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是教师的教学活动的指导方针,它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方向。这是一份来自一位优秀教师的教学计划范本,相信能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
通过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通过品读,理解此送别诗“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的原因。
无注解、无背景裸读诗歌。
送别诗官职到、往四川。
(一)一生读关注字音停顿补充律诗的停顿。
(二)自由读提疑: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太明白?
可能涉及:城阙三秦五津歧路……。
(三)师生共同赏读边赏边朗读。
1.首联。
由学生提疑的地名引出首联的赏读。
写景特点:一远一近,一明一暗,对比强烈。
辅:长安城雄伟的气势。
望:站在气象雄伟的长安城下,举目遥望蜀州方向,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在这想象中,似能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及日后的艰难,无线依依惜别之情展现在壮阔的境界中。
形成板书:起——将远别平缓壮阔。
2.颔联。
将离别,这样的离愁别绪,我与你,“与君”感同身受,为什么呢?
“同”:外出做官,漂泊在外,你的感伤我懂,客居中的话别,别中别,更是多了一份愁绪。
形成板书:承——同宦游忧伤共鸣感。
3.尾联。
“无为”:不要,不需要。体现一种勇往直前的积极进取的态度,迎接新生活。
形成板书:合——莫沾巾释然放下乐观。
4.颈联。
“知己”:莫沾巾凭什么?——知己“知己”与“友人”的区别。
“比”:靠近、挨着如:其两膝相比者。心近、情真,即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身在近邻。正如秦观所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幕幕。这是怎样的一种胸襟和气魄啊。
形成板书:转——若比邻豪迈雄浑。
5.结合板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自由读——师范读——齐读。
(四)关于离别诗及诗人王勃。
1.同学的朗读让我感到这么一种豪迈和旷达。下发打印好的离别诗。
请同学结合诗句谈谈大部分离别诗所表达的情绪。——悲伤惆怅。
2.《唐诗三百首》选者曾说,“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
王诗一出,其它的送别诗便黯然失色,缘于立意不落俗套。
生命的长度不以年龄衡量,即便有诸多不如意(官职小,两度被贬,找人记恨),好好向前看。
(五)关于离别。
“离别”“告别”这是一个很由情怀的词语,古人一别许是一生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视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形成了送别文化。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
王勃说,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迈。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
论诗凄婉的离别还是豪迈的离别,都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罢了,无可厚非。作家曹文轩和故乡和父亲的告别,让我们明白:文学写了上百年上千年,其实作的就是一篇文章:生离死别。
这是一种生命的体验。
董卿在《朗读者》第七期卷首开场说得好:离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离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面对告别,最好的态度就是好好告别!
王勃。
起——将远别平缓壮阔。
承——同宦游忧伤共鸣感。
转——若比邻豪迈雄浑。
合——莫沾巾释然放下乐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并背诵。
2、了解诗歌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3、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1、通过反复吟咏,当堂能够顺利背诵诗歌。
2、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同学们,应该说每一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王勃在与自己的好友分别时的赠言。
1、本诗属于哪种体裁?五言律诗。
2、回顾关于律诗的知识。律诗有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以数字来判断是几言。
1、师范读本诗,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学生齐读,注意把握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在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揣摩诗歌的感情。
4、抽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点评,大家在朗读上共同进步。
5、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情感上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的情谊,感情比较达观。
6、你从诗中的哪句话理解到作者的这种感情的?
7、怎样来理解这句话呢?用自己的话来说。“只要四海之内知心的朋友时刻关心着自己,即使远隔天涯,也会觉得跟近邻一样。”这句话可以说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的共同心声。
8、分析其他三联。
(1)我们来看一下首联。它是在写景吗?或是写什么?
看似写景,实则劝慰友人。这里出现了两个地点,“我”在长安城可以看到杜少府上任之地“五津”,此番离别并非远别,何必伤感呢?因此,“三秦”是送别地点,“五津”是上任地点。
(2)颔联中的“宦游人”指的是什么人?这句话怎样理解?
指的是出外做官的人。直接劝勉友人,我们都是外出做官的人,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
9、背诵要求学生默读,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味,检查背诵效果。
四、拓展:
同学们,结合我们刚才分析诗的方法来看下面几首诗,首先请大家用两分钟时间快速阅读,找出你最喜欢的一首,分析诗人的感情,最后比较诗人之间相同或不同之处。
五、作业:以杜少府的口吻,以你们自己的感情,回赠王勃一首现代诗。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能让你黯然销魂的,只有离别。那么离别是什么呢?有人说离别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愁损辞乡去国人的绵绵情怀;有人说离别是十年生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哀回忆;还有人说离别是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人去也的切切思念。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所以“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
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特别是唐代,由于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更使得“送别诗”成为唐代诗歌中的重头戏。
下面同学们就动脑思考一下,在我们背诵过的诗词中,哪些是讲述离愁别绪的。
大家知道这么多送别诗,那么谁能来说一说,这些送别诗在情感上有没有一些共同点呢?
(悲凉,伤感,惆怅)。
的确,文人天生多愁善感,面对离别,就会更加显得失魂落魄。大多数离别诗,都是表现了“黯然销魂”的情感,带上了凄凉哀婉缠绵之情。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别诗都如此的凄凉哀婉缠绵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来体会一种别样的送别情怀。(板书题目作者)。
1、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唐朝初年的著名诗人。
2、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3、曾游览南昌有名的胜地滕王阁,写下了震撼古今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
4、他擅长骈文,现流传下来文20多篇,诗90多首。明人集为《王子安集》。
5、26岁时往交趾(今越南)看望父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
在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那么这位博学多才却英年早逝的诗人,究竟在这首诗中诉说了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
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这首诗,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这首诗属于什么诗呢?
(五言律诗。)。
我们之前学习过律诗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回顾一下,谁能来说一说?
1、律诗多为五言或者七言,五律规定每句五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
2、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4,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
5,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仗。
那么我们来看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很明显,这首诗的首联对仗,但是颔联却并不对仗,所以,这是初唐时期律诗尚未定型的产物,后人评论这首诗歌时,把它称为唐朝律诗的开山祖,可见,它在律诗的形成和发展上所具有的开创性作用。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领略一下这首诗的艺术魅力。
首先,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这首诗,在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一下个别字词的读音和每句诗的断句。
老师就读到这里,下面,我每组找一名同学,来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朗读。
同学们把握得都不错,现在大家把书立起来,齐读一下这首诗。
诗就读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这首诗。
送别的的情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诗的首联。
二、(读)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板书:首联)。
解释:城阙;辅;三秦;五津。
(1)谁能来说一说首联交代了什么?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及友人要去的地方。
当时,诗人是在长安供职,他要送自己的好朋友杜少府(官名)去蜀州上任。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
(2)分别和要去的地方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个词能看出来这样的特点?
长安:庄严壮丽的长安宫城,被地势险要的“三秦”环护着,气象宏伟。(辅)。
蜀州:千里迢迢,苍茫一片。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烽烟)。
1、为诗歌营造出开阔的意境。
2、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及对其今后生活的关心。
首联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在作者心中,他对朋友的这份情感似乎能够使他看到朋友一路的风霜以及朋友日后的生活,所以,即便远在千里,也并非远别。(板书:非远别)。
那么现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与朋友离别时我们通常会说什么?
(保重身体,询问归期)。
那么王勃是否在与朋友惜别之时也有如此的叮咛嘱咐呢?我们一起来看诗歌的颔联。
三、(读)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板书:颔联)。
(1)怎样理解“同是宦游人”?
指的.是你我都是出外做官的人。(板书:同宦游)。
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意思是都是离家做官漂泊在外的人,你的感伤,我也能理解。
(2)那么作者认为出外做官的人应该如何面对离别?为什么?
坦然,乐观。
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此别为别中之别,不必伤感。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离别呢?我们来看下一句。
四、(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板书:颈联)。
(1)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我们分手之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悲伤。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这个知己,纵然我们分隔天涯海角仍像在一起一样。(板书:若比邻)。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胸襟?
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真正的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四海之内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
五、(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怎样理解最后两句呢?
尾联由前三联层层逼出——既非远别,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比邻,自当与分别之时不要效仿小儿女的情态,哭泣悲伤。(板书:尾联:莫沾巾)。
(2)尾联中诗人宽慰友人不要哭泣,那言下之意要怎样呢?
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
(3)表明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积极进取。
那讲到这里谁能来尝试一下这首诗的朗诵?试着体会一下这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
齐读,背诵。
《唐诗三百首》选者评为“赠别不作悲酸语,魄力自异”。这首诗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写得乐观开朗,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而初唐又是这个个强盛王朝的开端。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评价过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这首诗是杜甫针对当时社会一些人没有真正懂得诗歌内涵而轻易讥笑、讽刺“初唐四杰”的文人而做的反讽诗,这首诗的意思是,王杨卢骆开创了一代诗词的风格和体裁,浅薄的评论者对此讥笑是无止无休的。但是等这些讥笑他们的人都化为灰土之后,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
在这里,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特别是作为四杰之首王勃的这首诗,没有一般应酬的话,也不作无病呻吟,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因而使得诗歌整体格调变得明朗、壮大起来。表现出作者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也让我们窥探到这种精神其实是对即将到来的“盛唐气象”的一种反映。
在这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希望大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朋友是自己烦恼时倾听的知己,是自己的患难时搀扶一把的知交。可是朋友之间也会有聚散,再好的朋友也不可能天天陪伴在身边。但只要那份情意存在,我们大可不必感伤,就象诗中所说那样,即使远在天涯海角,只要那份真情在,我们也能感觉到就在近旁,这是做朋友的最高境界,值得我们去玩味。
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明显感觉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在一年来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自己的理论知识和课堂驾驭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把握和处理上仍有欠缺,但是也我对今后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更大的信心。
本课教学需要达到三个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指导同学们了解律诗的相关文学知识,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本课主要运用反复诵读法,节拍记忆法等等,帮助学生背诵,做到当堂记忆知识,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帮助学生们理解作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放,大气。
那么接下来,我具体地说一下教学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重点回忆一遍,夯实巩固大约花上一分钟时间。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但是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王勃年未及冠就出仕为修撰,但是不久因写了《檄英王鸡文》触怒了皇帝而被革职。后王勃远走蜀中,得到机会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在任期间犯了死罪,虽饶幸被赦免与一死,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连累改任交趾令。王勃在前往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溺水受到惊吓,竟然在惊悸中死去,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才华横溢,作品题材广泛,诗风中带着豪迈之气昂扬的情感,更因在诗句中巧妙运用韵脚,开辟了唐代诗歌写作的先河,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全唐诗》里收有王勃的两卷诗作。
这首诗写出了王勃的感受。他认为四海一家亲,真正的好朋友无论什么时候都近如邻居。这也是王勃在和朋友离别时所写的,表达了他和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
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样在和友人离别时所写,但也表达和友人感情深厚的诗很多,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前我有很多好朋友,有了她们在我身边,我就会非常的快乐。即使她们都陆续转走了,可我总觉得她们还在我身边,陪着我。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也是令人羡慕的。也许这就应证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了吧!
通过这首诗,让我明白了:友谊比路宽,比海深,比天高。
1.提高朗读能力,背诵累积诗歌。
2.以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于离别总是歌吟不绝。
二、作者及相关知识介绍。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一带)人,与当时的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样著名,被称为“初唐四杰”。他是著名学者王通的孙子,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可惜不到三十岁就在渡海时落水而死了。他做过几任小官,却两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一生是在坎坷中度过的。留传下来的《王子安集》里,文比较多,诗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
这首诗点明送别的地点是长安。他曾几次到过长安。这首诗有少年进取的精神,没有消极颓唐的情绪,可能是诗人二十岁以前在长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时所作。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一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庆县。“本文题目应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为“蜀州”,当时王勃已故10年。“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一带。
三、朗读诗歌。
1.听范读,仿读。
2.指读,指导朗读。(从节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来评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3.全班齐读。
四、翻译诗歌。
1.解题。
送杜少府到蜀州上任:之:动词,到的意思。
2.结合注释,翻译诗句。
3.交流难点,翻译全诗。
少府:官名。
城阙: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辅: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三秦: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风烟: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不要效仿。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参考:
长安的城阙高踞三秦中枢,遥望岷江的五津,隔着无尽风烟。
你我之间有难忘的离愁别绪,因为彼此都是漂泊流离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内若有知心存在,再远的天涯也仿佛近邻。
不要在我们挥手作别的路口,像小儿女那样情难自禁哭湿佩巾。
五、诗歌赏析。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
明确:五言律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诗人与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3.诗的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能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表明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两地,为诗歌的抒情奠定了基调。
4.点明分别之意的是哪一联,写出了诗人和友人的哪些共同点?
明确:颔联。同为不得志游宦在外的知识分子。相同的境遇使他们具有相通的`感情——怀才不遇的悲凉之情。
5.如何理解颈联中的知己与比邻?
明确:这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是对友人的激励。表现了诗人广阔博大的胸襟。
6.如何理解诗歌的最后一联?这一联中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是对朋友的叮咛和鼓舞,也表明了自己坚强乐观的情怀。
六、拓展。
王勃的其他送别诗:
江亭夜月送别。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查找两首你喜欢的送别诗,并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王勃。
首联——点明地点。
颔联——离别原因。
颈联——与友互勉。
尾联——宽慰勉励。
惜缘。
二、说教学过程。
最后一个环节,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将本课知识重点回忆一遍,夯实巩固大约花上一分钟时间。
总结:。
1、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理解诗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反思。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谈到了相关的内容。体会到了每首诗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不同表现,学生的学习情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
3、学法指导与情感的熏陶也做得比较成功,拓展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离别经历让学生们的情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更多。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京城长安送别一位姓杜的朋友到蜀地任县令时所作的抒情诗。朋友即将上任,诗人劝慰他不要为远别而悲伤:虽然远隔天涯,但友谊不会因为距离的遥远而淡薄,他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虽为送别诗,但全诗却无伤感之情,诗人的胸襟开朗,语句豪放清新,委婉亲切,表现了友人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章法井然,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
说到这里,诗人还嫌余意未尽,再加上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他语重心长,勉励朋友在分手的时候,千万不要象小孩子那样掏出手绢来揩眼泪,悲伤难过,而要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这样的诗句,扣人心弦,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译文。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地。“辅”,辅佐,可以理解为护卫。“辅三秦”,意思是“以三秦为辅”。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说的是送别的地点。“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省从灌县以下到犍为一段的岷江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四川一带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说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因为朋友要从长安远赴四川,这两个地方在诗人的感情上自然发生了联系。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画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送别的情意自在其中了。诗人身在长安,连三秦之地也难以一眼望尽,远在千里之外的五津是根本无法看到。超越常人的视力所及,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河源直看到东海。“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从三峡直看到长安。该诗运用夸张手法,开头就展开壮阔的境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燕羽、杨枝,泪痕,酒盏不相同。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彼此离别的意味如何?为求官飘流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有一重别绪,彼此在客居中话别,又多了一重别绪;其中真有无限凄恻。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属对精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疏散。固然由于当时律诗还没有一套严格的规定,却有其独到的妙处。此诗形成了起伏、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两行诗贯通起来是一句话,意思是:“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紧接前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我们先看题目。少府,是唐朝的一个官职的称呼。按照唐朝的习惯,一县的最高长官――县令,其尊称是明府,而对县尉则称为少府。蜀州,有的版本是蜀川,但无论哪一个,都说的是四川地方。在这里,作者是在首都长安送别一个将要到四川去做县尉的友人,这个人姓杜,但究竟是谁,已经不可考了。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一下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城阙”指的是城楼,城楼通常有两层,其下“阙然为道”,它的下面有一个缺口,是一条通道,这两个字交代了送行的地点。那么什么又是“三秦”呢?大家知道,长安在陕西省,陕西在那个时候被称为关中之地,即函谷关以西的地区,这里是旧日的秦地。秦朝末年,各路诸侯纷纷起兵,其中,项羽的势力最大,成为诸侯的盟主。项羽灭秦后,就将天下分封给当时起兵的十八个诸侯,而且把旧日的秦地分为雍、塞、翟三国,分给了三个秦国的降将,故称“三秦”之地。“三秦”是何等的地势?人常说“关中八百里平原”。我在大陆旅行的时候,曾经坐飞机经过西安附近,那时正值夏天,只见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生长着大片大片碧绿的庄稼。“辅”,本来指车辅,有辅佐之意,这里有环绕的意思。作者说,今天我送你远行。我们登上长安城城楼向下一望,但见四面环绕着的,是三秦广袤的土地。接着,“风烟望五津”。“五津”,就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指四川省的岷江自湔堰至犍为一段的五个渡口,包括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和江南津,合称“五津”。这句是说:你就要到四川去了,我向西南望去,望不到你所去之处,那茫茫的遥远的地方,只有一片风烟而已。
王勃的诗在艺术性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好。以这首诗为例,首联二句说的就是在长安送友人到四川去这样一个简单的意思,可他语汇丰富,用了一个“三秦”,一个“五津”,这样就好像有了典故、出处,就显得文雅了。不止如此,“三”跟“五”都是数字,而数字往往给人一个“数量”的感觉,一种“多”的感觉。李太白不是也常常在诗中用些数字,说什么“白发三千丈”(《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还说什么“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吗?还不止如此,“城阙”是很高的,登上城楼去望,能望到很远的地方。先是“城阙辅三秦”,一下子就给它提高了;然后是“风烟望五津”,一下子又将它推远了。所以,这两句诗就使人感觉到有一种气势。虽然他只是说在长安送友人赴四川,但他说得好,有一种开阔博大的气象。
颔联写二人离别的情事,也写得非常切合,“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他说,今天我跟你在长安城楼分别,我们心中都充满着离情别绪,而且我们有共同的一点,即“同是宦游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不愿意你离开,可你又不能不离开;作为好朋友,我愿意随你而去,可我却不能随你而去。因为,我们都是仕宦而漂泊的不自由之人,都是身不由己的。在这里,与朋友离别是第一层悲哀,可如果离别是自由的,二人分别后想什么时候去看对方就尽管去看,那也可以。只是“同是宦游人”,因为此身不自由,所以此地一别,将来能否再相聚,都是渺不可知的.,这是第二层的悲哀。
我们知道,如果一首诗是绝句,那么它的四句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如果是八句的律诗,则首、颔、颈、尾四联也是起承转合的关系,对于本诗而言,颔联写离别的情事,写得很悲慨,可到颈联后,他突然间一转,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国古代的人总以为自己在世界的中央,周围都是大海,所以,“海内”是指整个中国。这两句是说,虽然离别了,可四海之内只要有一个知己存在,那么即使是远隔天涯,我们仍旧像是亲近的邻居一样。
只要在四海之内有一个知己,有过那就好了。因为凡是真知己的了解和认识不是表面上的,那是人与人之间在精神、心灵或是品格方面最精微、最深刻之处的一种相通与默契。不管你的年龄、身份、地位如何,它完全不在这一切外在条件的限制之下。如果是真知己就一定应该有这样坚定的信心。并不是说今天跟你有点意见,想考验考验你;明天又有了新的意见,再想考验考验你,那都不是最高感情的知己的境界。人一旦有了这样的朋友,即使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那又有何妨呢?因为我们在心灵上是相通的。所以他接着说:“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是说不要这样做,后边的“在歧路”应该与“儿女共沾巾”连在一起。“歧路”就是岔路,指分手的地方。“儿女”在这里是指年轻的男女。我们常常说“儿女之情”,就是年轻人彼此之间的恋情。这两句是说,我们虽然离别了,但是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在临分手的路上,像那些自命为多情浪漫的少男少女们一样,一下子就伤心落泪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文学史的角度欣赏这首诗,不难感到它有一股新鲜的气息。初唐是我国古代一个强盛王朝的开端。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高峰。延续二百年左右的诗歌的大革新、大发展是以初唐为滥觞的。王、杨、卢、骆等当时的诗坛健将是较早出现的开拓者。首先,他们反对唐初那种从六朝承袭下来的浮艳的诗风。杨炯说,王勃“尝以龙朔初岁,文场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可见他是有意识地改革诗坛的弊病,提倡刚健的诗风的。就拿王勃的这首诗来说,该诗一洗绮丽之习,质朴雄浑,横溢奔放,曾使那时的读者耳目一新。这种诗风尔后就大大发展起来,成为盛唐诗坛的一种主导的风格。其次,他们对新诗体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以五言律诗为例,这种在唐代逐渐成熟和盛行起来的新诗体,在王勃等人的笔下已经开始尝试和形成了。王勃的这首诗,就是二首相当成熟的五言律诗。再读一读王、孟的五律,进而读一读李,杜的五律,就会发现这种新诗体在有唐一代的发展如大江奔流,一脉相承,而越往前去波澜越壮阔。
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少府县尉的别称。“蜀州”一作“蜀川”。城阙指京城长安。
城阙:指京城长安。
辅:护卫。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史称三秦。
五津:四川岷江古有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五个著名渡口,合称五津。此则泛指四川。
宦游:在外地作官。
海内:天下。
存:有。
天涯:天边。
比邻:近邻。这两句说,只要是互相了解的好朋友,虽然彼此住处隔得很遥远,也和邻居一样。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这里化用其意。
无为:不要。
歧路:岔路,指分别之处。这两句说,我们在分手时不要象普通男女一样啼哭,让眼泪弄湿了佩巾。
[译诗、诗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赏析]。
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王勃,初唐四杰之一,另三位是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是一位少年才子,但是也是一位英年早逝的才子。王勃年未及冠就出仕为修撰,但是不久因写了《檄英王鸡文》触怒了皇帝而被革职。后王勃远走蜀中,得到机会补为虢州参军,但是又在任期间犯了死罪,虽饶幸被赦免与一死,可是他的父亲因此受到连累改任交趾令。王勃在前往探望父亲的`途中因溺水受到惊吓,竟然在惊悸中死去,时年仅二十七岁。王勃才华横溢,作品题材广泛,诗风中带着豪迈之气昂扬的情感,更因在诗句中巧妙运用韵脚,开辟了唐代诗歌写作的先河,因此被称为初唐四杰。《全唐诗》里收有王勃的两卷诗作。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句将朋友话别依依不舍的场面描绘得细腻感人。为了冲淡伤怀吧,诗的开头眼界甚为开阔高远,结合了历史来写景,那种希望朋友以大事为重的殷切是一种君子之交的典范。虽然诗里提到同为宦游人的凄凉无奈,但是更多的是基于劝勉来写这首作品的,在结尾更不屑与一般的儿女情长英雄气短,将壮志豪情表露无遗。这样的诗作真是有豪迈昂扬之气的。
对于这首诗的韵脚,平仄相间,首尾呼应,开阖有之,意韵集中,确实有独到之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tiaojushuxin/351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