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流动性流动性风险发展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满足存款人提取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借款人正常贷款需求的能力。流动性是银行的生命线,一旦一家银行发生严重的流动性危机,就可能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流动性不仅直接决定着单个银行的安危存亡,对金融系统乃至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稳定都至关重要。
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都发生了流动性危机,迫使大批银行倒闭清算,以致引发了一场波及全球诸多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危机。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金融经济稳定威胁极大,必须加以重视,加强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
二、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演变与发展
流动性在商业银行经营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流动性管理被商业银行视为资产负债管理和金融风险管理中的重点。早期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资产的流动性管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流动性管理又逐渐过渡到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平衡流动性管理等几个阶段。
1.资产流动性管理阶段
(1)商业贷款理论
商业贷款理论是最早的流动性管理理论。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由于银行资金的来源多为短期资金,所以银行的业务应集中于短期的、自偿性的贷款。商业贷款理论提出了满足银行流动性与进行资金配置时应考虑资金来源的性质与结构,但缺陷也显而易见:一是银行资金配置过多的集中在盈利性较低的短期贷款上,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二是没有考虑短期贷款的偿还能力也是相对的,一旦遇到严重的经济衰退,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可能无法收回。1930年代大萧条时期,大量银行就是由于存户挤提和贷款无法收回而倒闭。
(2)资产转换理论
1930年代大萧条后,随着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资产转换理论开始流行。这种理论强调银行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保持一定的具有流动性的非现金资产为流动性需求做准备。当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超过银行所持现金时,可将这部分资产迅速变现以保证其偿付能力。资产转换理论突破了商业贷款理论对银行资金运用的限制,在保持流动性的同时增加了盈利性。但也有其缺陷:一是持有过多的流动性资产不利于银行盈利能力的发挥;二是变现流动资产的能力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最终也可能影响到流动性预期目标的实现。
(3)预期收入理论
二战后,西方各国经济复苏发展,产生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长期性资金需求,在此背景下,出现了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认为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取决于其预期收入,而非贷款期限的长短,银行据此开发了中长期分期还本付息贷款。预期收入理论深化了对贷款清偿的认识,促进了银行业务多样化,但也增加了银行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尤其在整个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会大大增加银行的风险。
综上,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是和当时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相关联的。资产流动性管理战略是一种较保守的战略,规模较小的银行通常实施的是这种管理方式。
2.负债流动性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非银行金融机构大量出现,给商业银行传统稳定的资金来源带来很大的冲击。在这一巨大的筹资压力背景下,商业银行开始改变以往的以资产管理为主的流动性资金配置策略,而转向以负债管理为主的策略。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强调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流动性,其核心是商业银行由被动负债转变为主动负债,积极从事金融工具的创新开发,开拓资金来源,通过借入资金来满足流动性需求,减少流动性资产的储备量,将资金更多的运用于盈利性较高的资产,从而提高其盈利水平。
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提高了银行筹集资金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增加了银行的收益,但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较大的潜在风险:一是负债流动性管理所依托的是货币市场,而货币市场对利率等宏观经济变量十分敏感,一旦市场出现振荡波动,银行可能无法在市场上筹借到资金;二是货币市场对筹资者的财务和经营状况的变化也极为敏感,当银行陷入财务危机并因此对资金的需求最为迫切时,市场却可能不再愿向困境中的银行提供流动性了,银行的流动性压力就可能演化成流动性危机。
3.平衡流动性管理
从上述资产流动性管理策略和负债流动性管理策略的分析中可看出,前者储备流动性具有较高的成本,而后者依赖借入的流动性又具有较大的风险,因此,1980年代出现了一种折中的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平衡流动性管理策略吸收了前两种管理策略的精华,又克服了其缺陷,从资产负债平衡的角度去协调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使银行经营管理更科学。平衡流动性管理是一种相机抉择的资金管理方式,要求商业银行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情况,通过对银行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的协调管理,达到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其基本思路是将未来的流动性需求划分为预期的流动性需求和突发的流动性需求两部分。对预期的流动性需求,一部分以资产方式储备,一部分可通过与往来银行或其他资金供给者事先达成的信用安排来解决;对突发性的流动性需求,则由短期借款来满足。期限远一些的流动性需求须加以规划,在需要时,可通过将部分资产变现来满足流动性,也可通过主动负债,如创新存款工具等方法来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与金融制度、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以及银行业务的开拓、金融工具的创新,银行流动性管理的方式还在不断改进和完善,力求找到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在确保安全性和流动性基础上增加盈利能力的、更加符合现代经营理念的管理方式。流动性管理已经成为实现金融经济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
中国平煤神马能源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平能化集团)是2008年12月5日由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_500强企业联合重组创立的一家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团。拥有平煤股份和神马股份两家上市公司。中平能化集团根据重组后产业的上下游关系,依照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原则,重新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煤炭采选、尼龙化工、煤焦化工、煤盐化工4大核心产业和煤电、现代物流、高新技术、建工建材、机电装备5个辅助产业协同发展的“4+5”产业新体系。
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发展质量的显著提高,要求企业强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专业化重组,加快提升管理水平,管理体制实现战略转型。目前,中平能化集团已经完成管理体制改革,形成了三级管控体系,但进一步激发体制活力,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的任务仍然很重。要深入分析、加强研究,进一步优化整合机关总部、产业群、经营单位的职能定位、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论文网,真正形成资源配置优化、职责权限明确、管理流程科学、执行高效顺畅、对外反应灵敏的体制机制,确保。中平能化集团化优势充分发挥,确保各业务单元经营活力不断增强。要加强产、供、销、人、财、物等基础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配置和运用能力,切实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特别是对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要加强集中管控,实现有效监管。深化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构建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针对管控范围大、要素流动快的实际,运用信息化、自动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平台,适应做大做强的需要。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严格决策程序,重点强化对重大经营行为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内部监控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内部监控系统是资本运营顺利开展的根本保证。系统的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二是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
所谓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指在明确资本运营总职能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其分解成为边界明晰的各项分职能。进行资本运营职能分析与分解是设计资本运营有关机构及其相互权责划分、业务关系的基础。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资本利用率,实现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这就是资本运营的总职能。总职能的实现要通过两个层次的资本运营,即基础资本运营和高级资本运营。基础资本运营即是生产经营,也称资本的内部积累,它通过资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循环流动而产生增值。资本循环流动的质量和效率越高,资本增值的速度也就越快。而高级资本运营包含三项子职能,即存量资产重组、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它通过资本的筹集、资本的兼并、收购、联合、重组来实现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和企业资产配置的优化,从而增大企业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最终实现资本的最大限度增值。资本运营的职能分解可以用图1来表示。
图1 企业资本运营职能分解图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设立
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权责关系,以及企业内部各经营管理层的经营权限划分是设计资本运营组织保证体系的重要依据。
下图即是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图2):
图2 企业资本运营组织体系示意图
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组织体系各组织机构职责和权限解释如下:
(1)股东会是资本运营某些重大事项的最终决策者。包括公司外兼并、收购、联合、分立、国有产权转让、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等。
(2)公司董事会是公司资本运营中心论文网,包括制定发展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资产管理与经营。具体可设下列四个委员会承担上述职能:
①产业发展规划委员会。根据企业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战略,结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制定各产业的发展规划,既包括中长期规划,也包括决定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
②投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统一安排投资项目,决定投资方向、投资规模和具体投资模式选择。
③筹资决策委员会。根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保持资本成本最低和资本结构合理的前提下,对筹资组合、规模等的决策,包括企业利润分配方案的决定。当然,如筹资涉及到出资者的重大利益,还必须经过出资者的最终批准方可执行。
④资产经营和管理委员会。除了负责企业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对集团公司、经理层、子公司董事或股权代有等履行资产经营责任制情况进行考核监督外,对企业资产的重组方案进行决策。当企业有必要实施兼并、联合等资本运营重大活动时,该委员会有权成立临时兼并联合领导小组对具体方案进行决策。
(3)资产运营部
负责集团公司资产(含股权)处置管理,制定资产处置计划,组织编制和实施资产处置方案。负责产权交易管理,履行产权经纪职责,协调产权交易相关单位的关系,开展相关产权交易行为。负责集团公司兼并与收购管理,组织兼并与收购方案编制、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股权转让或受让项目综合管理等工作。负责集团公司对外长期投资管理,组织编制投资计划和年度投资预算,组织投资项目的调研、交流、策划、谈判、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估、实施,办理投资项目出资手续等。
(4)财务处(包括内部银行或财务公司)。现代生产经营管理的中心是财务管理,财务处因此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企业筹资经营和投资经营的具体管理执行机构,而且通过制定财务预算、进行营运资金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进行财务分析与评价,为企业高层次资本运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咨询。财务处还是基础资本运营(即生产经营)的中枢论文网,通过监控整个资本流过程,降低资本成本,提高流动效率,以达到促使资本最大增值的最终目标。当然,资本运营还需要生产管理、销售管理、技术管理等机构的广泛参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集团公司对子公司资本运营管理不同于分公司,它只能通过资本纽带关系,通过委派董事长或董事等决策机构人员来间接进行管理,使其资本运营符合集团公司的发展战略规划,而不是直接干预其日常经营活动。
二、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体系的设计
(一)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指导思想
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设计的目的是既能对企业资本运营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又能考核和评价企业资本运营的实际业绩。因此,必须做到全面、科学的有机结合。
实施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的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双重目标,即实现规模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标和实现利润最大化与资本最大限度增值的目标。因此指标体系中必须首先有反映此两类目标的指标。另外,企业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相应指标体系中必须有反映资本运营能力的指标。还有,每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下而上都会受到威胁,要发展必须有稳定和安全作保证,所以在指标体系中还必须考虑企业安全性指标。综合起来,中平能化集团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就包括六大类:规模经济实力指标,规模扩张速度指标,投入产出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
(二)资本运营监控指标体系的具体内容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实力、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①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②利润占有率=利润总额/行业利润总额
这两项指标反映了企业在行业中位置和作用。
(2)规模扩张速度
企业规模扩张速度反映企业的规模增长速度。主要有5项指标:
①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②资产增长率=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③销售收入增长率=本期销售收入/上期销售收入
④利润增长率=本期利润总额/上期利润总额
⑤对外投资增长率=本期对外投资/上期对外投资
(3)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能力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②成本费用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反映企业最终经营业绩。主要有3项指标:
①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②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③销售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销售收净额
(5)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产周转达的快慢,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效率的体现,也是经营管理者资本运营能力的体现。主要有4项指标:
①应收帐款周转率=赊销收入净额/应收帐款平均余额
②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③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净额/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④总资产周转达率=销售收入净额/资产平均余额
(6)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论文网,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4项指标:
①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②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③营运资金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
④已获得利息倍数=(利润总额+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论文关键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规模的扩张、业务领域的扩宽,服务功能的扩大,同业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网上银行的兴起、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这些变化对于当今的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的改革有着前所未有的冲击。
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异,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结构比较单一,经营管理体制落后,资产负债管理手段落后、利率变动风险大等问题。因此,进一步改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水平,提高竞争力,规避风险有着重要意义。
对此,本文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理论入手,通过整理四大商业银行指标数据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进一步完善资产负债管理的建议。
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一)资产管理理论
该理论产生于商业银行建立初期,完善和成熟于20世纪40年代,该理论强调将经营管理重点放在资产业务上,主要通过对资产规模、结构和层次的管理来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满足利润最大化的目标,随着银行业的竞争和经经营业务的发展,该理论演进了三个阶段: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二)负债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银行为保持资金的流动性不必要保留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可以通过发展主动型负债方式,扩大从借贷市场上借款的渠道和途径,满足多样化的资产需求,同时也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三)多元化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资产管理理论过于注重流动性和安全性,忽视了赢利性;而负债管理理论解决了赢利性,但是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因此,该理论认为需要通过资产结构与负债结构的共同管理,才能达到商业银行安全性、盈利性、流动性协调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发展进程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起步较晚。1984年以前,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下的信贷资金体制,银行的资金由国家分配。
1985年起,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管理实行实贷实存管理体制,把资金与规模分开,实行信贷规模和资金双向控制的管理体制。
1987-1994年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4年2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关于对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通知》,对资本和资产风险权数做出了暂行规定,根据一般国际惯例和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规定了9项指标,标志着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全面实施。
1996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又公布了《关于印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和考核办法的通知》,该通知对94年通知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进行修订,主要补充了境外资金运用比例、国际商业借款指标,增加了六项监测性指标,并把外汇业务、表外业务纳入考核体系。
1998年1月1日起,取消国有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各商业银行在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计划指导,自求平衡,比例管理,间接调控”的新管理体制。
2000年来,随着我国监管机制不断向新巴塞尔协议靠拢,各商业银行开始学习国外管理经验,开始引入缺口管理、持续期管理等模式,采用先进全面的资产负债管理手段提升我国银行业经营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四、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
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能力,其效率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的竞争实力。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己经逐步建立了一套以比例控制为主的管理体系,反应银行资产的流动性、资产质量、市场风险以及资产赢利性。近几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已相继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开上市,为满足上市披露、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要求,更是需要强化资产负债管理的能力。现通过对07-09年四大商业银行六项资产负债管理比例指标的考查,进一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现状。
(一)流动性指标
表1:2007-2009年四大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情况
流动性资产
流动性负债
资产流动性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2007
2008
2009
中国工商
653960
957818
1002602
2440149
2876330
3265805
中国银行
11387
14870
34929
30470
40208
中国建设
5881
6967
8485
42924
43607
58865
交通银行
4858
7174
6953
17947
18106
24986
一、企业流动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益差。资金是企业经济活动重要的物质,离开资金运动,企业就无法运转。尽管每个企业都可能制定了资金使用计划和各项费用开支计划,但多数企业不能做到按计划控制,导致计划的可操作性差,有的甚至将计划束之高阁,计划与实际严重脱节,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变得盲目,影响企业资金的正常周转。主要表现在:银行账户多,资金分散;对外投资决策随意性大,缺乏控制;资金占用方面管理不善。
(二)存货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者耗用而储备的物资,包括材料、燃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及商品等。企业滞留存货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经营需要;另一方面是出自价格的考虑,但是过多的存货不仅会占用较多资金,也会增加包括仓储费、保险费、维护费、管理人员工资在内的各项开支。因此,进行存货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力在各种成本与存货效益之间做出权衡,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目前,存货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内控制度不健全,岗位责权不明晰,由于企业人员较少,管理部门相互兼职较多,供产销关键环节缺乏市场的预测和有效的监控;存货储量不合理,资金占用过大。
(三)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应收账款逐年增加且账期较长,企业应收账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正逐年增加;收款不力,坏账比率高,企业盲目赊销,只顾着扩大销售,却忽视了货款回收。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现象比较严重,造成正常流动资金被大量的应收账款所挤占;应收账款中的呆坏账确认不及时,给企业造成虚增资产的假象。
二、加强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流动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进一步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要加强对货币资金的支出控制,即把好货币资金支出关,控制非法和不合理的资金流出。加强对货币资金的管理,要做到“四审四看”。即:一是审支付申请,看是否有理有据;二是审支付程序,看审批程序、权限是否正确,审批手续是否完备。审批人应根据其职责、权限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三是审支付复核,看复核工作是否到位。财务部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办理支付手续;四是审支付办理,看是否按审批意见和规定程序、途径办理。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二)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降低坏账风险。企业首先必须细分市场,找准自己的市场定位,发挥优势,科学合理地筛选业务,更要对客户信誉度进行了解分析,而不是饥不择食,不分良莠,要从源头上减少坏账的产生,降低三角债的影响。当然并不是进行了客户分析就能避免逾期应收账款的产生,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瞬息万变随时有可能导致债务人财务状况恶化而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所以,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清理小组,对于清理小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原款项经办人、部门领导或单位负责人应为某项应收账款的直接责任人,参加清收小组,在清收小组负责人的调配下参加工作;清收小组成员按责任分工,并分解落实清理回收目标任务;严格考核,奖罚分明,提高催讨人员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进一步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加强对存货的管理,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存货管理系统。企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适用的存货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地了解企业的存货信息,提高存货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存货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存货的日常控制方法应采用存货归口分级管理责任制;搞好存货的规划。存货的规划是控制存货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存货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化的存货事前控制方法。搞好存货的规划,对加强存货的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四)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健全、有效、合理的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应结合企业的自身条件、单位规模、组织结构、业务性质等。一个好的内部控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即在每个需要控制的地方都要建立控制环节;内部控制的合理性,即各控制点的设置都是合理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即所有控制目标均已达到,没有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
关键词:财务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
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财务信息资源是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财务管理牵涉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行进行整体的综合管理和评估(如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等),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战略的变化。目前,由于我国行业管理体制和水平的制约,我国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相对国外而言还比较低,但是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以及企业发展的命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我国企业只有不断地发展、规范、增强财务管理意思,实际的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才能使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进一步地发展壮大以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我国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很多人财务管理就是管好日常的资金运作,这是不完全正确的,还应该包括投资、筹资以及收益分配等工作的管理。财务管理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涉及产、供、销各个环节,是通过核算、分析、对比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我国多数企业只注重了企业的日常资金管理,而忽略了其他工作的管理,因此,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出现了以下问题:
企业管理水平没有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仍停留在最原始的车间式管理模式上,往往存在管理不到位,存在管理盲区等问题。我国企业现行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后现代的计划经济企业管理模式,现行的财务管理必然受到传统财务管理的影响,对投资决策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一味盲目的投入资本,而没有将财务管理效果与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效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企业投入与产出没有得到平衡。这种财务管理现状违背财务管理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原则,对企业而言是不可取。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不够,对资金管理不能有效保证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使大量的企业资金周转周期长、速度慢,从而导致流动资金短缺。为了保证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企业必要大量向银行贷款,从而陷入庞大的资金占用和银行债务的漩涡中,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另外,有些企业搞预算外资金,造成资金体外循环,使得企业正常的资金流转困难;企业存在太多的呆账坏账使得企业资金循环不良。财务管理应该是涉及到多方面的,不仅要涉及到投资、筹资,还应该注意资金回收问题,将资金回收周期等相关的信息准确的提供给企业相关管理者,以实现资金良好循环。
部分企业在企业资金管理不严,尤其是成本管理不到位,稍有积累便在非生产性上开支以致企业在亏损状态下仍大量挥霍金钱。另外,许多企业对生产经营的状况缺乏科学而严格的管理和考核,造成物耗无定额,成本不核算,设备无人管,考核无奖惩等状况;多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浪费现象,对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缺乏开发研究的力度和支持。
二、我国财务管理发展展望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以及企业发展的命脉,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中心,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战略的变化。如何提高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竞争力,以适合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的需要,是实行企业现代化财务管理的关键。针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是引起注意并付诸实施的。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企业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资金的合理筹措和有效使用。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管理处于企业管理核心地位,必然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目前我国处于市场经济的时代而不是计划经济时代。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者、财务管理人员应树立全新的理财观念和现代化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再只着眼于物资资产和金融资本,而应该向以人为本、竞争与合作统一、知识效益等方向转变,运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另外,财务人员必须不断学习与其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理财,努力实现所有者权益的最大化;当企业的权益受到损害时依法维护企业的权益。
企业应该安排和计划对其未来的行为,分配、考核、控制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以使企业按照既定目标行事,从而有效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即预算管理,加强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和费用,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实现企业经营利润最大化。
在充分保证采购质量的前提下,采用市场调查、网上调查以及信息收集等手段对需采购的物资进行询价、压价、列表比较后,实现采购供应的多元化,并充分调研项目所需物资的使用期限,在合适的时机进行采购,并采用铁路运输等低价稳定可靠的方式,从而在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以及运输成本,使得企业在成本价格上实现优势,以获取最大的利润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随着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白热化,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应该更多的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实现网络化财务管理模式不但减少了人工输入,可使财务数据更加准确、即时,而且使企业业务、结算、付款、人事等各系统的数据通过接口自动导入财务系统,凭证、报表由系统直接生成,财务人员工作效率提高,人员更加精简,使企业对资金运用进行统一调度,避免了资金的分散,同时也增强了资金的安全性。
三、结语
中国企业目前的财务管理现状大都拘泥于传统计划经济财务管理的思维定式,往往会出现资金循环不良、成本管理不到位、预算管理不充足、信息化管理不够等等问题,面对当今市场现状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方向,必须通过树立正确科学的财务管理观念,树立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意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实现信息化财务管理体系,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发挥其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参考文献: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
1.财务管理观念急待更新
长期以来,由于政企不分,我国企业财务部门扮演的角色往往是企业领导投资分配行为的传声筒和计算器,执行着资金供应后勤部的功能,表现为参与管理程度低,信息利用水平低,决策建议质量低等“三低”状态。这种状态长期影响着我国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向新型化演进。作为管理企业价值流的职能机构,财务部门是现代企业各项管理职能中最能发现和利用管理信息的部门。在所有发达国家,财务信息系统一直处于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中心位置,是企业重大决策的主要依据,这是现代企业的一个基本特征。由于中国的国有企业有与生俱来的“忍耐性”和“承受力”(由国家财政兜底),使企业财务及财务主管部门养成了对信息管理利用的一种麻木状态,麻木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习以为常,不正常的状态成了常态。国有企业的理财水平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确实存在着太大的差距。我国企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缩小这个差距,这是毋庸置疑的。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企业管理信息化有深刻而紧迫的认识,特别是企业的主要领导,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财务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要有一个观念上的飞跃。
2.财务管理的视角和重点要转变
由于传统体制下,产值、产量、利润一直是企业考核的核心指标,是企业领导关注的重点,而且企业领导班子中,生产型、技术型往往居多,经营管理型甚少,这种现状往往导致企业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他们认为企业的经济效益是靠生产干出来的,不是靠算出来的,在认识上至今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生产、轻财务,重指标、轻分析,重利润、轻资金等等,其中又以重利润、轻资金的倾向表现最为突出。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而资金是企业财产的货币表现,利润与资金是两个含义不同的经济概念,一个存在于经营过程之前,是企业经营得以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一个产生于企业经营过程之后,是经营效果的直接反映。经营利润的产生往往伴随着资金的良性循环与周转,所以利润与资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经济联系。可是在企业经营的多数情况下,利润的账面数额与同期企业的资金周转、回笼的实际情况并不一致,这是因为利润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来计算的。举例来说,假如企业账面有当期盈利100万元,而同时销售回笼的资金不是100万元,甚至大大低于100万元。也就是说,当期盈利的大小并不能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不能反映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必须的资金保障。偏爱利润,忽视对资金周转状况的分析与把握,必然导致短期经营行为的蔓延,最终将损害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这类情况要求企业领导高度关注理财,全面把握利润与资金周转的信息,并且将资金流信息作为视觉的首要关注点。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既有待水平的提高,更需要观念更新。
3.合格理财人才短缺
我国企业财务部门并不缺人,编制经常是满的且常常超编。由于传统体制的原因,这支队伍的业务水平的提升既无外在的压力也无内在的动力,与当今迅速变化的竞争环境表现出巨大的反差。企业财务部门人数多人才少的现象比比皆是,特别是思想素质高,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财务会计、懂企业管理软件的人才尤为稀缺,这就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企业财会人员中,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只有10%左右,高级职称的财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趋于老化,新毕业的学生学历和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经验有待提高。如果这种人才格局不改观,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就难以改变,缺乏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支撑,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只能是纸上谈兵。
4.财务管理手段落后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内涵包括在企业中实行信息管理现代化,具体说来就是企业的全部循环实现计算机软件及网络化管理。目前在我国运用ERP(企业资源计划)的企业尚属凤毛麟角,运用财务软件的也是少数,这种状态必须抓紧转变。因为这个环节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链条上的瓶颈,直接关系到我国企业的整体运作水平,关系到我国企业是否能实现精益生产、清洁生产、准时定制生产,关系到与现代生产方式接轨的水平。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必须十分珍惜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抓紧改变企业粗放经营、拼资源、拼环境的现状,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如何走下去的问题。要改变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必须改变企业财务信息的获取和运用方式,必须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的财务管理武装起来,使企业拥有从价值角度精准配置资源的能力。
二、对策研究
1.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我国通过对国有资产监督模式的不断探索,基本确立了_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受所有者权益。根据这一基本模式,地方政府也相继建立了_及机构,专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监督。同时也明确了政府通过_对国有企业的监督只能是一种大体方向上的监督,要严格落实政企分开的制度。笔者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针对国有企业股权制改革的现状,分析目前模式在监督国有资产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探讨国家一级地方_的角色认定,以及监督权的实施。
二、国有资产监督模式现状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为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就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国有企业的运行模式以及政府机构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模式一直存在较大问题。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国有企业经历了扩大企业自以及两权分离两个不同的阶段。国有企业模式的改变目的在于管理激励作用的发挥,调动国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公司法》框架内监事会制度(内设监事会制度) 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具有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特点,其为我国现代化企业的运行模式做出了最本质的规定。我国对于国有企业的运行机制有着法律法规上的规定和依据,如《_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公司法》等。虽然有着理念上的指导性的法条规定,但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大的问题,同时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也存在较大问题,并未实现决策、监督和执行的相互制约。现行国有企业的监管机制逐渐形成,形成了类似注册企业的董事会与经理制度。具体监管与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二)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 独立董事制度要求我国上市企业中董事成员的三分之一为独立董事,形成监事会,从属于董事会,能更好地监督国有企业的运行。而目前的现状是,我国独立董事大多缺乏企业高层的经营、管理与监督经验,实际上独立董事不独立,真正发挥监督作用的少之又少。
(三)会计委派制度 会计委派制度的含义是从财务监督的视角出发,由上级机构向下级机构派出财务人员,代表上级机构对下级机构的财务执行状况进行监督。由于派出人员和下级机构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所以在监督方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更好地发挥监督作用。正是鉴于这种制度的优越性,_选择了部分国有企业试点这一制度。但由于派出人员仅能监督下级机构的财务状况,所以在监督效果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三、股权多元化趋势下国有资产监督模式
分权制衡理论在公司管理制度中的具体应用是所有权、经营权以及监督权的分离。股东大会最终享有企业的所有权,对于公司的重大问题具有决策权。董事及总经理是公司管理权的最终拥有者,同时企业设有监事会享有监督权。但企业三权分立的实施最终也必然会落到权力集中于董事的最后结果。所以三权分立最终能否实现真正的平衡,是当前企业运行和管理的争议所在。在具体实施中,_的设立对于监督国有企业的运行发挥了重大作用。_相当于外部的监督部门,并且通过法律制度的落实,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监事会的监督权力,通过这两者的完美配合达到监督的最佳效果。同时将试点国有企业和没有进行良好监督的国有企业进行对比,可以发现,被监督的国有企业无论在运行的效率还是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带来的影响力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在运行过程中,以法规条款为基础,以具体的经营业绩考核、财务监督、国有产权管理等为手段,同时重视监事会的作用,最后保障国有企业的良好运行以及整套流程的具体实施。如甘肃国资监管框架中的监督体系由两部分组成,包括财务监督体系和监事会体系,两套体系相辅相成,从两个维度行使了出资人的监督权。前者具有监督管理的性质而后者具备纯监督的属性。具体而言,财务监督和监事会的监督从细节以及整体这两个角度出发,财务监督在具体的实施环节进行监督,而监事会则做好整体的把控,只监督不参与。总结甘肃省近两年的经验,主要包含如下措施:
(一)_利用好审计手段,发挥审计监督管理作用 审计是保证国有资产是否得到良性运转以及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出的重要保证。_必须严格利用好审计的作用,同时要加强自身审计的能力,可以采取与外部审计机构合作的方式,充分做好国有企业的监督工作。
(二)建立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体系,为国有出资人管好账本 _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企业账本的核查。一个企业的账本是对企业当前财务状况以及经营成果的综合反映。同时,_必须切实加强预算制度的落实,因为预算制度是对企业资产出口的严格把控,能够要求国有企业制定出最合乎成本收益原则的规划,从而保证企业战略的实现。同时,预算制度也有利于强化_的出资人地位,从而增强_监督时的强势地位,保障之后监督信息的准确性。最后,对预算制度的管理,改良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为之后的监督管理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确立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体系 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国有资产损失账销案存、固定资产报废、清产核资、财产损失责任追究、会计政策、财务预算、财务决算、企业内部审计、中介机构委托审计、绩效评价、会计估计报备、国有资产统计、审计监督制度。同时各个地区在落实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时也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状况,在整体落实各个制度的同时,切实加强某几个方面的工作。最后通过建立较为完备的出资人财务监督制度来保障_的监督工作。
(四)发挥综合绩效评价的作用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优秀企业的代表,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发挥其社会导向作用,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时,必须采用综合绩效,_有相应的评分表,各个省份在具体应用时应注意对指标的修订和完善以及权重的最后落实,在最大程度上保障评价过程的公开公平。
四、成熟经济体国家国有企业监督模式概述
对于国有企业,不同经济体制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定义。西方大多数国家对于国有企业的定义,是凭借政府对于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国有企业最为显著的特点表现为政府能够对企业增强较为显著的影响力。则根据监管方式以及法律地位的不同,国有企业一般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国有企业,国家对于资产有绝对的所有权,国家委托董事会进行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政府具有绝对的管理权但是对企业没有所有权的国有企业;国私合营企业,在这样一种经营模式下,国家拥有部分财产所有权,地方政府和私人也享有部分的企业权力。
(一)欧美国家国有资产监督模式 最具代表意义的西方国家国有企业监督模式是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国有民营方式。在众多市场经济国家中,美国的市场经济表现得最为充分,国有企业主要存在于非营利性的公益性企业以及需要在前期投入高额资金的技术行业。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模式是英国模式,英国模式区别于美国模式最大特点在于英国成立了国家企业局,专门对国有企业进行监督管理。这种模式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政府是最为直接的国有企业产权所有者,其能够对国家企业局进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国家企业局作为最大的政府委派机构,能够对其他国有成分的企业进行监督管理。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的是财政与行业主管相结合的监督管理模式,而负责上述工作的部门主要是财政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法国对国有企业实行监督管理,最为重要的职责是要结合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相关因素,以及自身的经营状况,重点对企业经营者的委派做好相关的决策。在德国,政府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主要是通过监事会和财政部来进行。德国的国有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时,必须经由财政部、监事会的批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组织,劳动用工以及内部监督管理等方面,被委任的管理者具有较大的自。
(二)日本国有资产监督模式 考虑外部环境,与我国国企最为相似的是日本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督模式。鉴于日本国的特殊国情,日本的国企大都采用高度集权化的管理,监督、管理、所有权没有很明确的划分。这样一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给日本带来了经济的大发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对于国有企业进行了改革。对于国有企业大量采用股权多样化的方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对于国有企业的绝对控制权,使经营效率得了极大提高,从而极大增强了企业的效益。
五、股权多元化背景下国有企业监督模式优化
一个较好的国有企业监督模式,应该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整体模式,最终要使国有经济的内部布局得到优化,保障国有企业承担效率成本的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监管的职能得到较大完善,同时保证监管企业的独立运行。特别是对财务监督体系范围内的工作,要重点采用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模式。要将国有企业真正纳入到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去,用市场经济的风险体制约束国有企业的财务模式,最终以国有资产效率的提高作为落脚点。重点培育财务监督以及理事监督的机能。目前我国在股权多元化企业的监督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如派遣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董事进行国有企业的财务监督,财务监督和监事会监督在_监管企业的范围内已初步成型并取得了一些成果,_对重大财务管理事项做了前置处理,得到了其他股东和企业的理解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还需继续总结成功经验,使国有资产监督方式走向规范化、实时化。
(一)监事会监督方面 要切实实现监事会的监督作用,需要从两方面加强,一方面即理论完善,另一方面则是要落实到位。对于理论完善方面,监事会工作办公室要结合我国当前的内外环境,整合内外资源,对当前的监督模式做出相应的创新,并做好相应问题的配套措施。对于落实方面要狠抓到位,即监事会各层级要根据工作配套方法,结合监事会的实际情况,将理论方法变成切实的工作程序,夯实并监督各级行为。将理论方法切实变成可行的措施,具体做好监督的各种工作。根据当前不断变化的形式,不断改变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进一步促进监事会工作。要增强全面、科学发展的意识,看待问题必须站在一个较为长远的角度,关注国际动态,既要关心宏观经济上的政策和措施,也要关注微观企业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市场格局、市场份额的改变,把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切实加强监督管理的力度,监事会要密切关注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主要包括经营、债务、投资方面的风险,以备及时掌握企业的最新动态,为客观分析打下基础;监督的灵敏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是目前的工作缺陷,需要重点关注,以切实提高监事会监督的效率。
另外也需要探索将监事会制度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制度的途径,监事会要主动加强与企业日常管理的合作,运用包含法律以及企业规章制度的优势,实现监督的常规化和日常化。对当前监督模式的深化,需要从日常监督以及特殊事件的监督两个方面来进行深化。特别是要加强专项监督的力度。要在国企切实提高监事会的权力,还需要对其监督的结果进行深化应用。不仅做到经营式国有资产的全覆盖,还要探索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监管范围。针对外派监事会监督企业股权多元化不断增加的局面,“外派内设”逐步开展。同时,将企业经济状况及履职情况集中反馈外派监事会监管部门,再结合相应程序报告省_,应成为外派监事会在股权多元化企业行使监督权的主要形式。
(二)财务监督方面 首先,要想提高国有企业投资决策管理水平,必须从多个层面加以落实,对于投资决策权的控制要加强,要避免权力的随意化;要注重投资决策的科学性,要在已经拿出决策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考虑是否将决策加以实施。最为重要的还是对投资决策权的监督,预算体制的落实,通过监事会联合企业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督机制,制约各种行为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外流等腐败现象。(1)重点突出企业财务决算管理。财务决算关系到企业的投资战略,是企业前景预测以及后期投资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所以其管理工作是重点内容,企业的收支状况、经营绩效是关注的主要对象。(2)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核准制度。根据《公司法》的实践经验,企业的财务工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预算核准是重要环节,它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有利于企业财务状况的监控,以及企业经营业绩的真实反映。(3)完善企业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是实施监督控制的重要手段,是企业运营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需要建立完善的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更为有效地监督管理,保证企业的平稳快速运行。(4)加强企业重大财务事项的管理控制。针对日常的财务运转,企业一般都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控制措施,但当企业遇到重大财务事项时,也应该加强监督管理,有效地解决和控制这类事件的发展,维护企业的正常运营。上述四个方面的措施要有效地在省属企业尤其是多元股权结构的省属企业中实行,也需要结合省属企业的管理运行结构,先经过董事会的决议决策,并以股东大会之前的预算、审计结果以及重大财务事项的相关准备为基础,充分维护股东权益,表达利益相关者的意见,使出资人的相关利益得到保护。
六、结论
资产监督对于省属国有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其发展的关键,对于其职能的强化以及目标的实现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多年来的实践经验也说明在省属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多元化股权的企业,建立起合理的资产监督体系,能够极大地促进企业向前发展,而且也鼓励这类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一体系。尽管目前在建立起比较合理和完善的省属企业资产监督体制方面遇到诸如法律法规不健全、配套制度还需进一步探索、管理体制不健全等方面的障碍,但在资产监督体制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的基础,而且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只要坚持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不断地向前摸索前进,这一体制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成功,并能推动相关省属企业持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礼强、郭亚军、李帅、王扬:《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过程中投资主体的研究》,《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