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精选10篇)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精选10篇)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1篇

1.新春期间人才招募方案

新春期间的人才招募方案是:

1)新春期间人才选取的具体条件,

2)人才的需求

3)人才需求的分析

4)人才市场人才需求的现状、对策与对策

5)人才需求的分析方法

6)人才需求的和预期

7)人才引进的策略

8)人才引进的方法

二、新春期间新春期间新春期间新招聘方案

1.新春期间新春招聘渠道的选择。

2.新春期间人才招募方法。

9)招聘渠道的选择

①对于应聘的人员进行筛选。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筛选。在网络招聘的同时要对符合条件的应聘者进行面试,最终选出合适于其他类型的应聘者。

②面试的选择。

通过电话询问等方式确定面试的具体人员。

③面试时间的选取。

三、新春期间人才招募方案的设计。

10)新春期间人才选取的具体条件和分析

11)对于应聘者的岗位职责,对其进行面试。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2篇

关键词:LTE人才培养;SMART培养体系;全面培训评估

1 项目背景和意义

项目背景

网络优势历来是中国移动的最大优势之一,网络能力也始终是中国移动最为关注的核心能力。秉承着“质量是通信企业的生命线”理念,中国移动致力于提高网络能力,建成了一个覆盖广、质量高、业务多、服务好的移动通信网络,并领先于其他运营商,在国内率先开通TD-SCDMA第三代及TD-LTE第四代移动通信业务。

自2004年中国移动大规模使用外包以来,许多专业技术领域逐步外包,人员在不十分了解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可能已被推上了技术管理的岗位,造成核心通信技术能力的下降。虽然移动公司每年也有投入大量培训经费用于技术课程培训,公司亦积极举办技术竞赛以选拔优秀技术人才,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但是由于缺乏工作实践的领悟,较难与工作实践绩效对接,也使员工的技能提升缺乏针对性。

项目意义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精确性、适用性和系统性

通过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实现学习需求的精确性、学习设计的适用性和学习评估的系统性,建立学习需求来源于工作指标,学习结果反馈于工作指标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以工作促成长、以成长提效益”,充分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发挥学习对工作效益的促进作用。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有助于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通过SMART原则让培训的指标更为量化,可以为培训的选择、开展、评估提供量化参考和有力支撑,实现培训的精细化管理。

2 项目亮点

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搭建了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实现了“五个一”培养模式。

东莞公司基于SMART原则的LTE人才培养项目可以概括为ACT人才培养行动体系。A是指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作为员工培养的标准, C是指基于SMART原则的5个特性搭建人才培养体系,T是指实现业务匹配、精确培养、快速成长、绩效提升四个目标。

“五个一”培养模式的内涵是以一个LTE项目作为技术人才培养的试点项目开展探索,结合一体化SMART培养原则,固化了一套培养流程,按照一条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执行,坚持一心为能力成长和业务提升服务,最终实现技术人才成长与网络业绩提升向匹配的目标。

3 项目思路

LTE人才培养项目以员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结合能力认证成果,由各专业核心骨干员工率先学习并将课程内化,逐步覆盖网络线全体员工,形成知识的梯队传递和网络线人才的梯队建设。

工成长学习路径图为出发点,从“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三个流程开展人才培养,推动人才的阶梯化成长与发展][理论学习][生产实践][报告总结]

为了使培训的设计能够最大程度的支撑公司全面建设及维护LTE网络的需要,LTE技术人才培养计划将基于SMART原则来设计。

4 项目实施方案

Specific(明确性)、Measurable(可衡量性)、Attainable(可达成性)、Relevant(相关性)和Time-bound(时限性)等5个特性共同构成了LTE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的基本原则,将通过培养需求挖掘、标准化方案设计、时间成本规划、多元化培训评估及后期宣传借力等措施加以实现。

明需求,定方向,挖掘明确范围

查阅公司战略规划报告

为了能使培训规划与公司战略规划想协同,先主动查阅公司相关的战略规划报告。主要分内外部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以内部为主,对公司战略报告及相关文档进行查阅、分析,了解公司的战略方向。第二阶段是以外部为主,查阅社会及相关通信企业的发展方向及规划,结合第一阶段的结果进行分析,吸收外部参考案例,形成调研分析报告初稿。

访谈专家了解一线情况

提前c网络各部门各专业不同专家详细了解今年4G对他们工作方方面面的影响,包括工作量、工作进度、工作内容、人员情况、维护模式、工作饱和度等。

访谈部门领导明确培养需求

由于部门领导访谈时间较紧,为能有效提升访谈效率,结合访谈前的分析和假设,针对LTE培养的内容、实现方式、时间安排、资源情况等多个角度对问题展开提问,形成无线、传输、交换/工程维护包含理论、实操需求的培训规划调研分析报告。

实到现场进行分析与评估

通过亲临现场对LTE培训规划调研报告进行分析、评估与优化,最终梳理出终版的培训规划调研报告。

简设计,多验证,设计可衡量方案

联合专家走访

由于技术专业的培训具有受场景影响大、受设备影响大、受技术理论及经验影响大、与网络建设规划密切相关等特点,因此为了摸清培训的重点及可能影响培训开展的环节,需要联合技术专家共同走访踩点,找出适合人才培养的方式及地点。

精细化设计

精细化设计由学习方式设计、培养项目设计、具体方案设计三个步骤构成。

首先是学习方式的确定,采用了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匹配的方式,做到理论学习内容必须为实践服务,理论学习计划与实践学习计划要相互承接。

接下来进行培训项目确定。如下表所示。

最后一步是具体方案的设计。将实践项目细化到每一个具体步骤和场景,和理论学习知识点相关联并设定考评指标,形成指导具体实践的可衡量的方案。

交叉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正式实施培训方案前,按照方案的细节内容逐条在现场进行体验,亲身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精规划,细把控,成本时间可达成

成本彰显价值化

将成本花在刀刃上。在成本的支出上,将过去单纯的买知识、买理论,转变为买方法。将成本支出向资产转变。参训人员在培训和实践的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LTE原理c随工实践》、《LTE规划及建设基础》,并将故障处理过程转化为应用案例,将难点问题和创新解决思路转化为课题和论文。让成本的支出转化为有型的知识资产,并通过公司的能力认证体系,由高认证层级向低认证层级进行普及,充分提升成本的使用效能,确保项目在低成本下可达成。

时间规划平滑化

在时间的规划上,充分考虑人机料法环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在人员安排上,充分考虑协调员工工作与培养的最佳时机;在机制上,通过机制跟踪与保障进度的实施与变更可控;在资料上,将培训资料、实践工具、仪器等提前准备到位;方法上,充分运用甘特图、流程图等工具,清晰地呈现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在环境时机上,抓紧工程LTE建设的黄金时间,为员工的生产实践培训提供环境支持。

多考虑,深评估,提升相关领域

充分运用多元化的培训评估体系,充分提升并检验培训工作对相关领域的影响。

在供应商层面,重点监控培训方案的设置是否能够针对员工的短板,是否能够实现培训的效果。在员工层面,重点考察员工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变,考察员工的专业知识技能是否得到有效提升。在公司层面,将网络绩效指标提升与员工培训达成紧密相关,让培训的效果与相关领域指标的提升紧密相联。

会借力,多传播,确保时限内完结

LTE技术人才培养是为未来的LTE网络建设、运维和优化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所以LTE技术人才培养的时限性要求极高,要求尽快提升技术专业人员的能力,因此需要借助于以下几项举措:

借力至上

充分发挥网络部及相关业务部门的专业能力,搭建实操场景,并对学习过程进行管理跟进。

宣传造势

抢占大家的注意力,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

沟通为王

通过访谈、讨论、会议明确需求,通过课后分析总结、随工日志、月度总结通报随时随地播报项目进展。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城镇规划专业 人才培养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国家对城镇规划人才的需求日渐扩大,城镇规划专业得以快速发展。全国各地地方性院校均设立了城镇规划专业以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而这些院校大都是地方本科类院校,主要为大中型城市的城镇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现阶段国家城镇建设的重点已经转向中小城镇,大部分的中小城镇面临着快速发展的机遇,但是这些中小城镇中熟悉城镇规划业务的人才却非常缺乏,这就给高职城镇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市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逐步深化,城镇规划作为城乡建设的重要环节,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合理培养城镇规划专业人才成为当前众多地方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系统等方面,对城镇规划专业进行系统的探索,根据就业的需求特点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础条件

(一)实训基地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对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极为重视,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对基础课、专业课的改革,积极引导,创造条件。学院具有研究所需的实训基地,如城镇规划设计室、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室及园林系园林研究所、广西森态规划设计院等校办经济实体,学院的整体规划工作也可作为实习内容,同时与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项目合作,这些都为研究的实施打好了基础。

(二)教师专业能力条件。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队伍的建设,在政策上落实“双师津贴”,并通过“以老带新”、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规划项目,了解企业技术发展,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加快学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课题负责人和课题成员有专门从事本门课教学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过项目教学研究工作,有较好研究基础;有多年进行实践教学,具有较高实际操作能力的实验教师,可从事专题研究工作。

(三)社会实践条件。根据企业需求条件,对在校学习的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和考核,通过综合实训择优推荐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并且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企业,了解城镇规划体制,学习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学习并管理学生,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二、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对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能力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本文提出“项目为引领,主线为特征,规划为基础,作品为目标”的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项目引领。按“专业+企业+项目”的育人理念,突出专业项目的实践功能。项目以城镇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综合实训、业务项目为主要,形成并打造专业项目实训库。如建筑模型、山水模型、规划作品效果模型等,保证规划资料的项目化。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现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主线为特征。为突出城镇规划专业的培养特色,主线是指城镇规划理念、方法两条能力主线的培养与强化。包括规划数据的采集、处理、输出和规划软件应用能力,如设计软件(天正建筑、PS、SU等)的用,以及城镇规划相关法律法规、地方规章制度、行业设计规范、技术标准的应用等。

(三)规划为基础。专业技能采取以真实规划项目为导向的培养理念,规划需要理论需要操作,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评。本专业教学研究正是突出了规划作为基础的目标,在规划理论、规划方法、规划手段、规划方式等诸多方面开展教学。

(四)作品为目标。学生的教学成果,亦即可视化成果就是规划作品。核心课程、综合实训及项目业务均以作品形式体现,反映了专业培养的项目特征。作品是整个规划作品,是综合性项目作品,彰显的是学生的综合工作能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培养模式。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根据城镇规划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在知识、能力的要求,对广西多家规划设计公司进行调研。调查分析表明,城镇规划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人才学历结构需求具有多层次性,其中,基层城镇规划设计人员、绘图员、测量员、一般设计人员等从事设计、管理一线等岗位对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学历要求为高职生和本科生。调查分析结果为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提供了重要依据。新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以下修订:

(一)更符合人才需求。原人才培养方案过多地按照学科型人才培养进行编制,偏离了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规格的要求,新方案按照典型的城镇规划专业工作过程进行编制,符合现阶段企业对城镇规划人才的新要求。

(二)理论与实践的整合。按理论教学部分和项目教学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理论课程包括城镇规划管理与法规、城镇地理与经济等,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城镇基础设施规划的理论部分;项目教学部分结合相关理论的学习以实际规划项目或者课程设计的形式开展。本着“实用、够用”原则,削减理论教学时数,重组后的课程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更加强调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体现了本学院的专业特色。开设“城镇绿地规划”核心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各种绿地系统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合理的规划,在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开设“观赏园艺”课程,凸显本专业学生在绿地规划中的优势。

(三)教学文件标准的编制。编制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考核标准等相关材料,制定了城镇规划专业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以教学质量各环节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对教师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效果实施评价,从而使人才培养有更加明晰的评判标准,达到“知理论、强技能、会设计、善表达、懂实施、能管理”的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另外,还编制了万字的实训指导书,任务书严格按课程整体设计的宗旨组织实施,所有内容都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应用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实训任务的实施,能掌握城镇居住区规划、校园规划、新农村规划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学中提倡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发散性思维等为主的学习方法的培养。突出过程与模块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测试、课后作业、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并注重平时采分。强调课程结束后综合评价,结合一个个实际工作任务的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理论课程的考核根据需要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考核办法,如课堂闭卷考试、口试等。实践教学根据训练目标,采用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方法进行技能鉴定结合实际工作能力表现的综合评定方法。

四、创新点

(一)实践项目创新。课题在充分的社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城镇规划专业人培养流程,首次将专业实践教学与学院产业企业进行融合,建设“专业+企业+项目”的实践训练方式,凸F了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基于工作流程的特点。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评价方法的创新。课题开展本专业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初步形成以任务流程的项目式综合评价框架,该框架融入了学院校办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同时按实践项目的任务、流程、完成质量等构建评价指标,综合全面地评价人才培养水平。在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同时也用该方法评价主课教师,实现了专业教育教学的“双向评价”。

(三)结合学校和地方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与广西区内同类院校城镇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本成果凸显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理念,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城镇规划专业突出了广西城镇建设中的建筑设计,本院的城镇规划专业学生则着重突出景观绿化规划。

(四)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突破,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城镇规划专业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校内仿真实训环境,探索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路径。人才培养融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为一体,在不断强化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经过努力,逐步形成了“课程训练、自主训练和自我实践相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总之,本文构建的两大基础课程群形成了复合型人才的基本知识结构,三个实践教学基地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将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内化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之间紧密配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构成科学合理的教学链,使现代制造业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落到实处;突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高职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平.中国城镇化发展速率和制度创新之路[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6(5)

[2]汪海波.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及其重大意义[J].经济学动态,2012(9)

[3]魏少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4篇

关键词: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应用型人才

1概述

众所周知,地方应用型高校一般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相关行业为己任,以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1]。在“双一流”与“双万计划”背景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成为高等学校建设的必经之路[2]。对于地方本科院校,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型“双一流”高校不同,并不是追求“世界一流”,而是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和实际条件,明确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培养,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一流本科专业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真正把一流专业建扎实、办出高水平、办出特色,才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3]。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因此在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相互促进、相互融合。2017年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土木工程学科成功入围浙江省一流学科建设(B类)名单。2019年土木工程专业成功申请了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在一流学科以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无论是一流专业学科建设,还是一流学科建设,其最终目的均为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更应该聚焦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均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探索依托专业教学、实验与科研、工程项目等适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育模式[4]。实践证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仅需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系统的课程体系、合适的教材、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还需要将学生实践活动以及教学方法与创新实践等实现整合。土木工程专业应用性强、涉及学科多且广,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融合程度直接影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经过近几年不断地实践探索,我系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互促互进建设的基础上,开展了大量的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多元化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深入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培养计划,改革课程体系、拓展实践教学,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教师队伍等方面。

2问题现状

2.1师资、教学资源

近年来,由于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增多,我系平均师生比在1∶20左右,曾经一度达到了1∶25的严峻局面;我校属于民办独立学院的办学性质,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及设施设备相关的费用等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学费,办学经费的问题会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由于我校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薄弱,既懂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因此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2.2专业培养计划以及课程体系

办学之初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是在母体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基础上稍加修改而成,课程的设置虽然进行了修改但与母体学校相差不大,课程多且难度大,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大的难度和压力。这样专业培养计划无法实现因材施教,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实践教学环节不足。此外,课程选择、类型划分以及比例设置缺乏合理性,尤其对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与实践学时的比例以及跨学科课程的交叉融合更是缺乏科学性地安排。

2.3实践创新平台

办学初期教学安排主要是根据培养计划设置的理论教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实践课程。教师疲于备课、上课,忽视了学生第一课堂以外的实践教学活动,缺少课外的实践创新平台,特别是缺少与知名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实训平台等,因此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实践能力培养不足、校企融合深度不够、与社会需求脱轨等问题。

3改革的措施与成效

3.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方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推进分层次,增设针对考研学生的提高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强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坚持不懈地狠抓立德树人、教风与学风建设,强化教师严谨治学、敬业精神及培养人才的使命感;健全教学规范化制度,优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教师听课制度》《教学业绩年终考核制度》等文件,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坚持督导和学生评教两个维度的教学效果评价,形成了“问题反馈、跟踪督改”的质量监控闭合体系。通过金课、专业课程思政、互联网+教学模式等课程建设,优化教学方式,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通过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实践,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明显的提高,专业的创新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显著地增强。我系在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开展专业建设,在课程体系融入数字化、网络、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教学方式,着力建设一批省级“五大金课”和一流教材。目前已经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编著了省级教材1部,主持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7项。

3.2专业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

人才的专业培养计划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文件,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依据[5]。培养计划的制定要基于高等教育运行规律,反映社会和时代需求,体现专业自我特质和特色,将构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诸多要素进行科学规划和有机组合,以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6]。教学改革实践的过程不断地让我们认识到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首先要对专业培养计划进行优化。优化专业培养计划要充分掌握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需求以及生源的特点,同时也要注意强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目标性和高效性,既要依托母体学校的学科优势,又要具有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自身的特色。在专业培养计划优化调整过程中,实现土木类人才培养计划、理论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有效衔接,实现专业与企业、学科与行业紧密结合[7]。根据地方行业对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需求,我系在专业培养方案中融入经管、商务、轨道交通等学科的内容,实施“土木+工商管理”“土木+轨道交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为复合型土木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根据专业培养计划的目标设置相关的课程。专业课程中既要充分体现基础性知识,也要体现出全面的专业性知识,既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根据土木工程行业的需求,我系在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的基础上拓展了专业特色课程模块方向,开拓了建筑设计、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建筑结构智能检测四个特色课程模块。同时在教学改革实践中,以课程群构建了教学团队以提升专业建设和教学的水平。目前建有混凝土教学团队、钢结构教学团队、BIM实训技术教学团队等。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系积极推进教学成果的完善和深化,一方面积极进行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另一方面结合互联网+元素,建设在线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编著国家规划教材等。在此基础上,我系积极探索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主要教育学生要有工匠精神和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养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3.3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改革主要体现在提高实践教学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课内的实践活动主要为与课程设置相配套的教学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专业实验、数值仿真和现场试验等环节。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经过近几年一系列的针对实践教学的改革活动,我系实践教学学分在培养计划总学分中的比例从原来17%增加到了25%。目前,全国土建行业和相关企业都极度缺乏BIM应用型人才,具有技能的本科人才已经成为行业和企业推进BIM发展的制约性条件。针对社会和行业反馈的需求,地方应用型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质保量地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背景的BIM技术人才输送至社会及行业。2019年_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正式启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8]。我系对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1+X”中X(专业技能与特色)“建筑信息模型BIM”和“建筑装配化技术”纳入专业培养计划。BIM实训课程充分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培养体系,内容完全覆盖了“1+X”BIM证书所有的考核内容。此项教学改革探索了独具特色的、本科阶段的专业+技能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提升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其次,利用毕业设计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培养阶段最为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学生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传统的毕业设计往往仅针对土木建筑全过程设计中的某一环节(如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暖设计、概预算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进行训练,对于行业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有所欠缺。土木工程项目实施的过程需要土木类技术或管理人员掌握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等全过程内容,其对各个环节知识能力的掌握程度毋庸置疑是决定项目成败的主要因素,因此有必要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进行基于设计、施工一体化全过程设计的毕业设计实践训练。在全过程毕业设计中,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将本科生阶段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总结,例如通过建筑设计环节总结房屋建筑学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基坑设计环节总结土力学、地基基础相关课程知识,通过结构设计环节总结力学、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砌体结构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设备设计环节总结建筑设备等相关课程知识,通过施工组织设计环节总结土木工程施工、建筑施工、概预算等相关课程知识,最后将总结的专业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进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全过程毕业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再次,实践教学改革体现在课外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我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新苗人才计划、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项目、第二课堂等多样的课外实践创新活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需要借助平台才能开展,平台建设是专业实践活动开展的奠基石[9]。为了确保课外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我系搭建了本科生专业导师平台,在此平台上专业导师指导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项目、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工程等专业实践等活动。专业导师平台营造良好的课外实践与创新拓展的氛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以2020年度取得的成绩为例,在第六届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系报送项目19项,其中获校级一等奖1项、省级优胜奖1项;在第七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2项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获一等奖;在第八届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中,有3项入选省级新苗人才计划项目,17项入选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专业类第二课堂项目中,23项专业类第二课堂获得校级立项。

3.4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

近年来我系积极推进基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高水平应用型专业建设,实施了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模式,进一步明确了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思路,在完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同时,以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创建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制订教学目标、培养计划和考核标准,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和专业实践项目,共同指导实践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同管理实践全过程,共同考评学生,形成了校企共建、共育、共管、共评的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更为注重模拟和利用企业真实的生产工作状况;学生参与的工程项目、横向课题与社会应用实践密切联系。近三年我系与50多家企业、行业协会和地方政府建立了产教融合共同体,近500多名学生在校外的26家实践基地实习与实训,多名教师到政府业务部门和企业挂职,几十名企业技术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和讲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强化校企合作的产教融合平台上的协同育人和实践教学机制。此外为了弥补高校教师企业工作经验的不足,通过专业导师平台,加强与企业合作,选聘浙江上嘉建设、浙江宝业、浙江绿筑、上海建筑设计院等多家企业的12名企业负责人或工程师担当学生的企业导师。

3.5重点实验室平台

以科研促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目前土木工程系利用土木与环境高性能功能材料市级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我系先后有100余名学生通过创新基金、教师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等环节参与重点实验室的科研项目,本科生参与20余篇,申请专利10余件。专业教师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平台开展本科生毕业论文,此类毕业论文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校企合作的横向项目展开,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能够受到“真刀真枪”的科技创新训练,既培养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又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相得益彰的效果。此外,我系以重点实验室为平台积极倡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他们的科研项目申报以及服务地方企业的意识。2020年度我系新增9项纵向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市厅级基金项目6项。在校企合作的平台上,2020年实验室新增横向项目12项。

3.6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积极物色并引进高水平人才。目前成功引进了教学科研俱佳的教授、国内外土木专业名列前茅的博士青年教师多名,我系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术竞争力显著地提升。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我系加大人才引进的资助力度,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注重面试环节的教学能力、科研水平、综合素养、国际视野、发展潜力等全方位的评价;实施45岁以下青年教师4年个人学术发展规划制度,促进青年教师有路线图、有目标追求、有适度压力地良好发展;实施入职新教师旁听教学质量高的年长教师主讲的课程制度;实施专业教师听课、评课、试讲制度;要求新进专业教师参加系内每月一次的教学研讨会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和授课技能,主要体现在专家听课、学生评课的优秀率不断提高以及青年教师主持或参与省级教改项目和人次逐年增多。此外,我系积极倡导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增强科研项目申报意识。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及企业工程项目增多,科研能力增强并带动了教学水平提升。第二,大力推进系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安排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培育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经过几年的建设,目前我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60%以上,50%的教师具有企业高级工程师职称或相关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例如,土木工程专业拥有专业教师12名,其中教授、副教授9人,具有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岩土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和具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教师6人,专业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

4存在问题及总结

4.1存在问题

独立学院师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流学科及一流专业发展的一大“软肋”。目前独立学院师资仍是以返聘的母体院校的派遣教师、公办离退休教师、刚毕业的硕博士生、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工程师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等人员组成。教师队伍呈现出年龄分布不均,人才容易流失,队伍不稳的现象。加之独立学院正处于“转设”的关键期间,师资队伍的人才流失增多,师资问题依旧凸显。此外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也存在着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是培养“技术应用型”“复合应用型”“创新应用型”还是具有技术的、复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需要与企业和行业做全方位的对接,及时调整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

4.2总结

土木工程系依托母体资源作为学院实力最强、最具有潜力的重点系部之一,其今后发展对学校的整体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在一流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并举的、相促相融的建设策略,在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的同时带动土木工程专业的发展,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学科与专业建设的背景下,土木工程系尝试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的拓展、校企合作的产学研融合平台拓展、重点实验室平台的搭建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多元化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朱爱民,_华.地方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其评估体系构建思考:以山东交通学院为例[J].山东教育(高教),2020(增刊1):88-91.

[2]张炳生,王树立.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43-45.

[3]王蕾,葛军.地方应用型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探究[J].江苏高教,2021(5):68-71.

[4]严玛丽.“五位一体、竞教结合”努力培养理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J].公关世界,2021(12):146-147.

[5]童昕,张积林.地方应用型高校新工科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2021(6):69-72.

[6]卢艳军,张晓东,徐涛.成果导向理念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8):29-80.

[7]王静,王聪.基于CDIO理念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21,47(12):183-184.

[8]_._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2019-02-13].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5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内实训教学 精细化管理

《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指出,21世纪是注重质量的世纪,谁轻视质量将会为此付出代价。我国教育部文件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校内实训教学是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校内实训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实践性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校内实训的含义

校内实训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校内开展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单元实训、课程实训、综合实训和校内生产性实习,目的是培养受训者的职业基础技能、专业通用技能和岗位方向技能。

二、源头管理――严格把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确保校内实训教学内容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校内实训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对应行业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调研市场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实训内容。

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严格把关,审查实训内容是否能满足该专业对应职业对技能培养的需要,从而从源头上对实训教学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制定专业实训计划,力求教学组织与管理有序

(一)实训教学计划制定

实训教学计划由各专业教学团队制定,院(系)审查,教务处审定和管理。在培养计划中应对实训课程的设置、学时数的分配、教学进程等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安排,便于实训教学组织与安排。

(二)实训教学计划的管理要点

1.实训计划的编制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出发点,并与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

2.定期检查与及时调整实训教学计划,通过定期检查,查找问题,反馈信息,调控实训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以便为及时修改计划提供依据。

3.必须保持实训教学计划的严肃性,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更改。

4.制定实训项目汇编表,进行实训项目管理。实训项目汇编表包括实训项目名称、所属系和实训室、所属课程、适用专业和年级、实训学时、实训开出学期等。

四、制定实训教学标准,务求有效指导和规范管理

实训标准是以标准的形式规定实训教学目标、实训条件、实训内容与方法、实训流程、实训学时分配、实训进度、实训作业及考核、实训管理和实训效果等,并明确该实训教学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以此形成校内实训教学的标准体系。

(一)实训教学标准的主要内容

1.校内实训的教学条件

主要从场地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置、指导能力四个方面明确硬件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基本要求。实训场地要求按工作情境进行规划,实训设备的真实性、先进性对接工作岗位实际,按照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指导教师要求对实训内容操作熟练,并且能准确传达操作过程的相关信息。

2.校内实训的教学内容

实训教学内容主要指实训项目或工作任务,分为单元实训项目、课程实训项目、综合实训项目和校内生产性实习四个层次。实训项目必须与职业技能要求紧密结合,并且随生产工艺改进而调整更新,校内生产性实习工作任务体现真实性要求;实训项目和内容应与生产实际产品或管理流程紧密结合;与职业技能的对接度高,体现既有产品生产的功能,又有技能实训的功能。实训内容作为课程实施的载体,按照项目化或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要求,采用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

3.实训教学标准的管理

(1)制定标准。提出制定标准的要求,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对标准进行审定,并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实施。

(2)适时修订。检查实训教学标准的执行情况,反馈问题。应侧重从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紧跟职业岗位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变化,适时调整专业实训教学标准。

五、制定课程实训计划,确保实训准备充分

(一)课程实训计划的主要内容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应明确实训项目名称、实训班级、具体实训时间、实训地点、分组、必备设备和耗材、实训指导书或实训教材等。

(二)课程实训计划的管理

学期课程实训计划由任课教师依据专业实训计划做出,教研室主任与实训中心或实训室相关人员一起会审,对不合格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合格的计划报负责教学的系主任(或院长)审核批准实施,并由系(或学院)教学管理部门把核准的实训计划传送到教务处、任课教师、实训中心或实训室、所在班级。实训室制定本实训室的学期实训计划表,教务处以实训室为单位汇总一个学期中全校各实训室拟开出的实训项目教学计划制成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是实训教学检查和实训教学工作量统计的依据。

六、 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确保实训质量

任课教师做好实训指导准备,编好实训指导书,对实训项目进行预做;参训学生做好训前预习,经指导教师抽查合格,方能动手实训;实训室做好实训场地、设备、耗材等准备工作;承担实训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实训技术人员要通晓该课程全部实训内容的基础理论和实训技术。

七、按照科学规范的要求组织实施实训

(一)实训操作

主讲教师讲授与实训有关的知识点、实训方法、操作规程、注意事项,指导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操作并记录实训数据,教师指导。实训小组长对实训成员做好课堂评价(包括实训预习情况、实训态度、听讲情况、操作规范性与熟练程度、结果准确性等),并把评价结果抄送指导老师。

(二)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

实训室做好实训登记,内容包括实训班级、实训时间、实训项目、实训任课教师、实训分组、实训缺席学生姓名、实训纪律和效果,最后由实训任课教师签名,实训室存档。

(三)实训报告和实训考核

实训报告要求规范,教师对实训报告批改评分计入实训平时成绩。课程实训结束后,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训考核,随机抽取实训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项目相同的同批次考核,独自完成考试。对于单独设课的实训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考核,计入学分。以理论课为主的课程实训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取消该课程理论考试资格,允许进行一次补考。实训课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平时考核可分为实训课堂评价和实训报告完成情况。

八、实行实训效果评价,确保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到位

为了培养职业岗位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实训教学管理必须贯穿于实训教学的全过程,开展实训教学效果评价和实训教学质量过程管理与监控。

(一)实训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与方式

1.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

实训教学项目开出率是指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与教学计划 (或实训教学标准)所规定的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之比。可通过以下方式计算,实训项目开出率=计划规定应开出的实训项目数/实际开出的实训项目数×100%。

2.学生技能抽查

课程结束,教务处组织各院(系)按照实训教学标准对学生技能水平进行抽查来评价实训教学效果,先制定课程每个实训项目的评分标准。以任课教师所任教课程的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30%的学生(一般10人)进行技能水平操作,从课程开出的实训项目里随机抽取2个项目作为操作内容,每个项目50分,总分100分,取两个项目的平均成绩为该生的技能抽查成绩,60分为合格,85分以上为优秀, 10人中有6人合格或优秀则该任课教师任教的该课程技能抽查合格或优秀,其结果作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主要依据。这样根据学生的技能水平来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客观而真实。

(二)实训教学质量的过程管理与监控

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实训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应贯穿于实训教学全过程。

1.确定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对实训教学要进行系统地全面地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管理内容全面和量化的实训教学质量标准,根据实训教学规定的内容和管理的各个教学环节的要求,做成具体量化的指标体系,作为实训教学的质量标准。

2.过程管理与监控:实训教学质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计划、实训内容、方法与手段、实训条件、实训组织、考核成绩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综合结果。所以,实训教学质量必须突出过程管理与监控。

3.实训教学档案管理与资料管理

实训教学档案必须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时监控相结合,确保资料完整、规范,便于发现问题、反馈信息、及时改进。

(1)实训教学基本文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训计划、实训教学标准、课程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材、实训指导书;实训项目卡片、实训项目汇编等。

(2)实训教学记录:实训教学授课计划表、实训报告样本、实训考核试卷、学生实训成绩表;实训室运行记录登记本;实训典型教案或讲义;实训教学质量检查、分析、总结材料;实训教学研究、总结、教改方案和经验总结。

(3)实训教学管理文件与规章制度:上级下达的实训教学文件;学校制定的实训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实训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评价材料;实训教学人员情况一览表。

(4)其他资料:实训设备、材料经费投资分配情况统计表,实训设备、材料领用出库验收单,实训材料消耗统计表,仪器设备、材料损坏、丢失、赔偿报表,新开实训项目申请、验收材料,实训项目仪器设备配套情况报表,实训方法、实训手段、实训技术改进意见、实施情况及成效。

九、 按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进行过程总结并持续改进

PDCA循环指的是P(Plan)―计划、D(Do)―执行、C(Check)―检查、A(Action)―行动(或处理)四个阶段。

(一)计划阶段

该阶段主要通过分析研究,确定实训教学质量的管理目标和质量控制标准,制定质量保证的计划和方案。计划阶段可分为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调查分析质量现状;第二步,找出实训教学存在的质量问题;第三步,分析影响质量的各种因素;第四步,确定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

(二)执行阶段

该阶段是根据制定的实训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由相关部门组织实训质量保证计划的实施。

(三)检查阶段

该阶段是对照实训质量保证计划要求,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发现计划实施中出现问题的根源。

(四)处理阶段

该阶段即处理检查发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健全和规范管理制度,肯定和巩固成绩,提出整改措施,并在下次检查时重点考察整改是否到位。

【参考文献】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6篇

2013年,新苗人才工作在县委、县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紧紧围绕“抓,促发展,抓好,抓好新苗人才工作”这一工作思路,深入学习实践,紧紧围绕“抓,促发展,抓好新苗人才培养工作”主题,以加快新苗人才发展,增强人才竞争力,为新苗人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现将新苗人才工作汇报如下:

2013年,新苗人才工作在县委、县的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面加强新苗人才工作,不断加强新苗人才工作,为新苗人才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现将新苗人才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2013年,新苗人才工作在县委、县的重视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县的工作部署,以新苗人才工作“一把手”为主导,以“分类指导,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方法,以提高新苗人才工作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宗旨,以提高新苗人才工作整体素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新苗人员的培养教育和培训工作。

一是开展了新苗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提高新苗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服务质量,我局制定了新苗人员的培训计划,并根据培训内容的需要,及时购进了新苗人员的培训教材。

二是开展了新苗人员的培训工作。今年新苗人员共有43人,培训工作采取了集中讲解、自学与分散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是开展了新苗人员的培训工作。新苗人员培训工作由专业人员担任,由业务主管部门具体负责。

四是开展了新苗人员的教育管理工作。为了保证新苗人员的质量,我们对全县新苗人员的培训采取了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工作主要采取专题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五是对新苗人员培训工作进行督导,并将考核结果与新苗人员的工资挂钩。

六是对新苗人员的入托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做到了“四对口”。

二、主要做法和措施

一是加强对新苗人员的培训。为了使新苗人员尽快掌握新苗人员的工作,我们采取了以上措施:

一是对新苗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对新苗人员进行了业务知识的和技能的培训,提高了新苗人员的综合素质。

二是对新苗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对新苗人员的工资进行了重新审核,对符合条件的对所有符合规定的的进行了补助。

三是对新苗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通过岗前培训,使新苗人员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环境,熟悉各岗位的工作内容,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确保新苗人员能正确引导工作,熟练掌握新苗人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做到心中有数,掌握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确保新苗不出错,符合新苗人员工作的需要。

三是对新苗人员进行了入托管理。针对新苗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为了确保新苗人员能正确引导管理,我们对新苗人员进行了岗前培训。新苗人员的入托管理主要是对新苗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7篇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新产品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将逐渐形成新产品。今年,我们将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和措施,使新技术、新设备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加强技术创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力量。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是企业的生命力之源,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技术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技术创新上做文章,提高技术创新的实效。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要有一定的技术力量,还要有一流的技术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上要更加重视技术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要求技术人员要从技术层面上提高自己的工作素质,从技术实力上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

三、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企业的竞争,首先要看生产者的素质如何,因此,我们应该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着手,在新技术、新设备上下功夫,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术、新设备的利用率、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

四、加强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培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要靠技术人员培训,技术工人的培训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要加强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培训,让新设备、新工艺能够真正的使用起来,成为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工作的动力。

五、要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技术人员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要有较强的技术管理意识,要加强对新设备、新工艺的培训,提高技术人员管理水平和使用水平。要加强新设备的使用管理,要有一定的技术管理意识,使他们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有更大的提高。

六、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管理。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要按时完成技术工人的培训计划,保证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率、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益。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要有一定的技术管理意识,保证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率,保证生产效益的稳定性,使新技术、新工艺能够真正地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这个工作很重要,这个工作很重要,它是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和管理工作,而新技术、新工艺是对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保养。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强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管理工作。要把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力量,在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上下功夫,提高技术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生产效益。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要有一定的技术保证,要保证新工艺、新工艺的使用率,在新设备、新工艺的使用上下功夫,提高工艺设备的利用率、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益的稳定性。新工艺、新工艺的使用保证了企业的发展和生产效率的稳定性。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8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 CDIO工程教育模式 MPE-CDIO培养模式 软件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兴起与发展,如何培养高素质软件工程人才,实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已经成为目前各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所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各高校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对于奠定培养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与管理复合型人才的理论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

尽管“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该课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软件项目管理知识点多且概念抽象,授课过程中学生难于理解、不易记忆,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课程学习效果不像编程语言课程那么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授课对象均为在校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经验,对于项目管理概念缺乏直接认识,学习难度大;授课教师缺乏实际项目管理经验,照本宣科,授课过程枯燥无味;教学大纲纸上谈兵,与企业需求脱节严重。

针对上述问题,我院以目前所搭建的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结合现代化工程教育模式,从课程体系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教学改革与探索,成效明显。

二、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如何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是目前高等教育的最大挑战。要实现这个目标,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学生放到企业中去学习和锻炼。但现实情况是如此大规模的人才交流是企业所无法承受的,且我们的企业也没有义务承担这样的人才培养责任。因此,我校搭建“专业+企业群”平台,每个学科专业联系一批相对稳定的企业群,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积极建立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而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逐步探索、实施由以校内学习为主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向与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已与几十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并以校企合作平台为载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人员交流、协同管理的合作模式,采用“3+1”的模式按照企业需求联合培养软件工程专业人才。

三、现代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教育模式。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正是以此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教学大纲,包括4类一级能力、17组二级能力、以及73种具体能力,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Project based education and learning)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

培养模式。MPE-CDIO是我校提出的大德育、大实践、大工程“三大”教育理念与CDIO的完美结合。M代表Moral,以德为先是MPE-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最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P代表实践Practice,要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非专业能力;E代表工程Engineering,在实践中学会工程化思想,要求学生在做任何一个项目,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实验也都要养成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习惯,强化学生工程化的思想和意识。

MPE-CDIO教育改革,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作为CDIO改革的创新与互补,MPE-CDIO更注重培养健全、和谐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将这一大德育培养理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并以培养高级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

四、课程教学改革

我校目前以MPE-CDIO培养模式为指导,以校企合作为平台,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立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研究与探索,教学改革过程中,以企业实际项目为驱动,以全面培养CDIO大纲中四方面能力为目标,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改革与实践。

1.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将企业优质资源引入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全面实践CDIO。通过和企业联姻,将企业中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和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教学环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企业和社会的工作环境,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系统,展示了一个产品或系统完整的开发过程,也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精髓。

2.制定全新课程大纲,注重CDIO能力培养。综合考虑企业实际项目管理模式及CDIO大纲要求,在课程主讲教师及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努力下,重新制定了更为适合企(下转第235页)(上接第233页)业需求的课程大纲及实验大纲。新大纲中,着重强调多级案例的引入、实际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CDIO四类一级能力的锻炼。

3.授课教师能力提升。师资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要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提高授课教师的对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解和工程项目研发能力。几年来,课程主讲教师、实践指导教师均通过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或访问CDIO试点院校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对于CDIO现代工程教育模式的理解。另外,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及“产学研”实践基地,课程主讲教师及实践指导教师均具备主持或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的经验,还会聘请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实践环节指导工作。

4.案例式驱动教学模式,培养个人能力及职业素质。个人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是一个成熟工程师必备的核心素质,也是CDIO大纲要求的第二种能力。在理论授课过程中,我们选择企业实际项目或企业成熟项目实例,经过分解后作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证明,案例式驱动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知识的掌握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5.项目驱动模式,加强实践比重。增加实验课及课程设计所占比重,由企业资深工程技术人员或拥有实际项目开发与管理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为题,学生采取分组模式完成实践任务。使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地将自己置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地位,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项目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增强消化和运用知识与经验的能力。

6.推行团队合作模式,加强协作与沟通能力培养。在学习工作中,当学习者看到自己的同伴取得了成功,也会增强其自我效能感,进而认为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由此可知,在对学习者分组时,可以将计算机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合理搭配这样可以给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带来积极的影响。基于此原理,在项目任务分配时,采用分组完成的团队合作模式,每组5-8人,项目的工作量大致为8个人月,涉及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启动、计划、执行、监督与控制和收尾等项目管理5个过程组,9个知识领域。每个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组长由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承担,即充当项目经理角色,也起着一定的技能带头人作用。由组长负责,完成包括范围计划、成本计划、时间计划、质量计划、变更计划、风险计划、度量计划、沟通计划等计划的制定,以及实践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对项目进行跟踪控制。通过团队合作模式,学生能够全面培养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很好地完成了CDIO大纲要求的第三种能力的培养。

7.多元化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考核。在软件项目管理的考核形式上,我们摒弃了“一考定乾坤”的理论试卷考核模式,更注重多元化、全方位地考核学生的工程实践及项目管理能力。课程考核分为理论知识考试、实践能力测试、项目文档撰写及项目小组答辩等几方面,通过几个环节的考察,全面考虑,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该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完成项目过程中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这四个层面上的训练和积累,从CDIO培养大纲的角度对学生素质进行全面的考核。

五、结语

CDIO教育模式在国外已经取得成功,我校结合“三大”教育理念,创新形成了MPE-CDIO工程培养模式,旨在通过各个阶段的培养,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与构思、设计、实现、运行有机融合,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效应,以实现培养合格的国际化工程专业人才的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为MPE-CDIO的进一步推广和落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成功地实施了“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案例的讲解、实际项目的引入,让学生熟悉了管理整个项目的全过程,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为我们在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指明了方向。总结经验,并将其应用于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将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校企课程置换的“3+1”IT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部分研究成果;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协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115C-955);黑龙江科技学院校内教学研究项目项目(97);黑龙江科技学院青年才俊培养计划资助。]

参考文献:

1.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3.张凤武,周广林,曹景萍.基于MPE-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培养模式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2)

4.才智,赵春刚,顾泽元.基于CDIO模式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经济师,2011(8)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9篇

新苗人才计划范文

时光如天斗转瞬即逝,转眼间一学期又接近尾声了。在这学期里,本人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

一、教育教学工作

1、在教学中我认真钻研新大纲、吃透教材,积极开拓教学思路,把一些先进的教学理论、科学的及先进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等能力。另外我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2、在工作中我能够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自己执教二节公开课,尤其本学期,自己执教的公开课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师们的肯定,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不少宝贵的建议,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数学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3、本人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很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有了就及时记下来与同事交流。

二)遵守纪律方面

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4)在教学工作中,我能够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5)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便,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我尽量讲得少,学得多。

6)在课堂上异常注意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简便,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研究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本事,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二、学生教育工作

在学校领导的正确指导和教师们的关心、支持下,经过这一学期我的辛勤劳动,本人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7、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觉悟和业务素质。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把自我的精力、本事都用进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要加倍努力,争取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本学期学校安排我担任二年级数学教学,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提高,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

8、备课做到教学四认真:认真学习教材,认真钻研新教材,认真设计教学方法。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景。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9、教学设计做到教学四落实:落实计划,落实教学过程,落实教学效果。坚持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针对不一样的课型,因材施教。根据不一样的课型,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多听课,多请教。作业采用启发式,板书要求规范,并有一定的批语作用。课后及时进行了辅导并有目的的辅导。

10、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一样层次的学生进

新苗人才计划推广项目范文 第10篇

我们要把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放在首位。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应该具有:一是树立终身学习意识。要加深教师专业知识的学习,使自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二是要不断学习与创新,不断适应教育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自我,更新观念,更新教育方法。

一、树立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观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教学的楷模。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理念,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观念,拥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个人素养。教师应当把学习放在首位,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学习的理念应当体现在终身学习的理念上,学习过程中能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保证终身学习。

二、树立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

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人格,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建设必须建立在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关爱之上。

其次,教师要树立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观,要有开放的怀和开阔的怀。要善于学习,充满活力,富于创新,积极进取,勇于实践,不断反思,富于创新,善于总结,富于开拓。教学中要时时处处创造新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创造性的工作环境,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互动中促进学生的成长。

三、树立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新型教师的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和相关学科素养、具有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熟悉有关学科的知识,具有创新意识,有实践能力,有创新精神。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与被教育对象之间的活动过程,观察他们的学习状况。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学习科学的意义,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树立新型教师的新

教师要在教学中处理好传递信息的能力、以及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的作用、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多沟通,了解学生思想和学习情况。要关心爱护学生,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困生要特别予以特殊的关怀。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切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