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这幅画画的是佛罗伦萨一皮货商的妻子,画家画她的时候,她才二十四岁,这位妇女刚失去了自己心爱的女儿,常常悲哀抑郁。画家在画她的肖像时,为了让她面露微笑,想出种种办法:请乐师给她奏乐唱歌,或说笑话,让欢快的气氛帮助她展现笑容。画上的蒙娜丽莎呈现的笑容虽是微弱的,但可以从她的眉宇间看出只心的愉悦,一丝微笑似乎刚从她的脸上掠过。稍翘起的嘴角和舒展的笑肌,可以让人微微感觉到这位妇人在被画的时刻的心情。但她那安详的仪态,表明她的微笑是平静的,不致引起情绪上的波动,这是一种古代妇女的矜持的美的表现。由于蒙娜丽莎的微笑显得富有魅力,不少美术史家称它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的一生》)
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种类非常多元化,特别是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更是为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升提供了自主学习、写作探求等。然而在实际的多媒体高中美术鉴赏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教学策略来进行综合应用,以此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常会在诸如情景教学策略、现行组织策略、演示策略、练习策略、小组讨论策略等手段中进行任意组合、排列,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模式便出现无限种可能。
下面以最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与“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作为案例,结合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课堂进行研究。
结合我国茶文化机制的实际发展状况,可以看到茶画艺术不仅仅是茶文化体系中的核心内涵,同时,在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我们也能够看到,其之所以能够实现体系化发展,核心正是在于茶画艺术中有着独立且成熟的精神理念。而对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的创新来说,其需要的内容不仅仅是绘画艺术和技巧的诠释,同时更是情感理念的合理表达。因此,结合茶画鉴赏活动的有效融入,其必然能够为当前我们更好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提供重要支撑和铺垫。
当然,在我们将茶画鉴赏系统化融入到整个美术教育活动时,需要对整个茶画艺术中,其具体的艺术内涵和人文情怀,进行必要改造和合理优化,尤其是,要选择合适的茶画艺术,尤其是选择那些能够给与学生直观感知的茶画元素,从而激发学生在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理解与实质性感知,确保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的理想创新。
文化元素与艺术内涵,以及时代元素充分融入,是实现对整个绘画作品鉴赏最佳效果的基础,尤其是结合当前整个美术教育活动的实施状况和具体诉求,我们应该清楚,我们所想实现的效果,不仅仅是引导学生掌握更为完善的绘画技巧,同时更要注重提升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因此,在现阶段,我们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时,必须充分注重选择合适的绘画素材,特别是选择包含哪些融入绘画技巧,乃至文化元素的艺术体系,进而实现整个美术教学活动之间的合理效果。而茶画艺术,无疑就是整个茶文化机制中极具绘画艺术色彩的文化元素。因此,茶文化中所包含的茶画元素内容,恰恰为我们创作美术作品以及品读相应的绘画理念提供重要支撑。
摘要:
美术鉴赏是提高学生美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
美术论文
《清明上河图》宽厘米,长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清明上河图》生动翔实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甚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此画分三个部分:
一是汴京郊野的春光,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拉开了序幕。
二是繁忙的汴河码头,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三是热闹的市区街道,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这里交通运载工具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张择端在作这幅画时非常注意细节,人物的表情栩栩如生,动作定格生动,使人如身临其境。画家在注重实际事物刻画的同时,又注重绘画本身的笔墨意趣。在画家看来,绘画之美并不仅仅在描绘自然景色,更重要的是笔墨本身所体现的美,所传达出的画家的主官感受、气势和意趣。
通过对这幅《清明上河图》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诸多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更具一般的说,美术鉴赏的意义在于使作品完成它的创作使命。没有欣赏或鉴赏的作品,即不与观众见面的作品是不会产生任何社会作用的,美术作品只有通过鉴赏才能产生作用。美术鉴赏的过程是观者积极思考,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及掌握的知识,对作品加以理解而使作品达到完善的过程。具体作品面对不同的观者将产生不同的效应,但美术作品存在的共同效应是主要的`。美术欣赏是为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与审美素质,以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具体说它的意义体现在:
第一,美术鉴赏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极其广阔的,生活内容无比丰富,但对我们每个人来看,不管他如何见多识广,也不可能体验到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然而,借助于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却可以使我们形象地接触到许多人生与经历远远不能涉及的广阔无限的领域。以中国的美术作品为例,上下五千年,许多绘画,雕塑,工艺和各种建筑艺术,都可以帮助我们开阔眼界,使我们从中了解到许许多多从书本上和个人经历所无法得到的生动而丰富的知识。外国美术作品,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世界。所以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帮助人们周游世界,漫步历史,极大的扩展知识领域。
第二,美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美术欣赏活动的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一种感觉和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所以,欣赏者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提高认识、接受教育。如我国原始社会的彩陶和商周的青铜艺术,以及他们许多巧夺天工、光彩夺目的工艺品,使人深深地认识到我们祖国历史的悠久和古老文化的璀璨,从而更增强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鉴别,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审美的批判过程,便是提高精神境界的过程。
第三,美术鉴赏是提高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种鉴赏艺术的能力的积累,就是人的艺术素养能力提高的过程。艺术作品看的愈多的人,就愈能鉴别和欣赏艺术。
所以,多欣赏一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多对日常生活中的美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是提高人们艺术素养和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从而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熏陶渐染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进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由此可见,美术鉴赏意义非同一般。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 优化教学过程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而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则是提高效率的核心。要让全体学生在学习中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关键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如今, 在深入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 要求广大美术教师增强对课堂教改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使我们的美术教学更富有基础性和创造性, 又富于独特性和有效性, 从而充分发挥美术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如何对学生在美术学科中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创造美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提高学生美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是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结语;半开放式的结语;高中美术鉴赏课
一、半开放式结语分类
半开放式的结语是有意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解决本课重难点和关键的同时,加深对该部分的关注和理解、认识和掌握。半开放式结语一般分为三种:知识引发知识、技能关联技能的结语;留空间、撞火花的结语;促探究、引发兴趣的结语。
1.知识引发知识、技能关联技能的结语
该种结语是通过复习本课知识与技能A,引发新知识B1、关联新技能技法B2,以达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该种结语设计的关键是用A引发B,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A是导火索,B才是真正的目标。由A———B是知识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不断拓展的过程。这种方法的优势是:(1)知识体系完整,形成某一个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2)给学生思考留下一定时空,学生的思维可以朝着预定的方向驰骋。例如19世纪法国印象派美术鉴赏教学小结设计,应围绕着“印象派”这一概念A,引发出“新印象派”(B)、“后印象派”(C)系列内容,从而形成19世纪初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印象派美术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教师设计该种结语还需要考虑三点因素。因素一:教师应熟读教材,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在设计和实施该种结语前,应对关系到A———B之间的知识作系统整理、掌握。因素二:在A引发B知识、A关联B技能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其份量、注意其比例、控制好时间。因素三:始终要引导学生关注A的基础性,还要关注B与A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更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该内容。例如,19世纪法国“印象派”知识内容,就对60年代的我国油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材中油画作品《夯歌》是典型“印象派”风格的画作;学生会通过“关联性的结语”,对美术是无国界的、经典的美术作品永远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2.留空间、撞火花的结语
留空间、撞火花的结语特点是:结语的设计不仅给学生流出一部分空间,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关键是设计的问题能引发思维碰撞。该种结语不适合所有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但比较适合作品较多、艺术观念前卫的美术鉴赏课程。其突出优势是小结阶段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踊跃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题争论,发表不同想法,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积极思考,这种结语改变了学生已经习惯的封闭式小结现状,达到让“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目的。当然这样的结语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一是假如问题的设计和留出的时间不相适应,容易出现小结局促、着急结课、或者拖堂的现象;二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容易出现意见一边倒、思维碰撞不了的现象;或者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但没有出现预期的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探究问题的效果。为此,教师进行该种结语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教材应熟读和精通。这是保证开放式结语设计的最有效途径。第二,对问题设计的结果要有充分的预见和把握。对结语中问题设计可能产生的效果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方法,包括问题的探究会有几种答案、占比大约是多少、还会出现怎样的不同答案等,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时间的掌控。小结时间与问题难易度应相适应,还要预计出思维碰撞争论的时间。
3.促探究、引发兴趣的结语
促探究、引发兴趣的结语设计要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找准“探究点”进行结语设计。其特点是问题设计要具有可探究的可能,能够引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它与上面的“留空间、撞火花设计结语”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注重碰撞思维火花;后者关注“引发兴趣”。共同之处是“半开放式、留空间”。那么,需要怎样选择问题、提问的突破口又应该怎样设计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应是美术鉴赏课程中具有健康审美情趣的问题;(2)应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能驾驭、有研究意义、并能激发探究热情的问题。该种结语设计不适合所有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封闭式结语穿插使用。使用方法因课程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而定。
二、半开放式结语的课例应用
1.知识引发知识、技能关联技能结语的课例及分析
课例:美术鉴赏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2]107-112教师可以这样设计:①本节课学习和鉴赏了印象派作品系列,谁能用印象派开创者、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说明“印象派”概念和特点?②《日出•印象》还让你看到了“印象派绘画有怎样的追求”?同时说明他们的作画过程是什么样的?③“后印象派”是怎样产生的?又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主要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说明。④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对世界美术史发展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局限性又是什么?该结语的设计思路是以印象派产生(A1)、发展和技能(A2)以及追求开始,引发新印象派的概念(B1)和技能(B2)、再到后印象派产生背景(C1)、发展历程(C2)以及艺术主张(C3),其实是对以法国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美术的一个概括,帮助学生理出清晰而明了的印象派发展的脉络。教师还可以这样设计,用作品A、引发作品B、再引发作品C。这并不是单纯在小结阶段引领学生观赏作品,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作品《卢昂教堂》(A)(面对户外景物不断变化的光线,必须以直接、迅速的笔触捕捉下来)技能特征的分析———引发对新印象派画家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B)(“点彩画法”)技能特征的分析———再引发对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作品《阿尔的小屋》(C)技能特征的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美术史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更是一个“技能技巧”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回望这些派别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和艺术的主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当然,这样的结语设计需要教师至少具备两点专业素养:①对现代欧洲美术史尤其是对法国美术史中的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和应用;②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技能技法特征的关注、掌握,并能对其细微的不同给予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有具备上述两点才能设计并使用“技能关联技能”的结语设计。
2.留空间、撞火花设计结语的课例及分析
课例:美术鉴赏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第二课时《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2]107-112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小结:教材在阐述“后印象派”产生背景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它产生的直接原因“印象派的局限性”。那么,你怎样看“后印象派”?你觉得它能否克服印象派的局限性,他们的作品又有怎样的特点。由于教师的结语很开放,学生很可能得出各种答案,例如,有的学生小结:“印象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描绘和纪录“瞬间”的光影,如果把这个当成是“局限性”、或将这个局限性变得不局限了,那么,就失去“印象派”绘画的特质了。有的学生小结:若将“印象派”与14、15世纪的古典油画作比较,我还是觉得古典油画美!没有笔触、特别细腻,当然,也不缺乏思想性和艺术追求。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多种观点,推动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种结语设计为学生的复习留下充足的空间。以印象派的“局限性”展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实现了“一人搭台,全班参与唱戏”的设计初衷,在小结时学生能自主复习知识和艺术理论。如果说上面的结语设计是侧重于“留空间”的结语设计,那么,下面的结语则是倾向于“撞火花”的结语设计: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印象派似乎局限性比较突出,如一个是它模糊了写生和创造的界限、拿写生当成创作;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忽视作品内容而过于注重外光下的光色关系,恰恰这个就是印象派的最突出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突出的“局限性”才给新印象派的产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印象派是否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新印象是否又留下新的‘局限性'?”这种“撞火花”式的结语设计,可以引发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小结阶段围绕一个问题共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展示了一条清晰的链条:“现代派绘画创作越来越主观,从法国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就可见一斑。”
3.促探究、引发兴趣结语的课例及分析
(1)古希腊人信奉各种神灵,把制作雕像和建造神庙看作是对神灵最大的尊敬,神庙用雕刻作装饰,与雕塑融为一体。如《帕特农神庙山花装饰雕刻———三女神》《伊瑞克提翁神庙》(2)古希腊人是以人的形象和思想情感去塑造神灵,所以,古希腊神像在外表看来是人像,如《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3)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向他们敬奉的神灵展示人体,是对神灵的最大奉献。如《掷铁饼者》(4)古希腊人崇尚以和谐为美的美学观念,不断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如《拉奥孔》。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出相关点的时候启发引导,同时在总结时要强调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和其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建筑方面的多立克柱式一直被我们所推崇和使用,如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门厅的柱子;达芙妮牌子的女款鞋,就是用希腊神话月桂女神达芙妮的名字命名的;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星座”,也是出自于古希腊神话。本结语设计是以“古希腊美术为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为讨论题,用学生熟知的“星座”“达芙妮”“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为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这种结语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学生感兴趣的“古希腊美术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发另外一个“兴趣点”即:“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继而联系“我们身边兴趣点”,如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门厅的柱子、达芙妮牌子女鞋以及星座。“身边熟悉的生活的兴趣点”是最大的兴趣点,因为,人类文明从来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古希腊古罗马从来都没有停止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祝勇.故宫的风花雪月[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93.
美术欣赏是人们在对美术作品进行观赏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主观意识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领略而产生的一种喜欢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人们复杂的精神变化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美的赞赏和肯定。美术欣赏对于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情操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还能帮助人们开阔视野、扩充知识。美术欣赏在美术活动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术家在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时,需要通过对各类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当时艺术发展潮流来定位自己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并通过不断欣赏的过程来淘汰不满意的作品,从而精炼出具有真正价值的美术新创作。而当美术作品创作完成之后,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对美术价值的肯定,也就是说,美术创作是产生美术价值的创新活动,是进行美术欣赏的前提。同时,人们对美术的欣赏评论反作用于美术创作,使其不断改进,不断地渗入深层次的美术意蕴。
艺术欣赏需要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在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获得美感体验。一般而言,学生总是凭借直觉判断自己是否喜爱这件作品,但是直觉往往会受个体经验与知识积累的局限,影响学生对于作品的评价,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无法获得应有的能力提高。所以,以学生为主体构建自主性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求知欲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深入作品欣赏的探究过程,有效提高初中美术欣赏式教学的效率。
(一) 凸显学生在欣赏课中的主体地位, 尊重他们的感受和知识背景
首先, 教师要确立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指导思想。在上美术欣赏课时, 教师往往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作品, 并从作品的专业水准上进行分析, 教师讲解很专业, 但学生根本不知道到这些专业知识。这就是我们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 没有明确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学生的欣赏水平。美术欣赏应该是一个主客体的统一过程, 所以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可以让学生参与的课, 让学生自己学会欣赏美术作品。只有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其中, 才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教师只有调动了学生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才能上好一节欣赏课。
(二) 用启发式的提问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我认为美术欣赏课, 除了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 主要是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不能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 不能像导游一样津津乐道于向周围人讲述预先知道的对事物的固定模式感受, 而是要逐一向学生询问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第一感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表达自己的艺术感悟, 始终把握以诱导的提问作为教学前提, 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感知, 然后再讲解。例如, 在讲《蒙娜丽莎》一画时, 我一边播放幻灯片一边问学生:“你们看到这幅画的第一感受 (各种感受都可以表达) 是什么?跟这幅画有关的知识你了解多少?”学生一看到这么熟悉的作品, 兴致马上提起来了, 都争着回答。接着我又问:“这幅画美不美?假如美, 美在哪里?假如不美, 有表现在哪?”有的学生说, 人物长得美、面部表情美、双手及身体姿势美、画面整体美……通过以上的问答过程, 可以增强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诠释能力、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 他们的参与分析实际上已经使欣赏课达到了理想的效果和目标, 即全面掌握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风格。然后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蒙娜丽莎当时刚刚失去幼子, 所以心情非常抑郁, 画家为了在画她肖像的时候能让她面露微笑, 想出种种办法, 让欢乐的气氛帮她展现笑容。此时的笑容是微弱的, 也是古代妇女矜持美的体现, 这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她的姿态极为优美舒展, 这也展示出她的性格。最后我做出总结:一个真正称得上美的人必须是内在美与外在美完整统一, 所以蒙娜丽莎的美征服了世界上无数的人。
(三) 鼓励学生博采众长, 积极讨论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高校通识课课时少、内容多的问题,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课程为例,探讨了“课题式”教学法在高校通识课教学中的运用,特别讨论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课题式 教学 改革
一.“课题式教学法”的涵义及必要性
“课题式”教学在通识课的必要性体现在:
1.“课题式教学法”符合通识教育的内涵。王义遒教授说“通识课的特点就‘特’在‘文化’或‘教化’上,它既是‘课’,却不在‘传授’,而在滋润、陶冶、熏染和感化。课题式教学能够将学习、设计、研究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始终,是不同于注入式教学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
2.“课题式”教学法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提升了教学的品质,实现老师学生的双飞跃。在“课题式教学中”教师研究和提炼学科课题,促进了老师的学习反思与科研;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论文,整个过程就是在学习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提升了一步。
3.“课题式”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课题式”教学的实施,让老师在科研指导中切实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共同完成课题中建立起师生的良好关系。
二.“课题式教学法”在通识课《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中的的实践
1.教师必须改革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内涵,精心设计课题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教师应首先对所涉及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然后设计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研究课题,学生也可以自己设计课题。研究课题不能局限于戏剧文本,还要着眼于音乐、美术、舞蹈、舞台、等艺术表现,引导学生围绕一个或多个专题进行开放式、跨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与探究。以《俄狄浦斯王》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兴趣着手,可分析结构,如设置课题:论〈俄狄浦斯王〉的结构艺术;可立足于剧情的讨论,如设置课题: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情节安排;从美学和修辞来说,可设置课题如:从美学和修辞来说《俄狄浦斯王》的双重隐喻等。
2.教学中组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搞好分工合作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学生有20%的课题研习是对戏剧名品的改变及表演的课题,老师将每个小组确定为“剧组”,小组成员确定身份:导演,编剧,演员,服装,舞美等,实行导演负责制,老师为“总导演”,各个剧目的研习“总导演”要亲自到剧组探班至少3次3小时,并提供模仿和借鉴的音频,视频,编剧范例;同时指导戏服,背景音乐的选择及ppt和道具的制作。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这种分工合作明确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学生经过2-3周的研习,大胆改编再创作,表演中英文版戏剧,从东方的《西厢记》《梁祝》《窦娥冤》到西方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玩偶之家》,在课堂上掀起一阵阵高潮。
3.加强成果交流,营造学术氛围
以《中外戏剧名作赏析》教学为例,在“课题式”教学法中,为了激发学员的研究兴趣,教师经常组织小组交流,大班讲评和成果交流会的形式加强成果交流。首先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每组讲约20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即大班讲评。交流会选在学期末,邀请其他老师和非选修课同学参加,点评论文,并量化评分,尽量营造学术交流会的氛围。笔者在《中外戏剧名作赏析》中指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自己曾研究的许多课题:如《从“绝情的毁灭”到 “理性的迟疑”――试从美狄亚与哈姆雷特的复仇之路透视西方复仇戏剧主题性质的演变》,《中国古代爱情戏剧中的“灰公子”叙事模式探析》等,学生在此基础上也写出了有研究价值的作品,如论文“《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女性主义体现”等。
“课题式”教学法用于高校通识课的教学,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乏独立探索创新学习的现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求知潜能,必将将通识课的教学推到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年04期
[2]李萍.现代通识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97年02期
[3]王义遒.大学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3期
乡土是一个人出生、长期居住和生活的地方。《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铨曹》:“贞观中,天下丰饶,士子皆乐乡土,不窥仕进。”乡土文化即指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地方文化首先在于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乡土文化大体分为三类,包括自然环境:指乡土的地形、地质、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等,是供应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一切物质;人文环境:指人类在乡土的有形建设,如交通、聚落、经济活动和无形建设如文化、风俗习惯、语言等;社会环境:指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关怀、团结、合作、包容等,是在时间的长河中,人们从生活中撷取和养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的文化生活。
美术实操教学课程模式过于传统和滞后,教材设计与教学内容不符
据笔者观察,由于受到其他专业课程的严重挤压,学生美术实操课程的课时量明显不够,造成老师和学生对美术鉴赏教学不够重视,影响了该课程在幼儿园的开设质量。多数高职院校大一上半学期开设的“美术基础”课程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大基础课程;大一下半学期开设“幼儿美术教育活动指导”包括绘画活动、手工活动、欣赏活动等实践课程。在这两类课程中,绘画和手工技能课程很受同学们的欢迎,他们从中很容易获得成就感。而在美术鉴赏教学活动中,学生因为并非美术专业出身,相关知识薄弱,难以获得较大成就感,导致课堂教学气氛不活跃,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该课程逐渐被边缘化。当今社会处于一个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虽然美术课程的教材众多,教材内容丰富多样,电子版本的素材也很多,但是专门针对美术鉴赏教学活动的专业教材较少,教材质量一直都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另外,美术教材的内容安排及图片编排都过于落后,不符合该专业的标准化要求,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实践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浓,容易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师生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师在整个美术教育教学中容易忽视对美术鉴赏教学的实践指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往往无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时间,学生在课下自行组织的教学实践活动也缺乏老师的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很多科目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美术鉴赏教学更是如此。在分组教学中多数学生偏爱绘画和手工教学活动,极少数同学选择美术鉴赏实践活动,他们欠缺对该课程的认知、思考和自我反思能力,不能很好地掌握美术鉴赏的教学技能,久而久之丧失了对美术鉴赏实践教学的兴趣。教学评价是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总体来说,贵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涵盖内容较多和课后作业较多,教师很难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他们在对学生的作业及美术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评价之后,学生往往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反思自己的不足,由此也导致授课老师收到的反馈信息不够,对自己的教学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教学评价的不完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反思,也不利于学生美术鉴赏水平的提高。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对学生评价体系的制定也不够完善。因此应该出台一套监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
结合当前我国美术课程的教学标准及要求看,我们应该清楚,整个美术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诠释相应的文化精神,诠释必要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整个美术教学活动时,要一方面掌握必要的绘画技巧,同时也需要掌握相应的文化素材和精神理念,尤其是,要充分发挥绘画艺术中学生情感的实施价值。茶文化机制是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核心所在,而从整个历史发展的视角看,我国的茶文化,始终传递、延续,而且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全面丰富。
美术鉴赏课对提高学生的感知、审美、创新等能力有着重要意义,紧靠教师的讲解和培养的远远不够的,所以在开展鉴赏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出轻松和谐的自主课堂,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去分析、鉴赏和创造,让学生在自主鉴赏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美术作品的魅力,以及接受美术教育的意义,从而对学习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为了增加观赏内容的兴趣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员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关于搜集到的美术观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由于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偏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剖析须偏重于时期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偏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偏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偏重于外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偏重于形象外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偏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照顾;有的应偏重于某种外型方式要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员都应引导学生进行观赏,但授课毕竟是教师的个体劳动,教师能够本人做出决议,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剖析观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痛快让学生读文观赏或课后自查材料观赏,处置教材灵敏,详细布置。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置,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员不只要有才能找出每件作品一切美点,而且能精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观赏课教学办法切忌千篇一概。作品剖析防止八面玲珑,假如每件作品都是“形象外型生动、构图平衡稳定、颜色层次丰厚.......”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味可言?假如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观赏还有什么意义呢?教员
观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发明,其发明肉体应表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开掘每件作品,单独特有的最突出、最实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入剖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分析中发挥发明和想象,逐步培育他们的艺术涵养和发明性审美才能。
美术鉴赏是人们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审美知识等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判断的欣赏与鉴别的过程,是鉴赏者获得审美享受、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特殊的精神活动,也是鉴赏者对美术作品再创作的过程。
美术鉴赏既涉及美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又涉及鉴赏者的知识、能力、修养和复杂的心理过程。可以说,美术鉴赏受到主客体两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两个条件即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美术作品)与主体条件(鉴赏者)。美术鉴赏的客体条件是指被鉴赏的美术作品,如果客体不具备一定的审美价值与艺术价值,便失去了鉴赏的意义与价值。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俄)
1863年在人民群众反对沙皇专制制度、争取自由的影响下,俄国彼得堡美术学院14名学生拒绝按照学院硬性规定的题目进行毕业考试,他们走向社会,组成了巡回展览学会。他们创作了许多揭露农奴制度、反映俄罗斯人民苦难生活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内容新颖,形式活泼,富于战斗性,在俄国各地巡回展览,影响很大,被称为“巡回画派”。其中列宾和苏里柯夫是杰出代表。
列宾(1844-1930)著名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画的是在炎热的夏天,一群衣着破烂不堪的纤夫迈着沉重而疲惫的步伐拖着货船,艰难地走在伏尔加河畔的沙滩上。沙滩上的几只破箩筐,增添了画面的凄惨景色。画_有11名纤夫,经过画家精心刻画,反映出他们各自不同的年龄、经历、性格和气质。领头的纤夫叫卡宁,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两手下垂,身上的纤绳绷得很紧,忍受着体力上和精神上的痛苦。中间突出的人物是那位身着浅色衣服的少年,他紧蹙着眉头,吃力地用手调整压在肩上的纤绳,从他那昂起头的姿势看得出,在他身上蕴藏着一种潜在的反抗力量。最后两位人物动态对比鲜明。一位低垂着头茫然地向前移动着身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一位回头怒视着后面船上的船主,脸上是愤愤不平的表情。
列宾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画家。他擅长社会风俗画和肖像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直接而又广泛地反映了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列宾从小就喜欢绘画,后来经过努力考上了美术学院。《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第一幅成名之作,这幅画共画了三年多时间。为了创作这幅画,列宾亲自到伏尔加河边居住,和纤夫们交朋友。他寻找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纤夫形象,认真观察,并画了许多人物写生画,表现不同年龄、个性、姿态的纤夫。正是通过大量的人物写生,列宾抓住了伏尔加河纤夫的典型特征,把他们表现的十分真实、深刻又各具特色。这幅画以狭长的横幅展现了一群纤夫的形象:远处伏尔加河畔的阳光酷烈,沙滩荒芜。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几只破篮筐作点缀,景色十分悲凉。一队穿戴破烂不堪的纤夫正拉着重载货船,缓慢地沿着河岸沙滩向前走着。画面上的纤夫,有强壮的,有体弱的,有年老的,有年青的。他们的步子是那样的沉重,令人似乎可以听到“伏尔加船夫曲”那压抑低沉而又雄壮的回声。纤夫共有11人、约略分成三组。这里每一个形象都经过列宾仔细推敲,并画过人物写生。他们的年龄、经历、性格、体力以及他们的精神气质各有差别。为了更好地展示纤夫们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列宾采用了画幅较宽的横构图,把众多的人物安置在与伏尔加河几乎平行的位置上.人物的高低错落,使画面形成一种有力的节奏。辽阔壮丽的伏尔加河与衣衫褴缕但又显示出雄厚力量的纤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是受到了诗人涅克拉索夫同名诗歌的启发而创作的:
到伏尔加河边去,
是谁在伟大约俄罗斯河上呻吟,
这呻吟声是一支沉痛的歌曲,
那就是拉纤夫们在痛苦的行进。
以此展开扩写:
首先了解到19世纪是英国风景画的黄金时代,康斯太勃尔是其中最卓越的风景画大师。长期在家乡研究农村景色,画了许多素描、油画习作,然后进行创作。作品真实生动地表现瞬息万变的大自然景色,与当时学院派虚构呆板成了对照,其画风对后来法国风景画的革新和浪漫主义的绘画有很大启发作用。不同于透纳的幻想主义风格,康斯太勃尔是忠实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风景画技法自然,追求真实的视觉感受,许多风景画都是画家对家乡真实风格的忠实描绘。
《干草车》是康斯太勃最著名的代表作。《干草车》描绘的是一幅充满诗意的家乡风景画名作,也是其田园抒情风景画中最富有诗意的一幅。画面中的马车上装满干草,在清浅的小溪上涉水而过,富有恬淡的生活情趣,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也由此激发出来。
这幅作品是对地道的英国农村风光的描绘。画面的前方是一条沿河的乡间小道,一条花色斑纹的小狗站在路上向河里张望,明镜般的河水里,两匹马并排拉着一辆粗糙的四轮干草车涉水而过,车上坐着两个男人,看得出是当地的农夫。车子经过的时候,划破了平静的河水,水面上荡起层层涟漪。水面右端有一只小船掩映在茂密的水草丛里。画面左边小路尽头,座落着一所乡下农舍,农舍的右方矗立着几棵大树,从远处望去,白色墙面,红色屋顶的农舍与周围的绿树青水浑然一体,协调柔和,醒目不张扬。画面远方,黄绿色的田野延伸到茂密的树林深处,高远的天幕上布满富有动感的变幻无常的云,把整个画面衬托得空阔而灵动。这幅作品于1624年在法国巴黎展出,以其绚烂浑厚的色彩,诗一般的情调和真实的描绘博得了人们的赞赏。整个画面清新自然,摇曳多姿,如诗如画,弥漫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画中运用了多种色彩,红花绿草,蓝天白云,青水碧波,各种颜色互相对应又相互交织,打破了古典主义画家一直用棕色褐色所营造的凝重压抑气氛,把画面渲染得明快淡雅。画面中的云朵描绘得极富特色,分透明和不透明的`,它们仿佛都在流动着,而蓝灰、银灰和微绿不同色泽的云层把云朵的变化无常的形态和厚薄轻重的质感形象地体现出来,让人不得不叹服画家精微的观察力和极端细腻的用笔。画上的光线运用也很有特色。正午的阳光穿过树木的枝桠照在水面上,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光影在水面上闪烁、跳跃,鲜活得好像触手可及。树叶也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黄色光辉,就像满树金子一样。据说画家爱用白色的亮点来表现树叶上的闪光,因而被人们称为“康斯太勃尔的雪”,在这幅画上就体现得很明显。正如籍里柯曾评价的那样:“正是康斯太勃尔给了我一个优美的世界,康斯太勃尔所用的各种不同对比的色彩,从远处看产生了一种跳动的效果。”在他看,他应该画的就是眼睛所看见的自然的真实,这是最美丽不过的。康斯太勃尔一直立足于真实的现实描绘,为了表达各种各样的生动景色,他大胆创新,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把自己视角中的景色描绘在画布上。在这幅面中,光线、空气、发光的树叶、富于变化的云,都描绘得如同真的一般,我们从这幅画中也可看到画家在风景画上不同凡响的精湛造诣。
美术鉴赏即是对美术作品进行评价和欣赏,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活动,它是鉴赏者运自己的感知能力、情感、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理解和评价,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和艺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的过程。它也是鉴赏者面对足以引起审美情感的作品,二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心物感应、物我交融的复杂心理过程。通过对这幅《干草车》的鉴赏以及推及到其它的作品可以看出,通过对美术作品的鉴赏不仅可以学到美育知识,更可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对我们的性格,感情,认识,人生观,思想观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培养我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艺术素养、人文修养得到提高。我们在欣赏这些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会被其中真实而生动的形象所打动,唤起我们优美崇高的思想感情。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得到心灵的净化,情感的陶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从而改善人的情感状态,影响人行为。同时也得到视觉的愉悦和享受,扩大我们的知识领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
通过学习美术鉴赏课,使我的视野更加开阔,也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学到了专业课理论知识以外的东西,我一直以来就很喜欢风景画,也喜欢在网上搜集一些认为有唯美意境的风景图,这门课培养了我对美的认识和鉴赏能力,让我可以更加细致的观察生活中的美。更加坚定了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
摘 要:美术赏析是美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赏析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艺术感受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高。由此可见,赏析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那么,作为高校教师,应如何教会学生给小学生上名作赏析课的方法呢?在本论文中,笔者将结合一些中外美术名作和小学生特点,深入研究中外美术名作赏析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符合教育发展的美术教师人才。
关键词:中外美术 名作赏析 教学方法
赏析是鉴赏的一个过程,是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针对美术师范生,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能力。因此,在进行赏析教学时,要教会学生结合教学对象的特点、美术水平、兴趣等方面,进行教学。以下笔者主要从中外美术名作赏析方面入手,浅谈几点看法,与广大教师交流分享。[1]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赏析兴趣
在赏析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尤为重要。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尚不具备很强的赏析能力,对于中外名作作品也不了解,因而很多作品在学生眼中都是没有太大差异的(单纯地认为只是每幅图画画面不同而已)。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学会运用情境教学,带领学生入境学生。高校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外名作,创设贴合小学生的情境,而不是单调地展示作品。为了最大化渲染情境,高校教师还可以教学生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或者手段,例如背景音乐的运用、多媒体屏幕的运用、语言的运用等。例如,在学习中国美术名作《清明上河图》这一作品时,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古代还没有发明照相机,那你们知道艺术家是如何描述和记录当时的生活吗?这一问题情境可以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发挥想象。设计这个情境主要是以更为自然的方式过渡到古代艺术家利用笔墨描述当时的生活,并留下一些璀璨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品味、去赏析。等学生兴趣被激发后,再利用多媒体出示《清明上河图》,并抛出相关问题:《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风光?总之,高校教师在教学生利用情境导入时,要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巧妙导入,并控制好导入时间。为了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教学,还应设计相对应的问题牵引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深入赏析兴趣。[2]
二、展开比较教学,提高学生赏析能力
在美术名作赏析课堂中,展开比较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可以是求同比较;也可以是求异比较;还可以是相似比较。运用比较教学法,学生更有动力去赏析、对比,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高校教师在教学生上名作赏析课时,可以从比较教学入手,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小学生有事可干。例如,在学习《中国画与油画》这一内容时,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对比角度进行教学,引导小学生展开对比,提高自身的赏析能力。首先,出示两组图片,一组是《清明上河图》和《莫雷附近的杨树林荫小道》;另一组是《李白行吟图》和《蒙娜丽莎》。其次,让学生从对比的角度分析这两组名作(角度自己定,可以是求同、求异、相似的对比)。在这个环节,高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教学,提高效率(渗透分组知识,如人员分配、任务确定等)最后,请学生回答对比分析出来的结果。等小学生回答完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完整的对比分析答案,强化学生的认知。总之,整个对比教学过程以学生自主分析合作为主,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
三、进行作品点评,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在中外美术名作赏析课时,还要给予学生点评作品的机会。这是因为学生在赏析时,必然会有独特的感受;而只有利用语言将这些感受表达出来,学生对作品的感受才会更强。例如,在学习《画家凡.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增设点评环节,让学生说出欣赏后的感受。本节课主要是欣赏凡.高的经典名作,如人物画《吃马铃薯的人》、风景画《星月夜》、静物画《向日葵》。在引导点评时,应逐渐摆脱传统的“这幅画好美”、“这幅画太妙了”等不具体、模糊的评价上,而应逐渐深入。例如,从作品的风格、色彩、内容、用笔、人物形态、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点评,从而增强小学生对名作作品的理解,同时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相对应的提高。[3]
四、开展课外活动,拓宽学生赏析视野
中外美术名作赏析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高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参加一些校外的美术名作展览,让学生亲自观看、赏析,感受作品形象、特点等。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运用同样的方法教小学生,让教师带领学生走出教师,一起欣赏、感受中外美术名作,获取直观感受。作为教师,则可以采取边讲解、边欣赏的形式。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能够维持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因此,高校教师要多启发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拓宽学生的赏析视野,让学生爱上赏析课,并从赏析过程中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
总之,高校教师在上中外名作赏析课时,要以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教会学生如何给自己的教学对象上课。同时,作为教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带领学生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宏莉. 美术欣赏课培养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实验研究[D].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2] 万俐伶. 图像分解在小学高段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2
[3] 张军. 高校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1)
通过对茶画艺术与整个美术教学机制之间的本质关联进行全面分析,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中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更重要的是具体的思维体系。所以,应用茶画艺术作为整个美术教学的素材内容,恰恰正是现阶段传承茶文化体系的关键所在,在鉴赏茶画艺术时,我们看到其中,所诠释和彰显的更是审美理念,乃至独立的创作意蕴等等。
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欣赏的概念
通常,人们把学校的美术教育称作美育。其实,两者是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所谓美育是指“用美的观念和审美形态(包括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熏陶、培养人,从而提高他们的精神素质的一种教育。”也就是说,美育是以“美”为主题的精神陶养活动。而学校的美术教育所提供的不全是“美”的内涵。中外的美术史早已证明了“美既不是美术的唯一内涵,又不是美术的中心任务”。“美术作品中的一切都是有意味的艺术性形式存在,而非仅美的存在。”因此,美术教育所呈现的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观念、能力和人文思想的教育,它诉诸于人的情感、意识、意志、思维、技能、认知等多方面。所以说,学校的美术教育自有其内在的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独具美术内涵特质的教育理念。美育和美术教育是两个独立而互有渗透交叉的教育范畴。
美术欣赏决非单纯地观赏,而是使学生在审美对象与主体精神地交互中,发展和丰富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在大量的优秀、丰富的美术作品欣赏后,记忆储存积累逐渐增加,视觉审美能力和品位会得到提高;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实践活动,创造的能力会相应地提高。当然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只有将美术欣赏与美术创造联系起来,才是充分体现价值和达到目的的欣赏活动。美术创造是美术欣赏的目的之一,美术欣赏是美术创造的前提,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基础。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点
美术作品的多层性。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可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现层”,表皮之下一层称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称为“审美层”。牛顿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多层次的信息。对一般人来说,眼睛所看到的是存在的事物,而艺术家的眼睛所看到的却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艺术美的规律。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看到美术作品的表面涵义,而且要理解它的深刻意蕴。
美术欣赏的差异性。美术欣赏是一种与个人主观因素有着紧密联系的再认识和再创造的活动。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和效果上表现出的差异性是正确实施美术欣赏教学时不容忽视的问题。心理学家布尔劳在进行了颜色知觉实验后,提出了四种欣赏类型:
(1)客观型;
(2)生理型;
(3)联想型;
(4)性格型。他认为不同心理——生理类型的人在接触美术作品之初就可能在定向上形成差异;而且文化、经验等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欣赏的结果。
美术欣赏的直观性。美术又称视觉艺术,美术欣赏的过程离不开视觉的参与。用一般性的语言转译美术作品的信息,是难以具体而详尽地表达人对作品的感觉。我们不应仅仅是教学生读批评家的阐释,更要训练学生看美术作品的能力。理想的美术欣赏境界是欣赏者直接与作品交流。因此,如果在欣赏过程中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全面地、形象地、直观地呈现信息,就可优化美术欣赏教学过程。
美术欣赏的阶段性。美术作品的欣赏是各种形式的美术品(如绘画、雕塑、建筑等)作用于欣赏者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拥有一定审美能力的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欣赏分为三个阶段:
审美注意和审美期望:在这一阶段时,欣赏者对艺术作品产生精神需求,是进行审美的心理动因,也是进入审美的初始状态。在这一阶段内,人们在意识上对审美对象产生兴趣,表现为欣赏者对审美对象的高度注意。
审美感知与审美情感:对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形体、构图等发生感性的、自然的直接关系。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反映直接作用于欣赏者视觉的对象特征总和,从而使人感受到悲哀、欢快等各种情感。情感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领域。如万里长城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拉菲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古希腊雕像《拉奥孔》使人观后有痛苦的体验。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操,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
教无定法,我们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美术欣赏的特点,引导学生多层次的、直观的理解作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帮助他们了解美术的知识与规律。从他们对作品的感知出发,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创造活动打好基础。以科学的认识过程为基础,以培养学学生优良的个性品质和各种能力,发展思维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将教育的作用发挥挥到最大的限度,并真正做到为培养人才服务。
幼儿;创造力;美术欣赏
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指出,在《3—6岁幼儿发展指南》中,要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
美术欣赏活动既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又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产生创造的欲望。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志的过程。我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曾说过:“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揭示了量的积累与质的把握、认识的广度和理解的深度之间的辨证关系,也佐证了“见多识广”这一俗话的合理性。同理,幼儿只有广泛的接触、感受优秀的美术作品,才能潜移默化地逐渐认识美术作品和美术创作的规律,也才能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感悟和借鉴发展自己的美术创作水平,并从中得到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幼儿美术欣赏的目的是通过幼儿对各种美术作品的感知、叙述和分析,初步懂得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能对美术作品做出自己的评价,扩大审美视野和丰富审美情感。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帮助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源泉,是获得丰富感性经验引发幼儿创造灵感的重要途径。
那么,我们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应通过哪几个方面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环境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宽松的环境是幼儿敢于求新求异的前提,能为幼儿提供可以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宽松的环境即宽松的、无压力的、师幼平等的环境。创设宽松的环境,是指教师不把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强加于幼儿,而是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和创造的空间,从而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讨论的方式对幼儿进行适当引导。
美术欣赏不存在完全正确的答案,对于同一项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教师与幼儿一同欣赏达芬奇的油画作品《蒙娜丽莎》时,有的幼儿会觉得画面中的人物很有母性,很漂亮,很有亲切感,整幅画面给人感觉很温暖;而有的幼儿却觉得画面很黑暗,很冷,就会给人有种很恐怖很害怕的感觉等。个体差异使得幼儿有完全不同的体验。而教师则要给每个幼儿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鼓励每个幼儿都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看法,并且充分肯定每个幼儿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幼儿的理解和感受给予一定的鼓励。幼儿只有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才会有大胆求异的可能。如果幼儿担心被笑话或者被指责而有所顾忌,缺乏自信心,使得幼儿不敢说出与别人不同的看法,影响幼儿的创造思维,从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写实的美术作品,人们对其内容和情感表现倾向的认识大致相同。如果有个别幼儿的认识完全偏离,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讨论的方式,让幼儿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以对认识存在偏离的幼儿进行正确引导。教师可以请每位幼儿都来大胆说出自己对其作品的理解与感受,促发幼儿进行讨论,逐步引导幼儿获得正确的认识。
二、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对话法是幼儿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它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幼儿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由于幼儿欣赏经验的缺乏,需要教师做好幼儿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引导幼儿与作品进行对话。其中,教师开放性的提问是幼儿与作品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之一。只要运用得当,提出的开放性问题就能成为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
在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对象时,提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这像什么等,能促使幼儿产生想象的需要和动机,并激发幼儿去搜索大脑中的表象,选择已有的形象组成新的形象。特别是在欣赏西方抽象作品时,幼儿面对高度抽象的图像和线条,在教师开放性问题的激发下可以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再借助想象将这些抽象的图像和线条与相应的事物联系起来。如幼儿在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时,教师问:你在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幼儿把这幅作品中抽象的图形想象成了一个保龄球;一个妖怪等等,教师接着提问,促使幼儿在注意主要形象的基础上,展开有情节的想象,教师再接着提问:你们能不能创造出一幅更漂亮的作品呢,触发幼儿进行讨论,提高幼儿的创新思维,并产生创造的欲望。
三、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
幼儿在欣赏美术作品时,首先是对作品中具体形象的认识。屠美如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中曾提出:教学实践证明,对齐白石的鱼、虾图;徐悲鸿的奔马,群狮图;陈永佛的花鸟画;米勒的《拾穗》;莱顿的《缠线》;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一些作品,儿童都非常感兴趣。这些作品描绘了儿童熟悉的事物,或者有一定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观察这些事以及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物和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蕴,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欣赏使幼儿对事物更敏感、人物命运的体察更细致和富有同情心,情感体验更丰富。并扩充了儿童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有益于幼儿的思维模式。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幼儿透过内容,认识作品中的点、线、面、形、色等形式要素。教师引导幼儿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如引发幼儿认识并分析欣赏对象的颜色、形状及线条的'表现形式和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等,分析作品表现形式的过程,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仍以幼儿欣赏米罗的《人投鸟一石子》为例,当幼儿在欣赏其作品时,教师就可以提示幼儿观察画面中的不同色块,引起幼儿对画面中不同色块的注意。为了让幼儿理解画家是如何把人和小鸟画得这样与众不同,教师可以提示幼儿仔细观察画面中的人和小鸟,看看它们与我们平时看见的人和小鸟有什么不一样,画家用了什么样的线条和形状使它们看起来和平时不一样。
教师启发幼儿注意作品的点、线、面、形、色的运用,分析作品的表现形式,总结作品是怎么样变形的,这对幼儿的学习来说是一种提升,它有利于幼儿学会在创作中大胆表现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出更新颖的东西。
四、给作品起名字
给作品起名字一般是在对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进行的。幼儿给作品起名字的时候,是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力而完成的。教师应该鼓励每位幼儿都要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幼儿通过给作品取名字,能够引发幼儿对作品内容进行一个概括,并促使幼儿对画家作画意图的想象。在欣赏完作品之后,及时让幼儿进行自由的创作,能极大地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欣赏完作品后,可以让幼儿用三角形,四边形、五角形、花朵、葡萄等基本图形来创作出更多不同的作品,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开展正确评价,激励幼儿创新
幼儿的知识、经验、能力都处于幼稚的状态。无论教师怎样细腻的指导、启发,甚至执手授意,他们的作品都不可能完美无瑕。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作品是否富有童趣,是否体现想象力或创造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发现幼儿思维的闪光点, 就应及时鼓励, 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一)评价作品提倡鼓励
评价不是评议好与坏,对与错,而是为幼儿进一步思考、探索创造机会,是一个再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评画时,依然要多鼓励、多表扬。因为人的自我意识, 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 我们对幼儿的看法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怎样看待自己。对于幼儿来说,表扬效果远胜于批评。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儿童一旦懂得尊重与羞辱的意义,尊重与羞辱对于他们的心理便是最有份量的一种刺激,保护它、发展它可以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表扬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肯定,使幼儿更有信心和勇气继续去创作。
(二)评价的科学合理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幼儿学习积极性,激励创造,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充分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和自豪。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关注幼儿在美术创作中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中及时介绍幼儿有创意的表现,鼓励幼儿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把作品全部拿出来展览,引导幼儿观赏,能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发现创新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激励他们的探索与创新,张扬孩子的个性。教师的激励评价,是对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有力保证。
幼儿处于一个充满幻想的年龄,幼儿的许多想法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孩子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可以把美好的愿望、美好的想象变成可见的作品,由创作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成为幼儿进行美术创造活动的原动力,所以,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开展幼儿创造力培养的最有效途径。
幼儿教育是基础的基础,是社会教育事业的一项奠基工程,是培养创造力人才的关键期,教育者通过有效的手段形式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而通过美术欣赏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欣赏,使幼儿对事物产生兴趣,并产生创造的欲望。逐步形成幼儿美术创造的个性,并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让幼儿感觉大自然,社会生活,艺术作品的美。使幼儿头脑中有丰富的美的事物的表象,使幼儿审美素质得到发展,让幼儿自由创作,能使幼儿在头脑中的美的事物的表象被激活,运用掌握的美术技能和工具材料,想象,创造出新颖、独特、有创造性的优秀幼儿美术作品。幼儿通过欣赏大自然、社会生活、美术作品中美的形象,从而提高美的观察力、感受力、初步评价美术作品的能力。
结论:总之,美术欣赏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精神指导下的美术教育中,美术欣赏活动受到重视,被视为幼儿园实施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能提高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和创作水平,成为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认知活动和思维活动,儿童所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的认识,还能了解人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等许多相关知识,是形成多元文化知识结构的重要途径;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儿童对作品进行感知、描述、分析和评价,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儿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了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各种适合幼儿欣赏的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运用教育学原理探讨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能使幼儿快乐地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培养幼儿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能力,开阔眼界、陶冶性情、完善健全的人格。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大根 幼儿美术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刘金花 儿童发展心理学[M].浙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3] 俞国良 创造力心理学[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4] 俞国良 上海学前教育论文集[M].上海:上海_出版社 2002
[5] 俞国良 幼儿教育[M].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
[6] 朱贤著 儿童心理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7] 钱初熹 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8] 王建军 美术教学与审美创造力开发[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9] (德)埃莉萨·迪肯佩 儿童的幻想和创造力:关于想象旅行[M]. 石左虎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10] 屠美如 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美术鉴赏课在中职教学的重要性
中职的美术课程,本就是需要以自身审美感受与审美表达为基础的课程,所以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力与领悟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只有学生的思想悟性与审美境界有所提升,才能确保美术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在美术方面有所造诣。而美术鉴赏课程便是为提升学生审美境界、感受力与思想悟性的最佳渠道。通过对于名师大家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学生能够进一步感受到每位作家的创作精髓与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出的情感,进而提升自身的悟性及对美的感受能力。例如,学生如果鉴赏了法国的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的作品,便会发现阳光、大自然、孩童、女人及花朵,便是雷诺阿终其一生都在用丰富华美的色彩所表达出的创作理念。雷诺阿一生都没有脱离穷困的窘境,但他的画面却始终十分明亮甜美。他所画的女性都十分娇媚丰满、颇有风韵,所画的儿童也都天真纯洁,所以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雷诺阿的作品处处都体现着他虽处困境,依旧乐观的精神。这便是鉴赏课程的精髓,也是其最主要的作用,让学生与名师大家有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交流,在体会他们作品精髓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境界。
2.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摆脱意识垄断,尊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教师观念为主导的,在学生鉴赏及作画的过程中,教师也经常会进行强行纠正与意识的灌输,这样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与艺术悟性,更局限了学生对于艺术精髓的理解,所以如果想要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革新,就要先从教育的意识开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及艺术精髓的理解本就是千人千样的,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种丰富多彩的美术表达形式。学生群体中,会有喜欢抽象画作的、有喜欢写实画作的、也会有喜欢笔墨画作的,所以教师不应将学生限定在某一个固定的领域,或规定对某种作画风格应当怎样理解。例如,对于美术大家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当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许多鉴赏过的人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洋溢着幸福气息的,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中带着讽刺,也许是在用笑容嘲讽着一个时代或某一个人,所以,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并鼓励学生更加大胆的去理解、去表达出自己的艺术理念。
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直观性
国际上的名画有许多,学生无法实地去观察,只凭借语言形容自然无法体会到作品中的神韵与情感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教学设备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媒体设备,教师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出相关的名画资料,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欣赏到大家的画作,感受到大家作品当中传达出的神韵与创作的细节,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美术创作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画家创作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及创作亮点,这样的鉴赏方式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更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创作提供更加有利的参考。
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
自然是孕育出美术作品的平台,自然环境中的美妙景色,本就是整个世界中最为绮丽壮阔的作品,所以教师的鉴赏教育也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内,应当带领学生
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鉴赏,感受自然环境当中蕴含的画意与神韵,发现美的观察力是确保学生美术造诣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学会从身边的环境开始进行观察鉴赏,在一山一水、一街一人、一草一木当中去寻找美感,发掘身边展现出美感的每个细节,才能够确保在创作时能够拥有更多的灵感。
在鉴赏中拓展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的想象力,是其能够顺利进行美术鉴赏及创作的前提,所以,在名作鉴赏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着重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不会被固定的审美思维所禁锢。例如在鉴赏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去想象梵高画出这幅画时是怎样的心理活动,这幅画又表达着怎样的情感,是悲伤,是无奈,是愤怒还是对当时社会的不屑,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打断或强行指导,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并加以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扩展。
3.结语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化的现今时代,中职院校当中的美术鉴赏课程对于学生性情的熏陶、审美能力的培养、艺术领悟力的强化以及高尚品味的养成都有很大的益处。但是为了确保能够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中职的美术鉴赏课程应当对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式进行改革,并采取更加有实效性的教学方式,推动中职学生的综合性、协调性艺术能力发展,进而确保中职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在美术创作方面有更好的造诣,获得更好的发展。
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倍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梵高生性善良,同情穷人,早年为了“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受到他的表兄以及当时荷兰一些画家短时间的指导,并与巴黎新起的画家(包括印象派画家)建立了友谊。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他最初的作品,情调常是低沉的,可是后来,他大量的作品即一变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象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他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一位英国评论家说:“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在历史的角度来讲,梵高的确是非常超前的画家。
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
梵高的艺术是伟大的然而在他生前并未得到社会的承认。他作品中所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其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代的前面的确难以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他以环境来抓住对象他重新改变现实,以达到实实在在的真实,促成了表现主义的诞生,在人们对他的误解最深的时候,正是他对自己的创作最有信心的时候。因此才留下了永远的艺术著作。 他直接影响了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至于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肖像。《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画家像闪烁着熊熊的火焰满怀炽热的激情令运动感的仿佛旋转不停的笔触是那样粗厚有力色彩的对比也是单纯强烈的。然而在这种粗厚和单纯中却又充满了智慧和灵气。 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薄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
梵高的另一幅代表作品《星夜》,画于1890年6月,现藏于纽约现代美术馆。《星夜》呈现两种线条风格,一是弯曲的长线,一是破碎的短线。二者交互运用,使画面呈现出眩目的奇幻景象。这显然已经脱离现实,纯为梵高自己的想象。在构图上,骚动的天空与平静的村落形成对比。柏树则与横向的山脉、天空达成视觉上的平衡。暗黑的龙柏树巫一样飘舞着,涡旋般的星云、旋转的大小星体、甚至是新月都在快速旋转中。那种狞厉的流纹仿佛是宿命的流向,一切都是动荡不安的,摇摇欲坠的。而教堂的尖顶显得那么渺茫无助,它的尖顶几乎被夜空的涡漩所淹没。梵高的世界其实就是如此脆弱无助,而他陷入了一个无法摆脱的涡漩中。全画的色调呈蓝绿色,画家用充满运动感的、连续不断的、波浪般急速流动的笔触表现星云和树木;在他的笔下,星云和树木象一团正在炽热燃烧的火球,正在奋发向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梵高的最后一幅油画是《麦田群鸦》,这是他生命中最后一幅逼真而可怕的写照,也是他留给世人一份刺目的图像的遗书。那是一个令人不安的画面:一块被三条岔道切割成两等分的麦田,最左边的道路几乎呈现出一种边界的状态,中间一条道路以令人无限遐想的S形向远方延伸,道路的尽头全是一片迷茫与阴森,道路旁边是充满敬意的绿草,另一条道路向右边遽然偏离并消失。它仿佛一个举着双臂的人,平躺着,双肩上举着丰收的麦田。那种令人激动并慰藉的金黄色,仿佛太阳照耀的圣域,它点燃了一个人的内心的喜悦。而却在此时,天空令人不安地被乌云遮住了,准确地说,那是一群会飞动的阴影,它是一群乌鸦,纯黑色的乌鸦以及远处天空中出现的阴霾仿佛是女巫的黑色大氅一样遮住越来越少的阳光和麦田的光芒。它是一种矛盾的心情,是一种内心深处隐约的恐惧。这就是濒临死亡之前的梵高的世界,他眼里的世界分为两种颜色,一种是令人激动的金黄色,它是属于他那执著的精神的阳光色彩,另一种是令他恐惧的阴影和失望,他对那个世界失去了最后的信心,他的心情因此被切割瓦解,一块麦田因此陷落,一片阳光因此而支离破碎。
梵高以自己的生命为赌注作画,像荆棘鸟般用灵魂与鲜血谱写生命的最后华章。在这幅绝笔画中表达出梵高的“悲伤与极度的寂寞”, 他的结局似乎早就注定了。于是在奥维尔,七月灿烂的夏天,他朝自己的胸膛扣动了扳机,倒下的一刹那他的灵魂归于永恒的金黄色大地,这位癫狂的天才画家终于得到了解脱。梵高一生坎坷,尤其是在生命的。
最后几年,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完全破碎。一如大海,风暴时起,颠簸倾覆,没有多少平稳的陆地了。然而与之相对的,却是他对艺术的爱。在面对不可遏止的疾病的焦灼中,他说:“绘画到底有没有美,有没有用处,这实在令人怀疑。但是怎么办呢?有些人即使精神失常了,却仍然热爱着自然与生活,因为他是画家!”“面对一种把我毁掉的、使我害怕的病。我的信仰仍然不会动摇!”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对绘画有着偏执信仰的“疯子”,用其短暂的一生向我们描绘了他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诉说着他的激情与理想,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永恒的色彩。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而不只是积累知识那么简单。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身心等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特殊的地位与作用区别于其他学科。
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观赏已贯串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小学美术观赏教学,作为培育学生审美素质的初级阶段,必需与学生的年龄特性相分离,控制学生观赏习气和观赏特征。
【摘 要】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培养学生学会欣赏、判断、评价提升审美思想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学生鉴赏能力提高的关键阶段。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注重作品的人文性、主客观相统一性及学生鉴赏的自主性,依据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把握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充分尊重人的思想、愿望、情感、意志、尊严、智慧等人文特征。本文主要对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进行研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美的氛围;就如何上好美术鉴赏课总结了几条原则,从而使学生学会鉴赏、判断、评价美术作品,争取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美术潜能促进他们和谐、健康、自由发展。
【关键词】新课改 美术鉴赏 创新教学
当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它给高中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从课本到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美术课程的授课模式与授课秩序,使美术学习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具有独到的作用,这门融合了各种艺术种类如语言、唱歌、舞蹈、律动、器乐、图画、手工、表演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的综合课程,它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有我很深体会,在这场新课标改革中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谈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鉴赏包含鉴别与欣赏,是用运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高中美术鉴赏课是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因此,教师要通过美术鉴赏内容系列的教学,使学生们不仅能欣赏一些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作为一名美术教师首先就要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主要有两点:1.要通过阅读美术理论、美术史、美学等方面的理论著作或学术论文,提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2.从多种渠道接受美术信息。
二、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堂结构
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提高教学质量,把以往人们常用的直观教具如挂图等准备逼真地通过屏幕反映出来。改变传统的“组织教学——检查知识——讲解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课堂结构,针对美术特点,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课堂结构,建立“赏、问、议、讲、练”五个环节这五个环节互相之间并无固定顺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优化组合相结合的新课堂结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问”、 “赏”是美术学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学生均可提问,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议”指的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针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讲”指的是教师的针对性讲解;“练”指的是课堂练习,这在美术课堂中是最为重要的环节,通常都穿插在教学过程中。
三、教师上好美术鉴赏课的几条原则
1、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和目标
美术鉴赏模块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语言和鉴赏方法,了解美术学科各科的各个门类,通过鉴赏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和态度。作为面向全体学生,以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人文修养的提高是其问题所在,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机会促进他们自己获得对作品的理解。这种对作品的重要性是不能教会的,而只能通过学生在理解一件艺术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
2、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的授课方式应该灵活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展示鉴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或者以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分别谈论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抛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画面。鉴赏与实践相结合,从中领悟作品内涵。再次,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优秀的艺术作品,在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蕴,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在审美直觉刺激了鉴赏者的感觉后,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此时教师要积极传达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创设课堂情景,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
3、要注意平时的搜集整理,精心备课
教好美术鉴赏,教师不仅要备好课,写好教案,还要备好课前的材料,如恰当的实物、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典故等等。这些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增加鉴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
4、举办展览为学生提供比较作品的机会
美术鉴赏课研究性学习中,当学生意识到他们对作品的一些假设需要修改时,说明了他们遇到了困难,这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些经过仔细挑选并且在题材、风格和作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的作品。
总之,美术鉴赏教学可以利用的方法很多,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而且还要善于动脑,善于总结,一定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鉴赏方法来的。
参考文献
【1】张辉.谈新课程下高中美术鉴赏的创新教学【j】北方文学下半月 . 2010 年 06 期
【2】邓子平《对我校高一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调查与分 析》 《全国中小学美术骨干教师教育论文集》2003 年 4 月第 1 版(著作型)
摘要:语文作为各个学科之母,关系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各项能力的发展,关于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鉴赏和训练,其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鉴赏;对策
一、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鉴赏的重要性
1.直接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
语文阅读理解鉴赏能力几乎影响到整个语文的学习,语文作为一门灵活性很大的学科,这门学科之间的各个板块都是相通的,相互作用的,提高对于语文阅读理解的鉴赏,能够不断地对学生们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直接促进了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提高。语文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依靠情感的感悟和对于文章主题的把握,不断地进行语文阅读理解的练习能够实现语文水平的突飞猛进,实现语文水平的提高。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水平
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来说,学生已经初步地进行了语文赏析的引导,这对于他们在今后的文学的学习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中学语文的学习和练习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学习汉字、语句结构等,而是已经初步地建立起文学大厦的构建,对于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都有很大的要求。不过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阅读理解的赏析,将会促进他们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促使他们初步地建立起文学的思维模式。
二、中学生在语文阅读理解鉴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的感悟水平和美的鉴赏力不够
学生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欠缺是他们在语文的阅读理解练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语文的阅读题目来说,完完全全是依靠于学生的赏析能力做出感性的判断的,如果缺乏整体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会造成学生在进行阅读理解的赏析时缺乏思考的方法,出现一头雾水的情况。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是平时的训练不够,很多的学生没有语文的审美和鉴赏的意识,这对于语文水平的提高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没有赏析的能力就会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走很多弯路。
2.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把握不准
一、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变换角色,体味快乐
在新课示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经过变换角色的教学方法,让整个堂课的气氛变得相当融洽。符合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我们做教师的为何不能真正做到主导而不是主讲呢?这倒是一个新思路。但是我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能喜欢能接受吗?我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在课后以聊天的方式和不少的学生进行了沟通,可喜的是,虽然有极少数的同学觉得这样会浪费他们一些课余休息时间,因为课前要做大量预习工作,但绝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模式还是寄予了极大的热情。于是,我们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尝试。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合作舞台,学生自主探究
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例如学习《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玉器,笔者用绒布口袋装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玉石,然后提出问题“感受三种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润的”,好多学生都在踊跃举手,经过观察,发现前排有个女生,显得怯生生的,就及时请她上来,她满脸通红的摸了半天非常紧张。此时暗示同学们给与掌声鼓励,促进她拿出了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其实很难鼓起勇气才举手,如果没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启发、鼓励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也很重要。
当然教师还要有驾驭和引领课堂的能力。《_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所以应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推行小组合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同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全场的适度控制,要正确引领,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把课堂变成菜市场。例如学习《天上人间—壁画》时,了解了拓印画的简单制作过程,当堂便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张黑白拓印画,感受一下拓印过程,几分钟后就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虽然很粗糙,但艺术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因此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有通过教师专业的引导才能完成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远林先生驾鹤西去已然五年多了,但记忆中他和蔼亲切的形象还是那么得感人。纪念远林先生的文字因思绪的紊乱,竟然久久不能落笔。夜不能寐,眼见着黑夜的离去,天光的再现,我坐在书桌前只是在纸上信笔涂鸦。而平日里似乎无所不能的文字、词句,却如黑夜里苍凉的星星挂在高远处,沉静着、叹息着,隐现于浩渺的宇宙里,离我的心和纸笔竟是那么远。
沉默地闭上双眸,远林先生的音容笑貌、执著治学的精神,浸透我情感的心田。我与远林先生相识于上世纪80年代末,大学时代的我仰慕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美术史论》杂志,向杂志投了篇研究艺术家祝大年先生的论文,竟然得到了时任《美术史论》副主编黄远林先生的肯定,约见我并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方案,迅速发表在《美术史论》刊物上。黄远林先生平易近人、不摆学术架子的为人态度,让我们这些后学者获益匪浅。
1995年我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工作,并任已由《美术史论》改刊的《美术观察》杂志负责人之一,此时远林先生为《美术观察》学术栏目主持人。我由当时的读者和投稿撰稿人变为远林先生学术事业的同仁,实感欣慰。与远林先生相处,透明如玻璃,面对他就像面对酒,守不住任何秘密。我们在一间办公室工作,一直为办好刊物而辛劳。1997年6月,我们二人合作在中国美术馆主持、策划了“纪念救亡漫画宣传队成立60周年暨纪念漫画工学团成立50周年”及图片资料展览和研讨会。远林先生是四川新都人,具有四川人天生的勤勉与刻苦,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5年系统的学习、积累,使他掌握了坚实的美术史知识,对于古今中外的美术现象和美术历史,逐渐形成了深刻的美术观点。然而,在以后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他既没有选择被视为国粹的中国美术史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也没有因为西方“现代派”洪水猛兽般的风起云涌而独睐于彼,只是默默地选择了漫画―这个隽永而又极富魅力的画种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个选择,无论对他自己还是整个漫画界,都不能不说是一大幸事。
远林先生对于研究中国漫画所做出的成绩是显著的,以至于最负盛名的漫画大师华君武先生曾赞不绝口:“黄远林所写的《古代漫画》一章,改变了我和不少人认为中国古代无漫画的看法。”在收集和掌握大量资料后,远林先生与毕克官先生合著了《中国漫画史》。此书共21万字,远林先生撰写了13万字,并负责人名索引和全部图版的翻拍编排。此书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88年首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另一篇很重要的学术论文《中国当代漫画的分期和特征》,获中国艺术研究院1999年中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此文首次提出1949年至_年中国漫画的四个分期,并对其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探讨,很有艺术见地和艺术价值,被作为大型电视系列片《中国漫画大观》的主要文字依据。华君武先生认为它是对建国后中国漫画的系统研究,是建立在丰富史实基础上的有创见的论文;毕克官先生说:“这是系统评述新中国的漫画发展进程,富有史料和现实意义的稀有文章,受到社会的重视。”
当然,对漫画艺术执着研究几十年的远林先生,在关于漫画艺术方面的专论文章是数不胜数的,包括《中国美术史・现代卷》、《当代中国美术》、《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美术辞林・漫画卷》中有关漫画艺术的章节和条目,都是他编写的,颇具权威性和学术价值。另外,远林先生还有很多理论著述发表在国家级刊物上,如《讲话精神和漫画创作》、《鲁迅论漫画创作》、《寓讽于谐―谈李滨声的漫画》、《谈新时期漫画》、《反腐倡廉,漫画有为》、《从华君武获“荣誉盐工”称号说起》、《_与漫画》等。远林先生在漫画艺术方面的专著和论文,是卓有成就的。
由于多年从事漫画艺术研究,远林先生,这位外表温和、言辞朴讷的艺术之子,具有异常的睿智、惊人的艺术感悟力、辛辣的意味和超常的幽默感。他一直坚持漫画创作,走一条研究与创作相结合的路子,在各报刊发表漫画作品200余幅。他的《自报家门》参加了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刀下留情―为篆刻家造像》参加了1987年在香港举办的首次“中国漫画展”;《大鱼吃小鱼》参加了_年第七届全国美展;《说“穷”》参加了1993年美协漫画艺委会举办的“中国漫画展”;《刀下留情―为篆刻家造像》、《无题》等漫画作品收入《中国漫画家作品选》。
刘人岛 中国文物学会书画雕塑专业委员会会长,教授、画家、艺术评论家、《艺术》杂志社社长、总编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8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