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意象空间;大学校园;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 A
一、意象空间概述
意象空间,是指由于周围环境对居民的影响而使居民产生的对周围环境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认识空间,是人的大脑通过想象可以回忆出来的空间印象,也是居民头脑中的“主观环境”空间。意象空间是建立在空间感知的基础上,对结构、实体和空间关系的内心描绘或认识。换言之,是对空间和思想的重建和内在反映。
一般认为,意象空间理论的源头是1960年凯文•林奇出版的《城市意象》一书,该书中提到的研究方法是结构性意象研究的代表,直到现在仍在广泛使用。此后,对城市意象的理论研究不断增多,有对不同种族居民意象空间差异性的研究、感知地图类型的研究、感知阶段的研究等。比较典型的有Francescato和Mebane针对罗马不同阶级对罗马的城市意象研究;Appleyard归纳了城市居民的认知地图类型;在此基础上,Golledge对城市居民感知阶段的研究认为居民对环境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城市认知地图随时间而变化,它的发展过程包括了3个阶段,即联接发展阶段、邻里描绘阶段和等级秩序阶段。
二、研究方法
意象空间研究常用到的方法有认知地图法和社会调查法两种。认知地图通常被认为是意象空间的一个子集,同时又被作为研究城市空间感知的一个最有效的手段,并为国内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它是指在对现实的城市意象研究中,要求受访者勾勒出自己所处空间的简图。尽管勾勒出的简图省略了许多重要细节,并将复杂的几何形状简略为更容易理解的直线或直角。但一般接受这样的假定:即人对外界环境的认识,主要是其对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调查法是指社会学研究中常用的问卷调查方法和深入访谈方法,多用于地名研究。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只能研究地名研究,而无法考察受访者对距离和方向的感知。
三、建筑大学的意象分析
建筑大学的校园和建筑经过六十余年的规划、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结构体系。随着校园规模的逐步扩大,整体形态也稍有变化,校园呈一种集约式的空间形态,并试图在形式上建立一种与场地上的火车、铁轨、田埂的内在呼应关系,具有独特的意象。下面通过意象的五个要素对建筑大学进行分析。
1. 道路
路是人类最早、最伟大的标志之一,辨识路的方向对人来说非常重要。路是形成意象的重要的因素,人们都是通过在路上的行走移动来观察这个世界,并把其它要素通过道路结构到一起。陌生人到一座城市首先是认路,通过在路上的感受形成对这个城市的印象。
建筑大学的道路系统比较完备,四通八达。道路具有连续性、网络性等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道路意象。道路体系随着学校的扩建而逐步形成。其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外环路,原因是这条道路连接着教学区、宿舍区和食堂,大多为机动车通行。建筑大学有1万多名学生,步行通常经过长廊,每到上下课高峰期,这条长廊就会拥挤不堪。尤其C馆、B馆的交叉口处更加拥挤。这是因为,网格型的教学区造成这两条道路笔直地通向教学区。
2. 边界
边界是把城市与其临近地区加以区分,把城区加以围合的结果。它限定了城市的范围。边界与领域性不可分,只要有领域就有边界的存在。边界是线形要素,是城市、地区或邻里的分界线。一些人为的和自然的因素都可以形成边界。
建大校园的边界主要以围墙和道路为主,明确但单调。由于活动范围的限制,人们的边界意识并不明确。以学生为例,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十分有限的(并不是被强制束缚的有限空间,而是自己本身活动所需要的空间),大部分集中在教学区、体育场、食堂和宿舍区,所以对校园的边界概念很模糊。但外来人员对建大校园的边界却十分明确,因为只有通过“门”才能进入校园内。这样有助于满足校内人员心理上的安全需要。
3. 区域
区域在人们的意象中构成一幅如同马赛克拼贴的图画,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些有特色、非同一般的部分。特色之形成在于某种形象或模式的持续,即不断变着花样再现。城市的物质环境要丰富多样,又不显杂乱,要考虑社会人文因素即已形成的物质环境特色,因势利导地集中具有相似性的要素。城市要有“质感”,即自身特色。
建大校园内的建筑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别是建大这个专业特色十分鲜明的高校,以校园环境为手段和载体,在全校形成了一种浓郁的建筑氛围。框架、结等建筑中不同的现代的结构形式,与稻田景观、微型自然保护区等大片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另一个有鲜明特色的是建筑大学教学区的庭院,在十三个形状界面极为相似的院落空间中,通过两条步行路沿建筑而行,贯穿各庭院,强化了庭院的方向感,但缺点是识别性不强,除了小品不同,各个庭院没有太大差别,外来人员很容易迷路。
4. 中心与节点
广场也是形成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形成广场的要素在于广场围合空间的连续的面,而非环绕广场的每幢建筑。要分清主角与配角、主体与背景,风格与时代特征可以有差别,但要有呼应,整体协调。
清华校园有两个中心:一个是龙潭广场一带;一个是铁石广场一带。龙潭广场是从学校的正门口到体育中心,这条重要的水系景观轴线上的重要的空间节点和人们停顿驻足的场所。至今,它仍然是建大校园意象的主要代表。龙潭广场更多的是通道性质的体现,铁石广场则吸引人们驻足、停留,是一个集会的场所。
5. 标志物
标志可以是“物”,也可以是空间,它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参考点。每一个标志物均应有其在造型上的特点,让人一看就能识别。它帮助人们在城市中定位、定向,一看到标志物就大体意识到自己目前处于城市中的什么位置。
建筑大学的主要标志物有老校门,孔雀笼、图书馆、钓鱼台、西门和水木超市。这些标志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校园意象。人们在行走过程中依靠这些标志物而确定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
四、结语
上述五方面要素形成了人们头脑中建大校园的意象。它们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地交织在一起,如建大的大部分道路都是水平的,一些边界也是由路组成的,标志总是与路和区域结合在一起。人们头脑中关于建筑大学的单向几何关系与距离同实际相比较,可能是变了形的,但其先后顺序、内与外、连续或断开的关系并没有变。这些因素综合形成了人们头脑中的校园地图。
参考文献
[1] 戴俊骋.大学校园意象空间研究――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园为例[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4):141-150.
[2] 范娟娟.大学校园空间认知地图案例研究――以大连理工大学校园空间为例[D].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9.
[3] 邓新义.大学校园环境意象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4] 文晓斐.基于行为心理的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城市设计;图底关系;云南大学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urban design diagram bottom relation theory research of exploration, the campus map bottom relation case analysis,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map bottom relationship. To Yunnan university are analyzed, and the graph bottom relation theory,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Yunnan university problems and areas in need of improvement.
Keyword:urban design;Diagram bottom relationtheory;Yunnan university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综合环境进行的设计它包括对城市文化氛围的设计和营造。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都是一种整体设计。因此建筑问题本身就是城市问题尤其是大型建筑和建筑群对城市风貌的影响不容忽视。例如大学校园对城市区域风貌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罗杰·特兰西克在《找寻失落的空间》一书中说:“图底理论系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和开放虚体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几乎所有的当代城市设计理论都会论及“图底关系”理论,认为图底关系的好坏是判断城市外部空间成败的重要方法之一。
建筑与空间互为图底,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空间图形层面上明显有别于现代低密度的城区图形。从空间感受层面来看,中世纪欧洲旧城无论是尺度、界面还是活力都比现代的一些城市空间更具人性化,更有场所感。“图底关系”理论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现代实体城市的症结所在,为现在城市设计里除了一种现实可行的分析操作方法。同样也能够为大学校园的空间环境作出指导。
图底关系理论基础
在格式塔心理学派对图-底关系的研究认为,人对图-底关系的认识,体现着知觉的先天性组织能力。格式塔心理学派中决定图底关系的其中一项因素是在视觉上“优美”者易被认作图形。这里的“优美”由于没有固定范式,且每个人的主观喜好与审美趣味不同。
城市设计图底关系理论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关城市设计的重要理论。图底理论是研究地面建筑实体开放虚体底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每个都市环境中;实体与虚体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空间设计中运用图-底法,可以籍操纵模式实际形状的增减变化,决定图底的关系。而控制图底关系的目的在于建立不同的空间层级,理清都市内或地区内的空间结构。简单的讲,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由构图完整、尺度宜人,以建筑平面合理布局为方法塑造出的空间,而不仅仅是被建筑占领之后剩余的空间。这就要求城市建筑必须达到一种合理的密度,只有当城市的建筑实体与外部空间的合理、和谐。空间的图底关系才能体现出美感。
还有些建筑与空间具有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反转关系,如云南丽江的四方街。通过对城市环境图底关系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和研究城市空间环境。
《“图底关系理论”的再认识》一文通过对“图底关系”理论的初步介绍,对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空间的对比分析,探寻“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同时指出在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活动中,对“图底关系”的误解与误用的现实,最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的基本特征和实际案例,对“图底关系”理论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适应性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最后得出的适应性探讨,我认为图底关系能够适用在云南大学的现状分析上。
大学校园图底关系理论的研究发展
《中国当代大学校园“图底规划”设计探析》一文中总结出校园图底关系应该具有的要素。文中提到随着校园实体不断扩张,通过土地、时代背景、人性场所等校园“底”元素的思索,建构出校园“图底关系”。1、土地与校园;2、时代背景与校园;3、人性场所与校园。
《扬州大学校园整体设计》在分析了扬州大学各个校区与扬州市区的图底关系图及在反转图的基础上通过两副图示的对比确定建筑群在城市中的发展方向并从基地、轴线、核心、界面四个方面对校园进行整体设计。这是属于利用城市设计的图底关系理论对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尝试的案例。
云南大学的图底关系分析
云南大学背景
云南大学前身为东陆大学,民国十年设筹备处,拨贡生院为校址,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十二月成立。会泽院为东陆大学最大建筑。1934年东陆大学改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1951年10月定名为云南大学,1954年建物理楼和钟塔。近20几年来,除新建图书馆、科技馆、教学实验楼外,重建了贡生院、至公堂等一批旧式建筑,以期恢复其历史记忆。云南大学处于昆明翠湖景区湖畔,曾经与翠湖为一个整体的景观。云南大学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会泽院前的广场,钟楼下的草坪都是人文场所的成功之处。
云南大学的现状结构分析
云南大学从现场调研的情况下,暂且分为一轴,三片,四开放空间。一轴即是以从学校大门开始,经过九十五级石台阶,三个平台,到达会泽院入口门廊处。从会泽院再到致公堂,止于怀周楼的校园主轴。三片分别为以主轴连接形成的一片,文渊楼周围一片以及南至南学楼、北至一二一大街的一片。四个开放空间分别为南门入口广场,会泽院与致公堂中间的大草坪,化学馆前的休闲绿地以及科学馆与图书馆中间的篮球场。如上图所示。
根据《扬州大学校园整体设计》一文中讲到的从基地、轴线、核心、界面四个方面中的轴线,从现状的结构可以看出来,云南大学的校园核心可以看出来,核心与三片及四空间连接不是很紧密,不能很好的连接。
将云南大学的图底关系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级进行分析。并且在以下的云南大学的图底关系的好坏分析是采用的是否符合美学的角度来考虑。其中包括图底的比例关系,图底的流畅性等。
宏观是指云南大学及周边建筑及居住区的整体的图底关系。中观就仅指云南大学本部的图底关系。微观是指云南大学内部的各个区的图底关系。
1 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 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 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项目概况
场地周边生态资源 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 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 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GlS地形分析
高程分析 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坡度分析 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选取评价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评价结果 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设计对策
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 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