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具有灵活性、伸缩性、多样性等特点。因此,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1.用毫得当。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 《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2.行笔迟速得宜。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3.笔笔送到。行书在用笔上必须作到“笔笔送到”,所谓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这是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楷书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
4.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以防过于尖刻之病。
5.牵丝不粗。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出:“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如果画与画、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6.转锋如筋。转锋是以腕转动运笔,使锋毫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线条,即“转以成圆”。如写“也”、“为”、“得”、“而”等字的主笔或钩笔,转锋要达到如筋环一样的效果,具有立体感。
7.纵笔展放。即要大胆濡墨落纸,尽情挥洒纵横,这样可收到气势奔放、笔姿灵动的艺术效果。古代祝允明、徐渭、陈道复及王铎、傅山、张瑞图等人善用此法。
8.搭锋变化。搭锋即上一字的尾笔紧接下一字首笔的笔画,要注意出锋的变化,一篇之中,尽量不能类同出现。搭锋在一幅行书作品中,能起着变换姿态、产生节奏增加变化的作用。
9.接笔轻捷。在字的结体布白中,各种笔画之间有的左右相接,有的上下相接,有的交叉相接,均具一定的“接缝”位置和写法,因为相接处不宜施重墨,多采用轻捷尖笔相接,所以又称“尖接”,用笔需轻捷灵巧。
10.围笔流畅。在书写某些字时,采用小盘绕和大回环的笔法,如“帝”、“带”写成大小回环,将“国”的外包围结构写成大回环形,都称作围笔或回笔。写此笔画均须掌握锋毫的顺行变换,以求收到线条劲健、畅达流便的效果,此法多用于行草书。
11.翻笔生动。就是运笔过程中,按照体形所需改变前进方向,采用翻转笔锋继续疾行的一种动作。多用于方笔的转的处,并与折笔相互配合应用,以翻笔画出棱角,避免出现僵滞的笔病。翻笔法较难掌握,应多加练习、体会。
12.顺应自然。即用笔不能故作抖颤。书法的高妙在于人力使然中体现自然,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自然就是人尽自己的本质力量顺应自然条件之性,所以技法运用的意义与价值正在于书法创造中体现的自然。用笔老辣,是“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的一种标志,并非故意造作可为。
上学期期中考试过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宣布将于一周后举行一次硬笔书法比赛,老师推荐了我,我自信满满地接受了老师的安排,心想:老师这么信任我,我可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这个星期,我一直潜心练习硬笔字,连我最爱的漫画书我都没时间看上一眼。
终于,比赛开始了,我带上自己最好的笔,进入了赛场。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书写,脸上的表情都很严肃,气氛十分紧张,我偷偷看了一眼旁边的人写的字,写得真漂亮,这让本来就有些紧张的我更加紧张了。可想起老师信任的目光,我又咬咬牙,坚持下去。漫长的十分钟后,我终于写完了,看着纸上整洁、美观的字迹,我满意地笑了!我忐忑不安地把我的书法作品交给了考官,然后快步离开了考场。
第二天早上,老师眉开眼笑的把我叫进办公室,开心地对我说:“你的书法作品,荣获了全校三等奖,恭喜你!”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恨不得马上告诉全球人民我获奖啦!
晚上,回到家里,我向家人公布了这一喜讯,大家都为我感到高兴。我心想:这些日子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呀。这件事我一直无法忘怀,不仅仅是因为我获奖了,更是因为努力之后的成功更让我明白了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
为倡导崇尚文明礼仪的良好风气,提高文明素质,大兴礼仪文化的学习热潮,促使全校师生传承文明、践行文明、树立文明之社会风尚和提高我校学生的硬笔书法创作水平,推动硬笔书法艺术的普及,借书法比赛促进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品德意志的形成,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内涵。
一、参赛对象:四到六年级。
二、竞赛项目:
硬笔书法:时间80分钟,书写内容由学校命题,规格为16开方格纸1张,参赛者不能带字帖入场。
三、比赛用纸由学校提供,其他材料及工具由参赛选手自备。
四、竞赛时间及地点:
硬笔:11月29日(周四)下午第二节开始(跆拳道馆内蒲公英文学社)
五、名额分配:每班限3名
六、评分标准
1、纸面整洁2、规范正确3、结构紧凑4、笔画生动
5、字迹清晰6、字体端正7、排列整齐8、章法合适
七、奖项设置:视报名人数而定评选一二三等奖若干名。
东石镇金山小学
一个周六的下午,我在一个老师家里写书法。今天是老师第一次教我写行书。
一直写楷书,今天刚接触行书。行书和楷书区别很大。楷书要单笔写,就像一个人在台上看书一样。而行书,要连续写笔画,就像一个人在舞台上跳舞一样。
我手里拿着毛笔,心里却是惊喜和诡诈的“悸动”,不敢落笔。这时,老师发现了我,立刻向我走来。他告诉我,“不要紧张,慢慢来,耐心点”。听了老师的安慰,我心里松了口气,于是拿起笔开始认真写。
我拿了支笔,在报纸上写,但每次写都不像样。我很失望,完全失望,但是老师的话立刻在我耳边响起,我咽了口气,对自己说:“坚持就是胜利,陈思璇,加油,你能行的。”。我立刻充满了信心,一瞬间,我写下了一句我很满意的话。我开心地笑了。
我抬头一看,屋外的小猫正在向我招手,好像在说:“思萱,你真棒!”树向我点点头,仿佛在说:“思萱,你真好。”蜻蜓也在对我微笑。这时,我觉得整个世界变得格外辉煌。
经过我的努力,终于可以写行书了!
书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最早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我爱书法,尤其是硬笔。
至于软笔,早些时候也练过,但当并不“潇洒”的字体顺着毛笔的足迹显现时,就让我大倒胃口。相比之下,硬笔书法更清秀,钢笔缓缓流动,每个笔画拼贴地天衣无缝。相对软笔,我更爱硬笔书法。
我与硬笔的相逢却是被迫的(从这个角度看,我的字很烂),由于老师的火气不可遏制的爆发及其他一些因素……但当我怀揣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和崭新的钢笔步入硬笔书法课堂后,竟惊奇的发现老师表扬的话语频频灌入耳中,写的也越来越熟练。
学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的字似乎有了退步,很大原因就是字体仅限于书法课堂。我便用那双用劲太多中指变形的右手找机会练习,苦练……在学习、练习的过程中,我的书法水平大为提高,也给我带来了很多,他给了我知识,它行云流水的样子,刻在我心上,印在我脑中。
硬笔书法是一盏晶莹透亮的灯,点亮我的生活;是一支五颜六色的笔,充实我的知识;是一名德高望重的导师,给我刷新字体的能力;是一位朋友,鼓励我努力奋进……
我爱你硬笔书法,你的发扬光大一定有我的辛劳!
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当今社会,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强自信心。练字能使人变“静”,培养人的专心、细心、耐心和毅力等优秀品质,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这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
写字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爱好,能使人在挥毫中自得其乐,给人以美的享受,还是养生保健的有效方法。医学专家研究结论表明,在可使人长寿的二十种职业中,书法名列榜首。面临期末考试,对于学生很重要一点,练字,能直接或间接提高学习成绩,考试的卷面印象分通常会是提升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1、宣传阶段
(宣传部、才艺部部分成员负责)
(1)大海报2张,小通知10张,展板一块
(2)时间:周一(5月21日)开始
(3)在宣传栏以及各个宿舍楼广告栏张贴关于硬笔书法大赛的通知;超市西门放置展板宣传。
(4)安排请各系辅导员给班长发短信,加大宣传力度。
(5)参赛要求:
a、书写内容符合本活动主题
b、可以A3、A4、扇面、斗方、卷轴等形式书写,可使用签字笔、钢笔、美工笔、圆珠笔等硬笔进行创作,篆、楷、行、草、美术字皆可,可画线打格(黑字多配红线格为宜,线格的颜色、形式、明格暗格或不打格自行决定)。
c、作品反面用铅笔楷书注明专业班级、姓名以及联系方式。
2、征集作品阶段
(秘书部负责)
(1)准备桌子两张,条幅一副,硬笔书法练习纸、笔若干
(2)地点:超市西门
(3)时间:5月22日——5月29日下午4:20—6:30
(3)摆放桌椅,悬挂条幅,安排干事轮流值班,征集作品(作品编号),统计参赛者信息。可现场练习硬笔书法。
3、展览阶段
(组织部负责)
(1)准备:桌子四张,展板四块,投票卡若干(特别制作:标有赞助商,编号,投票人姓名、联系方式等),投票箱一个
(2)地点:篮球场东大道
(3)时间:5月30、31日下午4:20—7:00
(4)作品均用卡纸编上号(按篆、楷、行、草分类;形式特殊的作品单分类)用别针别于作品上,有序贴于展板上。
(5)展览长廊
流程:观众在一号桌上领取投票卡
1、参观欣赏展览的作品
2、二号桌,在投票卡投票联上标上认为最好的作品编号
3、投票联投入投票箱内
4、评选出投票率最高的20名
4、评选及颁奖阶段
(会员代表部、才艺部部分成员负责)
(1)准备:提前申请教室,递送邀请函(各社团、评委老师等约25个),本社团宣传片,纸笔,水
(2)地点:某教室(待定)
(3)时间:6月1日晚7:00(预定)
(4)流程:展板展览于教室内,同时展览硬笔书法老师的作品
1、主持人介绍到场评委及嘉宾
2、评选出的20名参赛者每人1分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展示粉笔字),并讲述硬笔书法带来的自身优势等,令同学们感同身受
3、评委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态度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用打分卡打出分数,统计得分
4、现场节目表演
5、宣布获奖名单,并颁发奖品及证书,合影留念
6、互动练习,给现场观众发放硬笔书法练习用纸,现场练习
7、通过投票卡现场抽取幸运观众,赠送小礼品
8、办公楼宣传栏公示获奖名单
9、一段时间内继续在办公楼两侧展览获奖作品以及书法老师作品,感染更多同学
当今有很多人在争论技与道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技术是初学者的事情,应重视道的存在;有的人则认为技术最重要,这些观点都有些偏颇,因为技和道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选择和重视什么样的技术,有什么样的技术就会梳理出什么样的思想,技和道永不可分,同样重要。因此就以《圣教序》和王羲之手札为例来研究一下王羲之的技术。
1、《圣教序》中的笔法研究:
什么是笔法?历代的书论中经常谈到这两个字,但看了内容之后,其实多为字法的问题,很难用文字表述清楚,武术里经常讲剑有剑法,刀有刀法,后来打乒乓球打多了,就想到了打乒乓球的技术动作跟写字的笔法极其相似,打乒乓球如果动作不对,偶尔也能打出一、二个高水平的球,但想每个球都打出精彩就不太可能了,因此少儿乒乓球运动员最关注的就是动作是否正规,而笔法是解决线条质量问题甚至字形问题的合理方法,如果笔法不对,线条的质量及丰富性都受到极大的制约,那么笔法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是: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过程中,能准确找到和调整笔锋的位置和角度。
如果把圣教序中大部分字都能按照这一规律去研究和解析,对二王笔法的掌握就非常丰富了。学书者一定要非常重视笔法,如果没有正确的笔法作为学书的支撑,书法很难达到相当的高度,写多了只不过是熟练而已,很难达到书法之妙境!
2、二王书法中的字法研究:
二王书法中的字法是最为丰富和生动的,经常说到《兰亭序》中23个“之”都不一样,这说明了王羲之结字的丰富性,拿来王羲之和王献之书法全集比较,似乎他们的所有作品都没有雷同的痕迹,这正是源于他们书法当中字法的丰富性,其实,字法的喜好会随着年龄、阅历、修养的改变而不同,因为字法需要一辈子去修炼,那么怎样才能掌握如此丰富的字法呢?只有一个不二法门:临摹,而且是精确临摹!
很多人的所谓临摹,不是精确临摹,而是抄书,字帖整整齐齐的抄了一遍,自己很有成就感,其实字帖上一个字也没有掌握,如此“临摹”,徒劳无功!什么是精确临摹呢?就是把字帖中每一个字、每一个点画的粗细、长短、起笔、行笔、收笔、转折,空间的疏密变化都要表现出来,不但要照着帖能写,背着帖也能写,不但今天能写,明天还能写,一个月以后能写,半年以后还能写。这才算基本掌握了,这个字才有可能运用到你的创作当中。
先来一段小插曲:我从大一下学期就开始选夏老师的硬笔书法课,可是人品不爆发,没中签。接着,第二次,第三次,又是很让我失望,还是没有中。终于,凭着我屡败屡战的“精神”和“毅力”,在本学期也就是大三上学期,也就是我第四次选这门课之时,好运终于降临到我头上,我中签了。
选课的过xxx是一波三折,身边的同学也很不理解我干嘛放着别的同样好过的课不选,非得选硬笔书法,至于原因我当然很清楚。从小学起,我就对硬笔书法比较感兴趣。最早大概是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吧,和班上同学一块儿练庞中华的字帖,庞中华的字是对我最早的启蒙吧。后来上了中学,练起了司马炎的字帖。通过临摹庞中华和司马炎的字帖,我的楷书功底逐渐得到加强。高中毕业后,我买了本行书的字帖,在家里空闲时拿出来练一练。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字形也许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还要取决于后天的练习。
在经历了连续三次选课的失败之后,凭着屡败屡战的精神,我终于在本学期也就是大三上学期,也就是我第四次选这门课之时,选中了夏老师的硬笔书法课。我喜欢书法,
这学期跟着夏老师从基础开始学习行书的写法,通过学习,我发现了自己之前自学的过程中很多字的写法是不规范的或错误的,经过一步步改正,我的行书笔法有了很大的改善。
上硬笔书法课对我而言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一方面是因为我学到了知识,而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这个课堂。我非常欣赏夏老师乐观快乐的人生态度,每次上硬笔书法课,都会被夏老师快乐的情绪所感染。夏老师会在课堂上给我们穿插有趣的事,会在课间给我放好听的音乐,高兴时还会一展歌喉,博得满堂喝彩。夏老师的这种教学方法很好,也很有效,活跃了课堂,让同学在愉悦中学到了知识。
当我坐在考场上写这篇文章时,这学期的硬笔书法课也伴随着句子的完结而进入尾声了。以后虽然我也许再也没机会上硬笔书法课了,但是我会一直保持练字的好习惯,我始终相信夏老师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后,祝夏老师身体健康,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态,快快乐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1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