语表现能力的话,那么与其鼓励他们发言,不如培养其倾听的能力。这看起来好像离得远些,其实却是一条捷径。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这两段话摘自于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教育学研究科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佐藤学教授在这本书中非常强调倾听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学会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形成互相倾听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师自身自始至终地保持专心专意地、郑重其事地听取每个学生的发言的态度。教师往往想让孩子多多发言,在听他们发言时,心不在焉地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于是便希望孩子的回答和自己的考虑是一致的,当回答有一点偏差时只需一点点粉饰,而出现异向的回答时,教师会从容请他再作思考或请其他同学回答。

实际上,仔细地倾听每个孩子的发言,积极地应对才是我们应该做的。精彩的发言要鼓励,胆怯的发言要启发,错误的发言要引导,更重要的是要听到孩子的话外之音,并抓住有价值的发言与他们形成对话,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深入探讨,让每个孩子都安心发言,无拘无束地交流。要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要去体味对方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种倾听方式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其次是孩子要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善于倾听不仅是尊重他人、礼貌、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汲取、善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思想,这是多么重要的能力啊!所以,佐藤学教授在书中说:我们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里,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生的。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永远比发言更加重要。

互相倾听是互相学习的基础。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心得

《静悄悄的革命》作者是日本作家佐藤学,文中指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这是每个教师需追求并要达到的目标。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心中要装着每一个学生的喜怒哀乐和身心健康,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地位。

现代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当中最富有创造力和激情的学科。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对学生的举动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鼓励后,会激起对老师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我们人人做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与孩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平等协作关系,这样有助于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主动性。可以这么说,学生满意的课堂就是“快乐的课堂”。“快乐的课堂”中: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情意浓浓。

佐藤学先生还说到,“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即是让那种与物与教材对话,与学生与教师对话,与自我与自身对话的学习成为教学的中心。具体地说:就是组织和指导有任务的学习、有小组活动的学习、有学生将自己的东西用作品表现出来与同伴共享、互相欣赏的活动的学习。也就是说,就是从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个体的学习。”

读到这些语句,脑海里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班上,孩子们几人一组,身体放松、气氛轻松、毫无顾及地把自己或深或浅、或对或错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其他同学倾耳静听后自然地加以讨论、判断、修正、融合,最后达成共识。所以我们要关爱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相互交流,进行心灵的沟通,实现等距、等高、等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爱的温暖与在意。“学会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学会赞赏你的学生”;“学会向他们请教”等等,我想这些都是一个教师成功教学的法宝。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