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苏东坡传读后感简书(精选17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简书(精选17篇)



读后感是对作者用词、叙事方式以及情感表达的品味和评价。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分享,他们用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展示了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在前天刚读完由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正直,豪放,有问题敢于指出的人。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坎坷的一生和苏东坡一生所经历的有记录的事情。

他的性格:他为人刚正不阿,有问题便会提出,即便有再多的力量阻挠,他也能坚守自己的原则。比如,神宗皇帝时期,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民不聊生,万马齐喑的年代。除了那些元祐大臣和极少数正直的人敢于发表言论以外,就没有其他人敢说反对新政,反对王安石的话。苏东坡却是元祐大臣中最积极的那个,他一直在向皇帝上书说新政的危害,青苗贷款对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

他的文学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十分优美,连欧阳修看了之后也叹了一口气说:“30年后就不会有人再谈论我了。”让我最欣赏的一点是他的文章没有一点是虚情假意,都是真的!我觉得一个人真实是最重要的,敢于发表自己正确的言论也是很重要的。苏东坡将这一行为做到了最大化,他几乎一生都在说真话,都在为国家发表着自己认为是正确的言论。苏东坡十分爱家人,所以他也十分爱他的弟弟,有一次与他弟弟分别之时心中十分伤感便作下了脍炙人口的《水调歌头.中秋》。这首诗十分的.真实,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苏东坡内心的伤感,那种对弟弟难得一见的悲伤。

最后,他的思想层次。我觉得他的思想层次是很高的,因为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居住环境之陋而悲伤,他看中的是居住环境周围的氛围,周围的雅。比如,他在被贬岭南之时,他发现了周围的雅,酒的雅,岭南有桂花酒,他十分沉浸于这种雅之中,因为他也是一位爱饮酒作诗的人。我从此能看出他对自己的居所之简陋只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对周围的雅是写的可谓是十分详尽。我觉得这种早已脱离物质生活的思想层次值得每个人去学习。还有,他很少会直接正面攻击自己不喜欢的人,除了在朝上。比如,他再度被流放,去往海南之时,这是被董必所加害的。所以他就在喝醉时写了鳖相公的故事,使我忍不住捧腹大笑,他将鳖相公写得绘声绘色,也将董必这一人物完美的转化成了鳖相公。

苏东坡早已逝去很久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永存于人间。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觉得第二类人说的正是苏东坡!我们都应该学习他的精神,体会他的境界,学习他人生的层次。

苏东坡传读后感

他,富有创造力;他,守正不阿;他,放任不羁。他尝尽百味人生,他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他,就是苏东坡。

他的乐观使他尝尽百味人生,成为大宋第一才子,那我该怎么做?

我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乐天派,我是学生,是儿子,是运动员,是志愿者。每一个身份,我都会以乐观的心态去细细品味。学生,有习得知识之乐;儿子,有尽孝之心;运动员,有夺冠之热血;志愿者,有助人为乐这爱。

我愿以乐观尝人生,品百般滋味!

苏东坡读后感

关于苏东坡,也就是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他的文章诗词在课本上都学过,而且据说美食“东坡肉”是他研制出来的。总的来说,他的大名,是如雷贯耳的。

翻开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对于里面介绍的苏东坡的童年生活,我非常有感悟。

书中提到,苏东坡出生在一个小康家庭中。父亲苏洵年轻时也不爱读书,后来看到哥哥考到功名,受到影响,就开始决定认真读书了。刚好苏东坡的出生,让苏洵就萌生了一种和儿子一起陪伴式读书的'想法。

他教导苏东坡朗读,自己在一旁听,也能受益,父子算是共同学习与成长。而苏东坡的母亲对他的品行教育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引导。她给小苏东坡读故事,引导他像古人中的圣贤一样正直,勇敢。后来在对待王安石事件中,他能客观地看待王安石的成就,没有把当初被贬的私人情绪带到公事上的判断中。

还有苏东坡的爷爷,他的豁达的性格,让从小与他生活的苏东坡长大后也是一种怡然积极乐观的性格,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让他能够有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

通过了解苏东坡小时候的成长故事,也让我更加明白一个原生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文档为doc格式。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就是林语堂先生阅读超多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就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就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就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就是‘水’之‘皮’,则‘滑’就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就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就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就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就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之后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就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就是不可救药!”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就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就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叙述了苏东波的一生,让我们能够对这位诗人有更深的了解。

《苏东坡传》似一位老人,将苏轼的一生娓娓道来。

《苏东坡传》似一盏香茶,把苏轼的性格细细品味。

《苏东坡传》似一片大海,把苏轼的命运包含其中。

说到苏东坡,几乎所有人都会脱口而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苏东坡可谓闻名天下,妇孺皆知。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叙述了这一位伟人的一生,使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苏东坡的性格十分鲜明。苏夫人评价说他的性格坦白直率甚至有时急燥火暴,这样的形容是十分贴切的。苏东坡因为这样的性格,似乎对很多人都以诚相待,抱以真心,也正因为这样的真心诚意,才足以让他在当时的社会成为名人贤士。

苏东坡的尽忠职守是令人感动的,他所管理过的地方,无不百姓和乐。他曾为陕西的百姓求雨,他是一位雄辩滔滔的奇才,也正是这一点,为老百姓祈求普降甘霖。他也曾为百姓驱鬼斗魔。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为老百姓治水救旱。算是真真正正尽到了一个为人父母官者的职责。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描述苏东坡: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话足以概括出苏东坡的一切了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说起苏东坡,我想到的总是那个着一身素衣独立江边,须发尽飘,沉浸于月光朦胧之中的遗世独立的苏东坡。有人说他是孤独的,但在我看来,他似那颗被除名的冥王星,在脱离了太阳系之后做回了自己,在辽阔高远的宇宙中以自己的姿态自在独行。

苏东坡在公元一零三六年出生于四川眉山,在中国文学史上,眉山以杰出的文学世家苏家而出了名。流传的“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道出了百姓对苏家发自肺腑的喜爱。东坡之父苏洵、之弟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三人皆才华横溢,在后来的所经之处,都是令人追慕附庸的对象。东坡一家,尤其东坡之祖父,实在是嗜酒成性,最具豪放纯厚的真性情。他可以因为东坡叔父高中而酩酊之际骑驴进城,他可以因为厌恶一尊神像而在大醉之下将其摔得粉碎。苏东坡可能正是将祖父这种身心深厚、气度开阔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对于东坡激烈、嫉恶如仇的晚年时的性格,正如其父当时对豪门挑战的性格表达。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谪迁是他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我看来,他不是在谪迁之地,就是在去往谪迁之地的途上,始终颠沛流离。由他自己的话来概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除此之外,还有其它所至之地。自王安石变法,东坡与其政见不同,后离开京城到杭州做通判时起,东坡先后因为被小人污蔑诗词内容有不正之风、卷入新旧党派之争、政见不合而分别被贬至黄州、惠州、儋州。在东坡的一生中,母亲、父亲先后离世,王弗、朝云这两任妻子也离他而云,在人生的路途中跋山涉水,所至之处皆以为家,历遍大半个中国,可谓尝尽人间百态。

而我所敬佩苏东坡的,是他在所到之处都能引起百姓的无限喜爱。他在杭州治理西湖,更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他自掏腰包建“安乐坊”医院为人治病,他修缮官舍、帮助太学生,也因治饥荒无果而自怨。在广州之时,他“依然故我”,享受清风与明月,自在生活。同时,他在儋州之时带着开凿水井、开办学堂,百姓越来越发喜爱他。这正表现了东坡的儒家济世情怀。

在我看来,东坡也是深情之人。他与弟弟子由感情深厚。子由沉稳、拘谨、寡言,而东坡轻快、天真、不计后果,二者政治看法不同,但立场相同,感情更是深厚。在兄长受冤入狱,子由上书为兄长辩解,东坡更是写出“与君世世结兄弟”“但愿人长久”等诗表达兄弟情谊。对于东坡之妻,他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朝云,他说“惟有朝云识我”,也在亡妻之际发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悲怆之情思,甚至誓言“生则同室,死则同穴”。

东坡觉得他的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经历了命运的荣枯盛衰,变得无忧无惧,心中一片安谧宁静。年轻时与山神吵架、向雨神祈雨,不怕一切鬼神,甚至做起了中邪人的“驱魔师”。可能是在一次一次的经历之后,他对人生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晚年时他开始热爱自然,开始发出了“十年旧梦寄西风,此去真为舍田翁”(《归宜兴留题竹西寺》)的对田园的向往。也许是真正释放出了本性,他按自己的意愿做起了自由独行者,真正优哉游哉去了。所以他的诗词由早年中含有的讽刺、愤怒之感逐渐变得宽容、温暖,甚至将陶潜视为自己的偶像,想归隐于山水之间了。他看似孤独,但却是在真正做自己。

王安石说:“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他是苏东坡,是那个始终富有活力的苏东坡,也是始终已见的苏东坡。不论如何,他以古朴之笔,书写了自己较为华丽的一生,也在自由的宇宙之中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光辉。

苏东坡传读后感

而他们的自传他传无疑是相当不错地资料借载,我们知晓苏东坡,因为他旷达的诗歌文风,他乐观豁达的语言,当然也少不了他与政敌王安石的处处交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评价苏为“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与百姓亲近的政治家”字里行间有对苏大善大美的极力赞扬,而为衬托苏的高度,王安石不得不被作者牺牲,“王安石的新法,正是一切集权制度的集中体现……他信奉“一个国家、一位领袖、一个声音”的信念”又以王类比王莽、希特勒,更批为“妄想狂”,仅凭我个人而说,看起来对王是否有些不公,“一个国家、一位领袖”是很明显的法家思想,林即以一个后世的眼光评判,更类比希特勒。这只是在当时大环境下文人思想的局限性。传中对王安石并不仅一此批评,但……窃以为没必要,王在苏乌台事变时“一言而决”救其性命,与苏交往也极有风度,而作为苏传的撰写者,林先生看起来比苏还憎恶王,有点有趣,个人色彩算是浓烈,也可足见林对苏的狂热仰慕。

但上述仅是对其的些微小瑕的点出,却也不难理解林这样的态度,苏的个人魅力的真是中华历史中浓墨的一笔,或许“无可救药的乐天派”可说明相当一部分问题,苏的一生有三次贬谪,余者文人被贬,大多以诗词泄愤,苏固然也有,但黄州自号东坡居士,发明东坡肉,杭州建苏堤,儋州“我本儋耳氏寄身西蜀州”于峦地开学堂,不须要后世粉墨,这样的苏东坡已足令在下敬佩,生活让他挫折,苏东坡欣然饮下,回敬茶一杯,这样是苏的乐观,而变法中,让“政府不与民争利”是他的仁。

但正如开头所说,无缺的是神,苏不过是个凡人,苏也有失意狼狈落魄之时,譬如说苏轼晚年受佛家影响,又于常州痛丧幼子,这个乐天派也有对人生的迷惑感慨“人生到处知何似,恰似惊鸿踏雪泥”“人生若逆旅,我亦为行人”种种诗句,可窥探一二。

再者,苏的性格并不如传中塑造得那么无憾,或者说苏的人格伟大,但缺憾在其政治上,以愚一家之见,苏的性格不应入朝为官,更适合地方小官,原因有三,其一,苏文人风格浓厚,上书也有个人风格,于是酿成乌台之变化;其二,正是我们所褒扬的乐观裕达,说丑点叫随遇而安,他没有张居正的隐忍,也没有当权宰相的铁腕,对所处的环境会尽力让自己去适应融入,十分成功,不得不说,回济州时,幼子死了,人直接就上书留在常州了,看这风景好…。适合终老…作为一个政客,但淡然了……其三,最致命的一点,苏的天真,他不会去逢迎,哪怕假意,就十分直愣子地自己坚持着夹在新旧两派中间,好不尴尬。苏是一个有系民情怀的人没错,但是情怀并不能当饭吃,苏企图以一己之力抗衡一个党派,一败涂地,似乎勤苏在政治上并未有大建树,反而被贬时贡献相当大。

苏的诗、文,食者阿谓是中华长河中的丰碑,但他并没有传中那么完美,他有自己的脆弱与弱点,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位诗人的敬佩,恰恰相反,正是他的这种各种缺点,才会让我明明白白认识到他,而非书上诸如“伟大文学家”这样一笔空景,我敬佩这些在人类史上留下痕迹之人,如霍金、老庄、苏轼、李白,不是因为他们要高挂神坛,而是他们起落人间交织的人性与智慧。

苏东坡读后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可谓命运坎坷,他的命运完全掌握在朝庭某些人手中,这是他的悲哀,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共同的悲哀,起也好贬也好,唯令是从,大起大落,富贵与凄凉,他都经受了,但至死性情不变,诙谐、风趣、达观,可以居于京都,可以居于东坡。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千古绝唱,纯洁的思想是淳朴生活的基础,我虽一芥草民,亦能够从中悟出一些活出生活真性情的道理,无论是处于闹市,还是独行于东山。

东风知我欲山行,

吹断檐间积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

树头初日挂铜征。

其实苏东坡所居之东坡,平凡之至,但是在他的眼中,在他的感受里却不是常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个人有了愉悦的心情,才有了能够使人感受愉悦心境的文章,他有一次写信给他的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民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

我有时也会有这样快乐的感觉,思绪所至,非记之不可,打开电脑,文思泉流涌,任手下十指翻动,对面如有一位栩栩如生之好友,我与之娓娓道来:流畅欢快,是快乐之时,忧伤如烟,是郁郁之刻,能够记述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停驻,回味,思考,所有的品尝都是美好的,人生须臾,能够留下些许特色灵魂的性情也不虚此行。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

原来既已听闻苏东坡大名,如雷贯耳,万分佩服,尤其他那一阙《大江东去》、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以及其余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等等等,不尽于牍,皆令我为之折服而赞不绝口。他为北宋豪放派词人乃是当之无愧,开创出宋词另一番天地。

阅毕此书,方知东坡其余的光辉点如天际之星,亦熠熠闪光,如民、敬友、忠妻,不一而足,他在杭州任太守期间,曾数次不厌其烦上书朝廷“莫专以救济百姓为法,而要未雨绸缪的做好防饥备馑工作”(见第二十二章)。苏轼毕生朋友满天下,且几乎各行各业皆有:道士、僧人、朝廷命官、边城微吏、平民百姓、青楼妓-女、书法家画家、诗人词人,举之不尽,列之不穷,就连后来他的敌人章chun(竖心旁加“享”),东坡也不计前嫌的宽容他的罪行(见第二十八章),至于其元配夫人王弗,苏轼在她早年亡故后,作了流放百世、脍炙人口的《江城子》,其后娶王闺之以续弦,夫妇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一直到后来还是在王闺之的大力操办下苏东坡从纳了后来一直追随他至死的小妾朝云。可见三个女人对苏东坡一生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还有一个女人——元佑年间的太后,在其摄政期间(1085.3~1093.8)极力支持苏轼,擢其高-官,使苏轼得以大力宣扬其政治思想。然太后逝世后,他失势极惨,被四处流放,甚至到过海南,最后遇赦勉强才回到中原,死于常州。

无疑的,苏轼的一生是光辉璀璨的,他的人生旅程和他的诗作书画一样是值得我们后人细细体味的。无论是作为一名大宋帝国的臣子,还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才子,他都当之无愧的在华夏大地的群英中占据一个极为重要的地位。林语堂这本书尽管融入了他自己对于苏东坡的看法,但我想,正如他的那句"思想的快乐才是万古不朽的"正是我们对于苏东坡这位千年才子的贴切概括。

苏东坡传读后感

在苏东坡一生中有个十分重要的人,叫王安石。可以说,讲不清王安石就讲不清苏东坡。

王安石与他的变法运动是分不开的。人们谈论王安石,主要也不过是因为他的变法。“王安石变法”从结果上讲,失败得很彻底。几乎没有任何优点,可以说由于王安石的变法,北宋少苟延残喘了不下于五十年,也正因为此,对于王安石,历史上几乎是一边倒的骂声,到了民国,梁启超先生也比不过为王安石开脱,在勇于革命。

另外,我认为,尽管许多文人、史学家否认王安石,但许多时候,后人的评价带有成王败寇的嫌疑,成功者的成功被夸大,失败者的失败被辱骂,对于勇于创新者,成功了是天才,失败了是疯子。

即便,王安石有极大可能是神经病,即便,王安石,固执一端不听劝告,即便,王安石疯狂,即便,王安石失败了,是时代的罪人,但我仍想衷心地叫一声,“王安石,你是天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宋朝中国历史上文化最为璀璨的一个年代,虽然它的军事力量被后世所诟病,然而,我们不得否认,在这个时代,有带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闪耀后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历史上,有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个人就是苏轼。姑且不论苏东坡的官场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远非官场所能比,他是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词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诗中的地位一样。整个中华历史上,李白和苏轼就是两座巨山矗立在无数人的心上让人仰望。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个朝代,婉约派盛行,人们习惯了温柔似水的感觉,无论男女,追求的都是温柔细腻,这在苏东坡看来是一种病态,于是他奋然出世,他用气势恢宏的豪放词一扫北宋文坛,与婉约派一决雌雄,为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风,让整个朝代,都有了一丝男子的刚硬。

苏东坡是骄傲的,也是坚定的,就像他的词一样,永远都是豪气冲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远都是不合群的,他反对新党的变法,也反对旧党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与变通,这是他的执拗,他坚持一条道走到黑,作为朝堂之上特立独行的一个人,站在了两党之外,于是就注定了他的官运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贬,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从此之后,他就成为了杭州的苏轼,他也在惠州待过,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苏轼。他的一生,狂放不羁,起起落落,或许这对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对他去的地方的人来说,是幸运的,他每去一处,就造福四方,纵使他的官职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却一升再升,这是苏轼,一个词传千古,名流青史的圣人。

苏轼的一生三起三落,一个不肯弯腰的文人在官场中遇到无数的陷害,然而,纵使被贬到偏远地方,苏轼也毫不气馁,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献家财,为乡民铺路搭桥,他扫除恶俗,给一个有一个的地方带去仁政。苏轼去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就会变得繁华,所以,当时的百姓都希望苏轼再遭贬谪,希望可以被贬的他们那里去。不得不说,百姓的愿望就是这样的淳朴与单纯。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写词才是苏轼的主页,纵观苏轼的历程,我们发现,他是政治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人们更多的认为苏轼是个伟大的词人,但是却不清楚,写词作画,只是苏轼的副业,他的真正职业还是做官。我们看苏轼官场起起伏伏,便觉得苏轼的官做的并不大,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对苏轼更多的关注是在他对词的贡献上面。

苏轼的官做的最大的时候,距离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遥,如果不是惨遭小人陷害,苏轼的后半生也不至于如此的颠沛流离了,或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才让苏轼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于是他从苏轼变成了我们心中的苏东坡,成为了我们心中的东坡居士。然而,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被贬远方,他永远都保持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最后被贬官,他已经到了退休的年纪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为有所不为,哪怕颠沛流离了一生,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初衷。

苏东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样的一个诗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远都是那么潇洒的活着。他狂放不羁,因为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诬陷,然而不管怎样,他依旧我行我素,这或许就是我们心中的苏东坡的,一个狂放不羁,一个乐观向上的居士。这样一个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见苏东坡,今生再也无憾也。

《苏东坡传》读后感

观苏轼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轼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轼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轼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轼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象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

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单纯和挚真。他自称“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致命短处就是老向别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写文章也是发挥自己的见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别人的内心和本质,在贤妻王弗在世时,常能加以提醒,使苏轼避免了许多错误。王弗仙逝后,影响了东坡一生的“乌台诗案”与其性格有着必然联系。他心直口快,口不择言,又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在言语中,他随时都能吐露真理,不论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说出口来,不会有太多顾忌,这性情直接制约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没有这份单纯和挚真,又哪来的名垂千古、可亲可爱又可敬的苏东坡!一个人想法多了,难免变得复杂而事故,处世便没有那种潇洒与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难免患得患失,无法抒发本真,而文学甚至世间万物的境界无法四字:返璞归真。东坡做到了。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不拘小节的醉态。他酒量甚浅,却极为好饮。他曾言“予饮酒终日,不过五合,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予下者。然喜人饮酒,见客举杯徐饮,则胸中为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适之味乃过于客。闲居未尝一日无客,客至未尝不置酒,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他几乎逢酒必醉,并以此作为评价朋友的一个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适,方识此心之正”。醉态的东坡更为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怀中,待天近黄昏,才踉跄着回家。有心事的人从不敢酣醉,没有那份无愧于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态可掬的东坡居士。文人多好饮,酒能助其找到灵感,但诚如李白、苏轼者,却无几人,李、苏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这份钟爱与坦荡,才有了万古流芳的瑰宝。却对酒杯浑似梦,试拈诗笔已入神。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强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诗,与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擅宋词,乃豪放词派开山鼻祖;他擅书法,乃宋朝“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之首;他擅绘画,与文同、李公麟、米芾并称当时;他擅中药,对药材的了解更胜当时郎中;他擅炼丹,与沈括共著了《苏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称我国最早一批瑜珈习练者;他擅酿酒,精通各种酿酒技术;他擅工程,由他组织修建的“苏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观……人,生命毕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项成就已属难能可贵,而仅仅经历65个春秋的苏东坡却将“全才”这词语,无限放大到极致,堪称前无古人后绝来者,这不仅源于他的天赋和才华,更源于那颗好奇心。好奇心每个人都有,苏东坡的可贵在于他的好奇心并不是“三分钟热血”,而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所以他才能坚持下去,并且取得一定成绩。也正是因为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对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爱,才使他不至于如其他心灵脆弱的文人般消极避世、甚至自寻短见,才有了如此多的经典传世。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的凛凛浩然之气。他一生刚直,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作为“元祐党人”的首领,却浑然不知党派为何物,他丝毫无利己之心,权利之欲,否则以他的名气和才能,政治前途无可限量。遇到不平之事、厌恶之人,他便觉得“如蝇在食,吐之方快”。无论当政的是王安石领衔的雷厉风行的新党,抑或司马光为首的因循守旧的旧党,他都极为恪守自己的准则——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他这种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备受后人推崇和膜拜,然而,带给带给家人和朋友的却是忧心和焦虑:令人不知应当因其大无畏的精神而敬爱他,抑或为了使他免于旁人的伤害而劝阻他、保护他。他身上那种气来源于道德,非人力所能扼制,亦不会因外物而有所改变。

东坡的魅力在于他对待亲友的至诚。苏东坡性格呈多面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有时又激烈而固执,他不会受别人影响,而且你无法和他辩论,他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这种人往往不相容于时代,会在不经意间得罪很多人,嫉妒、敌视、不屑他的人不可计数,然而这种人却是值得交而且是能交到真正朋友的人。欧阳修、梅圣俞、张方平、司马光、文同、米芾、李公麟、黄庭坚、秦观、苏辙、曾巩、惠勒、参寥、佛印,包括晚期的王安石都与他有极为深厚的交情。东坡最重感情,无论是亲情、爱情还是友情,所以才有诸多感人作品的传世。诗人大都多愁善感,在东坡身上体现的更加明显。没有对爱妻王弗的沉痛怀念,哪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发人肺腑;没有对兄弟兼挚友苏辙的深切思念,哪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中秋绝唱;没有对好友的至诚留恋,哪有“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的入木三分……如此至情至性又才华横溢的人物,着实“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苏东坡的魅力说不完,苏东坡的故事道不尽。他犹如上天贬谪下界的文曲星,光耀着中华文化史;又似一个理想的完美主义者,激励着后世之人。有诗为赞:

文苑百花齐放,词坛毕力独擎。承先启后竟无争。博学出刻苦,妙笔本天成。淡看乌台淫雨,醉拂赤壁清风。迁谪苦乐一从容。飞鸿谙荏苒,晓梦是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本书所记载的是一个诗人、画家与老百姓之挚友的事迹。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赤心为民的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他虽生性倔强、絮聒多言,但是富有捷才,不过也有时口不择言,过于心直口快;他多才多艺、好奇深思,虽深沉而不免于轻浮,处世接物不拘泥于俗套,动笔为文则自然典雅;为父兄、为丈夫,以儒学为准绳,而骨子里则是一纯然道家,但愤世嫉俗,是非过于分明。以文才学术论,他远超过其他文人学士之上,他自然无须心怀忌妒,自己既然伟大非他人可及,自然对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亦无损害,他是纯然一副淳朴自然相,故无需乎尊贵的虚饰。在为官职所羁绊时,他自称局促如辕下之驹。处此乱世,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虽然历朝天子都对他怀有敬慕之心,而历朝皇后都是他的真挚友人,苏东坡竟屡遭贬降,曾受逮捕,忍辱苟活。

在北宋那个言论并不自由的年代,弟弟子由凭借着冷静、沉着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灾难。而我们的主人公苏东坡先生,却大摆言论自由,殊不知别有心思的人,早己视他如肉中刺,拔而后快。第一次得意过后的失意来了。第一次的失意主要与王安石集团的碰撞中产生的。结果很明确:苏东坡要被流放至惠州。这一部分让我最为感动。这位举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从朝廷大员变身成普通农夫。“他脱去衣袍、帽子、靴子,头发用最廉价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泽。”那一刻我认为他是个孩子。“他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畅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给他些酒”。那时我能想像到他妻子微笑摇头的模样,这个小丈夫。“他会努力地学习种粮食、向有经验的农民讨教,认真地种地。”让我觉得他就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农夫。集各种情境与一身的苏东坡,更爱研究东西,他研制过墨,后来听大儿子迈说,他差点把房子点着了。最让苏东坡着迷的还是炼丹术。在流放的这段日子,苏东坡还结识了很多道士和和尚,这段广纳友谊、闲云野鹤的日子让苏东坡产生了放弃官场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后掌权后又有了变化。他脱去农夫的外衣,继续他的使命。

王安石的倒台为苏东坡赢得了归京的机会。据皇太后说“皇帝是悔恨中驾崩的”。深谙苏东坡治国之才的皇太后,一纸圣旨将苏东坡召回京都,并升至翰林学士。这让另一拔,对苏东坡有莫大敌意的帮派深感不安。新一轮阴暗的较量出现了。

章淳,一个曾被苏东坡称为“以后将杀人不眨眼的人”,就是这个人使苏东坡体会到了身心疲惫。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你每天要提防小人为自己备下的陷阱,真要不小心掉入其中,还要无止尽的解释,还自己清白,这本来就是一件非常累的事。如果这事每天都会依据不同程度出现,还有一个智囊团为了扳倒你而绞尽脑汁,你会做何感想。没错,逃离。一代文豪也是人,虽然他不忍心辜负皇太后对于他的信任,同时不舍子由,在犹犹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时生活的惬意简单与舒心,让苏东坡下定决心,离开是非之地,回归自然。与他的偶像陶潜一样,做一介普通的农夫。然而命运弄人。护身符的皇太后死了,小皇帝当政了。这个脾气暴燥、急功近利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怀有居心的人利用,颁布了一系列的罢黜流放圣旨。一批三十多个朝廷曾经的重臣无一幸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蛮荒之地。

这次的流放条件非常艰苦,苏东坡当起了蛮荒之地的闲云野鹤。心灵得以宽慰的他并不埋怨国家。据说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几首千古经典就是出自这个时期。让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为杀害苏东坡的罪魁祸首。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了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林语堂先生在文学方面的造诣自然是极深的,而他笔下的东坡更是栩栩如生,让我仿佛回到了一千年前,看到了那个文学伟人的跌宕起伏。

现在人们评价一个人,第一个看的已并非是其成就,而是他的品格。自然,苏东坡的美名能够流传至今,自然也与他的人格魅力无不关系。

苏东坡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作者概括他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黎民百姓的好朋友,一个散文家,一个新派画家,一个伟大的书法家,一个酿酒的实验者,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反对派,一个瑜伽术修炼者,一个佛教徒,一个士大夫,一个皇帝的秘书,一个饮酒成癖者,一个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下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然而在我看来,苏东坡远不是这几个词能够概括的。林语堂老先生也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却又“望尘莫及”的。如果硬要我用一个词来形容苏东坡,那应该是充满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与生俱来的,从某种角度来讲,你有没有浩然之气,就决定了你有没有成就,他会在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的。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牌》中说的:“浩然之气,不宜行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顾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这本书我总共读了两个星期,每每沉浸其中,我就好像有一双翅膀。就飞翔在苏东坡的上方,注视着他,与他同乐同悲。但奇怪的是,我一直没有完整的想象出过苏东坡的相貌,只有一个高大的背影。或许是正如作者所说: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的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那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耶稣说过,“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这句话,用来评价苏东坡,可谓再恰当不过。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这是林语堂比下的苏东坡。林语堂,一代国学大师,正是因为这本《苏东坡传》,才能让我们深入的了解苏东坡。

当你细细的去了解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像苏东坡这样凤毛麟角的伟大人物,你总是会被他身上某一种性格或气质所折服,而我最欣赏苏东坡的,便是他豁达的人生观。

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他这一生,虽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就算被流放到中国域外的蛮荒琼崖海岛,他仍然以坦荡的胸怀处之。他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一生。我钦佩这样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然,他也是一个天才,是散文学家,是新派的作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诗人,是……但他没有借用他的天才大脑刻意去达到某些目的,他保持天真纯朴,终身不渝。他的诗词文章,皆自然流露,顺乎天性。他感受敏锐、思想透彻、写作优美、作为勇敢,绝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也难怪这么多诗作能流传至今,使无数中国的读书人所倾倒、所爱慕。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有幸跟着叙事者,跟着大师林语堂,走近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苏东坡,度过了这个美好的四月天。

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第十五章——东坡居士,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是那样的洒脱可爱:

他头戴斗笠,手扶篱笆,与农夫同乐;

他芒鞋竹杖,雇一小舟,与渔樵为伍;

他往往被醉汉东推西搡或粗语相骂,却“自喜渐不为人识”;

他清醒而自知,他曾说他的朋友跟随他而想发财致富,那如同龟背上采毛织毯子;

他还会诙谐地和好友陈慥开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他珍视自己的幸福,把对妻子的贤德之赞写于诗中;

他善于做菜,发明有名的“东坡汤”;

他日益沉浸于祥和的农村气氛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潜的生活;

他处处感受到快乐满足之余又不乏仁爱之心,他自发成立救儿会,行上乘佛教教义......

在作者的笔下,此刻的苏东坡,虽然穷困,但这段日子在他浮浮沉沉的一生中,是难得的安谧与幸福。我们可以从文字中处处感受到作者对苏东坡的喜爱,作者说此刻的苏子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如果真是完完全全的这样,那么人性的复杂与真实便不会在苏子身上体现。

即便洒脱如苏子,亦有凡人之苦闷。

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1802年),闻名天下的行书《寒食帖》的诗文《寒食诗》问世了。

诗一曰: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二曰:"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诗写得苍凉伤感,向我们展示了此时苏子惆怅孤独的心情。“小屋如渔舟”、“破灶烧湿苇”,生活的窘迫,寒食节的悲怆,报国无门的苦闷,祖坟万里的苍凉,死灰般齐涌心头。此诗的书法虽写于之后,但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如石压蛤蟆,向世人展示其饱含生活悲苦,心境凄凉的感伤。

人性是复杂的。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的喜爱苏东坡,“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对这种人的人品个性作解释,一般而论,总是徒劳无功的。”因此,作者更愿意从这个多才多艺、生活多姿多彩的苏子身上,挑选出若干他使人敬爱的特点,使他更积极向上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果然,这样读完之后,除去那些熟悉的诗句让我更加喜爱之外,更平添了些许对苏东坡这个人物原原本本的喜爱。

《苏东坡传》读后感

诚如杨绛先生读《围城》时所说,这本书我也是锱铢积累的读完,颇觉文字平实清新,而由此回忆苏东坡的一生,便觉如一卷鸿篇巨制的画作,徐徐展开,让人为之倾倒,为之敬佩,华丽而不妖娆,恢弘却也质朴。

记得在网上读到过一句话: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而后又偶然读至一句诗: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忽觉异曲同工之妙。急切的查来,会心一笑,哦!是苏轼的!似乎也只能是苏轼的。

此书由林语堂先生所著,从苏东坡的出生讲起,描绘了他的一生。他是本书的灵魂,这毫不言过,作者在书中也说到“苏东坡自有其迷人魔力。就如魔力之在女人,美丽芬芳之在花朵”而他的魔力自我看来该是时时的乐观,对真的无限追求,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亲射虎看孙郎的豪情壮志,但又有历尽千帆时的心静如水,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他似乎是说不完的,他的丰富,他的饱满,他的复杂,他的单纯,他的学富五车,他是这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存在,他一生追求着真善美,甚至有着飞蛾扑火般惊心动魄,或许正是这样,在这个需要我们三思而后行的世界,才如此狂热的热爱他,珍视他,追逐他。

苏东坡如今的家喻户晓,大多来自于诗文,而我看来,他的文章贵在一个“恰”字。何为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不多不少,刚刚好。苏轼的文章正是如此,他从不会像而今的我们一样,伏在案头不知如何下笔,半天写不出来个题目,苦思冥想憋出几百字来交了了事。他从来都是行云流水,行至心头一亮之处,便笔走龙蛇一作,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文章练达,立意深刻,一字不多,一字不少,让人读之朗朗上口,眼前一亮,颇有胜读十年书之感,而又绝不晦涩难懂,这便是文章之恰。如《赤壁赋》中最后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全然写出苏子之率真任性洒脱之天性,而“不知”二字又描绘出他物我两忘之崇高境界。文章戛然而止,又怎会不让人瞬间悟其所旨,大汗淋漓,拍手称快!

而“恰”之来源除了文章排布之巧妙与拿捏之感外,更重要的,是要与文章内容产生极其深刻之共鸣,你对它有独到的见解,有深刻的理解,甚至只是简单的喜爱,你要想写它,愿意写它,有一种极其强烈的感觉告诉你:快,快把它记下来,写出你内心的想法,快!于是,你写出一篇文章,你想你所想,记你所记,就算文字并不华丽优美,但这时你已经赢了,因为朴实无华的真情实感总比虚无空洞的修辞丽藻要好得多。有些文章使人读来美则美矣,毫无心意,便是此因罢了。

苏东坡之伟大,更在于其思想的高度与其远见卓识。同在一叶扁舟之上,共遇人生之磨难,凡人只能感其生命之渺小短暂,苏子却能跳脱孤舟,跳脱赤壁,跳脱人生,站在宇宙之外悟出:世间万物,皆为永恒。如此大家,怎能不让人佩服!而对于王安石之变,大多人认为苏轼在其中充当了所谓保守派,其实不然,正因为其思想的不保守,使得他看得更远,才促成了他行为上的保守。在王安石变法的一开始,他便看出王安石心中充斥的极权主义,他一上台,便开始清除异己,他的新法,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似乎只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从未站在国家与人民的角度去思考,苏轼意识到了这一点,他知道这样的变法不会成功,更会危及国之根本。他的赤子之心让他成为了世间万民的辩护人,于是这位百姓的辩护人便毅然站到了王安石的对立面,甚至于他赖以生存的朝廷的对立面,与世间万千芸芸众生共进退。

韶光滑过指尖,他人生最辉煌,最伟大的时刻到来了。在人生中还有比幸福和成功更重要的,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这在他经历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至黄州的岁月里充分体现了出来。他不再是苏轼,而是那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东坡居士。他站在田间,头戴斗笠,手扶犁耙,击牛角而吟咏,他开始诵读佛经,修炼瑜伽,他不再理会世间浮躁,官场纷杂,若为官一方,便造福一方,他真正的平静下来了,那种由心灵发出的平和安宁,使他开始探寻生命的真谛,开始拥有真正广大的胸襟,开始真正的宠辱不惊,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他在贬谪惠州时写道: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如此平静豁达,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即使远贬海南,也能与美女笑谈“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这是对他人生最美好的定义,更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吧。

也许我们都想做一个苏东坡那样的人,而在我们如今看来,至少在我们现存的社会体制下,又有些理想主义化。他天资聪颖,身陷红尘,却又遗世独立,他将本该官场纷杂的一生活成了一首诗,我们也许做不到,但我们可以做一个“苏东坡式”的人,我们学他的行文流水,乐观旷达,学他的赤子之心,崇尚真善,更有他的敏而好学,孜孜不倦。我相信这个过程是很美好的,是一种全身心的焚香沐浴似的虔诚与洗礼,因为这世间在没有比向着美好出发更美好的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