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以及民族宗教部门长期以来对我镇民族工作的关心,并在项目资金安排、工作指导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中课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中课镇地处西盟新县城北面的库杏河流域两岸,东与澜沧县的竹塘、雪林、木嘎乡三个乡相接,南与勐梭镇相连,西与勐卡镇相连,北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公里,国土总面积平方公里。全镇辖有中课村、班箐村、窝笼村、嘎娄村、永不落村等5个村民委员会共50个村民小组,共有3748户11195人,其中农业户数3439户10596人,占总人口的。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中课镇牢牢抓住西盟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为重点,把边疆稳定、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的脱贫致富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全镇经济社会有了较快发展,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顺利实施,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为组长,镇长为常务副组长,分管副镇长为副组长,镇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各村书记、主任为成员的中课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在镇党政办,分管副镇长兼任办公室主任,统筹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成员单位联席会议,通报工作开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二)创新思路,科学谋划。坚持因地制宜和科学布局,从中课镇地处边境山区,社会贫穷、落后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要求,在民族经济发展、民族文化繁荣、社会事业进步、生态文明建设、民族关系和谐五个方面作出示范;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边疆繁荣稳定三个方面实现新跨越。制定了《中课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镇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建设。形成“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建设格局。
(三)结合实际,统筹发展。围绕我县提出的“重点实施五大示范、统筹推进三大工程、积极探索两大创新、着力实现三大跨越”的思路,及时协调、加快推进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项目建设,以“统筹兼顾、重点突出、协调推进、抓好落实,抓重点、抓亮点、抓试点”的要求,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扬基层干部和各族群众的首创精神,通过努力,打造好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这一品牌,为全县示范创建工作作出表率。
(四)围绕主题,狠抓落实。紧紧抓住我县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机遇,把项目作为促发展、促民生、促和谐的一件大事来抓好。一是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重大意义、政策措施、进展成效的宣传,加强对中课示范镇建设新举措、好经验、好典型的宣传,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方式,使示范建设更加深入人心,为示范建设营造更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示范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每项责任目标具体落实到部门。三是积极争取省、市、县扶持资金,优先向我镇示范建设项目倾斜,与美丽村寨建设项目相结合,整合财政、农业、林业、扶贫等部门资金,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优化区域布局,强化政策扶持,提高资金使用率和建设效益,确保我镇示范建设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五)组织有序,高效推进。一是紧紧围绕打造特色产业开展创建工作,在项目规划时严格定位重点打造特色优势产业,2015年底,完成兴边富民三年行动计划投资2585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00万元,县级整合及群众自筹万元)。省级资金300万共扶持甘蔗种植4500亩、茨竹种植500亩,市级资金100万元共砂仁种植833亩,核桃种植1400亩,实施8公里砂石路建设。二是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202-年投资200万元实施嘎娄村二组和永不落村一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三是继续巩固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不断加大对永不落村六组、窝笼村六组的项目管理和建设投入,继续打造成为我镇示范典型。窝笼村六组202-年被上级评为“民族特色村寨”。
三、取得的成效
中课镇紧紧围绕“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平台,打造了民居有特色、产业强、环境好,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组。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示范引导、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中课镇积极推进示范创建项目,打造了体现特色发展及民族关系和谐的示范创建工程典型。
(一)民族经济稳步发展。根据我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村经济落后的实际,始终注重发展民族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培植优势产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202-年末,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696万元,同比增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万元,增长;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18万元,增长;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农田面积26059亩,同比增长,实现粮食总产量万公斤,同比增长;橡胶面积12961亩,产量吨,产值万元;核桃面积13474亩,产量吨;甘蔗面积10376亩,榨季产量吨,产值万元;生态茶园面积1932亩,茶叶产量吨,产值万元;茨竹面积3079亩;咖啡面积887亩。
(二)民族文化繁荣进步。认真做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工作,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一是加强民族文化阵地建设,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镇目前共有文化活动室47个、农家书屋5个。全镇50个村民小组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广电网络全覆盖,切实解决了群众活动难、看书难、看报难、上网难等问题。二是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全镇目前共有农村民族文化宣传队6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3人。创作了《头箍女人》、《中课印象》、《中课随想》等优秀佤族原生态音乐舞剧,并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演出任务,为我镇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大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126万元完成拉勐纪念碑建设,有效推进班箐村二组民族特色旅游点创建工作。
(三)社会民生持续改善。始终坚持民生为本、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重点做好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工作,解决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202-年,共发放各种救助救济金万元、城乡低保金47556人次万元、“五保金”23人次万元、养老保险金8932人次76万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覆盖率均达。坚持脱贫攻坚目标导向,强化要素保障,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整合力度,全面实施完成2508户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实现154户530人脱贫出列,完成了一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产业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我镇林地面积368379亩,森林覆盖率。围绕建设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的总体目标,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牢牢把握“在保护中促发展、在发展中促保护”的总体思路,在加快建设中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的同时,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202-年,共完成中低产林改造亩、专项规划造林亩、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00亩,完成沼气池456口,发放节柴灶150台,兑现各项林业惠民资金万元;同步推进乡村亮化、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民众生活品质进一步提升。202-年中课镇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乡镇”。
(五)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壮大。中课镇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干部路线,始终把建设一支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长远大事来抓。目前,中课镇党政机关共有少数民族干部职工40人,占全镇干部职工总数的78%;少数民族科级干部8人,占全镇科级干部总数的67%;少数民族公务员18人,占全镇公务员总数的72%;少数民族干部比例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基本相适应,达到了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
(六)民族关系更加和谐。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围绕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中课镇在县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始终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与弘扬阿佤民族“拉勐”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了“忠诚、团结、奋进、和谐”的新“拉勐”精神,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全镇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党的民族宗教政策逐渐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20xx年,我镇共开展各类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宣传8次,1700人次参加。在全社会弘扬“维护民族团结光荣、损害民族团结可耻”的良好风尚,为我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存在的困难和下一步打算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镇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建设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使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促进边疆繁荣稳定,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同时,我们也清楚的认识到我镇在推进示范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产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和作用不明显;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民生问题备受关注;三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薄弱,农民增收渠道单一。四是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难、落地难的瓶颈尚未有效破解。由于我镇财政困难,示范镇建设资金投入能力有限,加之县级部门资金用途及下达项目时间不统一,整合资金存在一定困难。
省委宣传部、省委_部、省民委命名我院为全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为进一步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理论,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学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现结合学院实际,提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以全面建设民族本科院校为主线,以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载体,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努力把我院建成全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示范区和辐射源。
(二)基本原则
-----围绕中心、促进发展。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把教育基地建设与推进学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实施“深化内涵、转型发展、跨越建设、全面实现本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全院各族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各族师生的意志和力量,推动建设活动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推动学院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常抓不懈的基础工作,体现在日常教学工作和常规教育工作之中,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到党校、团校的教学内容之中,发挥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育的作用,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要始终把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增强创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尊重各族师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群众性,自下而上,逐步推进,努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联动创建、注重实效。要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与“两个共同”的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使创建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师生,推进创建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二、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紧紧围绕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一主题,把握中央、省委支持藏区发展的机遇,按照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各项机制,着力解决影响民族团结、学院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最大限度的减少不和谐因素和不稳定事件发生,将学院建成设施完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稳步推进,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各民族师生团结和谐、关系融洽的示范学院,建成全省发展民族教育、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维护稳定反对分裂的桥头堡。
(一)加强基地主题园区和教育阵地建设。
1.建立甘肃民院民族民俗博物馆。建立甘肃民院民族民俗博物馆,下设安多藏文化馆、河洮岷民俗馆、甘肃南部历史馆、青藏高原(甘南高原)地质馆、青藏高原多样性植物馆、青藏高原多样性动物馆。
2.创建综合性藏文文化网站。依托藏文化研究中心,以藏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服务为出发点,立足全国藏区,面向全球,建设国内高水平的综合性藏文文化网站,传承传播藏族优秀创新文化,把网站建成弘扬民族文化,反分裂促团结的一流网站。
3.建立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展览中心。搜集从古至今中国各民族具有典型意义的民族团结图片、影视、文字资料建立展室,举办主题展览活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先进事迹。
4.建立弘扬民族精神数字影视创作与放映中心。每年举办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优秀影片展播,组织师生参加各类影视作品创作等,凝聚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师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豪感。
5.建立学生社团活动中心。为各种民族特色的社团广泛开展活动提供活动场所,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带动和引领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
6.建立民族文化习俗体验中心。着眼民族优秀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依托民族工艺中心,建立民族习俗体验中心,为各族学生提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民族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
7.修建体现“腾飞志向,团结奋进”民族主题园区腾志园。园区建筑体现民族风格特点和民族团结的立意,营造民族团结、和谐向上的育人环境。腾志园包括以“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16组大型民族团结浮雕景观墙,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九思园”,水木休闲区达娃湖,民族体育文化园区、学术会堂(放映中心)、露天演艺剧场、民族团结广场等场所。
8.建设全省示范性清真餐厅—绿之苑。抓好民族餐厅的建设,做到依法依规办好优质的清真餐厅。充分尊重各民族饮食习惯,把握好面米、蔬菜、果品采购渠道、物品源头等重点环节,在就餐环境、饭菜质量、饭菜价格上下功夫,让各民族师生在这里有家的感觉。
9.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馆。立足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展示我省华夏文明创新示范区的深厚内涵,建立民族传统体育训练馆,组织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训练,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和竞技人才。
10.建设民族团结教育宣传阵地。充分运用报刊、出版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播方式,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栏目,制作民族团结进步专题网页,建造民族团结大型宣传栏,建设大型露天电子宣传屏,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营造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月的良好氛围。
(二)突出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打造品牌化系列教育活动。
制定《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
1.健全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教育。坚持以党委中心组为龙头,党、团组织生活会,教职工理论学习等为主的学习教育渠道。发挥现代技术的教育功能,组织学生定期收看民族团结教育和维稳影视片。积极探索、延伸和拓展基地的教育内容,在突出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的同时,注重突出时代特征,努力挖掘基地的历史、思想、精神和文化内涵,彰显基地的时代特色。
2.优化民族团结教育“12345”工程,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人心。一是指抓好“一条主渠道”。即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开好《民族理论与政策》通识课。二是抓好“两校培训”、“三类宣讲”、“四项教育”。“两校培训”即党校培训、团校培训。“三类宣讲”,即领导干部宣讲,专家学者宣讲,学生骨干宣讲。“四项教育”,即校党委中心组学习教育、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团组织生活主题教育、新生学前教育、新进教师岗前教育。三是抓好“五讲五做五风尚”。“五讲”是指讲“一个硬道理”,即“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讲“两个共同”,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讲“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讲“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五做”是指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阅读(观看)一本民族团结的好书(电影、电视),做一件民族团结的好事,举办一次民族团结的文艺演出,进行一次民族团结的社会实践,开展一次民族团结的表彰活动。“五风尚”是指推动校园形成五种良好风尚。即形成“珍惜祖国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良好风尚,形成“维护民族团结为荣,损害(破坏)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风尚,形成“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风尚,形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良好风尚,形成全校师生追求“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良好风尚。通过这些教育,使民族团结教育普及面达100%。
3.设立民族团结爱心教育基金。坚持民族团结教育和求真务实办实事相结合,着力解决一些少数民族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和困难。动员社会爱心人士、校内师生捐资设立爱心教育基金,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度过难关。每年春学期,由组织部、学工部组织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确保每位党员帮扶一名少数民族学生,帮生活、帮学习、帮困难,在物质上、在精神上、思想上帮助他们,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开展民族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工程。按照学院《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指导方案》的要求,开展以养成高雅的生活情趣、朴素的生活习惯、友爱的生活风尚、严明的生活纪律为核心的大学生科学生活观教育活动,促进各族大学生文明行为养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成才。
5.举办“五月之花”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每年五月制定“五月之花”活动规划及措施,广泛开展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各类文化活动,大力弘扬“大爱无华、昂扬向上、追求和合、自强不息”的阳光品质,举办大学生艺术节、公寓文化节、民族团结知识竞赛及座谈会、民族风采日、民族香浪节等活动,展示各民族饮食、各民族服饰,体现丰富多彩,百花齐放的校园民族文化特色。
6.培育“六个一”文化产品。精心设计研发民族文化创新产品,在华夏文明示范区建设中发挥基地的作用。利用基地之差异优势,在民族工艺、民族美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文学六个领域率先各设计和培育一个文化产品,增强学院的办学竞争力,提升基地的影响力。
7.以团结促稳定,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着眼维护校园和本地区社会稳定,扎实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和法制宣传教育。将民族团结与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相结合,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精神文明宣传教育、国防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学院要立足于建设本地区维护稳定的阵地,建立完善巩固、创新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的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并落实相关责任。旗帜鲜明的开展“爱祖国、反分裂、讲团结、保稳定”专项教育活动。教育对象覆盖全院师生,集中开展法制和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学习《民族区域自治法》,《国旗法》、《宗教事务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教育活动,使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和民族团结意识,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建设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环境。
8.打造“盛开的格桑花”演艺品牌。打造以“民族团结 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文艺演出精品“盛开的格桑花”。将“盛开的格桑花”文艺演出做大做精,成为引领校园文化活动的龙头,打造成对外文化交流、传承友谊、服务社会的纽带。
(三)将基地建设与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深度融合,同步发展。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专业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在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理念。
1.在师范类专业,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民族历史文化通识课,普及民族知识,推广民族文化,使每一名学生具备从事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必须的民族团结教育知识和能力。开发民族地区中小学院使用的民族团结课教材。
2.拓展藏汉“双语”教学,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双语人才。积极培育藏汉双语专业,有重点、有计划的拓展“双语”教育专业,发展藏汉翻译等专业和旅游、历史、艺术、法学等体现藏区社会文化特点的专业方向。以服务区域的支柱产业为导向,做强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学科,优先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草业科学、生物科学、藏医药学、环境生态、畜牧等专业,形成一批与高原区域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体系。
3.加强民族文化与政策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校本教材,认真整理编写民族团结教育案例。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推进民族文献的收藏、研究、使用工作,在文献资源和活动场地等方面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提供保障,有效配置各类文本资源和音像资料,在图书资料采购中优先考虑双语类图书文献资料建设。重点建设藏汉双语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建成藏族风俗多媒体数据库、甘南藏区旅游资源数字地理数据库系统、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研究、藏文信息平台等。
4.依托藏文化研究中心与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申报并建成1-2个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的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建设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多藏文化研究中心,着力建设“河洮岷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努力打造成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改建和新建3-5个专业研究机构。要依托这些研究机构,搭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研究和交流平台,促进民族团结教育展览、人才、技术资源的共享共用。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及时总结和交流研究成果。到“十二五”末,力争每年取得一项省部级以上成果,主办和承办有影响的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议1-2次。
(四)建立骨干队伍。
1.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性强、理论水平高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管理的师资队伍。在十二五期间,培养学术带头人15名左右,教学科研骨干40名左右,高级管理人员30人。初步形成一支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对内有凝聚力、对外有竞争力的教学研究梯队和管理团队。
2.办好师范类民族团结教育专业。科学论证培养目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为全省民族地区中小学院培养合格的民族团结课师资,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培养优秀人才。
3.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宣讲团。选拔由政治学、法学、民族学、宗教学等领域的专家教授10人组成民族团结教育宣讲团,面向校内师生和社会民众进行定期不定期宣讲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引导地区和校园舆论。
(五)创建校外学生实践活动基地。
1.建设甘肃民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按照就近有利的原则,逐步在省、州、县部分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地,建立甘肃民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每年建立1-2处,5年内建成6-10个基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在甘南、临夏、张家川、天祝等主要民族生源区各建立一个实践基地,每年开展一次大型社会实践活动。
2.创建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精心遴选、确定10家企业、5个社区和农牧村作为学院开展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调研活动。
(六)积极发挥基地作用,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1.建立甘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积极协调沟通,充分调研论证,建立甘南、临夏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利用继续教育学院平台,对我省及周边民族地区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培训计划列入国培计划项目。
2.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务求取得实效。结合“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在活动中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事例,深入浅出的为各族群众讲解民族政策,了解群众生产生活状况及对党和政府的意见建议,反映群众的各种呼声,并提出好的建议,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认真研究脱贫致富大计,制定帮扶计划,帮助联系村、户早日实现小康目标。
timestamp=_1667529690798_ data-highlighted=_true_>申请人:xxx,x,现年xx岁,系xxxxx职工,家住xxxx。
申请请求:批准在原宅基地的地基上建造二层框架结构带复式设有地下室的`住房并颁发规划许可证。
申请事由:老房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所建。九十年代县城改建,屋前小河填埋成路,路面抬高,我们的房屋地平面低于路面六、七十公分,每到汛期暴雨来临时,路上的水犹如一道悬河罩在我们头顶,时时心惊胆战,夜不能寐,深受其苦。更使我们受到了严重水患,房屋进水,土墙被洪水浸泡后已成危房,家中物品遭水患受到严重损失。如今,申请人的旧房随时有倒塌的危险,申请人一家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特申请贵局尽快批准申请人在原宅基地的基础上建造二层框架结构带复式设有地下室的住房,并颁发规划许可证。
特为申请,望准为盼。
尊敬的大村村委会领导:
我是xx镇大村(一村)村委会村民,由于以下几点原因,我申请大村新农村审批建房,或根据本村实际情景审批宅基地建房:
一、因现住房屋位置处于山腰上,与村坝子水平线落差近800米,交通相当不便利,无道路硬化,大半都是土路,最窄处仅有60公分。到此刻全民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的这个时代,我家交通基本靠走,连六七十年代最实用的交通工具——单车在那里都不能通行,更别说此刻村中比较实用的摩托车、三轮车、微耕机、小货车等。严重影响了家中的农业生产,给家中经济收入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大村村容村貌。
我家现有住房宅基地背靠着山,属于农村地质灾害住房。每年到雨季总会有山体滑坡泥石流出现,况且房屋还是以前父辈建的简陋瓦房,至今己近30年。地基土层属于土窑泥,干的时候收缩干裂,雨天潮湿时还会从地板上津出好些水。墙壁开裂比较严重,地板的.瓷砖都被撕裂了好多。虽经过多次整修,但破损处仍然较多(墙壁、地基裂纹),修修补补既难解决其根本问题,严重影响安全,也影响房屋外观。因而有必要从新选择宅基地建新房。
二、研究到一些具体需求,所以不在以现有地基建房而要另外申请新农村审批建房或申请其他宅基地建房。
1、原先住房交通不便利,有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安全隐患。
2、现住房地基土层属于土窑泥,干的时候收缩干裂,雨天潮湿时还会从地板上津出好些水。墙壁开裂比较严重,地板的瓷砖会被撕裂了。从建筑学上讲根本不适宜农村建筑用地。
3、重新拆了旧房建新房需要一笔很大的拆迁费用,将给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是家庭富裕的拦路虎,有悖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构想。
4、拆迁出来的砖瓦已经无多大的作用,满足不了建新房的物质要求,属于资源的浪费,违背了国家建设资源节俭型社会的意志。因而从新选择宅基地建新房十分有必要。
三、这些年来,党的政策越来越好,为响应国家小康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及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加之我们农民此刻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增加。所以,我家申请大村新农村审批建房,或根据本村实际情景审批宅基地建房。
特此申请,敬请村委会及乡镇领导核实情景,审批为盼!
此致敬谢
附:住房地址地基照片、交通状况照片、房屋受损照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7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