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汇总9篇)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汇总9篇)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1篇

原文: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词赏析:

1.这首短诗有三节,哪一节给你的感受最深?为什么?

2.人说“少年不知愁滋味”。假如要你“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话,请你模仿席慕蓉或余光中,写上几句诗,请试试:

1.参考要点:可以从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表达出来以及感情真挚等方面去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要点:运用比喻等艺术手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而生动表达出来。语句要富有诗意。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2篇

1、点明社会背景:

“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死气沉沉的景象。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横”字更突出了萧条的荒村的颓败、破落、毫无生气,低矮的茅草房,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倦卧的病人在横躺着……,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的日益凋敝与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概貌,从而交代了小说的社会背景,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

2、抒发思想感情:

无论是对眼前故乡景色的描写,还是对老屋和记忆中的故乡神奇景色的描绘,都透露出人物的种种心绪,对描写人物起着映衬和铺垫的作用。开头渐近故乡,远望冬景,“横着……荒村”,既形象地写出了故乡毫无生机的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的灾难,又烘托了“我”的悲凉心情。第六节中插入对老屋的景象描写,写出老屋的破落,更写出了主人的伤感。“枯草”“断茎”毫无生气,“当风抖着”更使人心寒,烘托出“我”的悲凉心境。文章结尾再现了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表达了“我”对创造新生活的热切愿望,抒发了“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之情。

3、揭示文章主题: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3篇

父母在的时候,父母就是故乡,父母不在了,故乡就是父母。

真的,七年前,父母都在,只要我回到将近四百里地的故乡,我很少到其他的人家玩、或者串门。因为我觉得陪着父母就是陪着故乡。20xx年,母亲离开了已经八十五岁的父亲,一个人去到另一个冰冷的世界,此后,我回故乡不多,即使回去也是接年迈的父亲来我这里长住,一住就得是一个月,后来,父亲坐车都不方便,干脆就是半年。

现在,父母都不在了,我去故乡看谁?虽然有大姐们在,虽然有大哥在,可是,没有父母的故乡,让我顿生凄凉。是的,我可以去同胞们家里吃饭、聊天,可以去叔叔们家里下棋、打牌,可是,没有父母的故乡,干什么都是那么索然寡味的。

对于父母,我虽然不能自称为孝子,可是,我还是问心无愧的。我曾经在母亲离世后的第十天返回二百公里的故乡去看父亲,这对于既无公车也无私车的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问题呢。我曾经无数次陪同父亲从高高的六楼到大街上走动、散心。虽然算是个文人的我和目不识丁的父亲逛街,是那么地滑稽,可是,我还是亲力亲为,长此以往地坚持着,实践着。我有时候听着哪里哪里有父母老死在床上,若干天后才发现,我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然而,我对于父亲,也不是没有愧疚的。想起我回到故乡的时候,父亲总是生怕别人不认识我似的向一个又一个熟人介绍:“这是我的细崽,在外地工作的。”那口气,那笑开了花的脸,好像我在外地当了县长还是市长似的。当我第二次买新房的时候,父亲用他那麻杆似的细腿一次次地丈量厅堂的大小,喜不自禁的样子,活脱脱地一个老顽童。这些,至今还历历在目。所以,对于父亲的热情,我还是有些愧疚的。

最为愧疚的是,老父亲无疾而终的最后半个月,我因为被他的坚持要下楼走走,真是有些厌烦了。毕竟父亲九十二岁了啊,毕竟,这里没有他多少认识的人啊。当我毅然决然拒绝带父亲上街的时候,父亲的眼泪都要下来了。我还是不为所动,我怕带父亲上街后他还会骂我。我是有过经验的。当然,我不怪父亲,他的脑袋有些萎缩了。

最后半个月,父亲可怜兮兮地守在我开好的电脑前看《沙家浜》,这沙家浜,他看过也许五十遍了吧,但是,只要是他愿意看,我完全满足他。我担心的事情倒是他坐不住,他总是坐了片刻又要探出头望着楼下,那眼神,羡慕而又无助,还夹杂着哀伤。父亲是多么不愿意离开这个世界啊。

我真的不知道那是他最后的半个月时光,要是知道,不要说是每天陪同他下两次楼,就是一天五次也许我都会做到。五乘以十五,也不过是七十多次,父亲为了我付出了一生的辛劳,为了他高兴,陪他下楼七十多次,其实也是举手之劳啊。

现在,父亲被我送回老家后,那已经是他最后的四天了。他拉着我的手,心里踏实多了,他虽然留恋这个世界,可是,他觉得,比起他离开故乡的时候,那已经是安详而又充满暖意的。多少乡亲前来看望他,多少问候的话语滋润他曾经过度思乡的心田。父亲大去的时候,一脸的慈祥,甚至还有笑意。这是我送他回故乡前不可想象的事情。他多次唠叨:“崽啊,千万不要让我做野鬼啊,我死也要死回家啊。”他甚至在逛街的时候,看见大街上的小车,他会拍拍别人的车窗,说:“你好,带我回到老家去吧。”这时候,我的眼泪都要下来了。

回家总是要回的,而且也回去得很及时,可是,我后悔的仍然是最后半个月没有带他上街。

父母不在了,我常常梦里回到故乡,因为故乡就是父母啊。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4篇

像客人一样回到故乡

像客人一样与亲人们团聚

这一年一度的短暂聚首

这梦里一回回梦回的故乡

这一次真的回来了

可为什么这眼前的一切

都显得那样的陌生

曾经熟悉的青砖瓦房不见了

我童年的印记也已无迹可寻

村子里到处是崭新的建筑

一面面墙上贴满了亮眼的瓷片

瓷片上呈现大面积

花花绿绿大红大紫的印花

我知道

这庸俗中有亲人们简单的幸福

我不探究

那欢笑里有没有虚构的欣荣

那些从我们家门口走过的

说笑的年轻人,他们青春、朝气

可我们谁也不认识谁

虽然我们名义上

是同一个村庄里的人

除了埋藏在心底的乡音

这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此刻,我像是故乡多余的人

因为这个可恨的念头

我的心底又有了

想要逃离的冲动

啊,母亲

对于您

我确实是个不孝之子

半生漂泊

无奈,我已经习惯了

把异乡

过成故乡

糯米酒

我知道当我捧起这碗糯米酒时

载我离去又送我回来的

绿皮火车已经远去了

然而我的脑海里仍然久久回荡着

火车的汽笛声,我要赶快喝下这碗

母亲亲手酿制的糯米酒

我怕喝迟了,一声悠远的汽笛声

又会把我劫离故乡

我知道我离开故乡

肯定喝不到母亲酿制糯米酒

村子里有人放烟花

震耳的爆竹声也是一声密于一声

紧奏得让我暂时忘了火车急促的汽笛声

我可以放心的喝下手中的糯米酒

喝下这碗糯米酒年就过了,我就又得走了

故乡啊母亲

带着心底的甜和蜜

我想定能化解不少异乡的苦和累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5篇

家乡的冬天是美丽的,家乡的冬天是寒冷的,家乡的冬天也是茫茫苍苍的。在我的`家乡,冬天到来时,雪就是常客。

快看:光秃秃的树枝上“开满”了白花,有的像银条儿,有的像茸毛,一簇簇紧挨着,把大树装点得更加美丽。放眼望去远处的高楼,好像穿上了干净洁白的外套,那花坛里顶风冒雪的松柏,树尖上顶着一髻白花,漂亮极了。透过薄薄的积雪,依然能看清它松针的苍翠,让你不得不慨叹它的挺拔高大,郁郁郁苍苍。疾驶而过的车辆卷起路上的残雪悄然无声,行色匆匆的人流走在灰色的街道上,你会感到一个城市有力的心跳。严冬挡不住勤劳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渴盼,那上了年纪的清洁工,正认真地清当街道,推起的小车吱吱作响仿佛在唱一首动听歌。凝视着老爷爷远去的背影,你好像找到了散文大家朱自清那朴实而又凝重的感觉,真想为城市的建设者写一篇冬天里的童话。

如果你真的喜爱冬天,就请你别怕孤独,到郊外的田野里去感受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静静的诱人的美丽吧!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暂别了心中的烦恼与忧愁,骑着车迎着风来到这里。首先,你会感到胸膛里有一种凉丝丝的感觉,仿佛整个人都吸足了氧,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望着远处的田野空荡荡的也是一片银白,如同铺上了白色的地毯,你会感到天地之大与自身的渺小形成了显明的对比,心心灵得以净化。静静地靠在一棵树杆上,眺望着远方蓝蓝的天空,偶尔回眸凝望一眼走过的铺满白雪的小路,深深浅浅弯弯曲曲的脚印仿佛告诉我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走过的路只有从不后悔,前面才会是一个明媚的春天!”

我爱冬天,更爱故乡的冬天,它把我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纯洁的世界里,让我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故乡的美如诗如画……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6篇

我的故乡黄羊川地处中国丝绸古道河西走廊东端,沟壑纵横,群山环峙,南山是一望无际的云杉林,川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发源于祁连山脉,养育了祖祖辈辈淳朴勤劳耕作的故土人,在那片生我养我热忱的土地上,给了我太多心酸与感动的记忆,故乡秋的萧条赋予了我灵魂的安静……

故乡的秋天,是一个让我无限怀想的季节,往往美的让人心醉。几场秋雨过后,乡村的山谷里总是回荡着薄雾,如浣纱的少女,轻盈而缥缈;听那篱笆门前潺潺的溪流,正与秋风演奏着意蕴深邃的古曲,诉说着历代文墨客对秋的悲怀;庭院里的杨树叶子开始打着卷儿,一片片地凋零在猎猎的西风中,谱写着一段段生命的赞歌……

秋雨连绵,秋雾把整个村庄都笼罩了进来,间或有一两个行人佝偻地背着竹篓彳亍在湿漉漉的石子路上,背影逐渐在雾里消散,模糊在我的视线里。祖父家的屋檐下有一块青石板,我每天总喜欢坐在石板上,呆呆地守望者远方,守候漂泊在外的父母亲,希望他们归来。祖父年轻的时候是教书先生,如今也算是桃李满天下了,家里自然也就有许多沾满蜘蛛网和落了一层灰尘的旧书,这些书里面都泛黄,闻起来还真有时间久远的味道呢。我第一次拿起书兴冲冲地跑到厨房里面,祖父正在帮着奶奶拉风箱烧火做饭,我蹲在炉火旁,倒拿着书嚷嚷着让他教我识字,祖父拗不过我,只好步履蹒跚的走出去拿了一根树枝进来,和蔼可亲地对我说:“我先教你的名字怎么写吧。”他手颤颤巍巍地在地上写了“学高”两个字,盹了片刻,望着橱窗外意味深长地对我说:“高高,你的名字是取自中国著名学者陶知行的名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一知半解地点了点头,地上的字在炉火的闪耀下显得分外显眼,我在地上用手指扭扭曲曲地划了许多遍,那是我没上学前最初认识的两个字,后来跟着祖父学习的汉字就越来越多了,泛黄的书本都被我囫囵吞枣地翻了个遍。

庭院的四周都是挺拔而高大的杨树,我的世界也就被隔离开来了,秋天能陪伴我的也就只有纷飞的落叶和门前的那条小溪了,深秋后在晚风的撼动下,庭院里会铺上一层金灿灿的落叶,犹如一个梦幻般的世界,搬来一把木椅,放在阳光透过树梢的地方,在斑驳的树影里,我静静地坐着,从早上到中午,再从午饭到黄昏,享受着秋日里阳光给我的沐浴,溪水映着灿烂的晚霞像浮动的彩色缎带,淙淙流水声一次次的淌过我的心间,不时会有大雁在天空中向南方飞去,带上离人的思念,裁剪出秋的意境。夜幕降临了,夜空中点缀满了繁星,凉风习习,可我还是不肯离去,没有世俗的喧嚣,这样的时光再静好不过了。

中秋佳节到了,月儿很圆,故乡都有一种习俗,就是拜月,把瓜果和月饼都陈列在饭桌上,摆在庭院中供月,然后传杯洗盏,儿女喧哗,放灯赏月,以祈求圆满幸福人长久,奶奶笑盈盈地端着刚出蒸笼的千层变月饼,望着圆月嘴里念叨着:“天爷天爷大大下,月饼蒸上车轮子大……”,希望来年瑞雪兆丰年,风调雨顺,我也会很虔诚地学着大人的模样跪在明月下,希望看到嫦娥奔月,想象着回到那个亘古的神话时代,去感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的情愫。

秋天,每年都会落叶风飞,往事依旧,物是人非,时光在飞快地前行,长大后的我跟小时候一样,喜欢独来独往,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时常看着景色胡乱的去冥想一些哲理,黄昏时分,我坐在教室里自习,抬头望了望窗外,看到了你如烟柳般的身影,或许在某一个瞬间你如微风一样拂过我的心间,以后每一次远远地看见你都会触动我的心灵,桂花香,秋叶黄,你是否也在看着秋的凄凉而兀自忧伤呢?我知道,少女的心是不能说的,可你也是跟我一样孤单,你的心清澈透明,我怎能不明白你结在眉宇间的忧伤呢?我喜欢你的五年中我约过你,黄昏时分的空气里弥漫着清秋的味道,我在人流最多的地方等你,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夜幕吞噬了最后一道晚霞,我还在等你,可你失约了,我独自徘徊在月色下,望着残月潸然流泪。你可能不知道,我只是想得到你的一个微笑,就这么简单,可你总是在躲我,每一天我都无限伤感与失落。

我不知道每一个寂寞的黄昏我是怎样度过的,心绪在纷乱的交织里不知所措,当暮色如渔夫手中那撒开的网,从远处的山头慢慢地合拢过来,村里又恢复了夜的宁静,晚风吹动着秋叶飒飒作响,偶尔传来那谁家的母亲呼唤那贪玩孩子的乳名,责怨中却充满了亲切与温暖。那声音在村落里面回荡,从山的这一头划过山的那一头,袅袅的余音在悠远……黄昏的秋灯在陆续地点亮,黄昏的光晕透过门窗,暖暖的色调使山村沉浸在一种安详而温馨的永恒之中。亲爱的你,我不知道你是否也在夜阑珊处,等待那个为伊憔悴的人呢?

我知道,我只是人间惆怅客,在你生命中也是过客。

故乡的石门峡也是万木凋零时我最爱去的地方,它历来为扼守关卡的古战场,石壁突兀,丽水滔滔,湮灭了多少一将成名万骨枯的动人传奇,往事沧桑,峡顶的古代马场已经被开垦为万亩良田,唯有寺庙和庭院深藏于参天云杉之中,香烟缭绕,磬音悠扬。我在外漂泊一年后回家,想求一段尘缘,沿着石板路走到了石门峡,穿过激流上方的独木桥,顺着曲径小路爬上陡峭的山崖,来到一个修行人的住处,进去后,心被朴素到极致的美彻底洗礼了,禅房里青灯古佛,木鱼总是飘着淡淡地檀香味,让人的心慢慢地沉浸在幽静的时光中,忘记尘世的一切纷扰。修行师父只是安静地坐着,流露出来的是常人无法做到的平淡。后来我知道了,他一辈子都在一种简单中循环,黎明念佛诵经,白天吃斋打坐,种菜担水……,我静静地跪在菩提下,许下愿望,正如落花一样,化作春泥更护花,不执著与世间的什么,所以获得了真正的宁静。

佛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的,也许你的前世是一片落叶,在逢秋夜半,被卷入了姑苏城外的客船。远帆灭了沾霜的渔火,却吹不尽丝管的忧伤。也许我的前世就是忘忧河上撑篙的船头,孤舟,蓑衣,斗笠,在红尘里摆渡,我捡起零落的你,从此潇湘谢却,钟声不继……

蓦然间,我似乎明白了些什么,顿时飘落每一片树叶让我驻足凝视,这就是缘,许多时候刹那就是亘古不变的永恒,今生的遇见都是前世的宿命,缘起缘灭,缘聚缘散……我终于释怀了,释怀于未了的情缘,珍惜大自然的每一份馈赠,品味一片花瓣的芬芳美丽,留恋一滴晨露的晶莹剔透,邂逅一场烟雨的朦胧温婉……

身在他乡,心在故里,想回到秋天的故里,彷徨在林荫道上,邂逅一片落叶,弯腰轻轻地捡起她,夹在唐诗宋词里,梦回流落的光阴。如今又是一个中秋佳节,故乡月儿明,千里寄相思。古寺的钟声,依旧回荡在耳畔,余音袅袅;黄昏永恒的一个个温馨瞬间在心间萦绕不去。如果有来生,希望能在来遇见美丽的你,在花前月下相会,让你走进我的水墨画,在烟雨中携手流芳百世。

是啊!生命和生活何尝不跟落叶一样呢?我们时时刻刻地在寻求生命的归宿,生命亦是一种经历,无所谓得到和失去,等繁华落幕后,一切都会归于平淡,然后消亡、湮灭……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7篇

鲁迅在《故乡》的结尾处写道: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象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又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结合《故乡》全文,深入思考鲁迅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故乡》着重表现的,实际是人与人关系发展中的两个循环节。第一个循环节是从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到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循环节,它不但有了前项(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和谐美好关系),而且有了后项(成年鲁迅和成年闰土之间的隔膜:“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认真想来,这个循环节实际是以往人与人关系中不断重复的无限链条中的一环,是无数这类恶性循环节中的一个,它包含着鲁迅对中国全部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关系史的概括和总结:人与人原本是平等友好的,但在封建社会里,及至成年,人与人之间便隔膜起来,彼此的心不能相通了。鲁迅认为,在他与闰土之间,这个恶性循环节已经造成了,再也没有挽回的余地。但还有第二个循环节,即少年水生和少年宏儿到成年水生和成年宏儿关系的变化。这是一个尚未完成、只有前项而尚无后项的循环节。同往日的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一样,水生和宏儿还保持着童贞的爱情,还有着两心相通、两小无猜的和谐美好关系,但他们以后将会怎样呢?是不是又和鲁迅与闰土一样变得隔膜起来呢?这是鲁迅集中思考的问题,他希望他们不再重新走上以前的老路,希望从他们这一代起,打破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关系的恶性循环,从而走上一条新的发展的道路,开始一种新的生活,一种前人未曾经历过的生活。《故乡》的整个情节链条,实际便是由这两个循环节组成的,简单表述出来,便如下式:

我认为,《故乡》的全部描写,都可纳入到这两个循环节中来理解,《故乡》的主题意义,也存在这两个循环节的关系中。

在分析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的关系时,有种观点认为,鲁迅意在表现农村劳动人民的孩子的聪明、勇敢和智慧,表现城市富家子弟的缺乏广博的见识,从而反映了鲁迅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愿望和要求。表面看来,这种分析似有道理,但深究下去,实际上与鲁迅原意悬殊甚大,可谓“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因为这种分析,在不自觉之间,又为两个不分彼此、融洽无间的孩子分出了等级、划分了优劣,标出了高低,而这恰恰是鲁迅和闰土后来变得隔膜起来的根本原因。鲁迅说:“别人我不得而知,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这就是我们古代的聪明人,即所谓圣贤,将人们分为十等,说是高下各不相同。其名目现在虽然不用了,但那鬼魂却依然存在,并且,变本加厉,连一个人的身体也有了等差,使手对于足也不免视为下等的异类。”(鲁迅:《集外集·<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关系之融洽,恰恰在于他们还没有在彼此之间分出等差,分出优劣和高低,少年鲁迅不因闰土是贫苦农民家子弟而心存半点蔑视之意,少年闰土也不因少年鲁迅系主人家孩子而视之为异类,因为小说由少年鲁迅的眼中写出,他又是没有任何优越感的,所以表现出了对少年闰土的欣羡,但我们却绝对不能反过来,认为少年闰土自然地优于少年鲁迅,似乎他是高于少年鲁迅的另一种不同的孩子。试想,如果我们把对少年闰土可爱形象的刻画,当成鲁迅对闰土与鲁迅的比较,当成单纯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当成鲁迅向劳动群众学习的愿望的表现,那末,鲁迅后来对闰土麻木迷信的描写,不又可解释为鲁迅对劳动人民的蔑视,当成鲁迅反对向劳动人民学习的表现了吗?总之,这种观点离开了对上述整个循环节的分析,单纯从鲁迅的部分描写中演绎出自己的结论,结果便离开了鲁迅的原意。而只要我们结合上面列的两个循环节的图式,我们便会清楚地看到,鲁迅对少年鲁迅与少年闰土的描写,集中在他们二人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上,宏儿和水生的关系是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关系的重演,在宏儿和水生的关系的描写中,我们只看到二人的和谐亲爱,而绝无二者的优劣比较,所以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之间的关系的实质,也是如此。从和谐走向隔膜,则是闰土和鲁迅关系发生变化的主要轨迹。

鲁迅和闰土之间的隔膜是怎样产生的呢?正是鲁迅所抨击的把人分成高下不等的各种等级的封建等级制度,是在这种制度影响下产生的封建等级观念,是维护并实施这种制度的封建礼教制度。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啊!闰土哥,——你来了?……”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我们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显而易见,闰土对鲁迅还是怀有亲情、爱情的,但在这时,他已经不能象从前那样与鲁迅平等相待了,他在观念上已经把鲁迅当成了与自己高下不等的另外一种人,当成了“老爷”,他内心的感情也便很难以自由地表现出来。这两颗心灵颤动着,意欲向一起抖动,但这个人与人之间的等级界限,终于把两颗心灵分开了。可以说,这段描写是《故乡》全文的高潮,是最亮的光点,而“老爷”二字,又是这段描写的聚光点。由此可以看出,《故乡》的中心,在于揭露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等级观念对人与人正常关系的无形破坏作用,是“封建思想吃人”主题的一个变奏曲。

“啊,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啊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

闰土这里说的“规矩”、“懂事”,便是要按照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等级差别,分别以不同的态度对待人的封建礼仪。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人从幼到长,首先受到的便是这种“规矩”的教育和训练,及到成年,习惯了这些“规矩”,“懂”了这种关系学,也便再也无法用自己的真实感情待人接物了,人与人之间也便难以形成真挚的感情交流了,因而少年鲁迅和少年闰土那种真挚的和谐关系便被彻底破坏了。这就是鲁迅《故乡》中包含的最大的悲哀和痛苦。

除此之外,生活的艰难也是压扁人们精神的一个重要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闰土在不间断的生活重压下变得麻木了,即使鲁迅,也在“辛苦展转”中失去了少年时的轻松活泼的心境。这种心境,是不利于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的,是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的。这同样加重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同情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为什么连鲁迅的话也只在脑里回旋,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与闰土自由交谈了呢?因为他已不再有儿时那种毫无障翳的轻松心境。由此也可看出,《故乡》中鲁迅对人民群众痛苦物质生活的描写,是汇入他们精神被窒息、人与人正常关系被破坏这个中心主题的。有的同志仅仅把《故乡》当成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物质生活的小说,我认为失之于片面,也不足以概括《故乡》的整体意义和全部思想性职能。人们很容易感到,当我们说闰土在精神上已经麻木了的时候,是包含着他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物质生活的痛苦经历的,但当我们说他的物质生活的痛苦时,却并不意味着他的精神被摧残得麻木不仁了。我认为,这二者的关系,我们从《故乡》的两个循环节的关系中,也可以得到说明。

上述《故乡》中的两个循环节,没有把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个主要人物包括进去,因为这个人物,照我看来,只是这两个循环节的重要的、必要的补充因素,是做为它们的衬托而出现在小说之中的。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制度,使鲁迅和闰土变得隔膜起来,但还没有完全堙灭他们二人内心的亲情和爱情,它们把闰土压迫得麻木、迷信起来,但还没有摧毁他的善良和忠厚。豆腐西施杨二嫂则是在封建等级制度中,变得对人毫无诚意了的一个市侩性人物。她在鲁迅面前攀亲拉故,实际上毫无感情;表面上恭维,实际上只是为了捞点东西。在她的身上,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礼教制度所能造成的更严重的后果:浇灭人与人之间的任何一点感情温热,使之成为在虚伪言词掩盖下的互相掠夺的冷酷关系。

在《故乡》的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中,只有水生和宏儿的关系还是正常的、美好的,但他们的将来会怎么样呢?会不会重新走上鲁迅和闰土已经走过的老路呢?这便是鲁迅集中思考的问题。鲁迅不愿他们再象自己、再象闰土,更不愿他们象“辛苦姿睢”生活着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但能不能实现呢?如何实现呢?鲁迅却并不完全知道。

以上便是《故乡》的主要内容。“闰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是我们讲到《故乡》时常用的一句套话。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在某种意义上又不完全对。封建的等级观念、封建的礼教规范真地已经绝迹了吗?我们面前那些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听我们讲解《故乡》的学生,在将来真地便能避免鲁迅与闰土那种关系的变化了吗?他们之间真地便能不再隔膜起来了吗?《故乡》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过时,因而它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8篇

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在最后一节,关于“痛苦”的思辨被引向关于生命意义的追问,诗人的语调又一次变得昂扬。尘世之间人的痛苦,人与故乡之间的距离,也被转化成神与人之间馈赠与接纳。爱的“痛苦”源于天神的安排,它不能泯除,因为“痛苦”与“爱”一样,都是一个“凡人”真实的生命本质。诗歌的结尾──“因此,让它存在吧。我是个凡人;/生出来就是要去爱,去受痛苦”──有一种箴言的力量,让前面汹涌流动的情感突然凝固,获得了一种人生的造型。在“凡人”与“天神”这一宗教性的结构中,心灵因痛苦而显得更加高贵。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虽然是一首独白的情诗,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一己情感宣泄,而是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的永恒思考,结合在痛苦的思辨中。在展开方式上,诗人也显示出高超的控制能力,整饬有序的诗节,配合着内心的低吟,更像大河一样舒缓流淌。虽然,诗人使用了感叹、疑问等句式,形成一种咏叹的效果,但一种内省、思辨的声音也贯穿了始终,中和了情感的强度,这使得此诗张弛有度,一波三折,在痛苦中有激越,在激越中有反省,在肯定中也有否定,形成了一种辩证的、复杂的张力。在这种张力中,一个丰富而又交错的情感空间得以展现出来。

关于故乡的初中范文课文 第9篇

原文:

我的家乡在农村,那儿美丽的风景星罗棋布,美不胜收。尤其到了秋天,大自然更是美轮美奂,目不暇接。

成熟的气息弥漫着在园子里,散发着诱人的清香。丰收在望,庄稼人一个个笑逐颜开,喜上眉梢。梨儿黄橙橙的,泛着金光,闪闪发亮,在青绿间露出一张张笑脸。绿油油的白菜,这儿一丛,那儿一丛,翠**滴,如同给园子铺上了一块绿色的地毯。更令人心旷神怡的是站在园外望园子:满园一片金黄,偶尔点缀着一点绿色,分外和谐。赏心悦目。树披金装,一阵阵微风吹过,片片黄叶飘飘扬扬,如同一只只彩蝶,随风翩翩起舞。

漫步在花园里,整个花园尽态极妍,美不胜收。看,黄色换得淡雅、白色花的高洁,紫红色花的热烈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烂漫争艳。

当然,故乡的秋天,雾是最迷人的,也是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每到早晨,云雾弥漫了世界,雾山雾海,连绵起伏的群山,时隐时现,如同蓬莱仙岛一般,令人心旌神驰。偶尔在云雾中露出一座农舍,炊烟周围缭绕着,早餐散发的阵阵香气,和着略带含义的晨雾构成了和谐迷人的画卷。

每当起雾的时候,故乡的秀丽山川和心中的海市蜃楼就融为一体了。不论何年何月,离得多远,身处何地何方,故乡的秋景永远朦胧在我的生命中。

故乡的秋天,也是风的世界,雨的天堂。秋日的早晨,微风丝丝的歌唱着。送来了珍珠般的露珠。送来了秋日的凉爽,吸取了夏日的炎热;带来了雪白的云雾,擦去了酷暑的残迹。雨是最寻常的,细如牛毛,密密的斜织着,有如花针,闪闪发亮。“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说得多好呀。家乡的秋雨来临之前,。总是先有秋风的征兆。秋雨落在地面上,毫无半点声响。秋雨是和谐的,它带走了夏日长久的干旱,送来了期待已久的湿润清凉,我喜欢秋天的雨。

故乡的秋天啊!每当您到来,我心中的欢愉总是无法言表的,只能用大诗人杜甫的一句诗“漫卷诗书喜欲狂”来概括了。

我爱我的故乡,我更爱故乡醉人的秋天。

赏析一:

季老以细腻的笔触把家乡留在脑海中的记忆细心的写了出来,没有迷人的山,没有多情的水,没有流芳百世的古迹,也没有勾人心弦的神话传说,有的只是一个赤字对家乡的爱恋。

本文通过列举自己到过的许多地方,那里的月夜始终没有家乡的月夜那般清凉,那般喜人。

没有写太多的记忆,记住的只是家乡的月明,门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把家乡农村的那种静谧祥和气氛与城市里的喧嚣作比较,把北大朗润园与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比较,从中让人感受到“儿不嫌母丑”的深情。

赏析二: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我独坐沙滩上,仰望苍穹。广袤的夜空如一挂蓝色的丝绒帷幕,衬托着月的皎洁,星的闪烁。今夜的月也比平时分外的圆,如一轮银盘嵌在天幕之上。久违了,这月明、月圆之夜。

我不知何人初见月,亦不知这月何年初照人。千百年来,月一直是美好的象征。诗仙太白曾举杯邀明月,文豪东坡也曾把酒问青天。亿万年来,万古的风尘湮没不了她的圣洁,千秋的轮回改变不了她的模样。在华夏儿女心中,月就是团圆,就是安宁,就是祥和。一百年来,侵略者的炮声震碎了月的圆满,玷污了月的圣洁。圆明园冲天的烈火,石头城下的一纸条约,卢沟桥畔的一声枪响,夺去了我们仰望明月的家园,也使我们清醒,深深领略到故乡的美好!明月千里,照着凄厉的海啸;漫卷的台风,卷着异国侵略者的铁蹄!月如无恨月常圆,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猛烈的炮声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在这连绵的战火中!月怎么能不恨呢?当她眼睁睁地看着儿女从母亲怀中被掳走,从此咫尺却似天涯!故乡的月啊,心痛得失去了皎洁的容颜,从此,再不见月明之夜。

“往事只堪哀”,那是后主的懦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历来是坚韧顽强的。面对着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受辱的华夏儿女勇敢地站起来了!月照在前线,那里有八路军英勇杀敌的热血;月照在后方,那里有老百姓推车支前的谷粮;月照在青纱帐,那里有游击队员矫健的身影;月照在西柏坡,那里有司令员彻夜不熄的灯光……神州大地全民皆兵,只为赶走无耻的侵略者,让故乡的月重焕皎洁的华光!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英雄的中华儿女赶走了侵略者,可分离多年的孩子仍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谁说明月不谙离恨苦?多少人对月祈祷重逢的日子快些到来,多少人对月忆起故乡的美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母亲和儿女都深切体会到故乡明月的美好,企盼着能有一天重逢在故乡皎洁的圆月下。月,载不动这沉沉的乡情,她瘦了。可她坚信母子终会有团聚的一天,她殷切盼望着!

母亲企盼的目光燃烧了几个世纪,终于盼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百年的梦就要圆了,纵观千年的月将要更亮了。离别多年的母子重逢在故乡的明月下,感叹着“月是故乡明”!

离别的三个儿女已有两个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可是他们的兄弟却仍在外漂泊。是你与母亲分别得太久忘了回家的路,还是被异乡的灯红酒绿所迷惑,忘记了故乡那皎洁的明月?你可知道,血脉相连的母亲心里记挂着你,手足情深的弟兄们呼唤着你,故乡的明月等待着你啊!月圆了又缺,缺了又圆,默默守候着最后一个儿女归来的讯息!海上升明月,百年待此时。我望着江畔一轮明月,抚今思昔,感慨万分。故乡圆满的明月曾是萦绕在多少人心头美好的梦,如今,梦已实现了大半。我们大陆千千万万华夏儿女,都遥望着海峡的那边,企盼着,何时月更明、更圆。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