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许多学生对凡事都富有好奇心,接受能力也特别强。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反复思考,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把具有知识性的实际情境搬进课堂,使学生有相见不相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
案例一:“烟怎么会跑到空瓶中?”
在学习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教师以小魔术“空瓶生烟”作为课题的引入。作为配合表演的道具,嘴上还特意叼了根烟(当然没点着)。老师上课时竟然吸烟!学生们窃窃私语,其间坐在前排的女同学还马上捂住鼻子以无声的语言向教师表示强烈的抗议。直等教师魔术表演结束,学生们才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马上想一探魔术中蕴藏的奥秘。教师趁热打铁,带领学生进入了奇妙的微观世界。
化学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精美的图片,例如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探究、鱼池缺氧现象与增氧方法、海水制盐、丰富多彩的金属矿物标本和图片等,情景交融,帮助学生领悟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有趣易学。教师也可以在相关主题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和图片来创设学习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 科技查新;材料化学;查新点
[中图分类号] R914 [文献标识码] A
1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必要性
2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方法探讨
2001起年实施的《科技查新规范》中指出:“查新是科技查新的简称,包括:专利查新、科研查新、新产品查新三种类型,是指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验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本规范操作,并得出结论。”
查新机构依据查新规范,结合查新委托人的要求,围绕项目的科学技术要点,提炼查新点,查证其新颖性、水平性。因此,科技查新可以为专家评价科技项目提供全面、客观、准确的科技文献检索和情报学评价,能有效提高专家评价的准确性,为科技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中查新点的确定
由于材料化学研究热门点多、应用广泛,合成的材料品种也十分繁多,稍加改变原料的成分就可能形成一种新材料,而不同组成的材料之间性质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保证文献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就对查新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具备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能对这些比较前沿的学科有比较系统的了解,这样才能在保证工作过程中把握准确的创新点,选对关键词,得出可靠的查新结论和高质量的查新报告。
而事实上,查新人员的专业知识有限,往往不能及时跟上学科专业发展的速度。有的委托人为了保密自己的技术方法,对其研究内容描述十分模糊,对项目的关键技术和创新点闪烁其词。而在查新过程中,如果查新点提炼不当,将会导致查新人员在选择检索词、制定检索策略时出现偏差,直接影响查新结论的可靠性和针对性。因此查新人员和委托人要加强沟通,使得双方都能把握准查新要点,保证查新结果的全面性、准确性,避免重复研究和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材料化学的查新多围绕在已有材料基础上设计、合成新材料,或已有材料的新应用等。通常委托人给的科学技术要点中会分析到研究该材料的背景、已有合成方法、已有材料的缺陷、拟采用的改进方法、合成新材料的结构表征、性质研究,以及应用前景等。新材料的合成,往往是在前人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改进创新,通常研究思路为:采用新原料、已有方法、已有表征手段合成新材料,并在目前的应用领域与旧材料做性能比较;或者采用旧原料、新合成方法、已有表征手段,改进材料合成的方法,并与旧合成方法做研究工艺比较;或者采用旧原料、老方法、已有表征手段,开拓新的应用领域等。因此在查新点确立时,要分析该项目研究的重点是新原料、新方法、还是新领域,只要确定哪一种是新颖性的,那么其他的表征方法、性质研究往往都是与以往的研究相同,可以不作为查新点。当然也有原料、方法、应用领域皆有创新之处的研究,但往往比较少见。
材料化学科技查新的数据库选择
检索文献时一般先查阅综述或者学位论文等文献,把握技术总体情况,然后选择和查新项目相关的综合数据库、专业数据库以及专利数据库等进行具体检索。
材料化学涉及交叉学科较多,因此需选择的数据库种类也较多。经常查阅的中文数据库有三家出版商重庆维普(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科技成果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CNKI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时也要查阅教育部和科技部的在线网站: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国家科技成果网(科学技术部),此外还需查阅国家知识_专利检索库。以上数据库基本涵盖了材料化学科技查新所包含的中文信息资源,在中文文献检索方面能够基本满足查新需要。
与材料化学密切相关的国际公认的权威数据库主要是“三大索引”,即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其中,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材料化学领域最为重要的科研文献;EI工程索引收录有与材料化学相关的一些交叉学科,如材料工程、能源、生物等方面的文献;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主要涵盖与材料化学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虽然“三大索引”收录了材料化学多数文献资源,但收录了世界范围内与化学、化工相关的科技文献的CA化学文摘数据库作为权威、专业的数据库,是材料化学科技查新必备的重要数据库资源。同时,作为世界权威的专利索引数据库Derwent World Patents Index也是材料化学必不可少的科技查新数据库。
上述数据库组合起来,再配合Dialog系统的数据库,基本覆盖了材料化学的各个方面,可以满足材料化学科技查新的中外文献及专利需求。
3 查新实例
以甲醇芳构化催化剂合成及性能研究为例,阐述材料化学科技查新的重点步骤及具体方法。
项目名称、目的
该委托查新项目要求国内外查新,因此中文、英文名称都必须填写。中文名称:新型甲醇芳构化催化剂的研制及催化活性研究。英文名称:The preparation and catalytic activity research of new Catalyst for methanol aromatization。
科学技术要点
委托人在填写查新委托单时对我国能源结构,甲醇产能,甲醇芳构化意义、发展过程、已有的技术缺陷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但对其主要研发内容的描述过少,技术创新点不明确。因此经过与有关技术人员多次沟通之后,委托人重新修改了科学技术要点的内容,对该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工艺路线等描述更加具体。
查新点与查新要求
在与技术人员沟通过程中,明确了项目查新点主要集中在甲醇芳构化新型催化剂的合成方面。通常,合成新型催化剂要经过几个方面:合成原料的选择、合成方法的选择、合成物的表征及性能评价。任何科研成果都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该委托项目同样不例外,经与技术人员沟通明确了该催化剂合成选用的制备方法、表征技术和性能评价均与前人研究方法相同,唯一不同的合成原料的选择方面,确定查新点如下:负载金属离子的分子筛ZSM-5/SiC甲醇芳构化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文献检索途径及范围
文献的中文检索范围按照上文所列数据库及专利库进行检索,外文检索范围可按上文所列范围进行检索,或者使用dialog联机检索。使用dialog系统进行检索,可以直接查找所有数据库及专利库的文献资源信息,且能直观体现各文献在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而无需查新人员在各个数据库中分别编写检索式进行检索,可节省大量精力和时间。该课题的外文文献检索使用的是dialog联机检索。
与技术人员讨论并经过初步检索后,确定中文检索词为:ZSM-5、金属、负载/修饰、SiC/碳化硅、甲醇,英文检索词为:ZSM-5、Metal、modif*/load*、SiC/silicon carbide、Methanol。
中文检索式:主题=_ZSM-5_AND (金属AND甲醇OR SiC OR碳化硅);英文检索式:SU=(_ZSM-5_AND (metal or SiC OR_silicon carbide_)AND(modif* OR load*)AND Methanol)。
检索结果
依据上述的文献检索范围和检索式,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80篇(见表1),其中密切相关文献23篇,并遴选出对比文献9篇。
查新结论
该查新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在于:在SiC基材上合成ZSM-5/SiC复合材料,并作为催化剂载体;在ZSM-5/SiC催化剂载体上负载金属离子,制成金属/ZSM-5/SiC催化剂,并考察该催化剂在甲醇芳构化中的活性。
综合检索到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并与委托项目的查新点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检索到的文献分为两大类:1.在分子筛ZSM-5表面负载各种金属离子,包括非金属、碱金属、碱土金属、过渡金属、稀土金属等,制成金属/ZSM-5甲醇芳构化催化剂并研究其催化性能。2.制备ZSM-5/SiC复合催化剂,并考察其催化活性。而该项目不仅制备了ZSM-5/SiC复合载体,同时也在该载体上沉积金属离子,因此均未见与该查新项目以上技术特点相符的文献报道。
4 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与数据库系统覆盖范围更广、更新速度更快,使得科技查新文献检索更加便利,极大提高了科技查新的效率。材料化学的科技查新依托各种信息资源,更是具备了极大的便利性。但是由于材料化学的复杂性,科技查新人员应该不断提高相关专业知识水平、文献检索能力以及外语水平,同时与委托人进行充分沟通,才能更好地提高科技查新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芳.材料学科技查新课题中外文数据库的选择[J].现代情报,2010,30(4):126-128.
[2]戴泳.浅谈材料科学领域科技查新的新颖性判定与保障[J].情报探索,2008(3):63-65.
[3]李清.化学化工科技查新方法研究[J].上海化工,2010,35(11):27-30.
[4]方东权,王琼.博士基金课题科技查新实践与探讨―以“小麦抗赤霉病分子基础研究”为例[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5):1222-1225.
Song Jinling;Cai Ying;Wang Ruifen;Zhang Guofang;Zhou Yujie; Fan Wenjun
(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包头 014010)
(School of Rare Earth,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略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水平,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稀土学院新成立的材料化学专业建立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付诸于实践。
Abstract: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close to the level of talent training.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ppropria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Materials and Chemistry Major, School of Rare Earth,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e article researches and practices in target positioning, course system set, establishment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faculty building and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way.
关键词: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 实践
Key words: materials and chemistry;talent training model;teaching; practice
0引言
材料化学是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与社会需求的日益增加新开设的一个专业,它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是工程、信息、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结合我校学科建设的需要和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我院于2009年申报了材料化学专业,由于各方面的迫切需求当年就被获批,并于2010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新生。
尽管从90年代初由复旦大学成立第一个材料化学专业开始, 目前在国内已有约90多所高校相继开设了此专业,但是由于材料本身的多样性,以及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背景和所依托的优势学科各不相同,所以尽管专业名称都叫材料化学,但是各个学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都相差很大[1-5]。而我校设立此专业的初衷就是发展和完善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高等教育,为当地乃至全国各地的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急需人才,为了满足这一初衷就依赖于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基于此,对于刚成立不久的材料化学专业,制定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1明确培养目标, 体现专业特色
坚持“结合材料科学发展的大方向和工科院校在材料领域的人才需要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定位”的原则,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美体等全面发展的,掌握化学及材料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材料设计、开发、检验等基本技能,能在材料、化工及相关的领域从事新型材料研制、质量检验、产品开发、教学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研究型人才。
通过学习材料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现代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方面基本训练;掌握材料化学相关的基本知识,具有运用本专业知识进行材料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化学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掌握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结构分析,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获得本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训练,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了解材料化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发展动态,以及材料、化学化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能够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
以上这些培养目标可以说是各个高校的材料化学专业共同的、基本的培养目标。然而,为什么具有共同的培养目标还要在众多高校中开设材料化学专业呢?而且还会陆续允许在其他没有此专业的高校开设?这主要是由于各大高校所注重的专业方向、专业特色不同而导致的。
内蒙古科技大学地处稀土资源丰富、部级以“稀土”冠名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包头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包头形成了稀土冶炼、稀土材料加工和器件开发的产业链,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仍以产品的简单加工为主,高附加值的产品很少,这主要源于理论研究水平较低,缺少专门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使该领域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制约着稀土事业的发展。我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目的就是通过该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加速将稀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为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在此背景下,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是工学学科并将侧重于稀土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尤其稀土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如光催化和热催化方面。通过此专业的学习,学生能够从理论上、从分子水平设计和构筑稀土材料,从而改善材料的性能,扩大其应用范围。
2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秉承夯实基础,提高能力、拓宽范围、接触前沿的理念,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对专业型、应用型、复合型和学习型人才的需要,在遵循“重基础、宽口径和强能力”教学改革原则的基础上,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主要采取下列原则:加强基础理论,拓宽专业口径,重视实验教学,设立专业方向模块,适当增加选修课比例[1]。因此,该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分别以材料和化学的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并侧重于稀土的原则,设立了专业基础课,其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理论、稀土元素化学、稀土冶金物理化学、基础有机化学、结构化学、稀土元素分析、材料力学、材料科学理论基础和催化原理;在懂得材料和化学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了解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设立了专业必修课,其主要包括:材料物理、材料化学、材料性能学、材料表面与界面化学、材料分析与测试技术、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材料工程基础、稀土功能材料、化工过程与装备和光催化与光电催化。为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对前沿的了解和某方面知识的升华,进而开设了专业选修课,其主要包括:纳米材料与应用、能源材料、稀土资源与保护、现代催化研究方法、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专业英语。从以上的课程体系中,可以看出:一方面稀土的基础理论、稀土功能材料、稀土资源与保护构成了稀土的模块,催化原理、光催化与光电催化和现代催化研究方法构成了催化的模块,体现了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以材料和化学广泛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材料的制备、性能与应用的相关课程体现了专业的宽泛。
3建立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
材料化学是研究材料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它既是材料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化学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材料化学跨越了材料和化学两大类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具有明显的交叉性、边缘性和应用性。尤其对于工科院校,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不同的阶段为学生设立了相应的实习和实践的环节。包括:大一的军训、大二的工程教育、大三的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一部分基本上是每个工科院校都应该开设的。除此之外,我院将传统的“专业基础实验随课同上”的传统方式进行了改革,将各部分实验都从相应的课程中删掉,将实验从大二下半学年到大四上半学年连续五学期集中开设。这样就可以设计一些学科交叉的实验,更能让学生将所学的单独的知识通过这样的实验更好的融会、更好的消化吸收。并且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自己的个人兴趣设计一些实验,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反过来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知识性,而且通过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学生从中学会如何学习的方式,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由于我院的材料化学专业刚刚成立,本专业的师资队伍正处在一个起步的阶段,目前仅十余人,随着学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将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合理的教学梯队。由于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新型的交叉专业,对于高学历的本专业的人才相对单独的材料和化学专业比较少,因此对于高学历的人才我们将遵循本科是化学类专业、研究生是材料类专业或者本科是材料类专业、研究生是化学类专业的人才进行引进的原则,并尽量挑选一些研究方向与我院的专业特色相吻合的人才,以保证专业课和实验环节的顺利开展。另外,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明确培养目标,参与教研教改工作,参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订。在加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研教改活动,把握专业的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有的放矢地指导教学,统一协调地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5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应该充分利用高科技,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学方式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PPT讲述和黑板板书,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课件,做到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形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把知识不知不觉地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授课并不是填鸭式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要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材料化学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专业,它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可以预见的是,在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以及学院注重软、硬件建设的情况下,而且随着西部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材料化学专业将会培养出“厚基础、宽专业、强技能、重应用、能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并为西部的高等教育质量和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晓刚,袁毅桦等.地方高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33(10):103-105.
[2]艾仕云,周杰,高吉刚:高等农业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农业教育,2007,(5),24-34.
[3]董秋静,罗春华,寒燕,崔玉民.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广州化工,2009,37(9):228-30.
关键词:材料专业;普通化学;绪论课;教学
普通化学是高等学校材料专业的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但由于授课对象是大一新生,学生们对于这门课程在材料专业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性,以及与所学专业的内在联系缺乏了解或认识不足。如何能让学生迅速了解化学与材料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普通化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课题。
绪论课是普通化学课堂教学的第一课,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2]。对于材料专业的学生来说,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各类材料对人类文明、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讲解化学发展简史、材料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近几年,笔者通过对绪论课内容的不断更新完善,以及对多媒体课件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及时认识到学习化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绪论课的教学实践做几点总结。
一、从材料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讲述材料发展史,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自信心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一种新材料的应用往往成为人类进步的重要里程碑。例如,历史上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都是以材料作为时代特征标志的。一种新型材料的研制成功,可以引起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如石器、陶瓷、铁、铜、玻璃、水泥、单晶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等的发明与创造,都曾为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此,可以说,没有半导体材料,就不可能有计算机技术;没有耐高温、高强度的特殊结构材料,便没有宇航工业;没有低损耗的光导纤维,也就没有现代光通讯;没有有机高分子材料,人们的生活也不可能这样丰富多彩。特别是到了现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想在生物、信息、空间、能源、海洋等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而开发这些高新技术的关键往往与材料的发展有关。
通过一个个生动鲜明的事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材料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增加他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自豪感;通过介绍材料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价值及应用前景,激发学生学习材料科学的兴趣。同时,结合笔者的科研经历、科研体会,讲述一些新型材料设计合成的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二、介绍化学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人类化学知识的获得,是从认识自然现象开始的:动植物的腐烂、火山爆发、空气和水对物质的侵蚀等。远古时代人类通过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等方法学会了利用火,不仅增进了健康,发展了智力,而且利用火能产生各种化学反应这个特点,开始了制陶工艺。制陶过程实际上就是在高温下,使粘土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氧化镁等成分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制陶工艺不仅提供生活必需品,改进农耕工具,而且改善了人类的居住条件。人们逐渐走出岩洞,住进了砖瓦房,并用陶制农具开展农业生产。同时,人们从烧陶工艺中掌握了高温技术,并该项技术应用于冶炼铜矿和铁矿。如将铜矿石和木炭混合加热得到了金属铜;但纯铜质地较软,不利于制造工具和兵器。在冶炼铜时掺入锡、铅,可制得硬度很高的青铜。青铜器如铜币、编钟、青铜鼎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除了冶炼铜以外,人们用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石中的氧化铁为金属铁。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如犁铧、铁D、铁锛等农具得到广泛应用,带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样,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在人类历史上相继出现了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4]。
此后到了炼丹术和炼金术时期。虽然炼丹家和术士的目的没能达到,但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做原始的化学实验,发明了大批实验器具,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记录了大量的实验方法,写下了许多炼金著作。正是这些理论、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丹术著作,开创了化学学科的先河。与此同时,人们对物质结构本质的探索与论证也从未停息过。但直到1661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给元素下了明确的定义、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原子学说、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分子学说,人们才逐步认识到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发生的化学变化,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化学体系,化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科学。
到了19世纪末,随着X射线和电子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逐渐深入,打破了道尔顿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此后,随着建立在卢瑟福有核原子模型、普朗克量子理论和爱因斯坦光子学说基础之上的波尔原子结构理论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化学的兴起;薛定谔方程的建立,更直接揭示了微观世界微粒运动的深层奥秘;而在量子力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到分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化学发展史的介绍,使学生丰富化学历史知识,了解各个时期化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及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普通化学的兴趣,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了激发学习兴趣,化学史的讲授还可以给人以智慧,即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情感和态度,百折不回、锲而不舍的科学品德和情操,勇于探索、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方法。如讲述诺贝尔这样的伟大科学家的奋斗历程、学术成就、品德修养,描绘科学家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5]。
三、阐明材料专业只有以化学为基础,方能引领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材料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坚实基础,是现代化革命的先导,人们把信息、材料、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如今,材料已成为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如超导材料、微电子材料、光子材料、信息材料、能源转换及储能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制造各种高科技功能元器件。发展功能材料正在成为国家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经济实力,甚至是强化军事优势的重要手段。
当前,化学在推动人类进步和科技发展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化学首先是基础的核心科学,它不仅可以制造或创造出自然界已有的或不存在的物质,提供分析手段,还可以预测、裁剪、设计分子,揭示物质结构、性质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其次化学还在相关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牵头作用,化学研究不仅带动了其他学科的过程研究(工业、农业、环保、能源),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材料科学的发展。材料学科的发展、功能材料的设计,只有以化学为基础,才能合成出具有特殊物理性能、化学性能、力学性能等的功能材料。通过讲解材料领域的前沿知识,使学生了解材料与化学之间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对学习化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为材料专业课的学习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兴趣是学好知识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为吸引注意力,提高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多种教学技巧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首先是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多媒体课件可以综合多种教学艺术效果,根据绪论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通过精心设计,恰当使用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形象、直观、交互性强的优势,创造生动的教学氛围,增强趣味性,激发学习兴趣,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其次,通过查阅相关历史及文献资料,以材料知识为主线,以化学知识为背景,通过讲授化学史上的中国人及中国化学史上的世界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结合自己的科研方向和研究成果,讲授材料领域的前沿学科进展,让学生产生共鸣,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总之,通过多种教学技巧的运用,增加课堂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普通化学基础理论教学是材料专业学生学习的一项必修课程,是培养专业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绪论课教学,至关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贵刻苦、教贵善诱”。教师通过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渗透科研前沿、总结教学经验,讲授一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内容翔实,集科学性、历史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生动的绪论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普通化学的学习兴趣,还将对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春生,王书民.论无机化学绪论课教学的加强与改进[J].商洛学院学报,2013,27(6):25-27.
[2]王淑涛.上好绪论课,培养大学化学的学习兴趣[J].广州化工,2010,38(4):247-249.
[3]张艺,雷艳虹.绪论课对大学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J].保山师专学报,2006,25(2):29-30.
化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汉语文字,它是一种科学语言,遵循严密的逻辑体系,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与特点含义,力求规范、精确、简便、恰当、严谨,比如:离子、分子和原子,有关联也有区别;组成和构成适用不同需要时的表达;“硫酸”是化学名称,“H2SO4”是化学符号,分别是文字和符号的表达;“一种元素、一个原子”是正确的表述,不能将二者对调成“一个元素、一种原子”。如:化学式、化学反应式与化学方程式三者中,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表示了一种物质的组成元素以及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化学反应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反映了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而化学方程式则是在化学反应式的基础上,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个数不变。学生必须能够正确理解这些名词的意义及相互的区别。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主线,没有正确的化学语言的运用,是无法学习化学的。化学语言建立在汉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可以在中学生现有的汉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去学习化学用语,良好的语言文字功底是学习化学及科学语言的基础,同时也利于促进科学语言素质的提高。
二、中学生化学语言的学习过程
掌握化学语言起步是在初中阶段,一些诸如化合物、化学变化、元素、分子等化学名词正式在课堂上听到,这一阶段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适当重复、结合实际生活,切不可强行灌输。如果出现学生对基本概念不理解或理解错误,要及时纠正,并适当鼓励,以免学生错误领会概念影响后续学习或者失去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初中阶段需要理解化学知识主要有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这个时期对于正确运用与掌握化学语言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从原理、从根本上认识化学、学习化学是在高中阶段,高中化学中出现的信息,从质量、时效、难度看都远远超过初中阶段,语言要求更加精准,文字描述限定条件更多,符号更加国际化,外语作用更加突出。在高中阶段,学生之间容易出现不同层次的分化。语言在学习中的作用更为关键,如果能够正确理解概念、运用语言,对于内容的学习是事半功倍的;反之,则会感觉晦涩难懂,甚至听课不知所云,自学不知应该学哪里,对现实的成绩以及今后的学习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内容,并自觉运用于解题和生活实践中,以科学语言不断提出问题,以科学思维研究分析问题,将有利于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化学语言学习的途径
1.教师的言传身教。
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是学生学习化学语言的主要途径。教师的化学语言风格特点将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对象。对于初中学生,结合他们的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教师要想尽办法让课堂上基础理论与生活实例相结合、直观与抽象描述相结合、具体实物与化学名词相结合。尤其是与实验有关的内容,学生的一致反映是难、散,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同时用语言描述过程,动手动嘴必须同时进行。老师课堂讲授的专业化学名词、化学用语要准确,不能模糊,不可随意发挥。而在讲解、讲通的过程语言要丰富幽默、善用比喻、善于联系实际的、用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予以讲解。对于高中生,他们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有所加强,学习风格逐渐转化,接受知识受教师风格与语言特征的影响弱化。教师在对理论深度广度的准确把握、恰如其分的讲解课程的基础上,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提问,多表达,让学生学会概括总结自己的解题思路,强化科学语言素质,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2.学生的以教代学。
教学是一个知识再建构的过程,教师教学效果最终取决于学生的吸收效率。在现代教育理论中,有一种“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可以借鉴,老师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某项知识,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反复多次的教,而是让学生先“学”,学生来“教”,老师再总结性地“教”。“教”是“学”最好的途径,学生先“自学”后在教师指导下“教”,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检验他们的知识能力状况,特别是化学用语的应用,在他们讲授和描述的过程中充分得到强化,使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发现以便修正。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反之,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使得教师的知识储备大大提高,备课范围加大。
3.语文知识的运用。
尝试运用语文易混字的学习方式可以理解化学概念。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概念不清楚将会直接影响化学知识的学习。应用字词的区别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识记化学概念,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字词说不清楚,写不清楚,对概念不能准确理解。如,把“氨”“、胺”和“铵”三个字混淆。“氨”“、胺”和“铵”有关联又有区别,氨是NH3,包括了氨气、氨分子、氨水、液氨、联氨;胺是氨的烃基衍生物,氨分子的一个、二个、三个氢原子被烃基取代生成的化合物;铵是NH4+,通常与盐连接在一起,称为铵盐,是氨与酸作用得到的,相当于一种金属离子(如:K+),但在加热后很容易分解为NH3。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一定要咬文嚼字,重点强调关键字词的准确。运用语文句子成分分析理解化学理论的内涵与外延,如: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对溶解度的理解必须把范围界定清楚,即一定温度,因为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溶剂的量是固定的100g;溶剂与溶液要区别,溶液包括了溶剂与溶质;达到饱和状态是溶解度定义的特定状态,溶解度定义的不是任意的情况,而是一个特定的状态,即此时所溶解的溶质最多量的状态,与非饱和溶液所溶解的溶质的量要相互区别。把溶解度定义按语文语句成分的划分作为限定条件来理解并加以明确,溶解度的要点即可一目了然。运用语言文字的词语辨析来理解物质性质和理论知识,如:氧化剂和还原剂是相对关系,在一个氧化还原化学反应中必须是共存的,如影随形;还原剂被氧化和氧化剂被还原是同时进行的,体现的是物质在某个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的得失电子的能力,一定要具体到反应。比如:KMnO4是常用的氧化剂,它可以氧化H2O2,此时H2O2是还原剂,这个反应是临床医学上制备医用氧气的方法,在H2O2与I-生成I2的反应中,H2O2无疑就是具备抢夺电子能力的氧化剂了。在原子结构内容中,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和径相分布是并列关系,是对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共同描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之所以分开研究,因为微观粒子与宏观物质运动方式存在根本区别,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波函数的角度分布,研究了原子轨道的形状和伸展方向,波函数的径相分布讨论了电子出现的几率与离核远近的关系,是将复杂的问题分解简化,力求更好地讨论问题。
四、语言理解能力与化学成绩的关系
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程度与对化学语言理解能力的相关性是显著的,因为只有精确地理解了化学语言,才能运用化学知识去听课和做题,曾经有一个极致的例子,某个中学生把一切液体的东西都叫做水,他的语言能力决定了他的化学学习效率很低、成绩很差。本项目组采用IBMSPSS20软件,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将某市初三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进行了相关性计算,得到不同层次学生化学成绩与语文成绩的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为显著正相关,即化学成绩好的语文成绩也好,化学成绩差的语文成绩也差。有文献从化学成绩与单独的语言能力各个维度:如语言识别、语言转换、语言表达、语言应用进行相关发现,按分数划定的不同化学学习能力组别之间的语言能力差别非常显著。语言识别与语言应用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尤其重要。
五、结语
整体和局部性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好比一块蛋糕。为了便于研究,要把它切成大、中、小块。首先切成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块。在自然科学中,又有许多切法。一种传统的切法是分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理学等一级学科。近年来又有切成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生态环境科学、纳米科学、认知科学、系统科学等的分类方法。化学是从科学整体中分割开来的一个局部,它和整体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它的第一个属性。
学科之间的关联和交叉如果把科学整体看成一条大河,那么按照各门科学研究的对象由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科学,化学是中游科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是下游科学。上游科学研究的对象比较简单,但研究的深度很大。下游科学的研究对象比较复杂,除了用本门科学的方法以外,如果借用上游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移上游科学之花,可以接下游科学之木”。具有上游科学的深厚基础的科学家,如果把上游科学的花,移植到下游科学,往往能取得突破性的成就。例如1994年诺贝尔经济奖授予纳什,他在1950年得数学博士学位,1951-1958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数学讲师、副教授,后转而研究经济学,把数学中概率论之花,移到经济学中来,提出预测经济发展趋势的博弈论,因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奖。
发展性化学的内涵随时代前进而改变。在19世纪,_认为化学是原子的科学(参见《自然辩证法》),因为化学是研究化学变化,即改变原子的组合和排布,而原子本身不变的科学。到了20世纪,人们认为化学是研究分子的科学,因为在这100年中,在《美国化学文摘》上登录的天然和人工合成的分子和化合物的数目已从1900年的55万种,增加到1999年12月31日的2340万种。没有别的科学能像化学那样制造出如此众多的新分子、新物质。现在世纪之交,我们大家深深感受到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大大扩充了,研究方法大大深化和延伸了,所以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
定义的多维性一门科学的定义,按照从简单到详细的程度可以分为:(1)一维定义或X-定义,X是指研究对象。(2)二维定义或XY-定义。Y是指研究的内容。(3)三维定义或XYZ-定义。Z是指研究方法。(4)四维定义或WXYZ定义,W是指研究的目的。(5)多维定义或全息定义。一门科学的全息定义还要说明它的发展趋势、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世纪难题和突破口等等。这样才能对这门科学有全面的了解。下面以化学为例加以说明。
化学的一维定义
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泛分子的名词是仿照泛太平洋会议等提出的。泛分子是泛指21世纪化学的研究对象。它可以分为以下十个层次:(1)原子层次,(2)分子片层次,(3)结构单元层次,(4)分子层次,(5)超分子层次,(6)高分子层次,(7)生物分子和活分子层次,(8)纳米分子和纳米聚集体层次,(9)原子和分子的宏观聚集体层次,(10)复杂分子体系及其组装体的层次。
化学的二维定义化学是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具体地说,就是:化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结构单元、分子、高分子、原子分子团簇、原子分子的激发态、过渡态、吸附态、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分子和原子的各种不同维数、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和组装态,直到分子材料、分子器件和分子机器的合成和反应,制备、剪裁和组装,分离和分析,结构和构象,粒度和形貌,物理和化学性能,生理和生物活性及其输运和调控的作用机制,以及上述各方面的规律,相互关系和应用的自然科学。
化学的三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的科学。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它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一样,也是随时代的前进而发展的。在19世纪,化学主要是实验的科学,它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验方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随着量子化学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它的研究方法有实验和理论。现在21世纪又将增加第三种方法,即模型和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化学的四维定义化学是用Z方法研究X对象的Y内容以达到W目的的科学。化学的目的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但现在应该增加一个“保护世界”。化学和化学工业在保护世界而不是破坏地球这一伟大任务中要发挥特别重要的作用。造成污染的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是必然的趋势。21世纪的化工企业的信条是五个“为了”和五个“关心”:为了社会而关心环保;为了职工而关心安全、健康和福利;为了顾客而关心质量、声誉和商标;为了发展而关心创新;为了股东而关心效益。
化学的多维定义———21世纪化学研究的五大趋势
1、更加重视国家目标,更加重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在世纪之交,中国和世界各国政府都更加重视国家目标,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要求化学更多地来改造世界,更多地渗透到与下述十个科学郡的交叉和融合:1数理科学,2生命科学,3材料科学,4能源科学,5地球和生态环境科学,6信息科学,7纳米科学技术,8工程技术科学,9系统科学,10哲学和社会科学。这是化学发展成为研究泛分子的大化学的根本原因。所以培养21世纪的化学家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多学科的基础。
2、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W.Kohn和J.A.Plple。颁奖公告说:“量子化学已经发展成为广大化学家所使用的工具,将化学带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新时代里实验和理论能够共同协力探讨分子体系的性质。化学不再是纯粹的实验科学了。”所以在21世纪,理论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将大大加强,理论和实验更加密切结合。
3、在研究方法和手段上,更加重视尺度效应
20世纪的化学已重视宏观和微观的结合,21世纪将更加重视介乎两者之间的纳米尺度,并注意到从小的原子、分子组装成大的纳米分子,以至微型分子机器。
4、合成化学的新方法层出不穷合成化学始终是化学的根本任务,21世纪的合成化学将从化合物的经典合成方法扩展到包含组装等在内的广义合成,目的在于得到能实际应用的分子器件和组装体。合成方法的十化:芯片化,组合化,模板化,定向化,设计化,基因工程化,自组装化,手性化,原子经济化,绿色化。化学实验室的微型化和超微型化:节能、节材料、节时间、减少污染。从单个化合物的合成、分离、分析及性能测试的手工操作方法,发展到成千上万个化合物的同时合成,在未分离的条件下,进行性能测试,从而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化合物(例如药物)的组合化学方法。
5、分析化学已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分析化学已吸收了大量物理方法、生物学方法、电子学和信息科学的方法,发展成为分析科学,应用范围也大大拓宽了。分析方法的十化:微型化芯片化、仿生化、在线化、实时化、原位化、在体化、智能化信息化、高灵敏化、高选择性化、单原子化和单分子化。单分子光谱、单分子检测,搬运和调控的技术受到重视。分离和分析方法的连用,合成和分离方法的连用,合成、分离和分析方法的三连用。
一、大学_视觉文化_课程和专业
晚近以来,视觉文化课程在欧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不同层次上开设,有的学校开设了视觉文化专业。以下我们选择几所西方大学的视觉文化专业或课程设计,以期了解这一领域专业和课程设置情况。
1.美国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ofWashington)的视觉文化课程(本科)授课教师:AlexanderCampbellHalavais()课程说明:课程集中在以下理论的阅读和讨论上:视觉和符号传达与知觉、认知和社会关系的关系。课程将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开始,进入到知觉研究、美学、符号学、空间研究和信息环境设计等领域(该课程在网上教学)。授课内容:第一周:知觉理论阅读材料:柏拉图,《洞穴寓言》;埃柯,《一张照片》;曼诺维奇,《知觉的工作》第二周:视觉知识和权力理论阅读材料:米歇尔,《意图和人工性》;马特拉和马特拉,《文化工业,意识形态和权力》;莱维,《艺术和赛博空间的建筑》第三周:符号阅读材料:图夫特,《逃避平面国》;迪尔凯姆,《三种信仰的起源》;伯克,《人的定义》;弗洛伊德,《拜物教》;荣格,Aion;索绪尔,《任意的社会价值与语言学符号》第四周:社会符号学和创造意义阅读材料:巴特,《照片的信息》;马克思,《商品拜物教和秘密》;霍杰和克莱斯,《社会符号学》;费斯克,《电视:多义性与流行性》第五周:视觉的机制阅读材料:拉塞,《形象分析导论》;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罗维,《电影形式与叙事》第六周:模拟阅读材料:鲍德里亚,《仿像与模拟》;埃柯,《在超现实中旅行》;莱姆,《第七次突围》第七周:作为视觉域的城市阅读材料:魏特姆,《物理空间》;西美尔,《大都市与精神生活》;芒福德,《隐形城市》;米歇尔,《进入生活的计算机》第八周:信息环境阅读材料:哈拉威,《虚拟狗宣言》;麦克卢汉,《机器新娘》;克卢兹,《本世纪的十大界面》;克兹维尔,《精神与机器即临的融合》第九周:狂欢、交游、混乱和文化壅塞阅读材料:贝伊,《时间自动区域》;埃柯,《走向一个符号游击战》;莱里,《屏幕》
2.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视觉文化研究计划(研究生)研究计划说明:视觉文化学科包括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包括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研究生研究或课程包括以下一些领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建筑,1920世纪欧洲艺术和建筑,澳大利亚艺术和建筑,美学艺术和建筑,电影和电视研究,摄影、艺术画廊和博物馆研究,亚太艺术等。研究性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艺术研究硕士学位澳大利亚艺术研究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研究硕士学位课程性学位:澳大利亚艺术课程硕士学位画廊和博物馆课程硕士学位课程资格硕士学位艺术研究生证书视觉文化教师证书3.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UniversityofCaliforniaatRiverside,本科)专业名称: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电影与视觉文化主修课程提供关于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首先强调历史与理论,其次强调生产,主修课程由三组课程构成:1)电影与视觉媒介;2)电影、文学与文化;3)人种志、纪录片与视觉文化。辅修:电影与视觉文化辅修课程提供对于电影、电视、数字多媒体和视觉文化的多学科考察,突出理论和历史而非生产,以便培养学生的媒体知识。课程选录:电视艺术导论;当代艺术批评导论;数码成像导论;现代西方视觉文化;电影研究导论;世界电影批评方法;视觉人类学导论;电影与媒介理论;电影与媒介史专题;媒介之间:艺术、媒介与文化;大众媒介与通俗文化;居间摄影;社会性别、性征与视觉文化;种族、族性与视觉文化;电影与视觉文化专题;高级摄影实践;脚本写作;舞蹈与视觉研究;电影与媒介体裁专题;国际电影、独立制片电影和_;比较电影研究;高级数码成像;摄影史:20世纪;日本电影与视觉文化;电影、录像与艺术:理论与历史。
论文摘要:彝族文化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是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人文社会 科学 ,具有科学性、民族性、复合性等学科特征。
彝族文化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渊源可追溯到彝族毕摩经,但直到20世纪30年代后,由于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及民族文化学的多方面的展开和深入,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目前,彝族文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整体的学科建设,以推进彝族文化学学科的整体进程。相形之下,彝族文化学的微观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影响尤大,而彝族文化学宏观方面的理论体系和方法研究则稍显不足。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理论建设关系到整个学科的走向和进程,关系到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色和学科地位。钟敬文先生在论述民俗学学科建设时,曾指出:“民俗学的所谓‘学’的含义,主要就是这种理性的认识”这对彝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彝族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构建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应该是彝族文化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本文就这个方面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什么是彝族文化学
谈到彝族文化学,就涉及到了彝族文化学学科的定义问题。那什么是彝族文化学呢?彝族文化学的定义包含了研究对象和范围两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彝族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呢?彝族文化学作为狭义的民族学学科,民族学的学科范围界定,对彝族文化学不无启示。一般来说,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在早期占主要地位,把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确定为民族。在1950年代以来学术 发展 延续性的影响下,人们将民族学定义为“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 基础和上层建筑。它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一般说来,民族学是研究民族的科学。如说得更具体点,民族学是研究 现代 各民族发展 规律 的社会科学。”“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处在古今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所有人们共同体的 历史 科学。”[4]第二种观点在进入1990年代以后逐渐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认为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民族、族群及其文化的认识。“民族学并不是一门专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也不是专门研究民族共同体的科学。” “民族学是世界各民族历史的和现实的生活与文化的一门科学,是一门考察各民族文化,从事于记录和比较的学问。”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文化,而不仅仅是民族,民族不过是文化的载体之一。因此,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文化而非民族。”[7]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可以说,彝族文化学的研究顾名思义即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学科。如何界定彝族和彝族文化?宏观上来说,二者同为一体,就如物质与精神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了统一。先有民族实体———彝族,再产生精神状态———彝族文化。正因为有这个民族实体的存在、发展,才有了相应的彝族文化。这里有个产生的时间逻辑关系。但二者从辩证的关系来看,则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彝族的形成,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族文化的产生,尤其是属于文化范畴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又是形成民族的重要标志和内在动力。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现在把彝族文化学定义为:彝族文化学是一门研究彝族及其彝族文化,以揭示彝族的本质和彝族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人文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可以理解为三个概念层次:一是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彝族及其文化;二是研究目的或最终指向———提示彝族的本质和彝族社会发展规律;三是学科类别性质———人文社会科学。第一个概念层次已在前边作了阐述。第二个概念层次与第三个概念层次有着内在联系,研究的目的决定了研究学科的性质。彝族文化学从科学分类上,既属于人文科学,又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指那些主要以人类社会的组织与结构、体制与关系、功能与效率、秩序与规范的研究对象,并为人类社会之有序、高效运作提供知识、理论与管理手段的科学。”“人文科学,则是指那些主要以人的精神世界、价值体系与心灵情感为研究对象,并为人类理解把握存在意义、生命本质、生活目的等终极性问题提供价值理性、知识、思想、理论的科学。”[8]二者同是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只是研究的角度、层次、领域不同而已。人文科学着重于人的本质属性,如 自然 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社会科学则侧重于社会文化的系统,如社会经济系统、社会 政治 系统、社会文化系统,突出表现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上。彝族文化学属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科学,是人文社会科学。
二、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征
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特征主要包括学科的科学性、民族性、复合性等三个方面。
1、科学性
彝族文化学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属于科学的范畴,因而具有科学性的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彝族文化学研究是一个对彝族及其文化的认识过程,彝族及其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人们对它的认识有一个简单到复杂,局部到整体的过程,这个认识过程是与彝族及其文化的发展是相对应的。一方面,彝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在改造自己本身,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思维逻辑也得到了发展,这是彝族作为民族主体对自己及其文化的认识过程。另一方面,彝族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其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地烙上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彝族各种文化事象上表现出来自己的民族意识、性格、风格,如毕摩经、彝族服饰、民居、歌舞、民间文学等等。因其文化的独特个性,具有自身的研究价值,从而引起国外研究主体的关注、参与、深入研究、认识。这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在表现到内在本质的客观认识过程,符合科学的认识规律。两个方面的认识过程决定了彝族及其文化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决定着彝族文化学的学科价值。
其二,彝族文化学是一门构建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的学科。前述彝族文化学之“学”,是一种理性认识,是一个理论体系的构建过程。一门学科是否真正成熟,在社会实践中是否有作用,其理论体系是否健全、完善,有发展演化性是根本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的科学性主要包含两个发展过程,一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识发展过程;二是从理性认识在客观现实中检验丰富、完善的理论发展过程。相对说来当前的彝族文化学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某些彝族及其文化事象的层面上,热衷于对这些文化事象的搜集、罗列、阐述,虽然一些濒危的文化事象,如毕摩经的抢救、搜集,传统文化生态传承保护是必要的,但庸无讳言,彝族文化学的这种微观研究过热,宏观研究不足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势必影响彝族文化学的整体进程。这种过份注重微观,单一的彝族文化事象的研究,使彝族文化学的独立品性面临边缘化的危机。虽然现今彝族文化研究表面很热闹,但不少彝族文化事象是被当作其他门类学科输送、提供材料的资讯库。一门学科的第一阶段是明确研究对象,然后进行研究对象、材料的搜集、整理、抢救、保护工作。第二阶段是在此基础上挖掘整体文化的深层内涵,探索内在逻辑关系,并进行自身的理论构建,在多学科的交汇与融合中凸显自身的学科特色,拓展自己的研究领域,使之成为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立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讲,彝族文化学要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成熟的学科,其学科的理论性构建仍任重道远,但这是不可忽视的。
其三,彝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是一种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社会活动。科学性表现在客观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三个方面。科学之所以成为科学,是因为它从客观实际出发,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这个认识利用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创造性是重要的内在因素。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真理也是有相对性的一面,理论来自实践。理论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活动,其与时俱进的创造性尤显重要。同样,彝族文化学的学科建设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社会活动。彝族文化学的发展不能离开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彝族文化学要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适应、促进彝族及其文化的全面发展、进步,其理论方法的创新是关键。如何创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来的过程是认识升华为理论的过程,去的过程则是理论检查、丰富、发展的过程。彝族文化学现在面临着两个历史性机遇,一是国内现代化和国际全球化的生存大背景;二是新兴学科层出不穷,学术环境、氛围大为改善的学术背景。如何在这两个历史性机遇中,以创新的姿态面对彝族文化学新形势,更新学术理念,调整学术方式,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彝族文化学理论体系,自觉地建立彝族人文传统的文化品格与时代特征的国际彝族文化学,成为彝族文化学研究主体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彝族文化学作为研究彝族及其文化的一门学科,具有较为明显的民族性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的研究对象
从内容上看,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文化渗透着其自身存在的民族中,而构成民族及其文化的诸要素和它们的各子要素及其历史演化过程本身就属于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诸如彝族的语言、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民族心理、历史、文学、伦理道德等。
(2)学科的理论构成
彝族文化学的学科理论源于对彝族及其文化的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本身的民族性决定了其理论构成的过程,不能离开这个特定的民族性,使研究主体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民族性。例如要把彝族毕摩经中的《吾查买查》翻译成不同民族语言的研究文本,其过程由于不同民族语言本身的差异性,作品的原生态性会出现脱落、异化的情况。这是研究对象决定的客观差异性。没有深入民族的精神文化中,先入为主的以主体自居,视研究对象为“原始”、“化石”、“愚昧”的支配之物,然后以先验理论来分解、包装、组合、炮制,这样的学术理论构成必然是空间失败的。只有承认民族性的前提下,改变以往“主———客”关系,虚怀以待,还原客体同样的主体身份,变成“主———主”关系,相互倾听、交流、对话,达到文化的沟通、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这样的理论构成才是有生命力的。有些研究者通过学习研究对象的民族语言,以平等、虚心的姿态切入研究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理论构成也最经得起 历史 的考验。这个过程是双向的。一方面,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这个民族的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神向研究者渗透;另一方面,这种渗透又通过其研究文本或理论构成表现出来,又因为研究者自身拥有的民族文化精神与研究对象的民族文化精神产生碰撞、融合的良性运动,其理论构成更具有文化 参考 价值。
(3)学科的表达形式
彝族文化学具有的民族特征还表现在其表述的文体形式上。彝族文化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需要吸纳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吸纳的过程也是民主化的过程,原本属于异民族、异文化的理论、方法,要吸纳、融合到本民族的学科理论中,必须要考虑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审美标准、历史状况,尤其是表述文体,这样才能使外来理论有机地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体系中。实现理论的民族化、本土化,成为具有彝族文化学特色学科理论。彝族文化学也只有在这种不断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实现 科学 理论的本土化、民族化,从而得到 发展 、宏大。
3、复合性
彝族文化学的复合性是历史发展情况和学科发展要求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受不同时代背景、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地理环境的制约影响,形成了研究对象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复合性特点。此外由于彝族文化学本身的发展 规律 要求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研究主体的参与,所以又形成了研究主体的复合性特点。
(1)研究对象的复合性
彝族及其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尤其是彝族文化是多种文化因素、文化层面互化和整合的结果。彝族的历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其经历到的地域有北方草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接触交往过的民族有早期的华夏族,后期的汉族,还有古羌及其分支民族,如藏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哈尼族、独龙族、拉祜族等;碰撞、融合过的文化圈有草原文化圈、华夏文化圈、中原文化圈、雪域文化圈、山地农耕文化圈、建国前保留着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等多层次社会形态。这种由历史性形成的多元文化融合到彝族文化中,使其具有了复合性的特点。从彝族的毕教来看,有着 自然 崇拜、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因素,也存有藏传佛教的因子,也融合了汉族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道教的“五行说”、“三界六道”说等等外来文化因素。彝族民居、土司衙门也融合了彝、汉、白族等建筑 艺术 的文化因子。
(2)研究主体的复合性
彝族文化学最早兴起于国内,逐步向国际型学科发展。彝族文化学的产生、发展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地区的学者、专家共同合力的结果。如早期的杜达尔·特拉格来、安邮德、拉波特、儒贝尔、托雷尔、奥尔良、沙尔雅、享利·科尔迪埃、侏禄维亚等;中期的杨成志、丁文江、高华年、马学良、马长寿、余学良、傅懋?蕖⒘忠??⒎焦?ぁ⒙薰?濉⒘跻⒑骸⑹┭??⒐????⒎朐?康?后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后的一批彝族及汉族中青年学者。这些来自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研究主体群一方面给彝族文化学注入了新鲜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他们的学术理念、理论方法使彝族文化学的研究别开生面,为学科建设提供了极_价值,同时推动彝族文化学与国内外学术发展方向、发展潮流进一步融合、接轨,彝族文化学进一步实现了学科国际化的目标,把彝族文化学纳入国内、国际的学科建设平台上,使彝族文化学的发展空间趋于广大。
1.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按照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和技巧,以艺术化的手段进行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自己的知识,而忽略了课堂气氛。也就是说,现代教学艺术应当注重情感教学模式。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应该只局限于表面化,而要进行深层次的心灵交流,教师应该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个学生。当然,教师必须在学生中建立一种威信,崇高的威信和真诚的师爱,是有效影响学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就必须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学艺术,真正成为有威信的教师。
2.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特别重要,这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减轻学习的疲劳程度,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首先,只有当学生对教师感兴趣,才能对教师所担任的课程感兴趣。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别恩研究表明,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课堂上,老师要有饱满的精神状态,给学生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教师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积极交流,成为学生可信赖的师长和朋友,由此而产生的师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就会轻松而愉快。
其次,将课堂变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交流,特别是当遇到重要的知识点,应该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大家的交流,形成一个结论,然后教师再把正确的结论与学生的结论进行比较结合,归纳得出更完美的结论。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另外,要联系实际,发展学习的兴趣。例如,讲到甜味剂时,我会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具有甜味的物质都能够作为甜味剂?”这时候学生会联系到中学我们化学中所讲到的三氯甲烷和乙醚等,如三氯甲烷、四氯甲烷的甜味是蔗糖的40倍,但对人体有麻醉作用,曾经用于医用麻醉剂,由于其毒副作用,已经禁用;乙醚也有甜味,在有些外科手术中曾用作麻醉剂。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觉得课堂气氛不再那么枯燥,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这样就达到了优化教学的目的。
3.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积极运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课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今的课堂不再采用单纯的传统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CAI)集文本、声音和图像于一体,所提供的信息量大,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教学效果,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新观念和新方法,全面提高的学生的素质。
4.克服单一的教学形式
讲授“生活与化学”选修课时,可以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对那些教材中涉及较少,但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内容,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介绍;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工厂企业,如化工厂和农药厂等,了解化工生产规模和工艺,使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关键词: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实例;数据库
一、引言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是材料、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使学生具备应用无机材料表征技术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无机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及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的课程。因此,本课程作为材料、化学等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已在理工科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形貌、结构、物相和微区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融合了化学、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的多学科知识,原理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且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分析表征方法的原理又各不相同,知识点散,不易抓住重点。而教材内容的安排大多偏重于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具体应用实例所占的篇幅较少,这不但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感性认识也相对匮乏,所以学生普遍感觉本课程内容抽象,理解掌握困难,是材料、化学类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和涉及的仪器设备属于大型精密仪器,不仅价格昂贵,平时维护费用也较高。同时需要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使用,且承担大量的科研测试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这门课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只能以演示为主,而这只能让学生对测试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不能达到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往往会出现学生不仅对如何正确选用各种分析方法感到困惑,也很难正确地分析测试数据,这不仅延缓了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实际上,不管是考虑到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是他们今后的工作需求,只要掌握如何利用分析测试设备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即可,也就是说这些设备的具体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不是他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侧重点应该由对大型仪器的参观改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为合理,而选择合适的案例则变得尤为关键。结合我校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系统化”。
二、“实例系统化”的应用
(一)应用模式
所谓“实例系统化”,就是我们在讲解某一方法时,以当前研究最热门的先进无机材料为实例,而我们在讲解后续的各种方法时,也以相同的材料为实例。比如,无机材料TiO2、石墨烯等在当前热门的太阳能电池、光催化、锂电池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我们在讲解各种分析方法时,都以TiO2、石墨烯等的表征数据为实例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含有相同元素的某类材料的表征数据可以进行对比讲解(如C元素在石墨烯与C3N4中XPS数据的对比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测试方法原理的理解。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或者绝大部分的教材中,案例分析一般都不会选用同一种物质。我们采用“实例系统化”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出发点就是让学生通过用同一种物质将不同的分析测试方法联系起来。这样做,首先会使学生在接触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为他们在前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这种物质的某种表征数据比较熟悉了,再接触一种全新的方法不会很抵触。而且,很多分析测试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讲解锐钛矿TiO2的XRD数据时,会指出各个衍射峰所对应的晶面间距,而我们在讲解锐钛矿TiO2的高分辨透射数据或者对其衍射花样进行标定时,也会涉及晶面间距,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同一种物质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学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及时温习已学知识的习惯,避免“学后面忘前面”的情况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各种分析表征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建立表征数据库
要做到“实例系统化”,首先需要对先进无机材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纵观无机材料当前研究热点,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背景,初步确定出几大热门研究方向,如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燃料电池、锂电池、量子点LED等。进而归纳整理出研究热门的无机材料,如TiO2、石墨烯、CdSe、Fe2O3、ZnO、C3N4等。然后就这些材料的表征数据按照表征技术(XRD、SEM、TEM、XPS等)进行分类总结,建立无机材料实例表征数据库。这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从事材料研究、生产等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的革新也是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实例表征数据库需要及时更新,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各大仪器厂家新仪器、新技术的推陈出新都能在网上及时获知,各大高校也都有TOP期刊的电子资源,这给我们及时更新数据库提供了便利条件。
应用这样的实例不仅可以将研究前沿与表征技术紧密结合,突显前沿性和实用性,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无机材料当前的研究动态有全面的了解。经过调研,我校教师在这几个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将专业教师的研究内容纳入实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任务,还能激发他们踊跃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实例系统化”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做毕业论文上手很快,对很多数据信手拈来,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而且对数据的分析、实验条件的优化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引入专题讨论课
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大量的案例是不现实的,而先进无机材料的种类又丰富多样。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引入了专题讨论课。讨论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成功案例。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一种在《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专题讨论课的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由教师拟定5~6个先进无机材料专题,该材料是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未涉及到的。然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或教师指定,就某一材料专题形成兴趣小组。学生需要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及《材料化学》上就所选“材料”查阅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并精选出能够体现该“材料”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及涵盖讲授过的所有分析测试技术的文献。文献选定后,经过整理、分析和讨论,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报告人,就本专题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课堂汇报,汇报重点为多种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汇报课由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多媒体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在每一位学生的汇报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
虽然讨论课会占据一部分课时,但是它的课程内容远远比相应课时教师讲授课内容多。而且它的实施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还进一步丰富了实例表征数据库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献精读,培养了科研思维,即如何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研究的结论,而小组讨论的方式还能有助于学生之间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为在讨论课上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学生不愿意发言,情绪失控以及专题的讨论要点与教师之前的设想大相径庭等,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讨论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准备,做好应对各种突况的备用方案。
三、结束语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是一门应用性强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系统化”,突出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及研究所均有材料类众多专业期刊的电子资源,如此丰富的参考资料不仅能够让老师及学生及时了解无机材料前沿方向研究动态,也能提供翔实系统的表征数据。“实例系统化”不仅可以在《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中加以应用,而且在凡是涉及到材料表征技术的相关课程中都可以实施,所以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张霞,徐欣欣.无机材料结构表征技术课程的开设[J].大学化学,2011,(26):26-28.
[2]宋浩杰.“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化工,2014,(31):62-64.
[3]李军,王慧萍,刘延辉,何亮,李忠文.提升“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05-108.
[4]王平,王斌,罗玉梅.“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35-136.
[5]李晏.高校讨论课教学的具体运用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148-150.
问题总是一体两面的,材料的多向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却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性。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只能是限定范围、即场发挥。学生过分信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则可能忽视其限制性,一不小心就超出了材料的延伸范围。在写作实践中,新材料作文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学生感觉良好的作文最终被判偏(离)题,百般辩解不得其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评阅新材料作文也时有疑惑,难有衡定标尺,对一些观点似是而非的作文难以定夺。自然,加强作文审题教学和训练是必要的,以保证作文的观点在材料的辐射范围内;但有些学生即便立意谨慎,牵引材料和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仍然可能“走”得太远。可见,延伸过远的偏题行为不仅发生在审题时,也发生在行文过程中。
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渴望为新材料作文的延伸范围划定一个边界。只是思维延伸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当时觉得可行,过后又发现不可取;不同人有不同标准,边界模糊难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作文写作并兀确凿边界。尽管如此,考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为保证立意准确,分数可观,却应有一种勿跨过边界的警惕感。树立这种“边界”意识,要求处理作文材料有更清晰、更规范的方法和原则。
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循着新材料作文延伸、延展的这个线索来斟酌如下问题:如何分析材料阐述的内容,怎样探究材料背后的深意,怎么牵引佐证观点的论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有据地指导学生准确立意,谨慎行文。
一、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易而较泛
不论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还是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都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要保证符合题意,最简易的做法便是尽可能针对材料本身就事论事,自然减少了过度引申造成偏题的风险。
那么,就事论事的写法是否符合新材料作文要求呢?细数2014年17道全国高考作文题,其中9道作文题的要求明确提出不脱离(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实际上就是材料的表层意思,“含意”才是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深层理解。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可以紧扣材料表层“内容”来写,也可以围绕材料深层“含意”来写,鼓励向材料深处挖掘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否定讨论材料本身内容。就事论事的写法正是侧重材料的表层内容。
就事论事,顾名思义是剖析事件本身。具体到材料作文,是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白己的看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材料为“高中阶段同学关系”调查数据和分析,考生就此发表看法,这恰恰是当年评分标准中所认定的“切合题意”要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以评析材料中所示的“中学生三怕”为主体的作文自然是稳妥切题、不偏不倚;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作文的主要内容同样可以停留在讨论“游客喂食动物”这一行为;2014年湖南卷,材料讲述“最美乡镇干部”心系人民创造最美风景的故事,作文亦可就此发表看法。应该说,作文的内容聚焦材料本身,这是一种简易的行文方式。
就材料论材料的方式虽然简易,但不能以一制万。这种写法比较适合于以现象、事件、调查数据等为材料的作文题目。就事论事重在一事一议,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做出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立场、分析问题事理、理清道理逻辑的能力。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内容,可有不少作文还是应由实到虚、以小见大,探究材料的深层指向。例如,寓意型和观点型材料本无“事”可言,自然不能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就事论事确实没有普适性。除此之外,就事论事毕竟多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对材料的浅层次论述,缺乏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内容单薄,思想不深。对于部分缺乏思维锻炼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求稳的行文方式。对于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应明确把就事论事的写法作为针对特定材料的短期做法或是考场“头脑短路”时救场的无奈之举。
就事论事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同时也是处理新材料作文时慎熏保守的表现。尽管这种写法分值不可能高,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与之相对,推广、鼓励这种写法也不足取,毕竟从材料到观点所呈现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也是考场作文考量的重要指标。
二、抽象概括上位概念,拒绝笼统
新材料作文不是随意从某处引用一些文字就可以命题的,其材料一般有较强的指向性,常蕴藏着特定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话题。相较于可能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命题人和阅卷者更愿意看到学生能够从材料出发,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道理和话题,书写有深度的文章。
文章无高下之分,考场作文则有分值之别。考场作文立意见真章、辨高下也不是什么秘密。于是,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拓宽、扩展、延伸材料以找到更好的观点:从纷繁的论述中理清主线,从实在的现象中抽取从属话题,从单一的表象中挖掘深意。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离题的乱象大抵发生在这个环节中。
众多审题方法、延伸路径都在探寻材料的特定指向和作文立意的范围。厘清这些纷繁的审题方法和延伸路径,大抵也是在“抵达”材料的上位概念的过程。所谓上位概念,就是把具体材料的“这一个”推演出的上层“这一类”。具体而言,就是事件属于什么性质,事实属于什么现象,讨论内容属于什么话题等。抽象概括出上位概念,相当于找到了材料讨论的外延,明确了承载的空间,将材料放同了讨论的坐标系。广东省2014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张玉金教授在分析当年高考作文时就明确指出:“‘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
其实,我们通俗说的“写到点子上了”中的“点子”指的正是材料的上位概念。学生需把握好这个上位概念,才能获得进一步联系现实或者自身阅历的自。2013年重庆卷作文材料是:大豆难以引起食欲,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将其变为豆腐,易于吸收,可供烹饪多种美食。材料内容简单而模糊,不少学生难以下笔。其实,只需抓住大豆成为豆腐这一过程的上位概念即可,那就是变(变化、变形、转化)。当然,近几年的作文题日也凸显出对思辨性的考查。于是,不少材料的上层概念就不那么单一纯粹,而是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2014年广东卷描述了这样的困境: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少却常引起人们深情同忆,数码时代照片多却稀释了感情。这也直指“科技与生活方式”或“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的纠葛。上位概念并非玄而又玄的说法。有时为了减轻审题难度和引导学生思维,上位概念就直接出现在材料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键词。
概括出材料的上位概念,自然就不是流于表层,而是有深挖意识,应该是一种谨慎规范的延伸。至于怎样围绕上位概念来写,自然还要看功力。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即便具备了由实到虚、由个到类、由表层到深层的延伸意识,却仍然会出现失误。特别是从概括材料得到一个普遍的道理后笼统论述,不着边际。合理延伸新材料作文,是要在上位概念统摄下,不任意拔高,不笼统论述。总结起来,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同归材料,不宜转移。材料的上位概念囊括了材料,但毕竟包括了其他内涵。如果没有精确把握,则可能在论述中发生偏差。例如一则讲述“古村落消失和保护”的材料,可以从“保护古村落”这种行动推向“保护传统文化”这类现象。只是有些学生从我们应该保护民族的根本――传统文化,转向论述“人不能忘本”,这其实就是概念把握不准,存在偷换概念或视点转移。二是谨防空泛,不宜扩大。从材料中得出观点,行文围绕观点展开,这是一般的做法。问题在于,有些观点和话题过于宽泛,不接地气,不免丢失了材料的个性。2013年广东作文题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富翁捐助自然是帮助的一种体现,但立意不能扩大到“帮助”层面,例如扶老人过马路,帮爸妈做家务,借同学一支笔等帮助举动,离材料就很远了。三是避免空泛,莫写话题式。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材料不仅是一个引子,还是作文的隐线。在写新材料作文时,还采用话题作文的贴标签式写法,是忽略了材料的整体内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以“禁止喂食野生动物”的禁令为起点讨论“规则”这一话题,基本上是符合题意的,但就“禁令”论“规则”,没有触及材料所描述的人因喜欢而喂食这种“情(喜欢)与理(规则)”的两难,多少有些遗憾。
三、类比迁移同层事物,追求神似
对材料进行延伸,就是在“含意”层面进行加工。延伸时,可以纵向深挖,抽象概括上位概念,那么,也可以横向拓展,类比迁移同类事物。所谓类比迁移,是指在审题时恰当地推理、引申,得出合理的立意方向;也指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生成丰富素材支撑观点,充实文章内容。类比迁移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充分,由材料到现实,实现了材料平面剑立体的塑造。原材料的“所指”意图不能改变,考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延伸…能纳入总轨道的“能指”联想,追求神似的类比迁移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将类比放在审题环节,就是将材料生活化、现实化,自然而然地得出观点。可以筛选、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适当类比延伸,迅速构造作文的框架。仍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是“喂食动物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可以直接对应现实中“过分呵护孩子会使其难以成才”;材料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接受喂食的动物丧失了觅食能力”,则可以类比到“依赖父母难以适应社会”,也就是说“自立,才能更好地成长”。材料中的观点有时语焉不详,为将其明确化、清晰化,就需要这样进一步类比延伸。
“生活与化学”的内容庞大,作为大学本科的选修课,主要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联系实际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将书本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可以结合讲授的内容,讲一些日常生活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电视和报纸上,经常有不恰当地使用化妆品而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所以在“保健化妆品化学”一章中,我给学生介绍了如何做皮肤过敏实验;在讲授有害微量元素的,我介绍了20世纪50~70年代的日本九州鹿儿岛“水俉病”,就是由甲基汞引发的神经性疾病,由于当地以乙炔为原料生产乙醛的工艺中加入了硫酸汞作为催化剂,工厂排出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汞盐和甲基汞,使许多人四肢麻木、运动失调,重者眼瞎耳聋,精神失常,通过这个实际例子,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加强。
2.基础性
选修课和必修课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化学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知识,“生活与化学”选修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社会发展的最新成就和化学的密切关系,从而培养出具有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由于选修的学生为非化学专业,而是旅游、工商管理、经济和艺术等专业的学生,他们的化学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所以在讲授这门课的时候,要强调基础性,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常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带者化学的头脑思考问题。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尽量不使用专业术语,反之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效率下降。
3.发展性
由于化学和其它学科的相互交叉,大大促进了其它基础学科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形成。目前国际上最关注的几个问题——环境的保护、能源的开发利用、功能材料的研制以及生命过程的探索都与化学密切相关。化学学科的发展很快,每天都有新的物质被合成出来,有限的课本知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所以“生活与化学”选修课应该表现出时代特色,教师不能以单一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应当将社会发展的新成果不断引入课程中。
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从学生的课堂发言主动性及课前阅读时间及参考资料的数量分析来看,案例导学式教学法改变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中的地位,不仅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起来,而且在典型案例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广泛查阅资料逐渐学会自学,即会学,并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对基础理论与临床疾病的联系产生感性认识,逐渐发展为乐学,促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
注重专业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讲授法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适用于引导解惑,对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专科层次学生来说,有利于使大多数的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案例导学式教学法充分发挥讲授法的优势,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借鉴PBL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具体的案例或问题,为基础理论的学习创设一定学习情境,架起基础理论和专业应用的桥梁,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同时,学生课前已对教学内容有了较为充分的准备,因此,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内容更充实,节奏更紧凑,容不得学生思维懈怠。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对学习重点的把握、基本达到本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比例实验班均高于对照班,而将本门课的知识用于临床感觉困难的比例有所下降,期末考试成绩也优于对照班,说明案例导学式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九年义务教育是公民的素质教育。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即通过化学基础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培养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使之具备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及九年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比较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大纲》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以基础知识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它改变了以往教材中过分重视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弊端,而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了科学态度、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这些都体现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中学化学教学如何体现素质教育呢?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要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它们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堪重负。
从教学效果上看,素质教育的任务为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应试教育侧重个别尖子学生而且多为高分低能,大面积学生不合格。
首先,要认真领会大纲。新大纲是根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制订的,化学义务教材又是根据我国国情、化学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而编写的。大纲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本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等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教师正确执行大纲,就能保证化学教学从单纯的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公民的素质教育,从只重知识传授转变到重技能和能力的培养,从只重书本转变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只重智育转变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
其次,要把素质教育的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制定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学习情感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使学习程度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提高。
最后,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初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大纲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深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
因此,深刻理解大纲,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大纲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例如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除以碳、氢、氧、铁等金属和非金属及化合物知识为主,介绍了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外,还介绍了空气、水、煤、石油、环境保护、能源、人体健康与化学的关系等与公民素质教育有关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比较零碎,庞杂难记,在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注意归纳和总结。如在学过H2,O2,CO2三种气体之后,可组织学生利用教材P.115的仪器,让学生选择仪器进行操作制取三种气体,这样从H2,O2,CO2三种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开始,对实验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及实验中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归纳,然后再通过实验复习H2,O2,CO2各自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实验现象及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等。
再例如:可设计一组C,H2,CO三种还原剂实验对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得到系统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这样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归纳总结,培养了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促使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纲》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选的82个演示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时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对10个分组实验应要求学生做好预习,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8个选做实验和10个家庭小实验,在课外活动中老师应指导和鼓励学生做,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善于自学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为保证实验成功,还应进行心理素质的教育。首先,应克服依赖心理,独立完成实验,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亲手做,亲眼看,用脑想,只有亲自参与,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其次,应教育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用科学家不畏艰险探求科学真谛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启发他们大胆实验;再次,还应注意向学生介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偶然现象,使他们心中有数,实验时踏实。
教学中应注意化学实验的教学,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使化学实验能力得以提高。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科举文化;古代文学;研究意义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选官制上的新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项伟大创举。科举制作为制度文化现象,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科举制度给过我们一种远年的浪漫,一种理性的构想,似乎可以用一种稳定而周全的制度长年不断地为中华民族选拔各级管理人员。尽管这种浪漫的构想最终不成样子,但当二十世纪的人们还没有构建起一种科学的选拔机制,那就还没有资格来嘲笑它。”[1]这无疑是一种较为客观而通达的认识。在我们已经谙尽以嘲讽和批判一切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虚妄与创痛之后,在以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重新梳理、认识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其必要性已无可置疑。
科举是一种制度,但更是一种文化,我们把它称之为“科举文化”。对于科举制度,当然可以作多方面的研究和讨论,但我们在更多地对它作制度方面的关注和析说的时候,却相对忽视了对它的文化关注。以往的一些学人由于重在科举制本身的研究,或兼及与文学的关系,但并未对科举的文化意义作足够的理解和拓展,而往往出现许多偏狭的认识。科举文化包容了内在与外在的两种文化属性,并由此对文学产生影响,而于林林总总的士人精神存在与文学现象中得以表见。所谓科举文化的内在属性,指的是科举考试内容具备了儒学的与文学的性质,即狭义的文化特质;而科举文化的外在属性,指的是由科举而形成的政治导向性与社会、文化等价值观,即具有了广泛的文化特性。科举文化的内外属性的凑泊,构成了科举文化的整体。这一整体又营造了文人及文学赖以成长的文化氛围与环境。
科举制度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背景下逐渐产生、发展、成熟的,并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形式特色。它所显示出来的精神观念和特异色彩,又深刻地影响乃至再造了中国文化。世界上还没有哪一种制度造就了如此庞大的文官队伍。黄仁宇先生曾经把秦汉以降“二千年而弗能改”的中国封建社会结构,作了一个通俗而又形象化的比喻,说是好像美国的所谓“潜水艇加肉面包”,“上面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此即是‘文官集团’;下面也是一块长面包,大而无当,即成万上千的农民,其组织以纯朴雷同为主;中层机构简单,传统社会以尊卑男女长幼作法治的基础,无意增加社会的繁复。上下的联系,倚靠科举制度。”[2]以文官集团为核心的文官政治的形成,使得统治机构中集中了一大批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化人。作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文化代表的知识分子的面貌、精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科举制度塑造出来的。因而,从科举与文学关系审视和研究中国古代文人及文学现象,就无疑会更能鲜活和切实地贴近文人及文学本身,把握他们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感情形态,展现他们赖以活动的文化背景,从而在更深广的范围来认识古代文学及其发展状貌。
科举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是复杂的。不管古代的文人是出入于科举,抑或是远离科举,甚至否定科举,但最终都无法逃离这一文化氛围的笼罩。归属与反叛其实都是一种“影响”,虽然其价值评判大相径庭,但“对象”毕竟是同一的。由此,我们想到文学研究上应该建立一门“影响学”,来进行科学的理论探讨或实践批评,以避免文学研究上的简单、片面。
我们觉得,从科举文化的视角来审视文人及其文学现象,其学术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可以突破时代背景、作家小传、作品评价的板块格局,揭示创作主体与作品的直接联系。
在文学研究领域,方法与观念的更新转变,显得愈来愈重要。以往的时代背景、作家小传、作品评析的研究格局,固然有它的意义,也解决了文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但划界太清,使三者之间的关涉令人有悬隔之感,失之于笼统汗漫、游谈无根。时代、作家、作品究竟是怎样紧密联系起来的,恐怕这在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而文学的文化研究方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能。作为文化的科举,它是联系世风、士习的最佳中介,也与文学创作建立了较为切近的联系。如杜荀鹤,为了科举及第而积极行卷,几乎行遍天下,这不能不影响到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再如蒲松龄,他一生科场失意,到老乡试未能通过,其孤愤狂痴寄寓笔端。可以说,《聊斋志异》所展现的就是这位落魄秀才眼中的世界。当然,科举只是研究古代文学的切入点之一,并不能说它是打破时代、作家、作品板块格局的唯一途径。然而,似乎可以这样认为,它确是一种最切实、最重要的文化视角。
其次,追索营造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时空,透视作家的整体精神风貌。
中国古代的作家都生活于特定的历史文化时空当中,在这一特定历史文化时空中思考、创作。由于时代的睽隔、历史的变迁,白云千载,哲人其萎,我们想完全置身于那一时代的现实中以古人特有的情感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已成痴想。我们已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唐朝,去繁华的长安街上领略磊落唐风;我们也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宋朝,去不夜的汴京城里观赏万家灯火。然而,这一缺憾可以通过对当时的历史文化的考察及对文学作品的文化说解获得一定补偿。科举制度驱动无数文人负笈远游、求学应举,这无疑造成了文士的大量流动。譬如唐朝举子纷纷来到长安,穿着白麻衣行走在长安街市上。他们的大多数带着强烈的科举仕途欲望聚集到这里,怀着新奇与激动打量着这座繁华雄伟的,登第的喜悦与落第的沮丧形诸歌吟,春风得意与铩羽还乡决定了他们人生的不同去向。唐诗中即反映出这些文士的情感潮汐,颇堪吟味。这不是文学的悬想,而是历史的真实。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理性演绎,认真切实地把握每个作家的生活空间,这无疑会更能充分了解和发掘作品的思想内蕴与情感内蕴。
如上所说,科举不只是一种制度,它更是一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制度文化塑造出了不同时代的文人的精神风貌。唐代科举制度初创,这一新的选官制度刺激了广大庶族寒士从政入仕的强烈欲望,使唐代文人昂扬奋发、豪迈奔放;宋代科举几乎成为文人唯一的入仕之途,且出路更优,使宋代人饱读诗书、博雅风流;元代科举几经废立,且极不平等,使元代文人整体沉沦,他们充满绝望、愤懑,与倡优为伍,以浪子自命;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科举成为牢笼志士、驱策英才的专制工具。这时的文士多在一灯如豆下写作或背诵八股时文,空疏而迂腐。当然,这里所描述的只是某一时代的总体倾向,但一代文学风貌,莫不与此相关。
第三,可以深入拓展对作家群体、诗派及文派的研究理路。
现代文学理论为我们研究古代作家群体及流派提供了宏观方法,给予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其作用不容抹煞。然而,如果一味作架空的分析,而不结合中国古代作家群体或流派的特殊生成状态来考虑问题,就不免空泛,或得出不合文学实际的错误结论。科举制度的建立,在一种新的方式上加强了文人队伍的聚合。如座主与门生的关系、同年关系、师弟子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有可能导致文学集团或文学流派的衍生。这是具有原生态的文学现象。它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合于现代的文学理论模式,但确是古代文学发展的实际。
“基于学科的信息门户”(SubjectBasedInformationGateways,即SBIGs,本文简称为学科信息门户)又称为基于学科的门户(subject-basedgateways)、学科索引门户()、虚拟图书馆(virtuallibraries)、信息交换所(clearinghouses)、学科树(subjecttrees)和寻路器(pathfinders)等[2]。它曾经是“提供可检索和可浏览的因特网资源目录的联机服务系统,集中于某一相关的学术领域,提供对经图书馆工作人员遴选和按学科组织的因特网资源的利用”[3]。在开放式数字信息服务环境下,“学科信息门户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4]。学科信息门户按照某学科(专题)用户的要求对网络中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了更有针对性、更深入的揭示,在给用户“指路”的同时提供更专门、更专深的信息检索服务,有助于专业用户在本领域的“信息超市”()中选择高质量的资源和获得“一站式检索”(one-sitesearch)服务,从而保证用户获得“所得即所要”的信息。正是由于学科信息门户具有这些优于搜索引擎的特点,新的学科信息门户近几年在国外不断涌现。在国内,2001年底正式启动的中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theChineseScienceDigitalLibrary,简称CSDL)也已建立起图书情报学等多个学科信息门户。笔者拟对学科信息门户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为已有的学科信息门户的改进与新的学科信息门户的开发提供参考。
1尽可能全面地收录本学科资源
一个好的学科信息门户所指引的有关资源应尽可能地涵盖本领域重要的资源(涉及资源的内容、时间、地域与语种范围),如表1中的INFOMINE的记录达到了12万余条;收录的资源类型宜多样化,以方便用户对某一专题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即建立一个不仅收录各种形式的因特网资源(网上可以公共获取的全文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书目、指南、邮件列表、电子公告板、新闻组、机构、会议、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网站链接等),而且囊括馆藏实体资源(包括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馆藏目录、联合目录等)的集成化系统,实现两种资源在同一界面的无缝存取(seamlessaccess),并将其整合为易检易用的有机整体,即“hybridlibraries”(复合图书馆)。基于用户利益而管理的复合图书馆:人文科学复合图书馆的组织管理模型(MAnagingthehybridLIbraryfortheBenefitofUsers,简称MALIBU)[5]便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严格选择资源
表1中的ADAM,AHDS,SOSIG,EEVL,EELS,OMNI和MathGuide都强调要选择学术性资源,Biz/ed则注意选择来自非盈利机构网站的资料。SOSIG提供的每一种资源都经过研究图书馆员和学科专家的选择与描述,这些资源有:电子期刊、数字化图书、报告、论文、书目、教育软件、电子新闻稿、邮件列表和重要的社会科学机构的主页。LII选择与评价资源的标准是:选择最适合公众和图书馆用户需求的资源,不收录没有信息内容的纯商业性站点,而且,每一种资源都经过图书馆员对其价值进行的评价。
3对资源进行高质量的元数据描述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它对信息资源或数据对象进行描述,目的在于使用户能够发现、识别、评价资源,并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定位和调用,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管理和长期保存[6]。
学科信息门户对资源的描述应该优先采用国际通用的元数据与标记语言,元数据元素中的“主题”描述要利用国内外著名的分类法与主题词表。例如,澳大利亚要求学科信息门户全部采用已有的元数据标准,如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MARC和澳大利亚政府查找服务(AustralianGovernmentLocatorService,简称AGLS)等元数据以及自己独有的元数据元素进行标引,并支持因特网内容选择平台(PlatformforInternetContentSelection,简称PICS)。INFOMINE的记录以HTML语言表示,主题标引使用《国会图书馆主题词表》(LibraryofCongressSubjectHeading,简称LCSH),记录还可以转换成MARC格式。LII的每条记录都给出了详细的介绍,包括资源名称、URL、摘要、主题词、记录创始人与时间、记录修改人与时间,其中摘要由LII工作人员撰写,使读者在进入一个网站前便可了解其主要内容。LII链接的基本是资源的原始地址,对工作流程、著录项目与规则以及注意事项均做了非常具体的规定,因而能够保证资源描述的质量与一致性。而GEM采用的元数据元素有:资源题名、描述、级别、GEM主题标目、ERIC叙词、资源类型、格式、权限信息、日期、语种、出版者、创建者和编目机构。AHDS采用21个元素,Agrigate则有30多个元素,包括DC的15个基本元素、管理核心元数据(AdminCore)和AGLS中的若干元素以及该门户特有的元素(如记录加入Agrigate数据库的时间、Agrigate批准者、Agrigate评述日期、Agrigate用户级别等)。
采用的元数据需要容纳学科信息门户中可能出现的任何类型的数据(比如,GEM收录教学计划、课程大纲等有特色的资源类型),包括传统的数据类型(图书、期刊、文件等),也包括内容对象组合(例如由若干文本、图像和音像组成的课件)、内容对象资源集合(图书馆、网站、数据库等)、资源集合知识组织机制(例如分类表、叙词表、语义网络)等[7]。4构建合理的分类体系和尽量运用受控词表
分类体系是对学科信息门户收集的资源实施分类组织和用户进行浏览与检索的依据与桥梁,其科学性十分重要。学科信息门户可以采用已有的文献分类法(包括综合性的分类法与专业或专题分类法),也可以结合自身特点与目的对已有的分类法进行适当改进,或者采用自编的分类法。在分类体系的构建中,分类表的展现应力求简单、明了,尽可能将所有的一级类目展现在一个页面;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方便的超链接功能,对具有多重隶属关系与相关关系的类目设置合理的参照系统。
受控词表的运用既可以保证资源描述的准确性,还有利于实现本专业的深入检索。例如,GEM建立的叙词表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的术语体系,提供比某一术语更广或更窄的术语及相关术语间的链接。SOSIG建立了社会科学的叙词表以助用户限定检索,该词表以英国Essex大学开发的“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电子词表”(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ElectronicThesaurus,简称HASSET)为基础。Agrigate采用CAB国际农业词汇(CABInternationalAgricultureThesaurus)进行元数据创建、主题浏览和主题检索。LII采用国际通用的LCSH进行标引,但又将LCSH中的部分主题改为更符合公众特点的主题名称(例如,将LCSH中的主题词“”更改为“e-mail”)。它遵守与MARC标准,使得它具有与其他学科信息门户之间实现互操作的可能性。笔者通过网上调查,将国内外重要学科信息门户采用分类法与受控词表的情况整理成表1。
表1国内外重要学科信息门户及其采用的分类法与受控词表
注:①上表中的“无”系指没有利用现有的主题词表;②表中的简称依次为:LCC指LibraryofCongressClassification,ERIC指EducationResourcesInformationCenterDescriptors,AAT指Art&ArchitectureThesaums,EI指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的EngineeringInformationClassificationCodes,NLM指NationalLibraryofMedicineClassification,MeSH指MedicalSubjectHeadings,CAB指CABInternationalAgricultureThesaurus;③BIOME对于不同的大类采用不同的分类法。
5定期更新与维护
学科信息门户的更新与维护包括三个方面:①信息资源的更新与添加。由于网上站点的增加与更改频繁,学科信息门户要真正成为因特网信息的深层组织工具,必须及时更新其收录的资源,这也是保证学科信息门户质量的最重要的后续工作。②学科信息门户中信息资源的安全。要注意对资源进行备份与保存。③服务器的完整性、功能与持续服务的保障。如果用户经常遇到服务器不能正常工作,或有的功能失效,就会失去对该学科信息门户的信心。英国著名的“发展欧洲研究与教育信息服务”项目[8](DevelopmentofaEuropeanServiceforInformationonResearchandEducation,简称DESIRE)在其手册中对学科信息门户服务器的要求及硬件与软件配置做了详细规定[9],可供参考。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学科信息门户创始计划也制订了类似的规定。为此,一方面,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不断追加新的网络资源,及时剔除错链、死链,保障整个系统在结构上为一个活的系统;另一方面,必须改变目前因追求高质量而过于依靠人工参与的状况,充分利用网上自动漫游、自动跟踪、自动分类和自动标引技术,采用人机结合的工作方式,为用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在学科信息门户建设之前和建设过程中就要考虑易于维护的问题。LII的资料每周更新,有工作人员负责新资源的追加和保持资源链接的有效性。据该门户网站的介绍,它们的“死链”从来不超过100个。同时,鼓励用户根据LII的标准推荐新资源,设立了“本周新资源”、“更多新资源”和“上周新资源”栏目,资料更新比较及时。而瑞典工程学电子图书馆(EELS)由于人工编制索引慢,跟不上网络资源变化的速度而不得不停止使用,计划在以机器人编制索引的AllEngineering[10]基础上开创一个新的门户。
值得注意的是,学科信息门户的更新与维护要考虑用户的需要与反应,比如设计用户调查表,听取用户评价意见,根据用户需求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变化及时对词表和分类体系进行调整,还可以鼓励用户推荐资源或参与维护(如WWWVirtualLibrary,Agrigate和EELS)。EELS还设计了详细的用户评价调查问卷()。EELS的调查问卷设计得非常具体,可供其他学科信息门户借鉴。其问题包括综合性问题(工程学是否是你感兴趣的主要领域、你介入工程学领域的主要原因、使用计算机的情况、使用WWW的情况、使用WWW的目的),EELS使用中的问题(EELS的界面是否令人悦目、导航功能是否容易使用、你使用过EELS的哪些功能、使用EELS数据库的原因、为什么EELS对你用处最大、EELS的帮助功能如何、EELS的检索结果与你的期望是否很接近、EELS中的资源是否满足你的质量标准、请告知你需要但EELS没有提供的服务、你希望EELS中的文献描述更详细还是更简略、EElS中的分类是否便于你查找文献、从你的经验看EELS最有用之处和最没用处是什么、EELS与搜索引擎相比较的优势何在、你希望EELS提供什么功能以使其对你最有用处)以及学科信息门户使用的可行性(你希望诸如EELS类的学科信息门户提供搜索引擎所不具备的哪些功能、你认为WWW上的质量保证是好事吗、你认为EELS提供了有用的服务吗、你希望一次检索应该返回的记录数大约是多少、请对EELS提出更进一步的评论意见)[11]。而GEM每年都提供一个详细的评估报告(evaluationreports)。
6重视互操作性
学科信息门户中各信息源数据库与信息平台差异可能很大,为了在统一的界面中使用来源各异的网络资源,学科信息门户必须具有异构计算机软硬件平台间良好的互操作性,具有跨门户检索的能力。
学科信息门户互操作的实现有赖于学科信息专家与计算机专家的合作、国家间的合作以及跨语言与跨文化问题的的解决。SOSIG便是图书馆学专家、信息科学专家、计算机科学专家对图书馆应用、实践与数据库技术有机结合的结果,旨在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学教师和图书馆员提供世界范围的因特网资源的快捷而高质量的检索,一投入使用便备受欢迎。有些国家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合作已经超出本国的范围,如澳大利亚的虚拟工程图书馆(AustralianVirtualEngineeringLibrary,简称AVEL)已开始与英国爱丁堡工程学虚拟图书馆(EEVL)合作,拟将合作扩大到东南亚和我国的香港特区,并打算与EELS开展跨门户的检索。化学学科信息门户的合作面更广,澳大利亚的MetaChem已经与德国的化学信息门户合作,并打算与英国的BUBL和美国的IsaacNetwork互通。
为了提高互操作性,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的IsaacNetwork[12]采用DC作为元数据,以Linux作为平台,以LightweightDirectoryAccessProtocol(LDAP)[13]和WHOIS++作为信息查询与交换协议,而以代号为RFC2651的通用索引构建协议(theArchitectureoftheCommonIndexingProtocol,简称CIP)[14]作为索引编制与互换协议。通过该门户,用户可以对SOSIG、BUBLLINK、EEVL、EdNA、MathGuide、GeoGuide、OMNI等近20个学科信息门户进行跨门户的检索。同样由NSF资助的“全国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数字图书馆”(SMETE)项目则将多个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作为整个数字信息资源的整合机制和服务渠道,允许用户通过该门户体系检索和调用各种不同的信息资源与服务[15]。自1999年9月开始,NSF和英国合作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共同发起的“国际数字图书馆创始计划”(InternationalDigitalLibrariesInitiative)资助了为期3年的“IMesh工具套(TheIMeshToolkit)”项目,IMesh即“因特网学科信息门户国际合作”(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onInternetSubjectGateways),该工具套适用于分布式学科信息门户的构建[16]。
为了便于新建和已有学科信息门户之间的交流,澳大利亚于2000年组建了“澳大利亚学科信息门户论坛”[17],并制订了一系列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标准,包括“澳大利亚学科信息门户论坛技术考虑:技术、规范与标准”、“澳大利亚学科信息门户最佳实践核对清单”、“发展澳大利亚学科信息门户的国家框架”和“学科信息门户软件的要求”等[18]。
7运用相关技术
学科信息门户的运作仅靠图书馆的理念是不够的,要涉及到大量的实现技术,如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简称VR)技术、虚拟专用网(VirtualPrivateNetworks,简称VPN)技术、虚拟局域网(VirtualLocalAreaNetwork,简称VLAN)技术、虚拟数据库(VirtualDatabase,简称VDB)技术、通用对象请求体系结构(CommonObjectRequestBrokerArchitecture,简称CORBA)技术等。例如,利用虚拟专用网技术可以解决学科信息门户信息共享的安全问题。信息推送(push)技术通过信息机制,在用户初次使用时设定所需的信息后,能通过推送(push)或网播(net-casting)的方式把网上相关信息送到用户面前。这种基于push技术的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既为用户搜索、浏览网上的相关信息提供了快捷入口,又为学科信息门户在广域网内的信息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了便于用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检索,学科信息门户在建设中可以提供多种格式的元数据,并充分利用已有的不同元数据之间的转换工具,如从MARC21转换到DublinCore,从DublinCore到EAD,GILS,USMARC等,英国图书馆与信息网络化办公室(theUKOfficeforLibraryandInformationNetwoking,简称UKOLN)在其网站中对这些转换工具做了导航[19]。SOSIG采用了自动标引、分布式编目、镜像等先进技术。LII目前采用快速的、灵活的、功能强大的网页索引系统(SimpleWebIndexingSystemforHumans-Enhanced,简称SWISH-E)。GEM采用Siderean软件公司的具有分面检索技术的Seamark检索引擎。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可利用已有的运行可靠的软件或使用较多的软件,如由JISC和英国电子图书馆项目共同资助的“基于学科的服务中的资源组织与发现(ResourceOrganisationAndDiscoveryinSubject-basedservices,简称ROADS)”软件已广泛应用于SOSIG,OMNI,ADAM,EELS,EEVL和Biz/ed等学科信息门户中[20]。
8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
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的变化除了需求量上的增长外,还表现为信息需求复杂程度的提高:用户成分逐渐多样化、复杂化,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国别、信仰的人士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同一个用户在学习、娱乐、工作等不同的活动中也有着不同的信息需求,希望有一个系统能直接、深入、有效地支持其检索、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帮助其建立个人的数字图书馆(personaldigitalIibrary,简称PDL)。用户信息需求的个性化要求学科信息门户在提供信息浏览与检索等基本服务的同时,还要利用网络新技术,跟踪用户需求,主动地为用户提供新资源通报、信息推送与定制服务。学科信息门户还必须利用可视化等技术增强用户界面的友好性,注重帮助功能的提供,体现对用户的人文关怀,注意尊重与保护合法用户的权利与个人隐私。
EELS的功能除了浏览与检索外,还有方便的帮助功能和新资源通报(What''''snewinEELS)服务。LII创造了一个普通用户易于使用的界面,用户可浏览所有的主题,其检索功能也非常强大:用户可以在基本检索中选择检索所有字段或只在资源题名、主题、描述、URL字段中检索;选择进行词根检索或非词根检索;对输出结果可以选择只显示题名或显示完整记录;高级检索还支持布尔逻辑检索。但由于开发的时间较早,LII忽略了用户定制等服务。2000年始由NSF资助的美国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theNationalScienceDigitalLibrary,简称NSDL)非常注意数字图书馆的交互性与个性化服务,已建成的SMETE不只是一个网上的信息存储场所,还给用户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数字化学习空间,用户可在此进行信息浏览与检索、下载、定制个人文件夹、获得适合其需要的资源推送服务、发表评论以及与同行交流等,真正为用户创造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资源存储与服务空间。CSDL已能把用户需要的信息资源和服务有机地集成在一个统一的系统里,并开通了分布式参考咨询系统,聘请30多位中国科学院前沿领域的科学家和资深的咨询馆员为知识导航和咨询专家,为用户向专家交流咨询提供了平台[21]。这些都是新型的学科信息门户应该具备的。
以上的优化对策是就单个学科信息门户而言的,从总体上看,学科信息门户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有待改变。这种不平衡表现在地域分布、学科分布与语种分布等方面。医学与健康科学、工程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信息门户很多,而音乐等学科的信息门户很少。有影响的学科信息门户主要分布在美国与欧洲,澳大利亚的学科信息门户近几年也发展较快,其国家图书馆已经建立了农业、教育、人文科学、法律和舞蹈等学科的信息门户,在建的还有“澳大利亚音乐”(MusicAustralia)。英国StAndrews大学图书馆和Heriot-Watt大学图书馆分别整理了一个收录50多个学科信息门户的列表[22-23],其中没有一个是我国的,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我国的学科信息门户可通过推出英文版、采用国际标准(如DC,等)和参与国际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的合作项目来加速其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黄如花.网络信息组织:模式与评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2KirriemuirJ,BrickleyD,.[2004-11-23]./dlib/january98/
3WhatisSubjectGateway?[2004-11-23]./html/subjectgateways/
【关键词】纳米材料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是21世纪最令人瞩目的前沿科技研究热点之一,纳米科技的蓬勃发展对众多研究领域,乃至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纳米材料的应用和产业化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相继研究和开发的重点。《纳米材料》是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新设课程,具有前瞻性、创新性、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纳米材料》及其相关的课程也是许多高等学校材料学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开展有助于让学生了解纳米材料与纳米科技的发展方向,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开展纳米科学前沿课题研究,培养潜在的科研人才,同时,对《纳米材料》的教学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
1.教学内容改革与优化
目前的教材多是围绕着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性、表征方法、制备技术、纳米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功能纳米材料等内容编写,而其中的内容很多都已过时,比如在碳纳米材料这一部分内容时,十前年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富勒烯和碳纳米管的讲解,而今天,该部分的内容可更多的偏向于目前研究较为热门的层状石墨烯材料。此外,材料表征方面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占有相当大的篇幅,直接讲解纳米材料的表征特性使学生不能深入的理解,教学内容上有必要加入适当课时讲解较常用的表征手段的原理和分析方法,如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拉曼等的分析手段。
2.教学手段改革
纳米材料涉及的课程范围较宽,有些章节较为抽象,学生首次接触常会遇到知识过于抽象不便于理解的问题,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当前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针对这样的问题,应利用多媒体数字化资源如动画来辅助教学,利用当前各种模拟软件如3DSMAX或PHOTOSHOP将抽象的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长过程进行直观展示模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先进的仪器设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学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单晶衍射仪、电化学工作站等设备,需借助这些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研素养,为今后继续深造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3.教学模式改革
在教学实践中,采取“分组教学”模式,即学生以10-15人为一小组,在既定大课题方向内,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资料,选定具体研究题目,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导师探讨方案的可行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种纳米材料的合成制备,对性能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完整独立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方式将加强学生从理论上学习和理解并能拓展到实际的应用中。这种综合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加强学生对理论课程的理解的重视,并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
4.考核方式的改革
纳米材料课程的专业性和前瞻性都很强,常规的考核方式达不到反应学生学习能力和掌握程度的效果,相反地,概念性的知识点较多,一味的要求學生通过记忆背诵的方式来达到考试要求,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一方面学生也难以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点。卷面考试虽有必要,此外应加入撰写论文的考核方式。该种方式能够督促大三学生对上学期所学的文献检索课程的掌握利用,还能在查阅文献完成论文的同时,丰富与纳米材料课程相关的前沿知识,增强了学生论文写作的思路和方法,对大四的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提前得到了锻炼,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纳米材料涉及范围广,发展日新月异,通过开展教学与实践及科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将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白春礼.纳米科技及其发展前景[J].新材料产业,2001,4:8-11.
[2]李群.纳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朱世东,徐自强,白真权等.纳米材料国内外研究进展Ⅱ——纳米材料的应用与制备方法[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0(31).
关键词:材料表界面;多元化教学;教学改革
一、引言
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而任何材料都有与外界接触的表面或者与其他材料区分的界面,材料表界面的结构和性能直接影响材料的整体性能,材料的腐蚀、老化、硬化、破坏、印刷、涂膜、粘结、复合等无不与材料的表界面密切有关。因此了解材料表面及界面的有关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材料表面与界面问题的控制规律和改善措施,对材料行业的从业者以及技术研究人员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我院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将“材料表界面”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第5个学期开课。本课程主要包括表面化学、表面活性剂、以及四大类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表界面和表面测试技术等四大部分内容[1]。当前,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在本课程授课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本课程与表界面工程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单一的课堂理论授课方式收效不明显,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尝试将将录像教学、多媒体教学、自学、科研文献辅助教学等方法引入常规课堂教学,并与开放式讨论、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法相结合,将多元化教学应用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对该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
二、常规课堂教学中的新尝试
(一)从日常生活中的表界面现象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笔者在讲到材料表面浸润性的内容时,对学生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荷叶为什么能出淤泥与不染”,“耐油污材料的设计关键在哪里”,“决定液体在固体表面浸润性的最本质因素是什么”等?学生们听了这一连串的问题后感到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介绍表面活性剂的相关知识时,先举一系列与日常生活贴近的例子,如活性剂在日常清洁用品、在油田采油、在农业生产如农药中的应用实例,引导学生从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中进行思考,启发学生将材料表界面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用科研论文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现有教材的编写一般偏重于强调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偏重理论教学和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由于篇幅原因在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方面的内容较少。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创新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所授课内容,适当引入一些科学研究文献进行介绍和剖析,帮助学生培养研究型和探索型思维是创新教育理念的体现。科学研究文献辅助教学在拓宽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达到了更深层次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无机非金属材料表界面教学内容中,在介绍陶瓷三相结构,即玻璃相、晶相以及气相三相结构时,以“高温过滤支撑体用SiC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表征”[2]一文为例,以实际的扫描电镜微观结构图片对烧结过程中粘结剂用量多少对陶瓷晶粒大小、气孔大小以及玻璃相存在比例的影响进行了直接展示,并通过实际数据的介绍使学生充分理解陶瓷材料界面微观结构特征对多孔陶瓷气孔率、抗弯强度等主要性能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到陶瓷材料存在三相结构,还充分认识到三相比例及微观结构的复杂影响因素以及陶瓷材料相结构所决定的陶瓷复杂界面特征。而在介绍固—固—固三相晶界构型中讲到“从能量角度考虑,弯曲晶界不稳定,如果温度足够高,弯曲的晶界会沿着曲率运动,使界面减小,通过消耗周围的小晶粒使多边形晶粒长大。”时,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除了在原理上从表面张力的角度进行解释,还以“烧结温度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3]一文为例,以扫描电镜微观图片展示了不同烧结温度下SiC陶瓷的断面形貌,学生可以直观观察到烧结温度为2130℃时,晶粒细小,但孔隙较多,致密度不高;2190℃时,结构细密,晶粒尚未明显增大;而2220℃时,晶粒开始长大,大小晶粒并存,致密度最好;继续升高到2250℃,晶粒异常长,晶间疏松反而引起致密度下降。通过这一实例的展示,同学们不仅能够更深的体会在高温下,晶粒长大,即弯曲的晶界沿曲率运动使界面减小的过程,还了解到对于陶瓷来讲,晶粒的大小要控制到比较合适的尺度,并非越大越好。从以上实例可以看到,对于教材中的一些结论,加以实际科研素材中的实例进行实物阐述,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适当的自学环节
人类知识的总量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增加。在知识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自学是人们适应不断发展变化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教材中的少数章节,属于常识性知识的介绍,涉及的内容以及相关原理相对简单,若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因学生觉得太通俗易懂,可能会缺乏兴趣和热情。对于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自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自学能力。比如在第10章“复合材料的界面”第三节中关于“高性能纤维表面处理”一节中,主要介绍了碳纤维和有机纤维的表面处理方法,包括表面清洁处理、表面氧化处理、表面涂层、表面沉积无机物、电聚合处理、低温等离子处理以及表面接枝等七大类方法,每一类方法里面还有具体的分类。
(四)录像教学
视频资料以其直观、信息量大,使学生获得视角、听觉、感觉、文字等全方位的刺激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特点,能够大幅提高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4]。在本课程54学时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剂学生的学习状态,在部分内容中穿插使用了视频资料。比如在讲完聚合物的表面张力相关内容后,播放了一段对低表面能含氟聚合物的分子结构、特殊性能进行介绍的录像,通过生动的录像资料,使学生领会聚合物表面张力与其实际应用的紧密联系。通过观看录像,寓学于乐,给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气氛。但是在录像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过于频繁或者录像时间太长,可能导致教学缺乏严肃性,使学生思想跑题。在本课程的学习中,总共使用了3次录像教学,每次时间在10~15分钟左右。
三、学生老师角色互换法
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它把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建立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融入课堂,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也就变为了主动吸收,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实现了素质教育中以点带面、全面合作型的学习方式[5]。比如本课程第8章“金属材料的表面”中第5节为“金属的表面改性”,而由于篇幅有限,在教材中主要针对“干式被覆方法”进行了介绍,虽然“湿式被覆方法”也是金属表面改性处理方法中应用得比较多的一大类方法,但在教材中只是提及,没有进行阐述。而恰好本院“材料化学”专业第6学期的“材料化学专业实验课”中有三个实验主要则针对金属表面的湿式被覆改性方法进行体验。因此考虑到对本课程内容的扩充以及对实验课内容进行先修理论学习两方面的需求,将这部分内容添加到教学设计中。
主要教学方法为老师先给出三个相关主题,分别为“铝的阳极氧化”,“钢铁的磷化处理”以及“钢铁表面电镀锌”。然后将学生分成小组,5~6人为一组,为营造竞争的气氛,每两组分派同一个主题,相同主题的小组可以选择不同侧重点,要求同学们自己搞好分工协作,通过查阅图书馆资料,电子文献资料等制作ppt。主要内容要求包括该方法的目的、原理、主要体系的特点分析,影响因素(前处理/电流密度/添加剂/后处理等)和影响规律以及整个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前景。准备工作完成后各小组在指定的课堂时间进行讲解,讲解过程中要求每个成员都参与,每人讲解一个小部分。在该方法实施的过程中老师的主要责任在于首先从讲稿的写作和PPT制作开始把关,在学生讲解过程中进行纠错和补充;讲解完毕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解进行总结。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参与性的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进行了初步培训。
四、实践性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在现有教学体系中,往往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体系完全分开。比如在本课程第11章“材料表面表征技术”的教学中,给学生介绍了显微镜和能谱技术等理论知识体系后,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了大型表面测试仪器,扫描探针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RD衍射仪等,通过相关仪器负责老师对现场仪器的组成介绍以及实际样品的测试演示,促使学生把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可以更深刻体会材料表面微观分析手段在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并了解主要测试方法的原理和适用性,为自己在以后的技术研究工作或者科学研究工作中正确使用这些仪器打下基础。
五、结束语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材料表界面课程中的应用,是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针对材料化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需求进行的新尝试,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元化教学的教学效果明显,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加。这种多元化教学方式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完善,尤其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在今后的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和改进,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福增,陈国荣,杜永娟.材料表面与界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李俊峰,林红,李建保,等.高温过滤支撑体用SiC基多孔陶瓷的制备与表征[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S2):122-125.
[3]吴澜尔,江涌,乔发鹏.烧结温度对碳化硅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J].粉末冶金技术,2010,28(1):58-60.
[4]石冬莲,石高宏.浅谈视频资料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际金融精品课程建设为例[J].时代经贸(中下旬),2009,(3):200-201.
一、化学科学知识水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四大知识板块分别提出了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以确保学生在毕业时达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水平。
1.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元素化合物这两大知识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在初中化学中的重要性,教学要求分为常识性介绍、了解、理解、掌握四个不同层次;2.对化学基本计算教学要求的层次是掌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溶液等方面的基本计算;3.对化学实验的教学要求分为练习、初步学会两个层次。在教学中,教师应按要求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实验,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的机会。
新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大纲规定“初级中学的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的原则,适当降低了理论要求和精减了一些次要概念。为了配合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力,增加了一些金属、有机物(包括高分子化合物)以及保护生态环境、“温室效应”、硬水、氢能源、水和人类的关系、金属和人体的关系、化肥、农药等内容,体现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产、科技的紧密联系,为学生达到规定的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创造了条件。应该明确,在构成化学科学素质的诸多要素中,化学科学知识水平始终处于基础和核心的地位。
二、化学科学能力
化学科学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与个性特征。它包括对物质形态与变化的观察和感知;化学知识的记忆和想象;对微观世界和化学现象的理解、概括、抽象、推理和论证;应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客观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处在化学教育启蒙阶段的初中学生,应从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化学科学能力。
1.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持久的知觉过程,是和思维紧密结合的主动知觉活动。观察能力是智力三要素(观察、思维、创造)之一,是智力发展的基矗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化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能动的、客观的、定性、定量的综合观察,从实验的宏观现象入手,揭示和认识微观变化的本质。观察能力不是单一的知觉感知,而是诸多因素综合性的智力过程。新教材增加了多幅彩图、插图、章头图和多项演示实验,并在学生实验前增设了思考题,启发学生养成自觉观察的良好习惯。教师除应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会他们如何观察。通过学生动手动脑,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避免只看“热闹”,不看“门道”的不良习惯。
2.实验能力。实验能力是有目的地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进行化学反应,认识和发现化学变化规律的能力。实验能力既包括实验操作能力,又包括推理、计算、对数据分析处理以及对实验结论归纳总结、准确表述的能力。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①能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设备;②明确实验目的;③了解实验原理;④掌握实验方法;⑤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和记录;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导出结论,写出实验报告。
教师应积极创设实验条件,努力完成全部必做实验。有条件的适当做一些选做实验,鼓励和指导学生做一些家庭小实验,克服“教师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考试背实验”,只注重理论学习,不重视实验教学的弊端。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他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
3.思维能力。思维是人类在事物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其中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最基本的过程。新教材正确处理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在叙述方法和行文方面,注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介绍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时,通过实验和类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深入到微观结构的本质,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然后再概括出结论或概念,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在已有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不仅是使学生“学会”,更重要是使学生“会学”。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缩短,如果不“会学”,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要。因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摄取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化学科学思想水平
学生的化学科学思想水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水平。?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素材。在化学教学中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应结合教学内容,通过有机渗透,使学生逐步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矛盾性和统一性、量变到质变等观点学习和认识化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2.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中化学启蒙教育阶段,应结合教学内容、化学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坚忍不拔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认真的作风等方面的教育。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研究方法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的道理。
3.爱国主义的思想水平。新教材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教材中介绍了祖国在化学科技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密切结合能源、材料、资源等教学内容,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远大目标。
加里宁说,“我没有看到一门不能教育青年热爱祖国,并培养他们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化学也不应例外。
4,环境保护意识水平。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物质在不断运动变化,并按一定程序循环着,组成了环境物质的平衡体系。而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污染却破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新教材的有关章节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防止污染、保护环境的教育。教师应通过“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使学生从小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和习惯。
四、化学科学品质
化学科学品质指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兴趣、情感和意志等。化学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化学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达到预定目的的意念。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有效的方法。化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自然科学。现代社会,不管是高科技或日常生活,都与化学科学息息相关。学好化学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是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需要。
在教学中应始终贯穿理想教育这一主线,通过具体的实例,生动有趣的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2.化学学习兴趣。化学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化学力求认识、趋近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对学习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在其中得到乐趣和满足。化学教学中丰富多采的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教学情境。此外,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渊博的知识等,都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因素。
3.情感。情感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的不同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愉快、热情的良好情感,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悲伤、灰心、冷漠、烦躁等不良情感可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尤其对差生)的热爱、信任和尊重,教师高尚的人格,以及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培养学生良好情感的重要因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9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