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热门7篇)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热门7篇)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1篇

“块状经济”是“浙江现象”的一个重要表征,也是破解“浙江现象”的一把钥匙。由“块状经济”的讨论,我们会进入到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最精彩的部分,而这种讨论还有可能意味着对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挑战和创新。

一、“块状经济”现象“块状经济”的历史十分悠久,不是什么新生事物。手工业时代“块状经济”就已出现,而且已是手工业发展过程中十分突出的现象。工业革命之后,“块状经济”更加明显。现代工业城市的产生就是“块状经济”的集大成。当然,现在人们所突然注意到的“块状经济”主要是相对于传统的城市大工业而言的,它更多的是指“乡村小工业的集聚”,或是“城市边缘新兴产业群落的快速崛起”。前者如意大利北部地区,日本大田,德国巴登,中国的浙江,珠三角的个别地方(顺德古镇灯饰,东莞厚街家具、虎门服装、长安电子等);后者如美国西部的硅谷,印度班加罗尔,北爱尔兰,中国的东莞、苏州、昆山,台湾新竹等。各类科技“园区”、“开发区”“工业小区”就是由此而来。意大利的人文历史底蕴十分深厚,但这个国家在工业革命中落后了半拍,以大机器为标志的重型制造业比不上其他发达国家,所谓“福特式工厂”并不占主导地位。尤其意大利北部山区,交通不便,治安不良,大工业的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但这里以日用品、小商品为主的传统加工制造业近几十年来却不声不响地发展了起来,意大利西北和东北的许多小镇,成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诞生地和出口创汇基地。在中国浙江,除杭嘉湖宁绍的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差,国家投资少,大企业少,人均耕地少,资源更少。尤其温州,78%的山地,5%的河流海岛,只有17%的平原。但浙江以“轻、小、私、加”起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由一个“资源小省”成为“经济大省”。“浙江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浙江现象”除产权清晰的微观主体外,最引人注目者当属“块状经济”。在这一点上,浙江和意大利很相像。现在浙江人干脆提出“工业学意大利,农业学荷兰”。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吸纳就业人员万人,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在519个区块中,总产值10-50亿元的区块有118个,50-100亿元的区块26个,100亿元以上的区块3个,有52个区块的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见《浙江经济》第9期,浙江省委政研室课题组,《快速成长的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另据国家_对全国532种主要工业产品调查,浙江有56种特色产品产量全国第1,居前10位的有336种,占总数的63%。这,或许就是“浙江现象”最大的奥妙所在。今年7月,我们去浙江考察,短短十天时间里,对其“块状经济”印象深刻且耳熟能详者就不下数十种。如,温洲鹿城区的鞋、服、眼镜、打火机;永嘉桥头钮扣;瓯海泵阀、阀门;柳市低压电器;仓南金乡标牌、包装;钱库印刷;湖前塑料纺织;宜山再生纺织;虹口电子元件;萧山轴承、冥币;湖州织里镇的童装;上虞崧厦制伞;嘉善木条;濮苑羊毛衫;分水制笔;绍兴柯桥的轻纺、化纤;永康小五金;海宁皮革、服装;余姚轻工模具;鄞县服装;奉化服饰、塑胶;慈溪鱼钩、长毛绒;嵊州领带;诸暨店口的铝塑复合管;大唐袜业;牌头蚊香;义乌小商品;东阳木雕;椒江精细化工;温岭摩托车配件;路桥日杂百货;玉环小农具;新昌胶囊;安吉转椅等等。

二、“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产业发展的一个特点和倾向就是逐步走向集中。但是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具体是什么产业,集中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集中,为什么是此产业,而非彼产业,为什么集中在此地,而非彼地,这里的原因就值得深究。观察“块状经济”的起因可以有两个角度。一是“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二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1、“企业-产业-市场”的角度,即经济学的角度。也就是说,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为什么企业、产业和市场呈现出“块状”分布。斯密在《国富论》里反复阐明,分工和专业化(产业)程度受到市场容量的限制。但市场容量可以在企业家才能的作用下超乎寻常的扩大,在市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加工各环节与前期供料、后期销售自然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也会不断分解、拉长,产品越做越精,企业越做越多,产业越做越强,市场越做越大。大唐制袜被分解成8道工序,金乡徽章则有12道工序。这时,新的技术设备、工匠们的技艺、产品的工艺和质量都能够得以及时发现并被准确定价。特定产品、特定产业和特定市场又不断滋生出只有在这一特定空间里才具备的特定生产要素,这些特定要素的存在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一个特定空间里,根植在一块特定的土壤中。“块状经济”便由此而生。马克思对简单商品生产起源与进化的分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块状经济”的起因。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以家庭为单位的私营手工工场,完全可以依靠市场交换而存在,于是手工业主内部,分化出专业的包买商。在包买商支配之下,一些手工工场内部或各作坊之间开始了简单协作。那些效率较高,资本积累较快的手工业作坊主便率先引进先进动力和自动化机器生产,手工业作坊主再次分化成私营企业主、小店主、帮工、产业工人等各个阶层,乃至随着私营企业间社会分工的深化,商人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渐次独立出来。所不同的是,“块状经济”的原始积累,一般是通过在外经商、务工,如台州金华一带的许多老板都是80年代外出,从修鞋、理发、修废利旧、做豆腐、卖豆芽、开干洗店等不起眼的小生意起家。当然,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也不排除一些人靠假冒伪劣完成原始积累。按照科斯的企业观,企业的存在是由于其内部组织制度能够代替市场价格以降低资源配置中的交易费用。相反,因为信息流通快、竞争充分、资产通用程度高,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交易费用甚至低于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成本,这时,众多同类或相关的企业则更愿意依赖于市场而独立存在,从而形成以外部化交易为特征的企业块(群)状集聚和市场的点状集聚。选择企业群集聚,而非以一体化为特征的企业内集聚,主要是由交易费用的高下来决定。2、经济学的分析,只能为我们给出必要条件。“块状经济”存在发展的充分条件需要要在“社会-历史-文化”中寻找。因为市场扩张快慢、企业家的出现、交易费用高低以及企业集聚的形态等,主要与当地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传统有关。“地方小传统”和“地方性知识”对认识中国的乡村工业十分有帮助。陈吉元、何梦笔主编的《当代中国村庄经济与村落文化丛书》对此问题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何梦笔等人对根植于中国农村文化传统中的非正式制度、非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约束在经济增长及制度变迁中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分享知识,在纯粹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也许根本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在长期的社会制度里可以培植市场,产生长期交流的信任与规则,可能会在社会上稳定知识的利用与创造,进而人们在得不到市场补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社会网络而相互得益。”(何梦笔《网络、文化与华人社会经济组织》,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块状经济”是一种人脉基础上形成的地区性商圈。在这个商圈中,有一些“酵母”作为特定要素而起作用,“酵母”的基因决定着商圈内技术持有的方式、学习的过程、信息传递的渠道、企业组织形式及产业氛围。这些“酵母”的渊源大多根植于历史传统和民风民俗中。在温州,私人产权及其产权保护的概念历来比较牢固,民间金融源远流长,私人借贷十分频繁,而且有非常灵活的融资方式。在资本市场发育滞后的情况下,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过极大的作用;浙南一带的“盟兄弟”、“金兰会”等“抱团”组织十分流行,这种组织既强调互助互利,又强调个性独立和平等,成为日后“商圈”的雏形。至于血缘、学缘、乡缘所形成的经济网络则更是普遍;浙江民众一般都具备出门闯世界的意识和本领。乐清人依托同乡、亲戚关系的裂变来进行市场拓展,形成了十分发达而成熟的制。这种人文网络对经济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理性的原始假定,而更接近于人类经济学中“差序格局”等概念。“块状经济”的特殊之处还在于知识和技术的内生性。创新来源于社会化的学习过程,包括文化、制度等非经济因素。集群的产业氛围可以培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对该种产业相关知识与创新的敏感性,尤其对于创造性要求高的产业,如计算机软件、高档时装业、工艺品制造业等,技、艺难以严格区分。产业集群内知识与技术通常以隐含类、非编码化的形式传播与扩散,技术创新通过在“干中学”而传承。大多数情况下,“块状经济”中关键性的知识表现为熟练工之间的隐性知识,就如同面包师的发面技术,面点师的拉面技术一样。行业内老资格的工匠都有各自的秘诀、绝活,师徒之间使用特殊的隐语、行话、市语。我曾考察过一个生产祭祀用纸制“金元宝”的小企业群落。这些企业最主要的一道工序是工匠们将一叠32开大小的锡片,用锤子敲成8开大小薄如蝉翼的锡箔,既不能敲“死”(粘在一起),也不能敲碎。老板告诉我,学成这样的技术需要三年才能出徒。三、“块状经济”的发展类型所谓“块状经济”只是一个统称,从不同角度可以对“块状经济”做出各种不同的分类。1、从主导产品的类型上看,分为传统产业延续型、新兴产业型。一般来讲,劳动密集性传统产业较为普遍,但由于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如新材料、新工具、新工艺的运用,传统产业可以重新激发出活力;新兴产业多出现在大都市边上或航空中心附近,而且多数具备外资背景。2、从起源地和要素的来源上看,分为原生型和嵌入型。对原生地而言,前者也叫就地发展型,对于嵌入者而言,后者也叫异地发展型。北京的浙江村主要由乐清虹口镇的居民构成,兰州的义乌市场主要是浙江义乌人。对虹口和义乌而言这都是一种异地发型。3、从城乡关系看,分为城郊辐射型和村落独立型。因为城市政府的多头管理及地价因素,大城市郊区往往成为异地嵌入者的选择,但那些原生性的“块状经济”多为村落独立型。4、从区域范围看,分为县域集中型、镇域集中型和专业村庄型。县域集中型多以县城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镇域集中型则沿交通干线以带状分布居多,专业村庄型属典型的“块状经济”。5、从发展主体看,分为能人发动型和政府推动型,或者也叫经济精英发动型和政治精英发动型。这种分野从浙南与苏南的比较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来。当然,两种型式也会相互转化,而且也有能人发动和政府推动紧密结合的情况。6、从市场导向看,分为出口导向型和内销导向型。随着外贸自的扩大,出口导向型的“块状经济”在浙江得到快速发展。如浙江的打火机、眼镜、领带、万向轮等等。但多数仍以跨区域的国内市场拓展为主。7、从运行机制上看,可分为市场循环型、技术创新推动型及来料加工型。前者最典型的当属义乌。绍兴的轻纺城、苏南的常熟服装招商城也属此类,其周围遍布成百上千家小纺织厂或服装加工厂;在“块状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技术竞争与创新获得优势,其发展主要依靠产业区内的技术创新推动;一些先发企业品牌做大之后,尝试发展“虚拟经济”,总公司只抓研发和销售,加工则采用来料、来样加工的方式,或者后发企业购买知名商标冠名权。这一方式多存在于落后地区“块状经济”的初始阶段。8、从地缘与产业的关系看,分为资源开发型、市场开发型。前者如青田石雕、东阳竹艺,都是就地取材,发展成一个自然垄断性的产业。而多数“块状经济”与当地自然资源关系不大,如海宁皮革加工,宜山再生晴龙。一些产业干脆是靠做市场做出来的。比如华东石材市场,在宜兴万石镇,但这个镇并没有石头资源,完全是当地人利用“万石”这个名字“做”出来的石头经济。9、从主导优势来看,分为交通枢纽型和技术人才集中型。前者有所谓“道口经济”的说法,而后者多存在于大都市郊区,有较好的人居条件。四、“块状经济”的基本特征1、地域的集中性。块状经济首先表现为一种厂商的扎堆现象,企业密集,相距较近。按照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的统计标准,构成“块状经济”的企业个数至少要10家以上,且销售总收入超1亿元。“集中”和“扎堆”,这也是集群生成发展的内在要求所决定了的。因为,只有近距离才能使大量信息通过非正式接触得以迅速传递和扩散,只有零距离才不需要库存甚至于可以不建库房,只有集中布局才会出现基础设施利用的邻里效应和共享机制,技术外溢和创新才会发生连带效应。这种生产力要素的集中状态也叫“范围经济”。2、要素的根植性。每个地方都蕴藏着一些潜在的生产力,机会恰当,便如枯木逢春。但特定生产要素一旦生成在某一特定地域,很难向四周扩散。“块状经济”离开的特定的地脉、文脉和人脉就成活不了,它不像竹竿土里,而是像自然而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工厂的英文Plante也即植物的意思,LocalIndustrialCluster也有人翻译成“本土产业群”)。3、起源的自发性。在那些政府力量过于强大的地方,不易产生“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极有可能产生于经济最不发达的地方,或者是在夹缝中偷生下来。“块状经济”完全是凭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来起作用,通过自由竞争和民间力量,优胜劣汰,新陈代谢,乱中有致。不断的模仿跟进,不断的创新淘汰。没有“计划”,没有“战略”,歪打正着,但偶然中有必然。制度演进和诚信机制的建设都是按照哈耶克所说的“自发的组织秩序”来不断试错、不断矫正、不断完善的。4、企业的关联性。“块状经济”不是一麻袋马铃薯,而是有机关联,相互配套,同属一个价值链和技术传递链。联而不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横向关联,如台州苏泊尔集团,向小企业下单,购买同类企业产品的优先供给权;也有纵向关联,如飞跃缝纫机有1700人,但在方圆几公里的范围内,为他们配套的企业有100多家,20000多人。温州正泰、德力西也属此类。现在还有一些关联企业通过股权置换、参股甚至控股,进一步提高关联度,形成稳定的金字塔状企业群落结构。当然,“块状经济”的关联性不仅是指企业,还有为生产企业而存在的服务、中介、政府、金融、行会、学校等。5、生产的专业性。由于专业市场发达,企业间高度依赖,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愿意“小而全”、“大而全”,一切通过交易获得专业化生存。虽然产品成本低,产业进入门槛低,属劳动密集型,但知识和技术、艺术的要求很高,属于低技术行业的高技术;虽然产品比较单一,但专门信息、专门渠道和高等级的工匠及年富力强的技工的作用十分突出,技工与普通工收入差距较大。6、产品的差异性。企业群落中产品的差异性往往被人们忽略,其实即使各同类企业间都是高中低档,错位发展。温州各皮鞋厂经过较长时间的竞争与整合其产品的定位差异十分清晰,分为西装皮鞋、休闲皮鞋、劳保及军用皮鞋等。差异就是创新,差异是制胜的法宝。差异打破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在永康,世世代代的锁匠没有做出什么名堂,但做防盗门的商人们狠赚了一笔。在永康五金城卖茶杯,每家店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在绍兴轻纺城,很难看到花色相同的布料,流行的都是“礼拜产品”,即“三天出小样,五天成批量,七天上市场”。纷繁复杂的差异性使得其它地方难以拷贝,也难以竞争。7、发展的阶段性。“块状经济”一般都经过萌芽、发育、成熟和衰落的周期更新。由粗放到集约,由模仿到创新,从工艺简单,利润微薄,前店后厂,专业市场,工业小区,连锁经营,网上交易,物流配送,市场体系,最后发展成全国性乃至世界性营销网络。一般来讲,由于其低成本优势,都有快速扩张的特点。温州打火机刚开始自产自销,后来为日本韩国知名品牌代加工,再后来,自己创牌子,从而打败了日本韩国的打火机厂商,垄断了世界金属打火机市场。这一过程不过10左右的时间。因此,技术更新和产品的换代像赶潮一般,永康人将此现象称为“浪潮经济”。五、“块状经济”的优势对于加工工业的地理集中现象,克鲁格曼曾提出过报酬递增模型。“块状经济”完全适合于报酬递增模型,并且形成了独特的“集聚优势”。所谓“集聚优势”的核心就在于集聚体的正外部性而导致的规模递增效应(共享机制)以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互动机制。“块状经济”产生之初,人们并没有意识到“集聚优势”和外部效益,但人们很快便可以发现并自觉培育它。“块状经济”的优势主要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的规模经济优势。群落规模越大,信息通讯、交通运输、水电供给、商业服务等基础设施供给的成本收益均衡点就越高,相同供给水平下的平均利用成本就越低。2、市场拓展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又分别表现在内部专业市场建设和外部市场宣传拓广两个方面。群落集聚的企业越多,相应配套的专业市场的商品吐纳和信息汇聚的功能就越强,对外市场宣传传拓广相同成本花费产生的经济效益就越高。3、群落的形成可以促进民营企业之间的专业分工与协作,从而对民营企业整体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交易成本的降低带来助益。在信息(主要表现为企业家之间的私人信息)、技术、质量、价格、管理以及劳动力供给上,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价格,降低交易成本。4、能够形成机械设备和原料的集中供应与配套服务优势以及为客户提供服务和配套能力的优势。集群既可以保持中小企业灵活多变反应快捷的特点,又能集少成多、聚微成著形成产品规模优势和原料、设备供给的规模效益。关联企业布局集中,便于客户的结算、运输、劳务、安装和维修,品种、档次上选择余地大,透明度高,为购买者节约了成本,提供了更多的消费者剩余。5、同类产业集聚能强化地方专业形象,有助于挖掘社会资本,形成新的地方文化。6、由于同业集聚,一旦某企业需要转产,很容易转让自己原有的专业化设备,从而降低转产的沉淀成本和市场退出壁垒,极大的减轻了集群内企业的退出成本。7、最为重要地是,同类产业集聚以后,由于同业竞争和信息交流,能进一步增强群落内各企业的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形成技术管理和创新的规模经济优势。一项技术管理创新在一个企业内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应是有限的,但是,通过企业之间的学习与模仿对群落整体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应却成几何级数放大。尤其是隐性知识由于其收敛作用,虽然扩散上存在困难,但隐性知识的增长却如同掘井一般越掘越深。近距离交流和非正式接触对隐性知识形成极为关键,而专业人才如果离开一定的氛围和交流平台,便会很快出现专业技能的衰退甚至荒废。集群企业的这种技术创新的优势被一些学者概括为三个方面。(1)基于技术轨道的顺轨性创新,如产品特性、形式或技术工艺得到持续改进,由于近距离甚至面对面的竞争,这种改进便很快被得到模仿和推广;(2)基于技术平台的衍生性创新,即,企业群体在某一产品领域内,为追求产品差异化和避开模仿竞争而在设计、生产和制造系列产品所展开的创新;(3)向技术关联领域发展的渗透性创新,即,一旦有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在集群内出现,很快就会在同类或相关企业内传播、溢出和渗透。(参见汪少华、王佳蕾《浙江企业集群成长的创新模式》,《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8期)正是这些优势,浙江“块状经济”的相当部分已成长为出口创汇基地,并逐渐向高附加值和名牌战略推进。六:“块状经济”的理论意义“浙江现象”被吴敬琏称为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受“浙江现象”启发,人们提出了许多理论上的重大观点,如高尚全提出“民本经济”,迟福林提出“人民市场经济”,董朝才提出“人民社会主义”。对浙江实践的深入研究,史晋川、金祥荣、陆立军、张仁寿等人成为引人注目的中国过渡经济学的“浙江学派”。“块状经济”这个概念是80年代从费孝通教授开始首倡的。当时,更多的是从实践的层面或者社会学角度来讲的。随着浙江经济实践的发展,“块状经济”将会给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源泉。经济学家对“块状经济”一般性的定义是: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空间组织形式。有人也叫“集聚综合体”,“柔性生产体”,“企业群落”、“专业化产业区”、“特色产业区”、“区域生产综合体”、“地方性产业集群”。从浙江的验来看,“块状经济”中,户是基本的生产单元,一个村甚至一个镇就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工厂,“厂”与、“户”、“村”、“镇”相互渗透。“块状经济”使集团化和联合生产获得了新的形式,也使文化与经济获得了新的一体化形式。“块状经济”丰富了企业组织理论。1890年,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写道:“工业往往集群(Clusters)在不同的地区,各个城市在一组关联产品上进行专业化生产。”在这些地区有着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行业的秘密不再成为秘密;而似乎是公开了,孩子们不知不觉地也学到许多秘密。优良的工作受到正确的赏识,机械上以及制造方面和企业的一般组织上的发明和改良之成绩,得到迅速的研究:如果一个人有了一种新思想,就为别人所采纳,并与别人的意见结合起来,因此,它就成为更新的思想之源泉。”M.波特的国家竞争力理论,特别地注意到了专业化产业的集群现象。M.波特认为,竞争力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构成,而竞争优势主要是由竞争的充分性和产业集聚程度所决定。内生经济增长模式基于发展经济学家罗默等人提出的“新增长理论”。该理论强调的是人力资本和技术的内生化,强调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和动态性,而不是指望以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所形成的比较利益来促进经济增长。内生增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并解决资本积累过程中收益递减问题的关键是设计思想创新,产品创新;(2)知识的内生作用在于开发新技术,并且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更新;(3)人是第一位的,人力资本水平(尤其是人的知识水平)将决定经济增长率。假定我国城乡二元隔离状态暂时无法改变,那么,“块状经济”将可能是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有效模式。它符合我国农村特点,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须知,先进生产力并不等于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只要能解决问题,照样是先进生产力,而且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极重要的要素。传统产业,甚至于我们认为淘汰的产业照样能做出大市场。诸暨两个大集团“李字”和“黑猫神”,做的都是传统的盘香,而非电子蚊香,但都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效益。“块状经济”对传统区域经济学中的“经济区划”,“产业政策”,“要素布局”,“主导产业”等概念提出了挑战。浙江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表现为群落整体的竞争力,而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采取群落式的发展格局,是浙江民营企业迎接市场竞争的一项非常有效的适应性制度安排,是浙江民营企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鲜明特色。对此,经济学家钟朋荣称之为“小狗经济”,一些人也称“百姓经济”,“杂草经济”,“人本经济”。恪守“经济人”假定的经济学家往往忽略了人的能动性和社会性。浙江温州等地区,在以往的经济理论中找不到发展的依据和教条,但就是在这里,依靠温洲人市场意识强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地区,而且创造了所谓“零资源经济”。浙江省90年代公布的十大产销基地,只有一个在市区。这似乎令人不可思议。胡宏伟、吴小波在《温州悬念》第三章中对全国最大的再生晴龙市场的地理位置有一段非常直观的描述:早晨从县城灵溪出发,坐着中巴车在乡间路上颠簸了差不多2个小时后,眼前淌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登船,两岸山峦十分清丽,没有顶棚、狭长得像条龙舟的小船在弯弯的河道拐过来又拐过去。上岸,只见成串的农民“的士”——这是一种小型的柴油三卡,限定载客6人,实际常常达十几人,有的干脆蜘蛛般半个人吊在车外——极热情地揽客,嘭嘭作响的柴油发动机让你心跳得别扭。又是一条小河,又是一段对生意人来说无暇顾及的风光之旅。下午,当你觉得似乎有点饿过了头的时候,宜山镇也就到了。七、“块状经济”的实践意义这几年,浙江省出现了整体发展的好局面。浙南属于先发地区,浙北已初步完成了转型(“从苏南模式中摆脱出来”)。现在,由于“块状经济”的发展,又出现了以金华、台州为代表的“浙中经济隆起带”。义乌甚至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延安”,其发展势头直追温州。也由于“块状经济”的自发性和人本性,浙江农民人均收入、人均储蓄等“富民指标”连年居于全国前茅。苏南也有很多特色经济乡镇,甚至苏南“块状经济”的历史比浙南还要悠久。如“丝绸之乡”、“服装之乡”、“羊毛衫之乡”、“小五金之乡”、“教具之乡”。但除个别例外,多数没有发展起来。浙江的“块状经济”都是当年“戴上红帽子”,“穿上防弹衣”才生存下来,这与苏南大不一样。韩国和台湾是两种不同的企业发展模式,韩国是受国家扶持(类似于我国“抓大”)的特大型企业为主,而台湾经济的支撑则是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韩国和台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有不同的表现,原因也在这里。不仅如此,较之韩国,台湾还因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经济民主化进程,使全社会财富趋于平均,造就了台湾一批中产阶级,化解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就业和社会稳定。“块状经济”由于其基础设施规模效益和第三产业的连带发展,大大促进了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义乌市区的房地产市场异常繁荣,因为有近30万人在市区经商,近3000外国商人长年居住在这里。常熟在苏南的几个县级市中城市化进程大大走在了前面,也是因为“常熟招商城的存在。义乌和常熟,都是“以商兴市,以商促工”,市场化、民营化、工业化、城市化良性互动,同步发展。从“块状经济”的发展实践中,我们会获得一些极具启发意义的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反过来对经济实践又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如:1、“集群战略”。确立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集群战略,正确认识企业大与小的关系。中小企业不仅产权明晰,而且杜绝了大企业的内部寻租,隐性收入和。中小企业,针头线脑,一旦成为集群,则有竞争优势。2、“区域营销”。“块状经济”所获得的区域营销优势十分明显。如“中国鞋都”、“中国皮都”、“中国低压电器之都”、“中国五金城”等等。3、“非正式经济”。“非正式经济”并不是灰色经济,它与“非正式就业”一样,不在我们自上而下的“产业”、“就业”的归类中,属于不起眼的产业和“杂草经济”,往往难以进入“规划者”、“领导者”的视野,甚至不符合“政绩要求”。在这一点上,唐山和温州是一个很好的比较,一个是“规划经济”,一个是“百姓经济”。前者虽然拥有大而全的城市产业布局,但均未构成区域竞争优势。4、“地方小传统”。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小传统”,开发得当,就会变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变成经济发展中宝贵的知识、技术和人文资源。5、“民间创新第一位”。不能把发展的希望寄托在“积极的财政政策”、“总量拉动”上面,对落后地区而言,“民间创新,政府引导”是更加有效的途径。6、“要素粘性”。应当设法塑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粘性,要素与地区之间的粘性。7、“合作大于竞争”。首先,竞争应当是充分的,但竞争中的合作更为重要。温州打火机,靠温州人的小发明,联手打败日本和韩国,就是合作带来的好处。八、“块状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块状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尤其外资进来后,以往“块状经济”的一些优势正在丧失,如,外资也会利用廉价劳动力而获得成本优势。因此,如何认识规律,把握方法,扬长避短,从而继续促进“块状经济”健康发展,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注意的地方。1、发展“块状经济”,政府不是主角。工业小区和园区建设,应注意避免开发主体不明确和政企不分的痼疾。发展的趋势应是企业自己建,或开发商建。如正泰工业园,飞跃工业园,报喜鸟工业小区;我们的基层干部政绩考核机制本身就有问题,要防止“块状经济”变成“块块经济”。不仅要考虑“块”,更要考虑“带”、“圈”,着眼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应当注意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譬如,苏南的交通条件等基础设施比浙南普遍要好,不必过分集中。浙江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过度集中的问题,如温州的地价过高,一些企业正在谋求外迁。2、注重综合投资环境建设。不仅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致力于普遍的、基本的全民教育,还要有明确的私有产权保护,以最少的经济管制、最少的政府垄断和行政干预来保证自由的企业、廉洁的政府和竞争的市场,以及诚信宽松的融资和税收环境。适当淡化GDP及财政收入等政绩指标意识,以地区小气候造就良好的经济生态系统,形成要素流动的“洼地”。3、“块状经济”对城市化是有促进的,如基础设施、第三产业等。但农村工业存在“散、低、小”的特点,存在社区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应提早考虑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防止淘汰和污染的项目向农村扩散转移,防止“逆城市化”。毕竟我国还是一个城市化滞后、城市供给极为短缺的国家。4、注重龙头企业和品牌建设。当然,与其说龙头企业,还不如说是龙头企业家。什么是企业家?那些成功欲强,意志坚强,见识敏锐,敢于冒险,说话算数,而且有组织领导能力并取得创业成就的人就是企业家。温州“中国鞋都”的形成完全是由见多识广的商人们发动和催生。1987年前后,杭州武林门一把大火烧掉温州皮鞋5000多双,武汉工商局在全市范围内没收温州皮鞋20多万双,几乎全国各大商场都抵制温州鞋,这时,一批温州皮鞋经销商愤而回家乡兴办实业。奥康、红蜻蜓的老板都是那时回家举业并取得了成功。5、重视并扶持民间商会和中介组织,恢复商会、工会等社会组织的正常职能。在市场经济各国,商会作为一个自治组织,它的职能,首先是保护自己的利益,协调和政府的关系,其次是处理与大家共同利益有关的问题,第三是自律,即由自治组织自我执行法律,对违反行规的行为加以惩治。义乌、永嘉各专业市场都有市场协会,温州的眼镜行会、烟具行会,在打击假冒伪劣、应对国际贸易纠纷当中日益发挥着政府难以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2篇

针对我市研发、金融、物流、培训、信息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之现状,进一步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金融保险、商贸流通、房地产、新兴服务业等六大产业。支持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承接、集聚与综合外包服务,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等供应链服务集成与行业解决方案,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日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一)税费负担过重,减弱了实体经济的吸引力。据调查,目前我市企业涉税种类较多。小微企业要缴纳的各种税费项目多达数十个,如: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以及各种行政事业收费和社会保障缴费等,再加上个别地方以摊派、罚款、检查、评比、认证、培训为形式的各种乱收费,让企业不堪重负。部分小型、微型企业缴纳总额高于净利润。尽管今年政策性减税因素增多,但是相关税收起征点偏低、税率偏高、优惠幅度小。“头税轻、二税重、三费无底洞”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观。

(二)银行融资困难,融资成本不断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市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50%,加上承兑汇票贴现利息、担保公司的担保费用,中小企业实际贷款利率远高于正常贷款利率。2011年1月至11月,我市规模以上企业财务费用增幅达到%,利息支出增幅高达%。2012年11家金融机构中有4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同比出现负增长,有6家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环比负增长。

(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主要表现在:用工费用加大。我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2011年中小企业员工工资涨幅普遍在10—30%之间,全市工业因此年增支12亿余元。用地指标缺口大。我市2012年工业用地指标计划为3165亩,每个区县平均500亩左右,而实际需求则要大得多。与此同时,能源、原材料价格长期看涨。用电支出有所增加。2011年内国家两次上调电价,测算我市工业因此年增支近6亿元。2012年上半年,重点调度的21种原材料如铁矿粉、焦炭、原糖等,价格同比上涨的有11种;重点调度的30种产品,价格同比下降的有13种。虽然部分类别之价格短期出现下跌,但长期上涨是大势所趋。2012年1月至9月,我市工业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个百分点,企业经营呈“料涨品降”的逆向局面。

(四)投资存在壁垒,垄断行业进入难。目前,我市实体经济投资渠道依然偏窄,民间资本难以进入诸多垄断行业。尽管_先后在2005年、2009年出台“非公经济36条”、“中小企业29条”,2010年又出台“新36条”,进一步拓宽了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开放了电信、石油、重化工等传统垄断行业,但准入审批条件模糊、程序繁琐、缺乏透明度,再加上由于行政效率不够高和一些技术性的难点,上述措施操作性尚弱,很难落到实处。

(五)外贸出口增势趋缓,稳定外需压力较大。2012年1—9月份,全市出口总值下降%。从出口市场看,1—9月,对韩国出口下降%,对欧盟出口下降%,对美国和日本出口分别下降%和%。受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综合经营成本上升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等因素影响,煤炭、蔬菜、纺织服装出口额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和%。许多外贸企业感到“压力山大”。

(六)企业总体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缺乏。我市企业平均研发经费仅占主营业务收入的%左右,远低于世界先进企业8%-10%的平均比重。目前,全市仅有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部级品牌3个。全市60户重点工业企业在职总人数7万余人,新型产业人才不足5%,在模具、船舶制造、轮机管理、港口与航道、环保等专业领域,人才缺口很大。对实体经济发展尚未形成有力支撑。

发展实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根据中央发展实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加快完善促进我市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产业政策与财税、金融、投资、贸易、土地、环保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切实形成政策合力。一是准确把握国家已出台的一系列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的政策导向,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对我市在冶金、浆纸、能源、机械、临港产业等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品牌创立、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信息服务、行政服务等方面实施相应优惠与扶持政策,使龙头企业成为推进日照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通过贴息贷款、低利率贷款、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措施,培育和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尽快形成骨干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二是充分利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手段支持民间投资。消除民营企业在产业选择、技术改造、上市融资、资金扶持、土地、外贸等方面被边缘化的倾向。三是加强制度创新,开发和形成更适用的企业或资产估值方法,让它们的无形资产可以抵押贷款,以提升中小企业、“三农”、文化产业、科技产业、服务外包、旅游等领域获得金融服务的能力。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农作物;发展方向;探讨

1加强对农药化肥市场监管工作

2016年农业部门抽调执法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33家农药经营门店逐一开展了检查,在检查中通过现场查看生产企业、包装说明、标签、原始购货单据及购销台账等企业记录信息,并依照中国农药信息网进行了逐一检查,同时检查备案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品种。此外,对化肥市场进行了多次检查与抽样,检查中未发现假冒伪劣化肥。

2农村土地流转和土地承包管理工作

实行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政策,使土地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流转,逐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模式,有效促进农业向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3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

首先按照先建设后规范的发展理念,继续引导和指导有条件的乡(镇)、村组种植养殖大户、科技示范户、营销大户等积极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农户脱贫致富。并积极指导示范社成立内部机构,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农户积极参加新农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专题培训,有效促进合作社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4持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大力发展高原有机绿色果蔬、脱毒马铃薯、优质青稞、高寒中(藏)药材和优质牧草“五大产业”。当前,全县农作物播种总面积达万hm2,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万hm2,特色优势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农作物生产效益大幅度提升,农民全年总收入明显提高。为了积极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努力推进全县草食畜牧业和设施农业生产,大力实施蔬菜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强惠农资金管理力度,天祝县编制了《农作物良种补贴项目实施方案》和《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县各乡(镇)、村组迅速开展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和政策性保险工作,按照上级部门要求完成了小麦、青稞良种补贴,补贴面积达到万hm2。并动员全县乡(镇)、村组农户积极参加农业保险。

5加强农村能源建设

天祝县南阳山片“下山入川”工程实施后,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新建了大中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该项目建成后,集中供气将解决松山镇德吉新村移民点250户移民区群众燃料匮乏问题,并能为项目区设施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在天堂镇菊花村、业土村、炭山岭镇南街村等购置发放安装太阳能热水器620台,安装率高达100%。为了确保农户合理使用沼气,消除安全生产隐患,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在建有沼气的乡(镇)举办了安全生产管理及沼气使用培训班,有效防止沼气运行安全隐患,参加培训的人数累计达到2800多人(次)。

6减轻农牧民负担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4篇

摘 要 本文就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定位、评价指标综合以及审计内容落实三方面提出一点提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基于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的基础上,以一定标准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效能性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状况而展开的评价,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的环境下,其作用性和实践性越来越突出。

一、国有企业为何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1.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之选。在市场经济开放性发展的作用下,国有企业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传统型走向集约型,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统一起来,这就要求企业强化内部管理,这就刺激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向企业管理与企业制度完善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要求内部设计工作职能也由原来的事后纠错扩展到事前预防、事中调整以及事后查错等,以实现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2.良好的支撑条件。企业内部环境在市场环境的作用下发生了显著变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越来越强,并且由于内部审计存在的历史性经验支持,使得现代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借助经验增多,这就为内部审计的继续发展创造了内外环境支持。而随着各项审计政法与法规的逐步完善,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地位也逐步提升,而其效能性也逐渐提升,这就为展开有效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3.经济效益审计的本身力量。经济效益审计是直接面向企业经济效益而进行的一种评价方式,其以资产与资源效益的效果回馈向企业提供生产经营信息,并针对企业发展中的经济性消耗提出有效建议,及时为计划修正、预算以及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有效实现企业资产资源利用最大化,降低决策风险;经济效益审计面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这就要求强化各环节系统的审查和强化各个部门间的经济性合作,这就刺激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加强各个管理层以及基层与管理层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促进了审计风险防预职能的发挥,提升了决策效率,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支持;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在一定标准下,按照一定制度法规进行的经济评价活动,这就要求国企经济活动必须合理、合法,促进了国企合法经营的实现。

二、国有企业如何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1.定位评价标准,完善内部经济效益审计

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主要由历史标准、规定性标准、社会标准等,在现代国企经济效益评价中,其不仅要面向企业的发展历史、现状,还要根据市场动态进行市场经济效益分析,同时,由于市场开放性以及社会多元性的发展,企业经济效益评价要同社会效益、环保效益等相结合,这就要求国有企业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评价标准定位,通过历史性标准,来进行历史或现实经济效益考核,实现对企业发展的监督与企业经济效益综合审计,通过规定性标准,将个别企业与地区部门的效益目标进行定位,通过预算目标与企业实际效益目标比较,来合理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实现过程进行评价,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总括性评价,而通过社会标准定位,将国有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以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效益实现进程以及社会各界利益性要求的综合为评价指标,促进国企经济效益审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以促进市场经济环境下国企的持续性发展。

2.综合评价指标,提升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科学性

内部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资产增值指标、获利能力指标、成本费用指标以及偿债能力指标四种指标,其分别面向净资产的增加、资产收益率、企业一段时期内净利润与成本费用比率以及资产和负债比率,这就从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资本投入取回能力即企业盈利状况、利润代价和企业资产运转、投资风险等方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评价分析,而在企业整体性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根据企业的发展实际,将各项财务性、技术性、综合性、单向性等指标相结合,并以动态化与静态化的评价分析方式,来实现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以及变化性评价,在实现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科学性的基础上,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

3.落实审计内容,提升经济效益审计的效能性

国企内部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开发审计、决策审计、业务审计等,其内容涵盖着企业发展的各环节、各方位,在具体工作中,企业要根究自身情况,进行审计内容选择,以提升审计效能的充分发挥。适应企业整体发展,选择总体性审计内容,以确定企业的发展水平,表征企业发展效果,确定资产利用水平等;进行重点经济业务流程审计,将业务流程、业务台账以及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提升审计的风险预测与信息支持职能;根据企业发展动向进行专项经济活动审计内容选择,考察企业的经济资源、资产的运行状况,分析专项经济活动的效益,以实现效益性专项评价。

总结:国有企业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是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要求,为适应市场、企业发展,国企依据企业自身实际,选择经济效益审计内容、定位审计标准、综合审计指标等方式,来提升内部审计的科学性与质量性,这也为国企经济效益的实现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支持,促进了国企的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婷.浅议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现状及对策.科技咨询导报.2010(18).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5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府消费;贸易平衡

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运行状况来看,外贸进出口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上世纪末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出现顺差现象。进出口贸易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留下了一系列的问题,后遗症的出现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系列问题。特别是进几年我国日益扩大化的经常项目和相关的金融项目、资本项目出现了双向顺差。导致我国与其他国家产生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同时西方发达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愈来愈高。

可以看出,我国对外贸易产生的双顺差现象导致国际经济出现收支不平衡的问题很严重,同时产生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问题。所以要解决当前的问题,我国政府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改革,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达到进出口贸易的和谐、平衡发展。此方法的具体实施必须依靠国家相关政策来支持,政府必须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来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从我国当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外汇盈余情况明显且在不断增加,持续增长的外汇导致我国的物价一直不稳定,从控制通货膨胀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当前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的力度远远不够。所以为解决和纠正外部经济失衡的状态,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采取积极相关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税收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宏观经济失衡的内在因素是深刻的,失衡的矛盾也在不断加大,从内在因素分析要解决此种矛盾仅仅依靠一些财政措施是很难实现的,如当前的金融体制效率低下、不健全等,一些地方官员的相关考核体系不完善、政绩考核不科学等。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宏观经济外部失衡的问题、缓解矛盾,必须把财政和税收政策同时利用起来。

一、提升公共消费的能力,通过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

首先,拉动内需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政府消费,所以政府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内需从实现形式上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投资来扩大内需,另一种依靠消费来扩大内需。二者只要有一个方面扩大需求,都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以往通过投资方式带动经济发展可以起到很明显的效果。

从当前状态看政府消费是集中式的,我国居民消费比较分散、很难起到明显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状况来分析,居民的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居民的收入可以分为短期收入和长远预期收入二种。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国的收入分配体制一直不健全、不完善,导致我国当前的收入差距拉大,反映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的水平,此状况导致我国很有消费愿望的人没有能力消费,购买能力、消费能力相对很弱,此部分在我国人口比例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我国依靠居民消费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压力是巨大的,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居民的未来收入很难保证,因此其消费愿望更加难以实现。所以从带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来看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要好于消费,但由于我国的钢铁、房地产、水泥最近几年投资增长速度过快,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导致煤、电、油等出现紧张的局面。因此,从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当前经济发展,必须把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投资转移到消费。从消费的形式来分析,消费主要有二种,一种是居民消费,另一种是政府消费,从我国的实际国情来看居民消费的效果不是很明显,自然把消费的问题落在政府身上。从长远角度来分析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提升必须依赖国家好的公共财政政策。所以,政府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我国的居民消费之所以如此难以启动,主要原因是我国居民未来的一些消费是必须的、具有刚性的特征。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没有完善,居民的未来收入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当前要想扩大居民消费支出,必须从政府入手,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建立完善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消除广大的居民的担心,解决他们的未来若干问题,如此状态下居民可以放心消费、大胆消费、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

二、完善外资税收政策,提高外资利用效率

我国当前的外资导向不合理,主要体现为对区域导向比较明显而对产业的导向比较弱。对我国的沿海地区投放力度比较大,而内地的关照程度较低。从经济特区到经济开发区再到经济引导区逐渐递减投放,从我国的东部到西部投放也是依次降低。此种不均衡发展状态导致我国的外资税收政策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我国的东部税收政策优惠比较明显,中西部很难享受到更好的优惠政策。我国外资利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导致其产业导向较弱,我国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导向不平衡,从高新技术产业到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优惠政策大都体现在沿海地区,中西部落后地区基本享受不到。外资的投放具有很强的不合理性,部分外资还流入投机性较强的股票、房地产等行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的行业和一些基础设施领域很难享受到好的待遇。我国的外资正在以很快的速度向保险、银行、电信、证券等领域流入,而这些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一般起到操控的作用。

我国加入wto已经很多年了,但是流入我国的外资依然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此状况在国外是很少见的,也给内资本带来了很大的不公平性,因此出现内资通过国外注册公司,最后把资金通过国外转入国内,形成所谓加外资现象。我国的外资税收优惠政策和国际社会倡导的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的局面是不一致的,给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带上了一个无形的枷锁。外资税收优惠政策给我国产业发展和升级带来了很多问题,产业无法转型,外资优惠政策不一致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因此我国当前必须积极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达到有效利用外资的目的,提升外资利用水平,减轻资本贸易顺差给我国人民币造成的升值压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根据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来看,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若干问题,为提升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调整产业发展方式。对于一些具备优势但又缺少资金的产业,要通过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重点扶持,防止所谓假外资现象的产生。对于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进行逐步淘汰,促进整个社会的产业升级。

三、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优化调整,保证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协调发展

我国持续贸易顺差的局面要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调整税收政策,达到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的平衡。从我国与美国欧洲等国的贸易摩擦来看,日益增长的贸易顺差对我国的发展来看不仅不是福音,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因此西方国家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从本质来看我国贸易顺差的加大,主要原因是我国的内需不足,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我国经济出现降温的一种表现。因此我国的未来一段时间如果内需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净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例依然会很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更加明显。如此下去导致与国际贸易伙伴之间的争端和摩擦会进不断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会更大,所以我国政府必须在进出口贸易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我国当前的对外贸易状况,如何更好的调整对外贸易的方式是我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认真思考,全面分析,必须通过优化对外贸易的方式来达到贸易的协调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注重自主创新品牌产品出口,加大自主创新品牌的出口力度,控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出口比例。进口方面我国更加重视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国内短缺资源。我国采取的对外贸易若干政策中,出口退税对我国经济运行起到很重要的杠杆作用。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更好的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质量,有效的促进进出口贸易的平衡发展。我国通过一系列的措施限制高污染、高消耗产品的出口,其中最显著的措施就是通过控制出口退税,我国已经明确提出,在特殊情况下还要对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产品征收出口税,为我国出口高质量、高技术含量产品提供重要的税收政策支持。因此积极的财政税收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从具体实施状况来看,无论是对出口退税还是对出口增税,都是调整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的手段,通过政策的调整可以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客观上要求我国必须在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上找到平衡点,才能减少和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才能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其实就是一个杠杆,通过此杠杆可以缓解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同时我国产业结构需要优化和调整,才能促进结构优化和升级,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大国,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6篇

关键词:县域经济;科学规划;产业升级;辽宁

县域经济发展是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等都有重大意义。当前,辽宁省正在转型发展处于关键时期,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夯实辽宁经济底部基础,统领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促进辽宁省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辽宁省县域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党的_报告首次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之后辽宁省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支持政策,有效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政策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2008年6月,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辽宁省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省政府于2009年印发《关于全省银行业进一步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指导意见》(辽政发〔2009〕22号),当年共协调各金融机构向县域贷款170亿元,并且从财政拨款和资源协调上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其中一项有力措施就是实现省对县共享税种定比增量全额返还,同时,针对县域重点工业园区每年给予达到2000万元的定额补助[1]。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贴息资金用于支持县域产业项目发展。同时,出台了对于能够进入“全国百强县”和“全国前十强”的县,特别给予3000万元和1亿元奖励等一系列奖励措施。在这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辽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县域经济已经在全省经济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工业化水平逐渐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壮大,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外向型经济逐步发展。截至2010年,已经全面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三年倍增目标,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以高于全省1倍速度快速增长,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了,高于全省个百分点。2010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达8483亿元,占全省,其中超百亿元县(市)达到32个。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亿元,占全省25%,是2007年的 倍,年均增长41%,高于全国个百分点,除长海县外的43个县(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超过3亿元。辽宁省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辽宁振兴事业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按照国家发展战略的思路,根据辽宁省的省情,制定了壮大民营经济,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乡镇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指导思想。并且,为了实现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战略目标,辽宁省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上相继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逐步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二)农业“一县一业”取得显著成果

辽宁省自农业“一县一业”决策制定以来,全省涌现出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的农业“一县一业”。2011—2014年,省政府先后评定了25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市),占全省44 个县(市)的57%。其中,2011 年评定岫岩满族自治县(食用菌)、东港市(草莓)、盘山县(河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花生)、铁岭县(榛子)、西丰县(鹿业)、桓仁满族自治县(冰葡萄)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市);2012 年评定新民市(西瓜)、庄河市(蓝莓)、长海县(海参)、宽甸满族自治县(人参)、北镇市(葡萄)、黑山县(蛋鸡)、开原市(彩色苗木)、昌图县(生猪)、凌源市(花卉)为省“ 一县一业”示范县(市);2013年评定法库县(牛业)、台安县(鸭鹅)、本溪县(刺五加)、凤城市(板栗)、朝阳县(大枣)、绥中县 (绥中白梨)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市);2014年评定北票市(日光温室番茄)、盖州市(苹果)、普兰店市(棚桃)为省“一县一业”示范县(市)。以东港草莓为例,东港市委、市政府立足地域经济特色,通过政策支持、资金帮助和科学引导,现已把草莓产业发展成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板。2019年,东港市草莓种植面积已达到万亩,总产量达23万吨,实现产值46亿元,每年出口创汇达到3500万美元左右。约60万人口的东港市,现在有近10万户农民、2000多名经纪人和上百家企业从事草莓生产、加工和商贸。在2019年召开的第二届国际草莓品牌大会上,经专家评选,“东港草莓”品牌价值达到 亿元,在中国各草莓产区中位列第一,东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草莓第一县”。

(三)新型城镇化效果凸显

辽宁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抓手,通过新型城镇化辐射带动农业现代化,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县域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提高,转变农村生活方式,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农业现代化又对新型城镇化产生助推作用,对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农副产品和原料后勤保障,助推新型城镇化的产业布局提供契机。以盘锦市城乡一体化为例,盘锦市坚持改革创新,走规划先行、试点经验、产业带动的模式,闯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推动下,盘锦市民生得到了改善,产业得到了升级,城市环境得到了优化,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了率先进入全国首批36个小康城市行列的辽宁城市。到2019年,盘锦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其主要经验,一是通过产业做大做强县区经济。以园区为载体,紧紧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加快产业集群建设。发挥盘锦市的优势资源,科学规划双台子(华锦)精细化工和塑料产业园区、辽河口以及石油、辽滨经济区、石油化工产业园区、高升经济区、天然气装备制造产业园区、辽宁北方新材料产业园区等,成为盘锦市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同时,工业发展反哺了农村,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2016年盘锦市的县级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162家,市级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2家,年实现产值32亿元。二是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秉承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侧重、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的措施,使城乡差距逐步缩小。盘锦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最低。各项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5年提标,人均达到1870元/月,城乡居民医保制度实现整合,城乡一体化居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月696元,国标线以下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保持动态为零。三是加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盘锦市通过建立5个生态新城、打造4个中心镇、突出3个特色旅游小镇的特色建设,使城镇建设和地域特色有机统一,使盘锦成为东北最具有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滨海城市[2]。

(四)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从产业园区的发挥作用来看,已经成为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重要引擎。一是有效引导区域产业集聚。法库陶瓷产业园区始建于2002年,经过10余年发展,园区企业从2002年的1 家陶瓷企业增长到2014年的242家,产品以建筑陶瓷为主,艺术陶瓷为辅,包含12大类、200多个品种。集生产、研发、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已经形成规模效应,产量仅次于佛山、淄博和高安,全国排名第四位,被誉为“中国瓷谷”。二是助力县域综合实力提升。海城市拥有析木新城等四个产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市占比呈现递增趋势,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仅以2014年数据为例,4个产业园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比重达;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亿元,占全市比重为 ;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市比重达。产业园区与配套生活服务业区的发展促进了建筑、运输、餐饮、金融等行业的协调发展。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增幅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亿元,增幅达。三是有效促进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法库县陶瓷产业园区自发展壮大以来,带动县域工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由2002 年的41∶∶,调整到2014 年的15∶62∶23。四是有利于提高县域城镇化水平。以海城市经济开发区为例,2014年园区就业人数达万人,其中本地务工人数占比呈逐年增长趋势,从2011年的72% 增长到2015年的82%。园区的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开发区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旅游购物、房产开发、中介服务、金融通讯及服装加工产业迅猛发展,直接和间接吸纳本地及周边就业近50万人,促进了产业园区与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开发区城镇化率从2011年的提升到2015年10月底的。

(五)“飞地经济”取得长足发展

“飞地经济”作为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在协调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的有序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内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以及打造利益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实现共建共享共赢方面,可以发挥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县域经济一直是制约辽宁发展的短板。特别是“乡财县管”制度的实行,乡镇普遍缺乏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积极性。2018年,省政府出台《辽宁省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资金、土地、人才、项目等方面作出13项具体政策措施,确定了合作与分享机制、考评奖励办法。并且在北票、喀左等县区规划建设“飞地经济”产业园。各市依托飞地园区,争相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合作战略,在抓招商、延伸产业链引项目方面与相应地区开展合作。形成了“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3]。随着“飞地经济”不断推进,各地主动创新发展,“飞地经济”的特色逐渐显现。沈阳市在与北京市对口合作中充分利用机遇,关注北京产业的动向,积极沟通“北京—沈阳”合作招商引资项目。大连市出台“飞地经济”考核方法,推动各县区实现飞地项目落实。本溪市制定泰州—本溪合作和沈阳经济区建设,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行业加速推动实施重大项目合作。抚顺市制定了所属8个园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土地空间利用规划及园区项目准入标准。丹东市按照东北东部经济带发展规划,设立了边境地区扶贫飞地园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锦州市采取产业园区直接对接方式引进项目。盘锦市借助与无锡市对口合作共建契机,引入新能源电池及石墨薄膜生产等项目。营口市围绕楼宇经济发展,借用公共平台引进人力资源与商贸服务企业95 家。铁岭市深化与江苏省淮安市对口合作,共同合作建设“淮安—铁岭”工业园。在2019年_办公厅的通报中,_第六次大督查对发现的32项典型经验做法给予表扬,其中就有辽宁省积极发展“飞地经济”打造发展新引擎。至今,辽宁省已设立省级飞地园区72个,市级飞地园区107个,签约落地飞地项目共计1200多个,总投资共计1900多亿元,“飞地经济”在各地形成蓬勃发展之势。

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虽然取得很大的成果,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各地域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基础仍然薄弱、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这些问题是相应发展阶段矛盾积累,也是目前需要面对的重点所在。

(一)县域经济发展地域之间不平衡,与发展较快的其他省份还有差距

限于地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差异,沿海县(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辽宁东部山区和辽西北地区发展较慢,从省内来看,2018年,41个县土地面积约占83%,人口约占50%,而GDP仅占全省的2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而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全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于全省 个百分点,有17个县出现负增长。沿海县(市)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辽宁东部山区和辽西北地区发展较慢,沿海的瓦房店市和庄河市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与辽东山区和辽西北地区19 个县地区生产总值体量相当。百强县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近几年百强县中“辽宁板块淡化”,与沿海发达省份差距拉大。赛迪智库公布的2020年全国百强县白皮书显示,辽宁省仅有瓦房店市、庄河市、海城市3个县(市)进入百强县,且排名相对靠后,分别列第43、77位和99位,与江苏、浙江、山东等发达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同期百强县中,江苏占25个、浙江入围18个、山东15个。2018年辽宁省41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708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全国百强县榜首昆山市分别达到3875亿元和亿元。昆山市的经济总量为辽宁省41个县(市)的一半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41个县(市)总和的86%。

(二)相对薄弱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辽宁省是资源大省,但一些地域县域经济的基础相对薄弱,不能在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如果在产业发展模式上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战显然不能取得成功[4]。当前,辽宁省县域经济的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还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三)有些地区产业集聚效应没有充分发挥

辽宁省平均每个县有个产业园区,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但部分园区没有充分利用好,园区内产业层次较低,支柱产业发展不足,有的园区甚至同时发展5—6个产业,在引进企业的时候,对产业协同发展考虑不足。规上企业比重较小,大部分企业都是各自为战,产品科技成本太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就算是有一些产业集聚雏形显现的县市,其产业链条的延伸大多围绕个别龙头企业展开,结果就是终端产品少、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不健全、产业链条不完整。

三、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的显著变化,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面临着新挑战。实现县域经济的转型与跨越式发展,各地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依托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顶层谋划,挖掘内生动力,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谋划,打造辽宁省县域经济升级版。

(一)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先行

立足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国际国内双循环”的发展战略,做好规划定位,科学编制规划内容,明确建设的重点和时序,形成优势。同时要做好县域规划与省、市各项建设规划的有效衔接。特别要抓住目前“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契机,深入剖析本地资源基础、产业特征、要素情况,让规划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并严格按照规划执行落实,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培育特色产业,强化工业转型

一是继续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辽宁省25个县被评定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葡萄、小杂粮、河蟹等特色产业多在产量、销量等关键指标上位居全国前列,或获得国家部委、全国行业协会等授予相关荣誉称号,已经有良好的市场和口碑。省级应将“一县一业”评选工作继续推动下去,并加大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各县域应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加快优势特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要着力培育壮大设施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环境友好型养殖业,控制生猪、肉鸡饲养量,加快发展牛、羊、驴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海洋牧场和精品渔业。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开展不同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对农产品生产进行标准化管理、全程化管控,全面提升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同时抓住县域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之机,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发展壮大,特别要推进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产品本地加工率,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推动县域工业转型升级。深刻把握现代工业发展方向,在装备制造、特色消费品、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等特色产业上精准发力,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增强产业基础能力、提高产业链水平。学习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经验,积极培育和扶持特色支柱产业,提升产业集聚程度。通过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等模式,围绕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做好补链和强链。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模式,加速规模扩张,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辐射范围广、发展潜力大的工业龙头企业,提高关联产业的空间聚集程度。三是完善发展县城服务业。吸引相关要素向县城扩散和集聚,合理安排行政资源,推动与一产、二产发展相配套的现代物流、互联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建成县、乡、村三级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跨境电商发展。推动农村地区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整合邮政、供销、商贸物流资源,打造物流配送联通体系。通过建设宜居乡村、特色小镇,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共同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厚度,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同时,挖掘县域生活性服务业潜力,发挥现代服务经济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作用。

(三)加快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强化园区功能,立足县域资源区位条件,进一步明确产业定位,加快培育“首位产业”,制定完善企业退出机制。设立县域产业园区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园区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小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建立面向园区企业和项目服务的信息、技术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园区的产业承接能力。建设智能化标准厂房,提升园区仓储物流、金融、法律等生产服务配套能力,强化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消除“县外即外”观念,主动融入“京津冀”“粤港澳”“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抓住与江苏、北京、上海对口合作的大好机遇,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鼓励引导重点企业主动对接国内外大型企业,加快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的聚集效应,新上工业项目原则上一律入园进区。各县应围绕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建设支撑产业链、吸引配套产业链,形成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具有综合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突出“亩均”指标,严格项目准入。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整合调整、有效腾退低效工业企业。优化体制机制。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以“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实现扁平化管理,广泛吸引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建设管理。积极探索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集中入驻园区,形成一种精干高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产业兴,则县域兴,发展产业,贵在特色。

(四)突出品牌优势,提升企业品牌意识

一是政府推动打造区域品牌优势。辽宁省县域具有盛产水稻、水果等高品质的初级及初加工农产品,同时还拥有镁矿、轴承、陶瓷等工业产业集群,还有资源丰富的的山、海、林、泉等自然生态资源以及历史人文资源,都是能够建设区域品牌产品的重要条件。各地政府可学习“盘锦大米”“法库瓷都”“丹东草莓”等的成功经验,强化品牌宣传推介,积极培育区域品牌,创建品牌优势,提升产业和地域竞争力。同时,对于区域品牌影响力有较大提升的县域应给予一定奖励,并在农业相关项目申报中和资金支持中给予倾斜,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竞争力。二是强化企业的品牌意识。对获得国家和省级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鼓励龙头企业加快研发市场竞争强、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同时,加强品牌宣传。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利用节会营销、事件营销、名人代言、主题营销等形式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高炜,郭锡禹,罗金.强优势补短板促转型全力推进县域经济提质增效[J].辽宁经济.2018(9):10-15.

[2]黄世盛.城乡共进起宏图[N].盘锦日报.2011-12.

[3]董翰博.“飞地经济”点燃辽宁县域发展新引擎[N].辽宁日报.2019-12-11.

国内发展状况怎么写范文 第7篇

1我国煤矿井下运输装备发展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矿资源的国家之一,但煤矿产业起步较晚。随着1970年代机械领域的相关技术快速发展,煤矿开采技术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目前,随着社会各方对于煤矿需求量的不断攀升,煤矿产业需要逐渐扩大开采规模以满足需求。与此同时,为了保证煤矿产量的逐渐递增,煤矿领域需要在生产过程当中引入新设备来支持大规模开采。煤矿井下机械运输设备的使用,让煤矿井下的开采过程的完整性和流畅性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目前我国在中厚层煤矿中常采用一次采全高开采工艺,采高范围为三到五米。对于采高范围超过五米的厚层煤矿,国外一般采用分层开采的模式。分层开采煤矿的模式由于投入成本较大,且施工安排较为复杂,因此很少被我国煤矿企业所使用。对于厚层煤矿,我国大多数企业会采用放顶煤工艺进行煤矿开采。薄层煤矿的开采一般选用滚筒采煤机配合刮板运输机组或刨煤机配合刮板运输机组进行煤矿开采与运输。

2煤矿井下工作面运输装备发展前景

我国是产煤大国,煤产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我国也是煤炭资源消耗量最大以及煤机装备使用数目最多的国家。在煤矿的开采与生产过程当中,煤矿井下工作面运输装备有很大一部分为我国自主研发并生产的,但其中也有少部分装备需要从国外进口使用。这部分装备的比例占到总数的5%左右。我国在煤矿井下生产与运输装备的制造方面已经有了重大突破,制造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前列。

工作面运输装备发展现状

我国在煤矿生产领域中,使用的生产设备主要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国内企业自主生产制造,另一种是需要从国外进行购买。国内生产的设备由于价格低廉而成为众多煤矿生产企业的首选;国外进口装备工作性能较为突出,但由于价格较高,企业需要支付巨大的装备购买费用与后期维护费用。我国在煤矿井下施工装备的制造方面近年来已经取得了不断突破,制造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但由于制造行业内部缺乏统一标准,使得行业内生产制造水平差异较大,设备质量及使用性能不稳定,使用寿命较短,且维护起来成本支出较高。

工作面运输装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工作面运输装备在发展过程中,主要出现以下几类问题:一是相比于设备质量与使用性能,生产厂家更加注重生产煤矿设备能够为自身带来的短期收益。生产厂家在进行设备研发与生产的过程中,由于创新研发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负担,因而一些中小型生产企业往往会忽视创新与技术研发的重要性,更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设备的制造与销售过程。在行业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生产不被企业所重视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二是行业内整体管理水平较低,在管理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洞。企业生产制造水平决定了企业自身高度,而生产制造水平的提升,往往与企业的管理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近几年,随着煤矿资源的开采力度加大,不少企业都开始进行煤矿机械设备的生产,而管理水平差的企业,由于对机械生产制造领域的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对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性给予忽视,往往会造成生产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使用的可靠性下降,会对企业造成不好的口碑,有损企业的形象。三是在一些重点的技术的应用方面,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大部分企业在平时只注重生产效益而忽视了对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导致在一些高端设备的生产制造方面,我国多数企业还缺乏相应的实力,大部分的核心设备仍需从国外进口。在技术层面上取得突破,从而实现自主生产制造,解决高端设备短缺问题是煤矿生产机械设备领域目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四是煤矿井下施工设备的匹配性较差。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精工运输装备的生产厂家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企业生产出来的机械设备不具备行业内的通用性。在进行维修及更换时,往往需要进行设备的更换,使得企业的成本负担加重。因此,煤矿井下施工设备生产急需一套行业标准来进行规范。

煤矿井下运输装备发展前景

煤矿井下生产与运输设备的机械化、高效化开采是目前煤矿井下机械设备的生产主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大多数煤矿资源处于地下,因此需要进行矿井挖掘和井下施工作业。因此,发展井下机械设备是目前煤矿设备的主要生产方向。

煤矿井下运输设备技术发展趋势

煤矿井下运输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当前,由于开采装备制造过程逐渐趋于一体化,使得在技术层面上,需要开发出一种成套的运输设备相关技术,来配套设备进行使用。在未来,开采设备将会成套化开发,使得设备之间相互关联形成系统,从而实现开采、运输功能集成一体。除了设施整体的生产制造,设备中各元件的制造也应当实现高水平的国产化,从而降低企业在设备购置与维修方面的成本。

3煤矿井下运输设备技术应用途径

采区布局需在施工前进行充分优化

煤矿布局需要在施工前进行充分的优化与完善。在生产过程中,井下矿区设备的安装布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煤矿的开采效率。在进行煤矿开采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应当对井下矿区的环境进行实地勘察,在对井下施工作业现场有了一个清晰的认知后,在进行设备的安装位置规划等工作。

巷道布置需要进行充分优化

巷道位置的布置对于井下运输效率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行巷道布置方式的优化,能够简化运输系统,提高开采及运输效率。以前,采区在挖掘巷道时一般采用巷道平行开采的形式,这种形式虽然挖掘难度较低,但存在一定弊端。现代化的煤矿开采形式除了要对矿区的地下布局进行充分的优化以外,还需要对起运输连接作用的巷道进行对应的优化,从而简化矿区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

支护技术的选择与使用

在现代化的大型煤矿生产过程中,锚网支护技术被广泛使用。在以前,煤矿井下作业时常利用工字钢结构进行支护,其支护技术十分有限,且支护效果不好,容易受到环节的限制。现如今,锚网支护技术的使用,不但改善了巷道支护效果,还节约了大量的支护材料。

4结语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