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强调结构合理,向一线倾斜
培训者既包含来源于国培专家库的理论前沿领军人物,也包含有着丰富的一线教育实践经验的教研员和优秀教师。按照国培精神,培训者优先遴选“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重点遴选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省域外专家原则上不少于35%,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不少于50%。从培训者队伍结构的要求可以看出对一线优秀教师作为培训者的重视,这也是基于对参训教师的实践与实际的关注。通过一线优秀教师参与培训,发挥其种子和示范作用,一线优秀教师用自身的实践为参训教师提供示范榜样作用。
1.2强调团队力量,各方优势互补
各培训机构要组建专家团队,设立首席专家,负责方案设计和统筹指导等工作。组建名师讲学团,保障“送培送教”有效实施。其中专家的作用在于引领,帮助参训教师进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的作用在于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因为她们贴近一线教师教育实际,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参训教师的现实问题;省域外专家的加入在于促进各地优秀教育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各方均有各自优势,最重要通过培训者会议和座谈交流加强彼此之间协作,围绕共同的目标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参训教师素质的提高。
2多种角度增强培训资源的实用性
2.1基于农村幼儿教育实际开发培训资源
“有学者通过分析农村幼儿教师现状的特殊性入手,提出挖掘与利用存在于农村独特的民间游戏以及丰富的自然物质作为培训课程资源。”[3]同时我们需要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引导学员探索新形势幼儿教育方法;适时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等增添到培训资源中。根据参训教师需要积极开发《幼儿园教师应知应会集成》、《农村场域中的模块化课程资源包》、《幼儿园一日教育活动范例》、《幼儿园保育教育典型案例集成》等相关培训读物提供给参训教师,为参训教师未来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实用的指导。
2.2基于培训教师个体需要开发培训资源
在培训课程资源中我们可以增设选修模块,如幼儿舞蹈创编、农村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农村幼儿家庭亲子教育、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农村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幼儿园区现场创设等不同的小规模培训活动,各位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要。
3多种手段提升培训过程的实践性
为提升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过程的实践性,我们综合运用实地考察、现场观摩、问题研讨、微格训练、实训操作等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师德和理念模块采用互动交流、案例研讨和经验分享等培训手段;专业知识模块采用任务驱动、情境分析和问题研讨等培训手段;专业技能模块,抓住学员专业技能薄弱点,采用现场观摩、示范操作和技能训练等培训手段。一方面组织学员到优质幼儿园现场观摩考察保教活动;另一方面聘请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上示范课进行教学研讨。在观摩与研讨之后,为参训的农村幼儿园教师提供汇报展示的平台,由各参训教师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培训过程中具体培训手段运用情况如下。实地考察:培训初组织学员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考察,观摩幼儿园环境和一日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直观了解幼儿园教育;任务驱动:引导参训学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实践案例、问题单、学习笔记、教学观摩与反思以及提交和学习成果展示等任务积极参与到培训过程中;专家讲座:讲座中具体采用案例学习、问题研讨和参与式讨论等方式;观摩示范: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安排与保育、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教育活动计划与实施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将采用此方式,同时辅以典型案例研讨;现场实操:幼儿园玩教具制作、幼儿舞蹈表演与创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评价、师幼沟通等技能的学习主要采用现场实操的方式;工作坊:针对学员的需求由一线优秀教师或者学校专业教师开设除培训课程外的主题工作坊。如农村幼儿园创意美术、农村幼儿园民间体育游戏开发、农村幼儿园乡土资源开发等工作坊;送培送教:通过名师现场示范课观摩、学员教学活动成果展示及半日活动观摩等环节,组织学员互评、专家点评,以研讨、互动的方式开展送培送教活动。
4多方合作建设网络研修平台
通过建设网络研修平台,为参训教师提供系统化专业支持。积极探索建设教师网络研修社区,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建立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相结合的机制,促进教师培训常态化。目前农村幼儿园分布比较分散,教师难以集中,这也是造成农村幼儿教师缺乏专家指导的主要原因。为此通过网络建立专业人士、培训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培训者多方合作机制,借助建设网络研修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专家—培训者—教师”之间的不间断的有效互动,专家以及一线优秀教师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答疑,还可以定期开展专业交流活动和优秀教育资源共享活动。这一平台不仅是培训者与参训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还可以成为参训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通过此平台参训教师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同解决幼儿教育实践问题。
5多种思路规范项目管理和质量监控
5.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过程化管理
培训前制定一系列相关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具体包括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方案;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教学督查制度;培训首席专家岗位职责;培训授课教师岗位职责;培训班班主任职责;培训后勤保障人员岗位职责;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班学员管理办法;培训班学员安全教育及管理办法;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学员评优办法;培训班班委会工作条例。通过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培训工作顺利高效的进行。
5.2实行“双班主任”制,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
在培训过程中,每个培训班设教学班主任和生活班主任各1名。教学班主任负责做好本班学员的教学辅导管理,通过召开班会和座谈会组织交流研讨,收集学员反映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生活班主任负责做好学员的食宿安排,严格进行考勤,妥善处置学员意见和建议。班主任每日要及时查看班级日志,了解学员培训情况和学员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每日记录工作日志,对培训组织工作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工作不断完善。培训管理方面两位班主任要通力合作,要细致入微。班主任可以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引导学员之间进行互动交流。在培训之初,可以组织学员进行破冰的心理活动,增进学员之间的了解。在培训中采用学员分组的方式,一方面方便在培训现场进行小组讨论,另一方面方便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业余活动。在培训结束的时候可以采用汇演方式或作品展示方式进行结业。
5.3公开化的质量监控
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公开培训实施方案、培训团队、培训资源目录、培训简报以及培训者培训效果评价和参训教师学习情况等。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访谈和课堂观察等形式,进行培训专家教学质量评价,收集、反馈培训对象对培训的意见和建议,根据教学评价和培训对象要求及时改进工作。
作为幼教研训员,我不断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做好教研、教改的带头人,力求做好教师的领航员、学校的服务员,认真落实《幼儿园教育管理纲要》。在没有现成经验可循的情况下,我主要通过杂志、网络等进行学习,并向身边有经验的领导和同事虚心请教。发挥区域优势经常到一幼、二幼、启智、金世纪县直和规模较大私立幼儿园学习,经常与他们交流,借鉴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研训素质。
二、强化前瞻意识,努力做创新型研训员
县城学区所属幼儿园,存在着底子薄,条件差、师资老龄化等问题。因此,学区成立之初我就制定了学区幼教三年发展规划,即以全面提高学区幼教整体水平为总体目标;以改善办园环境,建设一批规范园为阶段目标;以加强业务培训,全面提高师资水平为重点;以“强管理,促质量”为抓手,三年中我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健全制度,实现管理精细化
针对学区实际,征求各校意见,先后出台了《幼教工作考评制度》、《幼儿教师考评考核制度》、《县城学区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实施细则》,为各校和幼儿教师定出切实可行的制度,以此来规范幼教管理。每学期都要制定出符合学区实际的详细幼教工作计划、听课计划等,始终把提高教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同时把教师分为了放心型、培养型、跟踪型三种,通过听推门课、敲门课、能力过关等形式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和指导。
2.加强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
为了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我采取了“重培训、强常规、抓竞赛、常交流”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根据教师基本情况及教研目的先后分别进行了了《如何做好多媒体与幼教整合》、《健康社会学科教材解读》、《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等专题培训,组织了幼儿教师学习韵律操等培训活动。在常规教学上还要求每园每月上交2篇精品教案、两篇教学故事、教学反思。三年中,我为了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基本素质,采取“以赛促训”的形式,组织了键盘、声乐、舞蹈、讲故事、手工制作等几方面的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提高了教师的能力。为加强教师学习,我创办了幼教刊物《幼教之窗》16期,给各园的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互相交流、讨论、学习的平台,为教师们提供了最前沿的幼教信息,使它成为县城学区幼儿教育一个重要宣传和交流阵地。通过各种形式培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明显地提升。
3.依托基地,实现教研活动科学化
根据我学区实际,我们以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四科为基础学科,由镇内外两个手拉手学校共建学科基地,要求各园以基地为依托搞好各园教研组和校际间的教研活动,发挥骨干教师带头作用。如各园小课题应根据基地学科确定主题;教研组围绕小课题和基地学科内容以课例研讨为主要形式进行研究。通过不定期检查、定期成果展示等形式对学科基地进行跟踪指导。为了发挥好基地作用,年上半年组织了《健康社会学科课例观摩及教材解读》活动,下半年举行了《基地学科教学评优》,计划今年四月份由回小、红山嘴两个数学学科基地用课例和讲座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在两年内计划完成所有学科的成果展示工作。
4.创新建设,确保办园环境特色化
在幼儿园建设上,为开拓思路,通过召开现场会的形式进行示范引领。分别以小道虎沟、二道河子、红山嘴、康杖子幼儿园作为样板园,组织召开了由各校校长、主抓幼教领导以及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参加的现场会。除此之外,我还在发现和扶持各园特色上下功夫,使各幼儿园在环境创设、内涵发展上凸显各自的特色。如:康杖子幼儿园以经典诵读为特色,红山嘴幼儿园以艺术为特色,小道虎沟幼儿园以泥工为特色等。
事实证明,这些做法是非常有效的,三年来我学区被教体局验收通过了一类园2个,二类园4个,三类园2个,年学区中心校又被局评为了“优秀幼教单位”。
三、强化协调意识,努力做服务型研训员
抓幼教工作,既抓幼儿园管理、教育教研,又抓幼儿园建设。特别是在幼儿园建设方面,既需要各校支持又需要投入资金。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是完成预期目标的前提。在建设中,让各校挠头的是缺教师、缺资金。根据实际情况,我积极地想办法,向中心校领导汇报,帮他们解决具体问题。如:幼儿园的教师年龄较大,教室布置无从下手,我就搜集整理好图片送到各园,帮其一起设计;镇外学校在幼儿园环境布置上缺美术教师,帮其协调镇内的美术教师帮忙。这样,我把自己定位在“服务员”的角色上,想方设法的为领导和各校排忧解难,获得了他们最大的支持,所以工作起来就容易了许多。
一、建立园本培训机制,打造优秀双语教师团队
要实现有效的双语教学,就要打造优秀的双语教师团队。为此,我们建立园本培训机制,即针对不同教师的具体情况分层制定培训方案,并建立教师英语口语测查评价体系,还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和主题活动。这样,既便于展示和检验英语教学成果,又利于打造优秀的双语教学团队。
1.制定分层培训方案
制定分层培训方案,即通过理论学习和英语知识强化,不断更新幼儿园双语教育理念,从而为双语教师搭建良好的学习平台,使他们向成熟型、研究型教师发展。
(1)强化理论学习
我们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促进专任英语教师朝着幼儿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也就是针对英语专任教师对幼儿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不熟悉的情况,着重加强幼儿教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以提高英语专任教师的学前教育理论水平以及运用先进理念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最终促进英语专任教师朝着幼儿教育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强化英语知识
我们通过英语知识的相关培训,促进幼儿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由于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培养需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我们创设了自由的英语培训氛围,以鼓励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大胆使用英语交流,并从规范的英语语音基础训练开始,逐步开展包括国际音标发音技巧、英语口语能力、英语听力能力、英语日常用语和英语自我介绍等方面的培训,旨在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最终提高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的英语水平。特别是,我们将英语培训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并坚持每月一次的英语技能培训(例如,英语主题教学培训、英语教学技巧培训、英语游戏教学培训和英语律动教学培训等)。
2.建立口语测评体系
建立双语教师口语测评体系,即每年开展一次双语教师英语口语测查,以检测双语教师每一阶段的英语专业技能水平;每学期开展一次幼儿英语口语能力测查及分析,以检测双语教师英语教育的成效,力求评价目标与日常教学时效性的有机统一。通过口语测查分析,任课教师可了解本班幼儿的英语学习水平,从而进一步反思教学。这样,既发扬优点,又找出问题,还能制定改进方案,最终为确定下一阶段的教师培训目标提供有力依据。
3.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既能有效提高课题研究效果,又能有力推动课题发展。尤其是,我们注重将培训与研究相结合,定期开展双语教师优秀教学案例的评选活动,即通过集体说课、活动教案、课例评选和课例观摩等一系列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科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不仅在活动中总结,更在研讨中发展,最终提高双语教师的英语教学能力。
4. 举办多种形式的专题活动
为了给教师创设宽松、愉快的培训环境,提供学习英语、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开展了“英语教师情景表演大赛”“英语教师口语大赛”和“英语角环境评比”等专题活动,这样,既提升双语教师的口语运用技巧和应变能力,又增强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综合艺术表现力,还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二、利用多方资源,开展专业化培训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相应的、具有权威性的培训,因此,我们努力为教师提供专业化的培训。具体有两点。其一,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既让教师外出参观学习,交流教育理念,又定期邀请双语教育专家为教师举办专题讲座,与教师面对面展开专业对话和咨询。其二,我们充分利用外教资源,通过多种形式感受外来文化。例如,每月邀请外籍教师对我园教师进行英语口语的指导,从而确保我园教师英语语音、语调的准确。
三、促进英语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尝试多种双语教学模式
双语教学不仅是英语基础知识的教学,更是把英语融入幼儿能力发展的各个领域的教学。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推行英语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改革,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技巧方面的学习研讨以及开展教研观摩展示活动等。经过不断的探索,我园教师结合语言、社会、健康、科学和音乐等领域,开展丰富的英语教学主题活动,从而有效地将幼儿英语教学与主题教学活动、领域活动有机整合。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启发幼儿动手操作实验,以鼓励幼儿用英语与同伴进行简单的合作与交流;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用英语启发幼儿的想象,鼓励幼儿大胆作画,于是,幼儿一边画画,一边用英语描述相应的颜色、图案等,这样,便能有效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日常词汇。总之,教师应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过渡到多元化、多形式的双语活动,并逐步尝试教与学、情与知以及人与境互动的双语教育模式,巧妙地将英语与其他领域的课程相融合。
四、建立“师带徒”的互补机制,并提倡自我反思
为了使教师在专业方面互融、互补,我们有针对性地让专任英语教师与非英语专业双语教师结对,旨在相互学习与交流,以不断发挥他们的各自优势,并有效促进他们的迅速成长。这样,不仅形成教师各自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使英语教学与各领域学科更好地有机融合,更促进幼儿园双语教学工作质量的整体提高。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我们提倡教师经常进行自我反思,以逐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对教学实践有效性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这样,既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践,深入地探索、体会教学理论,又利于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还利于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以使他们不断发现自身发展的价值,最终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
她,就是铜山区实验幼儿园园长张莉。
幼儿园内高雅别致的假山、水池,让人觉得到处充满诗情画意;别具匠心的花坛、丰富茂密的花木,如置身于天然的植物园;优雅、古朴、园林式的育人环境,吸引了众多园所领导、老师前来参观、借鉴,已成为家长和孩子向往的优质幼儿园。
这一切都得益于张莉园长和她团队的管理和创新,她们勤勤恳恳地抓教育,实实在在地创发展,通过全新的课程理念、优质的师资团队、独特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了幼儿园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阳光的游戏化课程
铜山区实验幼儿园在2014年11月被评为江苏省课程游戏化实践基地,也是第一批实施此项目的幼儿园之一。在建构“绿色、阳光游戏化课程”的过程中,铜山实幼以课程促教研为实践目标,在游戏环境的打造,游戏时间、空间的保证,游戏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努力把自交给教师和孩子。张莉园长携手教师不断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儿童观、资源观,推进课程游戏化建设,让游戏的阳光洒满幼儿园每个孩子的心田。
随着课程的实施,幼儿园发生了很多转变。首先是教师的转变,领悟课程游戏化精髓,从对儿童自主性把握不足转变为更多地关注儿童、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游戏和经验。其次是幼儿的改变,孩子们主动探究意识明显增强,参与的积极性高了,体能、兴趣、情感、习惯、社会性等方面有了很大提升。第三是环境的转变,凝聚团队智慧,完善了幼儿园的校园文化。在隐性方面,幼儿园明确了办园宗旨、办园目标,细化了师德形象和岗位规范,修订了制度和人员职责等。在显性方面,幼儿园更注重校园文化氛围和色彩运用。同时,老师们在环境创设方面更注重审美价值、教育价值和文化的彰显。幼儿园增建了家园活动生活馆、公共建构区、美工区、科学探索区,给幼儿提供了更多游戏的空间,幼儿园将所有景观花园、绿色植物园、果木园由观赏型调整为开放式,方便幼儿观赏、探索和玩耍。
绿色阳光游戏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和特长,也需要幼儿的积极参与,由师幼共同开发,并有机利用社区、家长资源,有效发挥多方资源的教育功能。
师徒结对,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专家引领,开阔视野。张莉园长非常注重教师多方面的学习、提升。每年都要进行有关课程和游戏的封闭培训。2012年暑期聘请上海名师龚敏、名园长陈定儿两位专家进行了区域游戏环境打造的培训;2013年暑期聘请了两位游戏与教学方面的专家崔岚、茅红美进行了区域活动开展中的观察和指导培训;2014年邀请了专家崔岚、优秀幼儿园园长黄丽萍进行游戏后的谈话和反思培训;2015年暑期邀请深圳一杰团队来园进行“6S管理”封闭式培训。同时,邀请江苏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徐州市教科所主任、徐州市基教处专家等,针对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游戏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帮助。通过与专家们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使教师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不断发展,理论水平得以提升。
为了开阔教师视野,让老师们亲身感受先进的教育理念,近距离接触优质幼儿园,张莉园长克服经费紧张的困难,定期组织教职工轮流去宿迁、江阴、扬州、常州、苏州等地参观,在课程游戏化开展过程中,先后组织多批骨干教师去广州、上海、南京以及周边姐妹园进行课程游戏化理论学习,加快了教师思想和观念的更新,为课程开展提供新鲜血液。
通过请进来、走去出的学习形式,促进教师多方面的发展,使教师们增进了学识,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理念,规范了行为。
业务研讨,分享经验。幼儿园定期举行各项业务研讨活动,结合平日的观察以及收集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进行主题式的研讨活动,例如:如何与溺爱孩子的家长沟通、自主用餐取餐环节的组织、午睡起初30分钟的看护等,主题式的业务研讨,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教师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优化了一日活动内容和质量。
在此基础上,幼儿园开设“名师讲坛”,优秀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特长,选择交流汇报的主题,把自己的经验提炼总结,让每一位优秀的教师登上讲台,分享经验、收获自信。
拜师学艺,牵手同行。张莉园长培养优秀教师的又一项举措――“师徒结对”。幼儿园有小、中、大三个年级部,每个部有一位部主任,每个年级部有备课组长一名。工作五年以上、学年考核优秀的老师具备指导老师的资格和职责,每人负责指导一名教师的游戏开展、环境创设、课堂教学、案头资料、与家长交流技能等各方面的指导。同时,幼儿园不断挖掘老师特长,结合特长开展结对指导,例如:与家长沟通方面、环境创设方面、课题研究、论文写作、节目创编方面等, 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拜师学习。
“师徒结对”的开展,使我们更细致、更系统地关注到每位教师的发展,师傅言传身教,徒弟耳濡目染,有针对性地快速提高教师们的综合能力,师徒携手共进,成就了老师, 幸福了孩子,发展了幼儿园。
智慧管理,提升幼儿园品质
优秀团队,至上励合。拥有一批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是促进幼儿园发展的基础。幼儿园采用分级管理的模式,从园长到副园长、年级部主任、备课组长、骨干教师,人人发挥积极影响力,以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先进夯实的业务水平,带动幼儿园的发展。分级管理中,幼儿园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格局,在实验幼儿园没有完美的个人,但是,我们小团队、大团队个个团结协作而又执行力强,团队成员可以把能量发挥到极致。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让老师们能以愉悦的心情、主动的态度、勇于承担的品质面对工作。
巧借智慧,提升品味。幼教变革日新月异,为了做从容、优雅、高品质的教育,张莉园长引进了企业的6s管理模式。通过对教室柜架、教玩具的合理布局,户外区域玩具的定点、定位、定量、标识设计,行政办公室书籍的整理、文件的归类、办公物品的整顿标识,厨房厨具合理定点的摆放,仓库标识的制作、货物的进出库规范管理等,让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更加标准化、流程化、制度化。培养了自爱、自尊、自律的幼儿,最终达到幼儿园实施6s所追求的目标即规范、细致、专业。让高效、便捷、持续、有效成为教职工的一种习惯,激发教职工自信心,提高团队凝聚力,提升园所整体形象。
重视研究,做研究型园长。作为一园之长,张莉园长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教育的教学改革,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研究工作,大胆进行幼儿园教育改革。如何用课题研究促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形成幼儿园的发展特色,也始终是她思考的问题。她主持、参与的市级课题《角色游戏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研究》、《快速提高幼儿教师英语教学能力研究》顺利结题并获奖;她个人主持的课题《幼儿园家长“客串”活动的指导和操作研究》于2011年11月获市教科所课题立;课改实验课《动物的语言》、《小猴末末》获徐州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幼儿逆商培养的家庭指导策略》、《解除新入托幼儿分离焦虑案例研究》、《我生活并我快乐》、《我眼中加拿大的幼儿教育》等多篇论文在省级刊物发表、获奖。
让孩子和家长因遇到铜山实幼而倍感幸运是老师一直追求的教育梦想,让教师们体面而又有尊严地工作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是作为管理者张莉的梦想。她秉承“实力打造经典、王者绝非偶然”的信念,结合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让自信的笑容绽放在每位孩子的脸上,让教育因教师的创新而富有诗意。
园所风采
徐州市铜山区实验幼儿园创办于1996年,原名为铜山县机关第二幼儿园。1999年被认定为江苏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曾先后荣获省绿色幼儿园、省和谐校园、省平安校园、市、县幼儿教育先进集体、市优秀家长学校、全国美术教育先进集体、市巾帼文明示范岗、市模范学校、市百佳校园、市、县卫生文明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奎山分园,成立于2008年,位于徐州市泉山区奎中小区内,现有8个班级,260名幼儿,教职工34人。园内环境优美,绿意葱荣,毗邻奎山公园,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
新区一分部,成立于2011年,位于铜山新区工业园区,现有6个班级,200多名幼儿,23位教职工。是一所以办园规模精致化、办园环境家庭化为方向的精儿园。
一、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意义
1、促进幼儿教师专业理论素养的提高。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对实施课程的幼儿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不少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或相关研究课题的培训。这样的活动主要由当事人教师及同事、园长和研究员或专家参加,活动的目的旨在促进教学案例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间接实现自己从教学经验到教育理念的升华。
2、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幼儿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基于行动的教学案例研究恰恰在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际之间的鸿沟得以弥补。教学案例研究归根到底是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促使幼儿教师把先进的知识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情境中、类似的情形下,并通过思考产生新的教学行为方式。
3、教学案例研究是教师学习和反思的载体。教学反思是教师在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中,对自身教学活动反映出来的教育观念、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等的利弊得失的思考和相应的调整。幼儿教师不光要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更要重视教学活动后的反思,要在理论指导下学会反思,在反思过程中领会理论,运用反思推进实践。以教学案例研究为载体,理性地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具有价值,进而思考怎样完善自己的教学行动,使今后的教学行动更为长期有效。
二、开展教学案例研究的问题与困难
(一)客观因素
2、教师缺少时间和精力。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与中小学生的不同,必然导致幼儿园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不同工作特质。不少幼儿园的教师身兼数职,除了正常的备课、上课外,多数幼儿教师还要编写各类台帐、教学反思等,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展案例研究活动。
3、缺乏专业引领。幼儿园每次开展教学案例研究活动,虽然形式上搞得轰轰烈烈,但往往收益不大。在教学案例研究中,幼儿教师之间互相帮助、共同研讨,但由于缺乏高一层次的专家、研究员或骨干教师的引领和帮助,同一水平的横向互助往往只停留在原始的水平
(二)主观因素
1、教师的态度。虽然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视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但是很多自认为资质老的教师愿意坚持自己保守的、惯有的教学模式,这种“示范”作用直接影响到年轻教师对待教研活动的心态。往往多数很有教学经验的年长教师和年轻教师会采用观望的态度,对教学案例研究的深入、有效开展无疑造成最直接的负面冲击。
2、教学反思与行动表面化。教学案例研究中的反思与评价大多局限于对个人教姿教态、幼儿表面行为等一些活动细节的反思与评价。在反思过程中,有的上课教师怕暴露自己的缺点而采用保守、封闭的态度,坚守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这种表面化的反思评价与教学行动毫无意义,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达不到实质性的效果,更谈不上对教师成长和教学行为的促进和发展。
三、建议与设想
1、有关部门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幼儿教育是教育的根基,对国民优良素质的形成和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政府及有关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对幼儿阶段的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教师的工作环境,更好地为幼儿教育事业服务。
2、重视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幼儿园可以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把积极进取的优秀教师送出去培训、进修,学习先进的教学案例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发挥园中骨干教师的最大优势,以此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形成。
3、营造开放的教研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教学案例研究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使教师工作中的思想和问题得以清晰地描述。教师应该成为开放的主体,愿意敞开自我、敢于质疑、善于反思、勇于创新、乐于分享,成为积极与外部合作的、善于学习和吸纳来自外部经验的主体,不断从团队中汲取营养,一步步获得成功。
4、及时进行“行为跟进”。“行为跟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过程中将具有改进空间的典型课例进行再设计、完善、实践、创新、思行结合的教研活动,通过总结提升,使之成为能举一反三的核心案例,以此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案例深层理念的领悟和对自身教育行为的改进。只有不断地进行行为跟进,在行动中获取处理复杂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得以迅速提高。
5、深入反思与集体反思。真正的反思与评价不能停留在对个人表面化的评价上,应切实地把理论联系到实际中,针对教师在实践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困惑,对隐藏在这些做法背后的理念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以便教师自省感悟、提炼、调整并进行再次尝试。
地方民俗文化与农村幼儿园的天然契合
地方民俗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文化习惯和观念,具有地域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中包括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绘画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2]。以江苏省宿迁市为例,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为幼儿园提供了教育资源。首先,丰富的名胜古迹如宿北大战迹纪念馆、项王故里、陈墩遗址、下草湾遗址等,其中很多都分布在农村地区,可以作为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次,旱船、高跷、花挑、舞龙、舞狮、琴书、柳琴戏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在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是当地幼儿园独特的艺术教育资源;再次,以“六路周”为代表的民间游戏可以成为农村幼儿园的体育资源之一。此外,饮食文化、节日庆典、文化名人等也都是农村幼儿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总之,农村地区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并且得到了较好的保留。因此,在农村幼儿园开展民俗文化课程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外,将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是贴近幼儿生活、展现优秀文化背景的体现,有利于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可行性[3]。
地方民俗文化对农村幼儿发展的价值
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不仅对农村幼儿园具有重要价值,还对农村幼儿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一方面,民俗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相结合能够激发幼儿的文化认同感,树立其文化自信。如利用宿迁民俗文化,让幼儿在感受丰富多彩的家乡文化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大运河文化”“西楚文化”等文化精神内核,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将勤劳朴实、顽强豪迈的中华传统文化品格融入农村幼儿的生活中。另一方面,将民俗文化融入农村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如宿迁地区简单有趣的民间体育游戏“跳格子”“跑驴”等,既能增强幼儿体质,又能培养幼儿勇敢合作的品质;通俗易懂的淮红戏等经典民间故事不仅有利于幼儿语言的发展,还可以使其受到民俗文化的熏陶。这些民俗文化有些是幼儿的日常经历,有些是幼儿不曾听说的,但通过教师的适宜开发均可发挥其教育功能,进而充分融入到农村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
地方民俗文化在农村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目前,很多农村幼儿园在应用地方民俗文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对民俗文化内容不熟悉、活动目标不清晰、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脱离等。为了更好地发挥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特提出以下应用策略:多方合作,建立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库经过调查发现,很多农村教师只是略微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缺乏对地区民俗文化的深刻体验。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在于两方面:1.增强教师的自学能力,提高其对民俗文化的认识目前,很多地区的民俗文化已逐渐淡出大众的生活,而农村幼儿教师日常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导致教师大多只是依据惯性和已有认识组织民俗文化教育活动,创新较少。对此,教师的自学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第一,自觉学习。农村教师要提高自身对民俗文化的重视,可以通过上网查阅、讲座咨询、实地参观等途径,增进自己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知识的了解。第二,平台保障。很多教师想要学习民俗文化知识,但却没有“门路”。因此,教师的自觉行为还需要有力的平台支持。一方面,园方应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组织民俗文化学习小组,定期开展“经典诵读”“我爱手工”等沙龙交流活动;另一方面,园方应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聘请民俗文化专家、课程名师,根据主题内容及教师兴趣安排讲座。这样一来,教师才能在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基础上,自觉且善于将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结合起来。2.争取多方支持,系统梳理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发并不是幼儿园单方的责任,而是各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要解决民俗文化资源库的问题,可以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多方合作,对其开展相关研究[4]。第一,教育行政部门要担负起牵头组织的责任,形成一支地区民俗文化研究的专业团队。如邀请地方文化研究者与幼儿园合作,利用各自专业优势,系统梳理本地的民俗文化,建立民俗文化资源库。目前关于宿迁民俗文化的系统研究并不多,研究内容整体较为零散。因此,在开发民俗文化课程之前,有必要组织一支专业队伍对宿迁地区民俗文化进行全面梳理。第二,可由区政府牵头,开展专题研究,如宿迁地区“大运河文化研究”等,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内涵。第三,教育行政部门还要做好协调工作。一方面,明确如城市老街、老酒厂等相关地区的负责人,为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组建一支民间艺人团队,如皮影戏、剪纸、大鼓等手艺的传承人团队,使民俗文化的人员资源更加丰富。精心设计,形成地方民俗文化课程1.准确把握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目标开展科学合理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开发民俗文化课程的第一步。首先,要根据农村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需要,制订课程总目标。如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政策文件,把宿迁民俗文化课程的总目标制订为:能说出家乡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力目标),了解宿迁地区民俗文化的基本知识(认知目标),建立热爱宿迁民俗文化、热爱家乡的情感(情感态度目标)。在此基础上,各农村幼儿园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明确不同年龄阶段的民俗文化课程目标,层层分解,最终确定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例如,车轮饼是宿迁人家餐桌上少不了的点心,因外形酷似车轮而得名。为让幼儿了解这一传统美食,某一农村幼儿园设计了相关教育活动,活动目标为:(1)了解车轮饼的制作过程,知道车轮饼是家乡特产;(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画一画、做一做车轮饼;(3)体验制作美食的乐趣,萌发对家乡的归属感,在制作中体验合作的快乐。这一目标的设定既体现了民俗文化课程的特色,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目标的可操作性。2.精心选_俗文化教育内容并不是所有的民俗文化都适合作教育资源,教师要根据以下几点对地区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进行判断并筛选:一是内容要典型正向。所选择的民俗文化应该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才能更贴近幼儿生活,便于引导幼儿感受理解。二是要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民俗文化内容应该是幼儿感兴趣的,有探知欲的。三是要促进幼儿的发展。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四是要考虑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与其他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即要在内容上考虑与五大领域的融合,与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教育活动的整合。此外,教师还可以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创新[5]。
多途径组织,保证课程实施效果
1.以实践感知、发现探索为主要方法地方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常用方法包括:第一,直观经验法。教师通过提供实物,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如在幼儿园的走廊大厅用剪纸等艺术品进行装饰,张贴介绍本地区民俗文化故事的图片,这样既能丰富幼儿的审美体验,又能使其直观地与民俗文化互动。第二,实践操作法。即教师要在教育活动中给予幼儿充分实践的机会。例如,在扎染活动中,某幼儿园一改原先直接提供染料的做法,引导幼儿从日常用品中提取色素,如从菠菜、油麦菜中提取绿色,从番茄中提取红色,并鼓励幼儿理解染色与水量的配比关系。第三,探索发现法。面对幼儿不熟悉的民俗文化内容,教师可以采用幼儿自主探索的方法,引导幼儿去发现;也可以与家长合作,例如,在“拜大年”的主题活动中,请幼儿与家长完成调查表“过年做什么”,并与同伴共同制作贺卡、水饺等,让幼儿逐渐探索、感受过年的习俗和内涵。2.综合运用多种途径为了提高民俗文化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宜性,教师在实施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时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第一,民俗文化教育活动组织形式多样,既有集体活动,也有小组合作,还有个别探索等形式。在集体活动中,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幼儿集体学习的民俗文化内容,如民俗文化小故事、民俗体育运动等,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幼儿学习;在小组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兴趣,打破班级限制,为幼儿提供小社团的活动形式,如成立剪纸社团、传统美食社团,向幼儿提供社团活动材料,并及时参与指导,进而做到活动组织形式的多样、灵活。第二,民俗文化教育活动途径多样化。地区民俗文化课程要与幼儿园的日常活动进行整合。首先,在环境创设中渗透民俗文化。例如,在走廊墙壁上张贴饮食习俗的图画,用具有民俗特色的剪纸等艺术品装饰环境,让幼儿沉浸在民俗文化的氛围中。其次,开展民俗文化系列主题活动。教师可以将民俗文化有机整合起来,形成适宜的主题活动,例如,基于自然地理开展“家乡好风光”主题活动,下设“运河风光”“骆马湖”等具体教育活动;基于民间艺术开展“小小传承人”主题活动,下设“热闹的庙会”“柳琴戏”“桃雕”等教育活动;基于语言历史开展“家乡故事会”主题活动,下设“家乡名人”“传说童谣”等教育活动。再次,将民俗文化融入区域游戏活动中。例如,在手工区设置“桃雕”“烙画”,在表演区放置锣鼓、服装、面具等,以供幼儿开展游戏活动。
不断调整,优化课程方案
一、“精准帮扶”的由来
2014年,秀峰区提出了“秀峰教育发展十大工程”,“学前教育提质创优工程”就是其中之一。为此,秀峰区政府拨款1 000多万元,用于改扩建公办园、扶持民办园,进一步改善公、民办幼儿园的办园条件。但与此同时,民办园因缺乏专业引领,保教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缓慢的问题也凸显了出来。为了全面提升民办园的办园品质,秀峰区启动实施了学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
“精准帮扶”全称是“TA 3+1精准帮扶”机制,包含两个层面的“3+1精准帮扶”:第一个层面的“3+1”是依托大专院校、教育局、优质幼儿园,组成专家团队到受助园进行实地调研、现场把脉,根据受助园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师培养、创设环境等方面的指导;第二个层面的“3+1”是示范园和普惠园签订“手拉手”帮扶协议,确保帮扶到园、帮扶到师、帮扶到生。
目前,秀峰区已经确定了3组帮扶“对子”,以秀峰区解放西路幼儿园、桂林市机关第二幼儿园、76140部队幼儿园等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为帮扶园,与秀峰区东方日出智力幼儿园、秀峰区芦笛幼儿园等4所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结成“对子”。我们邀请广西师范大学侯莉敏、何媛、徐莉等专家学者为教师们做有关专题讲座,选派园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达4 000多人次。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秀峰区学前教育“TA 3+1精准帮扶”机制日渐成熟,在提升民办园的保教质量和办园品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进了秀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进程。
二、结对帮扶的“四结合”模式
现在,我们正在实施“精准帮扶”的第一阶段工作――示范园结对帮扶多元普惠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在“结对帮扶”的过程中,秀峰区遵循差异性、开放性、互动性原则,以教研室、教研员为依托和桥梁,以结对幼儿园为主体,以园际互助、园际教研为方式,促进帮扶园和受助园共同提升。经过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结对帮扶的“四结合”模式。
(一)“开放性”与“责任制”相结合
帮扶过程中,我们达成共识:帮扶园要以开放的心态,指导受助园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需求,遵循自身的办园实际和理念,自主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活动。我们的帮扶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一是结对方式是开放的,帮扶园与受助园通过园际交流、园际教研等活动,进行开放式的行动研究;二是帮扶园与受助园是互相开放的,帮扶园可随时到受助园进行实地指导,受助@也可随时到帮扶园观摩学习。
我们还实行“责任制”,即帮扶园对受助园有指导、帮扶的责任,帮扶园的园长、中层管理人员、骨干教师等,要根据帮扶计划对受助园进行有效指导;受助园有主动提出帮扶需求、虚心接受帮扶园指导和及时向帮扶园反馈发展情况的责任。“对子”双方依据年度、季度工作计划及每一次的具体研修活动方案,明确责任、分工合作,以确保帮扶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带徒研修”与“带题研究”相结合
首先,我们建立了“带徒研修”机制。帮扶双方的园长、中层领导和教师之间均进行“师徒结对”,“师傅”根据“徒弟”的优势和不足,通过“结对帮扶QQ群”、微信以及电话等方式对“徒弟”进行及时、细致的指导,也可以互相邀请到各自的幼儿园进行现场观摩、互动交流,以此提升“徒弟”管理教学、研究教学和组织活动的能力。
其次,我们形成了“带题研究”的模式。“结对帮扶”的每一次园际研修、短期跟教、到园指导等,都要结合受助园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围绕一个研究主题开展有目的、有针对性的系列研究,确保帮扶活动的有序、有效。
(三)“自主研修”与“定期交流”相结合
帮扶活动中,帮扶园主要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受助园若想尽快提升自身的办园水平,更多还是要靠自主研修。因此,除了帮扶园的指导,我们还要求受助园根据年度、季度计划,按照不同的主题积极开展自主研修,做到教师每人每学期至少撰写帮扶心得、论文(案例)和教学随笔等各两篇,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室每学期还会定期开展结对帮扶经验交流活动,采取专家讲座、观摩研讨、专题学习、焦点论坛、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帮扶双方每月至少要开展一次集体教学、游戏指导(环境创设)展示交流与研讨活动,活动结束后需向教育局教研室提交反思和体会。帮扶园还可定期开展“送教到园”活动,推进受助园的改善和发展。
(四)“实体研修”和“网络研修”相结合
因为各幼儿园本身工作较为繁杂,无法经常开展各种实体学习和研修,所以网络研修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秀峰区教育局教研员牵头建立了城区一级的“区域结对帮扶QQ群”,同时鼓励结对双方建立自己的研修QQ群,有关的研修活动信息、研修体会、研修经验、研究成果和优质课程资源、教学经验等,都可以通过以上QQ群进行共享,便于实现实时研究、及时跟进、有效互动。
三、“精准帮扶”的成效
随着“结对帮扶”工作的逐渐深入,秀峰区学前教育“精准帮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结对双方办园品质的提升。帮扶活动既能促使3所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进行反思、自省,不断改进办园品质,并于2016年顺利通过自治区示范性幼儿园复评验收,又能提升4所多元普惠性幼儿园的教师素质和办园品位。如今,4所受助园均荣获了秀峰区“平安校园”称号,西岭3Q贝贝幼儿园还成为秀峰区首家荣获城区3A等级的民办幼儿园。
二是培养了一批研究型、专家型园长和教师。秀峰区成立了“学前教育培训中心讲师团”,讲师团平均1―2个月组织1次“教研智慧论坛”及专题讲座,以此提升城区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出1名自治区名园长,3名桂林市骨干教师。民办园教师的成长也很突出,除了多名教师在城区级、市级赛课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2名教师获“2013―2016年度桂林市教育学会幼儿教育专业委员会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2015―2016年度桂林市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三是建立了一种研修机制。2014年,秀峰区成立了“秀峰区学前教育课程研究中心组”,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设立了健康、社会、语言、科学、美术、音乐等6个研究小组,中心组每学期组织1次以上的公开课展示,各小组每月组织1次以上的研讨、交流活动,所有组员共同参与备课、上(听)课和评课,实现人人参与、共同提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86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