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比和比例数学教案(优质19篇)

比和比例数学教案(优质19篇)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个人发展。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在上面的数量部系式中,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零件和加工时间是什么关系?如果应付的总钱数一定,每本书的价钱和本数是什么关系?如果总产量一定,每公亩产量和公亩数是什么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反比例的意义(板书)。

数学反比例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能力目标: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构建过程,培养发现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反比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感悟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难点:掌握反比例的特征,能够正确判断反比例关系。

(一)复习猜想导入,引出问题。

1、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什么叫正比例关系?

2、在生活中两个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还可能成什么关系?学生很自然想到反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问学生想学反比例的哪些知识,学生大胆猜测,对反比例的意义展开合理的猜想。由此导入新课。

达成目标:猜想导课,激发探究愿望。

(二)共同探索,总结方法。

1、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2、情境导入,学习探究。

(1)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高度(厘米)302015105。

底面积(平方厘米)1015203060。

体积(立方厘米)。

提问:根据列表,你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表中的两个量是高度和底面积。

高度扩大,底面积反而缩小;高度缩小,底面积反而扩大。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4)计算后你又发现了什么?

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乘积一定。

教师小结:我们就说水的高度和体积成反比例关系,水的高度和体积是成反比例的量。

教师提问:高底面积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他们的关系?板书:高×底面积=水的体积(一定)。

(5)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他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关键是什么?

(6)归纳总结反比例的意义。

(7)比较归纳正反比例的异同点。

达成目标:比较思想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十分普遍的数学思想方法,《成反比例的量》是继《成正比例的量》一课后学习的内容,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有相似之处,学生从知识的差别中找到同一,也可以从同一中找出差别,学生学习新知识,进行深化拓展,归纳总结。

(三)运用方法,解决问题。

1、生活中,哪些相关联的量成反比例关系,举例说一说。

2、课后做一做每天运的吨数和运货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吗?为什么?

3、出示反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图像进行比较学习。

达成目标:学生利用对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判断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学会分析并进行判断。

(四)反馈巩固,分层练习。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并说明理由。

(1)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2)小明从家到学校,每分走的速度和所需时间。

(3)平行四边形面积一定,底和高。

(4)小林做10道数学题,已做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5)小明拿一些钱买铅笔,单价和购买的数量。

达成目标: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五)课堂总结,提升认识。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的能力。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启发引导法。

自主探究法。

课件。

一、定向导学(5分)。

1、已知路程和时间,求速度。

2、已知总价和数量,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求工作效率。

4、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

5、出示学习目标。

1、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二、自主学习(8分)。

自学内容:书上45页例1。

自学时间:8分钟。

自学方法:读书法、自学法。

自学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成正比例的量要具备几个条件?

2、正比例关系式是什么?

(1)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个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例如底面积一定,体积和高成正比例。

y/x=k(一定)。

(4)不计算,根据图像判断,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厘米,那么水的体积是175立方米?225立方厘米的水有9厘米。

2、归类提升。

引导学生小结成正比例的量的意义和关系式。

三、合作交流(5分)。

第46页正比例图像。

1、正比例图像是什么样子的?

2、完成46页做一做。

3、各组的b1同学上台讲解。

四、质疑探究(5分)。

1、第49页第1题。

2、第49页第2题。

3、你还有什么问题?

五、小结检测(8分)。

1、什么是正比例关系?如何判断是不是正比例关系?

2、检测。

1、49页第3题。

六、堂清作业(9分)。

练习九页第4、5题。

反比例函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并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关系的函数解析式;。

2、会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结合图象分析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普遍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4、体会数学从实践中来又到实际中去的研究、应用过程;。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数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用具:直尺。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式。

教学过程:

我们在小学学过反比例关系。例如:当路程s一定时,时间t与速度v成反比例。

即vt=;。

当矩形面积s一定时,长a与宽b成反比例,即ab=。

从函数的观点看,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有两个变量可以分别看成自变量与函数,写成:

(s是常数)。

(s是常数)。

一般地,函数(k是常数,)叫做反比例函数。

如上例,当路程s是常数时,时间t就是v的反比例函数.当矩形面积s是常数时,长a是宽b的反比例函数。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反比例关系的例子.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解:列表。

说明: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反比例函数,无法推测出它的大致图象.取点的时候最好多取几个,正负可以对称着取分别画点描图。

一般地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的图象由两条曲线组成,叫做双曲线。

3、观察图象,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前面学习了三类基本的初等函数,有了一定的基础,这里可视学生的程度或展开全面的讨论,或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知识的学习。

显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提出问题:你能从图象上发现什么有关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呢?并能从解析式或列表中得到论证。

(1)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可以扩展到k=0时的情形,即k=0时,双曲线两支各在第一和第三象限。从解析式中,也可以得出这个结论:xy=k,即x与y同号,因此,图象在第一、三象限的讨论与此类似。

抓住机会,说明数与形的统一,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

(2)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从图象中可以看出,当x从左向右变化时,图象呈下坡趋势。从列表中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趋势。有理数除法说明了同样的道理,被除数一定时,若除数大于零,除数越大,商越小;若除数小于零,同样是除数越大,商越小。由此可归纳出,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同样可以推出的图象的性质。

(3)函数的图象不经过原点,且不与x轴、y轴交.从解析式中也可以看出,.如果x取值越来越大时,y的值越来越小,趋近于零;如果x取负值且越来越小时,y的值也越来越趋近于零.因此,呈现的是双曲线的样子。同理,抽象出图象的性质。

函数的图象性质的讨论与次类似。

4、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其图象的性质.大家展开了充分的讨论,对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象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数学学习要求我们要深刻地理解,找出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能数学地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给以一定的解释.即数学是世界的一个部分,同时又隐藏在世界中。

5、布置作业习题13.81-4。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教科书第6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4、5题。

1。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

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

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

一、复习激趣。

1、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

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的表格。

根据表中列出的两种量,在黑板上分别画出横轴和纵轴。

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

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

3、展示、纠错。

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

4、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重点弄清:

(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

(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

(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

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

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

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

2、练习十三第4题。

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5题。

先独立填表,再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长度和总价所对应的点,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组织讨论和交流。

4、你能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出两种成正比例量关系的一组数据吗?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

同桌之间相互提出问题并解答。

四、反思。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学生发现: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补充板书)。

(二)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1、谈话: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这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去寻找“不变”。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规律。

2、教师可根据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计算确认这一规律,并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如果学生发现不了上述规律,可引导学生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路程。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关系式:时间=速度(一定)。

4、教师对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作具体说明: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反问:在什么条件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呈正比例?

《反比例》数学教案

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

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回答要点: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

(3)两个量的比值一定。

2.举例说明。

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理由:

(1)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

(2)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

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

(3)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

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

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

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

数学《比例尺》教案

生:长方形。

师:我们以前测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

(生: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方格纸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生画师巡视)。

(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8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展示生的作品)。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8厘米,宽6厘米。或者是长4厘米,宽3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

(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4:3。

观点二: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别人一看会知道我们教室的大概形状,但我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8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4厘米、宽3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别人也知道我们教室有多大吗?(生动脑想、动手写)。

引导学生汇报:

(1)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2)在图上标出“长8米、宽6米。”

(3)标上“1厘米=1米”。

(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认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让学生体会了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师:看来同学们很爱动脑筋,遇到问题会想办法。其实这个问题里面就藏着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比例尺)。

让生自学课本第30页什么是比例尺?

集体交流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其实是一个比,注意谁是前项谁是后项。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素材,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和观察比例尺,从而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生说出自已画的两幅图的比例尺各是多少,是如何计算的。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相应比例尺。

2、让学生议一议可以怎样理解比例尺所代表的意义。

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多少?(注意单位要统一)。

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多少倍?把图上距离扩大多少倍就是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多少分之一?把实际距离缩小多少倍就是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相当于多少份?实际距离相当于多少份?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教案

1、完成第63页的“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作出判断,再要求说明判断理由。你是怎样判断的?

2、做练习十三第1~3题。

第1题让学生按题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进行判断,再指名说判断的理由。

第3题要先让学生说说题目要求我们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

填好表格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能成正比例。

六年级数学比例教案

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知道比例的的内项和外项,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经历认识比例和比例的基本性质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国旗中隐含的数学规律,丰富关于国旗的知识,培养学生爱国旗、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

1、通过自主尝试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2、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意义,谁能说一说。

1、什么叫比例?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3、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

3:8=15:403×40=8×15。

9/1.6=4.5/0.89×0.8=1.6×4.5。

5、这节课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应用的知识,即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自学:什么是解比例?请看书第35页。

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自主学习例2。

出示思考题:

思考:

(1)、埃菲尔铁搭模型的高与埃菲尔铁搭的高度的比是1:10。

也就是()的高度:()的高度=1:10。

还有几个项不知道?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把它叫做()项。

小组内讨论解决问题,汇报:。

(1)把未知项设为x。

(2)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比例:(x:320=1:10)。

(3)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弄清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什么形式?

(5)这变成了原来学过的什么?(方程。)。

(6)让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整。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小结: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所以解比例也要写“解”字。

解比例的步骤是:

(1)、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改写成方程。

(2)、应用解方程的知识算出未知数。

3、教学例3。

出示例3:

思考:

(1)“这个比例与例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2)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方程来求解吗?

讨论:

(1)解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时,要注意什么呢?

(2)在这个比例里,哪些是外项?哪些是内项?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课件出示计算过程。

课件出示: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订正。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变成方程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方程。)。

三、巩固应用:。

(一)、填空。

1、解比例x:12=2:24第一步24x=12×2是根据()。

2、把0、3:1、2=0、2:0、8可改写成。

()×()=()×()。

3、把4×5=10×2改写成比例是():()=():()。

4、若甲:乙=3:5,甲=30,则乙=()。

5、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的积上36,其中一个外项是9,

另一个外项是()。

(二)、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含有未知数的比例也是方程。()。

2、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解比例。()。

3、解比例的理论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4、比就是比例,比例也是比。()。

(三)、根据题意,先写出比例,再解比例。

1、8与x的比等于4与32的比。

2、14与最小的质数的比等于21与x的比。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指生说收获。老师小结。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1、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8,甲、乙两数的最简比是()。

2、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是();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是()。

3、在24的约数中选出四个数,组成一个比例是()。

4、如果苹果重量的1/6与橘子重量的20%相等,那么苹果重量与橘子重量的比是()。

5、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内项互为倒数,其中一个外项是最小的合数,另一个外项是()。

6、用一张长和宽之比为2:1的纸剪两个最大的圆,这张纸的利用率是()。

7、一根钢管长3米,截去1/3后又截去1/3米,比原来短了()米。

8、圆柱体的侧面积一定,()和高成反比例。

9、两个长方形的面积比是8:7,长的比是4:5,宽的比是()。

10、请写出两个内项相等,两个比的比值都是0.4的一个比例。

二、判断题。

2、等第等高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之比为2:1。

4、甲、乙两个足球队的比赛结果是3:0,这个比的前项是3,后项是0。

5、两个正方体的棱长之比为2:3,则他们的体积之比为4:9。

三、选择题。

1、一种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长10厘米,这副图的比例尺是()。

a、1/2b、2/1c、1/20d、20/1。

2、圆的面积和()成正比例。

a、半径b、直径c、半径的平方d、

3、一项工程,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6天完成,甲、乙两人的工作效率的比是()。

a、5:6b、6:5c、1/6:1/5d、5/11:6/11。

4、路程一定,所走的路程和剩下的`路程()。

5、xy+2=k(一定),x和y()。

6、下列选项中,()成正比例,()成反比例,()不成比例。

a、比的前项一定,比的后项和比值。

b、比例尺一定,分母和分数值。

c、正方形的边长和面积。

四、计算题(解比例略)。

五、解决问题。

6、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1/2000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请画出这个长方形。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p47~48,例7、正、反比例的比较。

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正确运用。

一、复习。

判断下面两种理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1)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4)工作时间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总量。

二、新授。

1、揭示课题。

2、学习例7。

(1)认识:“千米/时”的读法意义。

(2)出示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逐一回答。

(3)提问:谁能说一说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可以写成什么样的关系式?

(4)填空:用下面的形式分别表示两个表的内容。

当()一定时,()和()成()比例关系。

还有什么样的依存关系?

(5)教师作评讲并小结。

(6)用图表示例7中的两种量的关系。

指导学生描点、连线。

在这条直线上,当时间的.值扩大时,路程的对应值是怎样变化的?时间的值缩小呢?

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右表。

3、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异同点)。

由学生比、说。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2题。

2、p49第1题。

四、课堂小结:

正、反比例关系各有什么特点?怎样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关键是什么?

五、作业。

六、课后作业。

《反比例》数学教案

问题:。

你们还记得一次函数图象与性质吗?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复习一次函数图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为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

师生形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补充和完善。

活动2。

问题:

例2画出反比例函数y=与y=-的图象。

(教师先引导学生思考,示范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再让学生尝试画出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

设计意图:

通过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用描点的方法画函数图象的基本步骤,其他函数的图象奠定基础,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师生形为:

学生可以先自己动手画图,相互观摩。

在此活动中,教师应重点关注:

1学生能否顺利进行三种表示方法的相互转换:

2是否熟悉作出函数图象的主要步骤,会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3在动手作图的过程中,能否勤于动手,乐于探索。

比较y=、y=-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由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并使学生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一种双曲线。)。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两个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都是双曲线),以及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观察、类比发现,过程让学生自己去感受,结论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实现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分组针对问题结合画出的图象分类讨论,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点,为后面性质的探索打下基础。

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积极引导。

活动3。

问题:

你能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以及不同点吗?

每个函数的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的变化如何变化?

由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思考后进行分析、归纳,得到反比例函数y=的性质:

形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由两支双曲线组成的.因此称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为双曲线;。

任意一组变量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xy=k.

(注意:双曲线的两个分支都不会与x轴,y轴相交。)。

学生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图象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使学生明白性质的可靠性;通过对函数图象的位置与k值符号关系的探讨,以及反比例函数的两个分支在相应的象限内,y随x值的增大(或减小)而增大(或减小)的探讨,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性质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体验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逐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激发求知欲望;同时通过对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讨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

拓展练习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反比例函数性质解决问题,学生在研究问题的特点时,能够紧扣性质进行分析,达到理解并掌握性质的目的.

师生形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教师巡视,引导学困生完成任务。

问题: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在知识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反比例》数学教案

教材第56页复习第4~l0题。

1、使学生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进一步掌握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方法,提高分析、判断的能力。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加深认识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的意义。

提高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能力。

在“比例”这一单元里,除了认识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外,还学习了成正、反比例量的有关知识。这节课,我们复习正、反比例。(板书课题)通过复习,一要加深对成正比例关系和成反比例关系量的认识,提高两种相关联量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关系的判断能力;二要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应用题,加深理解正、反比例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让学生看第4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指名学生口答,说明理由。

小黑板出示,指名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说明:根据实际问题里相关联量所成的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比例知识解答相应的应用题。

让学生读题,思考各成什么比例的应用题。指名学生说明各是什么应用题,为什么。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明根据什么列式的。

让学生读题。提问:“药粉和水的比是1:500”你是怎样想的?(引导学生看出药粉和水的份数以及1:500表示比值一定等)这两道题成什么比例,为什么?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学生口答等式,老师板书。再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根据什么列式的。追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做?(让学生思考按比的意义,应用分数知识或归一方法,口答算式)。

要求学生思考有哪些方法解答第一个问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列出不同解法的式子。集体订正,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这节课复习了哪些内容?谁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方法?

复习第7、9题,第10题第二个问题。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这部分内容时,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容易混淆不清,经常弄错。下面,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帮助他们正确区分这两者的关系,希望对他们的学习会有所帮助。

一、正确认识两者的意义。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材中是安排在从p39到p47来进行叙述讲解的,且都是通过对实验中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概括得出的结论,这样学生相对易于接受。

1.正比例的意义:教材中的表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2.反比例的意义:教材中的表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

y/x=k(一定)或y=kx(k一定)。

(二)反比例关系的表达式。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来表示:

x×y=k(k一定)或y=kx(k一定)。

1.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正比例关系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同时扩大,同时缩小,比值(或商)不变。

例如:汽车每小时行驶的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否成正比例?

完成该题练习时,可以先写出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式:速度=路程/时间,已知条件中速度为一定(即常量),根据“速度=路程/时间”这一关系式,结合正比例的意义,即可知道所行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的。也就是说,当速度一定时,走的路程越多,所花费的时间也越多,反之,亦然。换句话说,路程和时间是成倍增长或缩小的。

2.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

反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缩小,一种量缩而另一种量则扩大,积不变。

例如:当图上距离一定时,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否成反比例?因为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一定),所以,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是成反比例的。

1.在事物关系中都包含有三个量,(本网网)即有两个变量和一个常量(即定值)。

2.在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中,当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扩大或缩小),则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

3.它们相对应的两个变量的积或商都是一定的(即常量)。

也就是说,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两个相关联的变量中,均是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之变化。并且变化方式均属于扩大(乘以一个数)或缩小(除以一个数)若干倍的变化。

1.正比例的定量(或定值)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即变量)的比值(或商)。反比例的定量是两个变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

2.当用图象来表示正比例或反比例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所画出来的图象是不一样的。正比例的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又叫斜线)。反比例的图象是一条曲线,且两端永远不会与两条轴线(即横轴和纵轴或函数中所称的x轴和y轴)相交。

当正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转化为它的倒数时,由正比例转化为反比例;当反比例中的x值(自变量的值)也转化为它的倒数时,则由反比例转化为正比例。

需要说明的是,教科书中在“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的讲解中,并没有指出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表达式中常量和变量的取值范围。根据正比例的关系式y/x=k(一定)和反比例的关系x×y=k(k一定)可以知道,无论是正比例还是反比例,两个变量x、y和常量k均不能为零。试想,在正比例y/x=k(一定)中,如果x为0,式子无意义;如果y为0,x不为0,则x的值是不确定的(这时候k的值为0),此时x和y就不存在正比例的说法了。同样,在反比例x×y=k(k一定)中,如果x和y两个变量中,只要其中一个为0或两个都同时为0,则k的值都为0,x和y也无所谓反比例关系了。再说,如果x和y同时为0的话,那么x和y也不叫变量了,都不符合反比例的意义。所以,无论是正比例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x和y以及常量k都不能为0。

因此,当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中其中一个变量用字母表示时,要求我们通过讨论确定另一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时候,我们就要注意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中两个变量的取值绝对不能为零,否则,就失去意义了。

【参考文献】。

1.卢江、杨刚主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s],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谢鼓平主编,小学六年级数学《教案与设计》[s],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3.《贵州教育》[j]第3-4期合订本第65页中《小学数学毕业复习建议》(王艳)。

《反比例》数学教案

由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抽象出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对问题的解决进一步明确:1.反比例函数的意义;2.反比例函数的概念;3.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

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表述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1.经历对两个变量之间相依关系的讨论,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化意识。

1.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有联系的,逐步感受数学内容的系统性;

2.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理解和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领悟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启发引导、分组讨论

1课时

课件

复习引入

2.在上一学段,我们研究了现实生活中成反比例的两个量

《反比例》数学教案

结合丰富的实例,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利用反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反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认识反比例,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1、什么是正比例的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

(1)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2)每头奶牛的产奶量一定,奶牛的头数和产奶总量。

(3)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利用反义词来导入今天研究的课题。今天研究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

情境(一)

认识加法表中和是12的直线及乘法表中积是12的曲线。

情境(二)

情境(三)

写出关系式:每杯果汁量×杯数=果汗总量(一定)

5、以上两个情境中有什么共同点?

反比例意义

引导小结:

活动四:想一想

p26页第1、2、3题

关系式:x×y=k(一定)

课后反思: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回答,相互补充。

学生观察,弄清题意。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加法表中和是12,一个加数随另一个加数的变化而变化;乘法表中积是12,一个乘数随另一个乘数的变化而变化。

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一定)观察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关系乘积(路程)一定。

你有什么发现?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

都有两种相关联通的量,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并且这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定的。这两种量之间是反比例关系。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正比例反比例》教案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了解正反比例的区别和联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质。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使他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各种量之间的比例关系,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进一步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相关条件直接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断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实物投影。

一、复习。

要求学生说出成正反比例量的关键,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关系式。

2、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2)用铜制成的零件的体积和质量。

(3)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

(4)互为倒数的两个数。

(5)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6)圆的周长和直径。

(7)被除数一定,商和除数。

二、练习。

完成练习十三9~13题。

1、第9题。

观察每个表中的数据,讨论表下的问题。要注意启发学生根据表数据的变化规律,写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式,再进行判断。

2、第10题。

(1)看图填写表格。

(2)求出这幅图的比例尺,再根据图像特点判断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据相关的计算结果作出判断。要让学生认识到:同一幅地图的比例尺一定,所以这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正比例。

(3)启发学生运用有关比例尺的知识进行解答。

3、第11题。

填写表格,组织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进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点。

4、第12题。

引导学生说说每题中的哪两种量是变化的,这两种量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能不能用相应的数量关系式表示这种变化的规律。

5、第13题。

让学生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三、补充练习。

1、a与b成正比例,并且在a=1。。时,b的对应值是0。15。

(1)a与b的关系式是a/b=()。

(2)当a=2。5时,b的对应值是()。

(3)当b=9。2时,a的对应值是()。

2、甲、乙两人步行速度的比为5:6,从a地到b地,甲走12小时,乙要走几小时?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