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一年级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汇总21篇)

一年级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汇总21篇)



读书心得是对读者在阅读某本书时的感悟和思考的总结,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籍的内容。以下是一些读书心得的案例,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写作和总结。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人类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但人无完人,人性中有三个致命的弱点—懒惰、骄傲、奢华,任何一项都可以导致一个人的失败。

在我们的学生时代,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便是懒惰。在以前小学六年的生活里,这样的例案很多。很多学生对学习毫不负责,想方设法地蒙混过关,可能他们觉得节省了时间,可能他们一时“得利”,但考试时必将原形毕露。

从这件事我想到了自己的初中生活,初中的学习难度和小学比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几乎每天都做到了十点半,因此我也想到了“抄作业”,但骗的是自己,辛亏被李老师发现,否则我也将“原形毕露”。

首先不谦虚,把自己看的“高高在上”,没有把自己放“低”—没有向别人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第二点便是待人很高傲,毫无礼节,毫不谦虚,因而没人愿意与这种人交往,前景将越来越暗淡。

最后便是奢华了,有一句短语可以形容这类人的前景“富不过三代”。再多的财产,再多的积蓄也是有限的,也会被花光,不要将这种性格特点“传承”给子女,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悲剧。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些孩子的恶习现在还能纠正过来。等他们长大以后成人了,便很难改了。能真正做到“三不朽”的古今只有三个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我们如果向他们学习,便可幸福一生,不要到老了才后悔,因为时间是不会倒流的。

一个人懒惰说明他没有上进心,一个人骄傲说明他没有警惕心,一个人奢华说明他没有节俭心,这三点都可能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说“勤俭一生,便可幸福一生”,“穷”人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曾国藩家书》主要是记述曾国藩一生主要活动,反映其从政、处世、治家、治学、治军的重要思想。毛泽东评价曾国藩,“余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读完所有家书,对我个人触动的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01、学习其养生之道。

曾国藩重视养身益寿之道,在许多书信中提到“谨守父亲保身之训”,“节劳、节欲、节饮食”,正是由于他对养生之道的重视,才有了强健的体魄,使在身体上能够保证其南征北战和几十年担当国家栋梁之大任。

02、学习其读书方法。

“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读书要树立一个目标,通过广泛读书、坚持不断地读书,才能够取得成功。

03、学习其治军之道。

曾国藩与其弟曾国荃诸多的书信所谈,非政即军。对曾国藩的治军之道,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

04、学习其为人之道。

《曾国藩家书》通篇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例如,在写给弟弟的信件中,多次语重心长的叮嘱、期盼和警醒:“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傲气既长,终不进功,所以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是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后世曾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六年级作文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

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非常值得一看!

一年级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咸丰年间19世纪中叶)。《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是晚清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卖国贼”的恶名。近百年来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但是无论是欣赏他的人还是鄙视他的人,都对他所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推崇备至。时至今日,民间还流传着“为官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说法。而《曾国藩家书》也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家常的书信集,还是一部蕴含着为人处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书。家书一部,修身、齐家、治国,用心良苦!戎马卅年,立功、立德、立言,光耀后世!在当今社会,教子成材一直是困扰天下父母的最大难题,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不好就会被贴上“笨小孩”的标签。一百多年前的曾国藩,小时候也被看作是不会读书的“笨小孩”。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六年级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六年级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前不久,我读完此书,深深感受到了勤俭节约乃是修身立人之本。

勤俭自持,不分官宦黎庶。“余服官二十几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曾国藩位至宰辅,不当自己俭朴,远离奢华。他在京城见到世家子弟一味奢侈腐化,挥霍无度,便不让子女来京居住。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带领子女住在乡下老家,门外不许挂“相府”、“侯府”的匾。曾国藩要求“以廉率属,以俭持家,誓不以军中一钱寄家用。”夫人在家手无余钱,亲自下厨、纺织,因一生习劳习苦,厉勤从俭,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勤俭自持,重在严于律已。“孙等在京,别无生计,不能备仰事之资寄回,不胜愧悚”,曾国藩常常因为没钱孝敬父母而内疚,因没钱养家而深感揪心,而当时曾国藩刚刚“蒙皇上天恩,得会试分差”,按理说应该有络绎不绝的黄金白银送过来,何至于连家里都无法接济呢?不经商、不收受贿赂,处处严于律己,以至于穷到连回乡省亲的资费都没有的地步。

勤俭自持,更好兼善他人。“家中有人做官,则待邻里不可不略松,而家用不可不守旧”,曾国藩不仅以身作则,宁穷不贪腐,还为身边人树立了榜样,立下了规矩,保持清贫。正因为在朝为官,就更要宽人严己,更要约束亲戚邻里,做到了慎微,慎独,慎权。家书箴言,放之于当世,多少领导干部倒在反腐利剑之下,皆因没有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身边人。

勤俭自持,是家兴之基,更是国强之本。自从党中央倡导节约以来,全国人民积极行动,仅“光盘”行动,每年在餐桌上节约的脂肪量可达800万吨,相当于1500万吨大豆的油脂含量,被视为微不足道的餐桌残余却能减少每年1000多万吨的大豆进口。以小见大,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能止于餐桌,更不能仅仅将节俭之风兴起于一时。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有责任更注重勤俭自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合格公民、有志青年和有为干部。

一年级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修身之道。

“慎独则心安”,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从而达到养心,以此来提升自我修养,这就是我们很多人很难做到内心安静,所以你一定要找到解决方法;“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内心做到专一纯静,外貌整齐严肃,每日出门就像去见贵宾,这是敬的气象,想想自己每次出门有没有做到严肃,还是邋里邋遢。你身边外在严肃的人是不是属于比较成功那一类,这都是有原因的;“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病:曰长傲,曰多言”,曾国藩这里非常直接指出导致失败的通病,一个是骄傲,一个是话多,想必我不解释大家心里也很明白,这两点要始终引以为戒。

劝学之道。

曾国藩始终强调,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不应满腹牢骚,“盖无故而怨天,则天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无缘无故向老天抱怨,老天也不会答应,去责怪别人,他人也很难信服。所以遇到问题,一定要反思自己,而不是到处抱怨;另外也指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普通人失败原因只有一个——懒惰,有才的人失败原因只有一个——骄傲,想想你是哪一种。

持家理财。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点大家应该都深有体会。也给我们指出,“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无论在乱世还是盛世,如果这一家勤快没有不兴旺的,反之,没有家庭不败落的。如果你现在是有家之人,可以对照自己是属于前者,还是后者,大概心里就明白了;同时,也总结了不同层次的家庭后代兴旺的情况,“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绵延十代八代”,如果你现在只属于普通一代人,那么后代的兴旺可以从你开始;如果你是官宦之家,那么你就要开始警惕了。

交友之道。

处世之道。

首先,“情缘人占我的便益,断不肯我占人的便益。不可轻取人财”,这些至今还在流通的道理,曾国藩早已将人性琢磨透了,这点我们一定要谨记;其次,“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谦谨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一般敬畏别人的人都不会私自评论他人,这些谦虚谨慎的人;而那些喜欢讥笑评价别人短处的人,都是些傲娇之人。所以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巴,闭却是非之口。最后,“所贵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人无完人,难能可贵在与人交往中,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坏的地方;你讨厌一个人的时候,也要知道他好的地方,这两种人在我们生活中太常见了,不能喜欢他他就是什么都对的,不能讨厌他他什么都是错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着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着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但是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一年级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一年级读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最近读了《曾国藩家书》,深受启发,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之一。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

曾国藩的成功之道。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当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

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有多少人写过信,回想起学生时代,自己也成写过信收过信,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

《曾国藩家书》中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他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他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他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

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他一样的亲情和友情。更深一层的思考中,我顿悟到,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是历史对曾国藩的评价。

曾国藩生活在中国社会巨变的时代。我想,是激烈、尖锐、复杂的民族斗争把他推向了风口浪尖,塑造了他复杂的思想和性格。

他一生的活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从军、创业、治学。曾国藩的功过留给更深刻的读者去评判。我想说的是,在我阅读了他的家书来信之后,关于他家书中贯穿始终的“做老实人”的言语内容。

曾国藩是五兄弟中的老大。作为哥哥,他承担着弟弟学习生活、修养等方面的重担。

他的家书多次提到祖父曾玉屏的家训。从世故、政治事务、保持家风、保养身心等方面的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兄长的作风。

其中一本是专门为负责家务澄弟和曾国荃写的。

曾国藩坚持训练弟弟们读书,做一个好人,让我印象深刻。

咸丰帝八年元月,曾国藩写信给弟弟曾国荃,说做人要诚实。曾国藩自信自己本性是诚实的,只是因为沧桑看得多,阅历多,有时或多或少带着一点机巧权变,所以自己学坏了。

事实上,他补充道,当变革的艺术并不总是那么唾手可得的时候,让人们徒劳地笑又有什么用呢?他反思自己,认为“把自己诚实的本性还原到真实的面目,恢复内在的本性”更好,因为智者首先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争取平等。

他劝弟弟尽快恢复到老老实实的本性,不要走权变的那条路,它会越来越卑微。他认为即使别人对你很狡诈,你仍然对对他很真诚和诚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别人的意见会被消除。

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人都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曾国藩并不是一个伟人,但这些谆谆教诲揭示他的内在修养。

当我深入阅读,不禁被感动了,所以想要读很多遍。直到深入到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衡量自己的尺度。

做老实人,真的是亘古不变的金科玉律。我现在才越发想的深入了,因为曾国藩的家书,我想我会受此家训,思考得更长久。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正所谓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唯有努力才有可能抓住机遇,世事难料,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不努力肯定不成功。

曾国藩在教人用人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善于提拔人才,引用贤能,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真心为民。

对他的认识知之甚少,还没读懂这个人。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笔者就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当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可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我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我身旁。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如今,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感觉。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可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并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往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往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此刻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可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能够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日,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能够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能够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当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完美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终,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前段时间在好友的推荐下,利用每天早上坐地铁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把曾国藩家书看完了,感触颇多,他之所以这么有成就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时常反思自己的过错,劝诫他人,在读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面对面在和曾老对话,从他的日记中也可以看出其实曾老也是一位很普通的人而已,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究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继成为“孔子、孟子、朱熹”之后的又一儒学大师。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写日记了,曾老其实也是一个普通人,人无完人,他年轻时也犯过很多的过错,但是他懂得每日反思自己的的得失,他取得了在别人看来很大的成就,在做人做事方面,却依然低调谦虚,才有这样的成就,我有个同事他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坚持写了好几年的日记,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坚持下来呢,从开始写日记开始,已经写了几个月了,现在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做的事情有时候还挺好笑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仰首你的风骨当代政坛上两位针锋相对的人物,毛泽东与蒋介石曾经同时推崇一人,毛泽东写道:“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说:“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他的学生则评价其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他就是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曾有一个故事写少年时期的曾国藩:某天晚上,夜深人静,少年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反复背了好久还没有背下来,他就一直背诵此文。没想到房梁上趴着一小偷,耐心等待主人睡觉后下手,听着曾国藩一遍遍地背诵,小偷早已烂熟于心,而他还在翻来覆去地背那篇文章,小偷终于忍不住跳将下来,训斥道:“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将那篇文章流利地背了一篇,扬长而去。且不说这则笑话的真实性,但文中所说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却是他一生真实的写照,其以中等资质创伟世之功。

曾国藩自1842年十月初一日立志写日记,并誓言“终身不间断。”其后无论是悠闲的翰林院、无论炮火硝烟的前线阵营、无论公务缠身的总督府,直至其生前的最后几天已拿不动笔了,曾国藩从未一天间断过日记,他的日记并未流水账,而是写自己的“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每天反省自己过失。其意志,硬似钢铁;其修身,志如坚冰。

要论当今国内发行量最大的书籍,当数《曾国藩家书》,书店、超市、车站、机场甚至地摊,只要有书的地方都能见到《曾国藩家书》,各种版本,反复印刷,无需广告宣传、不要签名售书。《曾国藩家书》收集曾国藩写给家人的家信共780多封,如果说读唐浩明的《曾国藩》让人热血沸腾,那么读《曾国藩家书》让人肃然起敬,文章没有瑰丽的词语、没有雄奇的章句,却字字珠玑,闪耀着人格的光辉,关于修身、关于齐家、关于治学、关于为人处世……家书中,曾国藩对兄弟子侄反复强调戒骄戒惰、克勤克俭,“知之非艰、行之惟难。”最重要的是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在他的这种家风传承下,其后人历经八代,一百六十多年,家族中人才辈出,成为教育、医学、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行业翘楚,且低调而不张扬。孟子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是一个孝顺的儿子、苦心的兄长、严慈的父亲。面对亲人,曾国藩化作一江春水绕指柔。书真是个好东西,能让你穿越时空垂首恭立于圣贤旁边,静听其谆谆教诲,醐醍灌顶。

读一本好书,如择一良师、如交一益友。曾国藩有一封写给弟弟曾国荃的信中说:“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曾国藩知人善用,且用人不求全责备,容人之短、用人之长,他提拔重用了一大批优秀能人,彭玉麟、杨岳斌、郭松焘、沈葆桢、李鸿章、容闳…都是当时政治、军事、科技方面的中坚,他的幕府中人才荟萃,甚至超过翰林院,在他的字典里没有“嫉能妒贤”,只有“见贤思齐”。

当时堪称有诸葛之才的左宗棠屡建奇功,颇为自负,一天,曾国藩与左宗棠的共同好友欧阳兆雄看望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左宗棠扬言曾国藩不如自己,欧阳兆雄则说:“带兵打仗,曾国藩或许不如你,但识人用人却强过你几倍,曾的门下人才济济,你的楚军除开你这个统帅外再无第二人。谁不如谁,后世自有公论。”说得左宗棠哑口无言。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时时攻击引起当时政界的普遍不满,于私,左宗棠与曾国藩八年不相往来,于公,左宗棠西征,曾国藩将湘军中最强劲旅刘松山的部队派出增援,粮饷及时保障,当左宗棠平定回乱、收复新疆,朝中大臣评价:“左宗棠建此大功,可谓西北第一人。”曾国藩补充道:“岂止西北第一人,当属全国第一人。”话传到左宗棠那儿,左宗棠听后既感动又惭愧,终于低下高傲的头,主动写信给曾国藩冰释前嫌:“…三十年交情,尽在此中: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人低为王、水低成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曾国藩以大海般胸襟,广育英才、风云际会,可谓上善若水、从善如流。曾国藩在家信中对子侄们说“男儿不可懦弱无刚,必需要有倔强之气。应在自修处求强,而不可在胜人处求强。”一生徐图自强的曾国藩,从不去与别人争强斗狠。曾国藩建立湘军,严军纪、苦操练,一介书生,率领湘军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卧薪尝胆、刀口舔血,咬紧钢牙不服输。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历时十年,湘军从建立之初的五千多人、备受正规军歧视,到的拥兵三十万、所向披靡、无人能敌。曾国藩以徐图自强荡平天下,其势如涓涓细流汇成滔滔江水滚滚东流,时时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手捧《曾国藩家书》,如临湘江、如立长江,俯首间一枕清流,生生不息,仰首间你的风骨,薪火相传。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此刻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是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梦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我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到达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可是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

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进取地应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仅有对自我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本事和素养,应对世界。

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当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

曾国藩的修身表此刻: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能够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我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我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

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当如此。

(一)普通人照样能够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那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教师杨昌济谈到自我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梦想和抱负的构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

(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能够做官,此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本事,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此刻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终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提高。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最近可能是爱上了郦波老师,在听完他的王阳明和张居正后,又开始听《曾国藩家书》。其实,按顺序我应该接着听戚继光、于谦等明朝风云人物,但总感觉没有王阳明和张居正听得有味道。于是,开始搜寻郦波老师其他音频,发现了他解读《曾国藩家书》,突然之间,那种似曾相识的味道又回来了,一发不可收拾。同时,和以前一样,把这本书也买了回来,边听边看,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今天想谈的就是曾国藩长期以来的一个理念便是:家和万事兴。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支持向来都是人们成就事业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家庭的和睦也从来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尤其是在中国,人们所做的一切都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有关。这条准则过去不变,现在不变,将来也不会变。

之所以会谈到“家和万事兴”,是因为在《曾国藩家书》中提到,曾国藩在给家中写信时,常说:“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他无论在京做官,还是戎马倥偬,总是在百忙中写信教导诸弟做人,督促他们的学业,尤其注重孝友耕读,绵延世泽。他说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务使祖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顺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

孝,指回报父母的恩情;悌,指兄弟姐妹及朋友之间和睦友爱。孝悌之学是做人的根本,更是为人处世的基础。以仁心待人,以大局为重,才是贤者安身立命、成就大业的基石。

曾国藩有一次获得去外地当乡试主考官的机会,利用这次时机,曾国藩一下子就赚了很多钱,这比他当官以来的俸禄总和还要多,但曾国藩立刻就把这一千两白银寄回给了家中,还写道:六百两给家中还债补贴之用,其余四百两给亲朋好友改善生活。从这就足以看到曾国藩即便富裕,也仍未忘记亲戚。虽然其兄弟写信给他说这是自家钱,为何要补贴给其他人?更何况家中负债都有一千两。按照以往的脾气,曾国藩可能早就暴怒了,但这个时候,曾国藩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写了一篇长长的书信,告诉他的弟弟们:其不知家中负债这么多,那不如八百两贴补家用,二百两给亲戚改善生活,如果不行,一切由父亲决定。这还不够,曾国藩在写完这些信后,还不忘叮嘱自己的弟弟要好好写文章,练好书法,多给他回信,多增进兄弟之谊。

“大凡做官的人,往往厚于妻子而薄于兄弟”,而曾国藩“自问此心,觉无愧于兄弟”。他这么说,也如此做,尽管曾遭温弟、澄弟、沅弟的误解,然一颗为兄者的热切殷重之心,无时不溢于纸间。弟有成则贺,弟有隙则谋;容弟误解己之为,但不容己纵容弟之错。曾国藩在诸兄弟之间始终是一位如严父一般的“好大哥”。

而如何才能做到“和”,曾国藩这样讲:“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苷庆,反之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存养之道多疏,后来辗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我身残之后,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其次则亲之欲其贵,爱之欲其富。常常以吉祥善事代诸昆季默为祷祝,自当神人共钦。”

从以上可看出曾国藩对齐家的重视程度,其重要性在于齐家是修齐治平中不可缺少之一环,是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战略大后方。他这样对家人讲:“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而曾家却成为特例。曾国藩封侯拜相,两个儿子中,曾纪泽成为清末颇有影响的外交家,曾纪鸿有极高的算学天赋,是清末著名数学家,其第三四代也人才辈出,成为一常盛的百年家族。

放眼当下,“家”可能成了一种代名词,很多人认为只要家庭没有矛盾就好,忽略了家真正的意义。能看到这里的人,我知道少之又少,但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一个家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真的很重要,很多所谓的育子专家都说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而我的老师,一直以来都只有一个。缺少父爱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健康地成长,内心的缺失往往成为了日后精神或心理上地障碍。现在的我,可能真不如曾国藩那样,有着对“齐家”高尚的感情,孤独、寂寞、感性,都成为了我的一种代名词。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尽可能地去改变,去善待每一天,去好好以“孝”待母亲,以“诚”待家人。我希望如今这个家,能够成为我在未来拼搏上最温馨的港湾。所以,我很感谢《曾国藩家书》,让我能够真正读懂家的含义,也让我能够认认真真静下心来,做好眼前的工作,努力成为“家”的支柱。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相信我们都听说过曾国藩这个人,因为他在政治、治学、处事方面都堪称为一代大家,因此受到了人们的敬仰,而他并没有留下什么著作,唯一能够让我们学习的便是《曾国藩家书》,收录了他435封书信,从书信中,我们看到了他学识和道德修养,让让我们收获到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曾国藩家书大致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在为人处世方面

曾国藩秉承着“拙诚”和“坚韧”两个词,俗话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我们为人要做到诚信踏实,而不是投机取巧,而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更是要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挑战自我,磨练自己的意志。

二、在持家教子方面

曾国藩用“勤俭谦”三字来教导子女,这三个字看起来简短,但要落实和真正做好却非常困难。勤奋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论你的天赋如何,都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学识和能力;简朴是一种美德,很多人辛苦创业之后,子女们却不懂得其中的艰辛,往往成为了败家子;谦虚是一种可以提升自己修养的品德,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谦虚的作风,这样也会得到他人真正的尊重。

三、在治军用人方面

曾国藩认为“在人不在器”,治军的根本在于人,行军打仗需要的是严格的纪律性,作战需要的是英勇的精神,这些都以人为本,让士兵在军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培养出强大的意志力,不会在战斗的过程中轻易被击垮,从而成为一支铁军。

四、在战略战术上

曾国藩用的是“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八个字,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因此曾国藩认为打仗不是儿戏,首先要求文档,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寻求变化,从战术上获得更好的方略,这样可以用更小的伤亡获取更大的胜果。

以上四个方面,是曾国藩成功的思想,而我们从他的这些思想中解读出了很多对我们有用的知识,以后我们在学习上要做到勤奋刻苦,让自己更上一层楼。在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要做到诚信待人,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让别人看待自己的可靠的一面,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真正的尊敬,而也能获得人脉。

读了曾国藩家书,我受益良多,以后会更加努力!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一位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风云人物,其所建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闲暇之余,我仔细欣赏了《曾国藩家书》,只憾才疏学浅,未能完全理解书中的思想精髓,但曾公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是“国之栋梁,家之支柱”,心中不知不觉中涌起了敬意,感触颇深。

《曾国藩家书》收录其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分为修身、劝学、治家等部分。由于是家书,宦海沉浮中的曾公对亲人眷属敞开心扉,或言人生感悟,或抒心事衷曲,或阐伦理纲常;言之凿凿,情之绵绵。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折射出了曾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而面对当今社会诚信缺失、道德滑坡,家书中劝学、修身等思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曾公认为唯读书可变化气质,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他在给弟弟的家书中讲道“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公对此独到的见解,他不但自己做到言有矩,动有法,并且开列了自己修身养性的课程,每天都纠正过失,增长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也希望自己的弟弟和儿子们能够效仿。他告诫亲人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凡骄傲者,总是拿自己的长处与别人的短处相比,因而沾沾自喜,不求上进。或者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牢骚满腹,这些都是影响进步的因素。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教训,谆谆教诲亲人立志有恒,力戒自满。得此深刻的教益,使我受益匪浅。

在曾公的眼中,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德,而后是才。“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功名声望这些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其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他笃学力行,老而不懈,规行矩步,立志之后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省、自律,同时教育子弟耕良田千顷不过一日三餐,有广厦万间只睡卧榻三尺,家族兴旺不在积银两、置田产,而在出贤子弟。曾公以立德为先,我们的干部考核制度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无论在哪个年代,“德”都是居于第一位,常修为政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吾日三省吾身,是为警钟长鸣。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儿时,粗略翻过几页曾国藩家书,因不解其中味又扔回书柜。再读的缘由很偶然,去了一次曾国藩故居,听导游讲解曾公的平生,心生好奇向往:曾公出生于一个普通耕读家庭,短短十年时间,就跃升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居二品,其必有过人之处,于是又拿起细读。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交友识人﹑持家教子﹑治军从政等,上自祖父母至父辈,中对诸弟,下及儿辈。在为人处世上,曾国藩终生以“拙诚”、“坚忍”行事,他崇尚坚忍实干,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是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在持家教子方面,他主张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他常对子女说,只要有学问,就不怕没饭吃。他还说,门第太盛则会出事端,主张不把财产留给子孙,子孙不肖留亦无用,子孙图强,也不愁没饭吃,这就是他所谓的盈虚消长的道理;在治军用人方面,他主张以礼治军,为使官兵严守纪律,爱护百姓,他更是亲做《爱民歌》以劝导官兵;在战略战术上,他认为战争乃死生大事,应“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在用人上,讲求“仁孝、血诚”原则,选拔经世致用的人才,选人标准是“崇实黜浮,力杜工巧之风”,曾国藩的'幕府就是一所人才培训基地,李鸿章、左宗棠等都在其左右共事。

深读《曾国藩家书》,必定会被书中浓厚的亲情所感染,曾国藩不负“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盛誉,一封封或长或短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在追名逐利的现代社会,这样浓厚的亲情尤显可贵。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