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应用;刺灸学;中医特色技能
刺灸学基础为本文的研究出发点。对针灸推拿专业而言,该课程为主干课程,经络腧穴和临床针灸治疗依靠刺灸学构建联系,形成体系,促进了中医的应用。此学科包含经典刺灸法,结合了现代刺灸理论,是刺灸理论与技能的基础学习内容,可以促进临床技能的培养,其实用性显著。在刺灸教学中,理论实践结合是中医教学的重点,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针灸实操技能。
一、刺灸学概述
(一)定义刺灸学是中医学的关键组成部分,以分析人体生理机制和病理机制为主要内容。该学科针对诊断疾病和防治疾病相关问题开展研究。刺灸学的理论基础为朴素唯物论,以辩证法思想作为核心指导。刺灸学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积累而来,现已基本成熟,并成为独特的实用性、科学性理论体系。刺灸学研究强调整体性,重视机体经络脏腑的关联性,分析机体的生理机制与病理构成,中医辨证手法配合合理施治,实现诊疗目的。刺灸学不仅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理论分支,而且可作为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和生物学理论的基础[1]。
(二)特点刺法(即针法)、灸法、拔罐法等是刺灸学的核心部分。中医特色技能是刺灸学教学核心内容,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构成。刺灸学教学目的是通过刺灸应用学习,了解刺灸理论,掌握刺灸操作方法,应用刺灸技能促进疾病防治。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可将经络腧穴学和针灸治疗学等课程联系为整体,逐渐构建完整的中医学理论。刺灸学教学在中医学体系化教学中居于重要地位。刺灸学教学目的在于通过专业刺学、灸学学习,促进学生精准定位取穴,进而体现针灸疗效。刺法与灸法基于同种原理,目的具有一致性,但方法和手段有所区别,应用侧重也存在差异。表、热、实、闭等证候以刺法应用居多,而里、寒、虚、脱等证候以灸法应用居多。在临床应用中,刺法与灸法应经过辨证综合施用,可以相辅相成,提高临床效果。刺法与灸法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虽然刺法治疗在临床应用中适用性较广,但是对某些特殊病症应避免使用。例如,有出血表现的疾病,不适合采用针刺疗法,而应选用灸法治疗。刺法治疗和灸法治疗皆是以腧穴为干预位置,基于患者病情,施针、施灸于指定腧穴,利用人体经络的传导作用,改善脏腑功能,以此实现疾病防治。刺灸学教学中应重视经络腧穴等理论基础,精准取穴,熟练定位刺灸,促进治疗预期的实现。
二、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开展刺灸学教学的必要性
中医特色技能,即中医诊疗中应用的独特手段,具有中医特色性、独创性并可发挥相应的中医治疗影响作用,其核心技能为刺法、灸法、拔罐法、中医按摩以及中医炮制和内服外治等。中医特色技能应用优势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简。即指简单易行,可操作性较强,此为中医特色技能的优势之一。中医诊疗中对辨证理论和针灸应用等技术要求较高,但就整体而言,中医治疗追求治疗流程化繁为简。(2)便。与西医相比,中医诊疗所必须的设备支持相对简单,无论是针刺疗法、艾灸疗法,还是拔罐法或刮痧治疗等,通常都不需要复杂庞大的设备支持,毫针、敷贴、艾灸、火罐皆是较为小巧的治疗用具。(3)效。中医治疗因为是辨证施治,对经络等进行整体调节和重点干预,故而疗效明显,副作用小,诊疗安全性高,临床效用显著而优越。(4)廉。自古中医重视“德”与“仁”,中医发展起源也是以解除百姓病痛为目的,因而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诊疗成本较低,外治干预和内服用药以常规治疗、常见药物为基础手段,适用性强。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可体现中医治疗优越性,强化刺灸学理论与技能训练,提升针灸学教学实践意义,增强学生中医实践技能。应用中医特色技能,符合刺灸学教学目的,适应刺灸学教学要求,对促进刺灸学应用实践意义重大[2]。
三、中医特色技能的教学应用
(一)理论结合实践刺灸学课程脉络清晰但知识点众多,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临床实践,在实践中验证刺灸学理论,加强基础实操,提升实操水平。刺法、灸法是该课程的关键部分。以刺法为例,刺法应用即针灸治疗等,在教学中强调对毫针、电针和灸法的运用,配合拔罐学习;在刺灸理论教学之外,重视应用实践,使学生通过刺灸学学习熟练运用以上技能,同时了解针灸治疗前的消毒要点,治疗宜忌,明确当施治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或在施治后患者出现异常表现时的应对处理方式,促进学生掌握预防治疗不良反应的基础手段,培养学生辨别、选择和采用中医手法炮制灸法材料的技能。刺灸技法强调实践性,仅依靠教材理论学习,学生难以对刺灸产生感性、直观的体验,不利于掌握刺灸要点。许多学生缺少实操勇气,为帮助学生克服刺灸实操畏惧感,在理论讲解后,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中医特色技能在实践中验证刺灸理论,例如,开展毫针运用实践,利用视频资料,增强学生对技能运用的适应性,基于理性学习,提升感性认知,激发刺灸应用主动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结合教学用具,进行针灸疗法实践。在针灸治疗实践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提插捻转的行针方法,结合补泻适宜理论,辨证虚实。刺灸理论教学在于经验传承,但一对多的教学方式无法让学生实操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刺灸实操使学生实际施针、施灸,在实操中掌握进针、行针以及出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操手感。在针刺时,进针应快而精准,轻巧施针,施针动作应流畅连贯,缩短进针时间,减轻患者体验。仅进行旁观,学生对此技能要点感受不强;而结合实操,学生在应用中可体会行针要点,增强临床应用适应性,定位自身技能缺陷。
(二)定位风险要点刺灸临床应用强调手法精准、顺序科学,还应注意刺灸操作中的风险要点。教师在教学中强化刺灸细节教学,可以降低治疗风险。在刺灸操作中,部分实操要点易被忽略但具有风险性。在技能应用时,教师应强调基础操作规范性。例如,灸法治疗中进行麦粒灸治疗时,需要以线香将艾柱点燃,香灰清除不及时易掉落导致烫伤,应及时掸掉香灰,还应在完成艾条灸治疗后立即以水熄灭燃烧的艾灸柱。拔罐法中多使用95%酒精棉球,在点燃棉球前,应先拧干处理棉球,避免棉球中酒精过多而在治疗时滴落于患者皮肤,导致烫伤;拔罐法治疗还应注意定位走罐位置以后,反复推拉罐体,观察罐体吸附力,力度减弱后,需要借助棉球燃烧强化其吸附力,但此种操作反复进行后,罐体温度会随之升高,为避免烫伤,应适时更换火罐。对于此类操作要点,教师在理论教学中会予以强调,但学生体验较弱,易被忽视。而结合技能应用,强化主观体验,可帮助学生在刺灸应用中加强风险定位与风险规避,促进提高治疗安全。
(三)促进自主学习刺灸学要掌握的重点在于通过技能应用强化理论基础、技能熟练度,培养机体记忆。通过理论学习,学生对刺灸应用具有了基本认识。此时,教师应给予灵活学习时间,引导学生进行灵活应用和自主学习。学生初期实操通常存在各种不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进行技能应用,锻炼实操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身在刺灸应用中的个性化问题,并在教师帮助下分析原因,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强化普遍性问题训练,分析特殊问题应对思路,促进知识架构,提升学生刺灸应用能力。针灸等中医特色技能与刺灸学密不可分,也是刺灸学的主要应用方式。基于此类技能的自主实践,可以促进学生刺灸应用能力提升,强化临床刺灸实践水平。在自主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刺灸基础施针、施灸起步,加强毫针运用练习,强调在自主学习中避免机械式技能应用,在刺法和灸法治疗中结合经络理论,结合辨证理论,强化穴位知识,完善理论体系,发挥刺灸的正向影响。
(四)激发学习兴趣结合技能应用开展的刺灸学教学,在强调技能应用训练之外,兴趣激发也是教学的重点策略。理论教学体验感不足,学生的学习意识往往沦于被动。而结合技能应用,通过施针、施灸、拔罐等由易向难的技能应用,增加刺灸实践,可强化学生的体验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自觉开展训练。教师可以通过中医特色技能的应用,说明其疗效优势,例如,艾灸可防病益寿,促进机体健康,针法治疗可刺激经络通畅、扶正祛邪等,使学生对刺灸学、中医影响产生更真切和更强烈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学通过内服外治结合,减轻患者病痛,其中刺灸治疗功不可没。因而,在刺灸学教学中应用中医特色技能、促进技能研究至关重要[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习针法、灸法理论,掌握应用技能,用于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根本目的。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针灸理实结合,熟练进行腧穴针灸操作,是刺灸学的教学意义。临床应用、促进疾病防治是刺灸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用中医特色技能进行刺灸学教学,可提升刺灸学教学的实践效果,促进学生掌握技能,从而达成刺灸学教学预期。
参考文献:
[1]饶晓丹,于海波,吴剑煌等.虚拟针灸教学系统在《针灸学》操作教学课程的实践体会[J].中国针灸,2020,40(08):877-879.
[2]何志强,刘月振,尹海秋等.二十四节气功能性香包对中医特色技能传承平台建设的思考[J].中国民间疗法,2019,27(16):91.
1 标题的语言特点
使用不完整的句子,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例1 :Effective Acupuncture Therapy for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mericanJournalofAcupuncture (AJA) 1993;21 (3)∶205 例2:Using the Power of Belief in Acupuncture and Holistic Medicine : Case Studies 33 .标题一般由一个名词或若干并列的名词,加上必要的修饰语构成没有谓语成分。但个别情况因表述的需要也可例外亦可使用疑问句。例3 :Can the Addition of Moxibustion During Acupuncture Therapy Improve Recovery from Bell′s Palsy ? AJA 1998 ;2633
2 标题的写作要求
211 主题突出,简短明了标题字数一般在10个单词以内最多以不超过15个词或两行为宜。例4 :Conservative Therapy with Acupuncture for Injury to the Sciatic Nerve Resulting from Intramuscular Drug Injection 副标题往往用以突出论文某一方面如病例数、研究方法、重点内容或连载论文各分篇等。所以若表述需要致使标题较长可以副标题的形式处理。例5 : The Demystification of Chinese Pulse Diagnosis: An Overview of the Valida2 tions, Holograms and Systematics for Learning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212 避免冗余的谦虚套语中医论文的标题常带有表示谦虚意味的词。如“初步分析”、“初步观察”、“初探”、心得体会”“之我见”等。这类句式在国外期刊已不用甚至连Study of、Investigation、Report of”等开始的形式也已少见。科技论文应立足于事实材料非实质性内容皆可省略不译而并未影响文章的主题和文献检索。
213 尽量避免使用缩略词语,为使读者准确地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使用缩略词有失恰当,特别是疾病名称,应避免非标准缩略词语。如此缩略词已通用且无歧义,亦可使用。例6 :Determination of Safety Needling Depth via CT2Scan Studies of Tissue Thickness〔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例7: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2 ;12 (5)258〕�
1 资料与方法
方法 将选取的30篇研究论文,进行仔细阅读与分析,总结其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评价体系与相应标准、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研究结果对针灸临床应用的影响等[3]。并且根据我院进行的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临床研究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结合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与具体模式,改进针灸临床研究方法,并在实践中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结果
笔者通过翻阅分析所筛选出的针灸临床研究论文,发现多数研究论文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随机方法的选用。笔者选取的研究论文中,有18篇随机对照试验论文,但其中有10篇论文在随机方法的选用上存在问题,对所使用的随机选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这则缺乏科学性,大大降低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针灸临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在临床上无法做到双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研究时可以将其弃之不用,选取的资d的界定。对于临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学严谨的诊断、纳入、排除以及疗效评定标准是研究成败的关键所在,本组资料中,有7篇论文在标准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标准较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学界所公认的金标准,因此大大降低了试验结果的准确性。④试验中的不足。进行针灸研究时,没有对各组间基线情况进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同时选用的统计学处理软件不当,无法准确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与归纳,进而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严重阻滞了中医针灸晋级主流医学的脚步,使得中医针灸的临床施用步履维艰。
3 讨论
中医针灸学是我国中医文化的精华所在,而且经过五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仍然熠熠生辉,其自然具有极高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过就针灸学的局限性来看,在临床治疗中仍然是过于依赖医护人员的知识积累与个人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针灸临床研究的困难程度。目前,学界进行临床研究的主要原则有随机原则、对照原则以及双盲原则,而且同质性随机对照研究所取得的临床研究效果可以说是最佳的论证依据[4]。特别是在循证医学不断兴起的过程中,它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显著促进了临床研究进程的发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证医学模式下开展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就成为中医学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目前循证医学在中医针灸临床研究的现状来看,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大体的走向是正确与有效的。尤其是基于论证证据理论而建立的Cochrane评价系统,可以说是最为严格的临床研究评价系统,这对于保证中医针灸临床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很大帮助,而且我国中医学者也逐渐认识到针灸临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临床研究的方法,以期提高研究价值与效率[5]。比如有些学者结合针灸临床研究比对了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与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率,发现解释性随机对照试验在药物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效果,而临床针灸属于实践医学,所以实用性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效果更为显著;再比如有些学者从循证医学角度分析了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安慰针的设计与使用方法,并且建议将评价标准进行更改,以此保证针灸疗法的长效发展;而且有些学者在针灸临床研究中比对了均匀设计的功效,如研究针刺手法量化、穴位选取与配伍等[6]。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iekuo.com/fanwendaquan/qitafanwen/970826.html