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通过编写大班教案,可以把握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面对编写大班教案的困扰?那么这里有一些可供参考的范文。
1.通过实验感知空气压力的存在。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乐于猜想的习惯。
3.对实验结果用语言进行表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对空气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空气无处不在,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2.材料准备:装有水的水盆,空矿泉水瓶,锥子,吸管,纸片,平口的玻璃杯,氢气球,画有表格的记录单,报纸,真空吸盘。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装满水的瓶娃娃,它想和大班小朋友玩个游戏,如果把它的瓶盖打开,放到装满水的水盆里,猜猜瓶娃娃肚子里的水会怎样?并在记录单上写上结果。
2.探索活动。
(1)幼儿分组实验操作,发现水不会流出来,;本文引导幼儿探索怎样使水流出来的`方法,师引导幼儿,空气宝宝可以帮助你们的。
(2)出示材料,吸管和锥子,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让水流出来的方法。
师引导幼儿小结:当空气宝宝进到瓶子里,水就会被空气宝宝挤出来,空气宝宝,力量很大。
(3)师:看,老师这还有一杯满满的水,把瓶子倒过来用一张纸盖住杯口,水会流出来吗?请幼儿猜猜,并做记录。
(4)幼儿分组试试,进一步感知空气的力量。
师引导幼儿小结: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水流不出来了。
(5)师:老师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游戏,把报纸放到杯子里,然后把杯子放到水中,想想有什么办法不让报纸湿了。
(6)幼儿分组探索,讨论尝试,交流结果。
(7)师小结:当杯子口垂直于水面放入水中时,由于空气宝宝在杯子里面水就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3.分享交流。
空气宝宝的力量真大,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第一个实验水流出来是空气宝宝的力量把水挤出来的,第二个实验水没流出来也是因为空气宝宝的力量把纸片托住了。第三个探索,孩子们发现由于空气宝宝占满了杯子,水流不进去了,报纸就不会湿。
活动延伸。
出示真空吸盘,让幼儿讨论它为什么会吸到光滑的墙面上。
教学反思:
幼儿在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后,往往很多幼儿仍沉浸在先前的兴奋中,如教师用强制转换的方法使其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新的探究活动中,很难使幼儿达到良好的状态,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1.感知乐曲欢快、诙谐、跳跃的旋律。(重点)。
2.尝试用身体动作模仿小象的基本形态来表现音乐的旋律。(难点)。
3.在活动中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布偶小象一只,配套教学cd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组织幼儿做端,准备上课。
2.出示小象引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提问:
(1)森林里有什么?
(2)小象们在做什么?
2.完整欣赏乐曲,引导幼儿讲述听完乐曲的感受。
提问:
(1)这段乐曲是几拍子的?
(2)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样的感受?
(3)你们觉得这首乐曲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们听了有什么感觉?
3.再次完整欣赏乐曲,感受乐曲表现得意境。
4.欣赏音乐,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结构,并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
提问:
(1)这段乐曲是用什么结构表现出来的?
(3)引导幼儿进行自由讨论、讲述。
5.根据教师的提示,幼儿听着音乐做动作,教师指导。
6.听着音乐,完整的表演。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总结,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2.下课休息。
一、活动名称:
树叶分类活动领域:科学。
二、活动目标:
1、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
2、学习按一定特征给物体多次分类并统计、记录。
三、活动准备:
1、两种不同大小、颜色、形状的树叶模切卡片每人一套。
2、分类记录表、彩笔每人一套,教师记录表范例一张。
3、音乐《彩虹秋天》《找朋友》。
四、活动过程:
1、导入。
教:孩子们今天老师不仅请来了好多听课的老师,看还带来了什么?
幼:树叶……、。
教:是啊,秋天了,树叶宝宝都离开了自己的树妈妈,这不老师把它们带到咱班里来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2、引导幼儿观察树叶,并发现它们的不同。
教:孩子们看这些“树叶宝宝”是一样的吗?(幼:不一样)。
教:哪些地方不一样?(幼:形状、颜色、大小不一样)。
(教师小结:对这些“树叶宝宝”的大小不一样,有的大有的小,颜色不一样,有黄的有绿的,形状不一样,有单叶的有多叶的)。
3、出示“树叶宝宝”,引导幼儿讨论并确定分类标准。
1)引导幼儿探索分类、(强调把话说完整)。
教:现在“树叶宝宝”想请小朋友帮个忙,就是根据树叶宝宝的这些特点,把它们进行一下分类,待会把你们的分类结果告诉老师。
2)教师巡回,并为幼儿进行照相,通过电视展现给其他孩子。
4、幼儿操作“树叶”卡片进行分类记录。
1)分卡片教师讲解记录表的使用方法(播放背景音乐,提醒幼儿音乐结束,记录完成)。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讲评记录情况。
5、玩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教师介绍游戏玩法和规则。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6、找班内有相同特征的物品,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这次的优质课评选,我选择了一节,以前从没挑战过的科学活动“树叶分类”,这节活动主要是让孩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分类的`方法和结果,并学习按一定的特征给物体分类并统计记录,从环节设计和材料准备我都紧扣目标,努力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建议当中,我了解到了本次活动还有很多不足,以下我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在开始环节,我以秋天为导入语从而引出树叶,这一环节比较流畅,因为是大班的孩子了,再加上孩子对这种科学活动很感兴趣,所以当我引导孩子观察树叶的时候,孩子能够明确地说出树叶颜色、大小、形状的不同,这样很容易的就进入了下一环节,第三环节是让孩子探索分类,这也是本节活动一个重点和难点,在让孩子观察完树叶以后,我就让孩子根据树叶的特点进行分类,由于我对教材的挖掘程度不够,以至于孩子分的种类比较多,有按颜色、形状、大小的,还有按规律排序的,比如:大小小,黄绿绿多叶多叶单叶的等等。总之是我指令不够清楚,如果我在让孩子探索之前讲清楚是按某种分类方法,各分为两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么多状况了。
分类以后是记录环节,我以为大部分孩子会书写数字,这里我考虑得不够周全,对于那些不会书写数字的孩子,我如果让孩子用自己明白的比如:画圆点、画符号等方法记录,就不会导致孩子有记录不出来的现象了。游戏环节可爱的孩子们让我感到欣慰,孩子们太聪明了,在说出和好朋友有相同特征的时候,孩子们能说出:“我们都是男孩”“我们的袖子颜色一样”“我们都是平头”,这样的语言,孩子们的想象力分反应能力太强了。
总结了这么多最想说的就是,自己还需要多多学习,领导、老师们的建议我会及时改正,在以后上课我会从环节设计、语言组织、材料准备上考虑周全,让自己有更高的提升。
《小树叶》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拟人化歌曲。生动表现了小树叶积极乐观的形象。歌曲把大树比作妈妈,小树叶比作孩子,充满了童趣,也洋溢着人间温情。我把情感目标定位在“体会小树叶爱妈妈的情感”上,为了让幼儿感受这一情感,我采用的方法是配合曲调所进行的肢体动作表演和根据歌词内容展示的丰富的表情。作品充满着温暖,曲调也很美。因此,我通过用“舞、唱、演”这几个环节让学生进行深度、不同方面的体验。
开始部分我用律动带入,让学生动一动,投入到学习中来,然后节奏训练我设计了一个“起风起来啦”的小游戏,从简单的认识四分节奏,二分节奏,以及连音线组成的全音符,在到用“lu”和“la”、慢速和稍快的.速度分别表现两段旋律。感受旋律的高低起伏。学唱歌曲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忧伤与快乐的不同情绪,我请他们分别,学生很快能抓住歌唱的感觉,因此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加入动作表现以及伴奏音强化。
低年级学生识字有限,依据经验,学生对“打扮”不太理解,还有曾有学生唱成“打败”,这次我特意强调了一下,这次终于学生都理解了。
课题反思:
本组的教研组课题是互动。反思这节课,好几个环节中教师也没有好好体现,比如,动作创编环节,比如最后一个歌曲加入节奏型伴奏,如果能和学生好好商讨,一起来完成效果会更好,虽然时间上可能不够,但是更能丰富活动。
活动目标:
1、能随音乐有节奏地做踵趾小跑步、踏并步等基本舞步。
2、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时能克制自己不偷看藏起来的小朋友。
活动准备:
1.一件大斗篷。
2、幼儿已经会随旋律演唱“披斗篷的小孩”。
3、已学过踵趾小跑步、踏并步基本舞步。
活动玩法:
一、“猜娃娃”的游戏引出活动。
教师用神秘的声音一边范唱歌曲一边把玩具洋娃娃放进椅子上的斗篷里,幼儿捂住眼睛倾听歌曲,唱完后教师请幼儿睁开眼睛猜躲在斗篷里的是哪个娃娃。
二、随音乐引导幼儿复习基本舞步(踵趾小跑步、踏并步)。
提醒幼儿随歌词一小节完成一次踵趾小跑步。
三、幼儿随音乐完整地玩《披斗篷的小孩》的音乐游戏.。
歌曲即将唱完时老师要趁孩子不注意迅速用斗篷遮住一名幼儿的身体,待歌曲唱完时其他小朋友猜猜斗篷里的小朋友是谁,猜对后继续玩游戏。
教师提醒幼儿积极遵守游戏规则,游戏时不偷看藏起来的小朋友。
附:音乐游戏歌词:
“有一个小小孩站在树木中,她披着一件奇妙的小斗蓬,站在树木当中,披着小小的斗篷,你猜那是谁站在树林中?”
活动目标: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活动准备:
1、枯叶和绿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一、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使幼儿知道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2、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四、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五、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活动目标:
1、根据图谱掌握歌曲节奏与歌词,能唱准附点音符。
2、理解歌曲中两段歌词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用两种歌声表现歌曲。
3、知道秋天来临树叶的变化,理解大树和树叶之间的亲密关系。
活动准备:
1、课前结合认识秋季,观察秋风起树叶飘落景象。
2、节奏图谱与根据歌词绘制的图谱想结合。
3、图片(光秃秃的大树在哭泣)。
4、录音机、歌曲磁带。
活动过程:
1、带领幼儿听音乐做动作进活动室。
师:“秋天来了,你们想去看看外面的景色吗,让我们一起去郊游吧。”
2、发声练习《听》。
师:“听,是谁在唱歌,请小朋友用歌声来告诉我。”
(1)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师:“是谁在哭?”“原来是树妈妈在哭,你们知道大树妈妈为什么哭?”(让幼儿自由回答,引导幼儿观察树)“树妈妈在想念她的孩子小树叶,越想越伤心,所以哭了。”
(2)出示一封“小树叶”的信,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收到了一封信,是小树叶寄给树妈妈的,你们想知道信上写了些什么吗?”(教师朗读信的内容)“小树叶在信上写了些什么?”“树妈妈听了小树叶的信后,心里会怎样想?”
(3)教师范唱歌曲。
师:“老师把小树叶写来的信编成了一首歌,你们想听吗?”
(4)出示节奏、歌词图谱,带领幼儿拍出节奏和有节奏的念歌词,重点帮助幼儿拍出附点音符节奏。
(5)幼儿看图谱听音乐完整演唱歌曲两遍,提示幼儿唱准附点音符。
4、启发幼儿用两种声音演唱歌曲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师:“歌曲的第一段讲了什么?小树叶是怎样的心情?我们用什么样的声音来唱?”“歌曲的第二段讲了什么?小树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什么声音演唱?”
5、幼儿扮演“小树叶”,围着“树妈妈”唱歌跳舞。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树妈妈,小朋友你们来做小树叶,围着妈妈唱歌跳舞。”
歌曲《小树叶》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拟人化的歌曲,生动地表现了小树叶积极乐观的形象。歌曲把大树比作妈妈,树叶比作孩子,充满了童趣,也洋溢着人间的温情。歌曲要求孩子唱出了树叶宝宝对大树妈妈的不舍和期盼来年春天归来的乐观。由于歌曲的两段歌词表达两种不同的情绪,因此歌曲的学习是采用分段教学的方法。第一段表现了小树叶离开妈妈后的不舍与害怕,第二段表现了小树叶春天归来时的乐观情绪,为了让孩子们体验这种情感,我采用到方法配合曲调进行肢体动作表演和歌曲内容展现丰富的表情,在我的带动下,幼儿表现积极,以热情饱满的情绪表演“小树叶”。本节课是学唱歌曲,我并没有刻意以教唱为主,而是在幼儿亲身体验,直观感知、创设情境中去感受小树叶对妈妈的爱,让孩子们在表演唱中获得了最直观的知识。歌曲中有一个难点:“春天我会回来打扮树妈妈。”这句话孩子们不好理解,我没有特意去解释,而是以一种欢快的情绪带动幼儿情绪,来促使孩子对歌曲的理解。这首歌曲唱起来很美,孩子们很喜欢,只要一吹风,孩子们听到树叶在响,就会情不自禁的唱起《小树叶》这首歌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让幼儿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3、培养幼儿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活动准备:
1、器材:杯子、手帕、大玻璃缸、蜡烛、尼龙袋子、气球、打火机、水。
2、自摄的有关空气污染的录像片。
活动过程:
(一)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1、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杯里除了手帕外还有其他东西,是它把水顶住不让水流进杯子,所以手帕才不会湿。
3、你们能看见杯子里的东西吗?这东西手摸得到吗?用鼻子闻得出吗?,那么,杯里到底是一种什么东西呢?请小朋友仔细看老师示范。将杯口斜着浸入水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是什么东西从杯子里跑出来吹出泡泡的?(学习词:空气)。
4、请小朋友拿起尼龙袋,张开袋口。看看袋里有什么?请幼儿迅速将袋口拧紧,用手慢慢向袋底挤。为什么挤不动了?尼龙袋里有什么?(空气)。
小结: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空气。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气体,因此,小朋友通常认为我们周围没有东西。
(二)认识空气的作用。
1、将点燃的蜡烛用杯子完全罩住,点燃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了?
2、请小朋友用手捂住口鼻,说说有什么感觉?
3、除了我们人需要空气外,还有谁也需要空气?
小结:除了人类离不开空气外,动物、植物也离不开空气,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需要空气。
(三)了解空气遭受污染的情况及其危害性。
2、放映自摄录像片,请幼儿观看,镜头一:满天飞扬的尘土,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二:汽车排出的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镜头三:烧香、放鞭炮时的缭绕烟雾;镜头四:工厂烟囱排放的黑烟;镜头五:焚烧垃圾时产生的浓烟;镜头六:正在公共场所吸烟的人。
3、讨论:刚才我们看到了很多污染空气的事,这些事对人类会有什么危害?
小结:如果我们吸入了被污染的空气,就容易得感冒、气管炎、哮喘病,严重的还会导致肺癌,对我们人体危害很大。
4、那如何让我们身边的空气变得更新鲜清洁呢?
改善空气质量的办法:如种植花草树木、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不在生活区焚烧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等。
(四)游戏《气球火箭》。
1、为什么鼓起的气球一松手就会飞走?
2、什么样的气球火箭会飞得高些远些?
3、师生共同游戏数次结束。
教学反思:
这次活动的内容实际是很抽象的,如何能让幼儿理解是个难点。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我设计了一个以幼儿动手操作为核心的活动过程。让幼儿在玩中学,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感知了空气的特点及作用。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达到了预期目标,效果非常好,甚至超过了预期效果。幼儿既体验了实验成功时的快乐,也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重难点。
1、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
2、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并进行积极探索。
三、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师:请小朋友猜一猜,这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植物动物都需要。(空气)。
2、(真能干,一下子就猜对了。)那么,你觉得空气是一种怎样的东西呢,它在哪里?
3、是的,空气无孔不入,无处不在。那么,你能把空气找出来吗?说说你的办法。
(二)第一次尝试:找空气。
1、介绍材料自由找。
这里有许多东西(逐一介绍),它们能够帮助你们找到空气,去试一试吧,想到的办法越多越好。
2、集体交流:你是怎样找空气的,找到了没有?
3、过渡:大家真会想办法动脑筋,陈老师也想给大家做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存在。
(三)第二次尝试:纸团会不会湿。
1、教师演示将纸团塞进杯底,杯子直立倒扣在水槽中,并让幼儿猜猜杯里的纸团会不会湿,然后垂直提起杯子,让幼儿观察纸团有没有湿。
2、讨论:纸团为什么不会湿?(辅助问题:水为什么进不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3、小结:原来杯子里装满了空气,水进不去,所以纸团不会湿。
4、再次示范,请幼儿仔细观察实验操作方法。
5、幼儿操作。(操作前先说明一下操作要求:每张桌子站三人,每人取一个塑料杯各自在面前的水槽里操作)。
6、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说说你又发现了什么。(请失败的孩子上来演示一下,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
(四)第三次尝试:空气搬家。
1、过渡:刚才的小实验十分有趣,不仅让我们清楚地观察到了空气的存在,而且也知道了空气会占位子。那么接下来我想请你们尝试做一个让空气搬家的小实验。
2、师介绍实验材料,提出实验目的和方法:取两只杯子,其中一只装满水,将空杯和装水的杯子垂直倒扣在水中,然后想办法让第一只杯子里的空气跑到第二只杯子里去。
3、幼儿尝试操作。
4、集体交流:你成功了吗?你是怎样做的?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总结:小朋友们都能积极动脑,真棒,通过今天的活动,了解了空气会占位子,也会流动。其实空气还有许多的秘密,我们在以后的科学活动课中再来探索。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活动过程:
1)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理解词语:主脉、侧脉。
活动准备:
1.《梧桐树叶脉的秘密》记录单(梧桐树叶形状的纸片若干),人手一个放大镜。
2.叶脉书签、叶脉图片、叶脉ppt、梧桐树叶以及其他园内幼儿常见的树叶等。
3.幼儿已经观察过落叶的现象,捡拾过落叶,绘画活动中给“梧桐树叶”涂过色。
活动过程:
1.欣赏幼儿绘画作品,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1)教师:秋天到了,梧桐树的树叶都飘落下来了。昨天。我们用笔把这些美丽的梧桐树叶都画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眼中观察到的梧桐树叶是怎样的。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自由观察实物。
教师巡回指导观察,及时肯定有的小朋友既能观察叶子的正面又能观察叶子的反面。
(2)细致观察并交流。
教师出示叶脉:我们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认识主脉和侧脉。
(3)用放大镜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我们用放大镜来仔细看看,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幼儿用放大镜观察时,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4)幼儿在记录单上绘画自己观察到的叶脉。可边用放大镜观察边绘画。
3.讨论叶脉的作用。
(2)(观看ppt)叶脉输送养分: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3)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拓展。
(2)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活动延伸:
1.收集更多种类的树叶,观察并记录它们的叶脉。
2.教师记录并组织幼儿讨论他们自己提出的关于叶脉及植物的问题,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活动反思:
秋风吹起,落叶似彩蝶在空中飞舞,它引发孩子去追赶,去摆弄……章丽老师利用幼儿园内随处可见的梧桐树叶,引发幼儿“探索叶脉的秘密”,不仅能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植物的好奇心。本次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幼儿知道了一些关于叶脉的初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幼儿对身边事物和科学现象主动关注的态度和亲近大自然的积极情感。
幼儿的学习是自身经验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实施课程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活动经历,使后一个活动成为前面活动的继续。本次教学活动一开始,教师先让幼儿在画板前互相欣赏自己前一天画的梧桐树叶,一方面感受树叶的色彩丰富和美丽,另一方面自然地引出新话题:××小朋友画的树叶上还有一些线条,为什么会有这些线条?这些线条叫什么?幼儿探索的积极性自然被激发出来了。
“观察”是本次科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应对“能细致观察梧桐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这一目标,教师在这一环节又分为四个步骤层层推进:
1.自主观察叶片。先由幼儿独立观察自己手中的一片树叶,自主发现梧桐树叶叶脉是什么样的。教师指导时注意关注幼儿是怎样观察的,是否观察到叶的正面、反面,看到了一些什么。
3.深入发现细脉。在放大镜的帮助下孩子进一步发现了叶片上的秘密:有许许多多相互连接的细脉,叶脉像网一样分布在整个叶面。
4.表现叶脉。在梧桐树叶轮廓图上记录下自己对叶脉的观察结果,因为这里的“画一画”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表现对叶脉的认识,所以教师事先准备好了梧桐树叶轮廓图,避免幼儿花费比较多的时间画树叶,使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紧扣教学目标方面,“画一画”使幼儿的认知经历从感知到表现、表达,易于所获得的新知识的巩固和内化。本次教学活动教师除运用记录表外。还提供了放大镜。这一材料的提供不仅可以让幼儿发现密密麻麻、细细的叶脉,而且可以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工具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看到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的形态、像网一样的细脉,而且在记录叶脉时,有的幼儿还边画边看,边看边画,充分运用放大镜的观察效果进行表现。这些都为幼儿理解工具的作用,理解发明创造的重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代媒体技术已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只有用得合适,用得恰到好处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在本次活动中,教师两次运用ppt:一次是在幼儿独立观察后,需集中交流初步的观察发现时,教师在屏幕上呈现出一片漂亮的叶脉清晰的梧桐树叶,这样就把小的观察对象放大显示出来,利于集中幼儿注意力,还可以将各人观察发现的现象进行充分的交流,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观察主脉和侧脉的形态。第二次是在讨论叶脉的作用时,呈现给孩子们一棵有树根、树枝、树叶的完整大树形象,并通过简单的动画将植物吸收、传送养料和水分的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充分地发挥现代媒体能变静为动、变看不见为可视形象的特点,让幼儿的学习变得生动、形象,可接受、能理解。
秋天到了,秋风阵阵,孩子们惊奇的发现路边的树叶随风飘落,捡起来一瞧儿,奇怪了,怎么树叶的颜色和形状都不一样呀?有的绿绿的,有的黄黄的,还有的红红的;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小鱼的尾巴,真奇妙!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他们敏感、活泼,总是带着清澈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正因为如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无所不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能实现这种无声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梦想,在这个梦想的旅程上我们只有感幼儿所感、想幼儿所想、观幼儿所观、答幼儿所问,才能随时间的沉淀到达理想的彼岸!
近阶段,我们开展了以“拜访大树”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如“大树,抱抱”、“树皮,画画”、“我的树笔记”、“大树妈妈”等,活动中,我们创造了让幼儿直接感知和体验的机会,通过不同的途径(看、听、讲、画、做),采用多种形式(语言、音乐、美术、体育游戏)帮助幼儿感知并积累了有关知识经验。家长们也特意带着孩子去拜访了周围的各种树木,还和孩子一起动手收集起了落叶,慢慢的孩子们对落叶的感知能力更强了,兴趣浓度也增加了。
艺术活动“树叶贴画”就是为了满足这一强烈的愿望而生成的。本次活动通过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创作材料,提供了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供幼儿大胆设计造型。幼儿在设计、构思、创造、制作的过程中,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表达与表现的欲望也得到满足,真正实现了原有经验的再现、整合与提升。
1.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树叶进行拼图、粘贴,并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2.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点: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树叶进行拼图、粘贴,并能表现出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
难点:幼儿在创作贴画时能注意树叶大小、颜色、形状的搭配,画面的完整性强。
1.环境准备:宽敞的活动室;在活动室中间的桌子上分类摆放各种制作材料。
2.知识准备:幼儿在日常观察和实践活动中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和名称有所了解。
3.物质准备:压平后的树叶、花瓣以及树枝、树果等自然素材;胶棒、双面胶、勾线笔、油画棒、剪刀、白纸、篮筐;电脑、电视、秋天的摄影作品、“树叶贴画”范例若干。
一、图片导入:欣赏秋天的摄影作品。
1.讨论作品所表现的季节特征。
师:小朋友们,这些作品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觉得这是哪个季节?
(摄影作品是经过精心挑选、比较有代表性的,夺目的金黄色给予幼儿视觉上的冲击,也为幼儿提供了一次美的体验。)。
师:秋天都有哪些特征?
(幼儿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秋天会刮风;有的说树叶会变黄、会掉在地上;有的说秋天很美、很漂亮。)。
2.设置情境:对落叶进行情感体验。
师:秋天到了,风婆婆把小树叶和树妈妈分开了,但小树叶并不害怕,它们飘落到地上,有的为小昆虫过冬当棉被;有的和泥土作伴,给禾苗当养分;有的喜欢漂亮,想让小朋友给它化化妆。
二、认识各种树叶的形态特征并初步展开想象。
1.依次出示不同的树叶,请幼儿仔细观察树叶的颜色、形状等。
师:你见过这样的树叶吗?它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呀?
(看到我手中的树叶,幼儿的小眼睛一下亮啦,思维也被触动了,珂珺小朋友忙抢着说,“老师,这种叶子我见过的,黄黄的、像扇子一样,是银杏树的叶子。”真棒,孩子不知不觉中已经习得了这方面的知识。)。
2.为幼儿明确不同树叶的名称。
师:树叶和我们一样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哦,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依次介绍梧桐树叶、银杏树叶、枫树叶、杨树叶、柳树叶等,在日常生活随时随地巩固幼儿这方面的认知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展开联想,根据树叶原有的形状初步设计形象。
(这个环节不仅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为下面幼儿的具体想象创作环节奠定了基础。孩子富于爱心,从帮助别人的角度出发,他们自然成了活动的主人,添画这一活动也变得有意义起来,幼儿的想象有了明确的方向性,如彭勃小朋友把枫叶当做小鱼的尾巴,然后想要添画小鱼的脑袋、身体等。)。
三、欣赏“树叶贴画”范例,再次引导幼儿想象创作。
1.激发创作兴趣。
师:瞧,老师手上的“树叶贴画”美吗?你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所有的范例作品都是出自同龄幼儿之手,代表了大班幼儿的想象能力和特点。作品有“海底世界”、“小鸡扑蝶”、“龟兔赛跑”等,幼儿看到后欣喜万分,跃跃欲试。)。
2.讨论具体制作方法。
师:这些作品是怎么完成的呀?
(通过讨论,让幼儿感知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经过不同的组合、修剪、粘贴和适当添画后,可以变成不同的物体,我们还可以利用树枝、花瓣等辅助材料拓展创作的广度。)。
3.师示范进行“贴画”,交代具体制作细节与要求。
师:老师想完成一幅“狐狸抓蝴蝶”的作品,黄色的银杏叶呀既像狐狸的脑袋,又像蝴蝶的翅膀,椭圆形的树叶可以变成狐狸的身体和尾巴哦!
(示范的过程是鲜活、灵动的,教师的语言描述是为了让幼儿能有意识的去选择制作材料,幼儿还能通过观察摸索一些拼图、粘贴、画面布局的技巧。)。
四、幼儿自主创作。
1.确定选材方式。
指导幼儿以小组的形式有序、自主的选择所需制作材料。
(这种选材方式较开放,真正放手把任务交到了幼儿的手中,对幼儿的自主性要求很高。比起教师一股脑儿的为幼儿分发好材料,幼儿更享受自选的过程。)。
2.幼儿利用手边的材料进行“树叶贴画”,师巡回指导。
(任务一下达,活动室马上热闹开了,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讨论个不停,心燕说要制作“海底世界”,甜甜说要拼出美丽的蝴蝶,晨叶一声不吭,认真的设计着自己的作品。此时,教师只是以合作者、参与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制作,为他们出谋划策。)。
3.幼儿作品交流与展示。
(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创意作品、为作品取个名字,从中体会创作的乐趣及成功的喜悦;并引导幼儿进行彼此评价、相互欣赏,幼儿独具审美情趣,看到优秀的作品忍不住惊呼、拍起手来。)。
4.活动结束,整理各种制作材料和幼儿的作品。
《树叶贴画》是一次生动有趣的艺术活动,对幼儿的动手、想象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大班幼儿经过中小班的过渡,剪剪、贴贴、拼拼、画画的技能得以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很多实践操作经验。因此,活动前我对孩子们的表现就十分有信心。
本次活动准备充分,首先,幼儿在观察、收集落叶的过程中,对树叶的形状、颜色等有了充分的感知。其次,丰富的材料为幼儿的发散性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一开始,考虑到材料的纷杂,我打算随机为幼儿分组准备材料以节约时间,可如此一来,幼儿缺乏了一个在头脑中对树叶原有形象加工改造、按需求挑选材料的过程,所以最终我把幼儿吃“自助餐”的经验迁移到了活动中,效果较好,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有序的完成了任务。今后,我会继续沿用这种选材方式,进一步发展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好模仿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我们经常需要借助一些范作开展教学。“树叶贴画”的范作较典型,物体的主要形象特征咋一眼就能捕捉到。然而范作提供的只是一个表象,为了让幼儿把握制作细节,我示范贴画,引导其注意树叶颜色、大小、形状上的搭配。示范完成,孩子们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幼儿的表现可真不赖。有的模仿能力强,智慧的“小乌龟”可爱极了,鹏悦的“小白兔”也惟妙惟肖;有的富有创新精神,允哲将树叶绕圈、重叠做成了一个温暖的鸟窝,里面还住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呢。最令人欣慰的是我发现孩子开始关注他人的需求、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东西了,梦雪主动把银杏树叶分了些给思圆。作品完成,孩子们互相欣赏起来,开心极啦。
在整个活动中,我仅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动手操作,从做中玩、玩中乐,注重幼儿情感的交流。总体来说,活动是成功的,但难免有不足之处,如“树干、树枝”等辅助材料的使用不够充分;个别幼儿能力有限,作品无鲜明形象特征;活动耗时稍长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会不断的钻研,从教材出发,从幼儿主体出发,以幼儿的发展作为衡量自己教学成果的标尺!
:落叶是秋天的一大季节特征,我们班孩子们对于秋天树叶的基本现象已经有了一个很清楚的概念。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秋天的叶子一直停留在秋叶枯萎会飘落的阶段,落叶或多或少总是带有一些悲伤的意境,而本次活动借助多媒体课件将整个散文很有童趣、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幼儿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把自己对秋天想法仿编进散文。
1、多媒体教具。
2、自制动物图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学说散文中好听的句子。
2、能根据散文的内容,展开想象,在听听,想想,做做的活动中尝试仿编诗歌。
一、美丽的秋日。
(设计意图:了解秋天,引发幼儿对秋天的兴趣。)。
1、大家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秋天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呢?
2、在现在这个季节里,树叶有什么特变化吗?
小结:现在秋风起了,树叶上的叶子变黄了,慢慢飘落下来,满地金黄色的树叶像一条漂亮的地毯。
3、播放《秋天》,幼儿表演落叶的样子。
刚刚很多小朋友都说到了落叶,那我们一起来做一做落叶飘落下来的样子吧。
过渡语:刚才我们和秋叶一起做了游戏,落在地上的树叶还要和小动物做游戏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好听的散文《树叶》。
二、理解散文内容。
(设计意图:理解散文内容,学说散文中的话,为之后的仿编打下基础。)。
1、欣赏散文。
关键性提问::你在散文中听到了谁和小树叶做游戏?他们把小树叶当什么呢?
(出示幼儿说到内容的图片,让幼儿能结合图片理解故事内容)。
2、理解故事内容。
(1)理解词语“渡船“。
师:小蚂蚁捡起一片小树叶说了什么?
师:什么是渡船?
小结:能够帮助我们过河的船叫渡船。
(2)师:小老鼠拿树叶做了什么?(用散文中好听的话回答)。
(3)师:梅花鹿又拿树叶做了什么?
小结:原来树叶可以有这些不同的作用。
过渡语:小动物们捡树叶们,捡的真高兴,现在我们也来学学小动物捡树叶吧。
6、表演散文内容。
1、个别幼儿表演。
师:有谁愿意做小蚂蚁,小老鼠,小刺猬,梅花鹿。我们先请四位小朋友来表演。
2、分角色表演。
师:请愿意表演小蚂蚁的小朋友站在小蚂蚁身后,小老鼠的站到小老鼠身后,小刺猬的站到小刺猬身后,梅花鹿的站到梅花鹿身后。
过渡语:刚才小朋友表演的真棒,我们来想想还有什么小动物会出来捡树叶?
三、仿编散文。
(设计意图:幼儿通过自己对秋天的观察,把自己看到秋天的景色仿编进儿歌,达到活动目标2)。
1、自已动手操作。
师:现在在你们的身后的桌子上,田老师提供了几种小动物,请你们帮忙把这些小动物编进好听的散文中。
提示:应该先贴小动物,然后贴树叶,最后把树叶做的东西贴好。
2、分享自己编的散文。
师:现在田老师请小朋友把自己编的散文上来说给我听。
3、师:除了这些小动物,还有谁会来捡树叶?
关键性提问:小动物会把树叶当做什么?(教师随机总结幼儿的回答)。
师:请你们下次把这些小动物继续编到散文中。
1、观察树叶的特征,简单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2、认识枯叶和绿叶,通过动手实验,发现枯叶和绿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
1、枯叶和绿叶;
2、石臼、擀面杖、剪刀、鹅卵石、记录表;
3、茶叶包一个、茶壶、热水、布;
4、多媒体课件。
一、随音乐《小树叶》进入活动室。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凉了,小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你知道它们是怎样飘落下来的?(幼儿可以用语言、动作等表现)让我们一起来和小树叶跳个舞吧!(教师一边和幼儿舞蹈,一边洒落树叶,幼儿每人捡起一片树叶。)。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幼儿直观、形象地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及每部分的作用。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树叶的外形结构。师:“叶宝宝是由哪几部分组成?”,教师演示树叶外形结构的课件,使幼儿知道大多数树叶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
2、幼儿讨论,初步了解树叶每部分的作用。师:叶宝宝是由叶柄、叶片、叶脉组成的,那他们对叶宝宝来说都有什么用呢?(幼儿讨论)教师演示树叶每部分作用的课件,向幼儿分别讲解叶柄、叶片、叶脉的作用。
三、通过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绿叶和枯叶的区别,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如果叶宝宝从树上落了下来,慢慢地它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小结:使幼儿知道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就会一天天地干掉,枯死,变成一片枯叶。
2、教师出示一片枯叶:枯叶和小朋友手中的绿叶有什么不一样呢?(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等方面回答)教师介绍记录表,教会幼儿记录的方法。幼儿选用桌上的工具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教师提问:谁来说说你刚才是用什么工具,发现了什么秘密?小结:使幼儿明白枯叶与绿叶的根本区别:易碎、不易碎;没有叶汁、有叶汁。
四、使幼儿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1、师幼讨论,初步了解树叶在生活中的作用。
2、教师变魔术,知道茶叶是树叶的一种。小结:茶叶是一种特殊的树叶,它可以泡水喝,对我们的身体非常有好处。而且有些树叶可以制成药材,给人治病;有些树叶可以制成树叶食品、树叶饮料,有利于人体健康。
五、活动延伸。
与幼儿一起到户外搜集落叶,做叶子粘贴画。
活动目标:
通过尝试活动,让幼儿感知空气里看不见摸不着的特点,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1.培养幼儿学习探索事物的简单方法和细致观察的能力,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2.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每桌一盆清水;每人一份操作材料;手帕、玻璃杯、塑料袋。
活动过程:
二、尝试活动:装空气。
1.幼儿每人拿一塑料袋在活动室任何地方自由地抓空气。(告诉幼儿先张开塑料袋口,然后再捏紧袋口)。
2.提问:你们在什么地方抓到了空气?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空气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有。
3.讨论:想一想,你见过、用过、玩过的哪些东西里有空气?
4.总结。
三、尝试活动:手帕的变化。
1.请幼儿每人拿一玻璃杯,让他们看看杯子里有东西吗?(杯子里没有东西,杯子是空的)。
2.请幼儿将手帕塞入杯底,把杯子倒扣着压入水下,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个别指导幼儿按要求进行操作,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的发现。
3.讨论:手帕为什么没有湿?水为什么进不了杯了?杯子里有什么东西不让水进去呢?
4.请幼儿将手帕放入杯底,然后将茶杯倒扣倾余着放入水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同时提醒幼儿观察手帕的变化,并鼓励幼儿大胆讲述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5.讨论:第一次手帕为什么没湿?第二次手帕为什么湿了呢?
6.总结。
四、活动延伸:将一只昆虫和一盆花分别放在密封的容器中,观察它们的变化。
课后活动反思:
这节科学活动课还是很受幼儿欢迎的。首先,在激疑环节,充气宝宝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很愿意参与,都想办法让它鼓起来。通过挤呀,吹呀,反复几次,让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又通过实际操作---逮空气,让幼儿体验玩得快乐。后面通过层层深入,了解了空气无处不在,在人的肚子里,动物的肚子里,又让幼儿体会空气的重要性,这里不足的是让幼儿亲身捂住鼻子感受空气的重要就更好了。接着,我把空气的探究延伸到水里,让幼儿亲眼看到空气的无处不在,以及砖头放在水槽会有冒泡现象,也是有空气的存在,更加体会到空气的重要性。最后让幼儿总结:空气在哪里?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虽然看不见,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都离不开它。
《空气在哪里》本来是一节很抽象的活动,幼儿对空气根本没有概念。怎么让幼儿体会空气的存在及重要性,它是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只有让幼儿亲身感受、操作、观察、猜想、得出结论,幼儿才会真正感受空气的无处不在,我们都离不开它。所以,这节活动是幼儿喜欢探索的,给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适合于大班幼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tiaojushuxin/287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