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还可以辅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为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下面是一些经过教育专家审核和优化的大班教案范例,供大家参考和使用。
1、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分辨生、熟鸡蛋的几种方法。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1、人手一托盘,盘内有一小筐(筐内有两个鸡蛋),一只小碗,一条小毛巾。
2、活动室:清水、软垫、手电筒、暗箱,电火锅。
2、请幼儿动手操作。(把熟鸡蛋贴上红花)幼儿端着混在一起的小筐鸡蛋,利用手电筒、软垫、清水等材料,自由探索分辨生、熟鸡蛋的不同方法。教师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活动进行个别指导。
3、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操作后得出的结论。
教师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帮助幼儿归纳出生熟鸡蛋。
4、共享鸡蛋。
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自己分辨出来的熟鸡蛋剥壳,一个老师带一半幼儿把分辨出来的生鸡蛋煎炒,与大家共同品尝。
这个活动来自幼儿的生活,鸡蛋是幼儿在活动中最常见的东西,活动开始让孩子们分辨熟鸡蛋和生鸡蛋,他们露出茫然和好奇的表情。请幼儿说说能用什么方法在不敲破蛋壳的情况下分辨出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猜测:有的说根据颜色的深浅来分辨;有的说用摇的办法来分辨;有的说在地上滚来分辨;有的说根据轻重来分辨;有的说用转的方法来分辨。(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表现出浓厚的探索兴趣。)孩子们开始操作尝试。(在这操作过程中,我发现幼儿不知道怎样来拿鸡蛋玩,生鸡蛋破了好几个。)我请幼儿回到座位,对他们说:鸡蛋宝宝还有话要对你们说。我模仿鸡蛋宝宝孩子们提出要求玩鸡蛋时要轻拿轻放,并示范。有了这个要求,在操作时幼儿都小心翼翼地玩。
在孩子们探索中,我重点观察、引导孩子用手电筒来分辨。(在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对手电筒很感兴趣,在桌子上玩起手电筒。可能在生活中孩子们没有用光来分辨东西的经验,我自己就拿着手电筒在暗箱里操作,嘴巴轻轻地说:分出来了,我知道熟鸡蛋和生鸡蛋。拿着手电筒玩的孩子被我吸引过来,我趁机引导他们怎样用手电筒来分辨生鸡蛋和熟鸡蛋。孩子们津津乐道的玩起来。)孩子们在交流共享经验时,对自己手里的两个鸡蛋又混淆不清。(引导孩子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商量讨论,一致通过在熟鸡蛋上做标记。)再次操作并提出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分辨,我不断提醒幼儿分辨好了贴上标记。(能力强的孩子很快就就分辨好了,我就请他帮助能力弱的孩子或者再去尝试其他方法,或让他们找个朋友先交流。)请幼儿介绍哪一个是生的,哪一个是熟的,是用什么方法分辨出来的。并当场敲破鸡蛋检验生、熟鸡蛋,我帮助幼儿及时归纳出生熟鸡蛋的分辨方法。同时和孩子一起来动手剥鸡蛋,煎鸡蛋,共同品尝鸡蛋。这里是这个活动的高潮,让孩子体验享受劳动的成果和快乐。
这个活动给了我一点启示,科学活动一定要把握好每个坏节,并要注重活动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在设计活动时要多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实际活动中,孩子们因为第一次动手摆弄鸡蛋,因此他们会觉得很新奇。让孩子在观察鸡蛋的时候,了解鸡蛋的外形,丰富孩子有关鸡蛋的感性知识;并能在活动中乐意讲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们分享感受的经验。活动中让孩子们动手摆弄、观察鸡蛋的外形(蛋壳的颜色、鸡蛋的形状),同桌孩子的鸡蛋进行比较它们的大小;讲讲自己的发现。通过生、熟鸡蛋的比较,进一步让孩子们了解鸡蛋的内部结构。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弄、观察,第一次亲手敲开了鸡蛋,得到了有关鸡蛋的感性认识。并根据孩子们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有利地利用,使孩子们轻松地得到了经验,并更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探究周围熟悉事物的情感。此次活动教学目标已基本达成。
1.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2.在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学会用符号记录。
3.体验鸡蛋浮起来实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重点:愿意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初步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浮得越高。
活动难点:学会用符号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1.盐、味精、糖,生鸡蛋、筷子、勺子、水彩笔、透明杯、抹布、记录纸。
2.盐、味精、糖标志,课件ppt。
一、直接引入主题,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教师引导:出示一杯清水、一个鸡蛋。问幼儿,老师把鸡蛋放进水杯里,猜猜,鸡蛋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想后,老师轻轻地将鸡蛋放进水杯里,请幼儿观察。
2.引导幼儿说出鸡蛋在清水里沉下去的。
3.引出探究问题:清水里的鸡蛋是沉下去的,我们能不能想办法让蛋宝宝浮起来?
二、探索什么材料能让鸡蛋浮起来。
1.教师导入:我给大家提供了一些东西,你们能不能往水里加入其中的一样东西让鸡蛋浮起来。(教师介绍材料:盐、糖、味精)。
2.猜一猜:加什么东西能让鸡蛋浮起来?请猜加盐的小朋友请站在这边来,带上盐的标志,猜其他的依次类推。
(1)按猜想分组,人数多的多分几组,人数少的少分几组完成。
(2)师:请你们试一试,看看你的想法对不对呢?
提出要求:铃声响起开始操作,使用勺子一勺一勺的加材料。加入材料后要用筷子轻轻地搅拌,搅拌完把筷子放入盘里,注意观察鸡蛋在水中的变化。听到铃声把材料放到展示台。
(3)幼儿实验,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幼儿使用的材料,激励幼儿大胆想象,用自己的想法进行操作。)。
4.幼儿回忆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分享。
5.教师进行实验小结:小朋友们都进行了实验,那么哪种材料加在水里能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答:盐。
6.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三、感知加入材料量越多鸡蛋能浮的越高。
1.教师:请观察老师这里的两杯盐水,为什么有的鸡蛋浮得高,有的鸡蛋浮得低,是怎么回事呢?(如果幼儿的实验不明显,可事先准备两杯同样多盐水不同高度的鸡蛋)。
2.幼儿讨论。
3.实验验证,提出实验要求:
(1)每桌有两个杯子,一个杯子加3勺,一个杯子加5勺,需要在杯子上注明“3”“5”。
(2)提出观察、记录的要求。
要一勺、一勺加材料。实验完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纸上,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记得清楚。
(3)商量协作:谁做记录;谁加材料盐;谁进行搅拌;谁观察。
2.幼儿实验,教师随机指导幼儿。(提醒幼儿注意观察鸡蛋浮起来的过程、真实记录)。
3.分享交流:幼儿分组交流实验结果,肯定幼儿分工和记录的方法。
4.实验小结:同样多的水,加入的盐越多鸡蛋在水中就浮得越高。
5.课件展示实验结果。
四、经验提升。
1.现在我们实验都成功了,心情怎么样?
2.现在我们知道鸡蛋浮起来的秘密是加入盐才可以的,我们做完实验了,那桌子上的东西需要收拾吗?我们一起来整理吧。
本次活动分为猜一猜,试一试,做一做,再做一做并说一说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之以趣。让幼儿在动中学习,玩中思考,观察发现鸡蛋如何浮起来的。
1、学习玩纸板,尝试用纸板拖物、持物走,发展身体控制能力。
2、体验与老师、同伴游戏的愉悦和帮助他人的快乐。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1、红、黄、绿纸板人手一块,报纸做的红、黄、绿纸蛋若干。
2、系有绳子的小夹子人手一个。
3、纸箱做成的鸡窝及纸盒做的仓库。
4、录音机,老鹰叫声及纸板操音乐磁带。
5、皱纹纸做的青菜地。
(一)师生听音乐同做纸板操。
师:今天李老师要带宝宝们一起做游戏了,每个宝宝去拿一块你喜欢的纸板到我这里来。让我们拿着纸板先来锻炼一下身体吧!
(二)幼儿自由玩纸板。
师:我们的纸板不光好看还很好玩呢!咱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1、将纸板放在地上,双脚并拢从上面跳过去。
2、轻轻向上抛起纸板并接住。
3、将纸板顶在头上,保持纸板平衡,并慢慢移动身体。
(三)纸板大变身。
1、师:现在李老师要来变个魔术啦!看看这是什么?(小夹子)我用手指爸爸和手指妈妈捏住小夹子,用力一摁,张大嘴巴“啊呜”一口咬住小板子。哈哈!我的小板子变成小拖车啦!拖过来,拖过去,真好玩!(教师示范拖小拖车)。
2、师:宝宝想不想把你的小板子变成小拖车?也像李老师这样来变个魔术吧!(幼儿动手“变魔术”,教师个别指导。)。
3、师:说说你是什么颜色的小拖车?拖着你的小拖车走一走!
(四)创设情境,幼儿初次运蛋。
2、交代要求:等会儿宝宝去找一找鸡妈妈的蛋在哪里,如果你是红色的小拖车,你就去运一个红色的蛋,如果是绿色的小拖车,就去运一个绿色的蛋,如果是黄色的小拖车呢?宝宝们一定要小心一点喔,可不能把鸡妈妈的蛋掉在地上摔坏了!
3、教师和幼儿共同用拖车运蛋,教师边拖边提醒幼儿慢慢走,互相不碰撞。
(五)简单评价,幼儿再次运蛋。
(六)情境:转移蛋宝宝。
2、教师和幼儿共同手捧小拖车运蛋去仓库,提醒幼儿慢慢走,到达后把蛋宝宝轻轻放到仓库中。
3、师幼共同庆祝运蛋成功。
我觉得我这节活动设计符合我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比如我在活动刚开始时,利用漂亮的红、黄、绿纸板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节奏明快的纸板操既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又是提高幼儿兴趣的前奏曲,更为后面的正式活动打下基础。
之后我让孩子利用之前孩子已经玩纸板的简单经验,创设了相应情境,来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经验,又增强了玩纸板过程的趣味性,如引导幼儿将纸板间隔排成一排依次跳“小沟”;将纸板聚拢后变成“小河”,引导孩子跨小河;将纸板向上抛起玩抛接游戏。玩纸板的过程中,教师始终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其中,体现了和谐的师生互动。孩子们初步体验了玩纸板的乐趣,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充分活动了身体,发展了跨、跳、平衡等能力。这符合《指南》中小班健康领域的目标中动作发展的典型表现。
活动第三步时教师以“变魔术”的神秘口吻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热情。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孩子较容易地掌握了“变魔术”的要领,虽然有的孩子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共同完成,但是孩子的情绪是积极、愉悦和主动的。而让幼儿分辨并说出自己小拖车的颜色,则为下一环节“运相同颜色的蛋”这一要求作好了铺垫。
第四步教师利用游戏化的情境设计,这非常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喜好,使他们能够感同身受,融入其中,当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鸡妈妈的蛋成功运回家时,一张张紧张的小脸顿时绽开了灿烂的笑容。活动中师生融为一体,在充满童趣的情境中徜徉,而在游戏情境中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要求都得以巧妙渗透如:拖物走、颜色的分类、数量的感知等,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整合性。
在本节活动设计过程中,我利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活动的过渡自然流畅,遵循了教育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新创设的巧妙情境要求幼儿手捧小拖车运蛋过青菜地,对幼儿的能力提出了高一层次的挑战,充分锻炼了幼儿身体的平衡性和控制能力。这样的设计避免了重复游戏的枯燥乏味,使幼儿始终对活动保持浓厚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本节健康活动过程中,有俩个小朋友参与不积极,其中一个小朋友是在帮鸡妈妈运蛋时,拉小拖车的过程中由于速度掌握不好不小心将蛋掉在地上,有几个小朋友笑他笨,这个孩子可能伤了自尊,就不去玩了:还有另外一个小朋友是在手捧小拖车运蛋的过程中手不停的抖动将蛋掉在地上,不想参加游戏了。其实在游戏过程中,因为孩子的动作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发展的速度,时段不一样,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后来我给孩子耐心讲解动作的要领,并要孩子正确对待游戏中的胜与败,顺利与挫折,这俩个孩子又回归到游戏队伍当中,继续游戏了。
小百科:鸡蛋又名鸡卵、鸡子,是母鸡所产的卵。其外有一层硬壳,内则有气室、卵白及卵黄部分。
1、通过实验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验、记录获得有关鸡蛋在盐水中变化的具体实验。
【活动重点】。
幼儿能通过商量、分工、合作、共同探索。
【活动难点】。
能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感受盐的多少与鸡蛋之间的变化关系。
【活动准备】。
熟鸡蛋、筷子、小勺、记录纸、盐各6份、纸板、纸、泡沫、塑料板、瓶盖、碟片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听故事《潇洒哥落水了》后提问:有什么好办法能将潇洒哥救上岸呢?
二、实验(一)。
1、教师:刚才小朋友都想了很多的好办法救潇洒哥上岸,现在请小朋友看一看你们的桌子上有什么?请你们利用我们桌上的道具试着让我们的鸡蛋浮在水面上。
2、幼儿实验、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3、小朋友做完实验后,请小朋友说出自己是用什么道具让鸡蛋浮起来的。
三、实验(二)。
1、分组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认为很好的办法,救了我们的潇洒哥,但是,今天老师还带来一个特殊的道具(盐)想请小朋友再来试着用盐做一次实验看看鸡蛋能不能浮起来。
要求:三个好朋友分工合作,进行实验,放一次盐就要在纸上记录一次,还要记录下鸡蛋在盐水中的变化。
2、幼儿实验,教师巡视提醒幼儿做好记录。
3、(1)观察鸡蛋在盐水中浮起来的变化。
(2)请每组的.组长向大家介绍自己组的记录内容。
教师小结:小朋友一起努力相互配合,我们发现鸡蛋仔盐水中会渐渐的浮起来,也成功的救了我们的潇洒哥。可是潇洒哥它还有一个烦恼,就是它得救了以后就不怕掉入水中了,可是他们还有其它的蛋类好朋友如(鹌鹑蛋、鸭蛋等等)它们能在盐水中浮起来吗?我们下次再来做实验!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浮力的存在。
2.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有求知欲望,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每位幼儿分别有三个烧杯(分别装等量的淡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糖、味精、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直接导入。
1.出示鸡蛋。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啊?”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师:“鸡蛋放在水中会怎么样啊?是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引导幼儿猜测并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坐表示沉。2.变魔术“鸡蛋浮起来了”。教师出示一杯水,放入鸡蛋,鸡蛋浮起来了。师:“猜猜为什么鸡蛋放入这杯水中会浮起来呢?”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师:“其实,这杯水有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里面放了一样东西,你们猜放了什么啊?”
四、幼儿自由操作,探究、解释鸡蛋沉浮的秘密。
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1)水中放人物质,慢慢加。
(2)进行搅拌(让物质溶入水中后才能增加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3)放入鸡蛋,观察鸡蛋的沉浮。
2.幼儿自主探索鸡蛋的沉浮。幼儿根据指示,自主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学会操作。
3.幼儿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浮起来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味精、糖、盐三种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味精水、糖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幼儿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动稿做出了大胆尝试一一通过嘴去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绐予了肯定。)。
5.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五、展示幼儿记录表,交流实验情况和同伴分享实验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1、知道有水的瓶子中加入石子和沙子可以使水位升高。
2、通过积极探索,发现乌鸦能否喝到水与水量的多少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学习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6、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7、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同形状的瓶子、石子、细沙、勺子、筷子、盆子、漏斗、记录纸。
一、导入活动。
1、小朋友,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对吧。那谁来告诉我: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请几个幼儿交流,注意语言的完整性:乌鸦在有水的瓶子里放了石子就喝到了水)。
二、幼儿实验探索,并记录。
(一)用石子进行第一次实验。
1、(出示有水的瓶子)老师这里就有两个装了水的`瓶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水位线、水的颜色不同、水不一样多)。
2、猜猜我把石子放进去,乌鸦能喝到水吗?(幼儿猜测)。
3、有的小朋友说都能喝到,有的小朋友说都不能喝到,还有的小朋友说一个能喝到,一个不能喝到,那到底是怎样的呢?请我们小朋友呆会自己去试一下。试了以后要把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4、(出示记录纸)那我们怎样来记录呢?(幼儿讨论)。
5、四个小朋友一桌,每人拿一个瓶子,操作完把结果记录下来,拿到红水瓶的记录纸贴到这边,蓝水瓶的记录纸贴到那边上,并把瓶子放到前面的桌子,明白了吗?开始行动吧。
6、幼儿操作。
7、交流:你在什么瓶子里加了石子,发现了什么?
9、小结:原来乌鸦能否喝到水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是有关系的。
(二)用沙子进行第二次实验。
1、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进行,同样也要把它记录下来,好吗?
2、幼儿操作。
3、交流:你在红水瓶子里加了沙子,发现了什么?
4、哇,乌鸦终于喝到了红水。咦,为什么一样多的红水,加了石子没喝到,加了沙子能喝到呢?(两瓶比较)。
水不能再调皮了,只能跑到上面去了。
三、活动结束。
1、总结:今天通过我们小朋友自己实验,知道了乌鸦能喝到水,除了与原来瓶子里水的多少有关系,还和加入的材料有一定的关系。
2、延伸: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的秘密,譬如水的多少还和加入材料的多少有关系,我们小朋友下课后再去试一下。
《乌鸦喝水》一课内容通俗易懂,很适合阅读。教学中重点应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同时,教育学生明白遇到困难应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乌鸦如何喝到水设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怕孩子们会出现觉得乌鸦的这个办法并不十分了不起的情绪。如果这样,就阻碍了学生去认真体会文本。所以在教学中我并没有急于让孩子们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像“说说你还会想出什么好办法?”“如果你是这个乌鸦你会怎么做?”这一类的问题。而是与学生一起,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去感受这只乌鸦的高明之举。
在学完“乌鸦是怎么喝着水的”后,学生明白了乌鸦能喝着水在于它的仔细观察、爱思考,另外拓展问题“瓶子旁边要是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乌鸦想想办法,想到的请举手。”两分钟后,学生们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用吸管吸。”“让瓶子斜倒下来,就能喝到水了。”“把瓶子打破上部,就能喝到了。”“把瓶子踢倒,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学生们的办法各种各样,孩子们的想法总是富有创新意识的,我想这堂课上我不仅与孩子们一起体会到了文中那个小乌鸦的聪明才智,更让我感受到学生们的智慧。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指导朗读不到位;由于时间安排欠合理,导致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匆忙进行。
1、观察煎鸡蛋的过程,了解鸡蛋从液态到固态的变化。
2、尝试在黑色底板纸上用棉签、水粉等材料表现煎鸡蛋的形态。
3、在看、闻、尝、做的过程中享受煎鸡蛋带来的愉悦,体验成就感。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了解鸡蛋在锅里变化的过程,并能用水粉棉签画表现煎鸡蛋的形态。
难点:在绘画过程中能够较好控制棉签,表现煎鸡蛋的形态。
1、经验准备:知道生鸡蛋是液态的.;有过棉签水粉画的经验。
2、物质准备:食品材料:生鸡蛋3-4只,电磁炉一只,不粘锅勺一套,牙签若干。操作材料:黑色底板纸,黄白水粉颜料,棉签。摄像机,背景音乐。
谈话引出课题:小朋友吃过鸡蛋吗?你吃的鸡蛋是怎么做的?(各种做法)。
你们知道煎鸡蛋是怎么做的吗?我们来请陈老师做给我们看看吧!
幼儿通过视频观察煎鸡蛋的过程,通过看、听、闻、说的方式了解鸡蛋受热过程中的变化,感受煎鸡蛋的颜色及外形特点。
1、出示材料引导幼儿讨论并尝试画荷包蛋的方法。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用棉签绕圈涂画的方法。
2、请幼儿做小厨师用棉签水粉画的方法来“做”煎鸡蛋。
3、展示,小结。
4、请幼儿品尝煎好的鸡蛋。活动结束。
整个活动开展的很温馨,富有生活气息,和幼儿平时的生活结合的很紧密。幼儿在活动中自然被调动了情绪,怀着很高的兴致进行绘画,画的快的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向老师申请再做一个“煎鸡蛋”。艺术活动的开展就是这样,要让每一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从而丰富美的情趣。
科学活动《勇闯迷宫》活动就是借助幼儿在走迷宫时,认识各种图形,也就是将孩子生活中对各种图形的凌乱认识,进行再次确认和归纳,特别是对椭圆形概念的提炼和认识,在游戏中找椭圆形,在走迷宫中发现椭圆形的特点。最后在延伸活动终保持孩子探索的兴趣。
本次活动开始我用用拟人化的形式出示椭圆形和圆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在圆形和椭圆形中去认知两个图形的特征,其实孩子已认识圆形,通过对圆形和椭圆形的比较孩子对圆形图形的特征更明确,对椭圆型图形的特征也有了一定的认知。
在比较圆形和椭圆形,我采用了观察和测量法让幼儿去发现两个图形的不同,在两个图形对折时,用一个小纸条来测量发现。引导幼儿先将圆形左右对折再上下对折,并用纸条测量两次的折印,验证圆形两条折印一样长;然后再引导幼儿将椭圆形上下对折,再次测量折印,验证椭圆形的折印不一样长。然后进行小结椭圆形和圆形的区别:他们的边都是圆滑的,没有棱角。椭圆形两端是长长的,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痕不一样长;圆形上下对折和左右对折出来的折痕是一样长的。
最后请小朋友帮忙小蚂蚁去闯迷宫,将小蚂蚁带出迷宫让它回家。我们班的孩子最喜欢帮助别人,他们都知道帮助别人自己也会得到快乐,何乐而不为呢。我告诉他们,要想将小蚂蚁带出迷宫,一定要走绿色的牌子,因为绿色牌子的门才开着,红牌子的门是打不开的,也就是打不开的。刚开始的一个孩子走不通,后来孩子们都一一走过了迷宫,我就问孩子这是怎么回事?孩子的回答都没有到点子上,经过我的引导,孩子都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绿色牌子的反面都是椭圆形,红牌子的反面不是椭圆形,今天是椭圆形站岗,所以我们帮小蚂蚁走出了迷宫,孩子们兴奋极了,个个高兴的手舞足蹈。
在闯迷宫中幼儿会再一次发现椭圆形的特征,以及能自己归纳椭圆形的特点。让孩子在走迷宫中有一种成功的体验,在活动中孩子知道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和高兴的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能联系生活经验大胆想象。
2、乐意表述自己的想法,知道蛋壳易碎的特点。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1、故事磁带,
2、一些清理蛋壳。
一、半个蛋壳像什么。教师出示蛋壳让幼儿讨论。
师:小朋友们!老师手里有半个蛋壳,你认为它像什么?可以把它当成什么?
二、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蛋壳,并运用经验大胆想象。
三、出示小老鼠头饰引导幼儿听一遍故事。
师:想知道小老鼠皮皮把半个蛋壳当成了什么了吗?我们请皮皮来告诉大家!
四、教师教师讲一遍故事并和幼儿一起讨论半个蛋壳最后的结果。
(1)教师生动的讲一遍故事。
师:皮皮把蛋壳当成了什么?
如果你是皮皮把半个蛋壳当成了什么?(在幼儿讲述蛋壳像什么的时候,教师应倾听幼儿的回答,并做出恰当的回应)。
师:蛋壳最后怎么了?为什么会碎?(蛋壳易碎的特点巧秒的隐含爱故事情节里,教师可在讨论时候引导幼儿清楚的感受到这一点。
六、引导幼儿说说我们应该怎么样保护蛋。(轻轻的、小心的拿放,不乱扔等)。
七、活动结束,教师总结。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的情绪还是相当积极的,在较大程度上拓展了幼儿的知识面。第二方面:培养幼儿认真倾听故事的习惯。这个能力目标的达成也很不错,通过木偶、故事动画片等生动、直观的教育手段加强幼儿倾听故事的专注度,提升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第三方面:乐意表述自己的想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我觉得今天这个目标的达成做的不够好,首先是没有能够给予孩子们很多的讲述机会,幼儿回答问题的面不够广,跟说、集体学说等的讲述手段用的太少。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态的变化,初步感知浮力的存在。
2.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学会观察现象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3.有求知欲望,喜欢探索身边的科学现象,体验成功的快乐。
每位幼儿分别有三个烧杯(分别装等量的淡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糖、味精、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一、直接导入。
1.出示鸡蛋。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看,是谁啊?”
二、变魔术“鸡蛋浮起来”
1.鸡蛋在清水中的沉浮。
师:“鸡蛋放在水中会怎么样啊?是会沉下去还是浮起来呢?”
引导幼儿猜测并用身体的动作来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坐表示沉。
教师出示一杯水,放入鸡蛋,鸡蛋浮起来了。
师:“猜猜为什么鸡蛋放入这杯水中会浮起来呢?”
幼儿自由讨论并回答。
师:“其实,这杯水有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里面放了一样东西,你们猜放了什么啊?”
四、幼儿自由操作,探究、解释鸡蛋沉浮的秘密。
1.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1)水中放人物质,慢慢加。
(2)进行搅拌(让物质溶入水中后才能增加浮力,使鸡蛋浮起来)。
(3)放入鸡蛋,观察鸡蛋的沉浮。
幼儿根据指示,自主操作实验,观察实验,学会操作。
3.幼儿观察实验过程和结果。
4.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浮起来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味精、糖、盐三种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味精水、糖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幼儿在没有教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动稿做出了大胆尝试一一通过嘴去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绐予了肯定。)。
6.进一步深化问题。
师:加了几勺盐后鸡蛋浮起来了,少加或多加行不行?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一一实验验证一一观察结果一一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高潮。)。
实验结论:盐溶入水中后,水变得越来越浓,就增加了水的浮力,使鸡蛋浮起来了。
五、展示幼儿记录表,交流实验情况和同伴分享实验结果,体验成功的喜悦。
1、知道识别食品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以及安全标志,并能区分哪些食品是安全的,哪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
2、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食品安全自我保护能力,有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3、多吃有益健康的食品。
4、了解垃圾食品吃了以后对人体会有什么害处。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安全。
1、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电动玩具的共同特征——有电源才会动。
2、初步让幼儿了解正确安装使用电池的方法。
3、进步激发幼儿对电动玩具的好奇心,发展探索的兴趣。
幼儿自带的电动玩具一个,电池若干,安装电路图一张。
师:哇!教师里有这么多的电动玩具,我们今天来开个玩具运动会吧。
老师请小朋友自己选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动玩具,让它动起来好吗?
师:玩具动起来了没有?(幼:动起来了,你是怎么让它动起来的?幼儿自由举手回答怎么让玩具动起来的)。
师:刚刚小朋友说把电源开关打开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可是有的小朋友的打开来了。
开关玩具还是没有动起来?是怎么回事呢?
师:小朋友找找原因看是怎么回事?或那个小朋友帮助它让玩具动起来。(解决问题、找原因,幼儿自己玩玩具发起问题原因)。
幼:是因为玩具里面的电池没用了。
师:哦!原来里面的电池坏了,那小朋友都打开小面“肚子”看看是不是都装有。
师:哦!原来是因为有了什么才使玩具动起来的?
幼:因为玩具里面装了电池。
(1)拆电动玩具。
师:老师请小朋友把玩具里面的电池拆开看看里面有几节电池好吗?
幼:两节三节,有的有,有的没有。
得出结论:原来是要把玩具里面的电池上满了再打开开关就可以让玩具动起来。
师:那有的小朋友的少了电池怎么办?
幼:在装上电池,那我们来试试看是不是装上电池就会让玩具动起来呢?
师:我上了电池可玩具还是不会动?为什么呢?
幼:因为电池坏了,电池没用或没有装好等。
师:请小朋友来帮帮老师检查到底怎么回事?(幼儿举手回答)。
(2)幼儿讨论交流(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大胆的表述出来)。
师:刚刚老师请小朋友帮老师检查了电池,小朋友有没发现电池有什么有什么不一样?(幼儿举手自由回答)。
幼:有一边是平的,一边突出来了一点。
师:对了,回答得真好!小朋友都看到了电池的两端是不是一样的啊?(幼:不是)。
师:教师出示“+”“一”符号请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两个是什么符号吗?请小朋友回答?
幼:可能会说是加号和减号。
师:回答得对吗?现在老师老告诉小朋友他们的名字叫什么?一个叫正极一个叫负极.小朋友跟老师说一遍。我们要把突出来的这边对着铁皮这边,把平平的尾巴这边对着弹簧这边。
幼:对或不对(幼儿举手回答对或不对原因)。
幼:学会了(有个别小朋友还没学会,请那个会的小朋友来帮助他好吗?)。
师:那老师现在请小朋友把你们拆开的电池上回去好吗?看看自己是不是学会了哦!
师:今天的玩具运动会真热闹,小朋友我们赶快拿好我们的玩具出去比赛喽!
(1)在班里设立“电池回收箱”鼓励幼儿从收集废旧电池开始,争做“环保小卫士”
(2)在操作区提供电池,各种电动玩具,鼓励幼儿进一步操作探索。
(3)教育幼儿要爱惜玩具。爱惜电池不要让电池沾水,受潮等。
春天来了,青蛙妈妈都在水塘中产卵,水塘中到处可见可爱的小蝌蚪游来游去。孩子们在散步的时候发现幼儿园的小水塘中也有小蝌蚪,于是都兴高采烈地喊着:“老师这里有蝌蚪!这里有很多小蝌蚪!”听到同伴的喊声,孩子们纷纷蹲下身注视着水塘,直到自己看到小蝌蚪为止。
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强,有较强的探索欲,既然孩子们这么感兴趣,我想我因该给他们创造好条件,给孩子们充分的观察时间。于是,我请孩子们自己找一个位置蹲下,看看小蝌蚪和自己的妈妈有哪些地方不同,它在水中是如何游动的,它在水中吃什么?带着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们有目的的进行了观察,并积极讨论着。他们不会因为看的时间长而乱跑,不会因为无聊而拿柳条去动小蝌蚪,而是很认真地观察,仔细地看着蝌蚪的游动和外形特征。
对于小蝌蚪,孩子们有很多的问题,如:小蝌蚪为什么和妈妈长得不同?为什么小蝌蚪长大后就和妈妈长的一模一样?小蝌蚪的到底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小蝌蚪的尾巴哪去了?带着种种问题,我引导着孩子们展开了讨论,用孩子们以往听过的的知识解答着这些问题。最终孩子们对小蝌蚪的到底是先长前腿还是先长后腿?这个问题争论不休,有的孩子说:“小蝌蚪是先长前腿的,因为前腿有一个“前”字,当然应该先长。”幼儿孩子说:“我猜小蝌蚪是先长后腿的,这样它会游得更快!”而有的孩子说:“前腿和后腿一起长,这样它才会跳呀!”在孩子们的争论中,我听到几个孩子比较肯定的回答:“我知道,一定是先长后腿,这是他们生长的规律,我老爸以前说过的!”
当我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正想告诉他们正确答案的时候,一想,我不应该做一个说教者,我应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一步进行观察。于是带着孩子们去小水塘舀来了一个小蝌蚪,养在我们班的自然角中,分小组让孩子们进行观察,并请小组长做好观察的记录,比一比哪一组最先找到答案,孩子们对于这样的形式很感兴趣,他们都很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看!一下课孩子们都围在自然角中观察着蝌蚪,小组长更是认真仔细,生怕自己漏掉了蝌蚪变化的环节,而失去第一。虽然有些孩子回家让家长查过了,也知道了正确答案,但是他们还是孜孜不倦地观察着,因为他们想亲眼看到这种神奇的变化。
幼儿借助绘画舒展内心的喜好和兴趣,表达着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
活动目的:
1.继续巩固幼儿对侧面人的画法,使幼儿合理布局画面。
2.教育幼儿爱护自己的作品。
3.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范画一幅。
活动过程:
1.由歌曲《满天星》引出课题。让幼儿将整首歌曲完整的唱一次。
2.老师让幼儿闭着眼睛想一想天上的星星、月亮是怎样的?
3.启发幼儿思考应该如何把自己看星星的场面画出来。
4.老师出示范画,让幼儿自己总结绘画的方法和画面布局。
5.老师示范绘画步骤:先在作业纸的一端画侧面的娃娃,再在天空上画出许多的星星和一个月亮,最后涂上颜色。
6.指导幼儿作画,要求幼儿合理布局画面。
7.同幼儿一起评价自己的作品。
8.幼儿进行游戏《摘星星》。
反思:。
从幼儿最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教学效果相当的好,基本上达到了家学目标。首先幼儿的作品中体现了数星星的情境,体现了幼儿对夜晚的天空,大地等事物的想象。
其次,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体现他们对侧面人的理解,侧面人和正面人是有区别的,侧面人有些部分是看不到的,如只能看到一只眼睛,一只耳朵等。此外,也体现了幼儿想象力的发挥。数星星的小孩是一个人,很孤单,小朋友给他找个朋友。从幼儿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的朋友是很多的,可以是爸爸,可以是妈妈,也可以是花草树木,也可以是其他的小动物等。此次美术活动中不仅达到了教学目标,同时也体现了幼儿想象力的开发。
对自我成长的反思。
1.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理解方面。幼儿美术活动的概念很简单,但要想很深入的了解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也有自己的理解。不管怎样理解,幼儿美术活动的价值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幼儿为什么要参加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有什么意义。可能在上课的时候没有过多的去想这个问题,但是我们无意中却重视了这个问题,如,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学到了什么,通过了美术活动提高了什么能力等。我通过此次活动对幼儿美术活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对于幼儿美术活动的设计方面。幼儿美术活动要达到那些目标,整个过程要包括哪些环节,要设计那些问题,要使用哪些媒体等。一节美术活动只有三十分钟,要想开展好却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因此从中我得到了很多。那就是要不断的努力。
1、欣赏故事,体验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变化,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理解故事内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3、尝试复述故事,理解反问句的真正含义。
4、理解散文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散文。
5、知道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2、教学cd《等车》。
1、提问导入,激发兴趣。
(2)鼓励幼儿自由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完整欣赏故事。
(1)教师生动的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动物们为什么感谢大象?。大象是怎样帮助小动物的?
3、边讲故事边演示多媒体,幼儿再次完整欣赏故事,理解内容。提问:
(1)这一天天气怎么样?你们怎么知道的?(引导幼儿用故事中的语言回答,并表演小动物热得难受的样子)。
(2)大象没有排队上车,小动物们有什么想法?(启发幼儿从反问句“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谁有那么大的力气,能把大象拖开呢?”中找出答案)。
(3)后来,大象帮助了小动物们,小动物又有什么想法呢?为什么小动物要大象先上车?(启发幼儿从反问句“可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推上车呢?”中找出答案)。
小结:故事中的大象是因为要帮助小动物而插到队伍中间,但平时生活中等车时要依次排队,每个人都要遵守社会规则。
4、幼儿分组讨论,跟讲故事。
(2)幼儿分组讨论后,请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
(3)教师肯定幼儿的不同想法,并请幼儿边看多媒体课件边跟随讲述故事。
附故事等车太阳像个大火球高高地挂在空中,天上没有一朵云,没有一丝风。
这儿是一个没有树荫也没有凉棚的汽车站。小松树和小花猫正在等车。他们一边擦着汗水,一边用芭蕉扇啪嗒地扇着,心里想:要是能刮阵风就好了。
小黄狗和小熊猫也来等车了。火辣辣的太阳烤得他俩直喘气。他俩心里盼,要是能下阵雨就好了。
小老虎和小狮子也来等车了。他俩吃着冰棍,抬头看看火红的太阳,心里想,要是乌云能出来遮住太阳就好了。这时,一头大象从池塘边走来。嘿,大象也来等车了。
大象走到车站,看了看排队的小伙伴,就往小松鼠前面一站。
静静的,大家都在等车。忽然,小老虎和小狮子觉得太阳真的被乌云挡住了,阴凉凉的。他俩抬头一看,哈,不是乌云,是大象的身体,象一座小山,把太阳遮住了。
“沙沙沙,沙沙沙”,咦,哪来的雨啊,淋在身上真舒服。小黄狗、小熊猫抬头一看,哟,原来于是从大象哥哥的鼻子里洒出来的。
——“呼呼呼,呼呼呼。”咦,哪儿来的风啊,吹到身上真凉快。小花猫,小松鼠抬头一看,原来,风是大象哥哥用大耳朵扇出来的。
大伙儿看着大象,都乐了,他们觉得刚才真不该对大象哥哥嚷嚷。
伙伴们一个个都上了车,大象还是没有上车。车门关了,他对车上的小伙伴们扬扬长鼻子,离开车站,慢慢向池塘走去。
车上的伙伴们这才明白大象哥哥的好意。他们伸出头,挥手大喊:
汽车产生浓厚兴趣和特殊的感情,汽车能发声,能行驶,能将人或物从一个地方送到另一个地方,幼儿每天都能看见各种不同的汽车。他们爱观察车辆,特别是中班的幼儿已能辨认出一些常见的汽车,而且喜欢把各种汽车玩具拆拆再装装。于是,我就设计了这节“关于特殊功能车”的教学活动。活动流程:通过图片,认知车的外形及名称——通过谜语,了解特殊车的功能——通过交流,使幼儿可以用完整简单的语言说出车的特殊功能——通过观察比较感知各种车的外型不同——通过互动游戏,巩固加深了幼儿对各种车特殊功能的理解。
老师在黑板上出示各种场景的图片,幼儿手中哪着各种车的卡片,让幼儿想一想,(如,有人受伤了需要什么样的车,发生火灾了,需要用到什么样的车)让幼儿到前面来自己粘贴,这样互动游戏可以提高自我参与学习的乐趣,并能巩固加深幼儿对特殊功能的车理解。
让幼儿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学习、复习、巩固对各种车辆的了解。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各种汽车的名称和用途,增强了幼儿的社会性常识,揭开了幼儿的在生活对各种车的好奇与困惑!顺利完成了活动目标。活动中有三名幼儿参与不积极,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多观察、留意,因而在活动中感觉有些跟不上,需要在今后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活动目标:
1、尝试利用汉字的笔画结构的延伸,结合自己熟悉的事物进行想象添画。
2、体验字画设计的美妙和乐趣,进一步激发幼儿对创意美术的兴趣。
活动重点:对自己的名字进行想象添画,体验字画设计的乐趣。
活动难点:从自己的名字笔画结构出发,对自己的名字进行笔画延伸和装饰。
活动准备:
1、教师示范电子白板、电脑一台。
2、幼儿作画用的有空白字画框的t恤衫人手一件。
3、记号笔、小号排刷、小毛巾、各种颜色的丙烯颜料,水彩笔。
4、教师有自己字画图案的t恤衫一件。
5、作画时用的钢琴曲一段。
6、视频《中国汉字》。
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中国汉字的演变》。
2、幼儿说说自己的名字。
3、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图画进行示范讲解:
步骤:先在黑框里写上大大的名字,然后顺着字的笔划向外延伸,延到黑线上面,把他的字开始在变形了,在变化的过程中就有许多形状出来了,说出像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物进行添画。添画完成以后就可以涂色了。
3、材料介绍。
4、结束部分。
请幼儿穿上画有自己名字图案的衣服互相欣赏,表演。
5、活动延伸:在“星宝贝小舞台”中幼儿可以穿上画有自己设计的字画图案的衣服进行歌舞表演,进一步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次活动以装饰幼儿的名字为活动的内容,以微课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用视频的方式呈现学习的内容。微课短小精悍又图文并茂,伴着优美的音乐,炫彩的特效,让教育活动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它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了老师的效率,帮助幼儿充分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选材贴近幼儿的经验,来源于幼儿的生活,富有趣味性。
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我发现用语言表述的作画过程较为繁琐,幼儿不易于理解,因此微课中我可以将作画的步骤用微课中电教白板图画板一步一步清晰的展示,幼儿可以清晰地了解每一个作画步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发现孩子们对第二步名字的延长不太理解,微课中画图板可以帮助我更加清楚的在屏幕上展示名字笔画延长的这个步骤,简单轻松,孩子们就能很快理解怎么笔画延长,延长到哪里,哪里能延长哪里不能延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模仿能力极强,微课中老师耐心的讲解和一笔一划的演示,孩子们看着微课就能理解名字如何变变变的过程,并且能够轻而易举的一步一步按照微课中教师白板展示的步骤画,甚至能够做到创新,完整的完成此次创意美术活动。传统的幼儿课堂教育能够切身帮助幼儿直接感官活动,但是微课能够帮助教师突破自我,不断创新,为活力课堂再添新的动力。
微课制作也是一项学问,在微课中,老师不仅要像平时上课一样注意,甚至比平时更加注意,注意自己的形象,注意微课所选的题材,好的微课要有一个好的微课题材,微课中的课件要做到精美,也要一个评价修改。不能跳过教学步骤。要突出提示性和知识点,让孩子清楚的明白这节课讲述了什么。微课中没有过多,过啰嗦的话,老师的话要简单明要,里面的提问要恰如其次,最后总结时也要简明扼要,更能够帮助幼儿掌握活动的重难点。
微课的发展是更适应幼儿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能够更加直观,更加新颖,更加吸引幼儿探索和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学中玩,玩中学”。《名字变变变》更是结合微课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名字变变变的活动,孩子们很是喜欢,兴趣很浓。我也很高兴,采用微课的形式,让幼儿对新颖的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孩子童画的世界,有声与色!
通过相应的幼儿教育能够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实效性,在幼儿语言教学中,有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参与。下面是有大班语言。
教案。
教学反思,欢迎参阅。
活动目标:
1、尝试说出自己赠送的礼物所要表达的“心意”,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2、愿意用大方真诚的方式向朋友表示新年的祝福。活动难点:出自己赠送的礼物所要表达的“心意”,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难点剖析:
不少幼儿已经懂得同伴的互爱、尊重和交往,但对于如何运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此活动就是想通过赠送礼物这样的形式让幼儿尝试说出自己赠送的礼物所要表达的“心意”,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
活动准备:幼儿用书、幼儿自带准备送给朋友的礼物。
活动流程:
一、讲述自己的礼物所要表达的心意。
1、幼儿说说自己带的礼物中表达的“心意”是什么?
2、引导并帮助幼儿将自己的心意用连贯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
3、请幼儿和教师一起评选最有心意的礼物。
二、学习围绕主题说一段话“我有话要对你说”。
送礼物的时候,我们有什么话想说?
三、讨论赠送礼物的方式。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形式比较多,因此活动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来激发幼儿制作礼物的愿望,并让幼儿一起讨论制作礼物的方法和材料,幼儿在讨论过程中积极性很高,能踊跃发表自己想制作礼物的方法和材料,有了第一环节的讨论,所以在制作礼物的过程中幼儿既能开动脑筋又能比较认真地完成作业。在整个活动中我时时体现以幼儿为中心,引导他们去充分发挥想象,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幼儿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活动中每个幼儿都能积极参与活动,认真地进行制作,幼儿制作的礼物形式比较多,对于交代的要求基本上都能做到,每个幼儿都很快完成了一幅作品,有些幼儿想象很丰富,还给画面装饰、美化。
1.营造童话意境。
激发学习欲望。
这个故事展开教学,从小马练本领、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小马想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2.挖掘生命内涵。
放飞学生心灵。
儿童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就看你教师有没有给他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砝码。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时,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我想,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因为这是他们的自己的方法,这是他们合作的成果,这是他们创造的结晶。
3.巧设学习障碍。
练就生活本领。
平淡无奇固然可使学生学的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本课根据幼儿特点,巧妙设置了学习的障碍,使学生在新需要与旧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从而更好地学习。因此,在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他们会利用以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实践,甚至会将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这样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练就生活的本领。
我组织了一次教学观摩活动,我在工作允许的时间内,尽量前往学习,各位老师的教师的教学经验都比我丰富许多,在听课过程中我更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我很希望自己能多有这种学习的机会,感受并吸纳各位教师的长处。针对自己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思所想与不足之处在此做一总结。
现在我来谈谈我这节课吧。这节课我选择的是,这节课目标要求(1)是培养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2)是让他们学说话。我在设计这次活动时将目标的第二条改为让幼儿为书中的图画注入语言。这条我也想到会有些难度,但我认为幼儿的思维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我应该在这方面做些尝试,我很喜欢有些教师上课的活跃气氛与动静交替的教学设计,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两次游戏,第一次的拍手游戏作为引出,最后的跳跃的动作为结束,开始由于紧张差点忘了台词,中间愣了几秒钟。接下来的过程我运用了教材中的图画为第一个环节,教师来说话,然后再请幼儿来说话。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了一个大的毛病,幼儿都跟着我的话在说,,可以说我先出示的图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幼儿的思维,如果有下一次,我会先给幼儿一个空间,让他们先去想去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急于去塞给他们。另外,我上的是一节语言课应以说为主,而我的目的也正是为了发展幼儿的思维想象,所以我给幼儿许多的图画,请他们去想去和旁边的小朋友交流,然后说给同伴听。
请幼儿为他们的图画赋予语言时,幼儿很多都回答都是一样的。造成幼儿的这种回答大致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的引导语用的不准确,用的不够到位;另一个是幼儿没有或很少有这方面的训练想象游戏,经过再三的努力,终于我听到不一样的说话了,虽然很简单也很重复,但是终于开口了,在我假模假样的掏礼物给他们时,很多幼儿说:“什么也没有”我的目的是希望给幼儿一个假象的空间,可是由于自己的语言包括自己的形体语言表现的都不到位,导致的结果是让我自己感到像是中的那个骗子。这节课虽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总的来讲也是我的真实水平,在评课时能听到说我上的还不错,我真的已经很高兴了。
这次活动让我真的收获不小,除了在大的方面让我学习到很多之外,小的方面也让我在自己的语言课上尝试了一下自己的方式,从中我也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另外我有了一个最大的感受,放松自己,尽量去做好,不要想结果,只有你放开了,孩子才会无拘无束。
。
整个活动中幼儿都充满了热情与好奇。孩子们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主动的学习中探索,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使幼儿不仅知道动物的出生方式,还知道了它们的成长过程。在游戏环节孩子们通过操作在玩中学,操作中验证。与幼儿互动将幼儿的经验提升。
设计意图:
“玩印章”活动取自上海《学习活动》5―6岁教师参考用书《我是中国人》的主题,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以一种中国独有的语言方式,向世界讲述着文明古国的历史和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蕴和内涵。但是印章对与幼儿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的,于是我们利用外出活动、社区资源,找寻与印章有关的信息,增加幼儿对于印章的感性认识,为《玩印章》活动的开展提供经验准备。活动开展中我尝试着借助教材故事《爱盖章的国王》作为切入口,进行了创造性地改编,利用作品,引出印章,并由此展开了科学活动。引发幼儿对印章兴趣,感受印章的历史和文化,这是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启蒙教育的诠释,也是本次教学价值之一。
活动目标:
1、在听听、盖盖、找找印章的过程中,了解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2、找寻印章在生活中作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活动流程。
1、经验准备――积累对印章的感性认识。
2、讲述故事――丰富有关印章知识。
3、参观“国王印章店”――感受印章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4、游戏:找印章――进一步感受印章在生活中的作用。
5、延伸活动――产生自制印章的愿望。
每次只要有新材料出现,必然会引发我班孩子的探索兴趣。这不,多多在第一时间来到了区域里,开始了他的探索旅程。
看着图片上浮在水面上的鸡蛋,多多立马去厕所间,往广口瓶中加了5/4的水,随后用小调羹往水里面加了一勺盐,再用筷子进行搅拌。一会儿盐在俊杰不断地搅拌下融化了,他一看鸡蛋还是沉在水底;随后他第二次向水里加了第二勺盐,再一次进行搅拌,盐慢慢慢慢融化了,可鸡蛋还是和原先一样,沉在水底;俊杰没有灰心,继续着他第三次的尝试,可结果依然还是鸡蛋沉在水底……。这下,多多开始沉不住气了,他向左看看,向右看看。一会儿没有耐心了,扔下桌上的材料,转身投向了其他孩子。
这时我来到了他的身边,问他:“你的小实验做的怎么样了,成功了吗?”他对我笑笑说:“实验很难的',没有成功,我不想做了。”“不成功就放弃了,你还是个男子汉吗?”被我这么一将,本已丢失的信心又树立了起来,他不服气地说:“我一定要让鸡蛋浮起来了。”随后他又回到了原地,重新拿起材料,尝试起来。他拿起小调羹勺起第四勺盐,向瓶中添加进去,又开始搅拌……,就这样,他加盐、搅拌、再加盐再搅拌,直到第七勺盐搅拌后,原本沉在水底的鸡蛋真的浮起来了。多多放生叫起来:“老师,你来看呀,鸡蛋真的浮起来了,哎呀,怎么这么奇怪呀……。”他用他自己的方式为自己的成功庆祝着,我们也为他的成功而感到高兴。
分析与反思:
责任心不像知识、技能和能力那样明晰可见,但它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可以说,责任心是一个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备条件,而缺乏责任心的人与成功无缘分,与幸福擦肩而过。因此针对孩子的这个特点,当俊杰在实验中遇到困难放弃的时候,教师采用激将法或是鼓励的方式引发孩子知难而上,不怕困难、克服困难,从而获得成功。
我想:我们教师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孩子做成功多少个实验,关键是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孩子做事是我们的初衷。
大五班:曹雅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tiaojushuxin/40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