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其他范文

学校农业基地建设规划范文(3篇)

学校农业基地建设规划范文(3篇)



学校农业基地建设规划范文 第1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强化物质装备,提升科技水平,完善产业体系,创新经营方式,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传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农业产业,加速推进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目标要求

(二)总体目标。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构想和“整合资源、集中投入、重点建设、统筹发展”的建设要求,用五年左右时间,建设一批规划编制科学、主导产业清晰、建设规模合理、基础设施良好、科技水平先进、运行机制顺畅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力争创建部级示范区1个、省级5个。

(三)基本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优势农产品生产、高效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根本目的;以强化科技进步,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提高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为重要支撑;以科学规划、政策引领、完善服务、加强领导为基本保障,建成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引领区和样板区。

(四)总体要求。各地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建设主导产业示范区、特色农业示范区或综合性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要突出粮食、油料、畜禽、水产等优势主导产业,特色农业示范区要突出蔬菜、茶叶、林木花卉等特色农业,综合性示范区要建设成为产业布局合理、种养加协调发展、多功能有机融合的示范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综合性示范区的核心区连片规模要达到2万亩以上,辐射区8万亩以上;特色农业示范区的核心区连片规模要达到1万亩以上,辐射区4万亩以上。

三、建设重点

(五)科学编制建设规划。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布局开放,坚持形式多样,认真做好示范区建设规划。规划编制坚持以核心区为基础,合理界定辐射区,明确引导区,与新农村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利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水利建设、环境保护等规划有机衔接,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体现现代农业特征。今年6月底前全部完成已启动建设的7个示范区规划。

(六)优化提升主导产业。突出粮油、畜禽和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示范和技术培训功能,大力发展优质粮食产业,着力提升畜产品标准化规模养殖和水产品标准化健康养殖水平,努力把示范区建设成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生产的亮点和样板,提升优势区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示范区土地单位生产能力和农民收入均高于当地平均水平20%以上。

(七)配套完善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核心区做到田成方,林成网,渠相连,路相通,土肥沃,渠硬化,灌排配套,农田旱涝保收率达到100%,水资源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或达到80%。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大力推进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改造中低产田。强化农机装备,重点提升耕整地、播栽、田管和收获等环节的农机装备水平,实现农业机械化,耕种收农机综合作业水平达到80%以上。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八)加强科技推广运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和技术集成的试验、展示基地。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良种统供、肥料统配统施,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优质良种覆盖率100%,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为提升区域农业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九)大力实施规模生产。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示范区内农民以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规模化生产,发挥规模化效益。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主导产业示范区农户入社率达50%以上,特色产业示范区和综合性示范区达80%以上。

(十)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通过招商引资,大力培育示范区建设主体。依据示范区建设规划,以产业项目为载体,积极引进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引导发展观光游、采摘游、农耕生活体验游等,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十一)加快建设农村新区。依据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土地流转、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等为抓手,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子女就学、医疗卫生等因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大力做好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示范区建设统筹结合的文章,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同时积极探索以宅基地换住房、以承包地换社保的“双置换”政策,鼓励示范区内长期在外务工、收入较为稳定的农民向城市、中心镇转移,同步推进城镇化。

四、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农业已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是顺应农业发展趋势,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指导,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重大举措,对示范和引领现代农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示范区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机构队伍,大力推进示范区建设。市“三农”总指挥部及其办公室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统一指挥调度和具体日常工作。

(十三)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积极整合现代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小农水重点县和土地整理等各类现有涉农项目资金,投入示范区建设,发挥资源集聚效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工商资本和其他各种社会资本投资示范区建设,对入驻示范区的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优先安排财政贴息资金,优先申报各类财政扶持项目。

学校农业基地建设规划范文 第2篇

保障发展用地,盘活土地资源,是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当前,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土地,我们要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为主线,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唤醒农村沉睡资产,增强农村发展活力。下面就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的职责,谈谈思路和想法。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强化空间用途管制。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明确合肥主城西南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环巢湖生态示范片区、紫蓬山生态旅游片区、西北部控制片区等五大主体功能区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规范开发秩序,优化开发格局,努力提高国土开发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和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衔接协调,健全不同主体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长效机制。在坚持确保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布局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以培育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来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开发强度管控,引导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等与当地水土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二)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坚持一体设计、多规合一、功能互补,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庄分布、基础设施、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实现城乡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加快“多规合一”,实现一张蓝图干到底。完善乡村规划体系,加快集镇改造和村庄建设规划编制,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已完成编制编制。通过科学预测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合理划定了乡村规划经济发展片区、居民点管控边界和生态控制边界,明确了村镇规模和功能,避免随意撤并村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实现了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强化了规划约束力。注重保护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历史文脉,塑造乡村特色,突出乡村个性,避免千村一面。

(三)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的示范点和样板村。官亭焦婆等25个示范点纳入市五个一批项目库。目前,山南镇“三庄联动”、上派镇“三岗慢生活”、铭传乡“聚星片区”等规划已通过县规委会。“三庄联动”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围绕“农村改革发祥地、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定位,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82个村民组,24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打造合肥市乡村振兴的示范点。“三岗慢生活”围绕“五彩三岗、慢享生活”的定位,以花木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健康休闲、旅游服务业,提升现代慢生活体验区内涵,打造长三角新型旅游目的地。“聚星片区”坚持“淮军圩堡探源地、蚕桑文化寻踪区、皖中民宿特色街、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功能定位,围绕淮军文化和自然环境,打造合肥乡村振兴样板。下一步,我局将继续加快柿树岗乡防虎村、高店乡程店村等示范点和样板村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下一步打算

(三)保障农村发展用地需求

学校农业基地建设规划范文 第3篇

2014年,坚持以__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1号文件精神,落实“四化同步”和全域统筹的战略部署,以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为引领,以创建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突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50万吨以上

一、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一)实施社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坚持示范引领、政策推动,突破传统农村地区新型社区建设,择优培育10个市级示范社区、100个区市级示范社区,完成1000个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年内基本实现“服务下沉、干部进驻、挂牌运营”。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新开工建设100个集聚类社区,培育6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对达到“八有十进”标准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特色经济园区继续实施奖补。

(二)突破社区建设资金和土地瓶颈。加快设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金,推动区、镇级社区投融资平台建设,组织百家开发企业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新型农村社区建房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多渠道整合社区建设资金。协调推动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社区建设规划四规统一,破解土地瓶颈。

(三)完善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镇区划调整,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修编。出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导则,按照生活空间宜居适度原则,提升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设计标准。编制完成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风貌规划。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程。启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十百千”工程,年内规划和扶持建设3个全国一流的高标准农业园区、30个市级农业园区和1000个农村社区产业园。加快推进大沽河沿岸现代农业产业带和平度、莱西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农业部园艺示范园,鼓励发展规模化设施蔬菜小区。培育1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提升10个“一镇一业”专业镇。

(二)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重点支持20家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提升创新能力、培育品牌,推动企业集群化发展和上市融资,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90家,打造一批产值百亿元的农业产业链。深入开展示范合作社创建,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组建联合社,新培育200家市级示范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新培育1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土地合作社100家。

(三)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完善农业质量标准、行政执法、质量检测和产品可追溯体系,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制修订12个地方农业标准和简明技术规程,认定40处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市级农产品可追溯平台建设,新建二维QR码农产品身份识别系统示范基地30处。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创建部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示范县(市)。建立农业品牌激励机制,开展青岛市名特优农产品评选活动,培育40个市级名牌农产品。鼓励农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新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0个。

(四)实施农产品市场开拓工程。编制农产品市场建设布局规划,推动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和部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发展农业会展经济,争取举办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部级农业展会。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促销活动,促进农产品市场流通和出口持续增长。建立市场信息价格预警分析制度,加强农产品市场经纪人培训。

(五)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广校作用,加快市级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平台建设,以种养大户、合作社理事长、农村经纪人以及有一定资本技术专长的返乡农民为重点,加快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推动农业经营主体职业化,力争全年培养生产型、经营型、服务型和创业型现代职业农民3万人。

(六)实施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绿色生产,积极推广农业节约型、循环型技术,争取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继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和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推广“种-养-沼”循环农业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全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500万亩、绿色防控100万亩、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300万亩,新建大型沼气工程3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3处。

(七)实施智慧农业建设工程。加快农业科技110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成区(市)农业科技110分控中心,发展村级信息服务员3000名。建设农业技术推广、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三位一体”的镇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继续落实好农业部“双覆盖”项目。深入开展千村万户科技行活动,培育1万户农业科技示范户。

(八)实施现代种业振兴工程。加大国内外大型种子企业引进力度,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农作物、果茶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良种引进繁育步伐,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力争引进1家大型种子企业,重点建设4个良种繁育基地,引进新品种300个以上。

(九)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工程。大力推进粮油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扩大粮油高产创建规模,推进市、镇整建制创建,加快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集成,形成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模式,力争实施100个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打造平度市“吨粮市”,带动粮油全面均衡增产。

(十)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工程。认真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以经济作物、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机械为重点,推动农机装备优化升级,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6%,六类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63%以上。

三、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一)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研究出台促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确保农业“四项补贴”落实到位,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积极开展“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筹资筹劳。支持2万户农民自主创业。鼓励农民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