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有关元阳彝族论文范文(精选4篇)

有关元阳彝族论文范文(精选4篇)



有关元阳彝族论文范文 第1篇

彝语北部方言区推广圣乍话克服了各个方言区的语言隔阂,然而,阿都方言的存在,显示了地域文化的丰富与悠久,彰显了彝族文化的灿烂多姿.并且,阿都文化的保护意义极为重大,应采取策略进行全方位的保护.

第一,深入调查挖掘阿都方言资料,积极宣传阿都方言的历史文化价值.做好田野调查设计,多调查、勤走访,真正地把散落在民间的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挖掘并保护起来.并且弘扬阿都方言区的文艺作品,彰显阿都方言的艺术魅力.当地门应着力弘扬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学艺术形式和文艺作品.例如民歌民谣,阿都高腔、朵洛荷、口弦等都是依靠各具特色的阿都方言才得以生存发展.它和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是人类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体现阿都彝民族的历史、文明,以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第二,用现代化的音像手段记录阿都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利用科技手段记录阿都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成为现当代保护阿都方言的重要方法.例如,建立阿都方言文化资料数据库、开辟阿都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站,即虚拟博物馆等.

第三,积极倡导阿都话与圣乍话并重生活方式,这是对弱势阿都方言存活式保护的最佳对策.多方言应该被看成是彝民族宝贵的社会历史文化资源,而不是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当前,圣乍话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这对阿都方言的势必会造成威胁,对阿都方言的保护应该从平时的生活中做起.因此,当务之急是树立阿都方言保护意识,当地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改变部分民众只认圣乍话而忽略阿都化的观点,鼓励民众在个人生活区域和场合说方言,实现圣乍话与阿都话正常的沟通交流.

第四,要发挥学校在阿都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制定完善的保护措施.当地政府应该促使当地学校在推广圣乍话和规范彝文字的同时,应开设阿都语言文化课程,努力营造并倡导能听、会说地方阿都方言的良好语言氛围,促使当地学生熟练使用方言进行交流.教师应树立传承阿都方言就是传承彝族文化的意识.同时要利用地方及学校图书馆、档案馆作好*整理工作.

项目基金: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名称: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硕士一般项目(项目编号:CX2016SP135)

注解:

参考文献:

有关元阳彝族论文范文 第2篇

凉山彝语北部方言包括了两个次方言,即北部次方言和南部次方言.北部次方言又包括三个土语,即圣乍土语、义诺土语、田坝土语;南部次方言包括两个土语,即东部土语和西部土语,彝语称阿都话和索地话.“阿都”这个名字是解放前凉山彝族四大土司之一的名称,此地域在元、明、清至解放前属于阿都土司辖区.阿都方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宁南县及普格、昭觉、德昌、金阳、会东、会理等县的部分地区.①而布拖县是阿都话所分布的中心地带.

阿都方言土语与彝语北部方言以圣乍方言土语为标准音的语言上有差异,在阿都方言_彝语古语词汇还保留较多以及保留着复辅音和复元音,与标准音相比少了清化鼻音,词汇表达更加丰富.阿都方言与标准音在语音上有一定的整齐对应规律.例如:在辅音方面,圣乍方言土语(标准音)舌面前音与元音相结合的音节,在阿都方言土语中就会变成舌尖后辅音.在元音方面,圣乍话与阿都话在辅音相同的条件下,辅音与元音相拼时,圣乍话中的后次低圆唇紧元音在阿都话中的读音会变成前次高不圆唇紧元音.在圣乍话与阿都话辅音相同的条件下,辅音与元音相拼后次高圆唇松元音在阿都话中读音将变成前高不圆唇松元音.

有关元阳彝族论文范文 第3篇

方言是地方民俗的承载者,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语言研究的奠基石,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阿都方言是传承和研究阿都文化的前提,是保护彝族文化的根基,是研究彝族语言学的重要源泉.

首先,保护阿都方言是保护彝族文化的基础.布拖县域是凉山彝族的腹心地,在其地域生活的彝民族所说的彝语是阿都方言土语.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原因,布拖长期以来一直呈封闭状态,因而古老的彝族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保留的较为完整.而阿都方言就体现了这个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历史变迁与民情风俗,我们可以通过对阿都方言的了解,来认识当地的社会演变、民族迁徙及融合、语言的接触和传承.还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独特的人文风景和文化图式.

其次,阿都方言承载着阿都地域的民俗,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结晶体,是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的承载物,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社会经验的总结.阿都地区的民间艺术通过阿都方言尽善尽美地体现出来,通过阿都方言,能够感受到阿都地域文化特色.以阿都高腔、朵洛荷为代表的布拖文化现象,都充分显示了方言在地方文艺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没有独特的阿都方言,阿都高腔、朵洛荷就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艺术魅力.

第三,阿都方言体现着彝族语言研究价值.阿都方言是彝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彝族语言学就难免涉及到阿都方言,阿都方言对研究彝族语言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彝语通用语圣乍话中彝古语特点已经完全消失,而南部次方言阿都话中,仍有不同程度地保留了彝古语的语音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语音的对应规律去推导彝古文语音的大致框架体系.

总之,阿都方言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及彝语的丰富资源,将阿都方言土语系统地归纳整理,建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价值.并且,阿都方言的价值还体现于研究阿都地域文化的资料价值,同时也体现在研究彝族语言的重要资料源泉.一种方言的消失,等于一种文化的消亡.阿都方言是彝族多元文化的根基,它作为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我们的保护.

有关元阳彝族论文范文 第4篇

中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各具特色的中华文化。彝族就是这个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而光荣的成员,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 最大的彝族聚居区。 凉山彝族的传统社会是一个泛道德主义的社会,彝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以道德价值为核心,由它向外衍射,涉及所有社会活动。这个社会中的任何个人的言行都 严格地受道德价值的制约和影响,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广泛的群众性、相对的稳定性。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调整社会关 系,规范人们行为,维护内部团结的重要力量,并在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的凉山彝族习惯法得到完全体现。 凉山彝族习惯法是在凉山彝族社会中,人们经过长期生活约定而成又口头传承的一套法律制度,是我国法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凉山彝族常常依靠传统道德价值观 和习惯法来调整自己的日常生活,与国家法很少有互动,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冲突与断裂。由于民间纠纷发生的普遍性、经常性,其正确解决不仅对 凉山彝族地区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对凉山彝族地区的现实社会生活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凉山彝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推进及凉山和谐社会的 构建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文在广泛收集、深入调研凉山彝族习惯法案例资料的基础上,在参加四川省社科联十一五规划课题、四川省教育厅彝族习惯法相关课题的过程中,对凉山彝族传统 道德价值观和凉山彝族习惯法两者之间的逻辑必然性,对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彝族习惯法与国家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家法与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和彝族习 惯法的整合进行专门研究。希望在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更新和发展,推陈出新,存其精华,弃其糟粕;根据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的特点,深 入进行社会主义道德与法制的教育,积极引导,既继承和发扬彝族的优秀传统道德,又使凉山彝族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经过更新得到健康地发展。为更好地总结有利于 我国各族人民的法治经验和理论开辟更多的路子,为尽快地解决凉山地区法治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推进凉山及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帮助。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凉山彝族传统道德价值观。首先,从彝族、族群概念和地域概念介绍了凉山彝族的起源与发展;从生产工具、衣、食、住等方面介绍了凉山彝族的物质文 化特征;从家支_组织、土司制度、森严的等级制度、奴隶制的经济关系介绍了凉山彝族奴隶社会的制度文化特征;从宗教信仰、哲学、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习 惯及其他介绍了凉山彝族精神文化特征。其次,阐述了凉山彝族希望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灾害,祈求平安、幻想永生,追求自由平等和人生价值,追求德行合一的理 想人格的传统人生理想。最后,阐述了凉山彝族尊君敬长、以孝为重、重义轻利、集体意识、吃苦耐劳的传统道德价值观。 第二部分:凉山彝族习惯法。首先,从习惯、习惯法与法律的关系入手,论述了少数民族习惯法民族性、群体性、具体性、类比性的特征;介绍了少数民族习惯法观 念、规范、行为、实物形态等基本结构;分析了少数民族习惯法道德研究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其次,从宗教、禁忌、风俗礼仪等方面分析了凉山彝族习惯法的起 源;从凉山彝族的血缘等级制度、家支制度、婚姻制度三个主要因素阐述了凉山彝族习惯法的发展、演变;从表现形态、基本框架和内容、纠纷的解决程序剖析了凉 山彝族习惯法的主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凉山彝族习惯法的调解人——德古。 第三部分:凉山彝族习惯法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及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凉山彝族习惯法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凉山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其次,从依照传统 习惯法私理案件、家支复仇事件时有发生、赔命价习惯法、不同等级男女禁止通婚、转房制、继承制、神判剖析了凉山彝族习惯法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对凉山彝族现 实社会生活的影响。第三,分析了地域因素、案件性质、当事人综合力量、当事人族别等影响凉山彝族社会国家法与习惯法适用的四个变量。最后,阐述了凉山彝族 习惯法中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积极功能、消极作用。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