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本章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本章论述了该研究的材料来源,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题 目:
姓 名:
指导老师:
专 业:汉语言文学教育
系 别:中文
年 级:
1 课题论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2)现实意义
《金瓶梅》作为是中国的第1奇书,自问世以后,就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把我国长篇小说的发展划分成了才子佳人的故事和家庭生活为题材描摹世态的及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用讽刺笔法来暴露黑暗的两大派系。而《红楼梦》在批判的继承了《金瓶梅》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经验后又有了重大的突破。成为了世情小说最伟大的作品。在“54”文学革命者做出了新的评价,鲁迅等阐述了《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杰出成就后,使《红楼梦》的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回归。直到现在,《红楼梦》、《金瓶梅》仍是许多作家永远读不完、永远值得读的好书。成为中国作家创作出高水平的作品的不可多得的借鉴品。然而,探讨两大名著的男主人公贾宝玉与西门庆的悲剧性,可以对两大名著中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悲剧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以供后人借鉴。从而启发后世的世情小说的创作,使今后的世情小说创作中的人物悲剧性达到1个更高的巅峰。
2 方案设计
(1)总论
没有《金瓶梅》就写不出《红楼梦》,从《红楼梦》与《金瓶梅》题材类似的角度引出中心论点。
(2)分论
全文分3个部分
第1部分:阐述西门庆的悲剧性
西门庆1个市井无赖、流氓、_,1个精明的商人,靠着他对金钱的占有肆意的挥霍、放纵,以自我为中心来实现他对肉的欲望放纵,及其通过金钱获得了强大的'权利,随意的鄙弃人间,在此背后所体现出的社会的黑暗、腐败。构成了其特有的社会悲剧、人类悲剧、男人的悲剧。
第2部分:阐述贾宝玉的悲剧性
贾宝玉1块晶莹剔透的宝玉1个显耀的贵族,他的个性、他的自我、他对女孩子的尊崇迫使他与封建传统相背道。他作为荣国府的唯1继承人,他肩负着荣国府的全部希望。但是他自身的性格特点,使他成为了“大逆不道的不肖子。”
第3部分:论证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与贾宝玉、西门庆的悲剧性
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伦理观,在贾宝玉与西门庆的行为中被肆意的践踏,新兴的与传统的极大的对立,但是封建的旧势力是无比强大的,最终,贾宝玉是失败的,西门庆是失败的,形成1个永恒的悲剧。
xx级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即将接近尾声,今年我指导了7名同学的毕业论文,第一次比较系统的进行论文指导工作,而且一指导就是7个,虽然忙得不亦乐乎,可喜的是也获得了不少经验,因此抓紧时间在这里写下来,以便给明年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刘院长和孟老师的建议:
1、在上学期的放假前,至少要和同学们见两次面,一次是解题工作(目前我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还多数为老师提供),原因是学生虽然选了自己的题目,但对题目并没有深刻理解,更不清楚在这个题目下面要完成什么工作;另外一次会面就是安排同学们在寒假期间的一些工作。
2、重视学生论文写作大纲的撰写工作。写作大纲要求学生在开学后的一个周内就要提交,而且是必须提交。大纲要求至少列清楚3级和3级以上的标题。这个工作实际上是给学生论文的写作制订框架,形成明确的写作思路,保证论文在整体框架上不会出现问题。
3、论文中态度型错误的修改工作。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有的同学自己都没有对自己的文章认真的阅读一遍,本来论文中自己的观点就不多,凭借东挪西凑的拼成了一片“文章”,变如释重负的给老师提交上来。此时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比如错别字问题、语句不通的问题、常规格式问题等。可以把指导的所有同学集中在一起,让大家相互朗读对方的文章,以发现错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4、论文中容易犯的常识性错误的修改工作。这些错误主要体现在论文的写作格式上,比如标点符号不在句首、标题不在页底、单字不占行、英文翻译中标题实词首字母大写、参考文献格式(重灾区)、图标的标题位置和编号、表格内文字字号、页码、致谢中的称呼、参考文献需要在文中标注等。
从张老师身上得到的体会:
我几次亲临张老师和她指导学生的现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细心、认真。这一点也是被xx级学生认可的。尽管张老师指导的学生的论文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不少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瑕不掩瑜。
自己的一些想法:
1、下次的毕业论文选题争取让学生自己选出,让有意向需要我提供必要指导的同学和我联系,共同确定论文题目,比如这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就是一个不错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也给几个小组的同学当了合作人,可以引导同学们把这个创新计划和下学期的毕业论文挂起钩来,一石两鸟。
2、下次指导论文时让每个学生都申请一个博客,通过博客群来完成论文指导工作,这样指导记录会自动被记录,学生通过博客及时更新自己论文的完成情况,我可以随时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学生论文的进展情况,学生自己也可以方便的查看自己论文的写作历史,对自己论文的撰写进行元分析。
3、毕业论文指导手册的填写一定要放在平时,可以随时填写电子版的手册,并且要求学生及时提交,在毕业论文答辩前期再统一填写,由于手册要存档,因此不允许复印,不允许粗制滥造。这样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上述问题。
4、有必要给学生进行专题的论文撰写集体辅导,从论文的撰写步骤到论文的格式、常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写作技巧等做一次全面辅导。让学生知道问什么这么做,怎么样可以做得更好。
5、有意识的督促学生写一些东西。现在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很多人已经达不到高中时候的写作水平了,很多人把论文写成了流水账,写成了大白话,甚至写得不知所云。写作水平是需要练习的,我从自己坚持写博客得到了很明显的体会,起码我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越来越顺,语言的运用也越来越熟练,因此可以考虑让通过建立博客群的形式来进行论文的撰写和指导工作。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背景:汽车工业是我国工业的支柱产业,其产业关联度很高,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其技术性能有了飞速的进步,其产量也已经进入世界前三位,而且据中新社北京7月5日电 (记者闫晓虹) 发布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年汽车产量将稳定在1500万辆以上,的汽车产量预计将超过万辆,汽车产销量都将稳居全球第一位,全球汽车产销中心将逐渐向中国转移。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由于高负荷、高参数,发动机的工况条件更加苛刻,引起发动机机件的损伤和失效,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可靠运行。所以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作为汽车维护与保养的灵魂,其技术研究极其重要。发动机是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由于高负荷、高参数,发动机的工况条件更加苛刻,引起发动机机件的损伤和失效,从而影响发动机的可靠运行。
意义:通过毕业设计,首先提高自己检索资料的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再学习的能力。希望该论文可以给维修人员和广大司机提供借鉴,使大家维护与保养汽车发动机时能够做到更加方便,快捷。为中国汽车维护与保养事业的发展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二、国内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技术研究的现状
在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技术研究方面,世界上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从国内市场来看的话,汽车按时定程保养是关键,汽车保养就如同健身,对延长汽车的使用寿命有很大帮助。很多车主平时工作太忙,等到节假日又把时间用在休闲旅游上。这样循环往复,自己既没有时间养护,又不具备养护专业知识,最终汽车会以发生故障为抗议,到那时后悔晚矣。
根据环境情况和车型的不同,轿车一般每5000公里左右保养一次。其主要内容是更换机油、机滤。由于机油与空气接触及受热易被逐渐氧化,随着油中的酸性物质、胶质、铁屑慢慢地增多,机油的颜色会渐渐变黑,黏度也会逐渐下降,到了规定的换油期则必须更换新油。如果长时间不更换机油,这些沉淀物可能会 阻塞油道,导致发动机干磨,严重影响发动机的使用寿命。保养项目中除更换项目外,还有很多检查项目,工序流程也是相当细致和复杂。首先,要确保汽车各个系统的润滑和油路无渗漏,对各种液面的检查缺一不可:机油液面、防冻液液面、刹
车油液面、助力转向液面、齿轮油液面、电解液液面、玻璃清洁液液面等。需要添加的要及时增补,发现渗漏现象,要做到小病及早发现、提前解决,将其
对车辆损害降到最低程度。其次,与驾驶员生命息息相关的制动、行使和动力系统也是保养检查的重头戏。内容包括:制动磨擦件的磨损情况、手制动间隙配合、轮胎磨损状况及气压检测、离合器间隙调整等项目。千万不要贪图便宜到路边摊做保养,那些地方对检查和添加项目往往一笔带过,没有质量保证,最后吃亏上当的只有自己。另外,全车照明及指示灯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今的交法条文一天比一天细,处罚力度一天比一天大。无疑,在灯光不全的情况下驾车上路是不明智的行为。
总体来说国内的汽车发动机维护与保养的现状也是预防为主的方针,但是在某些维修技术和维修方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三、国外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技术研究的现状
21世纪后,各国加快了对汽车发动机的维护与保养的技术研究的投入,相继推出了更为先进的发动机维护保养技术理论。作为豪华车的宝马7系车的日常保养都应按照仪表盘上的保养指示灯和中文指示进行。保养灯亮起的绿色区越少,您的汽车距下次常规保养的日期越近。保养灯黄色区会与OILSERVICE(换油服务)或ION(保养检查)一起亮起,表明保养日期已到,并请与BMW汽车服务部约定期限进行保养服务。 保养灯红色区亮起时表明已超过规定的保养日期期限。
保险为保障各类经济实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保险具有经济价值的补偿性,保险诈骗活动也屡禁不绝。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加和机动车保险制度的完善,车险行业骗保行为也愈演愈烈。由于保险理赔制度有其相对固定的程序,使车险诈骗过程更具有可预料性和可操控性,且由于保险骗保行为的隐蔽性,骗保行为被发现率低,行为人一旦得手,会多次连续实施诈骗行为。面对车险诈骗案件高发的态势,有必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至今,机动车保险一直是我国财产保险中的核心业务,从保费收入来看,占据财产保险60%至80%的份额。因此,机动车保险经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财产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和经营的稳定性,然而国际和国内的财产保险调查都显示,机动车辆保险面临着严重的保险欺诈。鉴于此,本文将机动车保险骗保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机动车辆保险骗保的国际及国内现状,然后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骗保现象及其特点,从行业自身和法律两方面浅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对机动车辆保险骗保的预防对策。
一、课题来源
课题《机动车辆保险骗保行为的识别与研究》一是依据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继续再教育学院下发的毕业论文课题;二是依据机动车辆保险骗保现象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保险市场秩序,损害了保险行业的发展,威胁着广大保户的潜在利益。
二、国内外现状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车险业的蓬勃兴起,迅猛膨胀的汽车消费者群体同时也构成了车险消费者的庞大队伍,成为日渐壮大的车险业务主要消费对象,推动了我国车险市场的快速成长,承保车辆数量激增。随着我国汽车产业和金融服务业的持续高速增长与更加紧密结合,车险市场必将成为今后发展潜力极大的市场。我国车险市场尚处于市场发育期,法制建设滞后,行业自律缺乏,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能力薄弱,存在许多严重问题,车险骗保现象严重。
三、综合分析
现在车险行业投保的数量越来越大,投保人的信用意识自然会参差不齐,不诚信者通过骗保攫取个人利益,保险公司往往因证据不足,难以通过保险合同以及法律手段对骗保人形成约束。而对骗保打击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助长了骗保的嚣张气焰,导致骗保案件数量增多。我国自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恢复以来,汽车保险业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伴随着汽车进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汽车保险正逐步成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其重要性和社会性也正逐步突现,汽车保险的作用越加明显。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实施,道路交通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多,汽车保有量逐年递增。在过去的,汽车保险业务保费收入每年都以较快的速度增长。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汽车销售、汽车维修、汽车金融、汽车保险等汽车服务业呈现爆炸式增长。在国内各保险公司中,汽车保险业务保费收入占其财产保险业务总保费收入的50%以上,汽车保险业务已经成为财产保险公司的主要险种。对于国内财产保险行业而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车险的经营仍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四、方案论证
本文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说明:
1、分析国内机动车辆保险的概况及现状;
2、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骗保行为的识别;
3、从行业自身和法律两方面分析机动车辆保险骗保形成的原因;
4、根据以上提出的原因来分析机动车辆保险骗保的预防对策。
师范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学生姓名: 陈嘉 学 号:xx101222
院 (系): 中文系
专 业 汉语言文学专业
题 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指导教师: 刘文菊 副教授
xx年 3 月 27 日
开题报告填写要求
1.开题报告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对学生答辩资格审查的依据材料之1。此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期内完成,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院、系审查后生效;
2.开题报告内容必须用黑墨水笔工整书写或按教务处统1设计的电子文档标准格式(可从教务处网址上下载)打印,不能打印在其它纸上后剪贴,完成后应及时交给指导教师签署意见;
3.有关年月日等日期的填写,1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如“xx年4月26日”或“xx-04-26”。
4、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引注标准要参照《韩山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标准》(韩教字[xx]53号)执行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xx年11月—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xx年2月—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xx年3月—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关键词:商务英语翻译 学习内容 学习方法
商务英语的翻译是专门用途翻译的一种,主要针对国内外的各种商务活动。广泛的用途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题材的广泛性,包括商务旅游、知识经济、商务信函、市场营销及电子商务等等。每一题材在内容上又各有千秋。商务旅游翻译的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文化背景知识。知识经济的翻译则会遇到与生产、服务、科技,以及知识与信息相关的内容和词汇,以及由知识经济带来的在各个领域产生的新词。而商务信函则包含了书信的基本要素和书信的基本特征等内容,具备商务信息传递的功能。
商务题材的广泛性决定了商务文本的复杂性和商务英语文体特征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不同的商务文本该有不同的翻译标准。对商务旅游翻译所涉及到的文化差异,翻译就要考虑“功能相似”原则而不是要求字字对等的“忠实”翻译,灵活地使用“意译”法。知识经济的翻译要面对大量的经济数据、专业术语以及新兴的词语,就要在词语、语法结构及表达方式上尽量做到保持一致、准确,即以“直译”的翻译方法为主。而商务信函根据其语言特点和实际用途,在翻译时则要做到事实准确、礼貌得体、规范严谨。
针对商务翻译的以上特点,学生在学习商务翻译的课程时就要根据教材,灵活掌握每一项内容,一方面要学习相关知识增强自身翻译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主学习性和实践性,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论是从学习内容还是从学习方法上,学生都应该做到有侧重、有目标、有技巧,即“有的放矢”。
1、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在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商务英语的语言活动、相关专业背景知识以及翻译技巧。此外,学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内容和课堂内容。根据以上所分析的商务英语翻译的特点,除了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的知识外,学生还需要熟知更多的课外知识。教材和老师只能以有限的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介绍有限的知识,学生应该以此为方向和目标,注重平时的积累,运用各种资源和渠道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比如对于知识经济这一内容,除了课本和课堂上学到的新生词汇之外,学生可以在日常上网、读书看报的时候关注更多的时下新兴的新词新语。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多词语都因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产生或消亡,能够与时俱进是一个译者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
2、从学习方法上来看,学生要转变观念,抛弃以往以老师为主的被动式的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和实践。对于教师的讲授内容应勤于思考、放开思维、打开思路,在教师地引导下开拓眼界,积极实践。在课堂上,学生们要做到人人配合,积极响应,才能切实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同时,课下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多加练习,做到亲身经历才能记忆深刻,终身难忘。依据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性强的特点,老师们一般都会采取案例教学法,即针对每一商务题材,选取有代表性的商务文本做案例让学生们做实践。对于每一案例,学生都要做好课前的准备,课堂上的分析、辩论以及课后案例报告的撰写等工作。还以商务信函的翻译为例,学生应把前期老师给出的相关知识作为学习的理论基础,然后积极地付诸实践,认真地去讨论和翻译,最后根据老师的评定意见写出案例报告以总结出类似案例的翻译规律。用这种有目的、有技巧的方法去切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和实践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紧扣其特点有“的”放矢,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才能做到“学以致用”,使自己成为市场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梅德明.《新编商务英语翻译》[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88-95页.
[2]杨飞雪.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一些新词答案翻译方法[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本科研究生一路多年,也多是潜水,尚无在网上发长帖的经验。本人目前正处在博士论文收官阶段,掩卷回望,从选研究方向到开题到中期到现在,坎坷不平,有些经验与诸君分享。
先介绍下本人背景,因专业领域不同论文写作是有差别的(本人一哥们,刑法硕士毕业时,半月即完成毕业论文,让我自叹不如),免得误人子弟。本人自然地理学专业,论文是基于野外实验观测,然后进行室内实验,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完成。
下面写的基本是本人毕业论文的写作心得,至于需在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路子基本也是一样的,只是在选择期刊时要慎重,专业领域,学术水准,都要考虑到。
关于实验设计(可能很多人论文中没有这个阶段)。如果把毕业论文比作一建筑工程,实验设计就是建筑蓝图。这阶段宁愿多花些功夫,多读些经典文献,多请教下老师师兄姐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实验设计,简单说,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研究目的,设计需要采取的研究手段。实验设计的水平高低,与文献的阅读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把握了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才能设计出好的实验方案。关于论文选题,因为很多时候不是自己能做主的,就不多说了;如果能有选择的话,尽管选自己感兴趣的,没有兴趣,论文写的会比较痛苦。
关于野外及室内实验,如果有条件,尽量自己亲手做,虽然有时候很耗时,但只有自己做了,才会有切身感受,在分析数据时才会能知道可能的误差来源。即使很多资料可能是别人提供的,也尽量要去自己的研究区实地考查一番,即使只是坐着车跑一圈,也可能会避免在分析数据或建立模型时的一些低级错误。
关于数据分析,多数人基本就是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纯理论科或文科的自然另外)。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方法繁多,不同的专业自然不同,这里也就不好细说。但结果基本是要用图来表示的,这里建议不要用EXCEL来完成论文的数据分析图件,在高水平的期刊文章中,很少有EXCEL图件的,一是不美观,另外图形表现形式也很单一。推荐用Origin或Sigmaplot。在处理数据时,推荐用EXCEL储存和初步处理数据,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用Origin或Sigmaplot做图。在涉及的空间地理信息的图件时,一定要用GIS软件去做,不要用CAD或Photoshop.模型调参一般都是个头痛的事,千万不要弄出有违常理的参数或结论。
论文的定作,一是给出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另外要随时将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结论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肯定自己的方法和结论,并找出差异,从而体现出创新。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写作导师角色
0 引言
到目前为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的培养单位已达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产生(或即将产生)毕业生。在这过程中,许多与MTI教学密切相关的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教学课程的设置、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式的创新、实习基地的建设、毕业论文的模式、就业方向的扩展等。对于一门新兴的专业,其发展必经历借鉴和探索,需接受社会现实的各种挑战。对于初接触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导师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提出了三种论文形式:(1)项目: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外文本进行翻译,字数不少于10000字,并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研究报告;(2)实验报告: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不少于10000字的实验报告;(3)研究论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翻译研究论文,字数不少于15000字。穆雷根据翻译行业的职业特点,借鉴其他专业学位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并结合翻译行业的实际操作流程提出将MTI的三种学位论文形式调整为四种,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之后,穆雷、邹兵在此基础上综合归纳了MTI学位论文的五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和翻译研究论文。由于没有先例可循、没有常规的写作模式,在从选题到答辩的整个论文完成过程中,师生都有许多疑惑和彷徨。笔者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所处的大环境下,从学位论文实际完成过程入手,探讨导师在“设计者、诱导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观角色下的微观角色。
1 论文完成过程中导师的角色
选题、开题——掌舵人
毕业论文作为对学生在校学习、研究、实践成果与素质能力的检测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题、开题,作为论文的第一步将直接影响整个论文的成败。因此,选好了题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穆雷、邹兵在对首批15所MTI高校毕业生学位论文的统计中发现:翻译项目,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式的论文研究,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种原因:第一,由于没有先例参照,学生为了顺利毕业往往会选择有例可参的研究性论文;第二,由于没有经验,没有明确的论文规定,导师为了指导起来方便多建议学生采用有先例的研究论文形式;第三,导师与学生交流不够。据笔者了解,部分学校师资紧缺,导师带领的学生不仅有翻译方向的,还有语言学方向或文学方向;优秀导师带领的学生甚至多大数十名。这种情况下,学生虽有意选择其他论文形式进行尝试但导师与学生交流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与实施,最终使学生的想法扼杀在摇篮中。
笔者对西南大学首届MTI毕业生学位论文进行了统计,发现翻译项目,实验报告0%,研究论文。就“翻译项目”与“研究论文”两种论文形式而言,该数据与穆雷、邹兵所获得的数据差异较大,但这说明西南大学在把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及突破传统的论文写作方面作出了较大努力。
以上两组数据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显示实验报告为0篇的事实。是实验条件不允许还是其复杂过程令人却步?这值得深思。
由此看,论文选题不仅是对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培养单位教学条件的检测,对培养目标把握程度的反映。选题、开题时,导师应像掌舵者一样牢牢把握学生选题的大方向,引导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培养目标,让学生把握所选论文的目的、意义以及其科学性、合理性、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尝试。
写作——教练员
作为论文的主体部分,写作过程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是师生共同合作、紧密联系的过程。翻译作为一种认知活动,一种技巧,一种艺术,它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所选论文涉及的领域,例如法律、机械、医学、建筑、哲学、科技等;要在熟练运用办公室软件的基础上使用一定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例如trados, wordfast, lingoes等;选择实验报告的学生还需要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总结实验。因此,写作过程就是一把标尺,测量学生是否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广博的文化背景知识、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严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勤奋诚信的人格特征。
写作过程中,学生就是球场上的球员,导师则是场外的教练——提供战略战术,但不参与比赛竞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虽提出了论文形式但具体要求、相应格式都未说明,加之无先例可参照,导致MTI学生束手无策,无从着手。导师应为学生指出着手点,如参照其他学科专业学位论文形式或国外同专业学生论文形式。此外,导师还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板,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或改进。如西南大学已从首届MTI学生开始采用这一方法,获得了较好的结果。翻译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更注重实践,更注重与其他学科(行业)的联系。这一点在论文中得以体现。导师除要求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善于利用网络,敢于向专业人士请教,还应要求学生具有“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研究态度。毕业论文的完成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数次修改、删除、增减才能完成。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自改、互改,导师也要认真修改学生的论文,尤其是翻译部分或实验部分。
答辩——导演
毕业答辩是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学生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进行测试的直观环节。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简要概述自己选题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回答答辩委员会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其新生性,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大多按照常规论文答辩程序进行,从而产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难。这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发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形式、标准单一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首先要正确认识传统外语专业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间的差别。《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指出了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传统外语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伟合、穆雷、许钧等都比较了传统外语人才与翻译专业人才的不同,并就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正是翻译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答辩应有别于传统的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学生仍倾向于选择传统的研究论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学术型学位论文答辩形式和评审标准。这使部分选择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学生感到困惑和无助。
答辩程序不够规范
部分学校由于师资紧缺,每名导师需要指导十几名甚至数十名学生;加之教师科研、教学、生活的压力较大,导师很难投入大量时间来指导学生的答辩而多半让学生独自努力或分组演练。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毕业答辩必须集中在有限的几天内完成,客观上造成毕业答辩时间紧张。最初还能保证学生的答辩时间,到最后不得不以“缩减学生答辩时间”的方式来按时完成任务。部分学生毕业答辩时间甚至不足10分钟,这不仅有失公平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答辩质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必须有一位具有丰富的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然而由于实际条件不足许多学校都未达到这一点。另外,部分答辩委员会教师考虑到学生的毕业问题、就业问题、院系名声、学生情绪而不愿过多指出学生论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较多较难的问题。这些原因导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答辩时间短、要求低、质量低,甚至给学生留下“走过场”的印象。
毕业答辩在检验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在考验学生自我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应变能力,导师应根据培养大纲设计符合本专业本校的论文形式并及时推出针对MTI实践报告、翻译项目的新评审标准。导师要让学生正确认识答辩的重要性,组织学生互评,指导学生如何准备、如何答辩、如何在答辩后进一步完善论文。此刻的导师不只是教练更是一名导演。他指导学生全面把握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深入理解翻译理论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的运用,并要求学生能在答辩过程中“演”好“应用型、专业化、职业化”翻译人员的角色。
翻译硕士开题报告
题目: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
本文从探究交往能力理论三大功能,即陈述功能,意向表达功能和以言行事功能三个方面阐述交往能力理论应用于翻译主体间性问题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研究交往能力理论在翻译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与比较,探讨翻译主体间性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通过交往能力得到体现。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方面,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研究经历了三种范式的变化。翻译主体间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也越加明显。翻译作为研究的重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强大而又富有合理性的理论来进行支撑,而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正是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如果想实现成功的交往,言语行为就要符合一定的有效性要求,这就需要交往主体具有交往资质,也就是所说的交往能力。交往能力理论重要性的最生动的表达在于他是主体的一种资质,在这种资质的作用下主体之间可以相互理解并达成共识。交往能力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合适的理论支撑和新的研究方向。
实践意义方面,通过对交往能力理论及翻译主体间性的研究发现:翻译的本质就是各主体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并实现翻译结果的完美呈现。交往能力理论中主体间性是对主体性的延伸,他对翻译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在现实社会中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沟通,沟通的重要性让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意识到翻译的特殊意义,翻译成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然而如何更好有效地沟通却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翻译的成功离不开这种复杂的人际关系的影响。同样的,如果想得到完美的翻译结果也离不开翻译主体间的交流与合作。因此,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际意义上,这种回归性的研究都会对翻译活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三、研究内容
论文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并对全文内容进行梳理。
第二章为理论框架及文献综述。首先,对本章涉及到的理论进行详细的介绍。从主体的产生到主体性的含义再到主体间性的特征都分别进行一一介绍,同时也介绍了哈贝马斯对该理论的贡献并对翻译主体间性的概念进行梳理并总结翻译主体间性的特征即差异性、同一性和建构性。接下来介绍和评析了普遍语用学视域中的哈贝马斯交往能力理论。介绍了普遍语用学的产生以及对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存在环境。本章还重点介绍了哈贝马斯的交往能力理论,就其内容和功能着重说明。其次,本章还对研究过程中涉及的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分别为翻译主体间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交往能力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为研究方法,首先,介绍该研究的研究方法采用定性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其次,本章论述了该研究的材料来源,具体论述为什么以《红楼梦》正册金陵十二钗判词的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材料,以及为什么选取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个英文译本。最后具体阐述了该研究的研究设计。
第四章为本论文的核心部分,基于交往能力理论的翻译主体间性的实践。
论文题目: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文语种:中文
您的研究方向:MBA
是否有数据处理要求:否
您的国家:中国
您的学校背景:
补充要求和说明:
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目的与意义
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出我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解决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意义如下:
对于分析和解决现阶段中国加工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
四加工贸易特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五预期成果及创新:
六主要参考文献
主要外文参考文献
[1] Antràs, Costinot, Trade[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6(3):1319-1374.
[2] Dominie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Fifth Edition),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
[3] Long Guoqia,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A New Path of Iudustrialization , China Development Press,2015.
[4] Keiko Ito & Kyoji Fukao , Physical and human Capital Deepening and New Trade Patterns in Japan , NBER Working papers 10209,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2015.
[5] Holmes,Thomas: Localization of Industry and Vertical Disintegratio ,Review of Economic and Statistics,.
[6] Jian Chen and . Flerisher. Regional Incom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141-164,1996.
[7] Gereffi,Gary and Miguel Korzeninewicz(eds.): Commodity Chains and Global Capitalism ,Praeger:Westport,CT,1999.
主要中文参考文献
[1] 邵祥林等.未来国际贸易的主流 加工贸易[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5,(1).
[2] 王会欣,卫进东.我国加工贸易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商贸,2015.
[3] _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1):2~64.
[4] 刘容欣.加工贸易想中西部的梯度转移[J].开 放 导 报 ,2015(5).
[5] 刘德学,苏桂富.中国加工贸易升级状况分析:基于全球生产网络视角[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4).
[6] 黄晓玲.发展加工贸易与产业技术升级探析[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5(1).
[7] 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二00六年进出口形势分析与预测[J].2015.
翻译专业开题报告
题目:英语广告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一、选题依据:(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背景与意义: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国际商品贸易发达的今天,广告也日益具有国际性。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广告的翻译既要保留原文的精华,又要符合消费者的心理。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上述目的要在对一个广告语的翻译中实现,这就需要运用语言,营销以及美学方面的综合知识。在翻译的过程中应根据广告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表达方法,使译文在表达出原文全部信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原文风格和表现形式,再现原文风貌。
目前,英语广告的翻译比英语文学的翻译起步晚,发展不成熟,随着国际品牌打入国内,英语广告的翻译成为翻译领域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有了广泛的研究,《文学及语言巨献》杂志中多次刊登了中国的诸多学者关于广告英语翻译策略的文章,并且通过大量的鲜活的例子对具体的翻译方法做出了说明,虽然英语广告翻译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国内市场上,有的商家谋利心切且翻译人员也只是粗制滥造,使的众多品牌广告的翻译不够准确有的甚至偏离产品原本别具匠心的宣传口号,实际上是不利于商业和广告翻译事业的发展。因此了解英语广告的特点,提出并发展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是迫在眉睫。
二、主要内容:(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思路)
英语广告的翻译是翻译学的重要领域,因此英语广告翻译策略也是翻译领域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本论文从英语广告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英语广告的翻译策略,力求寻求最佳的翻译策略,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处理不同类型的广告,使译文收到同原广告词同样好的宣传效果力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合作和交流的进一步加强,广告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也逐渐凸显,对应于广告翻译的要求也与日俱增,因为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直接影响着商品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形象,进而直接遏制了商品的流通和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严复根据自己翻译的实践在《译例言》一书中对翻译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标准,基本要求是忠实、通顺,英语广告的翻译亦然如此,通过准确的翻译达到对产品广告的二次创作,从而达到广告的宣传作用,由于国际交流和合作的进一步加强,广告事业迅速发展,对英语广告的翻译需求量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英语广告的翻译理论的改进和提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据英语广告的诸多特点,提出了英语广告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直译,意译,音译,增译,缩译,转译……旨在进一步提高对英语广告的翻译水平和准确程度。
三、论文提纲:
1. Introduction
2. General Knowledge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Defini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Commercial Advertisement
Cultural Advertisement
Conceptual Advertisement
3.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Characteristic in Rhetoric
Parallelism
Personalization
Alliteration
Repetition
Simile
Pun
Characteristic in Syntactic
Characteristic in Syntax
4.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English Advertisement
Literal Translation
Liberal Translation
Addition
Omission
Conversion
5. The Strategy to Avoid the Mistake in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Unequivalence
From the Viewpoint of Different Culture Background
6. Conclusion
四、研究的整体方案与工作进度安排(内容、步骤、时间)
1. 第七学期 第9周 选定论文题目
2. 第七学期 第10-18周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3. 寒假期间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4. 第8学期 第1--7周 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论文提纲
5. 第8学期 第8--10周 完成论文初稿
6. 第8学期 第11周 完成论文二稿
7. 第8学期 第12周 论文三稿/定稿及答辩
8. 第8学期 第13周 复答辩
一、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来源
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类型相关的题目,本人很感兴趣,于是确定选择该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来叙述《呼啸山庄》中文明与自然的冲突。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小说家和作家,是著名的勃朗特姐妹之一, 也是三姐妹中最具天赋的一个。她一生只写了一部小说《呼啸山庄》,但是这部伟大的作品却使她扬名于世。通过《呼啸山庄》,艾米莉勃朗特以维多利亚时代为背景,通过写两个截然不同的家族,三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充分表现了维多利亚时期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冲突以及怎样反映了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的偏爱。小说中自然和文明冲突不断,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中多次运用对比和象征来表现此冲突,例如,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的冲突,凯瑟琳两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冲突。这种冲突正是基于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异于常人的热爱和当时现代文明盛行的背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三姐妹从小生活在荒原上,自然在她们心中是神圣之物,这点很像新英格兰超验主义的观点。并且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沃兹沃斯和柯律利治等著名诗人影响,自然,情感和哥特式元素在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中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维多利亚时代,当时的人们以自然之情为基础的生活受到现代文明的激烈冲击。作为维多利亚时代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艾米莉勃朗特看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罪恶,内心更加执着于对自然的喜爱。 因此,要想真正读懂这部伟大的著作,就必须要了解小说中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观点。只有了解艾米莉勃朗特对自然和文明的态度,才能真正明白在这爱恨情仇下有着更深刻的寓意-人类生活应该顺应自然和本性。通过《呼啸山庄》中自然和文明的从图矛盾,由此来叙述《呼啸山庄》中回归自然的观点。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2. 王宏洁则在《自然与文明的冲击》中认为,自然和文明的冲突矛盾也就是《呼啸山庄》中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自然,要求人们生活需要顺从内心情感和自然本性,得到自然错给予的舒适和自得。而文明,则是不同于自然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要求人们生活遵从道德和理智。文明由此带来了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追逐自身利益的人类,因此纯净自然之人被文明所污染。而自然不会随着文明的出现和进步消失,自然会一直存在。所以自文明诞生开始,文明和自然的冲突就不断。
(二) 国外研究现状
1.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九一六年就写过《〈简爱〉与〈呼啸山庄〉》一文。她写道:当夏洛蒂写作时,她以雄辩、光彩和热情说我爱,我恨,我受苦.她的经验,虽然比较强烈,却是和我们自己的经验都在同一水平上。但是在《呼啸山庄》中没有 我,没有家庭女教师,没有东家。有爱,却不是男女之爱。艾米莉被某些比较普遍的观念所激励,促使她创作的冲动并不是她自己的受苦或她自身受损害。她朝着一个四分五裂的世界望去,而感到她本身有力量在一本书中把它拼凑起来。那种雄心壮志可以在全部小说中感觉得到--一种部分虽受到挫折,但却具有宏伟信念的挣扎,通过她的人物的口中说出的不仅仅是我爱或我恨,却是我们,全人类和你们,永存的势力这句话没有说完。
2.英国进步评论家阿诺凯特尔(Arnold Kettle)在《英国小说引论》一书中第三部分论及十九世纪的小说时,他总结说:《呼啸山庄》以艺术的想象形式表达了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精神上的压迫、紧张与矛盾冲突。这是一部毫无理想主义、毫无虚假的安慰,也没有任何暗示说操纵他们的命运的'力量非人类本身的斗争和行动所能及。对自然,荒野与暴风雨,星辰与季节的有力召唤是启示生活本身真正的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几乎不断遇到困难,不断犯错误。
三、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多次运用象征主义,例如,呼啸山庄和西斯科拉里夫与儿时的凯瑟琳代表自然,他们崇尚自由,顺应自然和暴风雨似的生活原则而与呼啸山庄对立存在的画眉山庄以及林顿家庭则代表文明,他们彬彬有礼,服从一切社会原则。自然和文明表面风平浪静一直到西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偶然闯进画眉山庄,于是冲突不断。凯瑟琳的自然之情开始受到文明的真正挑战,她开始背叛自己的内心情感,越来越像淑女,最终她舍弃对西斯克里夫的真爱嫁给埃德加林顿,表面上文明占取了绝对优势。但是婚后的凯瑟琳被内心的自然之情折磨致死。而西斯克里夫也因为凯瑟琳的背叛自然性扭曲到极端,他变成了复仇的恶魔。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约束人的真实自然之情,造成了悲剧。尽管文明带来了进步,但是文明却扼杀了人性。最终,艾米莉勃朗特让西斯克里夫在死前打开阻碍之窗 -文明,让两人的游魂在荒野间游荡。种种表明艾米莉勃朗特对两人爱情的同情以及要求人顺应人性,重返自然的思想。 本选题拟从三个部分加以阐述:
1. 自然和文明的定义
2. 自然和文明的较量:
a.自然和文明的象征: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西斯克里夫和林顿及其哈的顿;
b.自然和文明的斗争:凯瑟琳的爱情选择和西斯克里夫的疯狂报复导致人性的扭曲
3. 结论 人应该顺从自然,归顺自然。文明的侵犯使人性扭曲以及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害。
(二)课题研究创新
本文主要通过对《呼啸山庄》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来解析自然和文明的冲突。艾米莉勃朗特不仅塑造两个截然不同的庄园,分别代表自然和文明,还赋予住在两个山庄中类似他们山庄的性格,通过他们的对比以及他们交织时所产生的矛盾分歧来说明自认和文明之间的对抗。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选题拟采用多种研究手法,然后再结合定性分析研究法、综合查找法、归纳法、翻译法、文献综述法、文献检索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加以详述。主要包括:
1、定性分析法:根据主观的判断和分析能力,推断出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趋势的分析方法。
2、归纳法: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或分论点,然后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得出一般性的结论。
3、文献法:即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的方法。
论文题目: 解析张爱玲小说的恐怖电影式镜头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研究目的:
张爱玲与电影有过长期亲密的接触,在小说写作中创造性地化用了电影化技巧,使她的文字组合带有丰富的视像性和表现力。文本以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为切入口,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中短篇小说出现的恐怖电影式镜头进行解析,试图在体会张爱玲语言的“现代性”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1种独特的审美方式,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张爱玲小说的表现手法。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表现手法的研究主要从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电影造型、电影化技巧等角度切入,考察了张爱玲作品对电影艺术手法的借鉴技巧:
(1)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画面感:《犹在镜中--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何蓓)等;
(2)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造型:《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何文茜)等;
(3)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申载春);《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张江元);《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屈雅红)等;
(4)研究张爱玲小说的死亡意识: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等
国外研究现状:
海外研究对张爱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1957-1984年夏志清,唐文标等人对她作品的介绍与评述”“第2阶段1985年至今,辐射面波及北美等地的华文文学的影响研究分析和评价”.1995年9月后,她在美国辞世后,海外学者多运用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来剖析。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研究内容:
张爱玲的小说映照了1个阴阳不分、鬼气森森的世界,恐怖镜头繁复缤纷,在她的作品里以人拟鬼,她笔下的人物均飘荡在凄冷荒凉的宿命轨道上。本文尝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根据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在学术界既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张爱玲小说、相关的研究书籍及其评论等出发,分析整理资料,从场景造型、人物造型、以及道具造型等角度入手,对张爱玲小说当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研究、阐释。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方案、进度:
20xx年11月-20xx年2月初:收集资料。重读作品,确定论文题目,查阅相关资料。
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在老师的指导下,拟定写作提纲和开题报告。
20xx年3月-20xx年4月:论文修改。听取老师意见,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评审。
20xx年4月--:定稿。
预期效果:
本文结合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对张爱玲小说中出现的恐怖镜头进行阐释,尝试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并且在此基础上揭示张爱玲小说所蕴涵的悲剧感和死亡意识。
5.已查阅参考文献:
书籍:
1、张爱玲,《张爱玲全集》[M].新疆: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2、金宏达,《华丽影沉》[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张新颖,《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M].北京:3联书店,2001年12月第1版。
4、宋家宏,《走进荒凉--张爱玲的精神家园》[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5、李稚田,《第3类时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6、吴战垒,《电影欣赏》[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
7、陈卫平,《影视艺术鉴赏与评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8、聂欣如,《类型电影》[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学术论文
1、何文茜《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技巧》,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卷第4期第51页。
2、 李祥伟《“丑”趣---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象》,学术论坛, 2005年第6期第140页。
3、 李祥伟《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死亡意识》,广州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年第4期第38页。
4、张江元《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手法》,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6卷第4期,第54页。
5、屈雅红《张爱玲小说对电影手法的借鉴》,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6卷第6期,第33页。
6、何文茜《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造型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02期,第39页。
7、何蓓《犹在镜中 -论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感》,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0卷第4期第40页。
8、申载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化倾向》,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19卷第5期第12页。
9、吴晓,封玉屏《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浙江社会科学报, 2004年第1期第204页。
网络资料:
1、《恐怖情节心理分析》
2、《绽放在暗地里几个唯美的惊惶意象》
3、陈文珊《女性·月亮·鬼气--试论《聊斋志异》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
《说文解字》是东汉许慎在收集经传的基础上对小篆所做的全面研究,是我国第一部字典,学术价值极高,研究者代不乏人,著作如林。据阳海清等编撰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说,《说文解字》及其研究性著作共计1849种,其著录部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有清一代,对《说文解字》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中特别突出的是段玉裁、桂馥、_声、王筠说文四大家,王筠《说文释例》、《说文句读》重于形,桂馥《说文义证》偏于义,_声《说文通训定声》侧重于声,独段氏注形音义三者并重。近xx年来,《说文解字》的研究,有综合性研究、词义研究、“六书”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体例研究、比较研究、方言研究和许慎《说文解字》研究等8个方面的新成就,本时期《说文解字》研究显示出重视普及性研究和学科转向渐趋自觉等新特点。
礼学研究可分为四类:以礼经以及其它儒家经典中记载的礼为对象的礼经学,主干是三礼学,涉及对其它儒家经典(“十三经”)中记载的礼的研究;以仪制的撰作和仪制的研究为对象的礼仪学;对礼的本质、价值、功能和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理论性的论证和阐发的礼论;由礼在中国的泛化现象滋生的泛礼学。礼学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一直是显学。孙诒让《周礼正义》是中国传统礼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宣告了传统礼学时代的终结。经过三四十年的沉寂后,礼学研究在我国学界逐渐得到复苏和重振,推出了一些相当分量的成果。特别是曹元弼、沈文倬、陈戍国师生三代,前后相续,成为20世纪以后礼学传承中引人注目的一脉。复旦大学杨志刚教授认为,现代礼学研究有以下特点:一是从比较早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国古礼。“文化”概念的导入,给礼学研究这门传统学问注入了新的研究意识,二是形成了一种多学科、多方位的研究态势,拓展了现代礼学的研究领域,三是注重古代文献资料与新发现的考古资料、古文字资料以及民族学资料的互相印证,四是以沈文倬、杨宽等为代表,初步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
二、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说文解字》不单单是一部学术著作,该书对中国古代政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十分深远。xx年11月在河南漯河召开了首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学者对《说文》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近代以来,戴震提倡以训诂明义理,学者多受其影响,致力于小学,但研究者多偏重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将其当作经学附庸。实际上,《说文》“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虫杂物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几乎是许慎时代社会生活的实录,有关当时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名物、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反映。对于这样一个宝贵的文献资源,历代研究者虽用力颇勤,但鲜有学者从社会学方面来研究,更没有从礼学的眼光来研究《说文解字》的。利用文献典籍及考古出土资料并参之于民族学资料来研究古礼已成共识,但利用《说文解字》以及相关古文字资料来从事礼学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把《说文》研究同中国古礼研究结合起来,运用礼学来研究语言学和运用语言学来研究礼学,准确地揭示其内在关联,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又为我们准确地认识古礼开辟了另一条途径,丰富扩充礼学研究的视野。
三、研究内容
《说文》引称的礼书。许慎在《说文》叙目里说,“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与所不知,盖阙如也”,引用的礼书是《周礼》,此外许慎还引用《礼记》等先秦礼类典籍。对《说文》引用的礼书进行系统的整理,并对相应内容与今本进行比较,研究许慎引称礼书的依据和规律。
《说文》记载的古礼。《说文》保存了有关上古礼方面大量的重要信息,反映出先民们用礼行礼的痕迹,成为今之学者探索古礼的渊薮。许多精蕴的解说,资料性甚强,有助于考史和印证古礼。如:《说文》卷一上玉部:“瑁,诸侯执桓圭朝天子,天子执玉以冒之似犁冠。《周礼》曰:‘天子执瑁四寸’”;十三下土部:“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于执蒲璧,男执谷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楚爵有执圭。”这是由瑞信礼仪说明等级制度。这一部分的研究将依据古礼的五分法进行分类梳理。
《说文》表述的汉礼。《说文》一书,大量记载当时的社会生活,尤其是礼教、礼制、礼论等,某种程度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礼制礼俗的文献,可以看作是研究汉礼的一个可靠的资料来源。如第三部示部释祜和十二部释庄皆曰“上讳”,反映当时的避讳之礼。
《说文》涉礼小篆的追源。许慎博综篆籀古文之体,发明六书之指,因形见义,分别部居,可以上溯造字之原,下辨分隶行草递变之迹。清代学者孙星衍说:“说文不作,几于不识六义,六义不通,唐虞三代文字不可复识,五经不得其本解。”将结合古文字演变和当代语言学研究成果对涉礼小篆进行词源学上的研究。
《说文》古礼名物制度铨释。经礼为三代制作精意所存,有非可仅执义理以求之者,固必释训诂,铨名物,征制度,而后义理乃现。《说文》分类别目、以类相牵,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广博性,古礼许多名物赖《说文》而存之。本部分将按礼仪、礼器以及礼物等进行研究。
经礼与《说文》释字体例。许慎在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细考经礼,其中训诂之语多为许慎所用,其行文体例、风格亦多受礼经影响。本部分将考证经礼对《说文》成书的影响。
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三代之时,礼乐大行,“郁郁乎文哉”,学出于官,文字受官方绝对控制,看起来比较统一。战国之际,礼崩乐坏,私学昌盛,文字形体急剧变化。始皇隆法黜儒,有仪而无礼,虽欲“书同文”,但秦书实有八体。汉初,礼久不行,古今文字交接过渡,文字写法纷呈不一,点画出入随便。至汉武废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字虽稍稍统一,但数百年之流毒,非竟日可除,《说文》成书前后的碑刻文字,也是别体繁出。这一部分研究礼之变迁与文字演变的内在关联。
经礼今古文之争。两汉之际,礼经学特别是《周礼》之学,在东汉经学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枢纽的地位。极力推崇古文经学的许慎是古文经学大家,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吸收了大量古文经学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吸收了今文经学的优秀成果。这一部分结合许氏所著的《五经异义》,参之以同时之贾马何郑,研究两汉经礼今古文之争。
《说文》礼治思想。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对同一社会文化现象的解释是不同的。许慎虽没有专门的礼学专著,但他的礼学思想在《说文》的注释及编排、所用资料的引称等方面得到体现。如在释玉有“五德”,提出“仁、义、智、勇、洁”之说:“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角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橈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絜之方也。象三玉之连丨其贯也,凡玉之属,皆从玉。”研究《说文》包含的礼治思想,可进而推衍出许慎的礼学思想。
四、研究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拟采取的解决方案
研究重点:许慎的礼学思想。许慎“五经无双”,《说文》出后,同时代郑玄注经,晋灼写史已多加引用,许氏对我国古代文字的发展自然功不待言,其礼学思想也意义非浅,上升、提炼其礼学思想,可以发现当时的思想发展轨迹。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中,通过与许慎同时代的经学家的活动考察中,发现与之相关的信息,确保其思想研究的真实、完整性。
难点之一:礼古文字知识。
《说文》里集中整理保存了上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资料。在研究礼类文字的词源时,必须把握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和轨迹。古文字的研究涉及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而三者往往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从文字上考察,“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但同时,“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即声音是用来表达意思的,而文字是用来记录声音的,“故凡发音部位相同的字,其义多相同或相近”,由此可见文字与读音关系也非常密切,要求研究者必须有扎实的'古文字研究功底,这种素质就是相当艰巨的挑战。
难点之二:礼今古文之争。
根据许慎的《五经异义》,两汉的群经各家学说,存在今文、古文两派的基本界限;两派的区分标准,又在礼制。晚清的廖平发挥许慎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今学博士之礼制出于《王制》,古文专用《周礼》,故定为今学主《王制》、孔子,古学主《周礼》,然后二家所以异同之故灿若列眉,千谷百壑得所归宿”。经学今、古文分派问题十分复杂,虽然研究者虽众,但聚讼千载的学术问题还须探讨。
对于上述难点和重点,拟在熟悉掌握典籍和综合分析文献训诂材料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从中稽核出符合历史面貌的结论来。
五、论文工作量及进度
论文涉及《说文》学及古礼两大艰深学术领域,工作量浩大,体现在:
艰深的文献阅读:研究者必须对《说文》及三礼有充分的阅读和准确的理解,这些文献内容艰深、专业性强。另外须对前辈礼学与《说文》学的研究成果很好利用,对许慎时代的历史面貌有准确把握,需要古文字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说要有大量坚实的文献阅读作为基础。
繁重的文献梳理。作为交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只有在大量的资料占有、整理后并进行仔细认真和富有发散性的分析、归纳后,才能发现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内在联系,材料梳理的过程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哪些有用,哪些会产生误导等,研究者应当正确处理。
严密的论证推理。许慎本身流传下来的资料并不多,前人的研究成果也大都集中于文字学研究方面,这项研究提出的许多新观点新结论必须有缜密的论证,运用严密的推理方法对观点进行支撑。
论文进度:
20xx年6月前完成本项研究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
8月前《说文》引称礼书的整理
10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疏证
12月前《说文》记载的汉礼考订
20xx年2月前《说文》涉礼小篆的词源学研究
4月前《说文》记载的古礼名物制度考证
6月前三礼与《说文》行文风格特点研究
8月前经礼今古文之争的历史考察
10月前《说文》礼学思想研究
12月前文字演变与古礼变迁关系
20xx年4月前学位论文的润饰
6月前论文答辩
六、论文预期成果及创新点
论文预期成果:专著及系列论文。
创新点:
1、开辟《说文》学研究的新领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研究《说文解字》,特别是从礼学的角度系统地进行研究,本研究尚属首创,并为今后与其他儒家经典的结合研究奠定基础,形成《说文》说经系列。
2、研究许慎的礼学思想。研究说文者虽众,但尚无对许氏学术思想尤其是礼学思想进行探讨。研究许慎的学术思想可对经学的今古文之争提供材料学上的支持。
3、开创古礼研究新思路,也就是说,对礼学的研究可以从古代文献、地下出土、民族学资料“三重推理”法扩充包含古文字资料的“四重推理”法。
七、完成本课题拟阅读的主要文献
1、《殷墟甲骨刻辞摹释总集》姚孝遂主编中华书局
2、《金文编》容庚先生编著,张振林马_摹补中华书局
3、《积微居小学述林》杨遇夫先生著中华书局
4、《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撰巴蜀书社
5、《说文通训定声》_声撰
6、《说文句读》义筠撰
7、《说文解字义证》桂馥撰中华书局
8、《古文字类编》高明编中华书局
9、《经典释文》陆德明著中华书局
10、《史记》(附三家注)司马迁著中华书局
11、《汉书》班固著中华书局
12、《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
13、《三礼汉志疏证》刘善泽撰岳麓书社
14、《十三经注疏》阮刻影印本,中华书局
15、《周礼正义》孙诒让撰中华书局
16、《仪礼正义》胡培翚撰清经解续编本
17、《礼记集解》孙希旦撰商务印书馆
18、《仪礼图》张惠言著清同治九年楚北崇文书局重雕本
19、《宗周礼乐文明考论》沈文倬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20、《中国礼制史》陈戍国著岳麓书社
21、《古汉语研究》《古文字研究》《考古》等
一、毕业设计课题综述:
随着汽车的不断改进和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大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汽车工业技术得以迅速发展,离不开人们的智慧和才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汽车的需求量保持高速的增长,所以汽车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是汽车比较常见的故障之一。
我对《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分析与检修》为课题进行研究分析。 通过在远通实习知道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这个故障是比较常见的问题。所以我想就这个问题作为我毕业设计的题目。本论文概括汽车的加速不良的一些故障。比如燃油供给系统的故障与排除、点火系统的故障与排除、进气和排气的系统故障与排除、正时和配气机构的故障与排除等。对汽车加速不良的故障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去修理厂、4S店实践,解决这些基本故障,并对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案例进行研究,然后在书写论文的时候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总结出更好的维修思路和方法。
二、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和方法:
内容:首先确定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有那些问题和故障,然后通过实践在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后理清思路再咨询老师。
完成论文初稿,修改论文后并得到老师认可,最后准备答辩。
1、掌握发动机加速不良的结构与原理
2、汽车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故障排除方法以及排除技巧
3、在行车过程当中出现类似故障的注意事项
主要流程:故障的现象、问诊试车、故障分析和研究、作出假设、写出方案设计在进行故障的测试予以确认,最后进行修复验证。
方法:首先通过实践来确认这个问题,在通过自己动手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通过文献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调研法、案例研究法、验证法、案例收集分析法。
通过对发动机加速不良的故障分析、研究,运用不同的方案和技术解决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总结快速有效的维修思路和方案,提高团队工作效率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在以后在过程中遇到这个问题能够快速的解决。
三、课题进度计划:
1、―确定指导老师和论文题目
2、―完成开题报告并收集资料
3、―确定论文大纲
4、―调研实践、完成初稿
5、―指导老师审核修改论文
6、―完成论文
7、20XX. 5进行论文答辩
五、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日期:
备注:
1。 以上内容各系部可根据专业特点作相应调整;
2。 内容为小四号仿宋体;
3。 一式两份,系部自行存档。
1先行研究
日本国内における研究
日本では、多くの学者は日本�Zと中国�Zの��照研究ついて�文を��いててきた。例えば大河内康���の『日本�Zと中国�Zの��照研究�文集』では、日本�Zと中国�Zの同形�Zについて深く研究を�Mんだとのである。また、�h藤�B�预稀溉毡菊Zにおける�h�Z�Z�〖挨又泄��Zの同形�Z�・趣伪容^」という�文も�k表しいた。外来�Zの面では、那�雅之は「外来�Zの受容と消化?吸�А工扦稀⑼饫凑Zをめぐって自分の�解を述べていた。前述の�文はほとんど言�Zの相�`点の比�^を着目し、外来�Zの�Uし方について�eに言及していない。中国における日本�Zから外来�Zの�U名についての研究は日本にはまだないようだ。だから、本�文は主に中国国内の��物を参考�Y料として�m当な中国�Zの�Uし方を探索しようと考えている。
中国における研究
�Y料�Ъ�の段�Aでは、�しく中国�Zの外来�Zを�B介する��物はあまり多くないということに�荬扭い俊2慰激摔胜欷毪韦稀�h�Z外来�Z�~典』『外来�Z:��文化の使者』など何�预筏�探せないのだ。それを�iんだら、日本�Zからの外来�Zは�F代中国�Zの形成に��してとても重要な役割を果たしているということを分かるようになった。今まで、多くの日本�Zからの借用�Zも定着され中国�Zとされているとのことである。しかし、また多くの外来�Zは定着されず、かわりにずれがある中国�Z�Uを�U名とするところがよく�られる。�⒄裥�は「文化翻译的课题」という�文の中で、「文化�e位」という概念も提出しているのである。他国の文化における固有のものは自国にはないので�eによく似ているものを�U名とすることが多い。「文化�e位」とは、それによって起こる�`解や�`和感とのことである。この�文は「文化�e位」という面白い�n�}をさらに研究していこうと考えている。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目的
1、本课题以缓刑制度的内容为核心,通过收集资料,了解缓刑制度的基本理论及立法、司法状况,分析我国缓刑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原因。
2、以中外学者对缓刑制度的研究为背景,探求我国缓刑制度的新趋势,结合所学的知识,总结经验,根据建设现代法治国家的需要,不断予以丰富和发展。提出司法改革建议,以突显该制度的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价值。
(二)选题意义
1、缓刑是指对于判处某种刑罚的犯罪分子,在遵守一定条件下,不执行原判的刑罪制度。我国由于社会发展的原因,现代缓刑制度构建过于原则和抽象,加强缓刑制度的基础理论研究对完善我国缓刑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2、缓刑制度的立法、司法建设相辅相成,立法为司法提供依据,司法为立法提供理论基础,因此完善缓刑制度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课题在缓刑适用和执行方面提出完善意见,对提高我国缓刑适用的质量,充分发挥缓刑能动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3、缓刑制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深受世界各国的重视,在预防犯罪的刑事政策中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各国司法改革,我国缓刑制度的诸多问题日益突出,发展举步维艰,为把握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值得且有必要对该制度加以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外发展现状
1、英美法系
正式的缓刑制度是近代才发展起来,但是它的早期萌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时期。而“教士恩赦”、“司法暂缓”和“具结释放”三项制度则被认为是现代缓刑制度的先声。
英美现代缓刑制度的诞生有赖于一批先驱者的热心和努力。其中首推被尊为“现代缓刑之父”的奥古斯塔斯。奥古斯塔斯对法院为“延缓判决”或“暂停判决”处分的是类犯人,多能提供保释机会。在保释期间,奥古斯塔斯运用个案工作及辅导功能,并改善其适应环境的困难。奥古斯塔斯对于缓刑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这不仅体现在他所矫正的人数,而且体现在他所创造的一些社区矫正方法--例如调查与筛选、监督、教育和就业服务、提供帮助等等--至今仍被使用。更重要的是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缓刑事业所持有的坚定信念。直到柯克由波士顿的萨福克县组成“儿童援助协会”支付薪金地从事犯罪人救助活动,才有了正式的缓刑事业之雏形。英美缓刑事业的发展是自下而上的。在诸多人道主义者的实践和推动下,政府开始制定相关的缓刑法律。英国 1879 年制定了《简易裁判法案》,规定对轻罪犯可以适用缓刑,这是英国关于缓刑的最早法律规定。1887 年英国制定《初犯者缓刑法案》,将缓刑适用范围扩大到 2 年以下轻罪之盗窃以及伪证等初犯者,并可以适用于简易裁判法院以外的上级法院。1907 年英国制定《犯罪人缓刑法案》,该法案最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将联合王国各州刑事法院的处置置于一项新机构的管理之下”。1948 年《刑事司法法案》颁布之后,《犯罪人缓刑法案》被废止。美国的缓刑制度法律化与英国在时间上大体并行。1878 年 4 月 28 日,马萨诸赛州议会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缓刑法案,1891 年又制定第二部缓刑法案,将适用缓刑的权力由行政部门移至司法部门。1898 年,“马萨诸赛州扩大了本州所有法院雇用缓刑官的权力。根据法官的意志,缓刑可适用于所有的罪犯。随后,美国诸州也纷纷制定了类似的缓刑法案。直到到 1925 年,所有地区都规定了少年犯的缓刑,到 1956年,所有地区都规定了成年犯的缓刑。1925 年 4 月,联邦缓刑局成立,通过了“联邦缓刑法案”,建立了联邦缓刑制度。在 20 世纪,缓刑制度中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缓刑越来越多地用于重罪犯、缓刑人数的增多,导致缓刑官难以保证对每个缓刑犯的管理质量。“缓刑是美国最基本的社区矫正项目,也是刑事司法实践中使用最广泛的非监禁措施。在整个世纪中,缓刑一直被认为是社会拥有的代替监禁刑的最好方法,但到了 70 年代,严惩路线的倡导者在缓刑对犯罪行为适用上提出了质疑。
2、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国家采用暂缓执行主义,一般选择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有的选择附条件赦免主义。
法国是采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的代表。法国刑法典把缓刑规定在第二章刑罚制度中的第二节刑罚个人化方式中,区别适用不同的犯罪处遇。日本也是采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主要国家之一,日本刑法有一历史发展的过程,在1908年前日本采附条件赦免主义,而逾1908年后转而采用了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相比于法国缓刑制度,日本规定的较为简单,只有六个条文,法国则较详细,用了29个条文规定缓刑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刑法亦采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意大利刑法典将缓刑制度规定为“消除犯罪”的原因之一,如缓刑在考验期内没被撤销,就产生消除犯罪的效果,但犯罪的消除产生阻却执行主刑和附加刑的法律后果,但不消除有罪判决的其他刑事法律后果,因犯罪而产生的民事债务当然有效。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现被大陆法系国家普遍采用。
德国是采附条件赦免主义的代表。德国的缓刑制度的最初形式是“附条件的赦免”制度。1923 年,《青少年法院法》正式确立了德国的缓刑制度。针对罚金刑,德国刑法典也规定了保留刑罚的警告这一制度。另外德国还将类似于我国的假释制度规定为“有期自由刑余刑的缓刑”和“终身自由刑余刑的缓刑”,并相应地采用缓刑制度的有关规定。可见德国刑法典不但在采附条件赦免主义,还规定了对罚金刑的附条件有罪判决主义,并在这一保留刑罚的警告制度中创立了一些新规则,适应了刑罚功能的需要,增强了刑罚的社会调整效果。另一个采附条件赦免主义的重要国家是挪威,我国澳门地区也采用附条件赦免主义,但纵观世界上大陆国家,采用附条件赦免主义的并不多。
(二)国内发展现状
一般而言,我国现行刑法规定了一般缓刑和战时缓刑,本课题主要论述一般缓刑。相对一般缓刑,战时缓刑不仅在适用对象,条件和方法上有所不同,而且法律后果昂也不尽相同。一般缓刑属于执行犹豫刑,而战时缓刑则属于附条件赦免刑,是我国刑法中一种宽大处理的方式。我国缓刑措施源于西周,缓刑制度见于《大清新刑律》,经过不断完善直至19第一部刑法典首次较全面的对其作出规定,总结多年来的司法实践总的缓刑经验,并借鉴世界各国缓刑制度的立法概况。1979年正式通过《刑法》设专章节对缓刑制度作了具体规定,从而使我国缓刑立法司法进入新阶段,《刑法》再次对缓刑规定做出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使我国刑法中的缓刑制度的规定更加系统、科学、合理。为了应对新时期社会发展新情况、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通过了《刑法修正案(八)》,完善了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犯罪的从宽处理的规定看,进一步明确缓刑的适用条件,增强其实践可操作性,同时完善了缓刑的执行方式。然而我国的缓刑适用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这意味着其他国家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大多数犯罪分子都使用缓刑,融入社会接受考察监督,而我国对于被判处短期自由刑的犯罪分子采取社区矫正的形式进行教育,接受执行机关的监督。
(三)发展趋势
1、适用缓刑的条件不断放宽。这种趋势在形式和实质上都得到了体现,纵观各国,缓刑已经越来越多的用于重刑犯,并赋予他们诸多的自由;缓刑的刑种逐渐增加,罪种限制不断减少
2、缓刑适用的广泛性。基于各国的立法和司法改革,尊重和保障人权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充分运用,限制死刑的立法背景下,广泛适用缓刑成为必然的选择。
3、缓刑类型的多样化。各国在保留传统的缓刑类型的基础上,又创制了不同类型的缓刑方式。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主攻方向
1、了解缓刑制度的发展状况
2、探究缓刑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其完善
(二)主要内容
1、我国缓刑制度的起源(古代至现代的重大变迁)
2、缓刑的类型。
1)暂缓宣告缓刑
2)暂缓执行缓刑
3)不执行余刑的缓刑
3、缓刑的适用
1)缓刑适用的条件
形式条件
实质条件
2)缓刑适用的法律后果
4、缓刑的考验期限及监督考察
1)缓刑的考验期
2)缓刑的考察
3)缓刑的撤销
5、缓刑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1)缓刑的发展趋势
2)我国缓刑制度的完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通过收集的文献资料,汇总,分析,对缓刑制度的历史渊源,法律价值,具体适用,进行理论界定和定性研究。
2、比较研究方法。探究我国缓刑制度相关理论知识,对比分析国外学者对缓刑制度的研究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司法建议。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8月20日----209月20日:收集、整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年10月12日---2013年11月20日:提交初稿
2013年11月25日---2013年12月20日:汇总资料,比较、归纳和分析提交修改稿
1月26日----203月13日:分析结果,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修改论文
年4月2日----2014年4月20日:加工、修改论文,最终定稿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苏惠渔主编《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13年3月第一期,第四十五页
[2]肖扬主编:《中国新刑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3]翟中东:《论缓刑的四大价值》第一期
[4]左坚卫:《缓刑制度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20
[5]张明楷:《刑法学》中国法律出版社 第四版 第541页
[6]张慎佑:《关于完善我国缓刑考验制度的法律思考》载于 青少年犯罪的问题 1995年第1期。
[7]梅振中 :“中国缓刑制度研究,《新学术》”,第一期
[8]房清侠:“缓刑制度的理性思考”《中州学刊》,2004年第四期
[9]刘守芬、丁鹏:《现代缓刑类型与中国的选择》,载 现代法学 20第六期
六、指导教师意见
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据悉,在学校期间,学生们都普遍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了今后就业等相关问题。对于未来需要好好把握,只有在校期间把基本知识打牢固才能在今后灵活运用,毕业开题报告也就比较好完成。下面为大家推荐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朋友们可以借鉴。
题目:
系(部):中文系
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科:中国现代文学
学生:
指导教师:
一、论文研究的来源及意义
对于20世纪90年代初才红遍大江南北的著名诗人汪国真来说,青年人尤其是在校的大中学生,可谓耳熟能详,汪诗因此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 汪诗不仅有青年人的生活和那种明白晓畅的表达方式,而且汪诗更有一种超然、豁达、平易、恬淡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来自于诗人汪国真对中国宋元以来传统诗歌的那种豁达、飘逸和洒脱的人生哲学的二次创造。诗人汪国真的这种人生态度被现今社会称为_汪国真式的人生态度_。毋庸置疑,它是可以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能够让广大的青年人在复杂的生活中得到极大的启迪,坚实理想信心。
本篇论文通过对汪国真诗歌的艺术特点进行研究探索,旨在为广大的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肤浅的价值理论,让更多的人广泛地认识并认同这位上世纪盛名卓越的抒情诗人及其诗歌特点,明确汪诗在诗坛上的`地位,从而期望有更多的读者和文学爱好者对汪国真及其诗歌添加关注的眼神。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汪国真作为当代一位抒情诗人,他完全不同于闻一多、徐志摩、顾城、舒婷等这些早期中国诗坛上的领军人物,汪国真的诗歌创作阶段比较晚,将近不惑之年才功成名就。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诗歌中没有一丝一毫的政治色彩,用平凡的语言抒发着平凡的人、事、物,朴实无华却隽永深刻,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诗风是难能可贵的,因此其诗歌在广大的读者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尽管如此,现今中国文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屈指可数,缺少广泛而有力的学术性的研究和探索,而在国外这块广褒的文学土地上,依然没有他光辉的影子。当然,这种现状的产生,尤其多面原因,一是汪诗的影响力几乎只局限于青年人这一层面上,诗歌内容通俗易懂,不需深入体味,因此在创作上不必进行权威的学术解析;二是现今文学界里,诗歌这以文学形式的地位每况愈下,已经处于文学的低潮阶段,其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对于汪国真诗歌的研究,我觉得应该着力加强。
三、论文研究目标
本论文研究目标是:对汪国真诗歌的特点进行探究,凸现汪诗的艺术魅力,进而弘扬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使广大社会认同_诗歌来源于生活,却更深层次地反映生活_的观点。
四、论文研究内容
汪国真是20世纪90年代至今蜚声文坛的著名中年诗人兼书画大家。汪诗能从平凡的事理发现伟大,从普通的感受中看出永恒,主题昂扬,寓意深刻隽永,表现出诗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文学功力。本文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汪国真的时代背景;
2、关于汪国真创作高峰期的分析研究;
3、汪国真诗歌的特点及研究;汪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题材上较有针对性、篇幅短小、明白晓畅、精炼而富有哲理、充满了音乐美、诗中小我与大我并存,等等;
4、汪国真及其诗歌在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与地位。
五、论文研究方法
分析研究、对比研究、研读归纳研究
六、论文进度安排
20xx年11—12月,收集材料,建立论文大致的框架模型
20xx年1月上旬,完成开题报告并提交导师审批
20xx年1月下旬至2月,写作论文初稿并提交导师审阅
20xx年3—4月,根据导师的意见和建议,对论文进行二次修改完善
20xx年5月,在二次修改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最后定稿
七、论文参考文献
01、《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大出版社
02、《诗歌美学》,谢利文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03、《诗论》,朱光潜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4、《谢冕论诗歌》,谢冕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05、《中国古代文论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
06、《汪国真诗文集》,汪国真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07、《从席慕容、汪国真到洛湃》,杨光治著,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08、《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于翻译专业的论文开题报告
一、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二、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000,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
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 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2007,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2000,7—11)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55—59) —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
第一章 抽象思维的概述
一、抽象思维的发展史
1、抽象思维的兴起
2、抽象思维的内涵
二、抽象思维在油画民族画方面的作用
三、抽象思维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第二章 抽象美精神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一、抽象美绪论
二、抽象美的价值标准
1、抽象美原创
2、抽象审美
3、抽象美精致
4、中国文化元素和人文意境
5、艺术家
三、中国抽象美的民族化、本土化研究
四、抽象美是中国美术史之源
第三章 油画创作过程中抽象美精神的运用
一、创作的历史背景与思想线索
二、作品传达的精神主张
三、关于抽象思维的创作作品的形式总结
参考文献
7、主要参考文献:
[1]��均著,《油画论》 人民美术出版社
[2]吴冠中著,《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2007
[3]许德民著, 《中国抽象艺术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导师对开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成果等方面予以评价)
四、开题报告小组组成情况
五、开题报告小组意见及评议结果
1、论文选题有无理论和实践意义;2、硕士生本人的素质和水平是否适合于本选题的研究;3、研究方案是否可行;4、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5、不足之处和需改进的方面。
【油画专业的前景】
这是出路之一,但个人并不是太赞同考研,因为目前的就业形势一直在变化,当初美术本科生都很吃香,现在美术本科生遍地都是,也许等你考上了研究生,研究生毕业的时候研究生也很普及了呢?到时候的就业形势可能跟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你又花费了几年的青春,又支付了一笔学费。如果成绩很好,而且很有把握顺利的考上研究生,最好再来个公费,这样还好,如果不是这种,考了几年,又读了几年,个人觉得得不偿失。
留校当老师
这个现在的形势来说,本科生文凭在大学当老师基本是不太可能了,想在大学这样的高等学校当老师基本都要研究生文凭,但只限现在的形势,等你考上研究生……(参考1)还有就是去中小学校当美术老师,这个是比较稳定的选择,但稳定也多伴随着薪资低,没发展等问题。而且现在去中小学当老师,某些地区也不是那么容易,可能需要有些门道,你懂的~但好处还是有的,工作轻松,工资不多但稳定,每年还有寒暑2个打假,这是比较好的。
自己开培训机构
这无疑是个暴利的行业,但现在这个行业也发展多年了,也多了些制约。而且面临生源问题,如果你有稳定的生源自己开画班还是个比较不错的选择。再不济就是给其他画班代课,虽然打工当然没有老板赚的多,不过不当老板你也不必操老板的心。可以暂时维持生计,但不建议一直干下去,如果毕业实在没有方向 ,可以半年-1年的短暂_。
从事职业画家
投靠画廊或自开画廊当画家,我觉得这是最符合油画专业的出路,但这是个最难的出路,中国画画的太多啦,想出名实在不易,也可以根据自己实力做尝试吧~
从事动漫绘画
学习软件或报个软件培训机构,学习软件,买个数位板从事CG绘画类行业,这个目前来说还是比较赚钱的行业,跟绘画也还是有联系,但如果做动画、游戏原画设定方向但设计方面都是基本要从零接触的。也需要些时间准备。
毕业设计题目
论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少年形象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苏童是江苏也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其小说有较强的哲理色彩和先锋意识,代表了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苏童小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女性研究:主要论述女性不能摆脱的悲剧命运;
(2)悲剧意识研究:以人在社会中存在的状态,揭示人的命运的悲剧性;
(3)“逃亡与回归”情绪;
(4)叙事学:从叙述角度,叙述语言、叙述时间方面研究苏童的“香椿树”系列小说;
(5)死亡意象;
(6)文体研究:研究苏童小说语言的隐喻性;(7)地域研究:探讨苏童小说中呈现的南方气质、南方想象和与之相映的美学风范。
针对苏童《城北地带》和《舒家兄弟》中的“香椿树街”少年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时代背景角度着重突出少年的精神创伤。
张磅礴在《“伤痕的另一种书写方式——论苏童小说中的恶魔少年现象》中认为实际上这些不良少年的症候 ,反映的正是在经历人性罪恶被纵容的浩劫之后,在面临社会秩序重建时内心的困惑和迷惘,是那个忽然倒塌的时代的后遗症;吴翔之的《他们在一无所获中等待未来——苏童“香椿树街系列”中的少年形象》论述在一个封闭、孤独、阴郁、糜烂、“大坑”般的大时代背景环境里,一颗颗扭曲、骚动、茫然、困惑的心灵一无所获的等待未来。
二是与莫言,塞林格的少年小说作比较。
关键词: 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 重要性 现状 改革
一、翻译实训课的重要性
实训课作为实践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教育来说自然非常重要。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更加重视培养实用型、应用型的人才。实训课程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杨国祥、丁钢总结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其中即有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同时,高职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而言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有人也称高职教育为就业教育。因此,尽快缩短学生进入工作角色的周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设置一些实践性的课程,比如实训课,就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翻译课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没有大量的实际操练和训练,就容易偏于理论而失去其应有的实践性意义。相反,只有通过大量的笔译和口译实操,在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做好翻译所必需的方法、技巧,如笔译中长句的断句技巧、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互变、增词译法、减词译法,口译中的顺译技巧、焊接技巧、拆句技巧、合句技巧、耽搁翻译、预判技巧等,才能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快地掌握翻译技巧和方法,提高翻译能力,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现状
尽管翻译实训课非常重要,但是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目前却表现出发展极其不均衡的状况。
1.就重视程度而言,一些院校非常重视,不仅开设了翻译实训课,有些还专门建立了翻译实训室。然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不重视或不够重视翻译实训课的建设,只是在翻译课中加一些练习。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财力、物力等方面有所局限,另一方面则在于主观上不够重视,有些院校则根本不设置翻译课和翻译实训课。
2.在开设了翻译实训课的院校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1)师资问题。
教授翻译实训课的教师必须有翻译知识背景,要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技巧、方法等,同时最好有商务实践背景。现实情况却是,有些院校的商务翻译实训课是由纯语言学背景而无翻译背景的教师来教授的,有些则由有实践经验但缺乏必需的翻译理论、方法、技巧的教师任教。结果自然都无法令人满意。
(2)翻译实训课的课时不足。
有些院校也开设翻译实训课,但课时却严重不足,导致的结果是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练习均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3)缺乏好的翻译实训课教材。
教材对教学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训教材包括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指导书、实训教学文字材料、实训教学软件、实训教学音像材料等。
市面上缺乏此类翻译实训课教材,因此在教授翻译实训课时只能选择一些翻译教程为教材。如此一来,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到很大影响。
(4)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缺乏或数量不足。
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对于实训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商务英语翻译实训亦是如此。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院校根本没有商务英语翻译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5)校企联合、产学研开展不够。
在实训教学中,校企联合、产学研等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笔者较为详尽的调查,这一块的现状总体也无法令人满意。
三、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
翻译作为语言的五大基本技能之一,对高职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其作用显而易见。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更是商务英语教学中的核心课程之一。据笔者较为详实的调查,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近几年的毕业生有55%左右从事翻译工作或与翻译密切相关的工作。笔者这几年也一直跟踪该系毕业生的情况,给相当多的毕业生修改过翻译任务,归纳了他们所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和问题:广告的翻译、商务信函的翻译、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的翻译、公司简介的翻译等。这些都为笔者进行的商务翻译实训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资料和数据支持。以下探讨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改革问题。
1.重视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翻译能力为语言的基本五大技能之一,实训课又是高职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因此高职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我院应用外语系已将其列为专业必修课。在总结为期一周的商务英语翻译实训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认为通过这一周的实训课,所学的知识几乎超越一学期的翻译课。这其中当然有夸张的成分,并且我们的实训课是在翻译课上完以后开始的,自然离不开翻译课上所学的知识和技巧、方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实训课的重要作用。
2.认真制定实训教学文件,开发实训教材。
教学文件和教材对于教学活动而言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重视其制定和开发。笔者认为,应当重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重要作用,让委员们参与到教学文件的制定和实训教材的开发中来。同时,还应当邀请其他从事翻译工作的企业人士参与其中。只有这样,制定出的教学文件和开发出的教材才能在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做好翻译实训课的师资培训工作。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人尽皆知。为了更好地开展翻译实训课的教学工作,一定要重视师资和师资培训问题。
(1)可以输送有商务背景但无翻译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训翻译的相关知识。
(2)可以输送有翻译背景但无商务背景的教师去相关院校培养商务知识。
(3)邀请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其他企业界人士前来授课。
4.重视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
离开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实训课势必很难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加快建设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就建立了口译实训室,效果令人满意。
很多教师在进行翻译口译实训的时候,将学生带到交易会或展会的现场,其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5.校企联合。
随着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的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笔译和口译人才。在这种大环境下,校企联合培训翻译人才越来越有必要。校企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翻译实训,如到企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联合办班等。
6.课时。
在课时上也要给予翻译实训课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一定要开独立的翻译实训课,并且要给予足够的课时。翻译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没有足够的练习和实践的时间,根本不可能学好翻译。
7.我们的探索和实践。
郑州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一直在摸索翻译教学问题。2005级之前没有单设翻译实训课,只是强调课堂上实践和练习的重要性。从2005级开始,我们设置了独立的翻译实训课,命名为应用翻译实践,为期一周(26学时)。因为时间有限,我们在开始上课之前专门选定了几个重点单元进行练习、实践和讲评。根据我系几年内对毕业生真实而详尽的跟踪调查和笔者这几年帮毕业生修改的翻译任务,笔者最终选定了几个重点单元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和实践:广告翻译、商务信函翻译、商务合同的翻译、产品说明书翻译、公司简介翻译等。在实训的过程中,笔者先讲解一些基本的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必要的知识补充,然后是学生大量地练习,接着笔者结合学生的练习进行评讲,并进一步补充相关的技巧、方法等。以广告翻译为例,笔者以常见的广告翻译例子引入,强调广告翻译的重要性。然后以PPT课件介绍广告的特点、广告英语的特点和广告翻译注意事项。随后,笔者给出一些广告案例让学生翻译。最后,笔者进行点评,并补充广告翻译的方法、技巧等。在最后的实训测评时,笔者将以前的毕业生让笔者翻译或校对的广告拿出来让学生翻译,学生基本上都能较好地翻译出来。
在此期间,笔者还用商务英语翻译中级证书的原题进行了一次测试。在讲解试卷的过程中,用实例讲解了常见的翻译技巧,如长句的断句、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的转换,等等,收到了令人满意的良好效果。
除此之外,笔者同样重视口译实训,补充了口译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巧等,如什么是同传、连传、交传、顺译、焊接等。然后进行大量的口译练习。
通过这一周的实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练习和实践,很多学生因此对翻译产生兴趣并选定翻译作为自己的职业。但是,我们的翻译实训课也还存在许多问题。例如:(1)课时不足。作为专业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之一的翻译实训课,26学时是严重不足的。如有可能,应给予更多的学时。(2)实训室和实训基地不足。这也是我系面临但最近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正在考虑并联系,尝试能否到广交会现场进行口译实训教学。(3)师资不足。我系翻译教师依然严重不足。
四、小结
在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需求量逐年增加的今天,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商务翻译实训课,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合格的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国祥,丁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冯克江.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探索――以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49.
选题背景
笔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书的过程中,时常会遇到一些因儿化而引起的小问题。比如学生会问“为什么课文中是‘聊天儿’,而练习中却是‘聊天’,到底应该怎么读?”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发现教材中儿化的不规范,给外国学生在学习时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从1950年清华大学设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东欧交换生语文专修班以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过了六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国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热潮的到来,以及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我们在传播汉语和汉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这期间,对外汉语教材也一直伴随着对外汉语教育的发展和中国的国情而产生了几次更迭。研究教材的人也层出不穷,但是单独将儿化细化出来的却很少。
虽然相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母,韵母和声调,儿化只能算是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一个小配角。但是正如一台大戏,配角也要起到调节演出气氛和演出节奏的作用一样,语言中的配角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我们要本着“主角虽主,次角不次”的原则来看待语言中的小角色。
研究现状和不足
由于儿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没有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学界目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还集中在儿化的本体方面,对外汉语方面涉及的并不多。总结上述文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关于儿化研究的成果仅限于对儿化本体的研究,有些并不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甚至有些地方对教学带来一些负面作用。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规定“书面上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口语里必须儿化的词”,这种词汉语里称作必读儿化词。《现代汉语词典》是当今最权威的辞书之一,也是我们编纂各种对外汉语教材的依据之一,正是因为必读儿化词被定义为“书面上有时儿化,有时不儿化”,所以很多对外汉语教材中对必读儿化词的处理就显得有些随意,这种处理方式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来说,并不为过,但是对于刚刚接触汉语的外国学生来说,显然不太妥当。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本论文写作的目的主要通过多种材料的统计、分析和对比,以及对两所高校的50名初中级留学生进行的口头调查,总结现有教材中儿化词的收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材中儿化的不规范现象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并对现有教材在儿化词收录和编排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使留学生能有效、快速地掌握汉语中的必读儿化词。
②(即hsk词汇大纲),hsk样题和模拟题,以及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杨寄洲主编的《汉语教程》;
③本科系列教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成功之路》;
④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发展汉语》;
⑤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基础汉语40课》
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了统计法和分析法。在本开题报告的写作中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并对辞书和教材中出现的儿化词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总结了前人儿化词编排的经验和不足。
一、选题要准确。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论文写作也是一样,选一个恰当的题目是写好论文的关键之一。万事开头难,就是在选题的时候,要考虑好多的因素,既要符合理论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的步伐,有一定的新意,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又要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自己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沉淀,或自己感兴趣。在选题时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论证,选题要适中,既不要太难,自己没法写下去,又不能过于肤浅,研究价值不大。这就是要结合自身情况,量体裁衣,在导师的指导下,选一个符合自己实际的题目。题目一旦论证确定,就要树立目标和信心,坚定的写下去,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我们只有进一步调查研究,寻求解决困难的办法,切忌朝三暮四,犹豫不定,切忌中途换题,临阵换将,就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要中途换题,这样会分散自己的精力,一定要相信自己,选定的题目是有科学依据的,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写下去,这一点,信心最重要,这是我们论文写作的动力和支撑。
二、研究思路要清晰。题目选定了,我们就围绕论文进行深入的论述,思路最重要,思路决定出路。论文写作,总有一个思路,是按时间顺序,历史发展顺序,战斗行动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这根据自己论文的实际情况而定,只有做到研究思路清晰,才能围绕主体开展论述,这也是从总体上对论文的一个把握,不会让论文写作偏离主题,做到形散神聚。根据研究的思路,我们可以列出论文的各级标题。
三、观点要鲜明。论文写作过程中,要善于用简明扼要的话总结自己的观点,要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就是在论文的三级标题之间对自己的观点要有所体现,切忌把观点隐藏在正文中间,要做到读者看了你的纲目,就知道你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泛泛而谈,说了半天,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意思,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我们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服务的。
四、论据要充分。论文论文,重在论证。这与我们编写教科书有很大区别,教课书的重点在于解决“是什么”,而论文的重点在于解决“为什么”。论文不需要像教课书一样面面俱到,可以不完整,但一定要亮出自己的观点,把道理讲明白,为什么是这样的观点,论据一定要充分,我们可以采取讲道理,摆事实,举例子进行论证,古今中外,历史的,现在的,未来的,都可以用来论证,论据充分了,我们的论文才显得丰满,论点才能站得住脚。
五、找准自己论文的创新点。论文的创新点或进步点,就是你论文的闪光点,也是你论文中最核心的地方,硕士论文的.创新点一般为3-5个即可,这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深入的思考,要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创新点的优劣,从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你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论文质量,也是你论文答辩时必须重点汇报的东西,这也是吸引专家教授眼球的东西。
六、合理借鉴和引用他人的成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就是在占有资料和文献的同时,要借鉴他人的强处,进一步进行研究。牛顿说过,我之所以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我们在论证的时候,一般可以采用归纳、总结和演绎的方法,当看到几个相似的观点时,我们可以进行归纳和总结,找出它们的共性,得出它们的规律,那就是自己的观点。从他人研究的一个内容,我们可以进行联想和演绎,是不是对我研究的东西也可以引申,可以借鉴。在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时,一般要遵循一个原则,引用了人家的论点,就不能引证人家的论据,引用了论据,就不能引用论点,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七、详略要恰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文章篇幅不在长短,有新意就行。在论文写作中,千万莫以字数论英雄,字数只是个门面,关键是内容,在论文创新的地方,应该重点论述,论文中其它部分要恰如其分,详略恰当,有张有弛,重点内容,浓墨重彩,相关内容,蜻蜓点水,切忌一碗水端平,我们要学会弹钢琴。真正一篇好的论文,就像你见到的一个美女一样,添之一分太肥,减之一分太瘦,恰到好处。而不是在凑字数,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坚决删除,别留着占版面,浪费读者的时间。
八、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大多数军事学学论文,基本上具有理工科论文的特征。有了定性的研究往往是不够的,就是讲的天花乱缀,它的说服力是不够的,我们要借用数学的、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对其进行定量的分析,计算和模拟出结果,这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精神,用事实说话,切忌伪造数据,篡改数据,这是学术道德不允许的。
九、巧妙运用图表。图标的功能就是简明扼要,能形象的反应出研究的问题,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赏心悦目。把我们的论文比作一部电影的话,那么图标就是电影的插曲,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图标的论文,通篇纯文字的论文,让人看了就是有点不过瘾,就像只有一种纯颜色,没有色彩,就像看黑白电视一样,显得有点沧桑,论文中的图表的作用相当重要。
【关键词】旅游翻译;需求调查;翻译人才培养
1 湖北省旅游市场
湖北省旅游资源概述
湖北旅游资源丰富,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二者兼备。据普查,全省旅游景观(点)共1500处。其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分处:武汉的东湖、十堰的武当山、随州的大洪山、襄樊的隆中和咸宁的九宫山。湖北人文旅游景观时代跨度大,历史价值高,包括古三国赤壁,武汉黄鹤楼、古琴台,辛亥革命遗址起义门,“八七会议”会址等。
湖北省旅游市场现状
2013年2月19日,湖北省旅游工作会议在武汉召开。湖北省旅游局长张达华作了工作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湖北省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突破3亿人次,达到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到26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和 %。《2012中国旅游业发展报告》将湖北旅游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九。
目前,湖北省旅游产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发展期。湖北省旅游市场快速发展以及日益开放,国际化合作不断加深,吸引众多外国游客纷至沓来。随着国际旅游业务的开展,湖北省的旅游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对湖北省旅游翻译需求的调查
调查对象及目的
为了得到有效和准确的第一手资料,我们进行了实地、网络电邮问卷调查和电话采访等多种方式。调查面覆盖湖北8个市的20家翻译公司,及30家旅行社和外事行政单位,受访对象主要是相关单位的负责人和翻译从业人员。
调查对象还包括湖北部分高校的外国语学院教师以及翻译专业学生,发放34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280份。学校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语言文化职业学院(专科)等。
从用人单位角度分析旅游翻译市场需求,从高校师生角度看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调查结果及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93%的用人单位认为旅游翻译市场未饱和,并有60%认为旅游翻译人才相对缺乏。82%的旅行社表示对专职翻译人才并不满意,主要原因是其对本土旅游资源缺乏了解、翻译专业化与实际灵活应变能力弱。在受访的翻译公司中,只有6家注册资产达10万元,翻译公司总体呈规模小且译员水平参差不齐的特点。93%的翻译公司表示译员可以胜任旅游方向笔译任务,20%的翻译公司认为该公司的译员可以胜任旅游口译任务,同时翻译公司兼职人员与专职人员的比例为73:26,反映了翻译人才供给专业性低的问题。翻译公司普遍认为来自外语院校的翻译人才,除了存在基本功不扎实,学用脱节,实际应对能力差等问题,大多数都缺乏翻译工作的实战经验,进入工作后必须经过长时间的二次培养才能胜任工作,由此给用人单位业务拓展带来诸多不便。(周晓娴,2012:9)
在对翻译人员的采访调查中了解到不到12%的译员学历在硕士以上,35%为本科,其余为大专与中专学历,反映了译员教育水平的分布状况。专门从事某方向的翻译人员仅占,其中专门从事旅游翻译的占。受访从业人员中26%的人认为能胜任目前的翻译工作,53%认为完成工作比较吃力,11%认为很吃力,难以胜任。在问及做好翻译工作(旅游翻译等专业性翻译)最需要的是什么时,选择宽广的知识面有78%,丰富的翻译实践65%,和应变能力58%,而选择扎实的语言功底的只占37%。这反映了面对专业性翻译任务,翻译人员需要更多专业训练和实践锻炼。
在对高校翻译专业学生的调查中。根据湖北部分高校翻译专业毕业生流向,据统计,不到28%的学生继续往翻译方向发展(包括就业与深造)。因此,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产出率较低。同时,在对高校学生对市场翻译需求的看法的问卷调查中,77%的学生对翻译市场持乐观态度,但是只有不到30%的学生认为自己能胜任专业翻译工作。同时,在问及高校翻译培养计划与市场实际需求对接的最大矛盾是什么时,62%选择高校翻译课程设置不太合理57%专业师资不够,师资专业水平偏低,89%认为翻译市场与高校人才合作太少,翻译专业学生实践少。通过对高校老师的采访了解到针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老师们也有不断扩大实践、专业化的想法,并且在尝试与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但是进程较为缓慢。
3 翻译人才培养
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国外,高校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教师资格评价标准等方面,都以培养翻译实践能力为重点。但目前在国内,翻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上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没有形成翻译人才培养的专门教育体系,而且翻译人才普遍缺乏国际化视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旅游翻译而言,翻译人才对本地区旅游资源及文化了解度过低,人才培养中缺乏本土化考量。目前,翻译人才无法与旅游翻译市场需求相衔接,因此市场对高校翻译人才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翻译人才本土化、国际化相结合
现今,旅游翻译人才的需求呈现本土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这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新要求,传统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培育模式势在必行。
创建校企合作模式是促进翻译人才发展的有效方式。湖北各高等院校、翻译公司、旅行社以及外资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构建专业性、实践性、国际化的合作平台。在此平台上,各方资源共享、共同合作、共同发展。通过实践任务提高学生的翻译实务能力,以及掌握基本的国际交往规范及礼仪,同时也让翻译专业学生在翻译项目中贴近湖北的省情,了解本地文化与旅游资源,提升综合素质。
同时,培养专业性翻译人才(旅游翻译人才)需结合本土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突出专业性特色。旅游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中绚烂多姿的一部分,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而旅游翻译人才作为文化传播的桥梁,应努力提升自身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力,在发展自我的翻译能力的同时,传播中华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潘华凌,刘兵飞.翻译人才需求现状调查及其培养对策研究——基于江西省的情况[J].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关键词】 口译教学;校外实践;校内实践
一、学生对口译教学的体会
口译教学一般在本科教学的高年级阶段实施,即在完成大一大二听、说、读相关的基础课程后开始。因此,翻译教学是对基础教学的阶段性成果检验。我们从学生的角度来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体会。
(一)口译教学现状。我国经济贸易的飞速发展,需要口译人才数量越来越大,口译课程就显得愈发重要。口译课教学为了迎合时展的要求和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形式也在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呈现多样化。一、模拟生活培养学生口译的习惯。将学习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学习方式,很多学校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桂林某旅游专科学校的日语课老师,课堂上设置旅游接待场景,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通过接待进行外语对话和翻译使学生们融入到课堂学习中。二、课堂上采取演讲、报告等形式来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表现自我的能力。例如桂林某大学的日语专业教师,坚持安排学生上台演讲,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表达能力,也提高了语言组织能力。三、利用语音室、多媒体、幻灯、图片及最新的同声翻译等教学辅助资源和广播视听媒体资源来授课。由于现代教学设备能展现口译的即时性、现场性,所以能提高学生的兴趣,促进听说能力水平的提高。
(二)口译教材不够丰富。调查发现,有些学校已经没有口译课而只有口语课,好像已经把口译和口语合并成一门课程。口语与口译虽然相关,却不同一个方向。也许这个原因,现可使用的口译教材相对不多。即使如此,现有的口译教材内容感觉比较单一,但突出看重翻译理论的教材不少。归纳起来,目前的口译教材一大特点是强调语言的转换翻译方法,系统性不突出。有些教材内容过于陈旧,缺乏新颖,例子不丰富。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本理论性太强则很难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大四的同学经过三年的基础学习后,希望通过口译课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期待能用上内容更新、理论重点突出、由浅入深的口译教材。
(三)口译教学中学生感到最难掌握日语敬语部分。其实,日语中的敬语一直是日语学习者中的一个难点。有些老师在教授口译课的过程当中,只是单纯的告诉学生单词的敬语形态或怎么用,导致学生只能死记硬背,并不能真正体会到日本人用敬语的内涵,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调查中有80%以上的学生们表示希望在学习敬语的过程中,希望老师能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对日本文化知识的学习特别是传授日本人使用敬语的思维和意识。
(四)口译活动的基础是口语,但现在的一些大学缺乏口语环境。外语类大学的语言环境是好的,学生有讲日语的习惯和动力。但综合性大学的日语专业,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由于学生人数或环境制约,难以形成讲日语的风气。学生们不愿说日语致使口语表达能力差,也给口译教学带来困难。究其原因,学生讲日语的主动性少固然是一个因素,但口语课的教学质量不高是一个事实。理工科大学日语专业班级,常常几十个人一个班,中方老师也好外教也好,常常只能面上教学,顾及不到点上的学生特点和专长。口语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学生对口译教学实践的认识
口译教学实践。口译课是一门与口语、笔译、听力等课程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课程,因此不能完全沿袭其他课的授课原则和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口译工作往往要求翻译人员听力好、记忆力好、口语好、反应快。可是,口译翻译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翻译人员需要通过实践来锻炼听力、记忆力、语言组织和思维能力。学校阶段的口译教学实践,应该是翻译工作的前期实践,是掌握理论和磨炼口译技能的基础阶段。重视口译教学实践,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环节。口译教学实践可分为校外实践和校内实践。
口译教学的校外实践。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应该安排校外实践。所谓校外实践,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生产外贸和文化企业,从事一定时间的外语口译工作。校外实践可多种多样,如项目实践形式,就是根据大型工程项目的发展,让学生去做外国专家的翻译。这种项目实践形式的特点是专业性比较强,无疑对学生是一个挑战。还有口译实践形式,就是学生到涉外单位进行实习,主要起语言桥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将来就业的机会。再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来表达思想、意识的实践形式。比如翻译导游的实践,能让学生在短期内形成组织语言、提高表达能力、完善外语表达方式。翻译导游对口译实践最为有效。可惜,校外实践由于各种原因难以实现。但是,校外实践的效果是明显的。笔者所在的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去日资企业参观见习,听取日本方面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指导专家的讲座,全程与日本专家进行座谈交流互动,亲身体味日语口译的方法与技巧。有位女同学很重视校外实践,常常争先发言,口语进步快,最后竟争成为省级日语演讲比赛的选手,参加日本的日语作文比赛也获得大奖,第一批获得日语一级证书。广东日语专业的学生,每年可以到广州交易会去寻找口译实践机会,实在让内地的学生羡慕。事实上广东的日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一般来说比内地许多学校的学生强。
口译教学的校内实践。校内实践分为课堂实践和第二课堂实践。课堂实践不是回答老师问题之类的练习和课后布置的口译练习,而是经过一定的课时、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语法知识后,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上安排的专题或者模拟口译练习。实践证明,课堂口译实践效果明显。第二课堂实践,就是开展日语角、外语戏剧节、外语歌曲比赛、外国文化周等活动。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课题研究、校内举行的报告会、演讲会、讨论会等形式开展对日本专家学者报务的口译实践。不管是校外实践还是校内实践,口译实践前要做充分准备。学生要根据授课老师布置的任务、口译的具体内容或具体语言环境预先查阅资料,事先了解并学习有关的知识。比如课堂实践,学生在上课之前做了准备的话,就可以做到一对一的口译实践,还可以互相提问和补充,使口译课具有活力。学生也能听得进,记得牢,巩固学习效果。当然,即使做了准备工作,学生也会在课堂实践中暴露很多学习上的问题,教师就要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疏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清楚搞明白。课堂实践的好处是学生能及时消化知识,立竿见影。经过准备参加第二课堂实践,学生就能培养出合格口译人员的气质和素质。事物都有一个从量变达到质变的过程,想要实践出效果必须日积月累练习,最终达到量变和质变。
三、学生对口译教学与实践改革的看法
我国高校日语口译教学工作进步很大,但教学与实践的磨合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谈高校日语口译教学与实践改革的一些看法。
口译教学提倡使用电化设备。口译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听力,只有听懂了才能把它翻译过来。所以听力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国的视听教育结果表明,听能记住全部信息的15%,看可记住全部信息的25%,视听结合可让学生记住全部信息的64%以上①。所以在视听结合的训练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MP3等多媒体播放器让让学生对日语有声材料进行“跟读”,开发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增加学生的反应能力。老师学生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与学互动、开展人机对话。这样做学生不仅易于接受教学方式,且能提高课堂效率鼓舞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启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口译教学要补充课堂教材内容,增添课堂的时效性。老师们课堂上除了用原汁原味的教材向学生们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外,还应该保证学生们在学好翻译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让学生们的语言水平跟上时代、社会、语言的发展步伐。例如一节课为四十五分钟,学生在老师讲课半个小时后注意力可能被分散,再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老师可在课堂后半节补充课外口译资料,例如国内外新闻,商务文化,旅游等方面的热门话题,让学生们进行中日语言的口译练习。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学生们多关注社会,注重理论的实践,提高课堂效率。口译教学法方面,要导入跟读、复述、速记、概括、视译等以培养口译人才为目标的外语母语互译训练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口表达的机会,既训练日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母语汉语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译教学实践要完善。口译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实践课,教师在向学生们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尽量让学生参加各种翻译实践活动,在口译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校外实践可利用地域优势,集中力量搞好性符合培养方向的口译练习。上海、广东、福建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从事外贸服务的行业较多。这些地方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把口译教学实践的重点放在社交口译,商务口译和服务行业口译上。像桂林等著名旅游城市的大学可以重点做好翻译导游口译的实践。校内口译教学课堂实践要可沿用发表作文的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由一名学生或多名学生组团自选题目,采用讨论、发表等方式阐述主题思想和内容,使多数同学都能参与口译练习并增加学习氛围和学习兴趣,达到培养持久自述能力和共同进步的目的。总而言之,校内口译教学课堂实践要创造“现场、及时”的情景,让学生们感受到真实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与压力感,增加口译教学校内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校内第二课堂的口译教学实践,诸如举行报告会讨论会时,需要消除学生畏难思想,提前做好专业准备,争取口译实践的最好的效果。
科学技术在发展,教学设备在更新,口译教学在前进。但是,口译教学离不开社会实践。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发展的一组矛盾。探讨矛盾的平衡发展,对口译教学改革和完善实践有重要意义。高校的日语口译教学要跟上经济的发展,尽快让学生能够融入到学校课堂教学与实践中,争取培养出更优秀的口译人材。
(“关于外语课堂语言实践训练与定向创业的探索”大学生课题论文,排名并列第一)
体育专业开题报告(3)
武汉体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体育舞蹈与交际舞的融合和差异研究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国家教育部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同时强调美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当前体育日渐成为一种文化需要,它能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这也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注意体育运动中情感愉悦和审美的巨大价值。体育舞蹈运动是在特定节奏的舞曲引导下,运用交际舞舞技展示舞蹈风格、魅力的一种以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项目。通过学生在健康欢快的音乐伴奏下与同学一起尽情舞蹈,放松身心、消除孤独感,形成与人交往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本文将结合体育舞蹈和交际舞的各自特点,对两者教学现状、融合的可能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以期对相关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拓宽起到思路启示的作用。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丰萍、李为民等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XX年4月第28卷第4期.
[2]亢晋勇,等大学生舞蹈教学中的美感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年10月第5期.
[3]张士文. 东北地区部分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XX年10月第23卷第5期
[4]赵媛媛. 对1994 体育舞蹈文献的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XX年9月第17卷第5期
[5]荣丽. 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3月第29卷第3期.
[6]郭庆秋,聂军高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的价值[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XX.
[7]田桂菊. 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之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XX年12月第2卷第12期
[8]孙秀方. 汤晓勇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学刊.
[9]刑贵滨. 高校体育舞蹈运动的开展于和谐校园构建[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XX年3月第20卷第2期
[10]韩孝栋,郝春丽论体育舞蹈在高校体育保健康复课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XX.
研究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与方法
研究计划(以周为单位)
预期结果
一、选题背景
汉语言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汉语言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选题旨在深入探讨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期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贡献。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围绕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演变、主要流派、代表作品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展开深入探讨。通过文本分析、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等方法,探讨汉语言文学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四、研究意义
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增进对汉语言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文学创作和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可以为文学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五、研究计划
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梳理相关文献,系统收集汉语言文学相关资料;
研究方法选择:确定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历史考察和理论探讨等;
研究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汉语言文学的历史演变、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论文撰写和成果展示:撰写研究论文,准备成果展示。
六、参考文献
王国维.《人间词话》. 商务印书馆, 2010.
钱钟书.《围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余秋雨.《文化苦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护理专业开题报告
论文名称急性白血病化疗病人的护理及分析
所在单位 山东省费县人民医院
联系方式 13793923627
指导老师
提交时间 9月
一、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急性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目前并非少见,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临床上以化疗为主,但化疗毒副作用大,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化疗后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具有较好的疗效。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张树风、吴红梅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彭素近、秦社灵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而在关于比较合理化个性化护理与常规护理措施的优缺点方面很少有人涉及。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目的和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轻化疗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及取得成功。
三、关键词及定义
白血病;急性;化疗;护理
急性白血病:为骨髓中原始与早期幼稚细胞急剧增生的恶性疾病,其特点为体内有大量的白血病细胞无控制地增生,出现于骨髓和许多其他器官和组织,并进入外周血液中;发病急,发展快,预后差,死亡率高。
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是用含有特殊化学成份的药物来杀灭或抑制人体内的白血病细胞,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护理:护理(Nursing)一词是由拉丁文“Nutricius”演绎而来,原为抚育、扶助、保护、照顾残疾、照顾幼小等涵义。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将护理定义为:“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护理的基本属性是医疗活动,但它具有专业性、服务性的特点,并以其专业化知识和技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
四、文献回顾
急性白血病为血液系统恶性病,发生于所有年龄组,像其他肿瘤一样,年龄大于50岁发病率明显增高。成人患者主要是二种类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而儿童主要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化疗是急性白血病最主要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2】。国内许多护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不少护理体会,如范菁、张辉【3】,张树风【4】,吴红梅【5】等。高安丽则着重总结了老年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6】,彭素近【7】、秦社灵【8】分别总结了20例、76例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期间的护理经验。马爱武,单秀梅强调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包括鼓励患者进食和静脉营养支持【9】。总之,科学的护理方法可以避免或减少化疗中出现的并发症和副作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参 考 文 献
【1】 沈志祥,欧阳仁荣。血液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73-274.
【2】 卢秉久,张艳,孙淑娟。贫血及血液病患者必读
.沈阳:沈阳出版社。.108.
【3】 范菁,张辉。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的护理体会 .中外健康文摘,,6(9):409
【4】张树风。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的护理。中国民康医学,,19(8):1759.【5】吴红梅。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7(6):102-103.【6】高安丽。老年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护理体会[J].中原医刊,.3(31):55.【7】彭素近。小儿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护理。中国现代医生,2008,18:134.【8】秦社灵。儿童急性白血病化疗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49.【9】马爱武,单秀梅。 急性白血病治疗期的营养护理。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13):1834.
五、研究设计类型
本研究为调查描述性研究。
六、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我院自1月至12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两组病例入院时情况、年龄、性别、化疗方案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S]。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实验组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对照组为常规护理。
七、研究工具
自编的调查问卷,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化疗时间及目前化疗次数、对疾病及化疗毒副作用的了解情况、心理状态及需求等。
八、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1选取我院自191月至月共收治的急性白血病化疗患者49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与对照组24例。
2对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根据化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规律、临床表现、转归实施一对一地健康教育及自我护理行为指导,让其填写调查问卷,进行合理化个性化护理。调查过程中先对患者说明此研究的目的,并向他们保证匿名调查和对调查资料严格保密,征得患者配合。若患者填写调查问卷确实有困难,可由其直系亲属协助完成。对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3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九、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
十、年度研究计划
工作内容
1999年1月~12月
选取合适患者进行小样本护理观察。
1月~2008年12月
继续选取合适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并初步整理资料,总结、分析资料
201月~2009年9月
进一步整理、分析资料,撰写论文
十一、经费预算
约8~9千元
论文题目: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1、选题意义和背景。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企业的对外联系也日益增多。中国企业要想打入国际市场,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企业网站或宣传册上的企业简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阅读企业宣传资料,读者可以看出企业外宣材料既有关于企业的基本信息介绍,也有企业所做的文字上、句法上、结构上的这染来达到推广企业、大市场的目的。汉语企业外宣材料的翻译在英译过程中会涉及到与目的语不同的语言习惯、行文方式以及文化因素、社会政治因素、心理因素和审美因素等,这就需要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调整,从内容和形式上对语篇进行重构,以此实现对交际意图的顺应。根据赖斯的文本类型说,本文有三种类型,分别是“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笔者认为,企业外宣翻译属于“信息型”和“诱导型”文本兼而有之,而且更侧重于“诱导型”.因此,外宣翻译要更加注重文本的交际功能,要更多的考虑如何使译文所传递的信息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并让读者产生共鸣,继而付诸行动,实现译文预期的功能。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m)提出了顺应论,将语言的使用过程看做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选择的过程。因而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研究语言使用。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也可以从顺应论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优秀的企业宣传材料不仅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还会为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一个想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务必在其外宣材料的翻译上做足功夫。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生活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企业外宣材料时为了获取目的语读者的认可并激发他们付诸行动,就要顺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以及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对原文做出形式上和内容上的调整,而这一顺应的过程也是语篇重构的过程。本文突破性的将顺应论与语篇重构结合起来,并结合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及其翻译,试图从顺应论的视角分析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现象。
2、论文综述/研究基础。
1987年维索尔伦(Verschueren)提出顺应论之后,在语用学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不久国内学者就将其引进到中国来。国内学者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顺应论进行研究和探索,而且将顺应论应用到翻译理论和实践、外语教学、二语习得、文化传播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成果最大的当属顺应论对翻译理论和其应用的研究。我国真正将顺应论引入翻译研究开始于21世纪初。
1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Verschueren)在《IprA工作文集》(IprA WorkingDocument 1) (1987, 45-48)中发表了一篇名为《作为顺应论的语用学》,标志着顺应论的提出。1995年,他较为详细并系统地在他主编出版的第一本《语用学手册》(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对顺应论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语言为顺应不同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进行动态地选择的过程。他将语用学描述为关于语言整体的、功能性综观,并将语用学定义为语言和交际在认知、社会与文化方面的研究。19,阿萨卡瑟(AsaKasher)主编的《语用学的关键概念》Pragmatics;: Critical Concepts)论文集中,维索尔伦发表了一篇名为《交际动态过程的语用模式》(v4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atics of communication )的文章,主要研究了顺应论中顺应的动态性。19,在他的专着《语用学新解》(Understaning Pragmatics)中,维索尔伦强调了语用学的地位和作用,这本书的出现标志着顺应论走向成熟。该书主张把语用学当作一种研究视角,突破了以往学者将语用学看作语言学的一个核心分支(语音学、音位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的看法,而认为语用学是一种语言功能的视角或纵观,贯穿于语言学研究和使用的方方面面,可以照应到语言的各个层次。运用这一视角,可以研究不同的语言材料。这是一种研究方法上的革命,可以为语言的不同层面进行语用分析,也为语用学的学科性质进行了重新定位。
2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钱冠连是国内第一位将顺应论引入中国进行研究的学者。在他发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的.《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1991,62-66)的文章中,将维索尔伦对语言适应包括五个方面,即适应的对象、层次、阶段、领悟程度和适应策略进行了分析,并且就语言适应、选择和语言功能综观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真分析对比了维索尔伦的语用学新论和以往的语用学的区别。他还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230-232),该文章首先解释了语用学综观论的理论源头。维索尔伦从Morris的理论中得出了任何规则里都有语用成分,也能从不同的语言成分中审视到语用视角。其建设性意义体现在将语用学从语言学的并列学科出分割出来,使其不再属于语言资源的语言学,而是加入到语言使用的语言学去,作为是一种语言综观和视角来研究和使用,这不仅仅可以解决语用学问题,还为今后人们从语用学角度解释其他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国内除钱冠连外,20何自然主编的《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一书也对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述。和以往语言学及语用学着作不同的是,该书紧紧把握住语用学研究与发展的方向,集语用学的三个前沿理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为一体来向国内读者进行西方翻译理论的介绍。
关于顺应论的部分,该书介绍了顺应论的理论来源、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顺应论的视角观、顺应论的分析维度、顺应论的应用等。本书中理论与实例有效结合,为读者展现了顺应论的完整框架及其应用。该书指出,顺应论是宏观语用学的核心,顺应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和探讨语用学的全新视角。谭晓晨发表在《外语与外语教学》上的《语境的动态研究一--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2000, 50-52)中介绍了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探讨了语言和语境互为构建的动态关系,指出动态生成的语境观是对传统语境研究及时而必要的补充。孙炬发表在《山东大学学报》上的《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51-55)从语言哲学的立场阐释了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语言的使用是哲学立场的反映,纵观维索尔伦的语用思想,折射出体现在意义观、心理认知观和语境观三个方面的语言哲学。此外,刘正光、吴志高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顺应论的理论基础,除了对语言顺应论做出肯定,他们还指出“将‘顺应’看成一把万能的朗匙,以解释所有的语言运用,有运用过度之嫌”(李元胜,2007:124)。
中国学者不仅专门对顺应论进行研究,还将其与其他理论结合或者将顺应论应用到不同的领域。在利用顺应论对其他问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顺应论对翻译的研究占据多数。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看,有的学者侧重于顺应论对翻译理论研究的启示,戈玲玲在发表在《外语学刊》上的《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2000,7-11) -文中,为我们展现了语用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它超越了以往语言学研究的框架,将翻译看作是一种动态的信息交流活动。文章还指出,根据顺应论,语言和语境之间的顺应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两者可以相互影响,同样,翻译作为语言转换的过程,也会涉及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相互顺应,这种顺应应该以满足交际双方的需要为目的,对交际语境、语言的选择和语言结构做出改变。
有的学者从顺应论的角度分析翻译策略和方法,王建国发表于《外语研究》上的《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2005,55-59) -文中,针对国内外翻译界对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争论,他指出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只是翻译方法,而不是翻译策略,动态顺应才是翻译策略。同时,他还指出翻译的过程和结果是动态顺应的过程和结果。
顺应论在与翻译结合的过程中,学者们除了从翻译理论研究的角度分析和阐释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意义外,还将顺应论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去,比如文学作品译作分析、应用文本译作分析,同时还有学者将顺应论与语用策略研究、外语教学研究、跨文化交际等方面联系起来。
叶苗在其着作《应用翻译语用观》COn Pragmatics Translation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中,首先对应用翻译进行了定位,然后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应用翻译。同时她主张以顺应论为基础来讨论和解释异化,并以《选美中国》为例,结合应用翻译中“异化”和“归化”之争,提出了在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应用文本翻译时,译者可以采取异化策略,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扩大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语境、认知语境,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兴趣和探索,增强我国软实力。
纵观国内顺应论的研究现状以及顺应论与翻译结合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在顺应论对翻译的结合方面,研究者几乎都是从文学翻译、应用文翻译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且很多研究还是局限于维索尔伦顺应论的推介和重申,缺乏创新点,并且对理论的适用范围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导致了顺应论在很多领域的误用和滥用。
3、参考文献。
Reiss, Katharina. Translation Criticism, The Potential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Verschueren, Jef.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戈玲玲。《顺应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兼论语用翻译标准》[J].黑龙江,外语学刊。 (3) :7-11.
公海燕《顺应论视角下广告翻译研究》。.
何自然。Pragmatics and CE/EC Translation [J].北京‘外语教学。1992 (1) ; 19-25.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胡芳毅,贾占波。《外宣翻译:意识形态操纵下的改写》[J] ?上海,上海翻译。⑴:23-28.
蒋澄生,廖定中。《语用学需要“顺应”潮流--顺应论的几个关键概念述评》[J].广州,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 (1) : 68-71.
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公司。2012.
李明。《商务英语翻译(汉译英)》[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李元胜《顺应论在中国的研究综述》[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 2007⑶:123-126.
刘恩祥,刘颖,李哲。《论语言顺应的动态性一基于广告语言的分析》[J].佛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 :70-73.
卢立程《企业对外宣传材料翻译中的语篇重构》[J].肇庆,肇庆学院学报。2007⑶:53-56.
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J. 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230-232.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一“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J]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1):61-66.
孙炬。《维索尔伦顺应论的语言哲学观》[J].济南,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6) :51-55.
潭晓晨。《语境的动态研究-维索尔伦的语境适应论评介》[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6):50-52.
王建国。《从语用顺应论的角度看翻译策略与方法》[J].南京,外语研究。2005(4) :55-59.
叶丽萍《顺应论在企业简介汉英翻译中的应用》。2012,叶苗。《应用翻译语用观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张运桥,严敏芬。《语用三观: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评介》[J].广州,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9(3) :36-38.
4、论文提纲。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国外顺应论研究状况
国内顺应论研究状况
3 顺应论简介
顺应论的三个核心概念
变异
商讨性
顺应
顺应论的两个分析维度
语境因素的顺应
语言结构顺应
顺应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4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企业外宣翻译中的语篇重构
企业外宣翻译的文本和语言特点
语篇重构的概念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形式的语篇重构
语篇衔接和连贯方式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语言风格与形式的语篇重构
从顺应论的视角看内容的语篇重构
心理世界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文化现象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与内容的语篇重构
5 结论
5、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本论文选取了两篇企业外宣材料,分别是《西麦克展览公司简介》和《海天味业网站宣传资料》,并由本人对其进行翻译。根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顺应论的相关分析维度和语篇重构的两大类型,分析译者为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社会规约和心理因素等所做出的调整。
6、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本文以顺应论为基础,结合语篇重构的概念,分析了西麦克展览公司宣传材料和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宣传材料英译过程中的语篇重构现象。企业外宣材料不仅仅涉及到基本信息传达,而且涉及到企业文化、价值观念、影晌力的传递。因此企业外宣翻译不是简单机械地表达和传递信息,还要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对原文作出调整,使目的语读者在阅读外宣材料时被其所传递的企业信息所吸引,继而激发他们采取行动。因此,译者为了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审美习惯、思维方式、文化背景要对原文进行内容上和形式上的语篇重构。包括语篇衔接与连贯方式的顺应、语言风格的顺应、心理世界的顺应、文化现象的顺应以及社会规范和政治制度的顺应。同时译者为了达到以上这些顺应的目的,选择顺应的过程中也包含了对原文从词语、句子结构、篇章衔接以及内容上进行重构。
对于企业的外宣翻译,只有设身处地地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和翻译,巧妙地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读者的语言和文化,才能激发读者付诸行动,为企业的形象宣传和经济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7、预期的结果。
企业外宣翻译要通过对原文进行语篇重构来顺应目的语社会的语言语境、心理世界、社交世界、文化世界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外宣翻译的交际功能,达到良好外宣效果。
8、论文写作进度安排。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9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