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热门15篇)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热门15篇)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篇

浅谈古诗词三首教学

教师乐于教学

教师乐于教学,学生在乐中学,把阳光、雨露洒在学生身上,浸入学生心灵。教师要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要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积极主动的读书,思考问题,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助学习,大胆动手实践等。

教学《忆江南》时,学生先自己读,小组互帮互学,通过读读背背,再动手画画。画出诗中重重叠叠山,曲曲弯弯路,高高低低树,从山上流下来的泉水。画一画《忆江南》中美丽的江南春景图。学生不但对古诗学习的兴趣高昂,而且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因此也就乐于学习了。

图文结合 理解寓义

教学古诗,我总是和学生们一句一句的分析,讲解,就怕讲得不够清楚,必要的时候不还要让学生摘抄下一来,以至于学生作业本上对于古诗的理解都是千篇 一律,好像都是我头脑里的东西。于是我思考着是不是该改变一下方法。古人说:“诗中有画”。每首古诗都描绘着一种优美的意境,让孩子们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画,然后把自我头脑中形成的这幅画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理解古诗的意思,其实也就是古诗的意思了。于是我把我解说的时间留给同学们看图想像,然后让学生们自由地发表他们对诗的内容的理解,收到较好的效果。

在《望洞庭》一诗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对于“洞庭湖”和“青螺”的理解,比较抽象,学生较难掌握。但如果让学生观察图画后,结合图画来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插图中是一片碧波荡漾的.湖面和一座小巧玲珑的君山,学生一看就理解了,而且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创设意境、触发想象

古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很单调乏味。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注重发挥学生的想象,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得有趣、有味,更可让学生受到古文化的熏陶,思想情感的陶冶。

如学习古诗《望洞庭》,学生根据诗意特点想象诗中的景象。秋月下的洞庭湖面像一面镜子,远望洞庭的山、水,就像白银盘里的青螺。把诗中静止的画面想象成动态的画面,让学生走进诗人所描述的意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的创新思维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作业设计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的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因此,“自主作业”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要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跃跃欲试,这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了,作业的质量还愁没保障?

如在学习《燕子》与《忆江南》这两篇课文后,就可以布置有关“春”的课外作业,一是引导学生走出课本寻春绘春,收集有关春天的成语、对联、谚语、诗歌、文章、故事,经过去舍、加工和改选,编写小报来描绘春天。二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约会春天,让他们享受春天的阳光,亲吻春天的和风,沐浴春天的细雨,或去野外放风筝,或在草地上打个滚,或在竹林间追逐,或在小河边嬉戏……把春景、春趣、春情、春乐拍摄下来。三是让学生用喜爱的形式吟春、颂春,或写文,或作诗,或绘画,或谱歌,这样,学生在盎然的兴趣中拓展了“春”的知识,丰富了“春”的语言,体验了“春”的魅力,熏陶热爱自然的情感,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欣赏的能力。

让学生在发展性作业中体验愉悦

《望洞庭》一课课堂作业设计,我是这样安排的: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新课程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品味较高的一种艺术,随着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师要以形态为手段,以想象为翅膀,以情感为纽带,以意境为归宿,引导学生充分发掘诗中的美、展示美、体验美,令学生赏心悦目,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一、古诗词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诗教自古就是中国社教的主要方式之一,诗教更大程度上是有关审美的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与道德情操的教育。

1、古典诗词是历史的精华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历史悠久、绵延不绝的国家,这是中国与众不同、卓然独立的关键内在。比起西方国家我们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如说西方国家的艺术代表是雕塑建筑,而中国则是诗歌书画。古典诗词不仅浓缩了国家民族发展的方方面面,也概括了人民生活的细枝末节,是中国历史的精华。古典诗词有助于今人更好的理解历史。

2、古典诗词是智慧的源泉

中国人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也就汲取了发展智慧。古典诗词陶冶了中国人的性情,培养了中国精英的胸襟和豪情。社会是向前发展的,而古典诗词总能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_在答记者问时用过两句诗表达自己的施政决心:“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3、古典诗词是民族崛起的精神支持

中华民族曾经辉煌灿烂,但也经历了近代的屈辱历史。如今民族崛起的号角已经吹响,如何树立好今天的强国心态,我们不妨钻进古典诗词中的灿烂篇章,以资参考。这其中有鼓舞人心、激励人民的雄心壮志初唐边塞,有民族主义豪情洋溢的满江红,在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降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的情况下。在西方强势文化的猛烈攻击下,如何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就需要我们坚持优秀传统,自觉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蚀。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三步曲”

1、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对某件事感兴趣了,那就会有动力去把这件事做好。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就应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我们可以让学生每天都接触一下古诗。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我们学校就做的比较好,每天的语文课上课铃声响了以后,就会安排学生背一到两首古诗,我认为这样日积月累的话,学生不仅积累了很多古诗,而且还会对它们慢慢产生兴趣。

除了有良好的环境氛围以外,教师在教古诗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2、带领学生诵读,体味诗味

自古以来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之说,可见读的重要性。古诗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它所抒发的是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并且古诗都是韵文,句式整齐,音韵优美,语言精练,所以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也比较喜欢背诵。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反复的诵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诗人当时的心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小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记忆力也处于黄金段,记忆力比理解力要强得多。让学生先读,然后会背诵,这样对于诗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了,正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在读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情感和语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运用恰当的语调带领学生朗读,体味诗味。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朗读形式,例如分小组朗读、配乐朗读等等,甚至可以适当的模仿古人读诗时的样子,配以适当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古诗的理解,陶冶它们的情操。

3、引导学生想象,提高审美能力

古诗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展开联想,联系生活经验和各种阅历去分析、理解、判断、推理,深入领悟诗的情境美、形象美、内蕴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愉悦,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3篇

关键词:新高考;视阈;古典诗词;赏析;指导;提高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在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古典诗词不仅篇目多而且数量大,在语文高考中,古典诗词鉴赏为必考内容,因此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赏析方法的指导研究很有现实意义。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发展独立阅读能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相关的背景材料,分析和理解作品;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

3.《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认为,阅读与鉴赏的根本目的是“立人”,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角度,以“立人”为本提出阅读鉴赏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理解阅读鉴赏活动,侧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文学作品的教学应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文学鉴赏的更高要求就是对作品做出探究性的鉴赏和理性思考。重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放在目标的核心位置,强调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要求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鉴赏重点在于探索作品的意蕴和艺术魅力。

(1)古典诗词赏析方法:结合高考考纲、考点及高中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古典诗歌文本,从意象意境、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归纳总结诗歌赏析方法。

(2)指导学生:结合新高考及考纲修订情况、高考真题及训练题,引导学生利用归纳出的赏析方法,准确有效地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诗歌审美能力和阅读水平。

(3)进行研究:在解读古典诗歌文本、品味名句的基础上,利用已经归纳出的赏析方法,适当研究并总结古典诗歌鉴赏的技巧和规律,有效提升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水平,滋养心灵,升华人格。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包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诗歌鉴赏及美学理论,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力理论。高中语文课标及上述理论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而高中语文注重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发展需要,培养学生审美和探究能力,加强文学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最近,教育部也出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中学阶段,诵读古代诗词,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这样能促进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践意义。结合我校高三学生的实际,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陕西省高考语文考纲对古代诗歌的能力层级要求以及对应的考点为依据,利用陕西省、宝鸡市及各地高考模拟题、近五年高考语文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并掌握鉴赏古代诗词的规律、路径和方法,有效提高学生古代诗词鉴赏水平和答题技巧。以学习小组为载体,以古代诗词佳作为媒介,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质疑,以批判思维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认识古代作品的现代价值及意义,真正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水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本课题研究力求从我校高三学生古诗词学习状况出发,结合我校“四步12法”高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推进及高中语文课标和高考考纲对古典诗词鉴赏的能力要求,有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方法的指导与研究,通过扎实训练,切实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课题组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调研、论证、确定课题,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组,制订课题实施方案,撰写、提交课题开题报告,开始课题研究。根据课题组成员情况,确定我校高三理科班为主要研究对象,兼顾文科班。在研究时,结合高三复习,引导学生以陕西高中课改前后的新课程高考语文试卷(陕西卷)为主,从古代诗歌阅读试题中找出古诗词的考点及具体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完成2009―2013年陕西高考试卷中古代诗歌阅读题,师生总结考点及考查方式、内容,并对陕西课改后高考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方向及考点分布有一定的认识和研究。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分解子课题,适当分工,明确任务,确定研究样本,调查分析,阶段推进,有计划、有目标,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为结题做准备。对2013年全国高考试题全面解析,结合考点具体指导训练学生。结合考纲、教材和课标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层级要求,结合训练材料,在复习时,我们引导学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境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方面鉴赏古诗词,力争深刻理解诗句蕴含的丰富而深刻的情趣和理趣,着力引导理科生形象化思维、生动化审美,准确诠释古诗词的意象意境,规范清楚表达诗词的意蕴,经过悉心指导和训练,利用有关文字、视频、音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切实提高古诗词阅读水平和鉴赏能力。

结合高考考纲要求,全面归纳、梳理古诗词的考点、知识系统,从思想感情、形象(意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入手,结合模拟题强化训练,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掌握鉴赏古诗词鉴赏方法和答题技巧,结合训练实际,制订指导方案,形成专题性古代诗歌鉴赏指导训练(一)―(二十二),有效设计课堂,使学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明显提高。在考试时,对古诗词阅读的采分点认识更清楚,答题更规范,得分率有了显著提高。

结合试卷讲评,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古诗词的考点,而且对试题所涉及的古诗词进行鉴赏、评价,并有效积累方法,教师予以针对性指导、训练、拓展,使学生每次训练、模拟考试后,有积累、有收获,鉴赏水平明显提升,逐步做到阅读古诗词不是盲目乱解、随意发挥,而是有备而来,依照规律、方法,找准路径,提高赏析水平和答题能力。

经过师生努力,总结的方法、技巧在古诗词阅读实践中的有效运用,理科生对古代诗歌阅读更有信心了,文科生则稳定发挥。课题研究形成过程性资料和阶段性成果,有初步结论:经过强化训练,主动梳理、归纳出古诗词的知识和阅读、鉴赏的方法及技巧,学生阅读古诗词的信心大大提高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研究数据,提交统计分析或调查报告,得出结论,形成最终成果,撰写结题报告,提出结题申请,验收、评估、结题。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4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80篇(段),所选篇目皆为名家名篇,能够代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容,才能欣赏其艺术价值,感受其无穷魅力,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体现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五步骤进行古诗词教学,形成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查―疑―释―诵―拓。

“疑”是在预习时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提出疑问后上课交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质疑讨论,初步理解诗意。无论单个重点词语,还是句子一直到整篇诗歌理解,都在小组讨论合作中一起探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对学生议论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弄懂弄通整篇诗歌。

“诵”环节是在完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便于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对名言警句的反复揣摩玩味,对全诗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刻理解,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江南》(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句,“尽”字描绘出空旷凄凉的意境,寓情于景。

“拓”环节就是拓展迁移,开拓学生知识面,由课内所讲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拓展到课外,找出与之相同的其他篇目,帮助学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例如讲完思乡题材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后,拓展作业可设计写出思乡诗歌名句警句。

二、古诗词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古诗词因时间久远,难以理解,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应付考试,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解决此问题就要多讲一些古代诗文常识,增加学生和古诗文接触的机会,寓教于乐,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便于克服畏难情绪。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5篇

一、提高教师自身教学能力

二、教师优化教学方式

(一)多次诵读,体会情感

朗读是小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容,加深对诗词印象的重要手段。在新课标的要求中也提到要让小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积累美词美句,从而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古诗词朗读学习,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征,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穿插朗读教学。例如教师在讲解一首新诗的开头,可以先让全体学生齐声朗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新诗的学习氛围中,又能在开头将学生发音不准、字词读错、平仄音不分等问题找出来纠正。而后,教师在课上进行一次示范朗读,教师要把握诗词情感,旨在将诗歌的美感传达给学生,进而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节奏之美、韵律之妙。最后,在教师讲解完新词后,可以抽取学生进行个别朗读,指导学生在掌握生词和情感上的综合理解,掌握正确的朗读能力。但无论哪一种朗读方法,都要让学生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各种技巧。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学生不仅能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氛围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意境的讲解

(三)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古诗词不应该是枯燥无味的,更加不是无用的,学生学习古诗词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更是能在古诗词的学习中收获语文其他方面的知识。因此,教师要适当的进行教学扩展,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诗词意识。这不但能帮助学生巩固诗词知识,提高运用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其他方面的学习中相互照应、相互渗透,收获出乎意料的学习成果。比如在学习《小池》这一古诗时,最为突出的是它的拟人手法,一个“才露尖尖角”的“露”字和一个“蜻蜓立上头”的“立”字,形成了前后照??,将蜻蜓与荷叶互相依偎的初夏美景展露无遗。那么,学生在学完这首古诗之后,理解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种手法不仅仅在古诗中会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的文章中,拟人是十分重要的一种赏析手法;而在写作里,恰当的运用拟人手法也会为文章增添一抹亮色。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在古诗里学到的拟人手法运用到这些部分,让学生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古诗词是前人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从社会层面来看,古诗词的传承已渐渐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近来热播的古诗词大赛更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学习古诗的浪潮。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如带领学生参加社区、学校举办的诗词比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利用图书馆诗词图书及词学家研究资料,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国古诗词等。同时,学校应给予教师相关方面的教学保障。例如在人才培养上,学校应以古诗词教学小组为核心,聘请教学专家来学校交流合作,建立研究奖励机制,鼓励教师钻研古诗词教学;在课题教学方面,以学科为单位,建立古诗词课题设计组织,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实践、反思归纳等;最后,在资源方面,学校要让教育资费向古诗词教学倾斜,提供教师必要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料等。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6篇

语言学中国古代诗歌语音学文字学一、中国古代诗歌评论概述

中国历史有着深刻的诗歌传统,从最初的《诗经》《楚辞》开始到魏晋南北朝的乐府民歌,再到有唐一代的诗歌盛世,一直绵延到宋元明清的封建同时代时期。清朝王国维曾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但是诗歌毫无疑问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的文学体裁。而对于诗歌的评论、分析、研究也有着深刻的历史,从东汉毛亨的《诗经训诂传》开始,中国古代文人就着眼于诗歌的研究,同时产生了一大批价值极高的诗歌评论作品,诸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宋・严羽《沧浪诗话》、明・洪迈《容斋续笔》、清・翁方纲《诗法论》。

然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史,学者们把大量精力放在了对于诗歌“意”的研究上,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诗歌语言的分析。清朝王国维关于读书的三重境界的论述正可以作为一个古代中国学者在诗歌评论上的三种选择,“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国古代的诗歌评论正是在这种注重个人理解的维度上不断前进着,审美主体通过个人感悟的形式从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诗歌。

但是,诗歌和语言的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也已经有了一些评论家关注到了从语言的角度去分析诗歌,而不仅仅是从个人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层面去评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从语音学和文字学两个方面进行的,语音学主要指的是诗歌的用韵、平仄,文字学则主要关注的是诗歌的用字、对仗等问题。

二、语言学角度出发的诗歌研究

1.语音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语音学角度的诗歌分析,是由中国古代诗歌重视格律、声韵的特点决定的。中国古代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着较为明确的押韵要求,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朝的沈约提出了汉语四个声调的问题,并且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诗歌中的平仄、押韵、对仗等问题,从而形成了当时极盛一时的“永明体”。这种讲究格律、对仗的诗体到了唐代全面繁荣,形成了有唐一代的格律诗,并且影响了其后的中国文学史。格律诗讲究用韵、平仄、对仗、句式,因此从语音学的角度去分析诗歌是有必要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诗歌中的汉字声调长短、平调与升降调或者促声调的交替使用。这对于保持诗歌的节奏有重要作用。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相对应,是一种既平且长的声调;仄声则是指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上声、去声与现代汉语相同,入声是一种短促的声调。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能够在诗句中形成高低起伏缓急相对的变化的美感。平仄的要求具体到格律诗中,就是讲究“黏”“对”“拗”“救”。“黏”是指一首格律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五言句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同;“对”是指一首格律诗同一联的出句与对句五言句的第二字、七言句第四字平仄相反;“拗”是指的不符合“黏”“对”规则的平仄使用;“救”,则是根据“拗”的具体情况,在其他部位改变平仄规则,从而使诗句重新达到音律和谐的方法。

中国古代诗歌讲究用韵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需要把用韵纳入到考虑范围内。古典诗歌的押韵一般都较为规范,一般来说是隔句押韵,首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韵脚一般都落在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上。格律诗有着严格的用韵规则,一般来说按照“平水韵三十韵”的平声韵进行押韵,不押邻韵。但是对于古体诗,押韵的要求并不那么严格,有时可以使用邻韵,甚至还有抱韵、交韵甚至是不押韵的情况。押韵造成的语义作用是将汉语诗歌的句意后移,诗句的语义重心一般都落在“三字尾”上。对于篇幅较长的诗歌,还可以使用转韵的方法让全诗始终保持在一种较为和谐紧张的韵律状态。

此外,探究中国古代诗歌的语音学层面,还要注意到汉语大量的连绵字。汉语中,特别是古代汉语,有着大量音韵和谐的连绵字,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双声联绵字和叠韵连绵字,这些对诗歌的影响都是广泛且深远的。

2.文字学角度的诗歌研究

文字学分析是由汉字强大表意功能决定的。在每一种语言中都有着较为鲜明的层级性,在汉语中,语素、字、词、短语、句子、段、篇、章等构成了一个等级鲜明的系统,而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更能明确看出汉字的特点。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提出哪个字是全诗的“诗眼”问题,所谓“诗眼”,指的就是能够将生动形象表现出诗的意境、增加诗的韵味的特定字,一般来说都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一下就将春风带来的影响,为江南带来无边春色的诗意生动地表现出来。再如贾岛“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以及“推敲”的典故,都将个体汉字在诗歌中的作用完美诠释出来。

因此,从文字学角度分析中国古代诗歌,首先是要分析诗歌的“字”,将“练字”之法在评论诗歌时充分重视,这一点在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第三十九》章中有生动表述。“练字”是将诗句中的重点字词不断修改、调试,以期达到语境中最佳诗学的修辞效果,所谓“点铁成金”、“一字千金”正是对这种情况的描述。

比字词更高一个等级的汉语单位是句子。古典诗歌的句法值得做深入研究。中国古代诗歌有着严格的句子字数规定,从《诗经》的四言,到汉乐府的五言,再到唐代的七言,甚至还有从三字到十字不等的古代歌行。单就格律诗而言,不仅字数固定为五言或七言,而且句子结构也有着严格规定,绝大多数格律诗的句式都是“三字尾”,亦即句末三字有独立意义。

汉语有大量虚词,虚词的使用在古代诗歌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句,虚词“与”在此作为并列连词使用,既连接“身”“名”两个单独的字,又连接“尔曹身”“名俱灭”两个短语,正是杜诗中虚词使用的典范,同时也是虚词在古代诗歌运用中的生动体现。

三、小结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成语音学、文字学两个层面分析中国古代诗歌评论的特点,提出了汉语中虚词、诗词在古典诗歌中使用的特殊性,并且对“诗眼”问题、平仄问题、用韵问题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参考文献:

[1]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2007.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7篇

小学古诗词教学论文

吉林省桦甸市第十小学 _

“门对千根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这是儿时的我第一次从黑白电视上听到的林大秀的千古绝对,当时深深震撼了我幼小的心灵,从那时我便常想:我要是也能像他一样对出这么好的对子,那该多好呀!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知道了“美人照镜镜照人美”……这样的回文对,使我对中国的古代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迷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随着这些诗词的接触,我便更喜欢古诗词了。从教以后我对古诗词的教学也是情有独钟。十年的经验下来,我觉得兴趣是最重要的因素,即:怎样让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古诗词教学的成败皆兴趣使然。

一、探背景,品人生,点燃心灵兴趣火种

二、巧积累,俏吟唱,激发高涨的兴趣之火

积累的重要性我们都清楚,新课标也在着重强调。如何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愿意积累、主动积累,积累出兴趣、积累出情趣也是我一直探寻的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一曲《水调歌头》敲开了我的心门,是呀,那么多优美的古诗吟唱,是一种多么好的方式呀,为什么我不合理运用呢?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总结出两种吟唱诗词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积累古诗词的兴趣,还能给学生以音乐美的熏陶、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

(一)利用网络资源,学唱古诗词名曲

(二)借助音乐课上学过的旋律,自配乐吟唱诗词

网络上的千古绝唱固然旋律优美,丝竹之声悦耳动听,但毕竟有限,为了更好的把吟唱诗词这种形式推广到教学中,我便想到了音乐课上学生学过的歌曲旋律,这些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是他们天天的课前歌声内容,对他们而言再熟悉不过了,所以我便大胆“借东风”.《草原上》成功的成为《清平乐、村居》的载体,当“蓝天高,太阳照,草原好热闹……”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随着我“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吟唱,学生便也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一遍又一遍载着我的激动,载着学生的浓浓兴趣。从此以后《草原小姐妹》、《柳树姑娘》、《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甚至是《喜羊羊与灰太狼》……它们的旋律都可以在我们的语文课上传出。习惯成自然,渐渐地,学生会自选乐曲主动为诗词配乐,学生在吟唱的过程中,在音乐的美感中,在创作地喜悦中将诗词学习、积累完成,可谓一举多得。 三、树自信,促创作,展示别样的兴趣之果

语文的学习归结起来无非是学以致用,学生最终能将其化为已有,为已所用,写出好文章。而诗词这种特殊体裁,对学生而言多数作用无非是谁问我能答上,能背出便罢了。这常让我觉得下了那么功夫,有点可惜。“为什么不落实到写上呢?”这是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的问题。最终虽然很难,但我还是迈出了这一步,而且收效颇丰。

首先,在教学时注重写法上的学习与指导。这其中尤其对修辞手法对仗、韵脚的押韵……做重点指导。引导学生仔细去品味,去感受,去吟诵,学习方法,领悟语感。其次,从不同体裁入手,由浅入深。在指导时先引导学生试着对对联。经过一段时间的有目的训练学生能够给上联对下联,后来部分学生可以规定内容的自创对联如: “笋从竹根生,子从母腹落”这样的感恩对联。渐渐地开始试写绝句。刚开始规定内容的写一句,或对一句,慢慢地两句两句对,到后来自创一整首绝句。“冰榔初绽雪未消,暖风拂面燕儿俏。轻雨夜袭润万物,早有劲草争春娇。”这样的佳句就是这样训练的产物。为此我们还办了班级对联展,绝句展,看着学生的成果,感受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真的很欣慰。

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博大精深的内容,从《诗经》至今源远流长地发展史蕴涵了中国上下五千的文明。愿古诗词这朵文学奇葩在信息化的现代仍能独领风骚。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8篇

初中语文(人教版)从七年级上册至八年级下册选编古典诗词篇目六十五首,约占课文总数的20%。新课标要求这些古诗词均为必背诵篇目。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除了突出工具性,还应该加强人文性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学生健全人格个性,是当前语文课追求的目标。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老师说,“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的确是这样。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古典诗歌中的措词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教学中也只限于对字训诂,课堂必定陷于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这样又何以“乐学”?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本人认为对古诗词教学的探讨极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美的陶冶呢?本人认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

一、以“说”激趣

1、课前“说”。古诗名句其语言有节奏感,语短意长,直接抒情,有易于记诵的特点,有些名句还使人百读不厌。初一新生刚入学,我就在班上开展“课前赠古诗活动”。每节课前三分,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把自己喜爱的一句或一首古诗介绍给大家,并说明其喜爱的理由。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便积累了一百多首名诗名句,且上台前赠送的同学,既把自己学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得到“说”的锻炼机会,又体验到创造成功的乐趣,因此对这项活动的参与同学们乐此不疲。

2、课堂“说”。结合现代文阅读教学,本人把古诗词教学融入其中。针对初中学生对直观教学形式更感兴趣,喜爱参与各种活动的特点,我把教学古诗词的目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来落实完成,以“趣”当头,富教于乐。如教学课文朱自清的《春》,时值春季,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围绕“春”,请同学们分别说出写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春水、春日等景物的古诗名句”。

“最是一年春色好,绝胜烟柳满皇都”“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春江水暖鸭先知,竹外桃花三两枝”“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活动以小组合作各组竞赛形式进行,不一会儿学生便想出了许多含“春”的古诗名句,写满了整个黑板。这种说的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词,还能从中借鉴到古代诗人观察春景的角度和方法。

3、课下“说”。学习古诗词,还需要常记常忆,反复诵读。为此本人利用教室的空白墙面,把古诗名句以填空题的形式用毛笔抄写贴在墙上,营造一个学习氛围,给学生阅读古诗带来便捷。课间,时常会看到同学们在议论竞猜填空题的答案和古人古诗。有的同学不仅课下说古诗,还唱古诗。比如李清照的《月满西楼》、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都是同学们喜欢传唱的曲目,有个别同学还用现代曲目与古诗“联姻”,如把加拿大民歌《红河谷》的曲配杜牧的《泊秦淮》的词唱起来还真是饶有趣味。

二、以“读”激趣

“读”古诗作品,感受文学形象,培养审美能力,对教学古诗词十分重要。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给人以丰富的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诗篇佳句,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审美作用。多“读”古诗词如同漫步于古诗苑中,体会着中华诗文的灿烂辉煌,含英咀华,如同接受着一次次美的洗礼,使心灵净化;多“读”古诗名篇,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能够在优美的诗歌语言和意境中熏陶情操,增长知识,发展智力;多“读”古诗词,还可以更深地感受作品文学形象,从而培养提高审美的能力和审美情趣。如读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死干”《无题》,诗人忠贞的爱情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就会深深触动着我们的情感之弦。读“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寂身影历历在目,挥之不去。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仙李白的高傲人格,千年之后的今天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读“衣沾不足情 ,但使愿无违”(《归田园居》)隐渊明的高洁品格便跃然纸上。激励学生读的方法有很多,可以让每位学生选一两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认真领会意境,揣摩语意,把握节奏,然后配上自己喜爱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进行演读,还可以赛读。比赛的时候其他同学担任评委,从读音,语调,表情,背景音乐与意境配合等方面评判,选出优胜者表彰。

三、以“写”激趣

1、巧用古诗名句添文采。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能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古诗词语言精炼优美,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我想,初中古诗词教学如果能够借鉴古诗文中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来发展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教学。近年来,笔者采用这样的做法——运用排比、创设比喻、增添文采。下面以“生命”、“骨气”、“美”为例。

(1)“生命”

……生命就是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生命就是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无奈感伤;生命就是苏东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的超脱。

(2)“骨气”

……骨气就是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忠贞不渝;骨气就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骨气就是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刚强不屈。

(3)“美”

“……美是飘荡在寒冬中的几点残雪;美是漫步在蓝天上的几朵浮云;美是跳跃在湖面上的一抹斜阳;美是悬挂在长河上空的一轮落日;美是回荡在密林深处的声声鸟鸣”。或“美是春天的花色满园,美是夏天的风调雨顺,美是秋天的累累硕果,美是冬天的银妆素裹”。

其实,具有文化韵味的古典诗词中,可以巧妙引用和化用的内容有很多,如《燕城的秋天真美》习作中,一位同学这样描绘道:“……小城的秋天真美,‘芙蓉映水菊花黄,满园秋光。枯荷叶底鹭鸶藏,金风荡,飘动桂花香’(贯云中)描写的不正是眼前的景致的吗?那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在告别树干的最后时刻,还依依不舍地倾诉着自己‘落红不是无物,化作着春泥更护花’的衷情,我不由得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你是摄影师,一定会用镜头锁住这金黄的秋景……”又如习作《我发现生命的色彩真美》一文:“生命本没有色彩,但在生命的历程中经过不断的填充、染色,终于有了美丽的色彩……岳飞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精忠报国之心是红色。李白号称青莲居士,人们称它为诗中的仙人,而我却读到‘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的感慨。鲁讯有一双犀利的眼睛,在黑暗中闪着光芒。‘横眉冷对千夫子,腑首甘为孺子牛’激励过多少的有志的青年……,只要你善于发现,由红、青、黑构成的生命的永恒之色是那么美,那么动人……”。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去挖掘,将名人、名言、名德、名事等内容灵活选择应用,那么,学生的语言表达将更丰富,学生的作文将更有文采、更有蕴味。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9篇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习而言,兴趣是不可缺少的因素,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探求思索,促进学习成功。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1.导语激趣。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新颖、扣人心弦的导语,一下子就能吸引学生,引人入胜。

2.诵读激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学生要能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诵读显得尤其重要。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感性的方法。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示范,挑起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分组读、交叉读、诵读等形式,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诗词的意境中,初步感悟诗词的韵味。

3.竞争激趣。初中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有竞争意识。基于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参与竞争是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的重要举措。笔者在古诗词教学中,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常有意识为学生创造一些竞争条件。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古诗词诵读比赛,爱国爱家乡诗词诵读比赛,咏月诗词竞赛,通过各种竞赛,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古诗词,积累古诗词

情境教学是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吸引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某个具体的情境中凭借着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理解教学内容,并受到道德品质和审美情感的陶冶。在教师所创设的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学生能有效地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文学修养。

4.巧用媒介,身临其境。古典诗词往往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对古典诗歌的整个审美感受中,视觉、听觉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古诗词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应是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和特点,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设置相应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种感觉器官以丰富他们对古典诗歌形象的感受,从而准确把握好诗歌的意境。如教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可配上古琴曲《阳关三叠》,深情吟诵悠远隽永的送别情;教学辛弃疾的《破阵子》可配上古曲《十面埋伏》,沙场征战,壮志凌云。《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等古典名曲与许多古诗词的意境也能达到意外的契合,教师也可从中选择适合的曲子。

三、抓住诗词眼,鉴赏古诗词

古人写诗讲究“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力求一字传神,一语惊人。而一首诗中传神的字句就如同这首诗词的眼睛,即整首诗词的主旨句。因此抓住古诗词的诗眼或词眼,是我们教学古诗词的一个突破口。比如大家熟悉的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字,诗人曾用过“到”、“过”、“入”、“满”等字,但终觉不如“绿”字来得好。原因是:用“绿”字诗意就更显深沉,情思浩荡,不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江南春风和煦,百草逐生,流露出诗人当时奉诏入京的喜悦,还有经历罢相之后被征召回朝的重重忧虑,一个“绿”字高度概括出诗人的喜悦、彷徨等丰富的内心世界,着实让人称道。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是祖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有学生考试失意时,可以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古人写诗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意境的创造要经过艰苦的过程,具有深远、含蓄的特点。同时因诗词是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样式,它往往以极简洁而形象的语言创造出完美的意境,表达出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主观情感,因此学生在对其进行把握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理解和把握,在诗歌教学与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对诗歌的意境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

古诗词是中化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涵极其丰富。我们炎黄子孙,应当继承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文化,才能撑起精神的大厦。通过对古诗词的教学欣赏,学生更能体会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更能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从而促进人格的完善。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0篇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1篇

一、揭题,了解学生已有基础。

1.出示诗歌于黑板。学生自由读背。

2.师:这首古诗哪些小朋友会背了?谁来背背?(指名三人背诵。)

3.师:有些同学已经会背了,那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把它读好,读出诗的味道,还要把里面的字认一认。

【现在的小学生阅读面是比较广的,许多学生的家庭教育也很好,特别是一些古诗之类的,很多学生都会背的。所以我们的教学完全没有必要一定要从零开始。按照学生的的已有基础进行教学,也是我们新课程倡导的。既然学生会背了,那就先让他们背一背,然后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要把它读好,读出味道。这样的设计是比较实在的。】

二、初读,大致了解诗的大意。

1.指名朗读

师:那么现在谁愿意将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泉眼无/声/惜(细音)细(惜音)流------(读音和停顿都有问题。)

师:你能把第一句再读一读吗?看清楚拼音。(该学生还是没有读准确。)

师:你先坐下,我们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朗读,等一下再请你读一次,相信能读正确了。(指名另两位学生读后,再请他来读,果然读正确了。师生共同祝贺他。)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

语文是当今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在哪都可以看到语文的存在。新课标的实行,改变了以往对于语言文字的过于重视,而对人文素质方面加强了培养。中国的古诗词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的流传下来,许多的古诗词中所描述的风景美轮美奂,所写的人物生动形象,所写的意境空灵淡远,语言生动有趣,韵律优美宜人,富有哲理,引人深思。古诗词作为是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不仅能对他人进行很好的文学素质培养,还能对小学生起到启蒙作用。所以在新课标的影响下创立新的方法。充分学习古诗词所能带给人们的意境和想法。对小学生的人文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要注意全面发展小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一、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的人文教育

在新课标的领导下,我们需要加强小学语文古诗词所带给人们的人文教育。古诗词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文化素养的体现。想要通过古诗词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得学会对古诗词的鉴赏,在鉴赏过程当中通过人文精神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来做到人文教育。

(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词,感受人文情感

目前的教学形式还存在着教师占主体地位的情况,新课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阅读习惯,而且要让学生自主去思考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教师的分析要为辅,以学生思考为主。朗读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所谓“读诗百遍,其义自见”,可见多多的阅读对于加深理解古诗词有着很大的作用。学生在自主思考古诗词的同时自身情感受到了熏陶,对于古诗词所要描述的情感也会有了更多的见解,也使学生在人文情感上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三)鉴赏古诗词当中对学生人文精神进行培养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3篇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4篇

小学语文课本节选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所以更需要学生精读、悟读。而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又是最难把握的。精短的古诗词蕴含的内容、哲理和感情是丰富的,教师讲深了学生很难听懂,讲浅了又觉得意犹未尽。如何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佳路径”?下面对几条探索路径作简要描述。

一、开启“密码”

“符号代表一种智性的认知的意义。每一个语言符号,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诞生,形成了一定的效果。”古诗是中国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和文化的积淀,其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带着我国民族文化传统浓厚色彩的“密码”,它也是解开中国传统文化的“键码”,只有开启它,才能进入古诗词的魔幻世界。

在教学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开启古诗的密码,干国祥老师先自己作了一首“诗”――《寻隐者喜遇》:“柳下问童子,言师采茶去。只在此山中,坡南向阳处。归来天色晚,把酒庆欢聚。”然后再引导学生和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了其中的“密码”,原来,诗中的“松、药、云”以及“不遇”都具有一种特定的象征意义:“松”代表“高洁之士”,“药”代表“隐者、长生、济世”,“云”则是指“隐逸安适”。即使“不遇”,也比“喜遇”好,因为它也是一个“语码”,代表着想见而未见的“神往与神会”。

古诗词中,柳、梅、竹、桃花、明月等物象都可能是“语码”,教师应带领学生寻找并开启古诗的“密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还原意象

钱钟书先生说:“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所谓意象,就是客观事物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情思的客观物象。“凸显意象、营造意境”是古诗的精髓。品味古诗的意象之美、意境之妙,可以用“还原法”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与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自主展开阅读,学会从文本中找到看似矛盾之处,提出问题,产生探究兴趣,积极解决疑惑,从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如,教学白居易《池上》时,对诗中“偷采白莲回”这一意象的“还原探究”:

师:小娃明明是“偷采白莲回”,怎么会是天真可爱呢?难道“偷东西”是好事?

生:我觉得这里的“偷”与我们平时说的“偷”意思不一样。

师:那这里的“偷”是什么意思?老师查出“偷”在字典里有四种意思:①私下里拿走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②瞒着人。③抽出(时间)。④苟且敷衍,只顾眼前。请选择一种恰当的意思。

生:这里的“偷”是指“瞒着人”的意思,指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

师:一个小娃瞒着大人撑船去采白莲是很危险的,怎么还天真可爱呢?

生:我从图上看出这个小娃很能干,撑船的动作很老练,所以不会有危险。

生:他用一张大大的荷叶戴在头上当帽子,(范文网 )看上去很调皮,很可爱。

生:贪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这个小娃瞒着大人去采白莲,说明他很顽皮,虽然有些冒险,但却反映他很能干,很可爱。

生:他采了白莲回来,也怕大人责怪,所以就想偷偷地藏起来,还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显得很得意。事实上大人只要看一下水面上那分开的浮萍就知道他藏在哪里了,小娃的“聪明之举”让大人觉得很可笑,又很可爱。

师:是的,诗人白居易就目睹了这一幕,他觉得这个小娃“人小鬼大”,天真淳朴。这个“偷”字太传神了。

此环节中,教师抓住了“偷采白莲回”这一意象中“偷”字的字典意义与语境意义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想象、品味语言之妙,感悟经典文本精华之所在。

[NextPage]

三、挖掘诗眼

“诗歌语言中那种最富于生命表现力的词汇被称之为‘眼”’。“‘诗眼’能赋予诗句与意象以活泼的生命力,能使静态的事物活灵活现地运动起来。”因此,解读诗歌,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诗眼”。

如,对《游园不值》一诗“诗眼”的挖掘品味可谓淋漓尽致:

师:你们认为《游园不值》这首诗中最精练传神、最关键的一个字是哪个字?

生:“春”、“值”、“关”、“满”……(意见主要集中在这四个字上)

师:到底是哪个字呢?老师先让你们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再集中交流。

(经过交流分析,发现其他的字都能被“关”表达出来,于是“关”的“诗眼”地位便被凸显出来。)

师:大家认为“关”是诗眼,但我发现这首诗是抄来的。(大屏幕上在叶诗《游园不值》的旁边出示陆游的《马上作》: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陆游是前辈大诗人,叶绍翁是后辈小诗人,叶绍翁诗的后两句显然是从陆游的诗里化过来的,你认为谁的句子应该是名句?

(学生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有同学认为真正好的应该是“春色满园关不住”。)

师:好,请大家辨析“杨柳不遮春色断”和“春色满园关不住”差别在哪里。

生:“杨柳不遮春色断”的意思是杨柳没把春色遮断,一枝红杏就出现在墙头;而“春色满园关不住”则是说“园子”、“柴扉”本来是要把满园春色“关”住的。

师:你们看,“遮住”和“关住”哪个力量更大?

生:“关住”力量更大。“春色满园关不住”让人感觉到一个“想关”,一个“关不住”,就好像有两个武功高手在打架。

师:是的,一个“想关”,一个“关不住”,之间有很大的张力。“春色满园关不住”使人们的视界得到解放,赢得了更广袤的想象空间。所以说,叶绍翁的这句诗才是名句。

四、互文拓展

古诗的教学要有一个既意韵未尽又深刻见底的拓展过程。互文,便是拓展古诗意境的常用方式。所谓互文,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入先时、同时或后来的文本,把课文置于众多的`相关性文本群中,在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下,引导学生挖掘文本隐秘的意义。同样,古诗教学有时也要采用互文的方式,来拓展古诗的意境。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古诗《枫桥夜泊》,其中“互文”的运用堪称典范,现采撷一个片段:

师:于是,从张继开始,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笔下悠悠回荡。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宋】陆游《宿枫桥》(大屏幕出示,生齐读,下同。)

师:听,六百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顾瑛的笔下悠悠回荡――西风只在寒山寺,长送钟声搅客眠。――【元】顾瑛《泊阊门》

师:听,七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几度经过忆张继,乌啼月落又钟声。――【明】高启《泊枫桥》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当代诗人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陈小奇《涛声依旧》

当然,吟诵涵泳应是学习古诗的基本路径。古诗词教学首先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只有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才能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小学古诗讲解论文范文 第15篇

一、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利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读写结合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其头脑中会自觉对文章内容进行加工,对文章的结构和所表达的思想会进行分析,因此,大量的阅读对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具有促进作用。

学生在基于大量的阅读基础上,当其知识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具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再通过写作教学从而训练其创造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因此,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和创造思维,需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

例如,让学生大量阅读关于四季的记叙类文章,学生就会不自主的形成关于四季的记叙方法和表达语句,再让其以“家乡的春天”为主题写作时,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条件反射的将其积累的关于春天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春天的典型用语并结合自己家乡的特征在写作中反映出来。

二、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的法

1.以读促写、以写引读。

以读促写就是要做到大量阅读,联系对照。

大量阅读就是要多读,不仅要做到读的篇章多,而且要做到读的遍数多,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结果。

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懂得如何去选材、组材,如何去确定中心,如何去谴词造句,从而给学生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