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植树问题名师教学设计(优质22篇)

植树问题名师教学设计(优质22篇)



教学计划能够提前预知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从而做好教学准备。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借鉴。一起来看看吧。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5=20(个间隔)20+1=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三、应用规律,走进生活。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

(二)闯关题。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四、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实地考察。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开放题的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细致严密地考虑问题;

能力目标:

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实验,得出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具准备:

长方形泡沫塑料板(每小组一块,正面画圆,背面画其他的封闭图形),牙签,画有长方形的练习纸。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棵数与段数的关系:

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都不种。

棵数=段数+1棵数=段数棵数=段数-1。

请你把这个规律跟同桌说一遍;教师在黑板上贴示。

这些你能找到它的端点来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来讨论的内容封闭路线上的植树的规律。

1、湖、花坛等等,它们的外围线路都是封闭的。它和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是否相同呢?我们自己动手种一下就知道了。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

3)、交流:你们小组种了几棵,把圆分成了几段?

4)、初步概括: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圆形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

2、是不是每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规律都是这样的呢?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

1)、出示长方形空地题目。

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种的?种了几棵?把长方形分成了几段?

得出:种植路线是长方形的,种植棵数与种植段数是相等的。

4)、出示教科书第120页的例3,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讨论解决。

5)、展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集体讨论判断正误。

3、研究在其他封闭图形上种树:

a、你还想在什么封闭路线上种树?(指名回答)。

b、学生在泡沫塑料板的各种封闭图形上种树,边种边数:种了几棵?分成了几段?

c、小组交流。

4、得出规律:在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段数(板书)。

5、联系:它和非封闭路线上的哪种情况相同?

(告诉学生事物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的!

6、质疑问难: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果在不规则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棵数和段数是否相同?

练习第121页的做一做上的习题。

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指名板书解题方法。

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

17、118页例。

1、例2。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收到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教学难点:

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具准备:

尺子、树、纸条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教学“间隔”1.猜一猜。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则谜语你们想猜吗?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这是什么呢?(手)。

2、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小黑板出示:

同学们在2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探究植树的方案。(3)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自己的作品。2.师小结各种方法,并板书。

3、尝试应用。

小黑板出示题目:

同学们在100米长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学生完成例二后的做一做。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的话: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的话:棵树=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特点。

植树的棵树。

间隔数。

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两端都栽:

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

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种、两端不种、及封闭图形。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生活情景图引入后学生动手操作出示实例图示,引导学生在观察、点数形象图形后进行对比,发现两端植树时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当学生对实物图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教师将形象的图形抽象成线段图,让学生在脱离实物图后,依然能够发现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了植树问题中相关的量,在观察思考后学生则进一步验证了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

不足之处是:

1、自己的普通话不过关。

2、时间没掌握好,学生合作探究时花费时间长了,导致延时。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来源: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五年级学生。

备课人:

张金玲。

基于标准:

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感悟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2、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参与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感悟演绎推理思想,学会独立思考。

教材分析: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数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内容。“数学广角”是人教版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这一单元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有两端栽、两端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以及环形情况、方阵问题等。本节课例1是两端都栽树的情况。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含义、《表内除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及用线段图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说明这个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另外利用习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习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直观认识间隔。

新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谁知道?(手)。

同意的举手?你们真会联想,它就是我们的手。我们的手作用可真大,能写会算还会画,而且我们的手上还有许多的数学奥秘,仔细看自己的手,你能看到数字吗?(5)。

哦,怎么看出5了?(表示手指的个数)谁还看到了数字5?真不错,除了用数字可以表示手指的个数,咱们的手上还有没有数字?(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教师说明,缝隙就称为间隔。)。

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咱们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4个)。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生依次回答。)。

你发现什么了吗?(生说)。

的确,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之间的这种规律最适合解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名字叫做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例题探究。

说起植树问题我们就先从植树谈起吧。请看例题。

a、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生说,师画。

师小结:

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b、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反馈答案:

方法1:1000÷5=200(棵)。

方法2:1000÷5=200200+2=22(棵)。

方法3:1000÷5=200200+1=21(棵)。

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化繁为简探规律。

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每隔5米栽一棵就画一段,再过5米再画一段,这样我们需要画多少段呢?好画吗?为什么呀?(数据太大了)。那怎么办呢?(选择简单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规律再解决这道题)。

是呀,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你准备选用哪个数来研究?(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选择简单的数据在练习本上试着进行验证,并把你试的结果汇报给组长填在表格中,之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运用“一一对应思想”掌握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比较、概括等数学活动,理解植树问题、排队问题等实际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渗透“化归思想”,能够运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3、感悟建构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植树问题、排队问题等实际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能够应用总结出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猜。

s:每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几米?是不是两端都种?(随即揭示植树三种情况)。

s:可以种5棵,4棵,3棵。

2、画。

t:能不能把你的想法用简单的示意图画一画呢?请同学们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练习纸,把你的想法画在练习纸上。开始吧!

s独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t:画好了的请举手。我们找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顺学而导,学生交流时教师只需提醒学生检验是不是每隔5米种一棵?总长是不是20米?当学生交流种4棵的想法时,教师可让学生说说有不同的种法吗?交流这两种种法的不同。(同样种4棵树,想法一样吗?)。

3、找规律。

s:他们都是把20米的路平均分成了4段。(4段也可以说是4个间隔)。

t:你的这个发现特别有价值,谁再对照图说怎么都分成4段了呢?

t:怎么求这个段数,能用式子表示一下吗?

s:20÷5=4(个)(能解释一下吗?每隔5米种一棵,20米里面有几个5米就可以分成几段)。

t:我们解答这样的问题,首先要知道这条路被分成几段,我们来观察一下,这三种情况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

s:汇报t强调在哪种情况下······(课件演示,结合学生回答随机演示多1和少1的原因)。

4、列算式。

t:能不能根据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把植树的棵数用算式表示出来呢?

s:独立列算式汇报说理由。

t:每间隔5米种一棵,刚才这三种情况都出来了。如果是每隔2米种一棵,能种几棵?有几种种法呢?列出算式。

5、解决问题。

t:老师这里有几个生活中的问题,看你们能不能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3、5路公共汽车站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s列式解答全班交流。

6、拓展延伸。

t:生活当中有没有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或者是用植树问题这样思考方式思考的?

s:剪绳子,锯木头,摆花。

t:老师这里就有这样一个问题,请看——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端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有时间就解答,时间到就留作作业。)。

7、总结。

t:这节课学得怎么样?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在摸一摸、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在亲身体验、交流中,进一步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上的应用,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件。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肢体体验: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小手,它不但会写字、画画、干活,在它里面还蕴藏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你想了解它吗?请举起你的右手,并将五指伸直、张开、用左手摸摸右手,数一数,五个手指有几个空格?(4个空格),师: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空格叫“间隔”。也就是说,大小拇指在一只手的两端: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弯弯你的大拇指看: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把大、小拇指一齐弯弯看:3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间隔),那么,将5个手指换成小树,5棵小树之间有几个间隔(4个)。

师:生活中的“间隔”到处可见,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吗?(两棵树之间、两个同学之间、楼梯、锯木头、敲钟…都有间隔。)。

2、引入课题:师:树可以美化环境,清新空气,我们要多植树。在一条直线上种树,每两棵树之间相等的段数叫做间隔数,每个间隔的长度叫间距,也叫株距。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数学里统称植树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内容——在一条不封闭的直路上的“植树问题”。(揭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解决问题。

1、找出两端都种树的规律。

植树问题情景1,师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师:请同学们默读题目,谁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的条件、问题、关键词和单位?要求一共需多少棵树苗?先要知道两端都栽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

师:现在我们用研究出的两端都栽树,棵数等于间隔数加1的规律来解决例1中的问题,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100÷5=20(个间隔)20+1=21(棵)。利用两端都栽树,棵数=间隔数+1”这个规律解决了两端都植树的问题。

走进生活:

(一)目标检测:

1、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的16棵树之间有()个间隔。2、从第1棵树到最后1棵树之间有30个间隔,一共有()棵树。

(二)闯关题。

2、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3.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4、小明从1楼到3楼需走36级台阶,小明从1楼到6楼需走多少级台阶?

5.15个军人站成一列,每两个军人间距离为1米,这列队伍有多长?

实地考察。

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

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

二、合作探究,总结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间隔数(个)棵数(棵)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第1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副板书)。

间隔距离间隔数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1米20个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2米10个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4米5个6棵。

10米2个3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通过猜测、试验、、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发现并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

运用“植树问题”的解题思想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件、直尺、学习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关于植树你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说诸如植树时两棵数之间有一定的距离,这些距离一般相等……这些与本课学习相关的信息。)。

教师:其实在植树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问题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1、大胆猜测,引发冲突。

(1)读一读,说一说。

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获取相关数学信息。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说一说:从题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重点帮助学生弄清楚下列数学信息的含义:

“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确“每隔5米栽一棵”就是指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5米,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叫间隔长度,也可以说成“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一边”是什么意思?

(2)猜一猜,想一想。

让学生根据例题中的信息,猜一猜一共要栽多少棵树苗,教师对学生的猜测不发表评论,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到底要栽多少棵呢?对不对呢?你打算怎样检验自己的猜想?

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进行验证。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厘清题意,让学生通过猜想答案,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2、借助操作,探究规律。

(1)初步体验,化繁为简。

教师:为什么觉得很麻烦?

学生:因为100米里面有20个5米,太多了。

教师:也就是说100米在这道题中显得数据有点大,因此画图时会比较麻烦。像这样比较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先从简单一些的情况入手进行研究。比如,我们可以先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研究。

(2)教师演示,直观感知。

教师演示课件,边演示边说明。

教师:我们选取100米中的20米来研究,用一条线段表示20米,每隔5米栽一棵,也就是说树的间隔是5米。(教师板书)。

教师;大家看一看,我们把这段路平均分成了几段?也就是有几个间隔?栽了几棵树?

引导学生说出20米长的一条路,间隔长度是5米,有4个这样的间隔,可以栽5棵树。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复杂问题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的解题策略,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向学生示范线段图的画法,为学生下面的自主探究作好准备。)。

(3)动手操作,初步体验。

让学生自由选择100米中的一小段,动手画一画,看一看这一小段上,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几棵树。

引导学生观察,在这些不同的画法中,有一个共同的地方:棵树比间隔数多1。

(4)合理推测,感知规律。

教师:不用画线段图,如果这条路长30米、35米……又应栽几棵树呢?请同学们拿出学习纸,填写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和说明。

学生填写完表格后,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5)归纳概括,理解规律。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表格,你发现在一条线段上栽树(两端要栽),间隔数和棵树有什么关系?将自己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两端都栽树,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也可以说间隔数比棵数少1。

教师:为什么两端都栽树,棵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

(设计意图: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和交流中,经历了观察、发现和感受的全过程,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6)即时巩固,强化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运用规律,验证例1。

学生尝试列式解决问题,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试验——验证的探究过程,同时让学生明确每步算式的意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做一做”第1题。

教师:这道题里没有植树呀,能用我们今天学的方法解决吗?

使学生明确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类似问题。在本题中把一盏路灯看成一棵树,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教师:其实植树问题,并不只是与植树相关,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和植树问题相似,比如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等。

2、练习二十四1、2、3题。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练习二十四第4题。

教师:这一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此题与例题的区别。例题是知道全长与间隔长度求棵数,而本题是知道间隔长度与棵数求路的全长。

教师: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用36减1?

(设计意图:运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把植树问题进行拓展应用,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将难点化简,讲授新知前,我利用手指游戏导入,孩子很感兴趣,而且初步感受到了棵数、间隔数的关系。再从生活中抽取简单的植树现象,加以提炼,建立数学模型,再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

从学生感兴趣的猜谜和游戏入手,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初步感知棵数、间隔数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探究奠定了基础。这种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为学生提供了充分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借助直观的图示,探索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规律。借助图形,建立知识表象,注重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得到启迪,悟到方法,从而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进一步解决较复杂的问题,渗透一种化归思想。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该为生活服务。”让学生认识到只要善于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事例跟植树问题相似,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但这节课也有我颇感不足的地方,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充分把握,没有注重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也没能很好地关注到全体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度,适当进行取舍,更合理的安排好教学时间。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必须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透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难点: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状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教具学具: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教学过程: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状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透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点评:透过游戏激趣,引出“间隔”、“间隔数”的概念教学,由于有绳子打结作铺垫,抽象概念得到了具体化,同时间接渗透了间隔与间隔数两者之间的关系,为探究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2.导入新课:这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点评:所选例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以“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引入例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在简单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中学习数学。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点评: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并透过仔细观察、交流讨论,有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体验以及情感的体验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点评: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用心思考,在操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充分交流,加深对植树问题三种状况的理解。结论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

1、做一做: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校园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资料?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状况)

植树问题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校园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教学后记:

本节课旨在透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用心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构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本节课,我透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动手种树,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在操场边上,有一条20米长的小路,学校计划在小路的一边种树,请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你的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种一棵)。

3、设计方案,动手种树。

师:了解了信息,请同学们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可以用这条线段来代表20米长的小路,其中每一小段的长度是1厘米,我们用它来表示1米长的小路,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图案或图形来表示小树苗,把你设计的方案画一画。比一比,谁画得快种得好,老师就聘请他作学校的环境设计师。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交流。

师:根据你的方案,需要种几棵树?

师:同学们真会动脑筋,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那他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

请设计师们给大家作一下介绍。

师:他的设计符合要求吗?

师:这位同学是按照每隔5米种一棵的要求来设计的,我们把这个距离叫做间隔距离,在这份设计方案中,有几个间隔距离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4个这样的间隔距离。像这样间隔距离的个数我们又把它叫做间隔数。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种4棵树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

生答。

师:最后我们来看看种3棵树的设计方案又是怎样的呢?

生答。

师:就一个要求,同学们就设计出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真是太能干了!

看来你们都有成为环境设计师的资格。李老师会把你们的方案上交到学校的。

师:第一种方案,在路的头尾都种了一棵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都种”的植树方案,第二种方案,只种头不种尾或者只种尾不种头,我们就把它叫做是“只种一端”的植树方案,第三种植树方案头尾都不种树,我们就把它叫做是“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案。(板书: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

二、合作探究,

总结。

方法。

1、总结规律。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在这三种植树方案中,它们的间隔数和树的棵数之间分别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同桌同学先讨论讨论,然后完成这张表格。

植树方案间隔数(个)棵数(棵)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

学生反馈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每隔5米种一棵树的要求,发现了植树的三种方案,并知道了每种方案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

(学生活动后反馈交流)。

师小结。

2、运用规律。

三、开放练习,应用方法。

(1)学生独立解答。

(2)全班交流结果。

2、师:如果两侧都要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樟树苗?(把。

第1。

题中的“一侧”改为“两侧”?)。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小结。

(1)学生独立解答。

(2)集体反馈。

师:看来,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生活中很多类似的现象也能用植树问题的规律来解决。

6、书本p122练习二十第4题。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主板书)(副板书)。

间隔距离间隔数棵数。

两端要栽:间隔数+1=棵数1米20个21棵。

只栽一端:间隔数=棵数2米10个11棵。

两端不栽:间隔数-1=棵数4米5个6棵。

10米2个3棵。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认识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1、认识15个生字。

2、感悟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出示图片:画面上画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我们去植树。

3、齐读课题,教师重点指导“植”的读音。

1、自由读文,找一找哪些读音自己读不准。

2、听老师范读课文,学一学自己读不准的字音。

3、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要求认的字,并画出词语,再读一读。

4、出示词语卡片进行认读,再出示会认字的卡片进行认读。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5、再读课文,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1、读一读第一段,你了解到什么?

(1)我们是怎样种树的?

(2)边看图边读,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想到哪儿去种树?快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从马路、小山、河岸的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读,听了这些感谢的话你们会怎么说?

(3)表演读。

(4)练习背诵。

3、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你又了解了什么?

(1)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快乐?

(2)你们和小树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快带着快乐读读课文吧。

(4)试着背一背这两个自然段。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师课前准备】在编写教案前,先阅读网上大量有关《植树问题》的优秀案例,理解不同版本的教学设计,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教材重组。

【学生课前准备】预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17页。

教材简析: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简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掌握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这一关系解决简单的新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一对应”等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探究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栽)的规律,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

教具:课件

学具:直尺、小棒

1、自主探究法 学生在植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激励评价法 评价时遵循“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维和多级的评价方式,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差异,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课前活动

1. 活动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了解了一下,发现我们班很多同学都很喜欢唱歌,现在离上课还有一点时间,我们一起来唱一首《幸福拍手歌》好吗?(齐唱:幸福拍手歌)

师:看着老师的手,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字?(5,5个手指)

师:老师从中也得到了一个数字—4,你们知道它指的是什么吗?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连手上都有这么多数学奥秘,看来数学真是无处不在!现在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关系,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师:在我国的北方,冬天经常会出现沙尘天气,你们听说过吗?

生:听说过。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

生观看

师:沙尘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带来了非常大的危害。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沙尘天气实际上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由于我们人类过去滥砍滥伐,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才造成今天的恶果。

师:要治理沙尘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生:植树造林

师:对,植树造林。你们看,上至国家领导,下至学生,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沙尘暴的图片、视频引入新课,过渡自然、真实,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

二、提出问题 初步解决

1、出示问题

2、理解题意

(出示课件)

师:学校都有哪些要求呀?

理解“每隔五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边”

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能帮同学们解决一下吗?做在我们的一号题卡上吧。

3、动笔计算

4、反馈答案

方法一:1000÷5=200(棵)

方法二:1000÷5=200(棵) 200 +2=202(棵)

方法三:1000÷5=200(棵) 200 +1=201(棵)

??

【设计意图】教学要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基础上。这个环节,通过让学生做一做,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出现几种不同的答案,留下悬念,引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自主探究 发现规律 1、自主探究

画图实际种一种。

师:老师也有同感,一棵一棵种到1000米确实太麻烦了。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预设:(当学生想到方案)

生:可以先在短一点的路上栽树

师: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自己的见解,其实,你的这种方法就是我们数学研究上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来研究。板书: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当学生没有想到方案)

师引导:其实像这种比较复杂的问题,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更好的研究方法,大家想知道吗?这种方法就是遇到复杂问题先想简单的,从简单问题入手来研究。板书:复杂问题 简单问题。

师:按照这样的思路,1000米太长了,我们先在10米、15米、20米??的距离上能种树 ,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找到了规律,我们再来解决1000米距离上种树的问题。

(出示课件)

师:请大家任选其中一种情况,利用老师所准备的学具--画纸或小棒,画一画、摆一摆或模拟实际种一种探究间隔数与棵树各是多少。

【设计意图】创造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并恰当的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数学思想。

2、发现规律

大家仔细观察表格,想一想,看一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

(课件演示)

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100个间隔有100棵树,但种完了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不是一棵,才达到两端都栽的结果。

3、总结规律

师:谁来总结一下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3、运用规律

【设计意图】就植树问题举一反三,巩固“植树问题”数学模型。

四、解决问题 巩固提高

瞧,咱们刚刚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真厉害。利用植树问题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问题,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比如说安路灯、上楼梯、听钟声、挂灯笼、过车站等等。

【设计意图】再现生活中的类似“植树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回顾总结 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的?

2、拓展延伸。(出示课件) “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又有什么样的关系。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环节是学生对后续的学习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热情。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通过画线段图、填表格、讨论交流等活动,能化繁为简并说出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

2.能发现并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栽)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利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任务一:通过猜谜活动,以及画线段图、做表格等活动,完成目标一。

任务二:通过课堂例题的理解分析,找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达成目标二前半部分。另外利用习题的解决,达成目标二的后半部分。

【学习重点】: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学习难点】:理解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一般解题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组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直观认识间隔。

新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看,“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打一人体的组成部分。”它是什么呢?谁知道?(手)。

哦,怎么看出5了?(表示手指的个数)谁还看到了数字5?真不错,除了用数字可以表示手指的个数,咱们的手上还有没有数字?(还能看到手指之间的间隔,两个手指之间的缝隙,教师说明,缝隙就称为间隔。)。

手指之间还有一个个的间隔。同学们,咱们手上五个手指之间到底有几个间隔呢?(4个)。

我们一起来数一数。还真有4个间隔。那四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三个手指之间呢?两个手指之间呢?(生依次回答。)。

你发现什么了吗?(生说)。

的确,手指数和间隔数之间是有着一定的规律的,它们之间的这种规律最适合解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这类问题,这类问题的名字叫做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例题探究。

说起植树问题我们就先从植树谈起吧。请看例题。

a、从题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生说,师画。

师小结:

一边是小路的一侧,指左边或者右边,全长1000米是指小路的总长。每隔五米栽一棵是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简称间距。两端要栽指起点与终点处都要栽。

b、算一算,一共要栽多少棵树?反馈答案:

方法1:1000÷5=200(棵)。

方法2:1000÷5=200200+2=22(棵)。

方法3:1000÷5=200200+1=21(棵)。

疑问:现在出现了三种答案,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你想用什么方法验证?(生说:画线段图的方法)。

三、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化繁为简探规律。

是个好办法!我们可以选择画线段图来验证。每隔5米栽一棵就画一段,再过5米再画一段,这样我们需要画多少段呢?好画吗?为什么呀?(数据太大了)。那怎么办呢?(选择简单的数据进行研究,得出规律再解决这道题)。

是呀,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研究。你准备选用哪个数来研究?(生说)下面请大家自己选择简单的数据在练习本上试着进行验证,并把你试的结果汇报给组长填在表格中,之后观察表格中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要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我们来看这幅图(/|/|/|),提问:人数与杠杆数有什么关系?

边板书边说:“一个人后面一根杠杆,一个人后面一根杠杆,一个人后面一根杠杆,人数与杠杆数一一对应,人数=杠杆数”。

2、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提问:他们在抬杠杆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请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左边的杠杆没有抬起来?怎样才能把左边的杠杆抬起来?

1)增加1人(动画演示)。

提问:人数与杠杆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人数=杠杆数+1。

提问:你能说说这两幅图的区别吗?

板书:两端有人一端有人。

2)首尾相接(动画演示)。

提问:人数与杠杆数有什么关系?

板书:人数=杠杆数。

提问:如果有4人,怎样才能把4根杠杆抬起来?5人呢?

小结:围成一个封闭图形时,人数=杠杆数。

二、探究新知。

1、p.117例题1。

1)学生读题。

审题:每隔5米栽一棵,怎么理解?(每段5米)两端要栽,说明什么?

提要求:请同学们先独立解题,再由小组讨论解题思路以及理由。

汇报:先算什么?

提示:如果我们一时想不清要不要加1,我们怎么办?我们可以先把数据改成小一点,再画线段图,找出规律再解答。

学生画出线段图后说说规律。

2)对比后揭示课题:

我们来对比一下抬杠杆与植树有什么联系?

树的棵数相当于什么?

两端都有人相当于什么?

间隔数相当于什么?

教师小结:我们把研究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称为植树问题。

3)改编题:

如果把“一边植树”改成“两边植树”,怎么解答?

你准备先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题后交流答案。

三、尝试练习。

1、p.118做一做。

学生读题后提问:每隔6米,就是什么?

学生看线段图中的第一棵和最后一棵,说说是两端都种还是一端种?先算什么?

独立解答。交流答案。

2、出示p.122t.2.3.1。

让学生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重点强调:t.1。

课件演示5时的敲钟过程,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敲完,敲的下数相当于植树问题中的什么?敲钟的时间相当于什么?再说说解题思路。

四、拓展练习。

出示题目:“起点至第一栏的距离为13.72米,中间共有10个栏,栏间距离为9.14米,最后一栏至终点的距离是14.02米。你们知道他从起点到终点跑了多少米吗?”

出示线段图后,学生独立解答后交流。

五、课堂总结。

学生说说有什么收获。

教师补充强调:植树问题中,有四种不同的类型,其中当两端都种时,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1、认识棵数,知道什么是间隔数、。

2、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3、能将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学会通过画线段图来分析题意。

探究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灵活运用“两端都栽”情况下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通过五指初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理解间隔、间隔数、间距的含义。

2、通过老师用画线段的方法模拟种树情境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再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利用学具摆、数、画等方法,进一步明确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规律。

教具:课件一套学具9套自学提示卡一张。

一、创设情境生成学习目标。

1、教学“间隔”定义。

生:好。

师生问好。

师:我们人有两件宝贝,是双手和大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到这两样宝贝,动脑去思考:手与我们这堂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手上有哪些数学问题呢?好,现在我们就去探讨。

师:请你伸出你的右手,观察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师:减掉1根手指,现在你有几根手指?几个手指缝?它们之间又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

生:……。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想一想,手指和手指缝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手指比手指缝多1,手指缝比手指少1。

师:这两根手指之间的手指缝,用数学语言来说就叫间隔,间隔的个数就叫间隔数。

板书:间隔数。

2、在生活中找间隔。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什么是间隔数?

生:……。

师:我们再来体验,请一排的前三名同学站起来,这一排同学有多少个间隔?

生:……………。

师:请这一排的前四名同学站起来,用你们的手指告诉老师,这一组同学的间隔数是多少?

生:……………。

师:今天将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植树问题”。

二、探究规律实现目标。

1、多媒体出示学校操场。

a师:这里是哪里?

学校打算在100米的跑道上植树,来美化我们的学校。可不是随便种的哦,学校可是有要求的。

师:读一读,在题中你读到哪些信息?谁来说一说?

生:……………………。

师:全长100米表示什么?每隔5米栽一棵表示什么意思?一边表示什么?

师:什么是两端都要栽?

生:……………………。.

(此环节要全方位理解题意)。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板书:两端都栽。

师:题目都理解了,请大家动笔尝试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b生动笔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生:……。.

板书:100÷5=2020+1=21(棵)。

100÷5=2020+2=22(棵)。

100÷5=2020+1=21(棵)。

21x2=42棵。

师:学校可犯糊涂了,有这么多种结果,到底该买多少棵呢?接下来我们来验证下吧。

请同学们利用画一画,数一数,算一算,到底该买多少棵树苗?

c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并有目的的选取学生。

d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学生展示并板演。

用画线段的方法解决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2、再次课件演示得出结论。

那你们获得的结论是什么呢?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棵数=间隔数+1。

师小结:

你们真了不起,你们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规律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生:……………。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数学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两端不种三种情况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师:同学们好!一起来看两组画面。

(给学生播放荒漠化严重的和绿化优美的两组图片。)

师:看了这两组画面,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师:怎样才能拥有这样美丽的环境呢?

生:植树。

师: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让我们拥有一个充满鸟语花香的绿色花园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

2、出示教学目标

3、师:见过路边种树吗?一般情况下,每两棵树间距离怎样呢?(相等)一般情况下路边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我们也可以叫做等距离植树。

师:在路的一边等距离地植树会有几种情况呢?大家想不想亲手种种看?

1、动手“种”树

师:大家先看老师为大家准备的材料……(师介绍)

出示操作要求:在路的一边,等距离植树,种完后小组里交流看看有几种情况?

学生动手植树,师巡视。

2、交流方案

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组的种树方案。

两端都种

两端不种

只种一端

生仔细观察,得出猜想: 两端都种 棵数=间隔数+1

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 棵数=间隔数

1、师: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得出了自己的猜想。但是,每一种猜想在没有验证之前,也只能是一种猜想,我们只有通过验证,才能让猜想成为科学,对于我们刚才总结出的规律也必须通过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下面,让我们一起动手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2、完成验证表格。

师出示:这是一张验证表格,就请大家在小组内共同合作,一起探究,并展示你们组总结出的规律。(出示验证事项)

3、小组合作探究。

4、展示。

分三种情况汇报。

5、梳理规律

相同点:都与间隔数有关

师:这三种情况是不同的,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处理信息

生:种树!

出示信息:实验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50米的校道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会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得不完整例题:

师:看着这道题,谁有话想说吗?

生1:两端都种

师:受他的启发,还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生:两端都种

2、抽取问题

出示例题:(配图片)

师:愿意帮学校算算吗?

3、学生试解。

4、汇报交流。

生汇报,师:能说说你的解题思路吗?

师:刚才我们从小的数据入手,探讨出规律,然后再用规律来解决数据大的问题。这种思路正是数学上常用的“以小见大”。

师:大家学会了这种方法吗?我们再来考验考验自己的掌握情况好不好?

5、探讨只种一端

生:只种一端。

(实验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50米的跑道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只种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试解。

6、探讨两端不种

生:两端不种。

(实验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50米的跑道一旁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不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试解。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让学生通过对有关战争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活动准备:a.组织学生讨论,制定“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活动计划,根据实际考虑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及安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b.寻访当地的革命英雄人物,全面了解当地的革命教育基地、战争遗迹的情况。c.回顾本单元所学有关战争的文章;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战争的由来、原因、危害等,搜集与战争有关的文学作品、成语典故、历史故事、影视资料等;阅读有关报刊资料,了解当前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现状。)。

(二)让学生通过文字、图片、影视播放、模拟表演、论辩、竞赛等活动形式展示成果,进而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的历史和文学知识。

(三)通过活动创设的故事讲述、朗诵、角色扮演、演讲等各种具体的交际情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或有准备的演讲,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四)以“战争”为话题,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体验、感悟形成文字,记录下活动的过程,写出自己的`感受。

(写作训练,要把活动的过程写清楚,就要交代好时间、地点、人和活动的起因、经过、结果,以便读者掌握活动的全貌,进而正确理解进行“世界何时铸剑为犁”综合性学习活动所含有的思想意义。写作时要注意记述过程的顺序,把时间的前后发展变化写明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同时要抓住活动中有趣的情节,把文章写得具体充实,把同学们的对战争的理解及对和平的期盼之情写出来。在探讨战争、和平的有关问题时,要能从某一角度,有针对性地阐明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力求表达出自己对社会、人生及和平的独特认识和真切体验。)。

五年级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植树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它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个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以及植树要求不同,路线被分成的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本节课就是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来发现现实生活中它们的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规律解决植树中的相关问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的基本解题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与“植树”有关的问题。

2.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掌握“植树问题”中三种情况:两端都要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的解题方法。

绳子、挂图、泡沫、小树、题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

点名学生动手操作,给绳子打3个结并观察:给绳子打3个结,会把绳子分成几个间隔?(有三种情况:4个、3个、2个)(解释“间隔”的意思)。

通过刚才的游戏,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强调结数和间隔数的三种关系)。

2.导入新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间隔有关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新课探究:

2.分组动手操作(分八小组,每组6人),在泡沫上“植树”,

要求:

(1)计算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2)思考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3.汇报结果:

(1)两端都种:50÷5+1=11(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50÷5=10(棵)结论: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50÷5-1=9(棵)结论:棵数=间隔数-1。

4、总结(学生汇报教师书写):

(1)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2)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3)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

2、数学竞技场:分组竞赛,每组派代表选题,解答对得相应的分值,解答错则机会让给其他表现好的小组,总分最高的小组获胜。

(1)挂灯笼(20分):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20分):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50分):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植树问题的三种情况)。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只种一端: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种:棵数=间隔数-1。

例题:寰岛小学决定美化校园,要在长50米的塑胶跑道的。

一侧每隔5米植一棵树,一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

两端都种:50÷5+1=11(棵)。

只种一端:50÷5=10(棵)。

两端都不种:50÷5-1=9(棵)。

(1)挂灯笼:要在长90米的教学楼上每隔5米挂一个灯笼,需要准备多少个灯笼?(两端都不挂)。

(2)插彩旗:学校要在长12米的国旗台前每隔2米插一面彩旗,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两端都插)。

(6)街道上:在一条全长2000米的街道两旁每隔50米安装一盏路灯,一共需要几盏灯?(两端都安装)。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参与面广,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课堂效率也高,较好地展示了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优势,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规律:

本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手中的学具设计不同的植树方案,有利于学生发挥小组交流合作的优势,学生在相互的表达和倾听中促使思路的清晰化,促进知识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练习的设计独特、新颖、有梯度:

本节课的教学我既注重教学过程,也注重教学效果。在练习环节中,我设计了有梯度的练习,体现了分参次教学。同时我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植树相关问题,有效实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目的。由于练习的解答采取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数学竞技场的练习题学生大约能够做5道题,其余的题可留到第二课时再完成。)。

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我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模拟植树)------交流讨论(植树方案)------得出结论(三种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应用结论(解决生活中植树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做了适时的点拨。

五上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06页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探索,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自主实验、探究、交流,从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教学难点:

理解全长与间距、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受宣州区金坝小学邀请,在宣州区教学研究室的安排下,本人于12月26日在金坝小学执教了一节小学数学示范课。课题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探讨的内容――《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教材中的一个亮点,它系统而有步骤地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的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本节课在教材的处理上我作了如下调整,把原例题中的路长“100米”改为“20米”,把“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数据改小有利于学生思考,也便于学生动手操作,但并不影响我们要研究的数学问题。“两端要栽”这个条件去掉了,旨在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再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用发现的规律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从而使学生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思想方法。

三、教案。

授课人。

学科。

小学数学。

学校。

课题。

知识与技能:掌握植树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尝试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应用,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用植树问题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讲授、演示、讨论交流、操作练习等。

教具、实验情况。

课件、实物展示台、方案纸、实验记录单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课前交流,激趣引入。

1.活动交流。

师:感谢孩子们!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从中发现了什么数?

师:老师从中还发现了另一个数是“4”,你们知道这儿的“4指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欢迎!

孩子们顿时举起一双小手,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学生齐说:想。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学生情不自禁的观察起自己的小手,互相交流起来。片刻,有学生高高的举起了小手。

学生指着自己的小手说:老师说的“4”应该是5个手指间的“空格”数。

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和老师产生一种默契。

孩子们小手是本节课研究问题的开始,这儿的“掌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了吗?谁能说一说?

2.引入。

师: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招聘启示”)。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汇报:4个手指间有3个间隔,3个手指间有2个间隔,2个手指间只有1个间隔。

学生:通过交流我们发现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

学生跟随老师的板书齐读课题:植树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变化,初步感知本节课植树问题中植数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这里的“点题”是让学生明白:植树问题研究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

招聘启示。

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宣城市实验小学。

203月12日。

我们一起来看看设计的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学校操场的北边有一段长20米的小路,现计划在小路的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并说明设计理由。

师:从这份要求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

学生齐读“招聘启示”内容。

学生情绪高涨都说:“想”。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理解题目要求。

(3)学生汇报发现的信息。

通过创设“招聘启示”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

学生读题,明白题目要求。教师通过强调:“路长20米”、“小路的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等信息培养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

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

3、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师:了解了植树要求,请同学们以小组单位,设计一份植树方案。可以用一条线段代表2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设计的方案在方案纸上画一画。(出示活动要求:1、小组中每位成员先独立活动,设计方案;2、小组交流,说明设计方案及理由。)。

(4)学生汇报的信息:20米长的小路、一边、每隔5米栽一棵等。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每两棵树间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隔是5米。)。

1、学生动手操作,设计方案。(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中和学生交流想法,了解学生设计思路。)。

2、小组交流设计方案及理由。

学生通过动手画设计方案,直观感知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对应关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4、汇报交流,展示方案。

师:各小组已完成了你们设计的方案,你们的方案分别是怎样的呢?请各小组来展示交流你们的设计思路吧!

师:请你们小组来介绍一下设计的思路,好吗?

师:他们小组的设计方案符合要求吗?

3、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方案。

学生:我们小组设计的方案是小路的两端都栽,一共需要5棵树苗。

方案一:两端都栽。

学生:我们小组除了和他们相同的方案以外,还设计了另一种方案,需要4棵树苗。

学生出示方案并介绍设计思路。

方案二:只栽一端。

学生:他们小组设计的方案符合要求。在他们小组的启发下,我们还想。

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不同方案,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想法,如何用3棵树苗来完成植树的要求呢?

师:该不该送点掌声给他们?

师:同学们真有创造力!根据题目的要求设计出了这么多的方案,看来你们都有资格成为一名优秀的环境设计师。

5、引导发现。

通过展示学生设计的3种不同方案引导学生发现:间隔数相同,但栽法不同,栽树的棵数也不同。

师:今天我们就来重点研究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到了另一种情况,只要3棵树苗。

学生:如果小路的两端有其它的建筑物或者不要求栽种,那么,20米长的小路一边3棵树苗就够了。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学生观察三种植树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互相交流发现的问题。

通过点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研究的数学问题是“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植树方案,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

总长。

间距(米)。

两端都栽。

间隔数。

棵数。

20米。

5

4

5

2

4

10。

(1)、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2)、师:谁能发现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还可以每隔1米、2米、4米、5米、10米等栽一棵。

(1)画一画,填一填。学生独立用方案纸上的线段图画一画,然后完成表格。

(2)议一议,说一说。观察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结论在小组内说一说。

(3)小组汇报,发现规律。

学生:我们小组通过画一画、议一议发现了这样的规律,如果两端都栽树,栽树的棵数总是比间隔数多1。

学生通过画一画,填写表格中的内容,从中发现规律。“两端都栽”时,植树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关系。

(4)、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板书)。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师请一生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用算式进行计算。学生板书的算式如下:

20÷5=4。

4+1=5(棵)。

(1)、学生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发现的事例;

(2)、学生汇报发现的事例;

(3)、学生观看图片,进一步感受生活中植树问题事例。

学生通过列式计算,进一步抽象出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时解题思路和方法。

课件展示生活中类似“植树问题”的情景图片,让学生感知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运用。

1、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2、想一想。

3、做一做。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

(2)、请5名学生上台演示,帮助理解题意。

(3)、学生作出判断,并说明理由。

(1)、全班读题,理解题意。

(2)独立练习,教师巡视。

(3)、展示学生练习,解决存在的问题。

(1)、请一名学生读题,找出本题中重要信息。

(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学生汇报解题思路。

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植树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五、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手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进行了探究。

学生交流并汇报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教师在新课结束时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为植树问题中“封闭曲线”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奠定基础。

[板书设计]。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

20米5米45棵。

20÷5=44+1=5(棵)。

间隔数+1=棵数。

四、教学点评。

1、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在教学中我选择了学生和自己的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这一原型的创设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处处留心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宽阔的生活情景,就能发现在平常事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在学生探究出间隔数与棵数的关系后,再出示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渗透植树问题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教学中我注意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首先,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等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棵数求间隔数或知间隔数求棵数,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次,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事件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同事件,如排队、道路旁安装路灯、上楼梯等事件,都蕴含着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学生从中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

本册的“数学广角”主要是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在本节课里,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植树问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方法。让学生能够理解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数量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植树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分析】。

“植树问题”原本属于经典的奥数教学内容,新课程教材把它放到了4年级下册的“数学广角”中让所有的学生学习,说明这一教学内容本身具有很高的数学思维含量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教师本身的有效引领,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3、4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学时可以从实际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植树问题的规律;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在探究活动中发现规律,抽取数学模型,并能够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两端都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规律,并利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即学生利用学具尝试动手“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创设情境。

(播放树木图片)。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刚刚我们仿佛走进了绿色的世界,真是让人陶醉!这都是植树造林带给我们的好处,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中小学生,都经常参加植树活动(课件:图片),其实,植树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二、共同探究,发现规律。

1、绿化小学四年级的同学在植树中就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一班的(课件出示:小路全长100米,现要在一边种一行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种)。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理解信息。

师:你认为哪些信息重要(关键词刷红)。

师:你怎样理解“两端都种”和“每隔5米”

(2)引发猜想。

师:现在大家就试着做一做吧!

(生试做,指名板演)。

师:我们请这几位同学分别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

师:这几种做法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3)实验探究。

师:可是身边没有树怎么办呢。

(用笔、用火柴等)。

师:你们真的都很有创意,遇到难解决的问题时,都能想到用身边简单的事物做例子来研究,值得表扬,请看活动要求(出示:活动要求: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动手试一试,也可以和同伴们共同研究,思考、交流:你把什么当成了树?种了几棵?有几个间隔?发现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谁来读读(学生读要求),明确要求了吗?开始吧!

(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找出典型验证方法)。

(4)发现规律。

师:看来,大家都研究的差不多了,谁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这几个问题?(边汇报边板演棵数和间隔数)。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这组实验数据,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

师:那为什么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呢。

师小结:其实这几位同学用到的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想,“一一对应”(板书)我们来看,(指板书)一棵树,后面对应一个间隔,一棵树,后面对应一个间隔,最后一棵树后面没有对应的间隔(画弧线),所以,不论有几个间隔,棵数总比间隔数多一。

(5)应用规律。

师:应用这个规律,我们来看哪个答案是正确的(第一个)。

(6)梳理方法。

三、逆向练习,加深理解。

出示:

自己读读题,然后解答。

(逐个讲评)。

四、联系生活,拓展提升。

(锯木头摆花(东西)站队上楼梯安路灯等)。

师评价:看来你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老师也找到了一些,请看(课件出示图片,说清与植树问题的联系)。

师:联系我们都找到了,你们想实际解决一下吗。

出示:

注意:请自由选择两道题解决,有余力的同学也可以全做。遇到问题可以举例子试试,也可以和同伴共同解决。

1、安装路灯。

2、排队问题。

早操时排队,每隔2米排一人,一排有22人。这排队伍是多少米?

3、上楼梯问题。

我们班教室在三楼,我们每天从一层到三层一共要走48个台阶,每层有多少个台阶?

4、敲钟问题广场上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敲完。12时敲12下,需要多长时间?

师:先读读注意事项,然后解答。

(生解答,指名板演)。

师:谁来说说你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自选汇报)。

师总结: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解决直路上两端种树以及与之相类似的一些问题,可是四班和五班却遇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课件),他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呢?这两种情况下,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论文

知识技能目标: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