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护理
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对84例老年慢性肺心脏病患者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其护理效果较为理想,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84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5例,女39例;患者年龄60至86岁,平均(±)岁;住院时间为15至68天,平均住院时间为25天;临床症状表现为气喘、咳痰及咳嗽等;通过实验室、心电图、B超、X线等诊断,判定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护理方法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老年慢性肺心脏病危害性大、病情变化较快快、并发症多。因此,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要观察患者咳痰颜色、咳痰功能、痰液性状及痰液是否存在血丝;观察患者咳嗽声量、咳嗽时间、咳嗽性质及其呼吸情况;观察患者各方面体征是否正常,包括血压、呼吸、心率、体温、脉搏等[1]。
保证患者呼吸通畅咳痰是老年慢性肺心脏病临床症状之一,痰液过于黏稠很难咳出,极易导致患者呼吸道阻塞,呼吸困难。因此,医务人员要正确引导患者咳嗽,使得患者痰液能够排出。也可利用蒸气吸入或者超声雾化的方法湿润人体气道,让痰液得到稀释,并顺利排出。而对于昏迷不清患者可行吸痰排液或者气管切开手术,以防止呼吸道出现堵塞,导致患者窒息。
有效的心理护理老年慢性肺心脏病患者长期受到疾病的折磨以及治疗效果不明显爱你,导致老年患者产生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和心理[2]。所以医务人员要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理指导,讲述疾病治疗的知识和成功案例,以消除患者紧张、不安的情绪,提高患者治理信心,使患者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
合理的吸氧治疗慢性肺心脏病的病情变化范围较宽,导致人体血流和通气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引发低氧血症。为了防止低氧血症的发生,医护人员可以利用低量连续性吸氧的方法,降低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氧流量为每分钟1至2L,氧气浓度为25%-31%,氧气分压为30至40mmHg。
健康知识指导饮食上:由于老年患者身体机能有所降低,所以尽可能吃一些蛋白质、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并控制好自身盐水的进食量。不能吃一些过于刺激且辛辣的食物。康复上:当患者病情有所稳定之后,可以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做适量的康复运动,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免疫力,加快身体恢复速度。同时通过有效的呼吸运动,可以改善老年患者的呼吸功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疗效评定指标显效:患者心肺功能为1级,咳痰、喘息、咳嗽等症状消除。好转:患者心肺功能为2级,呼吸状况有所好转。无效:患者心肺功能、呼吸功能、临床症状等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出现病情恶化现象。
2结果
84例老年慢性肺心脏病患者经过护理治疗后,显效36例,占;好转44例,占;无效4例,占;总有效率。
3讨论
近年来,老年慢性肺心脏病的病发率不断上升,其病情多变、并发症多、危害性大严重危害老年群体的身体健康。其发病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不断上涨,身体机能、免疫力、体质均有所下降,所以容易受到疾病的入侵[3]。患者发病前就存在呼吸道感染或者肺部感染等疾病,这些疾病没有得到及时的控制和治疗,最终演变成为慢性肺心脏病。
为了提高老年慢性肺心脏病的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降低其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提高患者对疾病治疗的信心,积极参与到临床治疗中;引导患者正确咳痰,保证患者呼吸道通畅;给予患者吸氧护理治疗,防止低氧血症的出现;适量的康复运动,有利于病情的恢复。本实验实行以上护理措施,显效36例,占;好转44例,占;无效4例,占;总有效率。
总之,对老年慢性肺心脏病患者,给予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加快患者身体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孙霞,刘洪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75例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9(12):90-92.
摘 要 目的: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经验。方法: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具体如下:①患者入院后介绍病房环境,介绍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让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基本的了解;②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让患者对疾病有基本的了解,为今后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心理支持;③告诉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各种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运动指导,制定运动方案,达到康复的目的。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1533±341天、住院时间2023±355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3±342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933±519m,对照组卧床时间2022±328天、住院时间3161±729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9±341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087±301m,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出院1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早期康复护理 探讨
doi:—
慢性心力衰竭(CHF)又叫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升趋势。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患者发生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至关重要,护理好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总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康复的护理经验,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进行康复护理,现将护理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1年1月~2012年5月收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48例,男28例(593%),女20例(417%),男女之比14∶1年龄67~81岁,平均724岁;均为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所致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心功能分级2级22例,3级2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心功能分级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两组48例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和康复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和康复指导,具体如下:①患者入院后介绍病房环境,介绍主治医生和护理人员,让患者对医护人员有基本的了解;②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机转归,让患者对疾病有基本的了解,为今后的治疗和护理提供心理支持;③加强饮食护理,以低盐易消化食物为主1,少食多餐,减轻心脏负担,保证足够的热量,并含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④告诉患者治疗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消除患者各种思想顾虑,积极配合治疗,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积极参加日常活动和运动指导,制定运动方案,达到康复的目的。
结 果
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出院时和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观察组卧床时间1533±341天、住院时间2023±355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3±342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933±519m,对照组卧床时间2022±328天、住院时间3161±729天、出院时6分钟步行距离1689±341m,出院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2087±301m,两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和出院11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并发症2例(83%),其中压疮1例,肺部感染1例,对照组发生并发症21例(875%),其中压疮、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各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讨 论
【关键词】 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监测;康复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 手术治疗是目前公认的有效手段,术后施实有效地监测和康复护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确保患儿医疗、护理安全,促进术后尽早康复,提高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率、保证患儿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本文对郑州人民医院心脏外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治疗后监测及康复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院心脏外科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4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均为采用手术治疗患者,年龄为≤32个月,其中男25例,女22例,年龄最小的2个月(体重2 kg),最大的32个月,平均年龄(±)月,其中,房间隔缺损(ASD)12例,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室间隔缺损(VSD)23例,完全型大血管错位(TGA)+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1例,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3例,室间隔缺损(VSD)+肺动脉高压(PH)1例,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右室双出口(DORV)1例,法洛斯四联症(TOF)2例。
方法 完善相关检查,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治疗。对术后患儿进行监测和康复护理,并分析总结。本组病例:血流降温至鼻炎温度28~33℃之间;体外循环时间47~242 min,平均127 min。呼吸机应用时间平均(± )h。住心外ICU时间(±)d.
结果 本组病例中,45例治愈出院,2例出现并发症,经救治无效死亡。死亡病例中,1例复杂先心因出现急性心衰、肺水肿而死亡。1例并发低心排综合证,最后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经抢救无效死亡。
2 术后监测及康复护理
术后监测 ①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及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及其他病情变化,以便及时采取治疗和护理措施。②监测中心静脉压(CVP)了解血容量、心功能、心包填塞等,有重要临床意义。③监测尿量:尿量是体外循环中组织灌注是否良好以及下腔静脉有无阻塞的一种敏感指标[2],患者术后保留尿管24~48 h,观察尿液颜色及量,按要求每小时记录尿量和出入液量。正常小儿每小时尿量1 ml/kg,尿少时应控制液体入量,积极处理;尿多时应监测电解质,防止低钾引起心律失常。④监测呼吸: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易出现反复呼吸道感染,发生肺间质炎症时可出现细支气管阻塞、肺泡萎陷等[3],术后应加强呼吸监测,必要时给予气道湿化、吸痰、改善缺氧状况。病情稳定拔出器官插管后,定时翻身、拍背、鼓励患儿咳痰,给予雾化吸入,促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加强肺叶气道扩张。⑤监测体温:对高热患儿每4 h监测一次体温,给予物理降温、药物降温等对症处理。⑥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监测:坚持“三查七对”,并在注射器上标明药物的名称、浓度及配制时间,保证药物准确、匀速输入。⑦胸腔引流管及引流量监测:胸腔引流管一般30~60 min挤压一次,保持引流管通畅,防止阻塞引起心包填塞。若引流液量多,颜色鲜红,血压下降,应注意胸腔有无活动性出血,必要时开胸止血。
康复期心理护理 及时巡视,对患儿及家属讲述手术后注意事项,根据患儿接受程度,进行亲切的语言交流,使用肢体语言,如抚摸、轻拍、拥抱等与患儿进行交流,以取得其合作,顺利接受各项治疗,避免患儿因紧张、哭闹、诱发缺氧发作,发绀加重,呼吸急促而威胁患儿生命。对术后因疼痛、烦躁、哭闹不止、不配合的患儿要适当给予镇静剂。
康复期合适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仰卧位,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产生的一个危险因素,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易造成脱机困难,甚至死亡[4]。呼吸机相关性肺炎45°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因此,术后根据病情给予左侧卧位或右侧卧位,并每2 h更换一次,患者进食后应采取半卧位防止食物反流误吸[5]。
康复期饮食护理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下心脏直视手术后多有胃肠功能紊乱,如胃肠道水肿、食欲缺乏,术后患儿清醒、拔除器官插管后4~6 h,可先少量饮水,观察有无呛咳、呕吐等情况.手术当天暂禁食,术后第一天病情稳定后可进食少量菜汤、牛奶,小婴儿可进食挤出的母乳。以后可给易消化流食,进食原则少量多餐,保质限量。根据输液量、尿量及中心静脉压控制进食和饮水量。长期用呼吸机者,如患儿胃肠功能尚可,可留置鼻胃管定时鼻饲牛奶或匀浆液。危重患儿,应兼顾患儿全身情况,胃肠内、外营养时滴速应根据病情严格控制,从少量开始逐步增加、分次给予并注意观察有无腹胀、腹泻等症状。新生儿及婴幼儿,应反复交代家属,不可让患儿暴饮暴食,要坚持少量多餐,循序渐进的原则。
术后并发症预防
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术后注意观察患儿意识、瞳孔、声音、体温等变化,尽量缩短低血压时间,以利于中枢神经系统恢复。
胃肠道并发症 术后患儿恶心、呕吐、可引起窒息,应在患儿未清醒前留置胃管,将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
循环系统并发症 术后24 h内,患儿心输出量处于最低水平,48 h后逐渐升至正常水平,术后要密切关注血流动力学变化,维持循环稳定,防止发生低心排综合征危及生命。
术后体温失衡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由于术中机器转流、血流降温与复温、全麻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原因,极易导致术后患儿体温不升、反跳性高热等体温异常。低体温患儿应调高室温、包裹小棉被。高热患儿,特别是39℃以上时,患儿基础代谢率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常是术后心动过速的原因,应及时给予物理和或药物降温,必要时给镇静剂。本组2例高热患儿经降温处理,效果满意,病情得到控制。
压疮预防 术后注意皮肤保护,观察四肢末梢温度。患儿床垫应柔软、平整、干燥,必要时可将患儿骨突出处如:足跟、肘部、枕部放置凹形垫上,防止压疮发生。
坠床意外损伤预防 必要时可用约束带固定患儿肢体,观察约束带松紧程度并及时调整或加用床挡,预防患儿坠床至意外损伤。
3 出院康复指导
嘱患儿注意休息,防止暴饮暴食、过量饮水,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感冒,3个月后复查心脏彩超,如患儿活动时有胸闷、气促、皮肤发绀症状应及时就诊。
4 小结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出生后,受血液分流、肺炎、发绀等影响,导致患儿存在广泛的营养不良,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及术后患儿的康复[6],而目前公认手术治疗是患儿康复的最佳治疗方案,由于本组患儿年龄小,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手术相对较为复杂,患儿家属对手术是否成功、预后及康复,存在较多顾虑,甚至焦虑、恐惧,再加上术后存在多种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此,严密术后各项指标监测、安排适当的、心理疏导、合理饮食安排及最佳康复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保护心脏功能,有效地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成功率,提高患儿术后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1] 郝开颜.实施临床路径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全科护理,2012,10(4):1092-1093.
[2] 蒋婉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肺高压危象的护理.护理与康复,2005,4(1):51-52.
[3] 冯丹、袁明、龙凌丽,等.小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手术配合及护理体会.遵义医学院学报,2012,35(2):159-160.
[4] Rea-NetoA,youssefNC,TucheF,et al. Diagnosis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crit care, 2008,12(2):R56.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85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