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真实而坚定的理想,可以使我们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追求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下面是一些关于实现理想的精彩故事和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课堂寄语: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大意,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引导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了解刘老师上课的情景,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开朗,以及对学生、对工作、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的字词,理解文中典型的事例,体会人物精神境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学习指导:自学、合作、交流,教师点拨等。
学生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五、总结拓展。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总评: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习本文意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习本文的目的。
设计理念:
此课堂教学是晓院附小先学后教,提升教学品质的研究专题下的系列研究课之一。该课题旨在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高年段学生的特点及教材的特点,文章中学生能读懂的情节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揣摩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读懂文章的内涵。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心理描写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一、复习引入。
1、读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理想的风筝)。
又是一年春来到。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课文写了刘老师哪几件事情?
(板书:笑谈腿疾。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
二、讲读课文。
(1)笑谈腿疾。
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1、谁给我们读读刘老师说的话?
2、交流感受。
4、听老师这么说自己腿断的经历,同学们心中会怎么想?
(2)旋转板书。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次一转,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
1、请每位同学小声读读。
2、交流感受。
3、你能想象一下,刘老师是怎样旋转的吗?
刘老师的一言一行都震撼着同学们的心,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人们的身心也(一齐苏醒),刘老师便放起了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3)放飞风筝。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而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1、谁给大家念念?
2、交流感受。
连转身写个字都很困难,却能做出各种各样的风筝,这心灵手巧的背后是什么?(对生活的热爱)。
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就是说他(一定要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他是在(制造欢乐)。
3、放飞风筝的时候,作者常常看到刘老师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他的笑容是因为。
4、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注视着风筝,刘老师也许会想。
1、每位同学放开声音读读。
2、交流感受。
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中体会到了什么?
3这里得意写出了刘老师。
4、我们一起读读这一段描写,你觉得此刻的刘老师像什么?
出示。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摇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得无数的人仰望天穹。
这哪里是在写春天的景物,分明就是在写人,就是写刘老师在舒展腰身,在吹奏生命之歌,在同白云戏耍。
1、现在,你能回答吗?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如果让你在刘老师的风筝上写一句话,你会写什么?
1,学习揣摩刘老师具体事件的描述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
2,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文中细腻生动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3,感情朗读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生命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揣摩课文生动细腻的描述,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和表现的积极精神。
教学策略:开展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创建自由流畅的交流平台,指导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词语组读,构建课文内容框架,交流人物初步形象
1,读下面每组词语,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语使你想到文章中刘老师什么样的故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以满足
2,交流板书:说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追风筝
3,交流:初读课文,在你的心里,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二,学习事件,体验人物丰富情感,感受细腻描写之妙
(一)学习刘老师笑谈丢退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读了这一段你认为文中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情感体验: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情感,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二)学习刘老师上课写板书
1,自读课文感受: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觉得刘老师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2,具体学习刘老师上课写板书的生动描述,体验刘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上课换发的工作激情。
(三)学习刘老师春天放风筝
1,自学课文相关内容,自学要求:
思考你读懂了刘老师是个怎样的老师 圈画文中关键词句,写上读后感。
2,交流学习,执导朗读
重点语句(1)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2)它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三,感受主要画面,揣摩课文主旨,步入深深思念
1,出示语言,感受画面: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
3,出示课文一二段,讨论:是什么让我那么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
4,深情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着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读下面每组词,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使你想起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
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翩翩起舞扶摇直上翱翔盘旋。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满足。
(说丢腿写板书放风筝追风筝)。
2、初读课文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追忆走进这位特殊的刘老师。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在“说丢腿”中初感刘老师。
1、还记得刘老师谈腿疾时讲的那个故事吗哪位同学读一读。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者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吗(指读)。
3、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2)体会“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出”“涌出”等对比感悟,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在“写板书”中了解刘老师。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师:(出示)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4、如果你是看刘老师放风筝的孩子,你觉得刘老师的哪些方面感染了你。
(乐观,坚强,自信,对生活的热爱……)。
5、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刘老师望着风筝会想些什么呢。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配乐朗诵)。
本文选自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师恩难忘”,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是一篇写人文章的优秀范例。
授课班级因各种原因,学生学习状态令人担忧,语文素养不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差。希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对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是对写人文章的取材、构思能力有一定的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阶段目标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本节课力争在此基础上打通阅读和写作的通道,提升学生欣赏评价作品和写作的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写人文章惯用的列举事例、情景交融等表达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语体会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
生态度。
2.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用事例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事例中关键词语表情达意的作。
用。
教学难点:提升欣赏评价作品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板块:
一、指向内容。
1.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课是写人的,写人的作文大家都写过,有哪些好方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事例写人的奥秘。
2.依次学习四个事例,体会人物品质。
原则:先扶后放。
训练归纳。
指导朗读。
关注字词(板书四个事例)。
二、指向表达。
1.讨论事例的典型。
2.讨论事例的详略。
3.讨论事例的关联。
4.讨论事例的衔接。
三、指向评价。
1.文章有没多余的文字?
2.小结阅读文章的方法。
播放歌曲《又是一年三月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歌,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我们想到的是放飞风筝的快乐,而作家苏叔阳,每当看到天空中放飞的风筝时,不由自主就会想起他敬爱的刘老师,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质疑。
(一)回忆略读方法。
意图:1、树立自学信心。
2、激活知识储备。
过程: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同学们运用常用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读懂课文,说说你都积累了哪些学习课文的方法呢?(学生汇报)。
师梳理并制定学习这篇课文所运用的'方法——“给自己提问题”。
同学们提出的都是读书的好方法,阅读这篇文章,咱们主要运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来学习。课件出示:“阅读方法提示:给自己提问题”
(二)初读质疑。
意图:1、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
2、继续锻炼提出问题的能力,为快速捕捉文章重点做铺垫。
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做到边读边思考,捕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并做出标记。
(1)速读课文。
(2)学生汇报。例:1、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看到风筝就想起刘老师?
3、刘老师的哪些事让学生们难忘呢?
5、作者写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二者有何关系?
(3)师梳理问题。(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只要解决了“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其它的问题便不攻自破了。)。
三、自读探究。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刘老师的哪些事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问题,要求先认真读文章做批注,然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四、品读体验。
(一)阅读交流。
意图:
抓住重点语句,借助想象,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想象画面读、配乐读、师生接读等)体会刘老师热爱工作、生活的完美品质。
过程:
我们一起谈谈到底是哪些事,将近过去三十年了,还让作者记忆犹新。
工作方面:
1、学生自由谈“板书、讲课、提问”三方面给作者和自己留下的印象或体会。
师小结:我们怎能忘记年过半百、身有残疾的刘老师,还毅然地站立在三尺讲台上,认真地板书每一个字,慷慨激昂地讲每一堂课,视生如子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一起读读那激动人心地旋转和跳跃吧。齐读。
生活方面:
刘老师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足以让我们为之感动了,然而,更让我们难以置信的是,他居然——(放风筝)。
1、找到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
2、课件出示指名读,并谈体会。
3、配乐指名读。
4、师生合作读(刘老师残疾了,可他没有灰心丧志,他甚至比正常人还热爱工作,热爱生活。我们仿佛看到了:操场上刘老师笑着,学生接读“叫着”,拄着拐杖,学生接读“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
(二)情感升华,畅谈感悟。
意图:
升华学生的情感,留时间让学生回味,思考。
过程:
1、出示配乐图片,学生回味思考。
刘老师就象像一首激情澎湃的诗,也像一曲催人奋进的歌,让我们永远记住他那灿烂的笑容吧。课件播放音乐图片。
2、学生畅谈感悟。
师总结:
风筝带着刘老师的理想和追求越飞越高,刘老师顽强、执着、热情的完美品质在作者和我们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放飞了理想的风筝。
五、拓展延伸。
意图:
1、回忆学习方法,梳理学习过程;
2、拓展阅读,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过程:
(一)领悟写法。
1、同位讨论作者运用什么写法。
2、汇报。
3、小结:热爱生活的刘老师怎么能不热爱他的工作?所以作者抓住工作、生活两方面的典型事例,通过细节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敬的刘老师。正是这样的描写,打动了我们,震撼了我们。
(二)阅读:《吾家有弟未长成》、《一件珍贵的衬衫》。
(三)自读交流。
(四)汇报交流。
材料一《吾家有弟未长成》。
a、谈人物特点(读这篇文章时你是否给自己提出问题了?例:作者写了一个怎样的小弟弟?)。
b、谈作者写法。
c、读具体描写典型事例的句子。
材料二《一件珍贵的衬衫》。
谈作者抓住什么事,来反映周总理的?
(五)练习写作。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细节描写体会刘老师开朗、乐观、风趣、坚强的良好品质。
3.感受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吧!(欣赏《千手观音》。)。
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
同学们,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
一、导入。
1.今天这节课老师就要带同学们去认识一位身残志坚的残疾老师。尽管和刘老师分别近30年了,但刘老师那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始终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中。
2.作者在回忆刘老师时写了这样一段独白让我们一起读读作者心中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3.刘老师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作者在分别近30年后还对刘老师记忆犹新?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着作者苏叔阳先生一起去认识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那——理想的风筝。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本文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形象。下面就请同学们将课文打开,自己把课文快速浏览一遍。画出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概括一下,课文中具体描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情?(听清楚要求了吗?开始。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脚放平,身坐正,一拳、一尺和一寸。)。
三、反馈。
1.完成的同学坐正,用你端正的坐姿来告诉老师,你已经完成了。
3.谁来读一读第一组词语:
女娲造人捏泥人甩泥巴丢了腿。
4.(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5.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谈丢腿)。
6.谁来读一读第二组词语:
旋转跳跃撑离急速一转。
7.(正音,)还有谁想读?(指名)。
8.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写板书)。
8.谁来读一读第三组词语:
撒脱蹦跳气喘吁吁得意洋洋。
10.这组词让你联想到了刘老师的哪件事情?
(板书:放风筝)。
12.交流。
四、深度感悟。
谈丢腿。
1.想见见刘老师吗?
出示图片,同学们,这就是刘老师,谁能结合课文为我们介绍一下刘老师的样子。(慈祥、忠厚、身体残缺)。
2.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谁来为我们读读课文中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4.指名读。
5.刘老师在讲这个故事时的神情怎样?(笑着)。
6.带着刘老师的神情,谁再讲讲读读这个故事?(指名读)。
7.这是文章中第一次出现笑,从刘老师的笑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
8.说得真好!老师奖励你,将你说的词写在黑板上“谈丢腿”的后面对应得地方好吗?
9.带着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神情我们一起来讲讲这个故事。(齐读)。
10.听了刘老师讲的故事,同学们有哪些反应?谁来读读相关的句子?(指名读)。
11.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怎样的情感?
12.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三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14.同学们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请你仔细体会体会,完成下面的填空。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笑:故事讲的有趣、好笑,刘老师很风趣酸涩:同情刘老师的遭遇尊敬:被刘老师的乐观、开朗的精神打动。泛:慢慢地)。
16.指名读。(我听出了你对刘老师的尊敬,我感受到你心中的那一丝酸涩。)。
17.身残、志坚,刘老师以他那独特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作者永远都不会忘记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的真情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写板书。
1.对于一个身体残疾的老师来说,上课写板书是多么的不易呀!用心读读课文的第5节(出示),划出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圈出刘老师写板书是做的动作,将这些动词连起来体会体会,你有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交流)。
2.谁来读读描写刘老师写板书的句子。(指名)。
3.为了完成一次板书,刘老师要做出一连串的动作。你发现了吗?
4.同学们,动词要连起来看,从这一连串的动词背后,你你读懂了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坚强、敬业)。
5.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我们一起读。
6.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孩子们的心为什么会激动?(感谢、担心、敬意)。
7.刘老师就是这样,以残疾的躯体、顽强的毅力,辛勤执教,多么叫人心动,多么叫人心跳,作者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怎能忘记刘老师板书时一次次的旋转,让我们再来读读作者对刘老师那心灵的告白——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8.刘老师那乐观、开朗、风趣、坚强、敬业的高贵品质仿佛是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飞进了作者心灵的天空。作者毕业后选择当一名老师并且是一名历史老师,就是因为对刘老师的热爱。
9.像刘老师一样有着坚强品质的残疾人还有很多,此时此刻能回忆起他们的名字吗?
10.其实,作者苏叔阳自己就是一个生活的强者,1994年4月,作者做了肾癌手术,切除了左肾;20xx年10月,又做了肺癌手术,切除了一叶左肺。但是他仍然坚强而乐观地生活着,写作着。这都是因为受到了刘老师那坚强不屈的伟大灵魂的影响。
他在6卷本《苏叔阳文选》的总序中说(齐读):“不管我多么衰弱,只要生命的烛火还在烧着,我就会走,哪怕是爬行,也还在这路上挣扎。”
——摘自《苏叔阳文选》。
11.30年,能让一个年幼的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每到春天,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思念起他的刘老师。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同样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映像,下节课龚老师会带着大家继续品味。
12.同学们,最后老师想送同学们一些名言,希望你们能从中感悟些什么!
13.同学们,生活中虽然有太多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14.课后,认真去读一读课文,联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做题目?
学生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习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五、总结拓展。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六、布置作业。
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课上:跳跃旋转关爱学生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追赶风筝热爱生活。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
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二、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品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五、课后延伸。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1)出示句子1: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简单的“豆腐块儿”;有长达丈余的蜈蚣;最精妙的是黑色的燕子风筝。
(2)出示画面,感受风筝的美丽。
(3)从这句话中你们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句子。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一)重点、难点。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1、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4、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一、导入、质疑。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放一次风筝
(实物)风筝一只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放飞过风筝,
那么你在放风筝时的心里感受是怎样的?请说一说。
理想的风筝)。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同学之间互作补充、评价,师作适当点拨)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1.挑选你最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师作适当的补充。)
1、(必做题)摘抄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tiaojushuxin/22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