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仅供参考,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指导课题的写法:四字上宽下窄,季,上面的撇捺要伸展。
2、检测生字:自读,开火车读。
3、读准生字词,相信大家课文可以朗读得更流畅,端正坐姿。
4、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第一段,完成板书。
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很美的句子,学习动态描写。
预设: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全体初读,初步理解,这句描写美在哪里?(板书:情景美)。
(2)品析:写了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想象萤火虫飞行的样子,生交流。
师总结:第一段中写颜色慢慢变化的句子是动态描写,像这样写出萤火虫飞行样子的句子也是动态描写。
(3)生再读,读出荧火虫的动态之美,
(4)师指导:重读能表现萤火虫动态美的词语。
(5)熟读自然成诵。
(6)师总结:这一句我们重新认识了动态描写,写出了事物运动时的样子的描写,就是动态描写。(板书:动态描写)。
2、像这样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很多,你还发现了哪一句?交流。
(1)预设交流: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2)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归鸦急匆匆朝窠里飞去的运动的样子。)。
(3)这句写得美吗?品析美的原因。这句写“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想象乌鸦为什么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呢?它急着飞回去干什么?(预设:喂孩子,喂妈妈,乌鸦反哺。)这句话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4)读出归鸦着急的心情,指名读。
(5)背诵。
(6)师总结:作者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之美。
3、继续交流动态描写的句子。
预设交流:成群结对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1)理解:什么叫“比翼而飞”?翅膀挨着翅膀飞翔,比喻同事同学朋友肩并肩向前进。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啊。这是什么美?也是情感美。
(2)它是动态描写吗?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的运动状态。)。
(3)读出喜爱之情,背诵。
(4)出示小视频,用动态描写写出一两个句子,交流。
1、师:这篇课文作者不仅用动态描写写出了四季之美,而且她的感受格外细腻,笔下的景物独有韵味。师生对读:
我们写夏天的夜晚,多写明亮的月夜,作者却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生齐读)。
我们写秋天的黄昏,多不喜欢那黑漆漆的乌鸦,作者却说——夕阳斜照西山时——(生齐读)。
我们写冬天的早晨,多写雪景的美丽,作者却说——落雪的早晨(生齐读)。
2、作者笔下的四季好美啊,请大家配乐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四个小组展示读,各读春夏秋冬。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姓清,少纳言是她的官职。《四季之美》选自她的《枕草子》。《枕草子》,语言优美,有独特的韵味,是日本最早的随笔作品集。
1、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认识了动态描写,积累了动态描写的语句。
(2)朗读了课文,提高了朗读能力。
(3)认识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选做:观察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动态描写写出你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的特点。
。
1、学会4个声母“zhchshr”,能够读准音、认清形,并能正确书写。
2、学会“zhichishi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会读写4个声母“zhchshr”。
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奖品。
1、抽读声母卡片:“zcs”及整体认读音节“zicisi”。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把你们的老朋友给带来了,还认识它们吗?谁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出示苹果卡片)。
2、指名读,读对的奖给他。
“zcs”它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平舌音)“zicisi”我们又叫它?(整体认读音节)。
3、齐读。
师:小朋友们读得这么好,老师给大家一个奖励,讲个故事好不好?
出示情境图。
1、师: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是什么时候?
生:日出时。
师:对,这就是“日出”的“r”(相机出示卡片“r”),图上有哪些动物?
生:一头狮子和两只猴子。
生:想要吃小猴。
生:没有,因为树上的小猴用一根树枝把这只小猴救上了树。
4、师:对,这就是树枝的“zh”(相机出示卡片“zh”),这几个字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4个声母,教师板书课题。
1、学习语境歌。
师:老师把刚才的故事,编成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想听一听吗?
师生共同读儿歌。
2、联系表音表形图,让学生探究字母读音。
(2)学生自由练习读。
(3)指名读。(4)师:说说在读字母时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对,在发这几个字母时舌头都要往上翘,所以叫翘舌音,它们都是声母,发音时声音要轻而短。
(5)师范读。
(6)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练读(跟老师读、分组读、开火车读),提醒学生发音时要轻而短。
做游戏“看谁听得清”(比较“zhchsh”同“zcs”的`发音)。
(1)老师读一个字母,其他学生举相同读音的卡片。
(2)让学生找自己的小伙伴一起做游戏,一个读,一个举卡片。(有勇气到台上来的学生奖给他大苹果)。
看谁记得牢。
(2)同桌交流,讨论。
(3)指名回答。
(4)出示表音表形图,联系图来识记。
1、教学zhichishiri的读音。
(1)小朋友想的办法真不错,一下子就把“zhchshr”给记住了,看来今天的新朋友大家又交上了。“zhchshr”又交上了一个特殊的朋友,大家请看。
(2)出示:zhichishiri。
(3)师:谁会来当小老师读一读?
(4)指名读。
(5)小结:这叫整体认读音节,“i”不发出声音,读时比原来的声稍响一些,长一些。
(6)集体练读。
2、练习四声,出示:zhichishiri及它的四声。
(1)师:老师给它们分别戴上了帽子,谁能认出来?
(2)自由练习,同桌检查。
(3)指名读。
(4)选音组词。
1、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又交上了几个新朋友,高兴吗?想一想写一写呢?
2、出示四线格,师示范“zhr”的写法。
3、学生书写,愿意写几个就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四个4个声母,不仅认识了它们的形,读准了音,还学会了写,同学们学得很认真!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描写的写作方法。
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1.会认“窠、旷”等6个生字,会写“黎、晕”等9个生字,会写“黎明、红晕、彩云”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课件。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同学们,一年有几个季节?分别是什么?每个季节有什么特点?
生说自己喜欢的季节及其特点,师加以点拨。
我们看看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是怎样的。请我们打开书,翻到90页,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师板书课题。
板书:四季之美。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2)。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小组活动,大家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在小组内交流。
3.小组长检查小组每个同学对生字的识记和理解情况,并及时向老师汇报。
4.每个小组在向老师汇报学习生字的结果时,要总结出本小组的识字方法。
生汇报识字情况,并总结识字方法。
三、初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出示课件3)。
1.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文总共有四段,每段的段意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4)。
这篇文章描写了四季不同的美景。
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不同的美景进行描写。
板书:
春天----黎明。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四、朗读课文,体会文中的美。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出示课件5)。
师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四季之美,表达的是作者对四季之美的喜爱之情。因此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把这种喜爱的情感读出来。我们要通过轻重读的变化、语速快慢的改变,来表达情感。下面,我们读课文,看谁读得好。
2.生自由读课文。
3.小组读课文,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读。其他同学及时做出评价。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且通过朗读,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熟悉。这节课还是有所收获的。
(出示课件6)。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3.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体现的四季之美。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
课件。
1.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
板书:四季之美。
2.听写词语。(出示课件9)。
黎明红晕漆黑夜幕降临愈发。
心旷神怡闲逸和谐扫兴。
1.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春天的美体现在哪里?作者写这一部分用了怎样的写法?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0)。
作者认为春天最美的是黎明。作者描写了春天黎明的动态变化,描绘出春天特有的特点,体现出春天的动态美。
板书:春天----黎明(颜色的变化)。
鱼肚白-----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抓住了夏天哪些景物,体现出夏天怎样的特点。(出示课件11)。
生总结,汇报。
板书:夏天----夜晚(萤火虫的动态)。
夏夜萤火虫----迷人。
3.读第三自然段,说说秋天的美体现在哪里。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2)。
板书:秋天---黄昏(鸟儿们的动态)。
乌鸦归巢成群大雁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4.读第四自然段,说说冬天美在哪里,你的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3)。
生总结,汇报。
板书:冬天早晨----落雪----闲逸。
师总结:分析课文,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四季和我们常接触到的描写四季的文章不同。作者在描写四季之美的时候,只是抓住每个季节最具有代表性的美。
(出示课件14)。
我们再一次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采用什么顺序来描写的?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总结,汇报(出示课件15)。
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的。是从“春、夏、秋、冬”这四个词语看出来的。
板书:时间顺序。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这篇文章就是用时间顺序来介绍的。我们常用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这两种。介绍事物的发展,一般用时间顺序;介绍物体不同部位的情况,适合用空间顺序。我们在写作的时候,要根据所写内容来确定写作的顺序。(出示课件16)。
试着用时间顺序写一写你喜欢的植物的成长过程。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4、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5、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挂图、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总88。
1、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
2、创设情境,树立生活中学习语文的观念,能细心观察,主动认字。
3、巩固复习学过的形近字,并力求书写美观、工整。
(一)、我会认。
1、谈话导入,出示木,小朋友认识它吗?
2、出示转盘,认读转盘上的字。
3、开火车认读。
4、小组交流:这8个字里藏着一个秘密,你发现了吗?
5、全班交流,为什么这些字中都有个木字那?
6、做游戏玩转盘,猜字谜,学生边拍手边说。
7、你还知道哪些字是木旁?
(二)、我会读。
1、激趣导入,出示我会读。
2、小男孩在读什么?你会读吗?你是怎么会读的?
3、引导学生观察,标牌大都挂在大门边或大门上。
4、出示六幅图,分发给各个小组,小组合作,从八个标牌中选择合适的贴在图上。
5、小组交流。
6、小组派代表上台领读标牌上的文字。
7、全班齐读。
(三)、扩展活动。
1、识字比赛。
(1)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平时从生活中积累的汉字,收集在一张卡上,和同学们交流。
(2)小组间交流。
(3)老师抽查、奖励。
2、引导发现识字方法。
(1)小朋友会认这么多的字,能不能说一说这些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么办?
(四)、情境表演。
现在我们在大街上,一位同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怎么做呢?
总89。
1、通过读句子巩固、积累对越越句式的.用法。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一)、比一比、写一写。
1、出示第一排的三组生字,请学生认读。
2、请学生小组内自由说说:这些字哪些地方不同?
3、学生练说,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十字下面加一横土。
日字里面多一横目。
小字去钩多一撇少。
5、自学第二排的三组生字,说说哪些地方不同?
6、评议:天的捺笔变弯钩无。
手的竖钩变弯钩毛。
田上出头下弯腰电。
7、写字。
(1)强调关键笔画。
(2)注意强调写字姿势,教师巡视。
(3)展示作业,全班评议。
(二)、我会读。
1、出示三句话。
2、学生自由读,并说说这三句话中相同的地方。
3、同桌互读,交流。
4、全班齐读。
5、这样的句子我们在哪里读过?说出来。
6、扩展练习。
(1)出示挂图,小朋友的个子越长越高;树上的叶子越来越绿;雨越下越大。
(2)请学生自由用越越来说话。
(三)、读读背背。
1、展示古诗积累。
请学生自由上台朗诵自己会的古诗,比比谁读得好,背得多。
2、学习新诗。
(1)出示挂图,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跟读,领会诗的节奏与韵脚。
(3)学生自由读,要求借助拼音读通。
(4)同桌互读。
(5)教师抽查,纠正错音,注意锄、谁、知、中、餐的读音。
3、感悟诗意。
(1)学生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图和个人感悟设计动作。
(2)学生边动作边读。
(3)指导朗读。
4、课后延伸。
找一找还有哪些诗或儿歌是写农民伯伯的,读一读,背一背。
1、把词语分类组合。
黄牛面包牛奶作业本花猫尺子。
1()。
2()。
3()。
1、写量词,不会写的字用拼音。
()猫一()尺子一()牛。
一()树一()苹果一()枣。
2、出下边蔬菜的颜色。
豆角(),萝卜(),茄子(),南瓜()。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教案,41-语文园地四,希望对你有帮助!
1、过年了,你们家要做什么?(引出帖春联)。
2、说说看,你知道哪些对联?背一背。
3、小结,逢红白喜事都兴帖对联来表情达意。
1、出示对联,齐读。
2、说说读懂了什么。
(1)前半句是上联,后半句是下联。
(2)4个字的词是横额,也叫横批。
(3)上联与下联对仗工整。
(4)下联的最末一个字一般是第三、四声,下联的末字常是第一、二声。
3、出示事先准备的对联,让学生说说读对联或帖对联的知识。
4、逐句学习文中对联,说说每幅对联描写的什么?歌颂的是什么。
第一幅:歌颂祖国江山美,表现祖国蒸蒸日上的情景。
第二幅:喜庆对联,表现出祖国不老,大地同乐的情感。
第三幅:歌颂祖国人材多,祖国气象兴旺。
第四幅:科技发达,经济腾飞。
第五幅:昐祖国早日统一,亲人团聚。
5、指导朗读,注意语气与停顿。
6、试着选中其中之一背诵,说说你是怎么背的。
7、指导背诵。
1、快速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1)、课文讲了哪些人?谁是最主要的人物?
(2)、课文讲了他的什么事?
(3)、画出文中用来解释题目“手不释卷”的意思的'句子。
2、检查阅读成效。
(1)课文讲了吴王孙权、大将吕蒙、主将鲁肃三个人,主要讲的是大将吕蒙。
(2)课文讲的是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孙权的影响下教育下,由一个不爱读书的人变成一个爱读书的学问家,并做了吴国主将的事。
(3)课文最后一节解释了标题意思。另孙权的话中也有一句从事物方面讲了这一意思:“手不离书本”(孙权、光武皇帝)。
3、针对“我爱读书,可是没有时间读书”(即吕蒙语)展开一个辩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本文的启示:
(1)只要肯挤,都能挤出时间。(孙权语)。
(2)读书可以得到许多知识,还可以为人们争来许多荣誉(如文中倒2节)。
(3)读书很重要,只有多读书,才能找到更多的方法把事情办得更好。(孙权语)。
4、齐读课文。
5、课堂练习。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语言优美,我们要利用大好时光,多读有用的书,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才干,为自己将来为祖国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朗读词语,学习两句古诗,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为写作文打基础。
4、开卷有益学习《太阳城》,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以及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介绍事物的方法。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朗读太阳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
二课时。
朗读摘录笔记、词语、古诗,积累语言。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作自己喜欢的事情。
1、学生齐读词语,交流“清净、一刹那”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评出“摘录大王”在全班交流。
1、用各种形式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词语意思。
3、选词说话。
4、学习古诗: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
1、朗读题目,明确要求。
2、作好准备:a、确定时间,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b、确定地点:学校操场。
c、准备好实验用品: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3、活动过程:a、学生先独自或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b、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c、谈自己的收获。
朗读《太阳城》一文,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功能,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介绍事物的方法。
1、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自己明白了什么?并交流。
3、指生朗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能”指什么?(能量)文章围绕“太阳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指生交流。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应该怎样分段?
2、交流:1、(1)直接点明太阳城的特点: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资源。
2、(2~3)简要介绍太阳城接受、转换、储存太阳能的设想。
3、(4~6)具体介绍太阳能的作用。
4、(7)表达对太阳城的无限向往。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得体会。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理清诗歌的抒情思路。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教学过程。
1.教师可把学生分为5-7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协调分工:朗诵讨论,记录(有专人)。
2.每个同学要有自己的体会,并能表达出来(1-2分钟)。
3.从主题、内容、写法、情感等角度进行比较。
4.教师巡查、指导,注意倾听学生们发言,给予适当启发诱导,充分肯定。
5.讨论情况记入平时成绩。
普希金的《致大海》是借大海的形象抒发诗人对自由的热烈追求,意象虽不多样,但却负载着作者沉重热烈的情感,应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充分讨论理解诗歌中能突出表现大海特点的语句,并体会其中寄托着的作者的`情感,明晰诗人的抒情思路,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外国诗四首》。
舒婷的《致大海》是诗人把大海作为一面镜子来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
两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都是诗人借相同的意象(大海)来表情达意的作品。这就成为了比较教学的基础。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明确:大海常被世人寄予感情,表达诗人的思想,传达诗人的心意,此课比较阅读普希金和舒婷的作品。
先分析一下二者的结构:
普希金诗。
舒婷的诗:
联想—人们对大海的一席感触。
回忆—儿时的生活。
思考—引入对现实之思考。
抒情—积极向上,热情洋溢。
1、会认13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8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小作者的转变。
识字、写字。
:小黑板。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我们在读了一些书,认识一些字,就能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这就是日记。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位小朋友写的两则日记。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师领读课文,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课文。自己读准字音。
3、认记生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它组词。
(2)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
4、齐读生字、开火车读,同桌互相检查,作上记号。
三、再读课文。
1、在识字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看看是否能把课文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齐读课文。
3想想日记和课文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师根据学生回答规纳总结。并在日记本上写出日记的.格式。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一则。
1、学生自由读第一则日记,看看这篇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
2、小作者在“六一”儿童节前一天做了一个美妙的梦,她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买了一条漂亮的裙子送给她)。
3、她的愿望实现了吗?我们一起去看看。
4、妈妈回来了!她的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呢!里边有些什么呢?小女孩是怎样打开包的?(理解迫不及待)5、所有的东西都有两份,你知道为什么吗?(一份给我,一份给阿英)。
6、小作者没有得到心爱的裙子,她心里高兴吗?如果你是她,你心里会怎样想?(抽生说说)(板书: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7、试读第四自然段,读出生气的语气。
8、齐读第一则日记。
第二则。
1、请女生齐读第二则日记,男生仔细听,看看这一则日记是什么时候写的?写了些什么?(7月20日写的,写阿英妹妹来到我家和我做的又一个梦)。
2、阿英是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贫穷的苗家小姑娘,很勤快也很好学)。
3、阿英妹妹告诉我些什么?(她说妈妈一直寄钱帮助她上学)。
4、读到这里,你觉得妈妈是个什么样的妈妈?你还生妈妈的气吗?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请生说说)。
5、小作者又做了一个梦,这次她又梦见些什么呢?(生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她又梦见了什么)(她梦见妈妈带她去买裙子,可是她没有买,她用钱买了许多书带到苗家山寨,把书送给苗族小朋友,还和他们一起高兴地玩。)(板书: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6、如果你是小作者,你还会买那条裙子吗?为什么?(请生说说)。
7、齐读第二则日记。
五、拓展训练。
说说你今天想写什么?今天回家就写出来吧!念给爸爸妈妈听听。
日记两则。
要妈妈买裙子——妈妈没买——关心帮助别人。
妈妈要买裙子——我没让买——学会关心他人。
1、能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自主认识本文的8个生字,认识并会写新部件欠字旁。
2、能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扩词练习,丰富词汇,体会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儿歌,感受新春欢乐的气氛,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喜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并引导学生喜欢读儿歌,有主动读儿歌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认识本课的生字,学会其中的4个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朗读情景教学。
学习方法:小组合作。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1、播放欢庆新春佳节的场景,激发学生情感。
2、读课题,说说新春佳节你最喜欢干什么。
3、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说说读完这首儿歌后你了解新春佳节是怎么过的。
1、提出本文的生字,以请小老师的形式正音巩固。
2、自主识字、学词,同桌交流检查。
3、以开火车的形式集体交流,老师适时点拨难点。
1、再读儿歌,想象一下小朋友在新春佳节时的.摸样,体会他们当时的心情。
2、请学生读,集体评介。
3、请同学们同样怀着高高兴兴的心情再读读儿歌,比比谁读得最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说说自己的体会。
2、说说自己家怎么过年的。
1、唱《新年好》。
2、交流介绍春节的风俗习惯。
3、让学生了解其他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能了解多少就了解多少。
板书:
17新春到。
贴对联。
挂红灯。
看晚会。
放鞭炮。
(真热闹)。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份小礼物,它就与常吃的主食有关。你们看,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袋生米。)。
3.对,今天的作文课,我们就来观察这小小的米粒。(板书课题)。
4.平常,你或许没有留意过它们。今天,我就请大家仔细地观察这小米粒。我把它放在了小组长的书箱里,把它拿出来,前后四人一起来观察。
5.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教师预设的问题有:这小小的米粒如同什么一般大小?每个小米粒上面都有一个缺口,那个缺口就像什么呢?你看看它们的身上是否有花纹?它是白颜色的,能不能说的具体一点?用手使劲地捏一捏,能改变它的形状吗?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把它含在嘴里,什么味道?把鼻尖凑近它,闻见了什么气味?再把它含在嘴里,说说是什么味道的?(教师板书:大小、形状、颜色、软硬、气味、味道)。
6.在观察中,有哪些好帮手帮助你获取发现呢?(板画:眼、鼻、口、手)。
7.这些好帮手帮你获得了有关小米粒的哪些特点呢?
8.小声地把这些发现连贯地说一说,给你1分钟时间,自己练习。指名说。
1.研究完生米,你们再来看看这个小袋里装有什么?(熟米)。
每当在家的时候,你是否留意爸爸、妈妈是怎样把它们蒸熟的呢?
2.用你的好帮手再来细致地观察一下熟米,看看有什么发现?每组的小组长从书箱里拿出那袋熟米,把它倒在小盘子里。再来观察。
3.哪个小组来汇报?
你们选派一位代表,来谈谈你们小组的发现吧。再请组内和组外成员补充。
1.这节课上,同学们观察了生米和熟米之后,有了太多太多的发现。想想你在这次探索与发现中又有了什么体会。
板书:
讲评课。
1.常言说得好,“刀不磨不快,文章不改不好”、“文章不厌百遍改”。因此,对于我们自己写好的文章,一定要及时地修改。今天,我们就来评改昨天的习作。(板书:习作评改)。
2.请大家回想一下,这次习作给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板书:具体地叙述发现,真实地表达感受。)。
1.拿出自己的习作,读一读,把写自己发现的'句子找出来。
2.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3.在你们完成习作时,我发现了有一位同学不是这样叙述的,我们来听一听。请穆为铮读一读叙述自己发现的部分。
预设的问题的有:听出来了吗?他是怎么写的?你喜欢哪一种?
4.喜欢哪一种方法,就采用哪一种,这就叫不拘一格地叙述自己的发现。
2.你们最喜欢谁写的句子?那好,我们请他们再读一读,说说它妙在何处?
3.我还搜集了几位小伙伴写的精彩的句子,想再听听吗?听完之后,还要请你来点评。(使用投影)。
1.我的电脑里还有两位小伙伴的句子,写得怎么样呢?请你读一读。(使用投影)。
2.你能再读读,帮助他们修改修改吗?
1.你们可真是修改的高手,下面请你们这些修改文章的高手来修改一下自己的习作吧。看看习作中的发现是否写得具体,感受是否真实,句子是否通顺。
2.你在修改中,如果遇到了困难,可以向你的同桌请教,如果你已经修改完了,把你修改后的习作读给你的同伴听,请你的同伴说说,习作妙在何处,还有哪些美中不足之处。
3.谁愿意读一读自己完美的习作?
请将修改后的习作工工整整地抄写在习作本上。
1、学会运用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阅读文言文
2、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3、激发学生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文言文
朗读、互考互批、点评
在没有注解的帮助下,学生来做一回注解者。
1、默读短文,圈划出你认为需要注解的字词。
2、借助字典为你所圈划的字词加上注解。
3、四人小组交流一下各自加上的注解,综合出一份代表小组集体智慧的注解。
4、小组展示注解成果。可补充或表明不同意见。
5、以不同形式朗读。
6、教师在学生朗读中发现问题,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再朗读。
7、整理原先忽略或注解错的'字词。
发放《狼》第一则,课外阅读,并思考:蒲松龄为什么要连写三则《狼》
《山寨》是北师大版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青青的山”的第一篇主体课文,是一首简短而富有情趣的小诗。作者描绘了上山寨的路上所看到的奇丽景象。以拜访山寨着的角度,写出了山寨的位置、周围的环境,抒发了作者兴致勃勃的心情。山寨的直线距离近,实际路程远,加上林遮树掩,产生了奇妙的线性。全诗共三节,分贝写出看去山寨的感觉、山路的曲折绵长和山路边、山寨里的景色。本课插入只有一幅,画出了山寨的远景,想象空间很大。课文中的词语挺多,但是都可以结合实际和插图理解,识字十个,写字五个,有书写难度的“垂”字需要进行观察指导。
1、认识本课十个生字,练习自主认识形声字,重点指导“垂”的书写。能够认读七拐八弯、林遮树掩、分明、多亏、垂挂、炊烟等词语,并能运用已学方法了解词语的意思,尝试简单运用,在此基础上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尝试背诵诗歌。
2、通过朗读诗歌,了解山的特点、山路的特点、山寨的景色,体会山寨的美丽。
3、激发学生对山寨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引导学生寻找美丽山寨,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1、认识本课生字,学会正确书写,积累本课的新词。
2、体会山寨的特点,熟读成诵。
结合语句和课文插图想象体会山路、山寨的特点,体会山寨的情趣并背诵课文。
一、主题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要走进“青青的山”,一听到这样的题目你会想到什么?(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用完整清晰语言进行描述)。
青青的山,不仅景色优美,还有许多有趣的山寨,今天我们就当一名游客,一起去寻找山寨吧!
(板书课题:山寨)。
课题中的“寨”字是今天要学习的第一个生字,再读一读。可以组什么词呢?(学生口头组词)你可以记住它的字形吗?(结合学生的发言,回顾巩固识字的方法,比一比、换一换等。)。
二、自读课文,识字学词。
1、这是一首小诗,一共有三节,先自己试着读一读,努力做到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学生自读课文,识字正音)。
2、读得怎么样呢?同桌两个人互相读读,每人读一节,如果你的同桌有读得不准的地方,帮帮他。(同桌合作学习,互相检验正音。)。
3、可以读下来吗?谁愿意试一试?(指名朗读诗歌,全班听辨)。
4、诗歌是动听的,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准词句中的停顿,尤其是节与节之间的停顿。(教师范读课文)。
5、你想读读吗?自由朗读,把诗歌的美读出来吧!(学生自由读文)。
6、诗歌这么美,诗中的词语也很有意思呢!你有发现吗?
(学生自主发现,找出课文中的新词,学习、积累。)。
(结合学生发言,指导学生拆分词语、根据生活经验、结合课文插图、想象对比、同义词辨析、画简笔画等方法了解新词。)。
(出示词语卡片)如果你已经会用那个词了,我就把它送给你,谁来试试看?(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运用)。
7、在读文学词的时候,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如果他们单独出现你还认识吗?(出示课文生字,再次认读巩固)。
三、学习课文。
1、这么美的山寨,咱们一起去找找吧!
2、齐读诗歌第一小节。
站在山脚下,你看见山寨了吗?(注意标志:飘起的炊烟)。
山寨看起来离我们不远啊?是吗?(结合“哪知道上山下山,一走就是半天。”体会山寨的遥远)。
仅仅读了一节诗,我就发现了山寨的奇妙,山寨看起来挺近,走起来很远。我想这样读,来展示。(教师范读)。
你想怎么读呢?(学生自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为了找到山寨,我们继续走吧!
(指名朗读第二小节)。
你有什么发现啊?这里的山路有什么特点?
(了解山路的曲折回转)。
如果你走在这样的山路上,心情怎么样?
(学生自主发言)。
4、有人说,这样的路越走越有意思,你听。
(教师范读第三节)。
指导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有走到,我还是这么高兴吗?
(结合学生发言引导学生发现山路的趣味,路边的美景,体会寻找山寨的乐趣。)。
最终是谁帮我找到了这个山林中的寨子?(小狗)。
对这个答案你有什么问题吗?(激发、引导学生质疑:为何山寨的小狗知道主动欢迎客人)。
小狗“唤”我们来到门前,这一个字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小狗以及它背后的主人对于所有来的客人是多么的热情)。
5、情境创设。
(以山民的角度描绘山寨的`美)。
(2)如果你是寻访山寨的游客,我问你:上山下山、七拐八弯地来到这里,值得吗?
(以游客的身份赞叹山寨的美。)。
(3)听了你们的描述,我也想去找找那美丽的山寨,你能告诉我,怎么才能找到吗?
(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寻找山寨的路线和标志,再次体会山寨的特点。)。
6、那就让诗歌当我的导游,告诉我怎么走吧!
师生合作,再次巩固朗读,识记主要环节和词句。
7、我们找到山寨,了解了山寨的特点,欣赏了山寨的美景,见到了热情的山民还有他家的小狗,在家里读起《山寨》时,好像是回家以后的回忆和感受,我们一起想聊家常一样讲一讲吧!
(指名分节背诵)。
让我们合起书,把《山寨》动情地讲个更多人听。
(师生合背诗歌)。
四、拓展资料,布置活动。
青青是山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座,每座山的山脚下、山腰上都会有美丽而奇妙的村寨,如果你想看到更多,那就去找找它们在哪里吧!
五、作业。
1、认读字词,熟读背诵诗歌。
2、运用网络资源寻找中国最美的山寨,说说它的美。
山寨。
我的发现。
七拐八弯炊烟引到寨前。
左转右转小路带到寨边。
林遮树掩小狗唤到门前。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钱素珍。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桥之美》这篇课文属于一篇说明文,语言相对来说较为生动活泼,而且说明对象本身又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事物,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来说,课堂应该是放的出去,收的回来的。
作为初二的学生,他们应该能欣赏体会到一定层次的美,我们的语文课也应该交给学生一些美的东西,让他们通过我们的文本欣赏到一些很美的东西,体会到语文的魅力真的是包罗万象的。所以我就把欣赏体会文中的桥之美作为了本文的一个重点,而且拔高到了交给他们一种审美观的程度。
语文课毕竟是语和文组成的,所以我就把语言的赏析作为了本课的重点,同时想让他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语言练习的目的。我设计课地目的想让同学们在美的体验中得到一种无声的美的教育。让他们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
然而课堂的教学实际情况却让我深思。。这堂课我从设计过程到驾驭课堂都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
为了达到美的体验,课件的制作中图片加的太多了,以至于整节课都是画片的浏览,远离了我的初衷,它不再像一节欣赏美的语文课,倒更像一节美术欣赏课。为了使用所谓的高科技”课件”忽视了语文课最基本的东西”文字”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一节课,华而不实,不是为了学而教,而是为了”演而教”教师费力不讨好,这是失误之一。整节课下来,书,学生基本上没读,文本,学生基本上没看,忙来忙去,只是在走过场,那是我一个人的舞台,学生们成了傻瓜,只能呆坐着。美丽的只是那些画面,不是学生们的内心。
当学生的状况出乎我的预料时,我的驾驭课堂能力的欠缺立马表现出来,从最初的导入时激情万丈,到最后的鸦雀无声。课堂气氛的沉闷是这节课又一大败笔,学生的沉默导致了”一言堂”的局面,没有备好学生,课堂教学不够灵活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
导入部分:桥之美中国石拱桥。
吴冠中-画家茅以升-桥梁专家。
构历史长。
图形式美。
美结构巧。
施工妙。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
说明:这一幅板书将两篇文章的大体内容做了一个比较,使学生对两文的区别一目了然,自然导入课文。
解读部分:
桥之美。
小桥流水、人家。
乌镇石桥密密的苇丛。
江南石桥细柳拂丝。
长桥卧龙湖水苍茫。
风雨桥飞泉瀑布。
画中桥街头市集。
桥环境。
说明:这个板书提纲挈领,归纳出文章脉络,列出了文中桥所处的不同环境;形似拱桥,形象生动,使学生直观化感受到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1、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说明文语言: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理清说明结构说明顺序。
4、体会引用、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会写生字、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2、结合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的提示让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桥的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
二.作家与体裁。
吴冠中:19出生,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代表作品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中国画有《春雪》《长城》等,出版有《吴冠中画集》《天南地北》等。本文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花山文艺出版社20xx年版)。
事物说明文:以具体事物为说明对象,将事物是'怎样的'作为说明重点,对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构造、发展变化等特征,进行科学说明。
事理说明文:以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联系的成因等为说明对象的说明文,说清'怎么样'和'为什么',使人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什么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的一种形式,篇幅短小,形式活泼,内容多样化。
三、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1、注意预习时标画出的生字词。
2、我们前一段时间学过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中国石拱桥》,我国古代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同样是写桥,让我们一起看看在作者画家吴冠中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学生尽量找文中的语句回答)。
3、为了展现桥的美,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例子,请大家按照文章的行文顺序将它们一一找出,并在课本上做出标记。
1、字词: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意思是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随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作者眼里的“桥之美”的进一步补足。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开始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作者是所举实例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在作者举的众多例子中你最喜欢那座桥,为什么?
1、准确性:如第一段中“大概”,“大都”,“总”——表明作者对桥喜爱的态度。
2、生动性:课后题二。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五、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明确: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明确:1—3指出作者爱桥的原因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这也是本文说明的中心内容。
4—6这部分主要说明了桥与周围环境的巧妙搭配才构成入画的美景。
——举例说明“桥之美”
说明顺序:总分总的逻辑顺序。
六、找出说明方法。
1、引用。“小桥流水人家”——这是引用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作用:说明桥不仅具有诗境之美,而且具有绘画的形式美。这一部分作家从大家读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他“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他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图画,强调了桥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这也为下文展开描述预设了心理准备。
2、举例子。
在第四段作者举了四个例子,第一个写是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第二个例子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柳枝年年发新芽变与不变的对比,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就是阳刚与阴柔这良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
第三个例子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风雨桥。我们可以想象,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的感觉,这种感觉桥好与险峻的山峰,桥写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在外观,材料、与处所位置上各不相同。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的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3、打比方。第四段“在一片单纯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现一座长桥,卧龙一般……”
4、列数字。17孔,53孔……。
七、总结、作业。
全文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桥之美”,在结构上采取“总——分——总”的形式,在具体生动的描述中说明“桥之美”的含义。文章开始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点明桥的诗境之美和绘画的形式美,进而说明桥在画面构成中的作用,指出它是特色美景中不可缺的一部分。接着作者连举四例,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置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形成对照又不是失和谐,表明他们是构成美景的一部分,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全文,回应文章的题目。
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觉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以前虽然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那么我们举一反三,看看我们生活中的“美”的地方有哪些?请以《___之美》为题写一个片段。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体会美丽的景色。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3、师范写
4、生临摹
5、展示写得比较好的同学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小池-课堂实录小池-教学设计,小池-教案,小池-教学实录,小学语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
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xxxxxxxxxxxxxxxxxxxx。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等闲———清白。
粉骨碎身。
1.通过教学,继续复习巩固学过的6个单韵母。
2.能读准生字表中的生字。
3.能熟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难点:
复习单韵母,能认读识字表中的`生字。
课件,生字卡片。
嘴张大,就念a,我要做个发明家。
嘴一缩,就念o,拼音好处多。
嘴一咧,就念e,我爱跳舞爱唱歌。
iii,小棍头上有一点,
u和{,像兄弟,
u的头上没有点,
{的头上有两点。
1.播放录像,教师伴着优美的音乐解读:鹅,鹅,鹅,弯着脖子对天唱着歌。一身白毛浮在绿水上,一对红掌拨起清水波。
2.板书课题:咏鹅。
1.读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指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学过的单韵母。
(3)指名带读单韵母。
(4)学生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上圈。
(5)请小老师领读课文,其他同学指读课文,重点看自己不会读的字。
(6)同桌同学互相听读课文。
2.读词语。
(1)课件出示词语:咏鹅、白毛、向天歌、红掌、绿水。
(2)指名读词语。
(3)小组合作听读词语。
3.读字。
(1)出示生字:鹅、毛、向、红、绿、歌。
(2)学生自读生字。
(3)同桌同学互相听读。
4.读文。
课中休息——。
1.小老师考大家(戴鹅头饰)。
要求:你认为哪个字难记,就拿出来考同学。
2.组读字开火车比赛。
3.识字游戏:和鹅宝宝交朋友。
游戏规则:黑板上出示许多“鹅宝宝”(卡片),请同学认读卡片后面的字,认对了,就把“鹅宝宝”卡片送给同学。
1.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同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小组合作:表现诗歌,方式自定。可以朗诵;可以绘画;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跳舞表现诗歌的意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tiaojushuxin/336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