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条据书信

高中化学选修教案(优质19篇)

高中化学选修教案(优质19篇)



通过教案的编写和使用,教师能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篇范文都精心设计,逐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全套

1.使学生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2.通过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实验,使学生了解鉴别它们的方法。

3.使学生认识对比的学习方法。

4.使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5.通过了解侯德榜制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2o2的性质。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及其鉴别方法。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试管、大试管、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气球、小烧杯、铁架台、镊子,na2o2、na2co3、nahco3固体,nahco3、bacl2溶液,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水、酚酞试剂。

课时安排:

共1课时。

第一课时:

钠的氧化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教学过程。

[设问]有人打电话119,意味着有什么事情发生?

[学生]有火情发生。

[设问]这时,我们首先想到用什么灭火呢?

[学生]水、灭火器等。

[演示实验2—6]蘸有na2o2的脱脂棉与水的反应。

[补充实验]在一个盛有少量碳酸钠固体的小烧杯中加入盐酸,并用镊子夹取蘸有过氧化钠粉末的脱脂棉伸入烧杯,脱脂棉剧烈燃烧。

[补充实验]也可以用此法:用脱脂棉包一定量的过氧化钠,请学生用玻璃管吹气,过一段时间,棉花就会剧烈燃烧,所以也叫“吹气生火”

[设问]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展示过氧化钠]。

[教师]原来,是这种叫做过氧化钠的化合物在起作用。

[引入新课]由于钠的性质活泼,其化合物的种类繁多,用途也广。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钠的化合物。

[板书]第二节钠的化合物。

[板书]一、过氧化钠。

[演示实验2—5]把水滴入盛有na2o2的试管中,检验生成的气体,并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讲解]由刚才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和溶液变红可推知,na2o2与水反应后生成了相应的碱naoh和o2,请大家写出该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2na2o2+2h2o====4naoh+o2↑。

[板书]2na2o2+2co2====2na2co3+o2↑。

[补充实验]在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试管中逐渐加入na2o2粉末,振荡。

[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讲解]上述实验说明了na2o2具有漂白性。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其来漂白织物、麦秆、羽毛等。

[投影思考题]1.呼吸面具中常用na2o2来做供氧剂,说明理由。

2o2应怎样保存?

设问:na2o2与盐酸反应产物呢?学生完成。

[学生活动]2na2o2+4hcl====4nacl+o2↑+2h2o。

[过渡]同样是由钠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na2o,却有着与na2o2不同的性质。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探究晶体结构的兴趣,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晶体和晶胞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晶胞的结构、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目标达成预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复习]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的知识,引入新课。

[板书]三、淀粉与纤维素。

结构:[c6h7o2(oh)3]n。

[提问]我们日常摄入的食物中哪些含有较丰富的淀粉?

[回答]米饭、馒头、红薯等。

[设问]米饭没有甜味,但咀嚼后有甜味,为什么?

[讲述]淀粉是一种多糖,属天然高分子化合物,虽然属糖类,但它本身没有甜味,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水解生成麦芽糖,故咀嚼后有甜味。

[板书]淀粉在体内的水解过程:

(c6h10o5)n(c6h10o5)mc12h22o11c6h12o6。

淀粉糊精麦芽糖葡萄糖。

[补充实验]碘遇淀粉变蓝实验。

[置疑]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判断淀粉是否已水解及水解程度?

[方案设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评价]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评价。

溶液是否变蓝。

碘水。

[参考方案]。

硫酸?

是否有银镜。

银氨溶液。

溶液呈碱性。

naoh溶液。

淀粉液水解液。

水浴加热。

[小组实验]选择方案后进行小组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展示]含纤维素的植物的画面。

[讲述]纤维素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生成的,是构成植物细胞的基础物质。一切植物中都含有纤维素,但不同的植物所含纤维素的多少不同。纤维素是白色、没有气味和味道的纤维状结构的物质,是一种多糖。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

[板书](c6h10o5)n+nh2onc6h12o6。

[展示]牛、羊或马等草食动物吃草的画面。

[提问]草中的主要化学成份是什么?为什么牛、羊、马等动物能以草为生?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

[讲述]草等植物中含有纤维素,牛、羊、马等草食性动物能分泌出使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的酶,使纤维素最终水解成葡萄糖,葡萄糖在体内氧化为这些动物提供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4,总结纤维素的用途。

[小结]学生自己列表归纳比较葡萄糖与果糖、蔗糖与麦芽糖、淀粉与纤维素的结构式、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异同。

[课外作业]查阅资料,介绍糖与人体健康,以网页形式展示成果。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2、能以典型代表物为例,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

3、了解烷烃、烯烃、炔烃的特征结构、烯烃的顺反异构和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4、让学生在复习、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长技能,

学习重难点:

1、物理性质的规律性变化、烷烃的取代反应。

2、烯烃的加成反应、加聚反应、烯烃的顺反异构现象。

3、实验室制乙炔的反应原理及反应特点。

二、学习过程。

探究一:烷烃、烯烃的熔、沸点。

阅读p28思考和交流。

思考;烷烃的沸点与其分子中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之间的关系。

(a)随着分子里含碳原子数的增加,熔点、沸点逐渐,相对密度逐渐;。

(c)烷烃的相对密度水的密度。

(d)分子式相同的烃,支链越多,熔沸点越。

练习:比较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沸点高低探究二:烷烃和烯烃化学性质。

1、烷烃的化学性质特征反应。

(1)甲烷与纯卤素单质(cl2)发生取代反应,条件:

(2)反应式。

2.烯烃的化学性质。

(1)燃烧。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材的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能与热能的关系,本章则着重研究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均属于热力学研究的范畴。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引出了“活性物质”,比能量,比功率自放电率,记忆效应,等概念。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各种电池,对他们的性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计划采取由学生分组进行课前准备,各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就某一类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应用范围,优缺点进行分析归纳,并指派一位同学进行发言,其他同学对其发言进行评价。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做好引导,协调,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和主体。

教学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

二.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本节教材内容,并组成学习小组分别搜集有关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材料。将各类电池的结构特点、反应原理、性能、以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入新课】。

在前面的课程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的知识。我们知道化学能可以直接的转化为热能、电能等其他的能量形式,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的“原电池”就是将化学物质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下面我们一起回顾有关原电池的知识。

【复习回顾】。

1.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构成前提: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构成条件:有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

有电解质溶液。

构成了闭合回路。

2.原电池的原理(以cu-zn原电池为例)。

负极: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过渡】。

原电池装置尽管能够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但是能量转化效率太低,而且缺乏实用性。我们现在使用的各种化学电池都是科技人员在原电池这一理论模型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实践中应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技术设计出的具有更高的能量转化效率、供能稳定可靠、电容量大、工作寿命长、使用维护方便的各种实用电池。各种化学电池的性能也不尽相同,如何判断一种电池性能是否优劣下面我们请各组发言同学上台为大家介绍常见的各类电池。同学们注意对比不同电池的结构、性能、反应原理、和使用范围。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种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教师就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进行小结。

碱性锌锰电池比酸性碱性锌锰电池存放时间较长,电压稳定。

电极反应:

负极:zn(s)+2oh-(aq)-2e-=zn(oh)2(s)。

正极:2mno2(s)+2h2o(l)+2e-=2mnooh(s)+2oh-(aq)。

总反应:zn(s)+2mno2(s)+2h2o(l)=2mnooh(s)+zn(oh)2(s)。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二次电池(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教师就二次电池(铅蓄电池)进行小结。

铅蓄电池在所有二次电池中可充电次数最多,电压稳定,使用方便,安全可靠,价格低廉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铅蓄电池的主要缺点是“比能量”低,笨重,废弃后会污染环境。

电极反应:(放电时)可以自发进行。

负极:pb(s)+so42-(aq)-2e-=pbso4(s)。

正极:pbo2(s)+4h+(aq)+so42-(aq)+2e-=pbso4(s)+2h2o(l)。

总反应:pb(s)+pbo2(s)+2h2so4(aq)=2pbso4(s)+2h2o(l)。

电极反应:(充电时)不能自发进行。

阴极:pbso4(s)+2e-=pb(s)+so42-(aq)。

阳极:pbso4(s)+2h2o(l)-2e-=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2pbso4(s)+2h2o(l)=pb(s)+pbo2(s)+2h2so4(aq)。

【学生活动】。

1学生代表上台介绍一到两种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的基本构造、反应原理、以及主要的性能、使用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的知识。

【教师小结】教师就燃料电池(氢氧燃料电池)进行小结。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超过80%,远高于普通的燃烧反应,而且排放的废弃物也很少,有利于节能减排。燃料电池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认识电解池组成,理解电解原理并初步掌握电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2)学生学会利用对比总结的方法,比较学习离子放电顺序。

(3)综合分析设计实验验证电解池两极产物。

2、过程与方法。

(1)综合应用化学和物理知识动手实验,体验电能与化学能转化的探究过程;

(2)应用实验、观察等手段获取信息,应用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等方法加工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组实验与讨论,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

(2)通过探究实验的操作,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感受实验方法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验科学研究的严谨与艰辛。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电解原理;

2、教学难点;电极方程式的书写、放电顺序判断。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问题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具准备。

教师:电解池、cucl2溶液、ki淀粉试纸、多媒体课件。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1.从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2.从化合价变化的分类标准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3.培养学生用概念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探究与活动,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形成勇于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其发展。

[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人类的衣、食、住、行,生物体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化工生产约50%以上的化学反应等等都涉及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与我们的生活、生命、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例如,研究燃烧中的化学反应、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产物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与本节知识有密切关系。下面我们就讨论氧化还原反应这一问题。

师:初中学习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空气中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现在我们来进一步研究。请同学们举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实例。

[板书]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新课推进。

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学生填写此表)。

引导学生讨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概念。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氧化反应。

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发生。

cuo+h2====cu+h2o。

h2跟o2结合生成h2o的过程称为h2的氧化反应。

cuo跟h2反应失去o的过程,称为cuo的还原反应。

得氧、失氧的角度。

fe2o3+3co====2fe+3co2。

生:得出以下结论。

[板书]根据反应中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分类标准:得失氧的情况。

氧化反应:得到氧的反应。

还原反应:失去氧的反应。

师:在复习化合价概念的基础上,请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反应前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

反应前后化合价降低的元素。

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还原反应与化合价升降的关系。

是否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cuo+h2====cu+h2o。

2mg+o2====2mgo。

fe2o3+3co2====fe+3co2。

2al2o3====4al+3o2↑。

2h2o2====2h2o+o2↑。

mg+2hcl====mgcl2+h2↑。

mg+2h+====mg2++h2↑。

fe+cuso4====cu+feso4。

fe+cu2+====cu+fe2+。

师:cuo+h2====cu+h2o。

1.在以上反应中,氧化铜发生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依据是什么?

2.标出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从中分析三种元素化合价各有什么变化。

小结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知识后,引导学生把氧化还原反应跟化合价变化联系起来。

[合作探究]。

2na+cl2====2nacl。

h2+cl2====2hcl。

[课堂小结]。

上述[合作探究]讨论后,得出:

物质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一类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发生还原反应。

[板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化合物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叫做电离。能溶于水的电解质加入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子脱离晶体表面,进入水中,形成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电解质发生了电离。这一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为方便起见,用离子符号表示水合离子)。目前所涉及到的化合物除酒精(化学式c2h5oh)和蔗糖(化学式c12h22o11)外均属于电解质。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的化合物叫做酸,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叫做碱,能电离出金属阳离子(或类金属阳离子nh4+)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

二、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作离子反应。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要注意元素守恒和电荷守恒)。

离子方程式书写四步骤:写、拆、删、查。

在离子方程式中能拆的物质有: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浓度减少的过程。

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方程式,根据离子方程式写出化学方程式。

高中化学选修三教案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教版选修五高中化学教案

通过以前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和化学反应的自发性、以及原电池的原理等理论知识,为本节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理论知识准备。化学电池是依据原电池原理开发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范围的技术产品。小到手表、单放机、儿童玩具,大到航空航天、卫星通讯,几乎无处不在。因此本节的教学是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延伸和拓展,将抽象的理论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体验联系起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化学电池。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也带动了电池工业的进步,各种新型的电池层出不穷。教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大类电池,如生活中最常用的一次电池(碱性锌锰电池)、二次电池(铅蓄电池)、和在未来有着美好应用前景的燃料电池。简介了电池的基本构造,工作原理,性能和适用范围。同时向学生渗透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常见电池的组成与应用;

理解一次电池、二次电池、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

了解常见电池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多种手段获得信息的方法与途径,结合生活、生产实际,学习常见化学电池的组成、应用与原理,通过探究,学习探究的方法,体验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新型电池的介绍,提高学生创造欲x与学习兴趣,学会利用能源与创造能源的方法,提高环保意识与节能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一次电池、二次电池与燃料电池的反应原理、性能及应用。

【难点】化学电池的反应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四、学情分析。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初步知识,前一节又已经学过原电池的基本内容,知道原电池的定义,形成条件,简单的电极反应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电源的知识。学生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所以设计本节教学时,坚持以课堂为主,向课前和课后延伸,课堂教学时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电源入手,以化学电源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碱性锌锰电池、铅蓄电池、氢氧燃料电池等,引导学生对电池的优劣,找寻出这些电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共同探究化学电池的研究和发展方向,课前通过商店调查、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化学电源的有关信息,课后通过小组研究性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合作探究,培养逻辑推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的能力。

六、教学方式。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采用“预习学习”为先导,通过学生自主预习、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常见电池的分类、电池的优劣的判断、电极方程式的书写,课堂上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组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小组归纳、提出新问题……的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去体验合作探究所带来的成功喜悦。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求真务实的探究精神。课后,通过研究性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立足于社会大背景之下,以更开阔的视野从管理、技术、环境和消费等不同角度来分析实际问题。

七、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介绍化学电池的种类。

展示并演示三类化学电池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flash课件。

制作氢氧燃料电池。

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课堂练习。

高中化学选修五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探究晶体结构的兴趣,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晶体和晶胞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晶胞的结构、晶胞中微粒数目的计算。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

目标达成预测。

【引入】在前面两张,我们从原子结构和分子结构这两种微观结构研究了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在这一章,我们将从另一种微观角度——晶体结构,来研究固体的性质与结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晶体的有关常识。

【板书】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初中对于晶体和非晶体是如何定义的?那些物质是晶体,那些不是?

展示一些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

展示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例如,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__钾等;展示一些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晶体的有关常识。

【学生】晶体:胆矾、水晶、金刚石……。

非晶体:玻璃、石蜡……。

观看图片。

回答:晶体和非晶体。

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

联系旧知,导入课题。

引导学生观察刚才展示的实物以及本章章图中的各种矿石的彩__片等。

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提出问题:(1)什么是晶体?什么是非晶体?(2)晶体有什么特点和性质?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观察、小组讨论、归纳。

归纳: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非晶体:不具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进行归纳与整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的意识。

探究本质差异。

应用多媒体课件展示nacl、co2、金刚石等晶体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展示教科书中的图3-4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晶体二氧化硅。

《晶体的常识》教学设计。

非晶体二氧化硅。

提出问题:

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归纳:

晶体:原子在三维空间内呈周期性有序排列;。

非晶体:原子排列相对无序。

通过问题解决,运用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晶体和非晶体的本质区别。

讲解晶体的自范性:

请学生观察老师制备得到的玛瑙和水晶,并告诉其制备方法,结合前边看到的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从制备方法中得到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归纳:

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结合以前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总结出晶体的性质。

归纳:。

晶体的特点:

1.晶体内部质点和外形质点排列的高度有序性。

2、有固定的熔点。

3、有各向异性。

【演示】实验3—1。

碘的升华与凝华。

引导学生应用晶体的概念和性质,总结制备晶体的方法:

熔融态物质凝固。

气态物质凝华。

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通过实验帮助学生了解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重新展示上课开始的图片,请学生判断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通过板书总结本节课主要介绍的内容:晶体的概念、性质及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及晶体的制备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三章晶体和结构与性质。

第一节晶体的常识。

一、晶体与非晶体。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2、非晶体:不具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3、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4、晶体具有自范性的条件。

晶体的生长速率适当。

高中化学教案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发生了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如何合理设计、优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使之成为一堂学生想学、爱学的好课,应该是每个化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一堂有效的化学课,就是教师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通过对教材的巧妙处理和对教学过程的精心组织筹划,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想学、爱学的心理,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我以《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贯彻新课改的思想,进行有效教学的。

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主、探究、合作等多种活动,使学生主动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归纳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从而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钠这节课因为有实验和奇妙的现象,说实话老教师新教师都能上的生动,而仅仅停留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感到新奇上,这还只是停留在新课改的浅层面上。而真正贯彻新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并切实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和严谨态度,却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探究的。这节课围绕神秘“钠水雷”惊现珠江一事,展开对钠的性质的研究,探讨,并最终解决“水雷” 带来的危险,让学生也过了一把“消防队员”和“科研人员”的瘾,社会责任感大大增强,确实达到了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

【学生抢答】甲:观察、分析现场具体情况!

乙:快速调查爆炸物――钠的物理、化学性质并根据其性质研究对“水雷”处理对策。

【教师引导】说的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做一次消防员,来研究钠的性质,并试着解决钠“水雷”造成的危险。

【交代任务】每四人分成一组。每组实验桌面上都有相应的试剂、仪器。

试剂:钠、蒸馏水、酚酞试液、过氧化钠粉末

【教师引导】通过预习教材,我们了解到研究物质的性质有哪些方法?(生答:观察、实验、分类、比较)请大家参照课本第9到第10页的“观察・思考”内容1及关于钠的简介,打开每个实验台上的试剂瓶,探究钠这种金属单质的物理性质。

【实验小组】立即热烈讨论开来。

有的在小组内还当起了小老师:以前老师讲过,研究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应该从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导电导热性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开始反驳:颜色、状态、气味都好解决,可是熔点、沸点我们怎么能测出来?

我在旁边笑到:查资料啊。同学们恍然大悟。

【小组总结】分析讨论与实验观察后,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略)。

【教师质疑】在观察钠的物理性质,你认为钠和我们初中学过的铁、铜相比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实验小组】学生甲:密度小、熔点也低、硬度小。

学生乙:除了物理性质外,我认为钠比铁、铜的化学性质要活泼,因为刚刚切开的钠有光泽,几秒钟后就变暗了;还有钠不象铁、铜可以露置在空气中,而是保存在煤油中的。

学生丙:还有刚才的录象上我看到钠“水雷”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我推测钠可能会与水反应!

【教师提示】那大家就用实验来验证验证这个推测。如果能和水反应,要验证产物是什么。注意要切割黄豆粒大小的钠,不可太大。

【实验小组】每组同学紧张有序的进行实验。有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有专门监督操作是否正确的,还有专门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

【小组汇报】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原因并进行归纳总结(略)。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觉得生成的是氧气,因为水中含有氧元素,金属钠将氧气置换出来。我们可以用排水法收集起来,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学生乙:不,我认为是氢气。因为在钠与水反应的现象中能听到嘶嘶的响声,有可能是这种可燃性气体的轻微爆炸。我也可以用排水法收集一小试管,并盖上一个带尖嘴管的塞子,点燃观察火焰的颜色、用干燥的小烧杯罩住来检验。

学生丙:我同意乙的结论。但我想讲收集到的气体直接移近酒精灯检验看是不是发出噗噗的声音来验证是氢气就可以了。

【教师引导】大家说的都有道理。那我们让事实说话。大家都要用排水法收集生成的气体,但要考虑一下钠在水里可不是静止不动的,在收集时需要将其固定;还有钠与水反应速率很快,要想收集到得减慢反应速率。大家可以借助实验桌面上已经扎好小空的铝箔。

【实验小组】进行验证性实验。

【小组汇报】陆续有小组汇报验证结果:该气体就是氢气。学生乙的推测完全正确!

【类比过渡】钠与铁都属于金属,在化学性质上有没有类似之处呢?

【实验小组】铁可以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难熔物。钠这么活泼,可能在空气中就能和氧气反应。

【教师引导】大家结合课本第11页的活动・探究来实验钠在空气中能否燃烧。

【教师巡视】有的同学看到燃烧时产生的黄色火焰,高兴的叫了起来。说和刚才看的录像上的颜色一样!

【小组汇报】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学习,归纳钠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并指出产物是氧化钠。

【实验小组】学生甲:我认为产物不应该是氧化钠,它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没有气体产生。可是刚才我不小心滴了一滴水,淡黄色固体上立即产生了大量气泡,这与氧化钠的性质不符啊。

【讨论结论】常温下生成氧化钠,加热生成过氧化钠,两者中氧的价态不同。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是氧化反应,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是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须同时出现。化学反应可以按照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重新分类。

hcl是共价化合物,h和cl依靠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结构。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剂和还原剂。

还原。还原剂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在反应时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反应时本身被氧化。

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得电子(电子用e-表示),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

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被氧化。

常见的氧化剂:o2、cl2、浓硫酸、hno、kmno4、fecl3等。

常见的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以及c、h2、co等。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或离子)方程式。

高中化学教案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 ,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

【任务一】根据电解水的装置示意图,并阅读课本79——80页,解决以下问题:

1、放电:

2、电解(定义):

3、电解池:

4、电解池的构成要素:

【任务二】水中加入电解质可以增强水的导电能力,但会不会影响电解水的反应呢?我们通过探究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探究电解原理】以石墨为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问题引导、自主学习】

1、写出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分析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

2、通电后,离子的运动方向:向阴极移动。

向阳极移动。

【合作学习】

3、预测电解产物,设计实验方案。

4、实验记录:

实验现象

电极反应及反应类型

阳极

阴极

电解cucl2

的总反应

结论

【投影展示交流】

1、你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2、阴、阳两极电极反应是什么?

3、你得到什么实验结论?

【反思整理】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装置类别

原电池

电解池

电极名称

电极反应

能量转变

反应能否自发

1、判断下列装置是否属于电解池:

abcd

2下列有关电解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

b.电解池中阴离子向阴极移动,阳离子向阳极移动。

c.电解池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一极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

3.在原电池和电解池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同属氧化反应或同属还原反应的有()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所发生的反应

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所发生的反应

a.b.c.d.

【反思总结】

【课后探究】

用铁钉、碳棒做电极,电解nacl溶液,探究电极材料的变换对电极反应有何影响。

高中化学教案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和应用的科学。要研究物质的宏观性质,必须从微观粒子入手,才能寻找到原因。化学学科涉及分子、离子、原子、质子、中子、核外电子等多种微观粒子,但最重要的是原子。只要了解了原子的结构,才可以进一步了解分子、离子结构,进而深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结构,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在初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化学物质的性质,因此有必要让学生进入微观世界,探索物质的奥秘。通过本节了解原子构成、核素、同位素概念,了解质子数、中子数和质量数间的关系,为后续周期律的学习打好基础。

知识目标:

1.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2.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

提高同学们辨别概念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研究,激发学生从微观角度探索自然的兴趣。

重点:明确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难点:认识核素、同位素等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有了关于原子结构的知识,所以这节课原子表示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对于核素同位素的概念是新知识。

学案导学

学生学习准备:导学案

教师教学准备:投影设备

:一课时

(一)、检查学案填写,总结疑惑点(主要以学生读答案展示的方式)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离子、分子等),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都都与原子结构密切相关,同种原子性质和质量都相同。那么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又是如何构成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原子的几个概念。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核素和同位素

1、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的中心,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带负电的电子绕核作高速运动。也就是说,质子、中子和电子是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在原子中,原子核带正电荷,其正电荷数由所含质子数决定。

(1)原子的电性关系: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3)离子指的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荷的粒子叫阳离子,带负电荷的粒子叫阴离子。

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

当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时,该粒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

(4)原子组成的表示方法

高中化学选修6教案

一、课程标准要求:

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二、教材整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2、了解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初步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

4、了解元素周期表在指导生产实践等方面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2、元素“位、构、性”三者间的关系。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在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指导下探究和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方法。

高中化学选修1教案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优先考虑物理方法,然后再考虑化学方法。

1、过滤和蒸发。

过滤:从液体中分离出不溶的固体物质。

蒸发:从溶液中分离出已溶解的溶质。

实验: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转移。

检验so42-的方法:先加过量的稀盐酸(可排除ag+和co32-的干扰),再加bacl2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含有so42-,反之则无。

检验co32-的方法:加入少量的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溶质为ca(oh)2),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原溶液中含有co32-,反之则无。

2、蒸馏和萃取。

蒸馏的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

萃取的原理: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对萃取剂的要求:(1)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更大(2)萃取剂和原溶剂互不相溶等。

分液:将萃取后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分开的操作,叫做分液。

实验:用ccl4萃取碘水中的碘单质注意:碘单质能升华。

高中化学教案

学生具备了离子键、离子半径、离子化合物等基础知识,本节直接给出氯化钠、氯化铯晶胞,然后在科学探究的基础上介绍影响离子晶体结构的因素,通过制作典型的离子晶体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离子晶体结构特点,为学习晶格能作好知识的铺垫。

1.掌握离子晶体的概念,能识别氯化钠、氯化铯、氟化钙的'晶胞结构。

2.学会离子晶体的性质与晶胞结构的关系。

3.通过探究知道离子晶体的配位数与离子半径比的关系。

4.通过碳酸盐的热分解温度与阳离子半径的自学,拓展学生视野。

1.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的特点。

2.离子晶体配位数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建议:分析、归纳、讨论、探究。

[引入]1.什么是离子键?什么是离子化合物?

2.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离子化合物?哪些是只含离子键的离子化合物?

na2onh4clo2na2so4naclcsclcaf2。

3.我们已经学习过几种晶体?它们的结构微粒和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分别是什么?

[板书]离子晶体。

[展示]nacl、cscl晶体模型。

[板书]阴、阳离子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

离子晶体定义:由阳离子和阴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而成的晶体。

注:(1)结构微粒:阴、阳离子。

(2)相互作用:离子键。

(3)种类繁多:含离子键的化合物晶体:强碱、活泼金属氧化物、绝大多数盐。

(4)理论上,结构粒子可向空间无限扩展。

干冰、naoh、h2so4、k2so4、nh4cl、cscl。

[投影]离子晶体的物理性质及解释。

baso4、caco3_______。

[板书]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配位数(c.n.)。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