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会议是__成立四年多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_系统信息化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按照__“十一五”信息化规划,部署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工作。
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主要分三块内容:一是_机关的办公自动化建设;二是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包括__与中央企业之间的信息化监管、__与各地_的信息化建设;三是中央企业和各地_所监管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我们现在实施的、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国资监管系统一期工程包括了全国国资监管的内容。国家宏观经济信息共享系统工程即金宏工程中,_承担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建设国有资产信息系统和数据库。这些都涉及到各地方_的工作范围。从这三块工作来说,__机关的信息化建设,这几年在委党委和李荣融主任的高度重视下,进展非常快。特别是8月28日,我们开通了__与中央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这是一个专用商密级视讯系统,可实现_内部、_与中央企业间、中央企业与中央企业间的视频会议及可视通讯。开通以来短短的半个月里,已经召开了数次会议,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来看,效果非常明显。在视频会议系统建设过程中,我们专门预留了与各地_的接口,作为后期建设内容。关于中央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今年1月__和_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4月又共同召开了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会议,对整个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了目标和工作要求。最近,我们又对中央企业信息化工作做了全面的摸底调查和分析排队。从检查情况看,目前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总体情况是喜人的。有不少中央企业不但走到了国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和世界先进企业对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一部分企业约占5%。另外还有30%的企业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关于_系统的信息化,各省区市_这些年来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些地方做得比__还要好。一些地方_监管的企业信息化水平也相当高。但是,作为整个_系统来讲,从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来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没有统一的标准,没有共同遵循的目标要求和时间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统一上做文章,所以,经过近半年的准备,我们决定在_之前召开这次会议。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学习_、_有关信息化工作的文件精神,达到一个统一认识、统一标准、统一工作目标的目的。通过交流经验,沟通情况,大力推动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全国_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从纵向相比能够有一个大幅度的跨越和提升,从横向相比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加强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大力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国资监管中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解决国资监管中面临的各种重大、紧迫和关键性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信息化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发展更加迅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上升。可以说,信息化已经成为时展的主题。小平同志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理念、新应用和新产业,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美国一个经济学家指出,信息化过去理解为一种方式,后来理解为经济的某一个领域,现在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现在很多世界级的公司都进入中国,这些企业虽然主业不一样,国别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在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方面都走在前列。信息资源日益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和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市场的竞争,信息资源越来越重要,资本市场上一个小时之差的信息,可能让你大赚,也可能让你大亏。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信息,你早知道一小时,在股票市场、期货市场上就可能避免了大的损失。我曾经跟一些企业老总强调,一个企业老总每周至少用几天时间看同行在国际国内的各种动态,尤其是搞大的投资,必须看得远一些,历史要看3-5年,发展也要看3-5年。这些都是信息资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剧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对国家竞争力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截至2006年底,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商企业资产总额已达29万亿元,在石油石化、航天航空、交通运输、电力电信、国防工业、重要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主导地位。进入世界500强的19家内地企业都是国有企业。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户数占71%,资产总额占93%,从业人员占91%。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只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资产总额占,主营业务收入占,实现利润占43%,上缴税金占到。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推进国有企业和全国国资监管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对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意义重大,任务迫切。
(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党的_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特别是2006年出台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了今后15年我国信息化的基本方向,成为我国未来十五年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之一。发展战略提出:“满足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规范监管行为的要求,深化相应业务系统建设。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统筹规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促进部门间业务协同,提高监管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国资监管信息化在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采取有力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完成好_、_交给的任务。
(三)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国资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各级_围绕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积极推进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国有资产监管组织体系和法规体系、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企业国有产权管理制度体系、出资人财务监督体系等基本形成并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基本建立,初步实现了监管制度创新,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但是,国有资产监管要真正做到“三结合、三统一”,仍需付出很大努力,必须大力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和监管方式创新,提高监管能力和效率。监管方式的创新,现阶段最主要的是要实现监管手段的信息化。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挖掘利用信息资源,改变目前国资监管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落后,数据有效性和共享性弱,数据覆盖范围小、深度不够,数据及时性和针对性差等现状,建立有效的信息采集与数据处理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比如,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亟需收集和开发国有资产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掌握国有资产分布状况和经营情况。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大力开发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特别是重大财务信息和产权转让的实时监测和规范管理。总之,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既是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紧迫任务。
二、充分肯定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取得的成绩
几年来,各省区市_围绕国资监管和国企改革的中心任务,相继开发建设了一批信息网络、信息网站、网上办公和业务管理系统,为有效履行出资人职责、加强国资监管、推进国企改革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一)信息化基础工作不断加强。一是信息化工作领导机构逐步建立。部分省区市_成立了由委主要领导挂帅、各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协调。二是信息化工作机构、编制、人员基本落实。大多数省区市_明确由办公室负责信息化工作;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上海、湖北、深圳、青岛等地方_设立了信息中心。贵州、河南等省_建立了委机关各处室及监管企业的信息联络员制度。三是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初步理顺。深圳市_把信息化建设经费作为监管费用的一部分,统一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范围。四是制定了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上海、山西、四川、贵州、广西、宁波_编制完成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五是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辽宁、宁波_制定了计算机网络、网站、信息报送、信息安全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信息化建设开始进入规范化轨道。
(二)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全国大多数省市_已经开通机关局域网和电子邮件系统,信息获取和传递能力明显提高。不少地方建成了业务内网和业务外网,为开展国资监管提供了四个网络平台:(1)外网与国际互联网连接,形成访问互联网平台;(2)内网与本级政府政务专网相联,形成政府机关公文流转平台;(3)通过内部局域网,形成委内公文处理平台;(4)通过非公文传输系统,形成与__公文报送平台。同时,实行内网和外网物理隔离,为信息系统安全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山西、安徽、广西等地方_以专网方式实现了与市级_和监管企业的互联互通。河南省_建立与省委、省政府信息传输网络,实现报送公文、信息的无纸化传送,提高了办公效率。
(三)办公系统应用效果逐步显现。北京、山东、黑龙江、辽宁、河北、天津、上海、江苏、福建、甘肃、广西、青岛、厦门_相继开发应用网络协同办公系统,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经费。山东、福建等地方_不的公文办理全部实现网上流转。江苏省_来电、来文和发文的处理基本实现无纸化。青岛市_的办公系统已经由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拓展到督查管理、信息管理、档案管理和会议管理等内容,推动了机关办公效率的提高。北京、上海、山东等省市_开通了和监管企业的视频会议系统。湖北省_建立多媒体会议室。
(四)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提高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各地_积极开发建设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信息系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广西_正在建设国资监管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上海市的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可研报告已经获得主管部门批准。山东省制定了国资监管信息系统总体建设方案。青岛市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已纳入2007年青岛市财政项目投资计划。云南省_的财务及重大事项监管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北京市_推广应用了企业领导人员管理系统和产权管理系统。上海市_开发了国资经营预算管理、高技能人才管理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为国资监管业务顺利开展、提高效率提供了支撑。__有关业务厅局初步建成企业财务数据统计评价系统、中央企业人才数据库系统、中央企业业绩考核系统、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中央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调查系统、惩防体系管理信息系统、监事会工作业务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做好国资监管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为例。2006年,__正式启动了企业国有产权交易监测系统的建设工作,目前已实现了与北京、天津、上海_和产权交易机构的联网。监测系统的建成和推广,使各级_对产权交易的监管手段发生了实质性改变,实现了从事后的静态监管向全过程的动态监管的转变;产权交易机构的操作得到进一步规范;产权交易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和程序进行,大大减少了违规操作行为;为今后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五)国资监管网站和政务信息公开成效明显。各省区市_高度重视开发建设互联网站,大力宣传国资监管的政策措施和工作成绩,宣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崭新风貌和重大成果,大力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监管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已有30个_开通互联网站,成为宣传国资监管工作的重要阵地。按照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等要求,各地_互联网站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全面性得到加强,在线办事、公众参与和互动交流明显改进。
(六)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开始建立企业信息资源库。河北省_建立河北国资企业经济信息平台和领导决策信息支持系统。安徽省_建成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省属企业财务快报、省属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等多个数据库,为全省_系统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服务。甘肃省_组织录入监管企业10年的主要经济指标,形成了完整的省属企业历史财务决算数据库,为分析监管企业国有资产分布状况、运营质量、发展趋势等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二是内部信息网内容不断丰富。辽宁、天津、湖北等省市_都开通了内部信息网,成为学习交流的重要平台。天津市_在内部信息网设立专栏,170余个国资监管法律法规文件,为全委人员规范高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信息咨询。三是国资监管信息加工成果明显。内蒙古、吉林等地方_重视对监管企业经济运行数据的收集加工和分析研究,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七)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软件正版化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部分省区市_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推动监管企业加快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北、山东、广西等省(区)_出台了推动监管企业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监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河北省_要求企业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并组织部分企业到全国信息化工作标杆企业考察学习。山东省_坚持每年召开一次省管企业信息化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商讨工作措施。各地_按照国家总体要求,积极配合版权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推进软件正版化工作稳步有序展开,在做好委机关软件正版化的同时,积极推进监管企业软件正版化工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国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基础网络不够健全,互联互通不畅;业务系统水平较低,应用和服务范围较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共享和对外公开程度不高;标准不统一,制度建设薄弱,安全存在隐患;缺少统筹规划,自成体系,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国资监管信息化水平与加强国资监管的要求相比,与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和国家信息化发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解决。
三、进一步明确国资监管信息化“十一五”发展目标和任务
根据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国资监管信息化的现状与实际需求,我们初步考虑国资监管信息化发展的“十一五”目标是:基本建成覆盖中央、省级和计划单列市_及所监管企业的国资监管信息网络平台,各级_普遍建立起业务内网和外网;重点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初步建立;基础性信息数据库、信息资源目标体系与交换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初步建立;各级_门户网站全部开通,并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可在线处理的业务项目基本实现网上办理。
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分散建设向现有资源整合利用转变;二是要从信息系_立运行向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要从重建设向注重深化应用转变;四是要从信息管理偏重自我服务向注重公共服务转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着力抓好以下六项工作:
(一)建设和整合统一的国资监管网络平台,推进互联互通。荣融同志今年1月25日在全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地方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指导监督暂行办法》的要求,抓紧建立各级_之间交流联系的信息网络,及时组织工作交流,总结推广国有资产监管工作经验,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系统的整体素质。为此,要充分利用各级_的现有网络资源,按照《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的要求,加快建设各级_上下之间、_与所监管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外网,实现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立__与各省级、计划单列市_及中央企业之间相互联接的国资监管内网,满足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的需要。内网和外网实现物理隔离,在信息内容上内网的信息不能上外网,能上外网的信息尽可能不上内网。
(二)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业务系统,推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根据《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关于“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统一要求和相关标准,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实际,明确本地区本部门业务应用系统的部署范围,加强信息资源开发,推动相关业务应用”的要求,紧紧围绕履行出资人职责关于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要求,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统筹规划建立所监管企业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企业重大事项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企业国有资产监督信息系统、企业经济运行信息系统、企业党建纪检监察信息系统。同时,按照职责明确、流程规范、功能完备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实现业务协同。
(三)建立和完善国资监管数据库,大力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按照《_中央办公厅、_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统一标准和规范,编制国资监管工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分工负责建立各类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库和信息采集系统,形成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信息资源体系。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建立企业基本信息、企业绩效评价、企业人员管理、企业财务、国有产权、资产统计、企业经济运行、企业投资、党建纪检监察、政策法规文献等数据库。在保证数据信息保密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内部信息门户、领导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共享查询系统,完善信息授权共享机制,促进国资监管信息资源在各级_内部、跨层次、跨地区交流共享和开发利用,为各项监管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服务。
(四)改进和完善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推进信息公开和在线服务。按照《_办公厅关于加强政府网站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充分认识办好政府网站的重要意义,不断健全和完善政府网站体系,增强网站功能。未开通对外网站的省市_要尽快开通,已开通的要努力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全国国资监管对外门户网站体系。各级_要按照“及时、准确、丰富、活跃”的要求,建立网站内容保障机制,落实信息上网责任。完善网站管理制度,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增强网站权威性和影响力。加大信息力度,提升信息质量,提高国资监管工作透明度和效能,自觉主动接受各方面的监督。大力开发应用网上办事系统,公布办事流程,实行审批业务网上受理、审批进程在线查询和反馈,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积极推进网上互动交流,开展在线访谈和网上调查,提供网上咨询、便民问答、监督投诉、领导信箱等服务。落实网民意见、问题、投诉的受理反馈责任,提高网上服务效率。
(五)加强技术标准和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保障信息安全。按照《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全面提高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根据国家标准,结合国资监管工作实际,建立统一的国资监管信息化总体标准、应用标准、应用支撑标准、信息安全标准、网络基础设施标准、管理标准和信息编码标准,规范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要把日常管理、技术手段和应急机制结合起来,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稳定运行和重要数据安全保密。抓紧建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制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管理办法,加强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建立科学的密钥管理体系,规范和加强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责任认定等为主要内容的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系统,提高对网络攻击、病毒入侵、网络失窃密的防范能力。要充分考虑信息网络系统的抗毁性与灾难恢复,制定并不断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
(六)加强对所出资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推动企业加快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加快建设和完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推进信息集成、共享、协同,提高管理水平和集团控制力,加强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促进企业加快开发专业应用信息系统,强化生产营运过程的在线监测、预警和控制,实现精准、高效生产。推动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环节的监督管理,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进一步搞好资源能源节约利用和环境保护。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通过供应链、客户关系管理等,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价值体系,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专业信息服务企业的优势,承揽外包服务,帮助企业低成本、低风险地推进信息化。积极探索开展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估工作。推动企业加快实现软件正版化,在符合标准的条件下优先使用国产设备与软件。
四、切实加强对国资监管信息化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推行国资监管信息化是监管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影响到方方面面,涉及体制改革和利益调整,难度很大,任务艰巨。各地_要深刻认识实现国资监管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按照总体部署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建设,狠抓任务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做到机构、人员、职能和责任“四到位”。信息化是先进技术和管理的集成创新,各级_要把信息化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管理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重大项目的协调推进。要把这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领导要负责抓落实。要落实信息化工作机构、职责和人员编制,保证机构和人员稳定,优化人员专业结构。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专门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积极探索试行统筹信息化工作的信息主管制度。
(二)加强规划预算,确保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各级_要紧密结合加强国资监管工作的需要,抓紧编制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设项目和经费预算。按照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优先次序,落实年度建设计划和项目资金。办大事不要怕花小钱,关键是要把钱用好。要保证建设和运行经费持续投入,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经费,要按照_和地方政府分别负担的原则,积极向当地政府主管部门申请解决;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的运行和管理经费,要列入年度行政经费预算范围。有条件的地方可把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三)加强制度建设,科学规范信息化工作管理。建立健全规范的信息化工程预算、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确保国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规范有序。制定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价和考核办法,加强对信息化投入的审计、监督和绩效评估,建立和完善信息化工程建设问责制。推进国资监管信息化建设,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优先采用国产设备和软件。对于软件开发、个人终端及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要积极面向专业机构探索实行技术外包,以节省投资和缩短周期,获取更优质的技术服务。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全员信息化应用水平。适应国资监管技术创新的需要,制订信息化培训计划,组织各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开展信息化培训,宣传和普及信息化知识,强化信息化意识,提高信息化技能。在公务员考录和职位竞争上岗考试中,适当增加信息化知识的内容。选聘有经验、懂技术的专业人员从事信息化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和培养国资监管工作亟需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信息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1 中国建设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建筑业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建筑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但也有很多建筑业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很多信息化工程成了“烂尾工程”。研究发现,原因主要不在于投入是否充分,而在于人们观念上存在的误区及由此导致的错误行为,这些误区通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是面子工程,应付特级资质考评,可有可无
信息化是提升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手段,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已得到充分验证。但我国建筑业信息化尚属于初级阶段,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而且还需要资金的不断投入,这样对于多数建筑企业而言,信息化就很难被重视起来。尤其是现阶段以传统管理模式为主的情况下,信息化建设也就成了一项已经成文却很难落实的工作。
(2)选择和建立各部门最合适的系统,部门间各自为战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该着眼定位于企业的整体,应该从企业整体发展角度出发考虑信息系统的建设。如果缺乏整体观念和系统规划,而在实施中更加关注某一项具体业务或者局部管理功能、注重单元技术和眼前利益的话,就会形成各种管理软件并存于一个企业单位的现象,不但造成各种企业资源的浪费,还会使得信息因为系统之间缺乏沟通而造成的相互之间不能保证一致性和同步性,使得本该集成在同一系统的企业流程被分割开来,结果,企业管理者只能看到业务流程中不完整的部分,使得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成为空谈。
(3)选择定制化开发,定制开发的软件比产品化软件更适合自己企业使用
根据国内外一些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按照应用系统主体的不同,集团企业信息化项目有三种建设模式:定制开发模式、产品化模式,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套装软件模式,即平台+产品+少量定制开发模式。
定制开发,是企业自主完成系统需求整理、系统实施、后期运维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工作,而借助外包方式实现功能设计、系统开发等工作,量身定制出适合企业自己需要的信息系统,看似很有诱惑力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但细细分析不难看出问题多多。
第一.企业综合信息系统简历一般要经历软件需求理解、产品开发、产品实施三大快工作,即要经历三大风险,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将意味着项目夭折的风险,而成熟的产品主要风险仅在产品实施环节。
第二.定制开发的软件公司基本上是见单打单,缺乏成熟的行业解决方案,很难将标准化思想、全面项目管理思想、联盟体管理思想等管理软件的先进管理思想融合进去,基本上是对企业业务流程的电子化模拟,很难实现建立企业管理系统的目标。
第三.定制开发的产品相对比较僵化,在产品开发完成后,如有改动,工作量将比较大,一旦服务于该项目的员工离职,后续的服务工作也是无法保障。所以定制开发的系统并不是最理想的项目建设模式。
完全的产品化也存在与企业实现管理需求不一致的情况,所以理想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为80%行业化积累的成熟产品+20%灵活的配置个性化需求+少量的二次开发,这样的一套信息系统既有先进管理思想,也能满足企业自己个性化的管理需求。软件实现模式可采用平台(个性化配置)+产品(先进管理思想)+少量定制开发模式。
(4)信息化建设知识软件厂商的事情,企业自身不用深入参与
很多企业认为信息化的实施就是软件厂商的事情,就像买一台服务器一样,硬件厂商进行安装调试完成就可以了。其实管理软件的安装调研完成只是项目建设的一小部分内容而已,仅仅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开始。管理软件的实施要与企业管理相结合,而且与管理实现的主体肯定是企业自身,作为软件厂商主要提供可借鉴的管理思想与流程、实现管理思想与流程的软件产品以及相关培训指导工作,所以信息化实施的主体还是企业自身。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企业一定着重内部顾问团队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内部顾问越强的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就越高,没有内部顾问团队,信息化建设注定要失败。
(5)信息化只是信息部门的事情,业务部门可以不深入参与
信息化要以经营为中心、以效益为导向、业务部门的实际需求才是信息化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不能真正解决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没有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会束之高阁,那样,企业信息化工程就会变为花瓶工程。
有的企业认为管理信息化只是一项技术上的工作,无论系统引进、开发还是应用都以信息部门为核心,一切由信息部门做主。而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要以经营效益为中心导向,其基础是企业的业务流程,目的解决实际业务流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业务部门的支持和参与,直接决定着信息化项目的成败。
(6)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得越细越好
信息化建设要与企业发展、管理水平相结合,如果背离了企业实际情况,则成了无源之水,通过信息化对企业管理到什么样一个程度,要取决于企业实际管理水平以及信息化的投入与产出比。如果企业实际日常管理没有达到非常精细,而上了信息系统要求做到非常细化,则可能导致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员工工作量增加,反而效率会降低,信息化项目推进难度也将大大增加,势必会增加项目夭折的风险,也会影响企业运营的稳定性。
2 中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国家宏观上应该考虑如何从战略角度通过政策引导和推动建筑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政府层面主要应该通过政策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技术应用的投入力度,加强建筑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利用建筑行业协会的平台加强交流,完善的信息化指标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建筑企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设。同时,通过政府的政策组织对建筑业信息化重大关键技术的攻关、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为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实施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对建筑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的建议是:
(1)企业高层尤其是“一把手”要对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意义有清晰的认识
信息化建设不仅有实实在在人力、财力的投入,一个的信息系统建设费用小则数十万元,多则几千万元,同时信息化建设还要涉及流程优化、管理变革,所以如果没有企业高层尤其“一把手”的支持是很难推行下去的。要得到企业高层尤其“一把手”的支持的前提,是要了解信息化,认同信息化给企业管理和长期良性发展所带来的意义。
(2)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谨慎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
信息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项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与信息化合作伙伴关系其实就是一场婚姻关系,所以在选择信息化合作伙伴方面,建议要重点考察软件厂商的案例数量以及案例使用情况,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只有在大量客户的使用中发现软件产品的问题,软件厂商再根据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完善,如此反复锤炼,软件产品才能走向成熟稳定。
2)通过大量客户的成功实施,才能练就出一支经验丰富的人才团队。
3)软件行业是个知识密集型的行业,通过大量客户的成功实施,可以积累出行业各行各业经营模式的模板,涵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模板、行业化物料编码模板等。
4)管理软件不同于工具软件的实施,需要一套科学成熟的实施方法,只有经过大量客户的实施才能总结出适合建筑企业的实施方法。
5)除考察客户案例以外,还要考察软件厂商的规模、从业时间、产品推出时间以及全国实施服务网络等。
(3)做好全员动员工作,高度统一思想
信息化工作是公司全员的 工作,都是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实施前期一定要做好全员动员工作,召开由董事长、总经理、信息化项目经理、各部门负责人、分(子)公司负责人和全体项目组成参加的信息化启动大会,对信息化整体目标、总体规划、建设意义以及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困难,进行全面介绍,以达成对信息化建设统一的认识,利于后期信息化推广与实施。在项目实施中出现一定困难时,为增加信心,也非常有必要在企业高层再进行动员。
(4)合理科学的项目组织,成功实施保障
任何项目的成功是离不开组织保障的,信息化建设也是一个项目,而且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大的项目。首先,企业要设立信息中心,全面负责企业信息化规划与执行工作,这个部门的设立将信息化建设直接提升到企业及高度,工作内容包括硬件网络维护、平台个性化配置开发,综合项目管理、集团财务、人力资源、企业资产、档案管理、协同办公等系统的应用推广,中小企业人员编制简历在3人以上,大型企业至少编制5人以上。其次,各业务部门需要设立内部顾问、负责本部门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第三,建议成立流程委员会、编码委员会与绩效委员会三个委员会,其中流程委员会与绩效委员会因为涉及面较广并直接关系众多人员利益,建议由总经理担任委员会主任。
(5)建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考核制度,增强执行力
在业务部门和项目部门很多人脑海中,认为信息化就是信息部门的事情,跟他们自己关系不大,在信息化建设中处于被动接受,同时信息化建设初期阶段性会增加业务部门人员工作量,还有可能涉及权力再分配和信息公开所带来的灰色收入的减少,所以有些业务部门和项目部门存在一定抵触是肯定的。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在公司高层大力推进的同时,也非常有必要建立一套考核制度,针对执行不力的业务部门、分公司和项目部门进行处罚,对表现较好的予以一定的奖励,将信息化工作纳入各部门日常工作中,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工作。
(6)坐哈整体规划和基础数据的统一,避免信息“孤岛”
为避免部门(项目)级信息化建设黑洞的怪圈,从部门级信息化提升到企业级信息化乃至于联盟级信息化,最大化消除信息“孤岛”的存在,首要工作要做好整体规划工作,还有基础数据和编码统一,包括物料、组织、供应商、客户、科目、分包商、WBS等编码。编码的统一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前提,一个国家的语言统一,是人与人相互交流的基础。
(7)合理划分项目实施阶段,避免阶段性要求太高而失去信心
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快速见效”的项目建设原则,在分步实施中,合理界定每阶段的实施范围与目标,信息化建设初期范围不要太大,目的不要定得太高,避免长期不见效导致从高层到基层都对信息化建设失去了信心。按照信息化对企业运营支撑程度,总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辅助业务运营:
1)满足企业基本记录需求;
2)自动化事务处理;
3)本阶段主要实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精度。
第二阶段:支撑业务运营:
1)辅助企业进行业务规范及管理;
2)倾向于回顾型评估数据;
3)使用信息来增加业务、服务或顾客价值的服务;
4)业务系统转换为支持角色。
第三阶段:支持战略发展:
1)企业使用信息和信息管理来达到卓越管理及获得竞争优势;
2)具备信息化战略洞察能力,信息化直接支撑战略远见和关于企业深层次的思考。
信息化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好计划、执行、检查和行动(PDCA),建议每天一小结,日事日毕,每周由甲乙方项目经理参加信息化周例会,每月由甲乙双方项目总监参与的月例会,及时发现为题和处理问题。同时通过信息化周(或月)简报方式,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典型的人和事进行点评,为信息化实施提出合理化建议或设想,宣传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动态。
能够获得企业领导对信息化办公的重视和赞赏
由于信息化的办公系统具有极强的信息传递速度,而且还拥有强大的资源信息共享功能,这就使得企业的决策信息和管理要务能够迅速传达到各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的生产经营信息数据也能够迅速反馈到企业决策部门,无形中将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和通达推向了更加快速、明晰的境界。再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用,在企业培养关键用户、创新管理模式、扩展顶层应用和收获大力支持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领导对企业信息化办公的赞赏和认同,为企业的未来发展争取到更加强劲的后备支持。在实际的企业办公过程中,很多企业都是通过避重就轻、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办公系统的试点、推开,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好用,反而会造成事倍功半的结果,毕竟再好的办公系统也不会涉及到企业领导层的办公与应用。如果企业领导层仍旧沉浸于传统办公模式而无法自拔,或者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建设资金不到位,这无疑会影响决策、阻碍信息化的摄入进程。因此,一旦信息化办公系统的显著成效获得企业领导的重视和赞赏,那么企业内部的管理、决策、指挥等任务才能开展的顺风顺水,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才能朝向信息化建设和正确的方向有序开展。
益于满足企业全员的办公需求和网络环境搭建
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运行过程中,除了企业领导层能够享受到独特的优势以外,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也能够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得到有效信息,从而协调好工作的各项内容,而且,信息化的合作办公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员工的工作量,善于将员工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中抽离出来,转向更加专一、专业的业务中去,极大地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果。针对业务系统来说,它涉及的范畴可能不如办公系统全面,它更多地是满足个别部门或者单独人员的工作需要,办公系统则面对的是整个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拥有广泛的用户群。在企业日常工作中应用办公系统,可以引起较大的轰动效应,甚至在整个行业都掀起一股热潮,其中最最鲜明的一点就是,信息化办公系统巧妙地在各级领导、各级员工和同事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家庭,在同样的网络环境、信息平台、计算环境下处理各种不同的业务,从而利于行业间的交流学习和传统办公模式、思维方式的转变,为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撑。再者,企业可以将自身的信息化办公系统作为信息建设的切入点,带动企业局部网络的建设,培训一大批计算机水平较高的企业员工,迎合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脚步。
助于建设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的系统建设主线
从影响企业发展方向的影响性因素来看,管理和决策是企业所有工作内容的核心,决策更是各级管理人员确定工作内容的参考标准。传统的企业决策,首先需要领导提出一定要求,再交由下级部门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判断过滤出不合理的地方,最后经慎重考虑后将确定的答案再上报,这种做法比较繁杂,而且信息的审核难免也会出现一系列始料不及的问题,但信息化的办公系统比较高效,它可以将系统中存录的业务数据在比对、分析的条件下核算的更加详实,也更具有代表性,也便于领导层通过数据核算结果掌握全局基本情况,进而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除此之外,管理和决策的最终结果经由信息化办公系统传达到各个部门和人员,提升了沟通的时效性,而且助于增加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同时,在管理和决策这一关键性内容的拉动下,关于以决策需求、各级管理这条系统建设主线,也逐步拓展了业务信息化水平的范畴,实现了办公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最终益于达到综合处理企业业务的集成目的。
2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手段
优化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确保企业安全平稳的前进发展
关于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优化问题,我们必须严肃对待,因为它关系到企业的正常化发展和前进步伐,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因此,在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过程中,首先必须深化好企业的信息化办公规划方案,确保企业制定的发展朝向与目标标准合理且明确,确保方案能够按次序、步骤完美进行。其次,需要促进办公系统的各个流程紧凑协调,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稳步前行。最后,我们还应时常注意各环节的调试和更新,建立分步实施的项目管理原则,将信息共享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系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健全办公系统的视频会议,促进企业内部各环节有效协调
会议电视系统是一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它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网络传输,实现实时沟通的目标,加之互传影视资料,在提高沟通水平的基础上强化自身工作质量与效率。为了深化网络传输系统设备的应用,确保会议系统的健全,企业需要引进视频会议系统,并事先运用于小型会议中,将电话、传真、电脑三方结合,确保小型会议应用的风声水起,随后在不断地扩展。同时,信息化办公系统可以通过具体的网络手段,实现公文的网络处理协同合作,并且定期一些实时信息,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办公效率,也促进了企业内部各环节的协调。
应用多种信息化具体手段,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在企业办公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企业内部生产办公系统的优化,我们有必要更新自身的管理模式,而且也需要应用多种信息化的手段,促进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的应用水平,最终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现下,手机作为人社交交流的一项必备通讯工具,企业可以巧妙地借助手机普及化、广泛化的特点,在企业产品的宣传中尽情发挥其价值,比如:在具体的宣传活动中,可以通过“微信”或者“邮箱”的形式将信息发给用户,达到一种点对点的服务和传送。除此之外,企业需要深化协调内部人员结构,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队伍的综合素质,重视上下级部门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提升企业信息化办公系统水平。
3结束语
2010年10月25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会议召开,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司长常晓村在会上指出,_、_和地方政府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高度重视,进一步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连续5年中央1号文件对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进行部署,总理、副总理都曾作出重要批示,并分赴北京、湖北、重庆、河南、青海等地考察,指导这项工作的开展。
常晓村透露,商务部正在编制“十二五”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成重点,同时,商务部将突破体制障碍,加大对大企业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配送中心建设
常晓村说,“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框架已经形成。到2010年年底,全国将建成农家店52万个,覆盖全国80%乡镇和65%行政村。
“十一五”末,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农村将建设2667个物流配送中心,每个县平均拥有个,配送中心面积达1700万平方米,全覆盖、多层次的农村商品配送体系正在形成,大大缓解农村物流成本高的状况,也提高了农村商品配送率。
常晓村表示,“十二五”期间要继续实施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要把编制好“十二五”期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规划作为重要任务;把加快配送中心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把信息化建设作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方向;把推进一网多用作为提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重要支撑。
据悉,目前配送中心建设水平仍不容乐观,农家店商品配送率不达标、布局不合理等问题凸显。
常晓村对此表示,加强配送中心建设将是“十二五”期间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农家店数量的增加,将对配送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地要切实把工作中心转移到配送中心建设上,不再片面追求农家店的数量。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力度逐年加大,从开始每年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亿元,增长了8倍。而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仍将是2011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的重要内容。
常晓村表示,中心乡镇往后将是万村千乡工程发展的重点,今后商务部将下大力气提高运行的质量,“首先要注意质量,其次是覆盖面。”
商务部要通过加强农村配送中心建设逐年提高农家店的统一配送率,不断丰富配送品种、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要避免扎堆布局浪费建设资源,重视建设质量,不得把扶持资金用于土地购置,而应在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方面促进配送能力的提高。加快推进农家店“一网多用”,扩大药品、电信、邮政等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比重。
常晓村表示,“对于万村千乡工程国家不仅是资金的支持,对发展大企业和现代流通业还加大了政策扶植力度。同时在体制方面打破区域界限,为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提供政策支持。”
企业的跨省经营将是未来研究重点,新进入万村千乡的企业可打破区域界限,政策支持跨地域企业重组兼并,同时,要打破行业限制。
加强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常晓村说,“十二五”期间,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信息化建设上。
一是加大农家店信息化改造力度。“十二五”期间全面推广农家店的信息化,在农家店配置POS机等终端设备,安装信息化管理软件,提高统一结算率,逐步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融合。
二是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在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上进行改版,开发新功能,通过信息化加强对农家店的监管,实现建设项目动态管理,逐步实现对农村商品市场购销信息的统计和监测。
三是逐步搭建农村服务信息平台。以信息管理系统为源头,以农家店POS机为终端,为农民提供农产品销售、价格、外出务工等综合信息服务功能。
完善合作机制
就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工作会议召开前几天的10月21日,商务部与农业部在北京举行《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
这是两部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在谋划“十二五”工作中加强合作,共同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
两部门表示,将按照合作协议确定的内容和要求,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信息共享,强化政策磋商,密切工作配合,完善合作机制,共同努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繁荣城乡市场,确保全国农产品市场稳定运行,特别是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893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