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被认为是美学经验的来源,那么艺术不再具有优势地位。相反,来源于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艺术和曾经给艺术合法地位的任何美学话语必须也必定削弱它。继包里斯·格洛伊斯近作《艺术力》和《共产主义》之后,《蜜蜂文库·当代艺术话语实践卷01:走向公众》试图避免使用具有牢固地位的美学和艺术的社会理解——它们总是承担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考虑艺术生产者的位置,不要问艺术像什么,或者从哪里来,以及、它为什么存在位置。收录于《走向公众》之中的文章引发诸多思考,尤其是在当下存在的如何使个人和公众对艺术品的认知协调共处的两难问题上更是如此。为了理解公众表达形式对个人利益形式的影响,放宽视野,思考两者各自存在的局限极为必要。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集中反映了近20年来西方艺术与批评的双重走向,对于中国当代艺术与批评无疑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之所以强调借鉴,是因为中西当代文化、社会发展进程的差异,及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要求。西方的艺术理论及其实践已不可能像80年代那样,直接作用于中国的艺术运动与批评。根据我们的情况,分析、判断、理解是最重要的工作。既是对他们的研究,也是确定我们自身方位的参照与借鉴。此外,当代艺术理论不仅是对于艺术的批评,不仅是与当代社会、当代文化密切联系,不仅是认识和了解西方当代社会,包括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甚至也是理解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必要条件。
卢茨?科普尼克, 知名美学思想家,美国范德堡大学德国、俄罗斯和东欧研究系主任,研究领域为电影、艺术、美学理论、新媒体美学等。著作有《长镜头:艺术电影和惊奇》《聚焦:现代德国文化中的窗》《本雅明与力量美学》等。石甜,1983年生,上海交通大学-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从事族群认同、审美人类学的研究。王大桥,1970年生,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论与美学。
观看先于言语。观看确立了我们在周围世界的地位。他人的视线与我们的相结合,使我们确信自己置身于这可观看的世界之中。而当图像终于取代文字,充斥于视线所及的一切空间,我们又该如何观看而不致再度迷失?本书论及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女性作为被观看对象、油画传统、广告与资本主义等方面,配以两百余幅经典图像,与BBC同名纪录片一起,改变了西方一整个世代的观看方式,也必将适用于如今大大小小的手机屏幕和街边广告牌。从对视觉文化的深入探索和普及的角度而言,本书亦可与贡布里希爵士*杰出的著作互为补充。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 Erjavec),1951年生,斯洛文尼亚人,国际著名美学家,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批判美学(Critical Aesthetics)研究。著有《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美学与认识论》《现代主义中的意识形态与艺术》《美学与批评理论》《图像时代》和《弥留之爱:先锋艺术、美学与艺术的终结》等著作,此外编著有《审美革命与20世纪先锋运动》《重访现代性》《全球化的美学与艺术》等。他是国际美学学会前任会长和重要组织者之一,长年与中国美学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受到国内外美学界的广泛肯定和赞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5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