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文化自信 谱写中华文化新史诗
____指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当前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作为民族精神力量的源泉,民族文化自信必须得到足够重视。
传承传统文化,定好文化自信总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不断绝,很大的原因是坚持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现代社会,层出不穷的国学班,反映出家长对传统文化的认可;大街小巷的“汉服热”激发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服饰的自豪之情;“京剧粉”在社交平台宣传戏曲,赢得了网友的关注和赞同……新时代年轻人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使得五千年的优秀文明得到传承,也提振了国人精神文化水平,是对国民精神的一次洗礼。
推进文化传播,奏响文化自信主旋律。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从古时候开始我们民族就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播交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丝绸之路,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友好互鉴;唐朝鉴真东渡,传播大唐文明,推动周边文明进步;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通好他国,向世界展现明朝文明风采……一次次文明的交流碰撞,促进中华文明的进步,也向世界展示了独特的中华文明,为国民带来空前的文化自豪感。归根结底,是文化交流的意识驱动,使文明绽放光彩。进入了新时代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更需要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以此实现文化自信心的构建。
融入中国精神,发出文化自信最强音。中国精神时新时代中国人民在伟大事业的斗争中淬炼出来的,不仅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当代中国人智慧和魅力的结晶。《流浪地球》的播出,让人们再次看到了中国精神的“敢于担当”;《战狼2》的风行,让人们看到了中国精神的“爱国激情”;《老中医》的广泛好评,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精神的“仁爱之心”……没有了中国精神,中国的文化自信就会被功利的社会气息、阴暗的落后气、软弱的媚外气息所侵蚀。新时代的中国,更要大力弘扬好中国精神,才能让人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始终保持清醒稳定的发展。
目前我们进入了一个思想多元的新时代,多种思维碰撞激发新思想,并不断冲击中华文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尤其要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坚守。迈出更加自信、从容的脚步,打造一个文化强国!
以生态文明之笔 绘绿色发展之图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中国经济位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的亟需讲好的“课题”。不走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需要探索出一条让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路”。在此过程中,“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成为了解题的关键词,以生态文明为指引,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方可建好“美丽中国”。
以生态促发展,让保护成为最牢固的“发展堡垒”。面对大自然所给予人类的馈赠,无数的“宝藏”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对于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是算好“经济账”的关键。保护与开发并不是相悖的存在,在保护中守好生态环境的“红线”,良好的生态环境就会以它独有的方式赠予我们无数的“瑰宝”。无论是“国家森林公园”的曲径通幽,还是不同区域经过时间沉淀而成的独特地貌,抑或因为不同的环境特征所赋予的独特人文景观……这些都是自然所赋予我们的“金山银山”。由此可见,守好红线成就红利,绿色发展,科学合理的开发资源是促进可以持续发展的“抓手”。
以生态促发展,让绿色成为最靓丽的“政治底色”。良好的政绩观不仅体现在经济的飞速发展上,更体现在对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正确认识上。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是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指引”。我国地大物博,很多地区都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山水林田湖草,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美好家园”。面对这些“宝藏”,如何开发利用,是考验一个领导干部的关键,是涸泽而渔、焚林而猎,还是开发保护、合理利用,这需要带头人具备战略思维,做好宏观部署。诸多实践也证明,用好当地的自然资源是保障绿色发展的前提,用政治清风促山青水绿、发展永续,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
以生态促发展,让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一语道破在国家发展中民生幸福是最大的政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最好的治理方向。从“要温饱”到“要环保”,虽只有几字之差,但却完美地诠释了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明确了民众的诉求,_及地方积极响应群众诉求,不论是创建卫生文明城市,还是打造宜居城市,抑或是实施“美丽中国”战略,新的发展理念诠释了环境青山不负人民的美好画卷。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路径,用生态保障民生幸福,方可绘就美好蓝图。
国家领导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一招”,绿色发展需要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平衡好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方能让绿水青山转为金山银山,让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巨轮远航的方向。
贴心民生 凝聚民心
回首看,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波澜壮阔;视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抬望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在即。时间刻录着岁月的光盘,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的翻天覆地变化背后,折射出中国_人的使命宗旨,彰显了对人民至上的孜孜追求。百转千回,击鼓催征,站在新起点,面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征途漫漫,唯有倾听民声、做好民生,方能挺起民族脊梁。
贴心民生,始于科技赋能、智慧支撑。环视当下的中国,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进入到智慧化时代,民生工作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更好地改善民生服务工作,济南市章丘区组织相关部门赴浙江杭州深入学习,后结合当地实际,将科技成果与为民服务相嫁接,322项服务项目全部实现“网上办”、“掌上办”、“上门办”,不仅提升了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而且让群众节省了时间,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民生服务工作,一方面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科技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布点;另一方面要加强专业化的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服务的技能水平。
贴心民生,源于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无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抑或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无一不是告诫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时时刻刻为民着想,才是发展正途。当博士生小陈无法完成答辩而焦急无奈时,当地派出所及时腾出独立办公室,调配软硬件设施,最终确保了答辩的顺利完成,赢得了网友的纷纷点赞。然而无独有偶,当大王镇的老年人无法验证健康码而着急上火时,当地镇政府及时将市民卡与健康码绑定,解了群众的心结,密切了党群关系。作为人民的勤务员,任何工作要多了解群众是否满意、人民是否答应,不断改进服务,满足人民需要。
贴心民生,成于重心下移、深入一线。重心下移是指要将更多的人财物分配到一线,不断充实基层队伍;深入一线是指要走出“小楼”,到群众中去。曾记否,“人民好干部”焦裕禄一年365天在乡村、大堤、农田、建设现场度过;曾记否,“小巷好总理”高玉凤时刻在疏通下水道、调解居民纠纷、疫情防控的第一线;曾记否,“乡村好头雁”关志洁坚持走村入户,了解群众疾苦,记下了一本本民生账……民生靠的就是这群党的好干部,他们用一线的实干,保障了群众幸福。当前,各级政府要在资源分配、物资保障、人员招聘上,多向基层倾斜;同时不断完善奖励机制,鼓励更多的基层干部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对民生新需求,唯有兢兢业业,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在以人为本上做文章,在深入一线上谋发展,才能真真切切回应群众所需、人民所盼,披荆斩棘,开辟中华民族复兴新征程!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88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