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推荐7篇)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推荐7篇)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1篇

从墓葬结构看,仿木结构砖室墓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为北宗中期及以后中原地区普遍流行的形式[1]。其中八角形者与邓州北宋赵荣壁画墓[2]、温县前东南王村宋墓[3]、上蔡宋墓[4]、禹县庙坡村宋墓以及新安李村宋四郎墓[5]等北宋中晚期墓葬相近。ⅠM8和ⅠM9墓室皆八角形,门楼结构和装饰相同,两墓时代应较接近。ⅠM8保存完整,室内斗拱一斗三升,墓壁使用闭合的扇门、直棂窗以及一桌二椅和台灯等装饰,其结构和装饰较为简单,具有北宋早、中期墓葬装饰特征[6]。该墓时代大致为北宋中期或略偏晚。六角形墓皆破坏较严重,但形制皆相同,其与南阳邢庄宋墓[7]、禹县白沙二号和三号宋墓[8]等北宋晚期墓葬相近。ⅠM24出土的钱币中有“元丰通宝”,该墓时代上限为神宗后期。

土坑砖券墓发现数量较少,其中ⅠM17和ⅠM18并列而葬,与北宋时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流行的同穴异藏的葬俗一致。该类墓中出土钱币较多。ⅠM17出土钱币中有“政和通宝”。ⅠM19中有“绍圣元宝”。墓葬时代大致在北宋晚期。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2篇

9座墓葬中有土坑砖券顶墓和仿木结构砖室墓两种类型。

图二 大石桥墓葬总平面图

土坑砖券顶墓 4座。墓葬是先挖出长方形竖穴土圹,四壁留二层台,葬人及随葬品后再在二层台上用砖砌筑券顶。墓葬为单人葬。以ⅠM17和ⅠM18为例。

ⅠM17、ⅠM18 位于Ⅰ区的西北部。两墓开口距地表深米。两墓毗邻并列,结构相同。西侧为ⅠM17,东侧为ⅠM18,其中ⅠM18打破ⅠM17土圹东壁,而形成同穴异室。ⅠM17墓葬平面呈长方形,方向25°。土圹南北长、东西宽~、深米。墓壁竖直,四壁上在距墓底米处留二层台,二层台宽~米。其上用花纹青砖错缝内收平砌券顶,券顶遭破坏,残高米。券砖长32、宽15、厚~6厘米。ⅠM18南北长2、东西宽~米,墓底部较ⅠM17高米(图三;封二,2)。

两墓墓室内各有人骨一具,人骨下有厚3~5厘米的草木灰一层,未见葬具。人骨保存较好,皆仰身直肢。ⅠM17内为壮年女性,ⅠM18内为一中年男性。两墓随葬器物较少,其中ⅠM17内随葬瓷流口壶1件,ⅠM18内随葬瓷碗1件。另两墓中均随葬有铜钱。

仿木结构砖室墓 5座。皆为带斜坡或斜坡阶梯墓道的仿木结构单室砖墓,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组成。墓道平面呈长方形,较短,斜坡或呈斜坡阶梯式。甬道皆较短,平面呈长方形,券顶。墓门和墓室为砖砌的仿木结构建筑,其中墓门上有砖砌的柱、枋、斗拱、檐椽、门楣及其装饰等。门口一般砌筑砖墙封门。墓室多数遭盗扰,破坏严重,从保存较好者及残存情况看墓室平面呈六角(边)或八角(边)形,转角处砌立柱,柱上承托斗拱及枋木结构,枋木上叠涩砌券,六角(边)形者顶部皆坍塌,结构不详。八角(边)形者呈穹窿顶。墓壁上砌有门扇、棂窗以及灯、桌椅等家具。墓底铺砖,部分墓室后部用砖砌筑棺床。墓室内葬单人或双人,其中双人葬墓3座,皆为男女合葬的迁葬墓。墓室平面呈八角(边)形者以保存较好的ⅠM8为例,六角(边)形者以ⅠM24为例。

ⅠM8 位于Ⅰ区的东南部,墓口距地表深米。方向185°。土圹南北长米,东西宽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四;封三,2)。

墓道 位于墓室的南端,南北长、东西宽米。共设有十步台阶,台阶宽~、高~米,台阶底部与墓门间距、宽米。

墓门 位于墓室南侧,为砖砌的仿木门楼结构。墓门口位于门楼的下部正中,方形,用砖砌出立颊、门额及门楣等,宽、高米。立颊上部外露甬道券顶。

图三 ⅠM17和ⅠM18平、剖面图

ⅠM17∶1~7、9.铜钱 8.瓷流口壶 ⅠM18∶1.陶碗 2.五铢钱

甬道 进深、宽、券高米,中间发券部分有一宽度为米的凹槽,凹槽类似于门闸位。门楣上等距砌有大小相同的砖雕簪花三朵,簪花宽8、高9、间距26厘米。门楣之上有砖砌的门楼结构,主要为三组砖砌的重拱造式斗拱,每组均为一斗三升。其中左侧、右侧斗拱下(即墓门立颊左、右侧)均有砖砌立柱,与墓门立颊相接。斗拱上有砖砌椽檐、瓦、滴水、墙脊等。门楼外表涂白灰,多已剥落。门楼底宽、顶宽、高米。门楼开口处用砖砌封门,封门墙由底向上一竖一平砌三组,其上再一平一竖砌一组,竖砖上再错缝平砌六层封堵墓门。用砖与门楼用砖相同,皆素面。墓葬砌砖长32~34、宽16、厚5厘米。

墓室 位于墓道的北部,保存完整,为八角形仿木结构单室砖室墓,室内后部设砖砌棺床,穹窿顶。墓室南北长、东西宽米。墓壁为仿木建筑结构,周壁均匀分布有8根相同的砖砌立柱,使墓室形成等边八边形。立柱用3块砖错缝立砌,墓门(甬道口)两边立柱高米,在铺地砖上立砌,其余6根均在棺床上立砌,立柱间距~米(边长)、高1、宽米。在每根立柱上平砌一层砖,上砌斗拱,其形状、结构相同。斗拱高~米,宽米,一斗三升。墓壁由底向上~米开始砌券,共29层,下部25层用青砖错缝平砌,券厚米。顶中部有4层砖,用砖雕砌呈莲花瓣悬挂在墓室内顶中部,顶外部用小残砖块砌券顶,墓顶外总高3米,券内高(棺床上)米。

图四 ⅠM8平、剖面图

1.瓷盏

墓室周壁有砖砌的仿木结构图案,其中北壁下方有砖砌的仿木门结构,有立颊、门楣、门栿、门墩及门扇等,门扇为左右两扇,呈闭合状,每扇门高、宽米。门框上为平砖错缝砌墙;在墓室东北壁,下半部为一凳,高、面宽米。上部用砖错缝平砌。西北壁为素面,用砖一平一竖砌两组。东壁和西壁上半部为砖砌直棂窗。窗户共有直棂8根,由16块立砖组成,宽、高米,直棂间隔5厘米。下部用立砖砌墙;东南壁在棺床上砌二层平砖,上砌一带底座的灯架,灯架大致呈十字形,其横架左右两端及支架顶端各有一圆形砖雕灯头,其中顶端灯头较大,突出壁面,上置一小瓷盞。灯高、横架宽米,座宽、高米。灯架上用砖错缝平砌;西南壁面下部砖砌一桌两椅,其中桌居中,桌面宽、高米。椅高、宽米,桌、椅上部立砖砌墙。

棺床位于墓室的北部,南距墓口、高米。南部用二平砖,上竖一块带花牙边的砖座壸门,每块间隔米,棺床东西宽~、南北长米。棺床上有铺地砖,呈南北向错缝平铺。用砖规格同上。棺床上放置人骨2具,未发现葬具。人骨头向南,其中东侧为一男性,中壮年,骨架较凌乱,大体呈仰身直肢状,其胫骨部分叠压西侧人骨,似人为摆放。西侧为一女性,中年偏老,骨架保存较完整,仰身直肢,其头骨西侧一块铺地砖上刻有太极图。

墓室内随葬品很少,仅有小瓷盏1件。

ⅠM24 位于Ⅰ区的西北部,墓口距地表深米。方向190°,土圹南北长、东西宽~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图五;封三,3)。

图五 IM24平、剖面图

1、4.铜钱 2.瓷碗 3.瓷罐

墓道 位于墓室南端,平面

大致呈梯形,斜坡式。南北长、东西宽~、深~米。墓道内填五花土及碎砖,土质湿粘。

墓门 位于墓室南侧,为砖砌的仿门楼结构,上端已遭破坏,残存部分用青砖东西向平砌(单砖)。上端残宽2、下端宽、残高~米。墓门口位于门楼的下部正中,券顶,部分遭破坏,东西宽、残高~米,门框两侧各用砖竖立砌三排,形成门楼立颊,宽米。

甬道 位于墓门北侧,东西宽、进深米。券顶被破坏,残高~米。墓门及甬道东、西两壁用青砖南北向错缝平砌,于米开始起券。墓门外侧砖砌封门,砌法用青砖和青砖残块一平一丁砌两组,其上砌一层竖砖,再向上错缝平砌五层。墓葬砌砖长32~、宽16、厚4厘米。

墓室 位于墓门的北部,为六角形仿木结构单室砖室墓,墓顶部分已遭破坏。墓室南北长、北壁宽、中部宽、南壁宽米。在墓室周壁拐角处各设一个青砖砌制的立柱,立柱由墓底向上用青砖立砌两排,高、宽米。立柱上用砖平砌一层砖,上砌仿木斗拱,一斗三升,高、宽米。墓室周壁砌法用青砖错缝平砌,墓壁残高米。墓室底部有铺地砖,铺法用青砖呈东西向错缝平铺。墓室内未发现葬具,仅见壮年男性人骨一具,骨架保存较差,头向南,葬式仰身直肢。

墓室内随葬品有瓷罐、小白瓷碗、铜钱等。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3篇

M1虽未发现墓志,但从随葬的铜钱和旌铭可以判定其大致年代。出土铜钱年号皆为“元符”(1098~1100年)以前,故M1的年代上限应为1098年。从旌铭“安康郡太□□氏之柩”分析,墓主应为一名朝廷命妇一一安康郡太君。据《宋史·职官十·叙封》载,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确立了文武群臣母妻的封号为国(太)夫人、郡(太)夫人、郡(太)君、县(太)君四等[1]。据《宋大诏令集》,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改命妇封号为夫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宜人、室人、孺人八等,并延续以后历朝[2]。以上说明“郡(太)君”“县(太)君”封号的最后使用时间是政和二年,因此可初步推断墓主卒年应不晚于政和二年。另《司马氏书仪》卷七《丧仪三·卜宅兆葬日》载,“今五服年月,敕王公以下皆三月而葬”[3]。故M1葬年下限应不晚于政和三年(1113年)。

M2早年被盗严重,出土器物较少。其中铜钱最晚年号为“元丰”(1078~1085年),故推断M2年代上限应为1078年。

此外,M1、M2出土的随葬器物在目前所发现的北宋墓,特别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北宋墓中,较为常见。其中,M1出的青白瓷执壶与繁昌象形山宋墓[4]出土的青白瓷执壶相似,锡碗与政和八年(1118年)合肥马绍庭夫妇墓2号棺出土的漆碗[5]形制基本相同,铁剪与蓝田吕氏家族墓M15[6]及至和二年(1055年)江阴孙四娘子墓[7]出土的铁剪相同;M2出的青白瓷碗与元祐七年(1092年)滁州张之纥墓[8]中II式青白瓷碗相似。同时,M1中出土的锡器应

为明器,实物原型或类似明器亦多有发现,如三足炉与蓝田吕氏家族墓M5中的石熏炉相近,勺、筷、渣斗、钵、盏托与政和八年合肥马绍夫妇墓出土的同类器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MI、M2的年代应为北宋晚期。

本次发掘的两座墓葬,出土器物丰富、制作精美、类型多样,保存基本完整的纺织品、造型多样的木俑及房屋家具组合等在安徽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填补了本地区宋元考古工作的空白,为研究宋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及葬制风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附记:参加本次发掘工作的人员有徐繁、彭可市、谢军、王陵华、姚耘、章静茹、孙茂梅、姚_、徐靖、张辉。

勘探:郝胜利

摄影:程京安 杨小宝

绘图:张 辉 李新民

执笔:张 辉 孙茂梅

[1]《宋史·职官十》第4084-4085页,中华书局,1977年。

[2]《改命妇封号御笔》,《宋大诏令集·政事一七·官制五》,中华书局,1962年。

[3](宋)司马光撰《司马氏书仪》卷七《丧仪三·卜宅兆葬日》,江苏书局,清同治七年(1868年)刻本。

[4]陈衍麟《繁昌县象形山宋墓清理简报》,《文物研究》第七辑,黄山书社,1991年。

[5]合肥市文物管理处《合肥北宋马绍庭夫妇合葬墓》,《文物》1991年第3期。

[6]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异世同调——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地出土文物》,中华书局,2013年。

[7]苏州博物馆等《江阴北宋“瑞昌县君”孙四娘子墓》,《文物》1982年第12期。

[8]滁县地区行署文化局等《安徽全椒西石北宋墓》,《文物》1988年第11期。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4篇

M1内、外棺内均充满积水,并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外棺内前端摆放有一个三层木架格,随葬器物分层码 放;内棺居后放置,其上覆盖荒帷及旌铭;架格与内棺之间放置床架、床榻、桌、椅、衣架及谷仓等;紧贴内棺外壁周边站立13件木片俑,少量器物可能因浮力作用已偏移原始位置(图四)。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5篇

棺顶残存旌铭及荒帷。旌铭平铺叠压在荒帷之上,前端挂有谷仓和竹铭杠悬于棺头;荒帷垂于水线以下的部分已腐烂。棺外四周 站立13件木片俑,其中,棺头4件、棺尾及两侧各3件。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6篇

棺盖及棺内两侧贴有女性人物画像,但部分残缺不全。随葬器物主要放置于靠近棺尾端的木托板之上。墓主包裹在被子之内,肉体已 完全腐化,骨架保存基本完整,指甲、头发尚存,特别是头骨保存近乎完好。身着衣服发生粘连,推测应不少于三层。墓主身下铺一张两侧缝有竹竿的草席,再下铺有两层双面黑漆厚纸及大量黄纸,纸已腐,最下层为底板,散布铜钱200枚,钱文上限为“开元通宝”,下限为“元符通宝”(图八)。

宋代贵族墓葬发掘简报范文 第7篇

M2由于早年被盗严重,墓圹内满是积水和淤泥,仅出土陶瓷器及铜钱等10余件(套)。现择部分器物介绍如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