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汇总5篇)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汇总5篇)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 第1篇

关键词:骨科;术后镇痛护理;疼痛程度;康复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宋艺伟.骨科术后镇痛护理对患者康骨科收治的患者中很多需要接受手术治疗,受到疾病本身以及手术的影响,术后疼痛现象十分常见[1]。一些患者疼痛程度较为严重,甚至对术后康复产生阻碍作用,并可能增加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如尿潴留、高血压等[2]。同时疼痛也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使其术后生活质量进一步下降。因此应当十分重视对骨科患者的术后护理,加强对减轻患者疼痛的有效护理措施的研究[3]。本文通过对骨科手术患者加强术后镇痛护理,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从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中选取100例为研究对象,男女患者性别比为61:39,最大年龄80岁,最小年龄18岁,均值(±)岁。入选患者均为骨折患者,其中四肢骨折、骨盆骨折、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有52例、30例、18例。按照手术时间顺序将患者编为1-100号。1-50号为对照组(常规护理组),51-100号为研究组(术后镇痛护理组)。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差异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对照研究价值较高。将合并严重的内科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疾病、精神疾病、感染性疾病的患者排除在研究之外。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自愿入组。方法。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术后护理,研究组则加强术后镇痛护理,内容如下:心理护理。骨科手术患者非常担心术后康复效果,害怕不能恢复到正常状态,影响工作和生活,加之术后疼痛,会进一步加重患者心理负担,使其情绪焦躁、抑郁[4]。而不良情绪对术后康复是十分不利的影响因素。为此,护理人员应当多对患者进行安慰,并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共同劝慰患者。同时可以通过转移患者注意力,让患者深呼吸,掌握日常活动中减轻疼痛的方法等,实现缓解疼痛的目的,从而提升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自觉性[5]。知识宣教。患者入院后给其发放有关疼痛知识的手册,让患者对术后疼痛有正确认知,并能够了解缓解疼痛的方法、实施有效镇痛的重要作用等[6]。另外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的过程中也应当抓住机会进行疼痛知识口头宣教,让患者掌握更多的疼痛知识,更好地配合术后镇痛护理。疼痛护理。术后,护理人员协助患者保持正确且舒适的体位,可以利用软枕让患者的舒适度增加。对引起患者疼痛的因素、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实施不同的镇痛护理措施[7]。若心理因素导致疼痛加重,可以通过与患者聊天,让患者听音乐、看电视等转移注意力;若由于创伤导致疼痛,可通过冷敷、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消肿、缓解疼痛;若由于外固定物导致疼痛,应及时给医生汇报,遵医嘱帮助患者调整舒适体位,减轻痛感[8-10]。观察指标。(1)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价疼痛程度,1-10分,随着分数增加,疼痛加重。(2)统计两组住院时间。统计学方法。使用软件处理数据,P<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24h、48h疼痛评分比较术后各不同评分时点,研究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见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比对照组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3讨论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 第2篇

[关键词]骨科;美容护理;预见性护理;瘢痕预防;心理状态

1资料和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科室2017年1月-2017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45例,根据患者住院病历号进行分组,奇数号为对照组(n=59例),偶数号为观察组(n=86例)。其中对照组男38例,女性21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岁;疾病类型:胫腓骨骨折16例,股骨颈骨折11例,脊柱骨折5例,肱骨骨折8例,尺桡骨骨折19例;观察组男51例,女35例;年龄18~37岁,平均年龄(±)岁;疾病类型:胫腓骨骨折36例,股骨颈骨折17例,脊柱骨折9例,肱骨骨折14例,尺桡骨骨折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排除非手术治疗、合并其他重要脏器损伤及精神疾病者。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的骨科护理管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指导协助翻身、外固定支架护理,遵医嘱指导用药,根据患者需求进行疼痛护理、并发症护理、康复训练指导[1]。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美容护理措施。建立美容护理小组:在骨科护士长领导下由骨科专科护士、伤口造口专科护士、骨科医师组成3~5人的美容护理小组,由美容整形专科医师进行美容专科知识和技能培训,对患者给予整形美容专科同质化护理[2]。设计预见性护理方案:根据患者受伤原因、手术类型、切口位置、体质等方面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预防瘢痕形成及对已形成的瘢痕进行软化处理[3]。瘢痕预防与软化方法:①降低切口周围张力,术后早期减少活动,避免牵拉伤口,破坏新生肉芽组织[4];②局部涂抹药膏,一般于切口拆线后1周,伤口愈合后开始使用含硅凝胶的药膏,以减少瘢痕形成[5];③手法按摩,根据瘢痕的时期选择按摩手法与力度。1个月内的瘢痕,用单手拇指顺着瘢痕方向上下或左右往返移动,着力于表皮,力度较轻;1~3个月的瘢痕,用揉按法、指压法,以美容指对切口瘢痕进行前后、左右的内旋或外旋揉动、点按,用力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中等力度;3个月以上,质硬且突出的瘢痕,以拇指屈曲的骨突部位着力于患处,沿垂直方向施力,为强力点法,以患者能够承受的最大力为标准[6]。通过手法按摩,可以松解瘢痕及深层组织的粘连,一般15d左右可使坚硬的瘢痕组织软化。只采用单一方法处理的瘢痕,其变软大约需1~2个月,不做任何处理自然增生的瘢痕,要等到6个月后才能逐渐变软。瘢痕按摩应尽早开始,并逐渐增加力度与频率[7-8],后期瘢痕成熟后效果相对来说不如前期。心理护理:患者住院期间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如疼痛、长时间卧床、行动不便、对功能恢复及外貌改变的担忧等,这些都会对患者情绪造成影响,甚至影响治疗。因此护士在工作中应进行心理护理,加强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需求,与患者一起分析病情和治疗方案,使其对即将接受的治疗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解除或减轻负面心理,另一方面增强了患者对病情恢复的信心,消除其对未知治疗的疑虑或恐惧[9]。同时告知患者虽然创伤后暂时容貌有损,但经过美容缝合及抗瘢痕治疗后这种损伤会大大减小,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向患者介绍经美容护理后恢复成功的案例,增强其自信心和治疗依从性。健康教育:在处理伤口的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积极健康教育,包括保护创口,功能锻炼,告知患者换药和拆线时间,讲解术后抗瘢痕治疗的重要性,介绍抗瘢痕药物的使用方法、预期效果。引起患者的重视,达到控制瘢痕增生的目的。强调长期、规范用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依从性。日常宜清淡饮食,少辛辣、戒烟酒、高蛋白,促进伤口愈合。手术后应尽量避免刺激创面,暴露在外的伤口应避免长时间照射阳光。在痂皮脱落期应嘱咐患者避免撕扯痂皮,可采用冷敷方法减轻瘙痒感[10]。

观察指标

心理状态:入院时和出院时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检测,SAS分数越高说明焦虑情况越重,SDS分数越低说明抑郁情况越重[11]。瘢痕评估: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ancouverscarscale,VSS)于患者出院后6个月评估瘢痕情况,包括血管分布(V)、瘢痕色泽(M)、柔软度(P)和厚度(H),分数0~15分,分数越低表示瘢痕越轻。由同一名整形美容科医师进行评分[12]。满意度调查:采用笔者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量表,从护理沟通、健康宣教及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所得总分分为三个梯度,<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满意,>80分判定为非常满意。满意率=(满意+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统计学分析:

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两组患者在入院时抑郁和焦虑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在出院时,观察组抑郁以及焦虑情况优于对照组(P<)。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

两组患者瘢痕情况比较:对照组VSS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说明其瘢痕发生情况较观察组严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承受力亦大幅度增长,对骨科创伤的医疗处理不再停留于功能恢复层面,对自身美观方面的要求也日渐增多。但几乎所有手术都无法避免遗留瘢痕,因为瘢痕是机体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产物[13]。本研究将美容护理融合到骨科护理管理中,美容护理小组人员结合患者伤口愈合情况、瘢痕形成情况、社会支持、外观需求以及心理状态,进行针对性、预见性的护理。选用多种预防瘢痕形成的方法,如按摩护理、外敷护理、抗瘢痕指导等[14]。引导患者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适当降低期望值,减少不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情绪发生,使患者更加积极配合治疗[15]。研究结果显示,实施美容护理患者伤口愈合良好,瘢痕情况明显改善。骨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整个科室的护理水平,护理人员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需加强康复及美容专科培训,从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满足医疗的发展和患者需求[16]。在本研究中,美容护理小组为患者提供心理疏导、伤口美容护理、瘢痕预防指导等,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也有了较大提高。综上所述,将美容护理措施融入到骨科护理管理中,能显著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增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升骨科的整体护理水平。应用范围可逐步由整形美容科扩展到其他创伤科室,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蔡志伟,曾于林,陈莹.人性化护理模式在骨外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8,3(8):63.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 第3篇

【关键词】强化有效沟通;骨科门诊;护理质量;满意度

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由意外导致的骨关节疾病或寿命延长导致的骨关节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科门诊的就诊率也随之逐渐增加。研究显示[1],有效的护理工作可提高门诊工作效率,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及保障诊疗工作的顺利实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骨科门诊护理工作具有患者流量大、侵入性治疗多、护患语言交流多及医患纠纷高发等特征,故对护理人员素质要求较高[2]。以往在护理工作中多重视理论知识和护理技术的提高,忽略护患沟通这一骨科门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护患交流与沟通为护理操作技能外的第二技能,有效沟通可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消除医患隔阂,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维持良好就诊秩序。骨科门诊作患者流量高,医务人员工作负荷量大,较易出现护患纠纷,故重视护患沟通且强化有效沟通尤为重要[3-4]。基于此,本研究对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强化有效沟通护理措施,探讨其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医院骨科门诊就诊的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组间性别、就诊情况、年龄、文化程度均衡匹配的基础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见表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年龄、性别不限;②疾病种类包括骨骼、肌肉、韧带、组织及创伤等骨科诊疗范围内疾病;③能正常沟通者;初诊、复诊者。(2)排除标准:①严重创伤或急性骨关节疾病者;②严重肢体功能障碍、疼痛或严重感染者;③精神异常、认知功能障碍者;④哺乳期或妊娠期妇女。

强化有效沟通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骨科门诊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强化有效沟通的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定期组织学习护患沟通方式及原则:提高骨科门诊护理人员对沟通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提供各种案例进行学习,剖析案例中如何巧妙避免护理隐患以及处理护理纠纷技巧;及时归纳骨科门诊病历,总结分析骨科疾病护理措施,提升自身专业素养。(2)热情周到的服务:护理人员应穿着干净整洁的护士服并面带微笑、使用亲切的称呼主动接待每位患者,用礼貌而亲切的语言为患者耐心讲解诊疗流程、注意事项及诊疗室环境,在沟通交流过程中注意收集患者从事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家庭状况、心情状态等其他资料,以便护士选择合适沟通方式。在沟通过程中注意语言修养,使用人性化服务语言,禁用“不知道”“找别人”“不懂”等禁语,注意沟通礼貌性、解释性、安慰性和保护性[5]。(3)重视非语言沟通优势:如目光接触、身体姿势、亲切握手、搀扶行动不便者等,均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4)重点讲解健康知识: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耐心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根据患者病情,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运动指导,强调预后,使用条理清晰的语句回答患者提出的疑虑。(5)个性化干预[6]:针对情绪激动、焦虑不安的患者,护士应为患者提供发泄的机会,使用聚精会神、不随意打断患者说话的倾听技巧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并尽可能的满足患者需求以缓解患者激动、焦虑或愤怒等负性情绪;针对过高要求的患者,护士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接纳患者的抱怨,并注意观察患者的表现,对于患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及时做出回应,对于患者提出的无理要求,护士应对其表示理解并委婉的拒绝过分要求,可坦诚告知患者医院的客观条件,由患者选择是否去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就诊;针对不愿意配合的患者,护士应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其不配合的具体原因,以便从根源解决问题,使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护理;针对感知障碍的患者:护士可适当提高说话音量确保听力下降患者可以听清楚交流内容,使用图片、书面语言、手势等非语言沟通技巧与完全性耳聋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使用触摸的方式让视力障碍患者感受到护士的关心。(6)抽血患者特殊护理:对需要抽血的患者抽血人员应给予合适的心理护理并采取优质沟通服务,具体如下[7]:抽血人员应在采血前的3min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为患者介绍采血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解答,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缓解紧张心理,待患者恢复平静后进行采血;采血过程中可引导患者不直视穿刺点,并与其多交谈,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镇痛,采血动作应轻柔以减轻疼痛感,对于末梢循环较差的患者可先在采血部位进行适当热敷后再穿刺,提高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采血完成后应指导患者采用合适的按压力度正确按压穿刺部位,并告知按压时间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休息至精神放松后方可离开。

观察指标

(1)焦虑程度:使用视觉模拟焦虑评分(,VASA)评价患者焦虑程度,由患者在0~10分选择一个表示自己此时焦虑情况的分值,0分表示无焦虑,随分值增大焦虑程度依次加重,10分表示非常焦虑。(2)诊疗配合程度:诊疗配合程度由护士评价,分值范围0~10分,0分为患者放弃就诊,随分值增大诊疗配合程度越高,10分表示患者能积极主动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诊疗工作。(3)护理质量评价:护理质量评价采用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患者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人员形象、护理细节、心理干预效果、健康知识教育效果等5个方面,均为10分制,1分为最低分,10分为最高分,由患者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说明护理质量越高。(4)护理满意度[8]: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层次,由患者评价自己对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焦虑程度、诊疗配合程度比较

开展强化有效沟通后,观察组患者焦虑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诊疗配合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2。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开展强化有效沟通后,观察组护理质量中服务态度、人员形象、护理细节、心理干预效果、健康知识教育效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3。

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比较

开展强化有效沟通后,观察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见表4。

3讨论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 第4篇

培训考核小组

成立骨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由骨科科护士长1人、副护士长3人,科室护理教学秘书4人,科室护理骨干4人,共12人组成急救能力培训考核小组。小组成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及5年以上骨科临床工作经验。该小组负责制订骨科急救流程、急救培训及考核计划、急救能力考核细则并具体组织培训与考核。

培训目标

通过对骨科低年资护士实施急救能力的培训及考核,使护士能在应对急重症护理及急救情况时保持冷静、清晰的头脑,正确做出应急措施,忙而不乱,迅速进入抢救状态,正确处置,能够掌握相关的急救技术、急救物品、急救药品等知识,与医生密切迅捷、准确地配合,为挽救患者的生命争取了时间,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培训内容

加强专科知识学习:以我院护理部编著的《临床护理工作实践指南》和《临床疾病护理常规》等专业书籍为培训教材,加强专科基础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强低年资护士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反应判断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可以为医生及时准确提供病情方面的信息,包括疾病的阳性体征、先兆症状等,为进一步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为抢救预留充足时间。护士要具备动态观察病情变化的能力,而且骨科及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准确扎实。骨科专科知识点包括:人体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生理知识、骨科疾病护理常规、并发症观察护理要点、压疮评估单、危重症护理记录单、不良事件上报单书写等。

加强专科技能和急救技能培训: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培训包括轴式翻身法、单人多人搬运术、牵引术护理、石膏外固定护理、压疮的预防和护理、气管推移术、气管切开护理,抢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除颤术、简易呼吸器的使用、呼吸机使用操作、电动吸痰术、心电监护技术、动静脉穿刺术、中心静脉压监测、抢救配合等。

规范抢救流程:结合医院护理部下发的抢救流程,融入骨科护理特色,制定适合本专科的抢救工作流程,从急救车定点放置,急救物品药品定品种定量定位管理,到患者危急重症处理操作等都做了具体描述,绘制成骨科疾病抢救流程图表,使低年资护士能形象化记忆,熟练掌握抢救的流程。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并配合情景演练,使受训护士从基础理论顺利过渡到实际操作,并对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情况能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和处理,使得危急重症的抢救按流程实施,从而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

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训:良好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士应具备核心能力之一[8],低年资护士临床实践时间短,提高骨科低年资护士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对于促进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教学查房,急、危重症病例讨论及医院的学术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低年资护士敢于提出问题、参与急、危重症护理的热情和主动性,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培训方法

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每月一次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培训,采用多媒体和高年资护士授课的方式,讲解BLS课程暨心肺复苏培训,合理排班,安排护士分批次参加,具体内容包括CPR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患者意识的判断方法,休克的相关理论知识,常用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监护仪的使用与观察,简易呼吸器的结构与使用方法,气道管理技术,呼吸机的使用等。

急救流程培训:每月组织1次骨科急救流程培训,包括危重症患者的对接流程,各种药物过敏的抢救流程,患者休克的急救流程,患者大出血的急救流程,患者窒息的急救流程,患者呼吸心搏骤停的急救流程,突发情况的急救汇报流程等在培训时强调急救配合中护士应明确分工,并组织护士进行思考、讨论,要求护士按照急救流程说出应采取的措施以及如何上报,如何很好地与值班医生、主治医生沟通、配合,并详细记录。

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是我们整个培训的重点,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将急救操作技能培训分为急救技能、急救设备、急救器械、急救耗材的使用技能及注意事项等。培训一个月一次。培训后护士按照操作流程,有组织、有计划,逐步、逐项进行练习,使每项技能操作达到动作规范、迅速、熟练、准确。急救耗材、急救器械要进行整理,定点、定量放置,每天交接班,过期物品及时更换;使护士能准确无误地获取急救用物并正确使用。

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情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模拟科室可能出现的各种急救情况,训练护士进行应急处理,科室带教采取一对一的情景培训模式,教会护士及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准确分析、判断,及时报告医师,配合抢救。并不断强化训练。如出现失血性休克时,护士如何准确判断病情,按照休克的急救流程,采取相应的急救处理(迅速建立静脉通路,吸氧,心电监护等等),同时报告医师。如患者突然发生窒息时,应迅速吸痰、吸氧、开放气道,配合医师进行气管插管,胸外心脏按压;并及时准确地记录抢救过程。

2考核方法

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每季度进行急救专科知识及操作技能考核,急救理论知识考核,满分100分。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吸氧,吸痰,心肺复苏等操作,由科室考核小组分批组织考核根据操作评分标准,满分100分。科护士长会不定期对低年资护士进行抽查。例如检查护士从出诊箱、抢救车以及气管插管箱中取物的时间,要求取物时间控制在10s以内,确保护士对物品摆放位置的熟悉度[5]。

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急救综合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急救操作技能及危重护理记录书写能力等,急救综合能力考核每月组织1次,考核时设置急救模拟场景,护士分批参加考核,急救综合能力考核细则由急救能力培训小组制订,以百分制评分评分。依据如下:病情观察能力20分,要求病情变化时迅速作出反应,准确做出判断,应急反应能力15分,要求护士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反应敏捷;急救设施、器械、耗材操作能力15分,要求急救设备操作熟练遵守操作规程;④急救药物知识15分,求掌握急救药物作用,、剂量、用法;⑤急救器械、耗材的使用能力15分,要求熟悉急救器械、耗材存放位置并能正确使用;⑥综合应急能力20分,要求在实操过程中,保持清晰、冷静的头脑,判断准确,处置正确,配合默契,整体流畅。

3效果

护士急救能力是指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敏锐地观察到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分析判断,用熟练的技能技巧,沉着果断地配合抢救和护理。经过急救能力培训,我科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相比培训前,各项能力考核成绩较明显提高,有显著性差异,(p值<)具有统计学意义。

4讨论

骨科护理观察案例分享范文 第5篇

关键词: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医院管理

风险管理是指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评估并积极解决的管理科学体系,医疗风险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最初由美国学者提出的。考虑到临床疾病的治疗环节较多,患者的病情较复杂,医疗卫生单位是风险事件发生的高发单位,因此提出了针对疾病管理的风险管理概念。对此分析了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建立方法和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医院骨科自2019年9月起对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构建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并予以实施,2019年5~8月为实施前,2019年9~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男40例,女20例;年龄为33~67岁。实施后男37例,女23例;年龄为32~69岁。实施前后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实施前采用常规管理方法。实施后构建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并予以实施。(1)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组建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构建工作小组,由组长和小组成员组成。由组长制定骨科管理重点内容,由组员负责文献查询工作。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查阅近5年来关于骨科管理质量评估的相关文献,再结合本科室日常工作情况,筛选出能够反映骨科手术风险管理情况的条目,制定骨科手术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初稿,形成正式的专家函询问卷。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工作,参考专家意见,进行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修订,适当增删相关条目,最后通过界值法及百分比权重法最终进行相关指标的筛选并计算权重。(2)管理方法。在构建的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更新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将骨科手术风险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指标管理纳入到常规的骨科手术管理工作中,整合当前常规管理流程。针对存在的和可能影响骨科手术管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制定管理方法。

1.3观察指标

依据构建好的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比较实施前后的患者管理、制度流程管理、专科管理、环境管理等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χ±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构架

骨科手术风险评估体系构架见表1。构建的骨科风险评估体系_包括5个一级指标和17个二级指标,各指标评分范围为1~5分,总分为17~85分。

2.2实施前后骨科风险管理质量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实施后的患者管理、制度流程管理、专科管理、环境管理等项目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风险管理质量总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见表2。

3讨论

骨科患者多为多发伤和复合伤,病情变化较快,术中使用的器械种类较多,客观的风险评估和管理势在必行,是影响病情进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管理理念逐步引入到医院的日常工作中,患者的自主意识有所增强,患者医疗期间的安全问题也成为世界范围内医务界高度关注的问题[1]。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应全球共同努力,开展保证患者安全的医疗行动。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循证为基础,管理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更加注重可操作性、适用性、可实现性的原则,提倡将管理工作可视化、透明化、量化。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是将影响管理质量的相关项目进行量化的一种管理模式[2-3]。首先,是对管理目标的确立阶段,在此阶段中,设立主要的管理目标和方向。也是后续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随后是管理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阶段,在此阶段中,可以通过专家咨询、文献分析的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可能影响管理目标管理质量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或多因素回归分析,最终实现相关指标的筛选工作。最后是专家函询阶段,结合专家的意见进行风险管理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筛选工作[4-8]。通过构建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并将其纳入到科室的常规管理中,用于管理质量的评估,并指导管理方法的制定工作。组建骨科风险管理评估体系构建工作小组,由组长和小组成员组成。由组长制定骨科管理重点内容,由组员负责文献查询工作。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数据库,查阅近5年来关于骨科手术管理质量评估的相关文献,再结合本科室日常工作情况,筛选出能够反映骨科手术风险管理情况的条目,制定骨科手术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初稿,形成正式的专家函询问卷。经过两轮专家函询工作,参考专家意见,进行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评估体系的修订,适当增删相关条目,最后通过界值法及百分比权重法最终进行相关指标的筛选并计算权重。在构建的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更新管理流程和管理方法。将骨科手术风险质量评价体系中的指标管理纳入到常规的骨科手术管理工作中,整合当前常规管理流程。针对存在的和可能影响骨科手术管理质量的主要问题制定管理方法。本研究中,构建的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评估体系,基本涵盖了骨科手术管理中的主要方面。研究结果说明在构建骨科手术风险管理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管理质量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估,管理方法得到改进后,疾病的综合管理水平有明显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简伟研,周宇奇,吴志军,等.护理敏感质量指标的发展和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7):865-869.

[2]裴理辉,柴宇霞,王月芹,等.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评估模式在老年肺癌患者术后延续性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9,25(27):3523-3527.

[4]赵诗雨,喻姣花,汪欢,等.基于循证构建肠内营养护理质量敏感指标体系[J].中华护理杂志,2019,54(3):344-349.

[5]余满荣,苏丹,张明会,等.手术室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构建[J].中华护理杂志,2017,52(4):418-421.

[6]游苏宁.医疗管理的观念革命护佑生命的工作清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34(7):21.

[7]付非,陈爽,王莹,等.国外传统医学与现代医疗体系融合的理论基础与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8,38(3):309-311.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