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共7篇)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共7篇)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1篇

【关键词】资历框架;学习成果;学分银行;战略定位;服务布局

一、学分银行的发展困境

近年来,我国的学分银行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长足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学分银行的发展。(一)资历框架的建设进程制约学分银行的发展。资历框架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定义,将公民个人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规范的任何方式获得的知识、技能按层级分类描述并依法确定的一整套标准和措施。[1]资历框架也称为学习成果框架,它是联结各级各类教育的枢纽,是学习成果认证的基层制度。[2]欧盟资历框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趋成熟。我国的学分银行对资历框架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率先了7个等级的《广东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是全国首个终身教育资历框架等级标准。[3]国家开放大学研究制订了10个等级的《学习成果框架》。[4]我国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建设起步较晚,2016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制定资历框架”。当前缺乏国家层面的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以及基于该等级标准的行业、专业、课程及认证单元标准。而这些标准的建设进程,亦即资历框架体系的建设进程,直接制约着学习成果的认定,也制约着学分银行的发展进程。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学分认定和转换工作的意见》对学分银行功能的描述:“构建分级认证服务网络,对学习者不同形式学习成果及学分进行认定、记录和存储。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对学习成果进行原始记录并长期保存,为学分认定和转换提供服务。”学分银行功能定位并没有包含资历框架建设内容。也就是说,从当前学分银行的功能定位看,学分银行没有建设资历框架的职责与义务,学分银行也就没有“身份”加快推进资历框架体系的建设进程。(二)利益相关方的参与度制约学分银行的发展学分银行。长期以来存在着学习成果累积能力不济、学习成果转换需求不足,[5]教育机构参与动力不足,[6]学习者主动参与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学分银行的真实活力难以激发出来,直接影响到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利益相关方参与度不高,而问题的症结在于学分银行没能给利益相关方带来足够的利好。对于教育机构来说,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定、存储与转换功能并不能带来太多实质性利好,学习者转换自身学校的学分难以带来出入和声誉的提升,可能更多是一种麻烦。而教育机构最关注的招生、教学、质量、就业等方面,学分银行又使不上力气。为此,教育机构参加学分银行易变成可有可无之事。即使教育行政部门通过政策文件强行要求教育机构参加,其效果也可想而知。对于学习者来说,学分银行的主要作用是认定、存储、转换学习成果与学分。目前的学习成果转换只能就低不能攀高,只能转换较低层次机构的课程学分,[7]对学习者吸引力不大。对于学习成果认定,主要是减轻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在当前课程学习难度普遍不高(特别是继续教育)的情况下,其吸引力有限。学分银行对于学习者最关注的就业与学习问题,则使不上劲。为此,学习者积极性不高,不主动加入学分银行也可想而知。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目前还没入学分银行的“法眼”,用人单位也就“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用人单位的参与对于学分银行运行非常重要。薛皛洁提出的将学分银行向工作领域延伸,构建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很有道理。[8]用人单位的参与,能够促进学分银行中学习者的就业,对学习者加入学分银行能够产生很大吸引力。为此,突破学分银行单纯服务学习者的应然职责,研究促进利益相关方积极参与学分银行机制的建立显得十分重要。(三)学习成果认定缺乏权威性,制约学分银行的发展。学习成果的认定离不开学习成果标准。在当前资历框架体系尚未建设起来,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标准尚未出台的情况下,各级学分银行分别制定了自身的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标准,如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与20多个行业制定了上千个学习成果的认证标准,上海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定了423个非学历证书转换为学历教育课程学分的指导标准。[9]另外,还有一些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采取课程内容或课程级别的比对方式,属于“物物交换”方式。这些地域性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只能在自身管辖范畴内实施,缺乏全国范围内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基于这些标准所进行的学习成果认定结果,也就难以获得质量上的共识。学习成果认定缺乏权威性,不利于学分银行的业务推广,也直接影响学分银行品牌与声誉的提升,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学习成果认定标准成为当务之急。(四)学分银行的目标定位制约学分银行更好地发展当前,学分银行的目标定位是通过搭建人才培养立交桥,促进各类教育的沟通与衔接。学分银行是各级各类教育沟通衔接的枢纽,也是人才培养的中间环节。然而,学分银行“建桥”只是手段,其更应关注立交桥上的“人流量”如何、立交桥的使用效果如何。立交桥上的“人流量”取决于人才培养渠道与环节的畅通。为此,学分银行不仅要“建桥”,更要以立交桥为核心,向立交桥的上下游延伸,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以保障立交桥的“人流量”,促进沟通衔接的实质性发生。同时,学分银行集结了覆盖各种类型教育的广大学习者、海量的学习成果、大量的教育机构,以及用人单位,学分银行有能力为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服务,比如通过学习成果测评提供人才评价服务,通过向企事业单位推荐人才提供服务,通过向教育机构提供用人取向与人才去向服务人才培养等。基于当前学分银行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资历框架视角重新思考学分银行的定位问题,明确学分银行在资历框架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学分银行在学习成果标准建设中的作用,增强学分银行对教育机构、学习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吸引力,以促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历框架视域下学分银行的战略定位

(一)学分银行在资历框架体系中的地位。资历框架体系包括资历框架的建设、推广与应用三个方面。学分银行应在资历框架体系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作为资历框架体系的服务平台,为资历框架的建设、推广与应用提供服务。1.学分银行是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根据_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资历框架建设内容的解读,资历框架建设内容包括组建国家资历框架管理机构,国家资历框架,制定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建立国家资历框架认证平台,建设国家学习成果转化管理网,建设学习成果认证服务体系,建立学习者终身学习成果档案,推进学习成果互认等。[10]这些内容中,除了组建国家资历框架管理机构、国家资历框架、制定学习成果认证标准三项职能外,其他都是学分银行的应然职责。而在国家资历框架、制定学习成果认证标准方面,广东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率先研制并了全国首个地方性资历框架等级标准,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则已制定了上千个学习成果认证标准。2.资历框架体系建设是学分银行工作开展的基础只有通过资历框架体系建设,形成资历框架等级与标准体系,才能使得学分银行的学习成果认定有章可循,才能使得学习成果的认定具有公信力。资历框架体系建设与学分银行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将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纳入学分银行职能,可以实现学习成果标准应用与学习成果认定的一体化。为此,李江将学分银行建设内容概括为组织架构建设、学习成果框架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制度体系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六个方面。[11]学习成果资历框架建设是学分银行建设内容的一部分。3.资历框架体系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学分银行建设资历框架体系不是目的。资源框架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推广与应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与标准化。资历框架体系的推广与应用,需要面向各级各类学习者、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学分银行作为联结各级各类学习者、教育机构与企事业单位的枢纽和桥梁,其最有资格和能力承担资历框架体系的推广与应用工作。(二)学分银行在资历框架体系中的作用。作为资历框架体系的服务平台,学分银行应是资历框架体系建设的主导者、资历框架体系应用推广的宣传者、资历框架体系应用的服务者。在资历框架体系建设上,学分银行可以主导资历框架等级标准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工作,引领行业企业与专家学者开展各级各类行业、课程、认证单元的标准建设工作等。可以主导成立由教育部联合人社部、民政部、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多部门领导组成“国家资历框架建设领导小组”。[12]在资历框架体系应用推广上,学分银行可以基于资历框架标准体系,面向学习者、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进行宣传推广,使得资历框架体系能够深入人心,深度融入各级各类教育。在资历框架体系应用上,学分银行可以作为服务者,基于资历框架标准体系建构服务学习者、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平台,促进资历框架体系的应用。一是面向学习者,基于学习成果标准,指引学习者的学习,并为学习成果的认定、存储、转换与应用提供全面服务;二是面向教育机构,基于学习成果标准,促进教育机构的标准应用与学习成果转换;三是面向企事业单位,基于学习者在企事业单位的学习成果应用,获取学习成果的应用效果,检验学习成果标准的质量;四是面向教育行政部门,基于学习成果及其标准体系的应用,反馈学习成果的应用效果,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服务。(三)资历框架视域下的学分银行战略定位。基于学分银行在资历框架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结合学分银行存在的问题,学分银行应有这样的战略定位:学分银行作为资历框架体系的服务平台,旨在通过服务资历框架体系,将自身打造成为学习者成才就业的根据地、教育机构人才质量的检测地、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首选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决策依据的来源地,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具体来说,在服务对象上,学分银行面向学习者、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与教育行政部门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全方面服务,通过多方获益,促进学分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在服务内容上,学分银行为学习成果的标准建设、生产、认定、存储、转换与应用提供服务,为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决策提供服务;在服务目标上,学分银行为人才培养、人才库建设、人才评价、人才推介、人才使用等提供服务。

三、资历框架视域下学分银行的服务布局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到了突飞猛进的快速增长,国内银行依靠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的经营扩张规模随之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敞开国门的我国银行业吸收到了新鲜的养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际大环境的影响。银行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中国银行业开始步入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阶段,传统的粗放型经营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经济的实际需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开始逐渐起步,而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却已经发展得如火如茶。国内银行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的传统发展模式,如:只要有存款,就可以发放贷款;银行利差基本稳定,利差收入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片面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而不充分考虑风险因素等,已经不能在市场上继续维持下去。特别是在次贷危机之后,银监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更加严格,资本监管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硬性约束。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开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制度变迁,国家信誉逐步淡出,银行资本成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作为商业银行新的核心经营目标,股东价值最大化取代了账面利润最大化,同时,随着国家对商业银行隐性担保的逐步放弃,社会公众为了自身存款安全,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经营状况、盈利能力等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既然传统的存贷业务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为了求生存、促发展,新时代的银行人就必须另辟蹊径,学人所长补己之短,中间业务市场的魅力已开始显现,如果不尽最大的努力发掘,就意味着对大片市场的放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必然受到其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制约。首先是经营观念不到位,仅仅把中间业务作为开拓市场、树立形的“附加服务”,而不是把它当作是未来业务链的主流,所以很多银行的从业人员对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也不尽合理。中间业务部门的职权权限狭小,各业务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十分有限,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间业务拓展和金融创新能力方面整体功能的弱化。同时,我国的银行业还面临着严重匮乏从事中间业务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也是致使中间业务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外部经营环境来看,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然存在着惯性的丰厚收益,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传统的金融管理政策也制约着金融创新的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兴中间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受银行业经常将中间业务作为“附加服务”的误导,他们习惯地认为银行提供无偿服务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传统的理财思想让广大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将在新领域可能产生的理财需求。

所以,要想快速地发展中间业务,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广大消费者,都需要尽快转变观念。银行首先要提高自身对发展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把中间业务提高到与存贷款业务同等的地位,首先形成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自己首先形成正确的观念后,再逐步引导消费者改变观念最终在行动上推动中间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然后要在银行内部建立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完善组织管理体系,有效的实施市场营销,从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中间业务营销策略。例如,把发展中间业务提升到调整经营结构的战略高度,变“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模式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模式,随时掌握客户的最新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最适合他们需要的中间业务产品。虽然中间业务的风险相对较低,但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高杠杆作用,有时甚至会成倍放大风险的破坏性,所以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必须把风险的识别、评估、释缓和防范作为加强中间业务管理的重中之重。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体制 改革历程 中小银行 国际业务

作为金融服务的一个概念和范畴,我国银行开办的国际业务最初产生于计划经济的外汇管理体制,之后随着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程而不断发展。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各阶段的国际业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外汇管理体制也不断随之改革,以市场体制下的市场调节占主导代替了计划体制下的统收统支。与此相应,产生于计划经济的国际业务作为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业务经营模式,具有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国际业务的经营主体、经营模式以及经营规模都随着金融改革,尤其是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而不断变化,是我国经济金融管理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的各项政策改革在银行经营领域的一个反映。具体来看,我国银行国际业务大体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一)计划经济时期(1953-1978年)

由于历史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汇资金缺口很大,几乎没有外汇收入,为了能够保证必要的外汇资金开支,当时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外汇管理体制,对外汇的收支进行集中管理、统一经营,中国人民银行在_授权下行使外汇管理职责。在此阶段,我国的国际业务由中国银行一家垄断。国家按计划价格统一收购私人部门所有的外汇收入,然后再由国家统一分配。

(二)专业经营时期(1979-1985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之后金融体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改革开放决策确立后,我国在外汇管理领域也逐步开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政策改革。改革开放和市场机制的引入带来了对外贸易的大幅增长,1978-1985年,我国对外贸易以年均21%的速度快速发展。

1979年,中国人民银行向_递交了《关于改革中国银行体制的请示报告》,_于当年3月批示同意,并成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1979年10月,国家提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之后四家国有专业银行相继恢复或成立,国有银行体制改革开始启动。但该阶段四大银行的分工比较明确,仍然只有中国银行才能办理外汇业务。中国银行在专营时期,依靠独特的垄断地位,国际业务发展迅速。

(三)多家参与时期(1986-1993年)

在本阶段,中国银行对国际业务的垄断局面被打破。1986年12月,_要求“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此后我国国际业务经营主体格局发生了改变,国有专业银行不再被限制专营范围,而是可以跨领域开展业务,同时还放开新主体准入,批准设立了多家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和一批非银行金融机构来经营外汇业务;多种金融机构参与外汇业务的格局初步形成。1986年7月,作为第一家国家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国有股份制、综合性、全能型商业银行,交通银行率先打破了中国银行在国际业务上的垄断。1988年四家国有银行也纷纷转型,打破了专业分割。后来陆续又设立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1987年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成立,1988年福建兴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成立,1992年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成立,1996 年中国民生银行成立。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成立就开始经营国际业务。

由于历史的原因,外汇业务是中国银行的核心业务,已形成了竞争优势。而其他银行的外汇业务比中国银行晚了几十年,无论从业经验还是人才储备在短期内都无法比拟。虽然各行对国际业务给予了高度重视,但市场份额和发展速度都并不理想。

(四)商业化初期(1994-2004年)

1993年11月,国家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人民币币制和外汇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进行了一系列外汇管理体制改革。1996年,我国宣布接受IMF组织第八条款的规定,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这一系列的改革使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各家银行也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中,加快了国际业务的发展步伐。

1.“行中行”模式。除中国银行外,其他各家银行为应对市场竞争均采取了强化机构的做法,即设立了专门的经营机构―国际业务部。国际业务部既搞经营,又抓管理,人、财、物权相对独立,俨然成为各家银行中的一个“小中国银行”。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为了防止各家银行在机构名称上的不平等竞争,规定各家银行的经营机构不得以业务名称命名。各银行基层行的国际业务部门被迫更名,但对内仍然保留了国际业务部的机构设置,继续行使经营和管理的职能。这种“行中行”的模式在开办国际业务初期,可以迅速集中人员和各种资源优势,对初期快速发展业务是有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也日益显现。

在此期间,国际业务的竞争变得激烈,但这时的竞争主要是“价格战”和“融资战”,各行为了占领市场份额,不惜降低价格,放宽融资条件。“行中行”的模式不利于风险控制和本外币业务整体经营效率的提高,加上当时经济过热,对风险的认识不足,风险防范措施的缺失,结果造成国际业务的大批坏账产生。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4篇

中国人民银行宣告成立

“小灰楼”为1940年日本人所建造,时为日伪华北建设总署和石门河区工程处的办公楼。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军队侯如墉部由河南北上,抢占了石门市,成立了先遣军司令部和石门市警备司令部,先遣军司令部就设在“小灰楼”里。1947年11月石门市解放,随后_石门市委把机关驻地选在“小灰楼”。1948年初,随着石门市改名为石家庄市,_石家庄市执行委员会的牌子正式挂在了“小灰楼”的门口。

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华北、西北、华东解放区逐步连成一片。但各个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以及货币金融工作都是相互独立及分散管理的,这直接制约了解放区的经济发展与贸易往来,并对各野战军跨区作战造成重大障碍。为此,1947年3月25日,_中央指示,在晋冀鲁豫解放区的武安县冶陶镇召开华北财经会议,商讨统一财经问题,并派遣_前往指导会议。1947年8月1日,_向_中央上报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明确提出,“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为华北财经办事处八项任务之一。随后,中央复电批准了这个规程。同年10月,_再次致电中央建议,“组建中央银行,发行统一货币”,并建议银行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此议得到了中央的肯定。于是,在距石家庄西柏坡1公里的夹峪村正式挂出了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的牌子,由南汉宸同志担任筹备处主任,并抽调晋察冀边区银行的何松亭和石雷等参加筹备工作。人民银行新币(第一套人民币)的设计、制版工作也开始酝酿准备。

1948年4月,_石家庄市委把其比较好的办公楼房让了出来,晋察冀边区银行和冀南银行相继搬入“小灰楼”,两家银行在此合署办公。7月22日,两家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总行设在“小灰楼”。1948年秋,筹备处从平山县迁到“小灰楼”。11月18日,_主持召开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政务会议,中心议题是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会议决定以华北银行为基础,联合西北农民银行、北海银行,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南汉宸任总经理。决议上报到中央得到批准。12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分别发出布告、通告,正式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和人民银行新币(第一套人民币)发行。“小灰楼”成为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的诞生地。

作为第一套人民币的诞生地,“小灰楼”见证了新中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体系的建立。第一套人民币刚刚印出时,接过_送来的样票,看了又看,兴奋地说:“人民有了自己的武装,有了自己的_,有了自己的土地,现在又有了自己的银行货币,这才真正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共和国哩!”

1949年1月北京和平解放,从2月起,中国人民银行陆续由“小灰楼”迁往北京。人民银行直属印刷厂(即印钞厂)从柏林庄迁到“小灰楼”里,继续印制第一套人民币。当时印钞厂在柏林庄和“小灰楼”对外挂的都是“民众书店”的牌子,直到1950年初,印钞厂与北京人民印刷厂合并,才搬出了“小灰楼”。

中国人民银行迁走后“小灰楼”随后移交给了部队。改革开放后,“小灰楼”经历了被出租的命运,曾经被改造成歌剧院、饭店等娱乐餐饮场所,建筑格局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多次面临过被拆除的命运。

“小灰楼”见证了历史,关注着未来,凝结着央行人的情结。为保护这一文物,从20世纪80年代起,原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和河北省钱币学会及社会有识之士、社会媒体纷纷加入抢救“小灰楼”行动的行列。十多年来,在全国、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大和政协会议上,不断有代表、委员提案和发言,建议收回并保护和恢复人民银行成立旧址。人民银行总行领导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04年人民银行提出了有偿收回“小灰楼”的意见和方案,并为此专门下拨资金。2005年1月,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与“小灰楼”原产权单位及地方有关部门达成共识,同意将“小灰楼”移交给石家庄中心支行改建成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3月、5月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和房产管理局分别给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颁发了土地使用证书和房产所有权证书。至此历经坎坷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终于回到了“娘家”。

为了“忘却”的历史

为在历史中继承和发展,续写金融文化的厚重和灿烂,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从2008年6月开始对成立旧址进行修复改建,并于2009年8月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暨河北钱币博物馆改建工程。2009年12月1日,在_诞辰6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为博物馆举办了庄重的开馆仪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亲自为博物馆题词“发扬传统,开拓创新”。

改建后的博物馆占地面积3018平方米,建筑面积1568平方米,展厅面积1350平方米。灰色的小楼坐落于院落中央,把小院分为前后两院:前院矗立着_和南汉宸的全身铜制塑像,后院是建有“刀池”、“布池”、“元宝喷泉”等古钱币造型、充满浓郁钱币文化气息的后花园。

进入“小灰楼”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铜铸台历前言,台历时间定格在1948年12月1日这个神圣的日子。再往前楼梯处是大型铜制壁画――人民币主图主景联画,该壁画囊括了从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币主要图景并合成一幅新的画面,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从中找到自己所熟悉的人民币画面。壁画采用了雕铜、铸铜、刻铜三种制作工艺,使壁画显得更加宏伟、壮观。步入“小灰楼”的走廊,仿佛进入了半个世纪以前的世界,一切都按照当时的原貌设计修复,铜制的黑色窗棂与仿古的吊灯,无不透露着历史的气息。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5篇

一、招聘职位及条件

(一)市场营销岗11名

任职条件:

年龄35周岁(含)以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年及以上金融行业工作经验;熟练掌握银行市场营销相关业务知识和信贷工作流程;具有良好的市场开拓能力;符合富滇银行亲属回避的有关规定。本职位面向主城区、万州区及涪陵区公开招聘。

(二)业务主管岗1名

任职条件:

年龄35周岁(含)以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3年及以上银行柜台相关工作经验;熟悉运营管理、账户管理、现金管理、反_等银行结算业务法规制度和操作流程;具有柜面业务处理、监督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符合富滇银行亲属回避的有关规定。本职位面向万州区公开招聘。

(三)复核岗3名

任职条件:

年龄30周岁(含)以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年及以上银行柜台工作经验;熟悉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流程;符合富滇银行亲属回避的有关规定。本职位面向主城区及万州区公开招聘。

(四)综合事务岗4名

任职条件:

年龄30周岁(含)以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年及以上相关从业经历,具有较强的文字组织能力与协调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团队意识;符合富滇银行亲属回避的有关规定。本职位面向主城区及万州区公开招聘。

(五)大堂经理岗1名

任职条件:

年龄28周岁(含)以下,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1年及以上银行大堂或柜台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符合富滇银行亲属回避的有关规定。本职位面向万州区公开招聘。

应聘以上职位的人员,如条件特别优秀或有广泛客户资源者,可适当放宽条件。

二、薪酬待遇

我行将提供当地市场具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待遇和展业平台。

三、报名方式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6篇

中国的城市商业银行是于上世纪90年代在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组建的,由于体制约束、管理水平低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城市信用社在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风险。为了化解风险,_决定在城市信用社清产核资的基础上,通过吸收地方财政、企业入股的方式组建城市合作银行,其服务领域是依照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于是自1995年9月7日_《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起,在中国35个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1996年6月和1997年12月,_先后两次扩大组建城市商业银行的范围。1995年6月,深圳城市合作商业银行成立,成为我国第一家城市合作银行。此后,上海、北京、南京等地区相继成立了城市合作银行。1998年3月13日,经_同意,人民银行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联名发出通知,将城市合作银行统一更名为城市商业银行。2004年年初,银监会提出审慎重组和改造城市商业银行的基本思路与原则,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入股,以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

同年6月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工作会议暨全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论坛上,银监会再次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Y者,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市场规则和自愿原则实施联合重组,实现跨区域发展。在“扶优限劣”的监管思路下,对于满足各项监管要求、达到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等以上水平的城市商业银行,将逐步允许其跨区域经营。城市商业银行深入贯彻执行监管层的意图,2006年4月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首家跨省市分行――上海银行宁波分行正式开业。2009年4月《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小商业银行在相关地域设分支机构,不再受数量指标控制,同时放松对分支机构运营资金的要求。2011年4月银监会在鼓励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严格要求,主张审慎推进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把城市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作为重点检查项目。目前,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资本实力大幅增强,资产质量不断优化,市场份额稳步提高,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金融系统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来,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稳定发展,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各项指标逐步改善。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从发展到现在,已经演变为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反,给金融业带来了新的竞争,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据银行业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出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出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相关部门注意的,具体变现为一下几个部分:

(一)风险控制力薄弱?

早年,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不仅规模小,盈利能力低,而且资产质量比较差。由于各城市商业银行是由本地所有城市信用社联合组成,因此,它承接了大量城市信用社在不规范经营时期所形成的不良资产。截至2003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112家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64亿元,不贷款率;截至2004年末全辖不良贷款余额1061亿元,不良贷款率。但值得庆幸的是,这些不良资产规模近年来在逐步降低,截至2011年四季度末,城商行平均不良贷款率由2010年四季度末的降至,低于全部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和大型商业银行的,但高于股份制银行的和外资银行的。其中,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不良贷款比率均为。不良贷款余额连续下降的趋势在2011年一季度结束,2011年一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333亿元,较2010年四季度末增长7亿元,2011年四季度末不良贷款余额为339亿元,较2010年四季度末增长13亿元。

(二)核心业务单一

城市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推出的业务品种相对单一,业务范围面比较窄,一般无法满足高端客户快捷多样高效的金融业务服务需求,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我国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都在大力开拓业务规模,扩充目标客户,在业务数量上有一个比较可观的的规模,但是没有新的业务模式。虽然在近些年中,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进行业务创新,例如挖掘私人银行业务市场,理财产品开发,建立金融信息技术平台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等,但是在深层次的衍生金融产品发掘方面受到人才和技术资源匮乏的限制,短期之内也很难获取显著成效。

(三)经营管理制度单一

自从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之初,其经营活动就被限制在所在城市。当然,从当时的金融环境和防范风险的角度考虑,单一的城市制度的经营模式是必要的。但是随后,单一的城市制度经营模式的负面效应日益显现,并成为城市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首先,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分散风险。对于某个城市而言,往往是某几个或某个产业或行业发展较好,可供开发且前景较好的项目也是有限的。其次,地域限制不利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创新。现在,很多企业往往是跨地区、甚至于跨国开展经营活动,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能够按照企业的地理布局为其提供存贷款和资金清算等服务。

三、当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策略

(一)通过市场并购,重组等手段实现跨区发展

城市商业银行追求成长有两条途径可以走,一时寻求内部增长,即在内部增加投资,扩充资产总额和金融产品生产规模;二是追逐向外扩张,通过并购迅速提高资本和资产规模,并借助协同优势提高竞争力。城市商业银行一直苦于经营机构网点太少,开设新的分支机构不仅投入大而且业务走上正轨需要时间,至于跨区设立新机构更由于监管部门设立的门槛较高而难有一个理想的发展趋势。随着金融业竞争力的加剧,城市商业银行属于银行业的弱势群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大多数的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资本和资产重组的方式实行资源整合,这也就进一步壮大了城市商业银行的力量,使得其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二)进行银行信用体系的建设

银行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各城市商业银行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推进信用体系的建设,想办法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与重视,建立了相应的信用部门,制定相关制度来约束。通过信用部门的带动,进一步增强了客户的信用意识,还可以建立信用评级模式。一方面可以增加银行的信用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带动信用资金的流入。

(三)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依法执行,从严治行”的管理理念,积极倡导“公平竞争,合规经营,诚信廉洁”的现代银行企业文化。推行诚信规范和谐的核心价值观念,建立良好职业行为规范,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强化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和工作积极性。

(四)逐步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加强对新产品的开发

银行分行发展历程简介范文 第7篇

在我国,行业特色型高校虽然没有明确的定义,但其所指的对象是明确的,即计划经济时代下,隶属中央某一业务部门,而后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被划转由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建设和管理的一批高校[1]。这些院校具有显著的行业办学特色,涉及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矿产、石油、电力、通信、化工、建筑、交通等多个行业领域,也包括一批与文化、艺术、体育、财经、政法等社会事业紧密相关的高校[2],它们是我国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一个重要特色,在服务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为行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行业特色型高校区别于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具有这样几个显著的特点:1.与行业紧密相关。这些高校虽然办学历史较短,但隶属于某行业主管部门,因此与行业企业有着密切的互动,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实验条件、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点。2.学术特色鲜明。经过历史沉淀与积累,这些高校在某一行业领域建立了一批专业性和应用性很强的高水平学科平台和人才队伍,具有独特的学科优势,能够及时地跟踪和解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战略和技术问题,并凭借与行业企业、行业科研院所与生俱来的行业属性,创造了产学研的优越环境。3.人才培养服务于行业。行业特色型高校凭借着突出的专业品牌,着力于为行业企业培养服务于行业前沿发展的高级研究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它区别于职业技术学院,后者以突出职业技能为主,培养单纯的操作型人才。

二、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的主要问题

继续教育是行业特色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大多数的高校都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和多学科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一般分为两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行业特色型高校在继续教育领域已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多样的办学格局,但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调整以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这类高校也面临着新的生存挑战。例如:(1)学科优势减弱影响生源。多学科、综合性大学的涌入使得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某个行业领域突出的学科优势正在慢慢削弱,固有的行业壁垒已被打破。面对行业新技术新动向的迅速更新,行业特色高校单纯以“专业对口”作为吸引生源的口号,已远远不能保持永久的市场竞争优势。(2)培养模式陈旧。高校开展的成人学历继续教育基本套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没有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学历层次有所提高,但应用能力并无多大长进。(3)管理负担沉重。随着社会认可度逐渐发生变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形式之间的差异已不大,对于高校来说,承办不同的办学类型反而会由于招生制度的不同、培养方式的不同,导致管理效率、办学成本上负担过重。(4)重学历轻培训。目前高校内提供的继续教育仍然以学历教育为主,非学历教育只是一种补充,而且仅仅面向低端市场提供一些服务型或基础知识普及型的培训。我们知道,经济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每个行业都需要专业化、高端化、多元化的人才,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把握机遇,明确教育定位和发展方向,加大力度拓展继续教育市场,积极探索以终身教育为目标的继续教育发展新模式。

三、什么是“学分银行”制度

“学分银行”制度(CreditBankSystem,CBS)的概念最初是韩国于1997年提出的。它模拟和借鉴商业银行对货币的管理和经营模式,以学分为计量单位,对学习者的各类学习成果进行认证、积累与转换,当学分累计达到一定的规定要求时,可以通过“零存整取”的方式兑换学历或资格证书。“学分银行”的功能分为:学分认定和转换、学分积累、学分兑换。所谓学分认定及转换,就是基于一定标准对学习者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鉴定并判断其“含金量”有多少,并且按照一定的转换规则转换成标准学分的过程;所谓学分积累,是指对经过认定而确认的标准学分予以记录与积累;所谓学分兑换,是指当积累的学分满足规定的兑换条件时,可兑换不同的内容,如学历证书、资格证书或其他精神或物质奖励[4]。目前,国内外很多国家对于学分银行建设的实践及研究已经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内广泛展开。如韩国面向成人学习者建立的“学分银行”,通过认可他们获得的不同学习成果,提供获取学位的教育机会。欧盟委员会启动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也是“学分银行”制度的一种应用,它以“学分”为载体实现欧盟成员国之间高等教育经历的互认,从而推动欧盟终身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上海学分银行则是一种以继续教育学分认定、积累和转换为主要功能的学习成果管理与终身学习服务平台。

四、“学分银行”制度与继续教育的关联性

“学分银行”制度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之上提出的,而继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说,继续教育也是“学分银行”制度重要的应用范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纲要》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建立学习成果认证体系,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等。”[5]这项政策为我国继续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从成人继续教育的特殊性来看,它具有公平性、灵活性、开放性、终身性等特点,而这些独特性都可以通过“学分银行”制度得到更全面的体现。首先,“学分银行”制度为每一个想要接受继续教育的成人学习者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入学无门槛”真正体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其次,“学分银行”制度对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给予极大的便利,开放式的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对成人学习来说赋予了更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再次,“学分银行”制度以“学分”为载体,记录学习者的任何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通过一定的规则可以相互渗透、融通,从而搭建起成人学习者终身教育的“立交桥”。因此,对于行业特色型高校来说,“学分银行”制度为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各高校需要立足于自身的继续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分银行”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本校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开创新的思路。

五、行业特色型高校继续教育的改革思路

(一)制定面向行业的学历课程标准体系

标准课程的制定是落实“学分银行”制度的核心,学分认定与转换必须以标准课程为依据,学习者从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获得的学习成果都要与标准课程进行比较,以此转换为“学分银行”认可的学分。行业特色型高校目前开展的学历继续教育体系包括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根据教育入口和学习形式的不同,又分为网络教育、函授教育和业余教育,虽然学历教育形式多样,但社会认可度却差异不大。因此,行业特色型高校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通用的、面向行业的学历课程标准体系,包括专业培养计划、课程设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考核要求等,使不同学习成果和教育质量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保证学分认定与转换的有效操作。

(二)构建面向行业的学习成果认证框架

“学分银行”制度能够促进不同学习成果相互融合和衔接,是搭建终身教育“立交桥”的有力“推手”。行业特色型高校实践“学分银行”制度的初期必然是尝试实现校内不同学历教育成果的相互融通,包括不同学历继续教育学习成果之间、学历继续教育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随之会实现校内学历教育成果与非学历教育成果之间的互认,最后必然会扩展至对外校、教育机构以及行业企业各种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的认证,这就需要建立起各级各类学习成果的共同参照系作为可比较和可转换的依据,即学习成果认证框架,它的要素主要包括学习成果层级、层级描述、类别与领域。可以说,行业特色型高校以自身学科优势率先建立起与行业专业相关的学习成果认证框架,开启了整个行业知识体系融合的试点。

(三)共建行业继续教育资源库

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落实“学分银行”制度的前提条件。行业特色型高校必须加强内外合作,既要利用本校内部普通高等教育已成熟的教育资源,将本校出色的师资队伍、领先的科研技术引入继续教育领域,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推动普通教育和继续教育共同发展;更要引进行业企业优秀的教育资源,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现场经验的专家,以及实用性较强的培训课程资源引入进来,只有这样多渠道地探寻合作的空间,才能依靠高校扎实的学科理论,建设更贴近行业需求的课程资源。

(四)搭建行业型“学分银行”信息化平台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