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合集7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合集7篇)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1篇

初中地理考试卷分析

一、试卷分析

第一部分:选择题

第5题是一道比例尺与等高线综合运用的题目,难度很大,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很难得分;在选择题中有五道题是选不正确的或错误的,题的难度不大,但如果审题不认真,很难得分。

第二部分:综合题

材料分析题,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联系实际的综合运用部分,知识点的把握不准确,很多学生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漠不关心,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反思教与学存在问题

1、学生学习:

从成绩来看,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相对较好,但对于综合性强、机动灵活、联系实际的题目回答的不够好,反应出学生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习题做的较少,知识没有得到巩固;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不够扎实,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2、教师教学

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只是对课本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和练习,缺乏对综合性题目的训练,没有腾出更多的时间去钻研这部分综合性知识,缺少把知识更加系统化和对知识的前后连接以及延伸。另外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的记忆,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只会说,一下笔就错误百出,这也是失分的原因。

3、其他问题

重视不够,氛围不足,任课教师孤军奋战,势单力薄。

三、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课改方向,努力领悟课改精髓,注重知识的成因和前后联系,注重综合性题目和联系实际题目的讲解。

2、注重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效率,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多练笔,将课堂反馈落到实处。

3、发挥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力量,尤其到最后复习阶段,一定要群策群想,把众多力量拧成一股绳。

4、教师应规范自己的教学用语

学生的错别字,表述不清,词不达意,不用专业术语等现象,很大责任应归咎于教师自身的言行。教师平时上课养成多用专业术语,语言表示清晰,逻辑性强,学生自然就会受到熏陶,潜移默化中养成规范用语的习惯。

5、地理教学应联系生活,联系时事热点

考试题都呼吁地理课堂紧密联系社会生活,联系新闻事件和时事热点。构建地理与生活的联系,突出地理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学习对当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平时应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新闻时事,并将其与地理教学相联系,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当中。

[初中地理考试卷分析]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2篇

关键词:教师;教材使用;创造性;勾股定理

本次课程改革无论是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在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它带来教学观念、方式的一大改变,就是要求打破原有的教学观、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材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

一、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的内涵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主要表现在对教材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利用。它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和教学目的,避免形式化、极端化倾向。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将得到飞速提高。

那究竟如何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笔者拟通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一课来具体阐述。在人教版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体会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创设任务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二、课堂再现

课例1

1.提出问题。T:相传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去朋友家做客,在宴席上,其他的宾客都在尽情地欢乐。只有毕达哥拉斯却看着朋友家的方砖发呆,原来朋友家的地面是用直角三角形形状的砖铺成的,黑白相间美观大方。主人看到毕达哥拉斯的样子非常奇怪就过去询问,谁知毕达哥拉斯突然站起来,大笑着跑回家了,他发现了直角三角形的某一些性质。同学们,你知道毕达哥拉斯发现了什么性质?你能发现什么?S1:我发现图中有直角三角形,而且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2:我发现以直角边为边做出的正方形的两个面积之和等于斜边为边做出的正方形面积。T:我们发现A+B=C,由于这个三角形为特殊的直角等腰三角形。我们再来看几个直角边为整数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是否依然存在这样关系?

2.解决问题。T: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大家看下图。A、B、C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边长a、b、c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不会算C的面积,于是请会算的同学说说计算思路。

S:我用的方法是补的,就是把这样以c为边的斜的正方形补成一个正放的大正方形。

先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4块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就得出C的面积了。

T:非常好,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S:我用的是分割的方法。我把这个大的正方形割成4个直角三角形和1个小的正方形。我们可用三角形的面积加上中间小正方形就是大的正方形的面积。

T:非常好。接下来,请大家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请想一下,直角三角形三边可能存在哪些数量关系?

S:a2+b2=c2

3.揭示本质。T:我们刚才进一步验证我们的猜想a2+b2=c2是成立的。那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a、b斜边为c,是否都有a2+b2=c2?不要忘记,刚才我们在求大正方形的面积是如何求的?它给我们什么启示?其实历史对证明勾股定理有许多种,而我们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证明思想是“以盈补虚,出入相补”。

T: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放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会徽正是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关于勾股定理证明的草图。同学们,请拿出纸笔证明一下。

S:我用大的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四个直角三角形加上小正方形的面积。

T:运用面积不变,用割补的方法我们可以得到a2+b2=c2。

4.描述定义。T:下面我们给出勾股定理的表述。

命题: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数学语言:ABC为直角三角形,∠C=90°AC2+BC2=AB2

5.教学总结。T: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勾股定理,那你学到了什么?S:用割补法进行勾股定理的证明。T:对,我们讲了中国古代以盈补虚的数学思想,那这种以面积来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数学上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这节课你还学到了哪些数学方法?S:从特殊到一般。T:我们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入手再探究有整数边的直角三角形,最后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证明。

分析:张老师本节课的重点放在定理的证明上,让学生充分体验逻辑推理的魅力。让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直观理解勾股定理规律的发现,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与同学交流学习中,通过取长补短,吸收同学意见,修正、完善自己的想法,探讨出利用割补法求面积的方法,就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而言,掌握方法(割补法)和渗透学科思想(转化的思想)与知道结果同样重要。

课例2

1.引入课题(第一次活动)。T:请在方格纸上画面积最小的格点RtABC,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一位学生作品即如图ABC,并随即提问:RtABC中,BC=1,AC=1,你能否用计算面积法求AB的长?

S:可以把四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到正方形的面积为2,那正方形的边长也就是AB的长为■。

T:对于一个特殊的Rt确实有a2+b2=c2,但对于一般直角三角形能成立吗?

2.深入探究(第二次活动)。T:请各组利用手中的四个全等Rt纸板,拼出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设定两直角边、斜边分别是a,b,c)学生合作后摆出了如下的两种图案:

T:对于摆法1,大正方形面积可有几种表示法?S:两种,一种是c2,另一种为4个直角三角形和与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

T:小正方形边长为多少?S:b-a,把两种表示法等同起来(b-a)2+2ab=c2,化简整理得a2+b2=c2。

S:对于摆法2,也可得出a2+b2=c2。

3.强调定义。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4.总结拓展。T:关于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有五百余种,在这数百种证明方法中,有的十分精彩,有的十分简洁,有的因为证明者身份的特殊而非常著名。下面我们来看几组勾股定理证明的简单介绍(介绍刘徽图、加菲尔德图),希望同学们课下也去思考一种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分析:课例2中的两次活动都运用了动手操作的形式,非常符合中学生好奇性强的心理特点,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参与了整个学习活动,并在教师的提问下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索。新课程下的学生不希望老师经常给他们一些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有时他们渴望做一个探索者、研究者、论证家。而上面的两个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的氛围与平台,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会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思想,整个设计提倡多样化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在活动中完成了思维的不断发展。最后老师展示了一些较为典型的证明方法激发学生思考,也为学生课下学习奠定基础。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上述两位老师都在课堂中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那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究竟有哪些可取之处呢?笔者认为有三点:首先,它要求教师要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以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材观、课程资源观)来重新审视、规划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以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看待孩子,而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和一时的教学效果。其次,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中应充分认识明确教学目的的重要性。每节课、每次活动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轻率、刻意地去更改教材内容等等。教学手段与教学目的和谐一致的原则是创造性教材使用的基本着眼点与归宿。最后,希望教师们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一是广泛吸收各种教材的精华与长处,进行合理整合,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二是结合个人教学经验、研究成果和本地实际,尝试编制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行的教材体系。当教师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有了明显的课程意识和研究、探索意识,教师就不再是普通的“教书匠”,而是已经步入到学者型、专家型的实践研究者行列,其专业化教学水平必然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金立淑.指向最佳教学教学路径[J].中学数学,2012,(10).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3篇

关键词: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一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教材分析

人教版必修一是高中地理的基石,特点是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学习兴趣;强调通过地理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地理的学习态度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学习“有用”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和生活技能。下面,笔者将针对人教版必修一“太阳对地球的影响”这节教材进行整体分析、具体分析和表述结构分析三个方面的相关分析。

一、整体分析

(一)在教材中所处地位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位于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四节中的第二节,属于过渡节。本节以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为主要内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通过图例来阐述,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是结合案例分析加以阐述。本节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网上搜集资料就可以理解。这一节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二课时,有利于从高中一开始就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而且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内容,对太阳和地球有了一定认识,这为过渡到这一节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是“行星地球”这一章节学习的基础,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与新课程标准契合度

本节课程标准为“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关注点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把握本条标准应注意:第一,关注的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对地球的影响。第二,“影响”应从对地理环境和对人类活动两方面来谈,且就主要影响用举例说明即可,忌过于宽泛。最后,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1]。

而教材的内容也主要是围绕课程标准这一要求进行设计与编写的,对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与传递、太阳活动的原理及太阳的内部结构等不再详加阐述,把重点放在太阳对人类的影响上,并通过精练的语言描述和多样的活动设计来契合课程标准,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地理素养。

二、具体分析

(一)内容组织结构分析

1.知识结构(见图1)。本节教材以“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为框架。教材第一部分从有利的方面并以图片的形式从生活、生产中的事例分析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能量(生物生长发育,物质运动和生物运动主要动力,生产和生活能量主要来源等),并要求学生列出更多生活和生产上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太阳能量的来源;通过活动进一步分析太阳辐射能量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差异和这种差异对地球上的生物量的影响。第二部分,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中,介绍了太阳大气分层;什么是太阳活动;太阳活动重要标志和周期;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且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和讲解“太阳打喷嚏”案例进一步分析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图1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知识结构

通过对知识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节教材知识重点是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材也对这一内容进行了重点阐述与分析。本节的知识难点为太阳辐射影响地球大气运动和水循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宇宙这一部分在初中没有涉及,且对宇宙环境的认识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所以,对学生来说这一部分还是比较抽象的。太阳对地球的一些影响如提供光、热等,学生在日常生活可以体会到。可是,太阳辐射对水循环、风的形成的影响仅仅通过教材上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要学生真正理解还是有一定难度。

2.能力结构。教材的表述形式主要分为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部分。本节在叙述性课文上做到文图结合,配有“图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图 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太阳黑子”“图太阳耀斑”等多幅图片资料及示意图,能够让学生图文并茂地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感知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地图运用能力等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本节也通过采用“太阳能量的来源”阅读材料、关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规律的活动、关于太阳黑子的活动和“太阳风暴袭击地球”案例等多种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的学生需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材料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有进一步认识,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教材中的两个活动分别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最后,学生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案例对太阳活动影响地球有更深入的认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教材所编写的“为地球提供能量”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内容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的思想看待宇宙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辩证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二)内容表述结构分析

地理教材内容表述结构总体上包括叙述性课文和活动性课文两类,具体上来看又可分为正文、图片资料、地图、活动、案例、阅读、习题等栏目[2]。教材栏目也是教材内容呈现的具体形式,有利于丰富教材的内容和表述结构。

1.叙述性课文。地理教材中的叙述性课文是教材中地理知识体系的基本结构,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对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的表述,具体主要表现为课文和图表资料等。本节在“为地球提供能量”一框题中在正文中讲述了太阳的主要成分、温度和太阳辐射的概念、影响,语言简明扼要,并通过配备的“图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来解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主要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第二,维持地球表面温度;第三,是生产、生活的主要能量来源。这里面主要涉及太阳辐射概念和影响等知识。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一框题在正文中主要讲述了太阳大气的构成(光球、色球和日冕)、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黑子和耀斑)以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电离层、磁场和气候产生的不利影响,并配有“图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太阳黑子”和“图太阳耀斑”等图片进行形象生动地解释说明。这其中涉及太阳大气层的概念、结构和太阳活动的类型、影响等知识点。

叙述性课文这一部分的内容表述可以给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思路,教师可以在本节知识中采取讲述法、多媒体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不久便学习本节知识也不会感觉有难度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

2.活动性课文。活动性课文是地理教材中以学生参与某种活动形式来表达教材内容的课文,是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对学生过程与方法的建构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活”起来、“动”起来,从而调动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本节教材主要通过设置“活动”“阅读”和“案例”等活动性课文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具体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通过“太阳能量的来源”的阅读,让学生了解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了解到太阳核聚变的具体过程,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太阳辐射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和“太阳黑子数变化”的活动,可以让学生结合问题分析太阳辐射对植物景观分布的影响和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叙述性课文。第三,学生通过对“太阳风暴袭击地球”这一案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太阳活动是如何影响地球的。活动性课文是对叙述性课文难点知识的理解和诠释,能够帮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

三、结语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具体分析,可以了解到该教材能够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编写,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与学生对教材的需要。但是,教材所呈现的图片素材、活动却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应该让活动和课文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发展需求,教材内容也要凸现时代性,增加学生自学栏目,提供一些可供学生复习使用的课后习题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使教材内容体现“利教乐学”的教材理念。

参考文献:

[1]_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4篇

从课文知识点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即根据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来选取教材知识点。四种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相同的知识点: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同内容标准“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相契合。但四种版本的教材在知识点选取的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都侧重于阐述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知识,关于影响人口迁移因素方面的内容较少,尤其是鲁教版,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一带而过,而对人口移动的效应却笔墨特别多,这样做就有主次不分、偏题之嫌,进而导致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不是特别高。而湘教版用于人口迁移概念与分类的篇幅较少,重点阐述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突出了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了教材与课程标准的契合度。从课文素材的选取看,四种版本的教材都注意丰富性。各版本的素材都很丰富,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鲁教版分别选取了7个、10个、11个、7个素材(例子或案例),其中中图版的最丰富,达11个之多。丰富的素材有力地诠释与印证了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增强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说服力。除了丰富性之外,各版本教材还注意素材选取的时代性。如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我国的“民工流”这一素材,紧跟社会生活的前进步伐,反映我国人口迁移的最新变化。

二、课文内容组织的比较

从课文的编排顺序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因为它们都是按照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迁移的类型———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既符合地理学科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顺序:从知道什么到理解为什么。从课文的弹性看,四种版本的教材内容组织都具有很强的弹性。因为它们都安排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如人教版安排有“案例”栏目:“美国的人口迁移”,湘教版安排有“阅读”栏目:“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迁移,为了远离旱灾”、“三峡工程大移民”、“我国当代人口迁移”、“战争与巴尔干人口迁移”、“印巴分治与人口迁移”,中图版安排有“阅读”栏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人口迁移的几个特点”、“美国老年人口的迁移”,鲁教版安排有“知识窗”栏目:“国际难民与环境移民”、“外籍劳工”、“我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巴西的足球文化”。这些阅读材料的设计既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对地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具有层次和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的要求,同时也增加了教材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课文表述的比较

从课文的表述形式看,除了正文外,四种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如人教版的“案例”栏目、湘教版的“阅读”栏目、中图版的“阅读”栏目以及鲁教版的“知识窗”栏目。不同的是,中图版安排了教学指导语———“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呈现,主要针对本节教材的具体内容,列出本节的重点,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并对学习方法做出提示。而其他三种版本未设计教学指导语,虽然有丰富的阅读材料,但与中图版相比较仍显单调。从课文的表述方式看,四种版本都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如教材在讲述国际人口迁移时,人教版例举了15世纪开始欧洲殖民者迁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事例,湘教版例举出明清时期广东、福建等省的人民移居东南亚以及当前在我国有一定数量的外籍工人的事例,中图版例举出新大陆发现后的欧洲殖民者迁移、非洲黑人迁移、亚洲劳工迁移和二战后中国、印度、菲律宾等国的优秀人才移民到欧美发达国家的事例,鲁教版例举出近代从亚、欧、非向美洲和大洋洲的移民、二战后东欧国家重新划定国界引起的人口迁移、印巴分治引起的政治移民、非洲殖民者被遣返回国以及阿富汗、巴勒斯坦、波黑、中部非洲的难民迁移等事例。从课文导入方式看,中图版和鲁教版在课文开始前分别安排了“探索”栏目和“情境问题”栏目,给学生一个与教科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以及通过问题驱动构建学习探究的平台。人教版和湘教版未设计课文导入语,直接切入到正文,使教材缺乏一种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关于“人口迁移”的概念,地理学著作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定义:居住地发生变化和人口迁移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人口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所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口迁移”定义也应该主要突出这两点。人教版在定义时强调了人口迁移是指居住地的改变,但没有指出它是一种人口移动行为,概念表述还不全面。另外,在课文中第9页的“活动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中提到了“移动”一词,这里的“移动”应该和“迁移”是一个概念,一个范围。但这样的混用可能会让学生以为“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是一个概念,出现这种问题,体现了教材的不严谨。湘教版在定义时明确指出“人口迁移”是属于“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也强调了居住地发生变化,但还说它是“空间流动行为”。显然,这里的“空间流动行为”即为“人口流动”。而我们知道,人口移动是一个上位概念,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形式,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是一组并列关系的概念,是范围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因此,湘教版在概念陈述上出现了包含关系上的逻辑错误。中图版的定义比较准确,但提到“按照不同的标准,人口迁移可分为多种。例如永久性迁移、季节性迁移等”,显然,“人口迁移”是一种改变定居地的、相对永久的行为,所以不应该是“季节性”的,季节移动应该属于“人口流动”。这里的分类和前面的概念自相矛盾。鲁教版是四种版本中对这一概念表述最清楚准确的。但课文中将外籍劳工现象和我国的“民工流”作为人口流动例证似乎不妥,因为外籍劳工和我国的民工也相对长时期地离开了居住地,应该属于人口移动。从课文的原理表述看,人教版、湘教版、中图版关于“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的表述基本相同,都明确指出了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而鲁教版对此表述比较笼统,不易为学生掌握。

四、结语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5篇

一、活动系统的表现形式及分布

新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系统主要是通过“阅读”、“思考或读图思考”、“活动思考或实践或探究”、“案例”、“问题研究”等形式体现出来。如前所述,归纳起来主要有资料搜集类、实践操作类、语言表达类、图示图表类、信息技术类和探究式学习类等类型。以初中地理(人教版)为例,教材中活动系统共设置158处,其中七年级教材_设置了85处,有193个活动内容,八年级教材_设置73处,有165个活动内容。从教材结构内容分布来看,乡土地理相关活动和内容渗透于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三大板块之中,所占比例达2%左右,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二、活动系统的内容分析

1. 各类活动设计的目的与意图。(1)资料搜集类是指学生充分利用各种图片、影视等媒体资料,自主或合作收集并剪辑各种地理图片、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和整理,从而获得学习地理的第一手材料的活动类型。(2)实践操作类,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地理模型制作、实地参观、访谈调查、情境模拟、形象演示、测算应用等活动类型。例如,利用一些可直接获取的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或通过实地考察,绘制自己的校园、社区、街道等小区域平面图等。这类活动基本上每节课都会涉及到,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地理思维,提高学生地理技能,完成知识迁移,从而充分体现地理学的学科特色和开展地图教学的现实意义。(3)信息技术类,是指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从互联网上下载资料,制作演示文稿,观看录像、电影等活动类型。(4)探究式学习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探究主题,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

2. 活动系统类型在教学中的处理。针对不同条件的学校、不同素质差异的学生,地理教师对各类活动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也大不相同。[2]这里,我们以七年级地理上册为例(人教版):(1)活动系统应用为课堂引入的切入点,如借用教材第10页“活动3”作为“地球的运动”这节内容的课堂引入。(2)活动系统应用为课堂思维训练素材,如利用教材第6页的“活动”,引导学生分析经线、纬线的基本特征。(3)活动系统应用为课堂小结反馈,如讲气温分布规律时,要求学生完成第53页“活动2”。(4)活动系统应用为综合训练和研究性调查,如调查日常生活中节约和保护、浪费和污染自然资源的现象,并提出自己节约及保护自然资源的倡议等等。

总之,新版地理教材中的活动系统无论是从学科和学生的发展,还是从教与学的组织等方面,都具有教材正文不可取代的作用,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地图的学习意义和活动价值,彰显地理学科特色,为学生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重视语言表达、实践操作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学的开放性,为教与学提供了发展空间和平台,充分展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6篇

一、插图顺应潮流,特点突出

(一)插图篇幅巨大,文字描述减少

目前使用的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与以前版本相比,教材中插图比例增大,对地理事像的文字描述有所减少。这种以图代文,以图释文的编写方式留给了师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不仅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有发挥自己能力的余地,而且学生在读图、析图、绘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能力与技能也得到了培养与拔高。据统计必修插图151幅;必修二插图159幅;必修三插图108幅。

(二)插图呈现方式略有变化

其一,教材中部分插图被安插在课堂导入这一窗口中,这样的设置方式能刺击学生的视觉感官,使学生能看着图片阅读文字,带着问题迅速融入教学情境中。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没有问题学习就会停留在表层与形式上。教材插图呈现方式的巧妙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问题探求的欲望。

其二,在“活动”中穿插大量的插图。据统计,必修Ⅰ计32幅,必修Ⅱ计27幅,必修Ⅲ计18幅。而且穿插的很多图片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这样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感受自然和社会。

(三)插图彰显地理特色

鲁教版地理教材插图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凸显地理事物的特点。部分插图不仅体现了一个地理事物或一个地理场景,而且还体现学科知识的发现过程,应用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中意义与价值,在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学科知识的内涵方面作用较大。如必修Ⅰ中1-3-1“阳光花园”正午阳光变化图。该插图最大意义是能够让学生在读图析图的过程中明白了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太阳直射点运行规律,正午太阳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条件。此图一改传统教学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教学失衡状态与现象。

(四)赋予知识的时代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不同的时代对知识的内涵理解不同。鲁教版教材插图体现了知识的时代性的气息。这一点在人文地理中体现尤为明显。如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地理位置这一插图诠释了全球变暖的内涵。嫦娥探月工程、天宫一号对接、神州八号、神州九号成功发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等热点渗透了3s插图相关知识点。

(五)类型多样,层次丰富

高中地理教材“以图代文”,用图像解说、分析、说明相关的地理知识。插图不仅有传统的地图、统计图,景观图,概念图,而且还增设了联系图,框图甚至还穿插漫画。形式多样,设计新颖,层次丰富。景观图直观性较强,用图示的方法展示正文的内容,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助解功能较强。概念图是对概念的加深理解,凸显概念的内涵。如黄赤交角图。联系图主要反映地理要素彼此间的联系。如人口增长和植被破坏引起恶性循环示意图。漫画讽刺性较强,艺术形式独特,寓意深远。如插图“将来我们住哪里”。

二、对教材中插图改进建议

高中地理(鲁教版)教材插图编者匠心独运,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但本人对部分插图有点不成熟的建议,现提出,以供大家商榷。

(一)拉近插图的美感与现实间的距离

鲁教版中的部分插图过于唯美。唯美图片固然可以吸引眼球,吸引学生向往、追求美好的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某些不当行为,导致部分区域环境污染严重。学生在生活中寻不到插图中的理想的画面,心理产生极大落差,极容易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扭曲,这样的图片安插往往会适得其反。

如在“流域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一节中图4-1-10,图4-1-11过于唯美,极易使学生产生“目前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建设已经已搞得有声有色,为何下游泥沙淤积还要归结于中上游的防护林遭到破坏?”的疑问,如果换张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插图,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适度渗透传统文化要素

教材是传承文化的一种载体。教材的内容最好贴近生活现实,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特别人文地理中应多安插些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要素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例如可穿插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端午节三大传统佳节的图片,中国民俗建筑:四合院,客家土楼等传统建筑,京剧脸谱等传统艺术的图片。建议鲁教版教材编写中再安插些富含传统文化的插图。

(三)主辅插图相结合

高一学生空间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建立,内容过于简单或内容不明的插图可能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必修Ⅰ图1-1-1设置的问题为“你能看懂图中所表达的含义吗?如果请你画一幅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用“人类的信息图”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图,估计学完第一节内容学生也很难看出插图中表达的内容的意思。再如图1-4-8利用手表辨别方向设计问题为“借助手表辨别方向往往受到哪些条件限制?为什么?”笔者觉得这些问题设置太深,虽新颖但不适当。单纯用一个插图导引,很难让学生完成问题,即使在教师的帮助下理解,其理解的过程也有难度,很难激起学生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建议降低问题难度或再安插辅图帮助学生理解。

(四)尽量减少一图多用现象

鲁教版必修Ⅲ中图1-3-1”美丽的上海”在必修Ⅲ中重复使用三次,分别安插在教材的目录部分,第一单元引言部分和第一单元第三节的导引部分。建议第一单元第三节导引插图换一张。因为第二、三、四单元引言插图皆与相应单元中的章节插图不重复,唯有第一单元所用的插图存在重复现象。换掉插图后能保证教材单元结构的对称性。

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报告范文 第7篇

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一、学科质量现状

近年来,我县七、八年级地理期末考试基本上都是采取同类校联考或部分学校自己独立组织考试的形式(除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卷基本上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读图题、回答题,侧重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检测。近两年来我县期末考试大致情况如下:

在地理教学实际过程中,我们依据新课程标准并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每个学校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进行课堂改革,例如像灵台三中提出的“自助、互助、帮助、补助”课堂教学模式,城关中学提出的“30+15”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探索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不断学习名校的教学模式,认认真真备写教案,争取上好每一节课。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胆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精心布置预习交流任务,合作探究性题目,选择贴近生活的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解决一些问题,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部分人题目,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力争使每一节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由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近两年来我县地理学科所取得的成绩整体偏低,而且忽高忽低,很不稳定。整体看来我县地理教学质量基本上处于一个中等水平。成绩已属于过去,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学业成绩来反思一下我县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进行分析已制定有效的措施,以提高我县以后的地理学科的教学整体质量。

二、学科质量分析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地理课程改革必须转变“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创设于有助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初中义务教育的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与其地理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相比较,我觉得我校地理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目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学科本位,知识中心”的教育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现在地理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

2。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主要方式还是死记硬背。

3。学生读图、析图解决问题的能力差,平时教学中只重视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积累,而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不注重培养、训练。

4。地理平时教学中,存在过于注重知识目标,而忽略了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过程和方法、情感目标的教学。

5。平时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书写、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做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6。地理教学中,老师往往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教学,也没有形成完善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7。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的不够灵活,考题一有变化,有些学生就不知所措。

8。部分乡镇的地理老师都是非专业化,地理课基本都是其他老师兼职代理。

9。在利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地理教数学这方面很缺乏,一年中基本不利用多媒体来开展地理教学。

(二)原因分析:

1。教师的教学理念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对于新课程标准,新课改学习的还不够深入,对于新课改缺少大胆尝试的勇气,害怕影响考试成绩。

2。现在对老师的考核办法还需要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主要还是以学生的成绩来考核,因此,许多老师为了提高教学成绩也不愿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

3。社会因素的影响。目前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够明确,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积极性不高,处于被迫式学习状态。

4。各方面的重视不够。与英语、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学生对代理学科的重视也不够。

三、下阶段的打算和提高质量的对策

(一)初步打算初中地理教学主要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七年级地理教学阶段)本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在地理教学的实际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最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并在完成地理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尤其是书写、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第二阶段:(八年级地理教学)本阶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

力培养,如读图、析图能力,做题、答题能力。训练学生答题技巧。并对七、八年级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形成一定试试系统,最终以最佳水平完成平凉市组织的地理会考。学生在初中获得身心发展。

(二)提高质量的对策:

1。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发展地理学习能力。根据新课程的目标要求,现在的地理考试中纯粹考察记忆性内容的题目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考察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地理能力,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考察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改变学习方法。

2。加强读图,析图的专项练习,注重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上要发挥地图作用,在地图上落实地理知识和技能,学生读图,用图,绘图。获取地理信息等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学好地理的基础,是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用的技能。学生学习地理常常觉得困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地图的使用存在困难。但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却忽略了对学生读图能力的指导。今后要尽量利用好挂图,地图册等教学资源。

3。改进课堂教学和开展课外活动结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非智力因素。

4。培养学生仔细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训练学生答题技巧。

5。今后地理教学中要善于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尽量为学生提供多感官参与活动的可能,呈现多样化教学。

6。今后应进一步均衡城乡教育资源,使每所学校都有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地理教师,而且要重视边远山区学校的地理教学,做到所有学校的地理老师都是专业化的。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